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演奏;想象;音乐心理;审美活动

想象是贯穿在音乐演奏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要素,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个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演奏者的想象越丰富,他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即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就越清晰,听众从他的演奏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意境也就越鲜明。审美想象是一种再造想象,能把审美符号变成头脑中的感性,具体的直观形象。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既看不见,又不具有语义内容,依靠于听觉来感知它的特殊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它通过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构成有思想情感的、有审美价值的内容。音乐通过诉诸人们的听觉,传达它的信息内容。为了准确捕捉这种信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音乐的欣赏者们会集中想象,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体味其中的情感,感知它们的声、形、色等,把音乐的符号变成了头脑中的具体直观形象。

音乐的想象与其他艺术的想象属同类的表象材料中,它有一个转换和创造的过程。它的第一任务是创造出听觉表象来、然后在对这些听觉表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作进一步的想象。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创作是全部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音乐创作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索,作曲家在实际的生活、艺术创作中进行了艰苦劳动,获得了大量的成功创作。这其中体现出想象力是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心理能力,音乐创作与想象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象力是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心理能力,从根本上说,音乐创作是通过作曲家的创造想象来完成的。音乐的想象力是高层次的音乐能力,是大脑把以往记忆的音乐形象进行重新加工与组织的能力,没有高度的音乐想象力,就谈不上音乐创作。音乐想象力是与音乐情绪体验紧密结合的,音乐的情绪。音乐的想象与其他艺术的想象属同类,它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也以精神内容为主。所不同的是,音乐想象对表象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并不是停留在与此同类的表象材料中,它有一个转换和创造出听觉表象来,然后再对这些听觉表象进行综合分析,作进一步的想象。在音乐创作的想象机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创造听觉的表象。需要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认识,即听觉表象的创造是否单纯是一种从其他的表象向听觉表象转化的过程呢?其实,这种创作不单纯是一种转化,而且还包括受“耳的意识”支配的对听觉表象本身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听觉表象完全不同于作对象的音响模型的听觉表象,而是包括其他已经存在的音乐在内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音响。我们应该认识到作曲家在创造新的听觉表象时,对他起作用的不但是与创作动机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视觉及其他表象,其中也包括从周围生活中摄取的听觉表象在内。

以原有的或现实的音乐映象为媒介,聆听、回忆和创造新音乐的心理过程。在人的想象中,听觉想象主要是以音乐为媒介。其他器官的感觉对音乐想象也有明显的作用。人并不是把所听到的声音都作为媒介物在脑中印录下来,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把与当时情境、情绪密切相关的声音再创造地印入脑中。音乐表演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运动,涉及认知、记忆、情感、理智、想象、直觉和才能等方面。音乐表演作为创造性审美活动,表演者的心理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表演者从事音乐表演活动,就必须高度重视对良好的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音乐想象在演奏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音乐成为明白易懂、富有感染力的、让观众理解并听见所有的情绪变化,包括每一个主题、每一个声部的进行、高潮,以及音乐的精神和灵魂所在等。做不到这点就谈不上真正的音乐再创造。演奏者的职责应该是最充分地理解、最清楚地听见作曲家的作品中所要述说的一切,并把它们传达给听众。想象越丰富,发掘音乐内涵深度的可能亦越大。

总之,想象是音乐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表演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与形象感受,并且把它创造性用于音乐演奏之中,这是使音乐表演创造获得充沛的生命力,并使之生动感人的重要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1992年.

[2]张凯.音乐心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爱心;创造力;心理调控力

一、爱心的培养

培养爱心,当然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入进去,但美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因为,说到底,审美就是爱心的流露。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吗?人在审美中,将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最主要的是爱的情感赋予了对象。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

审美与伦理都讲爱,这两种爱有重叠的地方,美一般以善为前提,因此审美的爱有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反过来亦然。这叫作以美成善,以善成美。美育与德育在这里,实际是互为手段的。审美的爱与伦理的爱也有不统一的地方,这主要是审美比较注重形式美,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可以将事物的内容存而不论,只欣赏它的形式,这样,它与善就没有太大关系了,尤其是欣赏自然美。一般伦理是不管自然的,然而在审美活动中,自然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这时,善就不是美的前提了。审美讲的爱在许多情况下不符合伦理讲的爱。伦理有它的合理性,审美也有它的合理性,它们都是现实的存在。

就对人的爱心培养来看,伦理与审美都有它的作用,由于爱在审美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比伦理的爱广泛,比功利的爱深刻。因此,它对人类爱心的培养也就显得不同一般。可以说,审美是人类爱心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想象与创造力的培养

审美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想象。想象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可以说,创造新事物是想象最本质的特点。审美心理是很丰富的,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感知、理解、联想不是审美活动特有的,真正体现审美心理特点的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必然贫乏。

正因为审美的心理特点是想象,所以审美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作家、艺术家是最具审美力的人,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最重要的品格是创造,它来不得半点重复。任何称得上艺术的作品都是“这一个”。正是因为艺术是独创性的工作,所以康德将它派属为天才。黑格尔认为“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

智育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知识教育,二是能力培养,能力中主要是创造能力的培养。美育对智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美育通过培养人的想象力达到培养人的创造力。不少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认为,真与美比较,美更重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美更富于创造性,或者说审美最富有想象性。

三、审美超越与心理调控力的培养

审美的超越有多层意义,就它对培养良好的心理调控力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物质功利的超越。审美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它对于物质功利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一定的心理距离就是超越。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同一件事,其实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的。这不同的角度中就有个对事物与自己功利关系的态度问题。提出“心理距离”说的布洛举了一个例子:海上遇雾,从功利的角度看,它耽误了行程,心情只能是很糟糕的,但是如若换成审美的眼光,则大不一样。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海上的大雾,首先不要考虑它对行程有何妨碍,只把它当作风景来欣赏。这样,人们就会感到那海上的大雾其实是很美的,心情就不是糟糕的而是愉快的了。这种将功利用括号括起来,存而不论,换种眼光(审美的眼光)去看问题的人生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心理调控。

2.对主客对立关系的超越。主客两分,对人类的进步发展有重大意义。强调主客两分是西方的重要传统。这种哲学的优越性是明显的,但也有局限性。这就是它相对忽视了人类与自然的统一,群体或个体与对象的统一。与之相对,还有另一种哲学――主客两合的哲学,在中国古代叫“天人合一”。主客两合的哲学重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第3篇

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指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或者说,就是一个人能运用符号或信息有效地进行思维,并能独创性地解决问题、顺利完成思维任务的一种能力。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以下四个较为显著的特征:1.发散求异性。创造性思维往往能从某一个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出众多新异的信息,即为某个既成的信息增加多个可能的答案、假设、联系或结论。2.形象积淀性。创造性思维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有效参与。心理学家认为,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中形象思维是比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却占有主要的地位,只有积淀的深厚,才能出现灵感。3.独创深刻性。创造性思维往往比常规思维更加注重精神实质的深刻,讲求不同流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即愈是与常规不同,往往愈有价值。4.直觉顿悟性。直觉感受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常会迸发出灵感,于百思不解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出现豁然开朗的顿悟。

总之,创造性思维在思维品质上表现为发散求异性、形象积淀性、独创深刻性和直觉顿悟性。而音乐欣赏教学正好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天然优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利于发散求异

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平等的人际关系的体现,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21世纪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是唯我独尊的知识权威,而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求异提供外部环境支持。

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意味着教师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有利于他们的思维朝着发散的方向不断探寻,不断追问,不断求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里,师生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才能是一种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才能是基于知识传授之上的理解和品鉴。

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的作用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也不能只是把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指导学生先自己倾听、自己欣赏,然后把自己的心得互相交流、共同品鉴。事实证明,在这种无所羁绊的环境和彼此激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指向是发散的。当学生充分交流了思想、发表了见解后,每个人的赏鉴活动中都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奇葩,结出了求异的硕果。

二、倡导多听多唱的整体感知,利于形象积淀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课堂上音响设备热热闹闹,追求表面活跃,不注重让学生深入品唱作品;另一种是简单肢解、条分缕析,阐发微言大义。

这两种倾向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很难想象只凭借单一的心理活动就能完成复杂的音乐欣赏任务。事实上,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让他们产生和发表独到的见解,必须从认真唱谱、细听音乐、整体理解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教师要让学生在哼唱旋律上下功夫。在多听、多唱的整体感知中,学生不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内心体验,虽然这些体验和感受是直觉的、感性的,但是它们往往蕴含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曾说:“属于创造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到人心灵里。”

思维科学也告诉我们,直觉作为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活动,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二是对问题实质进行洞察,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三是呈现跳跃式发展,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展开思维过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多听、多唱的整体感知和直觉体验正好符合以上这些特点――学生们在丰富的听、唱活动中,从整体上把握了音乐作品的概貌,不再拘泥于局部细节;对音乐作品要表现的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不再停留在表现形式的表面;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其他音乐作品,甚至迸发出创作的热情,而不是程式化地死记硬背。

因此,教师应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倡导“多听、多唱的整体感知”的理念,并自觉践行之,以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积淀下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蓄积、提炼、酝酿、迸发出魅力四射的创造性思维火花。

三、鼓励大胆质疑的学术勇气,利于独立思考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往往用讲解代替思考,用记忆代替质疑,用教师的学术权威代替一切可能的发问,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给学生的不能只是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敢于质疑的学术勇气、勤于求索的意志品格和乐于反思的人生智慧。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矢志不渝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询、探究、讨论……帮助他们在解疑答惑的过程中,独立地提出问题,多维地分析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诚如爱因斯坦所言:“无需特殊的天赋,只要有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生疑、持疑、问疑、解疑,就是在保护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音乐欣赏中的“疑”是有层次的:有低级的、最基本的,如关于音符、记号、节奏等的疑问;也有较高层次的,如关于乐曲的结构、体式、音乐语言的表达等的疑问;还有更高层次的,如对音乐情感的抒发、作品主旨的把握、创作背景的理解、作曲家风格与时代特征等产生疑问……凡此种种,教师应该抓住教育时机,积极鼓励和肯定他们大胆质疑的学术勇气,再因势利导,引发他们从品味音乐语言入手,使质疑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样,学生就能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找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有创造性的发现,有独到深刻的表达。

四、开发联想想象的魅力空间,利于直觉顿悟

众所周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在品味音乐语言、体会作品情感、把握思想和剖析内容等基础上完成,往往具有模糊多义性。尤其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理解,特别需要有欣赏者自身联想与想象活动的充分介入,因而,欣赏活动愈是扑朔迷离,也愈能展现出音乐作品的无限魅力。这种情况,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尊重和开发学生个性化的联想和想象的魅力空间成为必要。

想象和联想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音乐欣赏教学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音乐欣赏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训练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所谓联想,就是事物间互相联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常常表现为由此及彼。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联想能力最关键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联系,如新旧知识的联系、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音乐流派之间的联系、不同作家同题作品的联系……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并把一部音乐作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审视,获得更丰富的启发,得到更深刻的顿悟。

音乐欣赏想象,是指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对演唱或演奏所发出的音响进行非正常序列的加工,直觉化地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机能。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想象活动是频繁发生的。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想象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他们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他们的想象往往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记忆力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分析力、综合力、判断力、推测力、注意力和选择力,就能够唤起音乐形象的鲜明性、生活性,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和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生活表象,利用实物、图示、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提供相关情境,再现背景资料,唤起回忆追想等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想象。

当学生个性化的联想和想象的魅力空间被教师开发出来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同步的训练和拓展,知识与能力、人与天地、音乐与生活之间的普遍联系和自觉加工,也使他们的直觉顿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章可循的――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利于发散求异;倡导多听多唱的整体感知,利于形象积淀;鼓励大胆质疑的学术勇气,利于独创深刻;开发联想想象的魅力空间,利于直觉顿悟。只要教师能够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切实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就能得以绽放,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赵金威.谈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科技博览,2009:14.

[2]贺海燕.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3]农素玉.浅谈影响设计艺术中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经济市场,2007(2).

[4]意何.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科技经济市场,2007.

[5]安海燕,庞爱莲,周向欣.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心理模型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6]孔庆新.试论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规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25.

[7]束霞平.论创造性思维与艺术专业教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1.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第4篇

艺术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于创作客体艺术性是起决定作用的。而它们又是在大量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概括集中而形成的。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感受的各种心理因素,可以肯定的有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这也是艺术创造主体的心理机制。

(一)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寄寓其中的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是以黄河巨浪般汹涌强烈的主旋律层层展开的,兼以对话、歌词,强化着这一主旋律。一个个乐段、乐章结构本身就蕴含着急风暴雨、巨浪滔天的壮美气势,将某种振奋、猛醒以至怒吼的精神力量,以自我撞击式的对话、泣诉、呼喊、咆哮,把整个乐曲推向高潮。由于乐曲是作曲家怀着强烈的唤醒危亡中的民族精神的感知,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

我们不难看出,知觉和感觉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它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同时,知觉与感觉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客观事物总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所组成,没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的知觉就不存在。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心理基础,首先是知觉的心理基础。知觉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如果没有对各种花的颜色、气味等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形成对花的整体性的知觉。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愈丰富、愈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愈完整、愈正确。

第二,感觉往往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存在。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以知觉形式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第三,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感觉基础上意识到感觉的意义,与理解有密切联系。知觉虽然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不同于各种感觉因素、个别属性相加之和,知觉的内容与感觉的内容具有质的不同,不是用各种感觉所能取代的。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知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感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第二,知觉的产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行动才能获得,是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感觉在客观事物单纯作用于人的某一感觉器官时也能产生。感觉直接产生于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这是由于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性及其关系的完整反映。也就是说,第一点区别决定了第二点区别。

审美知觉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及其作用。只有当审美知觉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性的有机形象时,才能感受对象的美,才能真正地获得美感和审美享受。

二是审美知觉的选择性及其作用。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是纷繁的、各式各样的,对许多感性事物,人不能同时接受,而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接受少数事物,这样知觉才会鲜明和清晰,才会体现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种选择性在审美欣赏中是非常突出的。

三是审美知觉带有浓郁的情绪和感情色彩。比如人在高兴时感觉月色溶溶、夜静荷香,在人愁苦思乡时却可能感到月色清冷、寂寥惆怅。

四是审美知觉有统觉作用。统觉是一种感觉唤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当我们欣赏故宫的建筑美时,不仅通过视觉看到了故宫建筑的外形、色彩搭配,质料等;而且我们通过视觉所看到的故宫建筑结构的宽窄、高低、繁简等有规律的变化以及门窗、廊柱等有规律的排列,唤起了听觉对音乐所产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视觉和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心理现象,就是统觉现象。统觉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感知事物整体特征和进行审美联想的基础。

通过审美感知过程,艺术家已经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有了一个全面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在以后的活动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美想象

1.审美想象的概念

想象和情感一样,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具体可感性和非逻辑性。想象不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是以鲜活的感性形象进行思维。

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则把想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中心。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借助想象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它贯穿了艺术生产的全部活动。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再造性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音响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则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在形成美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想象更美好的生活理想,才不断创造新的、更美的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创造都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的结果。艺术创作中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再造性想象只是在参与创造性想象过程中起作用。

2.审美想象的特征

第一,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审美想象是在大脑皮层已经形成的旧有的联系系统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的,它总是离不开旧有的表象记忆。因为,不论它提供的新形象何等奇特,不管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还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都不过是对现实中人、狮、蛇等形象的组合和改造。鲁迅说的好:“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的话,实际上肯定了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是离不开表象记忆的。

第二,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对于一个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家,再好的素材也无法使之成为艺术作品,失去了想象,就无从创造艺术形象。想象的积极能动性和丰富性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魅力。中国喜剧电影之所以拥有较少的观众市场,病症就在于缺乏想象力。卓别林的影片的超奇的想象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不同国度和肤色的观众,如《淘金记》、《摩登时代》等优秀作品,其中大量富有想象力的细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餐桌上的面包舞、摇晃的小木屋、舞厅里狗绳作腰带、衣服纽扣当螺丝帽等。

第三,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情感不仅仅意味着个人意义上的即时性自然情感,更包括经过了深刻体验和长期积淀之后的人类情感。创造主体的思想越深刻,其情感就越是远离偶然性与个别性。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艺术家面对客体对象,同时又唤起自身的记忆机制,究竟要如何复现和重塑新的形象或意境,主要须由情感的结构模式来决定,亦即要符合情感的逻辑。创造主体无论怎样驰骋想象,也不会违背内在情感本身的模式和结构。情感的柔和与平静,就会与相应平和的物象相联系;情感的壮阔与雄奇,自然会与相应壮美的物象相联系。鉴于表现感情的需要,创造主体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运用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法,甚至采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

3.审美联想

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也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联想是从对当前事物的感知中回忆起有关的其他事物,是中枢神经中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恢复;而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中枢神经中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的新的暂时联系的过程。因此,联想的结果是记忆形象的再现,而想象的结果是记忆形象经过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形象。

联想具有多种样式,按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我们可将它分为以下几种:

接近联想,指甲、乙两事物在空问或时间上接近,由甲联想及乙,从而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看到瑞雪想到丰年,“憎恶和尚恨及袈裟”这都是一种因物的联想激起人情绪的变化。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虽只直接描写了甲物,却可以借助联想的功能将欣赏者想象的活动引向乙物。“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猿声触动了人的哀愁。“风急天高猿啸哀”“两岸猿声啼不住”是人对自然景物的移情。这样的接近联想,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有重要作用。

类似联想,指甲、乙两事物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人们感知到甲就联想到乙。类似联想是由事物间的相似性引起的,这种相似不仅限于事物在形状、色彩、质地等形式方面的相似,也包括事物性质、本质方面的相似。艺术创作中的比、兴手法都是以类似联想为基础的。

对比联想,指甲、乙两件事物具有相对立的性质特征,人们感知到甲时就联想到乙。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联想能够使人们在艺术创作中鲜明、有力而精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使欣赏者更深刻、准确地领会创作意图,与创作者产生极大共鸣。

关系联想,由感知的事物想到该事物的意义及与其相关联的事物,称为关系联想。如由文具想到钢笔、铅笔、橡皮等具有种属关系的事物;由阴天想到下雨等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等等。

关系联想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使人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的现实意义联系到它的历史意义;

第二,使人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所产生的结果联想到它产生的原因;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描教学设计素描创造力

当今素描在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地位早已被大家所认同,但如何使素描教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一直是大家探讨的话题,围绕着素描教学如何有机地同提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已成为焦点。早在包豪斯学院时期,艺术教育就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聘请伊顿、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组织双轨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科学实用设计思想的综合人才。克利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法则,法则造成自然,而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这种观念曾经被人们所淡忘,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练后,人们再次发现了它的内在价值。这也提醒人们,素描作为艺术教学的基础课程所担负的重任,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设计创作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当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已超越了写实与具象表现的范畴,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放在首位。这一点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中得到启示,他们把艺术语言的创造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塞尚采用几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变对象的形体,分割画面,打破了传统忠实描绘对象的手法,这种主观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冲击,而毕加索则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不仅对物象的外部形态加以变形,更在神态上进一步夸张,采用种种反常规的手法,从而达到艺术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这也反映出这位大师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在观念和手法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马蒂斯则注重画面的构成形式,强调画面的色块对比及画面的装饰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说明完美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源于创造。而另一位艺术大师罗丹也曾说过:“仅满足于形式以达到乱真,纠缠于无足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从以上两位大师的话语中不难理解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发掘表现事物的本质,这种观念给后来的设计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应遵循渐进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造型能力的培养,避免走极端的做法,使设计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素描表现与创造才能。首先从线条的角度练习几何形体结构素描、超写实素描,认识和掌握线语言表达的不同状态,如:情感、材质等。掌握用线条虚实表现复杂组合形体的空间穿插结构关系,锻炼学生学习空间思维想象的能力,着重理解、区分,表现石膏几何形体与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的质感、形状组合特点,了解规则形体与不规则形体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及实际生活中不同形状、质感、量感的物体,如何用线条、明暗、肌理等素描语言去描绘他们的本质特征,此阶段还包括物体自由组合默写素描,可借鉴实物,但要求学生主动地从构图、形体、材质、色调等诸多方面去创造一种新的画面构成语言;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静物素描的积极主动意识,可结合设计创新思想去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如变形、平涂、对比、夸张等美学法则,同时提供范画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能力,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色调的整体布局及构成关系,提高学生对画面的宏观调控水平。其次是人物头像与人物全身着衣素描写生与创意,目的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注重人物解剖结构的分析与处理,因学时所限,故以速写形式为主要表现方法去认识人物结构与衣纹变化的关系,以及认识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比例关系和构图关系,增强学生的速记和默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人体写生做好铺垫。人物创意练习主要从形态、比例、重心、结构、构图、色调等方面去进行创造,采用平涂、肌理、变形等方法,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人物组合,充分体现对象的特征和神韵。再次为风景速写与创意,描绘对象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公园、街景和乡村景色等多种题材,速写是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受及对画面的主次、取舍、空间等构图关系理解的最好途径,以及怎样处理好复杂事物和如何形成画面对比关系的能力,艺术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中发现、整理、创造美的形式,也是艺术专业一贯倡导的学习方式,风景速写中注意造型关系、透视关系的同时,应提高学生对线条的理解,每个描绘的对象要有详有略,不要让学生认为画的越精细越繁琐越好,要讲究线条的虚实与粗细、画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的表现。风景创意要根据已完成的作品去体会和感受并加以创造,创造是对生活原形特征的高度夸张与概括,不要在创造中失去物象的原始特征。最后为人体设计素描写生与创意,它有别于绘画性素描,强调以速写形式为主去描绘在不同角度、姿态下的人体变化规律,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写实能力又掌握了人体的结构比例关系,人体素描写生是设计素描学习的最高阶段,人体速写还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创意表现,充分发掘人体在设计中的魅力,实现设计以人为本,并最终为人类服务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