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

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

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

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辅导员 处置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高校突发事件,顾名思义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原因引发的, 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以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 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如学生自杀、离校出走或失踪事件,学生打架或群殴、重大失窃事件,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学生食物中毒等其它重大恶性事件。其本质特征就在于事件发生在时间上的突发性、紧迫性,往往令高校管理者始料不及或难以事前防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给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等方面的正常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事件甚至会危害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作为高校的一名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也或多或少会遇上一些突发事件。因而,处理突法事件的应变能力是每一位辅导员的基本要求。那么,高校辅导员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班级突发事件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1)及时到场是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首要前提。面对突发事件,辅导员必须及时到场、坚守岗位、兢兢业业,绝不能推卸责任、擅自离岗。同时,辅导员可以结合平时所掌握的信息,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判断出行为原因,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赢得时间。

(2)果断处置是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面对突发事件,辅导员要坚持现场解决(初步)原则,无论是否涉及自己的学生,在处置时都要力争及时,因为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犹豫不决是大忌,这会引起很大的矛盾。因此,在现场处置时,保证能在现场给学生一个合理交待,疏散围观学生,减小负面影响。

(3)快速反应是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面对突发事件,辅导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犹豫,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果断地将事件妥善解决好。在面对那些突然发生的不采取措施则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严重的突发事件,辅导员更应该迅速地做出决定,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注意合理的行为方式,以求科学地将事件平息,努力把事件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程度,防止不良影响恶化。

(4)沉着冷静是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方略。面对突发事件,辅导员必须格外冷静,周围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冷静,沉浸在事件之中,完全失去了方向,辅导员就是学生唯一的依靠。作为辅导员首先务求冷静,以最理性的思维考虑解决之道。冷静面对突发事件,也即常说的“冷处理”,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5)客观全面是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保证。面对突发事件,辅导员切忌只听一家之言。突发事件的产生有着诸多原因。辅导员应当对事件进行客观调查和了解,并对突发事件的由来全面地分析,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处理问题。

(6)家校互动是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面对突发事件,辅导员还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如遇重大情况的发生,如学生重病送诊,打架受重伤或其他原因受到较重人身伤害,辅导员一定要及时通知家长,给家长一个信息,希望家长能和我们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也可以减少学校的责任。这些都是应急处置的常用手段;最重要的还是之后的工作,主要是与学生谈心,取得信任,了解事情的根源;与家长沟通,说明事情的严重性,取得谅解,商讨如何共同帮助学生;与有关部门联系,了解事情的定性和处理决定,以便与学生解释说明。

此外,面对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果断积极解决问题以外,还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合理善后原则。及时对学生进行事后教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突发事件使受教育者处于最佳教育情境之中,教育者容易成功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辅导员应当坚持以教育为主,对突发事件的当事学生主要给予教育,即便突发事件的性质和造成的影响可能比较严重,也应当主要是对当事学生予以教育,惩罚不是主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对于一般的突发事件,性质不是很严重,可以由辅导员私下对当事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辅导,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但对于比较严重的突发事件,虽然对当事学生仍然以教育为主,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以适当的惩罚,并还要在群体中进行教育,利用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这样能使教育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辅导员对当事学生应当坚持宽容的心态,不要“一棍子打死”,要让(下转第35页)(上接第32页)当事学生看到改过的希望,让他们明白改过自新的重要性。

(2)客观公正原则。面对突发事件,辅导员一定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不能。如在采取方法解决突发事件问题时,辅导员不应当偏袒任何一方,应当客观公正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对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时,要客观公正,不随意妄加自己的意思。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时,尤其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做到以事警人,以事育人。

(3)自主处理原则。这个原则是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该原则要求辅导员面对突发事件,应当尽力自己处理,与当事学生多沟通交流,避免将事件上报学校以造成学生无法看到“悔改的希望曙光”。但在辅导员能力不能解决的突发事件过程中,辅导员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要及时上报系主管领导、学生工作部或保卫处,和上级部门沟通情况,不能随便答应学生的条件。同时,及时通知所涉及班级的辅导员共同解决。特别对一些性质较为严重的,已经触犯了国家法律的突发事件,辅导员亦不可“庇护”,必须交由学校或司法部门处理,积极配合学校或司法部门对事件的调查、解决。

总之,辅导员在工作中只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处置原则,将突发事件的解决上升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及时有效地化解学生中的矛盾,解决好容易引起突发事件的症结,就能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于海达.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

[2] 陈运遂.略论高校学生突发[J].宜宾学院学报,2005.11.

[3] 邱正祥.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策略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4).

[4] 李志强.论高校危机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 彭学君.大学生群体危机生成演化机理与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06.

[6] 徐小乐.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D].苏州大学,2005.

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突发事件; 预防管理; 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5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94- 02

1 引 言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变化,高校的一些突发事件扰乱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也威胁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安全。

更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对高校应急管理进行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有了一定的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为高校建立预防和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总体上看,目前还是以分析研究为基础的,在体制和机制的确立上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应对策略和采取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建立研究机构和机制仍然缺乏。内容的研究项目将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工作需要加强。

2 内涵及本质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恶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事故、防火、防毒、防爆以及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师生心理问题、实验室药品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突发事件,大致理解为有害事件在大学中出现,狭隘地理解为威胁到学校活动或破坏学校的功能的人为事件。这个初步的分析可以知道,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学校内部条件或外部变化,在大学内突然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事件,大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以高校管理的意志为转移的,后果严重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危险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的最本质特征是突然发生的事件,经常让学校感到意外或处理困难。然后会给学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秩序造成一定的干扰或影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影响力。

3 产生的原因

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相当复杂,有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引发。高校在遭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时(如地震、台风、洪涝、火灾等),如果对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组织不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不到位,对受伤害学生的善后处置不当的话,就会激起学生的不满而引发突发事件。

(2) 社会性问题的辐射和影响。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使得各个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学校若不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很有可能演变为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

(3) 高校内部管理与服务问题所致。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过程中,若因管理和服务问题而影响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时,容易引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例如对当下学生危机处理不当,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学生伤亡等问题,都可能引起突发事件。

(4) 大学生心理情感问题引发。大多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还在发生着大的变化,尚未完全定型,意志性格处于后期形成的过程中,尚不十分稳定。他们情感丰富,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激动;他们理性与冲动并存,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加强教育和管理。

4 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妨碍了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必须在分工负责、责任明确的基础上,积极预防、有效控制、妥善处置。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切实进行预防体系的构建。构建预防体系是高校公共安全建设的重点,也是有效预防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关键。做好预防、及时缓解和钝化危机,应着重考虑两方面:①思想认识体系的构建,使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正确认识校园危机,确立起共同的危机管理价值理念和行动原则;②工作体系的构建,提前制订周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达到使危机损害最小化,同时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做到常态化,提高对管理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预警机制,加强预测。应建立预警机制,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同时分类设定的分级预警信号,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预警信息网络,抓住监测点,一级抓一级,从底部到上部,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趋势,关注了学生的精神状态,以确保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学校加强对情况和思想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质量,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预防,早解决,把种种迹象的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注意提高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响应系统的灵敏度。

(3) 创建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构建和谐的气氛。构建和谐校园,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有问题出现,而是要及时解决矛盾与协调矛盾。事实上,社会矛盾在任何地方,任何单位是客观存在的,要关心,要介入管理,这样做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我们要以鼓励领导和教师干部深入班级、宿舍,和学生交朋友,积极开展教育以及和谐班级、宿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心理辅导,努力解决同学之间的人际矛盾,努力创造团结友爱的学校环境。

(4) 坚持处置原则,妥善做好各项工作。处置突发事件,要坚持统一领导,正确处理好发展稳定的关系;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秩序为最高原则;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坚持思想教育和依法办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置;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为主的原则,及时准确信息,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在坚持慎用警力、警械和强制措施的前提下,果断妥善处置,谨防激化矛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教育疏导、分化瓦解为主及时果断处置。

(5)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化解高校突发事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①要建立舆论激励机制,就是强调思想上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危害性;②要建立活动激励机制,就是要统一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突发事件演练,参与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的整个过程等活动;③要建立榜样激励机制,就是要建立和畅通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机制,做好跟踪服务,交流经验,展示楷模;④要建立主体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为长期、稳定的防卫观念。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高校突发事件诱发因素不同,所呈现出的反映形式、参与规模、影响程度等不尽相同。在政府及外部客体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创新工作保障的情况下,高校如果应对及时,处置得当, 真正发挥好引导、鼓励、激发、促成和推动等作用,就可能预防和处置好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大局,构建和谐校园。

主要参考文献

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范文第3篇

为维护一方治安,及时果断平稳处置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应急处置预案:

一、应急处置工作原则

必须遵循“党政领导,统一指挥,严密控制,措施慎重,依法处置”的原则,坚持教育疏导为主,讲究方法和策略,及时妥善处置。

1、积极预防原则。要做好情报信息的搜集工作,及时发现突发性的苗头,将其制止在萌芽状态。

2、教育疏导原则。在处置行动过程中,要以教育疏导为根本措施,要争取大多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违法犯罪分子,迫不得已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时,也要立足于威慑和教育。

3、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原则。要根据事件的性质、起因、规模和发展事态来决定是否使用、使用多少和如何使用警力,对尚未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不得采取强制措施。

4、依法处置原则。处置突发性事件、,必须根据事件性质和现场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

5、迅速果断处置原则。在处置事件时,要抓住重点,机动灵活,把握时机,快速处理。对该早处理的应依法果断处理,以免延误时机,使事件处置难度加大。

二、应急处置工作措施

(一)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

党委书记任总指挥,镇长、镇人大主席任副总指挥,其他党政班子人员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综合、信息、舆论宣传、后勤保障、培训演练六个工作组,镇应急处置指挥部为全镇应急工作的最高领导、议事和协调机构。

(二)成立专项应急处置小组

根据工作职责和应急事项,成立镇防汛防火、地灾地震、疫情疾病、公共安全及医疗纠纷、工伤事故、交通事故、校园安全、溺水事件、企业生产安全、建筑施工安全、食品药品安全12个应急小组。在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协调、领导下,确保各类应急事项处置超前到位。

(三)明确任务,各司其职

1、办公室。负责接收、传递全镇突发事件信息,并及时将突发事件信息、发展态势上报应急指挥部,做好应急信息和指令的上传下达工作,组织、督促应急小组,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2、综合组。协助应急小组做好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协调镇有关各部门做好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和善后工作;

3、信息组。对镇内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信息进行排查收集,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要掌握事件的发展动态,及时整理汇总,上报指挥部;

4、舆论宣传组。负责应急事件的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积极促进突发事件及时、合理解决;

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事件的后勤服务、车辆调配、通讯畅通、物资供给等保障工作;

6、培训演练组。负责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演习等工作。

三、的处置方法

1、疏导方法。要用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事实真理去教育、疏导、引导群众的思想,使之转到正确的方向,使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在疏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言技巧,用语要婉转,言之有据,言之有信。

2、“冷处理”法。面对中情绪非常激动,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的参与者持一定克制、冷静的态度,使群众的情绪稳定下来,矛盾缓和下来,以便选择合适的处理时机。

3、加压处理法。在冷处理无效的情况下,用特殊措施向参与突发性事件的头面人物施加压力,以促成的最终解决。

4、精神威慑法。以强大的声势、态势震慑事件当事人和参与者中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造成其心理上的畏惧,精神上、斗志上的瓦解,挫其锐气,灭其威风。

5、劝阻拦截法。当事件尚未形成群体或正在形成群体的汇聚过程中,或械斗双方在事发地点,尚未接触时,及时进行劝阻,防止事态扩大。

6、强行驱散法。在处置事件时,当宣传、疏导、劝阻无效时,应坚决依照规定和预案强行驱散,对乘乱的犯罪分子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实施正当防卫,抓捕首恶、驱逐胁从,注意收集证据,待事态平息后,依法处置。

四、应急事件的后期处置

(一)应急结束

突发事件得以控制后,镇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二)善后处置

应急结束后,要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处理经过、后期处置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同时,要及时查找工作漏洞,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切实完善相应的专项应急制度,提高应对同类事件的能力。

(三)责任追究

1、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瞒报、迟报、漏报信息”责任。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的,要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2、严格追究相关人员“不作为”责任。对未按照镇应急预案要求,不积极配 合、推诿扯皮,严重损害机关形象,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严格追究工作不力责任。对因应急处理不力,行动迟缓,,失职渎职,致使事故蔓延、扩大的,要追究相关单位、人员的行政责任。

附:1、__镇维稳应急处置指挥部

2、__镇应急处置队伍花名册

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 ; 公共危机 ; 应对处理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2008年的冰雪灾害、5.12汶川地震、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贵州翁安事件,2010年春西南五省干旱事件、玉树地震, 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和核泄漏危机。2010年广西靖西县信发铝民企械斗冲突事件、田东县祥周镇九合村土地纠纷村民械斗事件、田东县林逢镇英合村坛匠屯群众堵路阻挠渔梁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等体性事件。

频发的突发事件给正常的社会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只有增强危机意识、强化应急管理、积极科学应对,提高处置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底限度。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引发的危机给公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大众性。 二是具有突然发生和紧迫性。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发生和紧迫性。 它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 三是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具有公共权力介入的必然性。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既是政府的权力也是政府的义务。五是具有社会资源整合的要求。具有社会资源整合的要求主要是动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聚合才能加以解决。

二、突发事件管理的重点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点应从政策法规、管理程序等方面去理解。

(一)政策法规

2006年1月8日, 国务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从此,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法律规范的层面。

(二)管理程序

1.预案制定和管理。制定预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增强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 预案编制、应急管理工作要进社区、进农村、 进企业,着重抓好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和能源、通信等重点部门的预案编制完善工作。

2. 应急准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好应急准备。 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建立机构、 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物资储备、通讯 保障、宣传教育等)。

3.事件预警。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A启动应急预案; B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C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 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 D定时向社会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E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4.应急处置。从处置程序、处置原则、处置措施三个方面理解。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危机即刻形成。如生命危机、财产危机、卫生(防病)危机、治安危机、设施危机。

第一,处置程序

A.快速控制事态。力求快速发现、 快速报告,快速出动、快速到位、 快速展开、快速介入。如2003年“非典”期间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行动、早治疗、早出院的快速控制措施。

B.细致调查研究。进一步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原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态发展、控制措施,以及掌握公众在事件中的反应和态度。 C.审慎制定对策。一是必须突出慎具有可行性。二是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三是重视专家的意见。特别是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决策、对策的制定,要着重倾听、采纳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再次伤害。

D.坚决果断执行。就是一个执行力的问题。前三个阶段工作完成后,对于决定事项要坚决果断地加以贯彻实施。

第二,处置原则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是: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1.应急效率原则。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破坏性等特点,行政主体必须积极作为,迅速行动,采取高效迅捷的措施来排除危险。

2.协同作战的原则。任何一起突发事件的发生,必须突出协同作战的原则。都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 如交通、通讯、消防、救援、物资、医疗等部门,要求合力应对危机。

3.信息公开的原则。第一时间信息公开的原则。 权威信息,把公众欲知、想知、应知的信息及时出来,防止事件应对工作因谣言和错误信息的传播扩散而变得更加复杂。提高了政府公权力机关的形象。

第三,处置措施

第四十九条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A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B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C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 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D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 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E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F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G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H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第五十条规定,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 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A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如2008年百色市靖西信发铝民企械斗事件。

B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 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 的供应进行控制。

C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D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E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 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在处理因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因各种利益关系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把握“三个慎用”原则。一是慎用警力;二是慎用强制措施;三是慎用枪支警械。

三、应对突发事件事态危机的思考

一般的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后危害立即造成、危机立即产生的事件,如地震、山崩、泥石流、洪灾等。这些事件一经发生,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立即造成,生命救援、财产救援、卫生防病、治安保卫等各种危机随之出现,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原则进行处置。还有一种与此不尽相同的突发事件,如核泄漏、非典、旱涝灾害、火山灰尘灾害等。这类突发事件的特点,一是人为不可抗拒;二是损害持续产生;三是危机仍在继续。这类突发事件,人们称之为“突发事件事态危机”,或称为“非传统安全危机”。当前,突发事件事态危机应急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应急机构还比较薄弱;二是预案编制还不够科学;三是预案的修订还有待于加强;四是应急管理还比较滞后,应急装备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完善公共安全预警系统

通过与国际突发事件事态危机预警组织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灾前预警系统,完善公共安全预警系统,从而为及时避灾、减灾争取时间。如2010年日本核危机后,中国应做到:一政府相关部门应迅速反应,加大监测力度,密切监控核泄露对核设施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二加强对新建、在建和在运行核电设施的科学评估,重新审视核能源发展战略,不能因噎废食更要防患于未然。

(二)建设高标准基础设施

项目审批和建设,都必须做到依法执行,按章办事。政府对项目的审批,应有前瞻意识,高度重视工程的安全性能,既要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又要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单位不应短视,应该建设高标准的校舍、公共设施和应急场所,让这些地方成为防灾、减灾的安全屏障。

(三)加强应对危机教育

日本、印尼等国属地震频发之国,长期的危机意识培养和防灾国民教育,使日本国民在2010年三月地震来临时处乱不惊,有序疏散。我们应从学前教育开始普及各种灾害防御知识,尤其是本地区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公共安全危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的预防和应对教育不应存在于灾害来临之后的“事后诸葛亮”,而应“以平养战,寓战于平”,体现在危机之前的日常生活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地球承载着超量的负荷,自我修复的功能日益削弱,导致各种天灾人祸的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不管它们是传统的也好,非传统的也罢,我们都得提高认识、科学应对,增强危机处置和管理能力,力争把灾难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的限度,保护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范文第5篇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成立×××县农村信用社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会计统计部,负责信用社清偿性、流动性等日常风险的预警、跟踪、监测,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处置效果,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主任由×××同志担任。

二、工作职责

1.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工作安排,对全县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体领导及具体部署,妥善处理协调各方面关系,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会计统计部负责统计分析、报表报送和资金调拨工作。统计监测并合理匡算、调配联社准备金帐户、联行帐户、同业存放帐户资金余额,确保各帐户均能保证正常支付;及时向各有关部门报送风险情况报表;做好突发性风险的预测预警工作,适时向联社提出申请拆借资金或动用存款准备金建议;具体办理紧急支付资金的调拨。

3.业务发展部负责全辖的资金的调剂工作,根据资金头寸余缺状况控制贷款发放,在处置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时,要停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并适时向人民银行申请紧急头寸再贷款。

4.稽核监察部负责监督内控制度执行工作,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横查到边,纵查到底”,落实制度,严防死守,防范经济案件发生。

5.安全保卫部负责现金押运、调拨,履行并督促《防范暴力侵害预案》的实施,做好营业网点的安全保卫检查督导工作,严防各类案件发生。

三、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原则

1.坚持依法、快速、高效、稳妥的原则。鉴于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有波动性、扩散性的特点,要求信用社内部保持稳定,对外敞开兑付,绝不允许出现限付、拒付现象。

在处置某一信用社风险工作期间,其他信用社营业网点(包括被处置网点)必须保持正常营业,必要时可延长营业时间。

2.坚持保密原则。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要按照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要求自己,严格保密,未经领导小组批准,不得向外界披露风险情况。

3.坚持统一口径的原则。在处置突发性事件过程中,信用社各部门要统一口径,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安抚工作,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力争在风险初期,采取各种处置措施,尽快控制势态发展,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风险蔓延扩大。

4.坚持联社自救,系统互救和外部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四、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程序

1.风险报告。信用社在发生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时,要立即报告县联社。

2.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接到报告并核实情况后,要立即启动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自救,同时向县监管办事处和县人民银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所涉及的机构名称、地点、时间;事件的发生原因、性质、等级、可能涉及的金额及人数、危害程序、影响范围以及事件发生后的社会稳定情况;事态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及拟采取应对措施。

3.现场办公。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立即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并妥善处置,尽快控制势态发展。

4.处置突发性挤兑事件的应急资金的组织。

(1)县联社内部组织调剂、调拨资金。

(2)加强存款组织和贷款回笼工作。

(3)向兄弟联社申请拆借资金。

(4)向人民银行申请紧急头寸再贷款。

(5)向县人民银行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

5.总结报告。在突发性事件平息之后,联社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对突发事件及处置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内容包括发生突发性事件的情况和原因,造成的社会影响、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等,并将书面报告上报县监管办事处和县人民银行。

五、责任追究

农村信用社发生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相关责任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或纪律处分:

1.故意隐瞒风险情况造成风险蔓延扩大和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

2.发生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后未及时向联社报告的;

3.未经批准向外界泄漏风险情况酿成不良后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