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策略;干预;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01-02[WN]

以生为本,指向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就需要我们探讨使用因地制宜、因时需要、因势选择的班级管理策略。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班委构建:自治策略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现代教育要培育出拥有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的公民,而不是始终生活在笼子里的动物,受教育者本身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有利于发展批判思维以及面对问题的决策能力和解决能力,同时鼓励对话、团队工作和创新精神”[1]。很显然,构建自治班委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班主任采取自治策略,就是要帮助学生成立民选的班委会,自主制定制度,自主运作,实现自我管理的管理策略。自治策略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和释放潜在的管理力量,使他们在实际管理中培养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建立规则意识,培育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理念和精神;另一方面也将班主任从繁琐的班务中解放出来,能够腾出精力去思考更高层次的管理问题,实现“无为而治”的高级管理境界。

笔者所带的七23)班延续从前的管理风格,继续实行自治策略。笔者自始至终以一个对话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班级自治策略的实施过程。从启发学生如何构建一个优秀的班级开始,一步步让学生提出办法、制定制度、构建班委会。这样学生的话有了权威性,他们定的制度成了规范,他们选出的班干部“德高望重”,他们积极参与解决种种问题有了力度,他们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得到了培养。出了问题,笔者并不急着解决,而是让班委会成员参与其中,形成“多对一”的“攻势”,当事学生一方面受到强大的压力,一方面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他们在这样的气场中就很容易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文化构建:植入策略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班级文化是班级之魂。一个班级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班级注定没有强大的凝聚力,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初中学段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对文化的理解是浅层的、盲目的、无序的。相对于学生而言,班主任作为文化的先知先觉者有着较强的敏锐性、辨识性、广博性、方向性,应该积极引领,及时干预、植入优秀的文化,从根本上滋养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做一个有品位、有思想、有文化归属感的自由公民。

植入策略就是要求班主任联系实际,引入先进的文化,深层次地塑造学生的灵魂,给予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设上的切实指导和引领。这种策略可以诉诸各种班会、班级活动及日常管理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绝不是抽象地坐而论道,更不是生硬地指手画脚。

笔者结合所带的数学学科,联系综合性学习活动,及时地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之中。我们不妨就地取材,有意识设置相应的文化活动。比如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区域的学生都会接触到的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植入民俗文化的积极元素,使学生通过感知民俗文化,扩大文化视野,透视百姓心理,体察人情世事,丰富生活阅历,积累人生经验。

再如培养学生感恩的心,一个敏锐的班主任应该把它提升到感恩文化的高度,积极召开班会,把感恩意识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经常地设置感恩小活动,从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到班级之间,再到校外,等等,始终把感恩当作一种习惯。有了这样的植入,学生就会充满爱心,将来他们走向社会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三、心理构建:干预策略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必须足够强大才能载着思想之舟破浪前行。事实上,只有一部分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非常脆弱,班主任必须义不容辞地做一个高级心理分析师,积极干预。

干预策略就是要求班主任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出预警并采取措施,及时疏导和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应该体现在时时、处处、事事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辅导室咨询,或者依仗一两次办公室谈话式的操作方法。因为心理问题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尊重问题学生,抓住最佳时机,实施干预。

张明男,化名)与林立女,化名)在上课时突然因为谁碰了谁的问题大吵起来。谁都明白这样做不被允许,会遭到别人的反对和批评,但是这两个学生为什么还会这样呢?笔者在及时制止、平息之后,觉得这不是简单的吵架的问题,一定是他们的心理上有“疙瘩”。下课后,笔者立即询问,得知这两个学生原来一直彼此互掐,家庭的贫富、成绩的好坏、个人的喜好,甚至座位、占用学习空间多少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成为导火索。而其他学生和班委对这些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放在心上,这就使得琐事给他们俩带来的烦恼演变成了心理问题。找到了心理病根,也就找到了解决之道,谈谈心、说说故事、和他们俩经常游戏,笔者与大家一道很快化解了他们的问题。如果不去积极干预,只是简单地制止,那么,问题只能越积越严重。一个人的心理强大的指标[2]被公认为有九条,这两个学生至少有三条没有做好,即不患得患失;能理性地分析、客观地看待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情;对自己适合做什么,有什么潜力,是什么样的人有准确的认识。这三条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所以,班主任积极干预,对促进他们自身的心理构建举足轻重。

四、目标构建:提升策略

人生必须有目标,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行的方向。班主任要给学生树立目标意识,积极实施提升策略。所谓提升策略指班主任为了促进学生确立最近发展和长远发展目标,使其不断提升人生质量、促进自我升华而实施的策略。清醒地生活,清醒地设计未来是现代公民应该有的基本素质。班主任理当帮助学生积极实施提升策略。

首先帮助他们梳理眼前目标。比如按时出勤,对各种任务做到“日清月结”,确立一个赶超的目标,发现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爱好,每天帮助家庭、社会做一些事情,为班级、学校做一点贡献。他们如果肯付出,能坚持,就会使自己变得有良好的习惯,有美好的品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这对于他们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次帮助他们确立长期目标。着眼未来,立足当下,才有可能握有更大的胜算。班主任不妨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兴趣,及时提醒他们,帮他们分析,提出中肯的建议,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目标。

刘彭芝在担任人大附中校长的时候,竟然把一个理科生培养成一位作家型的人才,把一个热爱跳舞的人培养成为世界级的冠军;她还把许多高材生培养成为取得世界级的中学生足球比赛良好战绩的足球运动员,国家队的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从她的学校走出来的。这与刘彭芝的目标意识、提升策略是分不开的。

总之,新形势一定会催生出新问题,新问题也会催生出新策略,班主任不断探索适合的策略,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世界教育信息杂志编辑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R].世界教育信息,20097).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第2篇

为了寻求文化育人更有针对性的切入点、更具交融性的衔接点和更有实效性的操作点,2008年9月,我们尝试实施“班级文化‘六个一’建设。“六个一”即班级文化的六个小项目:班训、班报、班标、班网、班干、班会。2009年9月,我们在此基础上,认真吸取各方建议,进一步整合德育优质资源,开发文化育人渠道,充实文化育人内涵,强化文化育人功能,进而确立了一体两翼、功能互补的班级文化建设工程。意图是将学生成人必备的德育要素,有机地融入班级文化的日常小细节,然后借助于班级文化细节化落实这个抓手,力求大德育常态化、实效化。

总体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全程,着力培育行为习惯良好、品格健全、进取向上的未来合格公民。

分层目标:预备年级、初一年级: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育;初二年级:道德认知(守法、诚信、勤俭、互助、感恩)教育;初三年级:意志毅力(战脆弱、抗挫折)教育高一年级:观念理想(先进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科学规划人生)培育;高二年级:公民人格(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培育;高三年级:信念气度(意志、情感、气度、理性)培育。

二、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规划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可以归结为“一体”“两翼”。 “一体”即班级文化的基本体,由“三个面”、“五个点”构成。“两翼”即主题教育文化与主题实践文化。

(一)“一体”化班级文化建设

“一体”即班级文化的基本体,由“三个面”、“五个点”构成。“三个面”即由环境文化、交流文化、管理文化构成;“五个点”即班训、班标、班报、班网、班干。

1.环境文化建设面――班训、班标、班报。这三者构成班级生活学习的环境,决定成员的心境与眼界,影响师生的追求与发展。建设好这三个方面,可以拉动班级的美化,营造主流的文化,牵引心灵的优化,实现让“环境成为最好管理者”的文化效应。

2.交流文化建设面――班网。就交流、融通、影响而言,信息技术搭建起的家校联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有着现代文化的磁力和无可替代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形成一个和谐共进的场。现代信息技术是开放、便捷、沟通的现代文化的标志之一,交流就是学习,交流就是育人,网上有无限的教育潜能。

3.管理文化建设面――班干。传统的班级干部被赋予新时代内涵,即培养学生管理意识,增加管理经验、带动他人发展。这使得班干部不仅仅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更为其成长为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促使每一个同学做好自己而不忘带动他人。

(二)“两翼”式班级文化建设

“两翼”即主题教育文化与主题实践文化,重在“润”与“习”。

1.主题教育式文化建设――班会课程化教材。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班会,因为班会是国家以课的名义规定的,每周一次,是全班成员凝神、聚心的好时机。然而,班会无主题,茫然随意,功能必然偏失。无主题,无系列,甚至无位置,被取代或放羊,这是当今班会教育薄弱,甚至形同虚设的突出表现,也是德育对于“育什么”的目标不十分精确的症结之一。要真正让班会成为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的心灵沃野,有必要将班会作为德育课程来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实现班会常态性的主题式课程化教育。以班会课程化建设为抓手,创建有主题有系列、着力于和谐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化主题教育校本教材。以此为平台为契机,将道德认知、行为养成和公民素质等育德实践,落到实处细处实处。

2.主题实践式文化建设――班队系列化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隐藏了教育意图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校围绕主题式教育化目标,科学而灵动地建构常态化的主题教育实践系列,年年有方向,月月有目标,旬旬有活动,周周有抓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育成长;也把学校领导员工一起推向常态化的身先士卒、为人师表的育人场中,与学生一同实践磨练,一起成长壮大。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环境文化以固定动作为主,相对稳固,适宜于目标育人;交流文化完全是动态生成,心灵构筑,适宜于情感育人;管理文化内涵制度策略等,常态多变,适宜于行为育人;是成长精神套餐与操行组合拳,适宜于综合育人。

三、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环境文化建设策略

1.“班训”建设。“班训”建设我们坚持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让“班训”作为班级成员发展的核心理念、奋斗目标和行为守则,外显于班级的各个空间,内化于成员的各个心间,默化于各自的行为实践,逐渐成为习惯成为信念成为动力之源。第二步是培育“班训”的自创自励。通过班训的创作、展示、评选、书写、悬挂等系列实践活动,培育自我认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进取意识。第三步是促进“班训”与学习紧密结合;与班级发展结合;与日常育德结合;与生活结合,让班训真正成为班级成员成长的座右铭。三步走的抓手是常态化的日常的行为规范细节落实,动力是及时的考评奖惩,保障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信念、智慧和齐抓共管的机制。

2.“班报”建设。“班报”建设我们也同样坚持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将班报办成一个学生锻炼成长的极好平台,传递班级建设理念,介绍成长经验,铸造班级精神的一个窗口。第二步是围绕成长教育主题,系统规划,逐点落实。比如一年一个大目标,一个学期一个方面,一月一个主题,三年下来就是丰富的精神营养套餐。第三步是倡导自荐认领、强弱搭配、小组合作、人人经历的循环发展模式。奖励优胜小组,激励齐心合力、做中提高的精神。让出的过程与评的过程,成为认知的过程,成为德育的过程,成为自我塑造的过程。

3.“班标”的建设。“班标”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将班标嵌在教室门的左上方,与进进出出的师生视线平齐,让他们随时得到提醒,得到激励,收获动力。第二步发动全班同学根据本班实际,为自己的班级选择发展理念、设计发展目标、策划实施方略,以组为单位形成设计方案,提交电子稿。“班标”创设的过程就是认识提高的过程,是凝心聚力的过程,是思想撞击与才艺展示的过程,是育德的过程。第三步将“班标”与整个班级的发展紧密结合;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充分发挥“班标”在整个班级成长中的镜子功能和引领推动作用。

(二)交流文化――“班网”的建设策略

网络是现代文化的载体,做就是学习,有益的做、好好地做就是育人。网络的虚拟与自由,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自觉自律的严峻考验。现代社会离不开网络,正确用好网络,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现代学校的教育职责。我们围绕自育互育这个中心,从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着手,重在三个基础规划建设。其一、温馨之家――班级个人、集体的理想、爱好、个性、才艺等的介绍,图文并茂;其二、拓展之窗――由主课老师分层精选的经典操练;其三、倾诉之吧――班主任精心打造的有共性、有个性的班级博客,同学可进、家长可进、任课老师可进。

建好用好“温馨之家”,引发对班级对同学对老师的关注,促进凝心聚力,建设温馨班级;建好用好“拓展之窗”,调动各方智慧和资源,有助于有余力的同学有更好的发展,确保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得到满意的发展;建好用好“倾诉之吧”,既便于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形成师生、家校互动的有效的育场,更促进班主任老师用心用智慧去培育学生,提高育德育人的自觉性和影响力。建好用好“班网”,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度关注和多元需求,有利于办好社会满意的教育。

(三)管理文化――“班干”的建设策略

学校的一切“做”,都是为了育人,都可以育人。因而,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在于,改变过去班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单一观念和狭隘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和位置,让更多的人得到管理的锻炼与发展,以适应未来人才的多面需求。几年来,我们采用“流动性”、“大部式”策略,实现了流动性、大部式、多功能、职责权利一体化运行,加速班级干部队伍的成长。

“流动性”即是设置各个功能性管理岗位,面向全体同学,倡导自荐竞聘。自荐竞聘的过程,既是提前学习、思考与进步的过程,也是审视自己的实力,掂量自己的德行与责任,确认自身管理潜能的过程,当然更是每个人自信力、公信力和综合素质展示的过程。选拔确认之后,打破三年一贯制,看管理业绩,每学期全班确认一次,能者上,不称职者下,实行班干流动制。这样每个在岗的班干部,人人有压力,各个尽职责,齐心协力,既提高自己的才干,又壮大班级的发展。

“大部式”即是班干的建制由个别班委向示范群体的变革,设四级岗位。一级岗位:班长、副班长、团支书;二级岗位:学习部、宣传部、内务部、劳卫部、体育部、艺术部、信息部、纪检部、志愿者中心。每个部有三人组成,一个部长两个助手。部长的名声好听,比班委来,学生更愿意接受;三级岗位:小组长;四级岗位:课代表。以上各岗位不重复兼任,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有尽责锻炼的机会。有岗位,就有责任,有动力,有带动 。

我们按岗位分层设立管理范围,目标具体明确,适宜考评量化,培育班干在岗的管理意识和角色自律,以促进各司其职而互不扯皮,各显其能又各得其所。我们想方设法树立班干的权力形象,时时处处将班干推到管理一线,灵活机智地维护班干的管理决定,及时给足班干应得的适当奖励,努力使班干成为大家羡慕的角色,成为争当的对象。大家愿意去做班干,尽心尽力地做好带头人,示范群体壮大了,更有利于每一个个体成长壮大;班干强大了,教师才有可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研究、实验,教师提高了,才能提高学生。

(四)教育文化――“班会”校本教材建设策略

我们坚持以主题班会为交汇点,整合德育优质资源,建设主题教育校本教材,这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主题取向。我们的策略是分层递进、有机衔接。初中以行为养成教育为中心,高中以理想信念培育为中心,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贯穿初高中的主题教育之中。大中取小,小中寓大,将宏大主题融入行为细节,让德育回归生活,落到常态,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其次的问题是内涵取向。我们的策略是让教材主题覆盖青少年教育的三个方面: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而做人当中又涵盖了公民教育、美德教育,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四个教育重点;五品即着力培养学生“守法、诚信、勤俭、互助、感恩”这五种道德品质。力求给学生的精神成长配备综合营养套餐。尽可能做到呈现形式的精练生动、可读可信,功能影响的多面受益。学生可读,老师可读,家长可读,关注研究者可读;学做人(成人教育)可以汲取精神营养,学作文(成才教育)可以吸收思想和素材,解脱作文“无米之炊”的困境。

第三方面的问题是资源取向。我们的策略是整合现有各年段教材中德育资源,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多面功能,整合现实生活中(国际的、国内的,市内的、校内的)的新鲜活水,确保德育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五)实践文化――班队活动建设策略

我们班队活动始终遵循三个原则。教育性原则即是要寓教于做,做中认知,做中体悟,做中默化;活动是为了受教育,受积极高雅的教育,活动宁缺勿滥;主题性原则即是一次有效活动选准一个小入口,即主题,确保这个小主题的教育内涵,能够具体、深入、通透到认知与践行中,产生好的影响。主题确立不好,内容与过程也不可能落实;开放性原则即是指主体的开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创意的开放,尽显学生的心智;心情的开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活动中放飞融合;多元性原则即是一次活动一个主题,不同时段、不同情境下的活动主题多元互补,有机组合成精神营养套餐。主题教育活动常变常新,教育才能魅力永存。

我们班队活动逐步形成系列。围绕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个中心,以学生各个年段的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为经,以德育资源和德育契机为纬,交织成六个系列的主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即主题班会活动系列; 主题仪式活动系列; 主题历练活动系列; 主题观览活动系列;主题社区活动系列;主题周月活动系列。

我们在班队活动的实施上,逐步探索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如:“固定动作与临选动作的灵活互补”。“固定动作”是指按主题教育教材预先设定的青少身心发展必须的思想道德主题运行,如文明教育、尊师教育、集体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公民教育等,每个年级、每个学年常规进行,只是变换形式,反复强化,以求内化于心,成为学生自觉自律的意识行为。比如同是“文明”的主题教育,预备年级是规范伴我行,初一年级是牵手你我行,初二年级是安全伴我行,高一年级是经典伴我行,高二年级是责任伴我行。“自由动作”是指随重大的时事、重要的节气和身边发生灵活契入教育主题,确保主题教育紧密贴近现实有温馨感,贴近传统有文化浸染,充满生机活力。比如,围绕上海世博会,我们开展了迎接世博、走进世博、传承世博三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再如,2009年下学期,预备年级两个男生爬到学校对面文广中心楼顶上玩耍。学校发现后,当即改变班会教育主题,全校进行安全教育活动。再如,“多面对照,进出结合”。比如,主题班会活动分两个板块,一是正面的以“心灵鸡汤”专题做针对性的思想补养,二是联系实际,尤其是班级实际,做反省对照。 引用典型古今中外结合,讲述道理正反剖析结合,进与贴近现实,贴近班级,贴近个人,力求实效。我们的班队活动的考评主要是在。主题班会的考评标准方面进行了改革见下表。

主题实践活动评价,我们设定了三种状态的评价。

1.参与状态评价,即是看当次活动中参与表现,是否自觉、主动、热情而善始善终地参与。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 基层团支部 SWOT理论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团员数量大幅增加,基层团支部数量也不断扩大,团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高校基层团支部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同广大团员青年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接触,在团结和教育青年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如何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大力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团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已成为了高校共青团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借鉴SWOT理论对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剖析基层团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创建特色基层团支部提供策略选择。

一、SWOT理论的内涵阐述

SWOT理论[1]即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此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分析研究一个单位的现实状况,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并推广到各种组织行为的自我诊断和战略决策。SWOT是英文单词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威胁)的缩写,分别是态势分析的四个要素。根据这四个要素,又衍生出四种策略,即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2]。根据个体或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探寻出不同条件下应该采取的对策和办法。目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文化生活都趋于多样化,要让团支部工作发挥作用,引导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SWOT分析法能为团支部建设提供较为合理的决策帮助。

二、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S、W、O、T)的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基层团支部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担负着团结、教育、领导青年的任务,是高校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之一[3]。很多时候,高校学生工作以基层团支部(班级、社团)为组织单位开展,团支部工作形式多样,活动丰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广大青年团员积极加入党组织,使先进的团员青年成为“又红又专”的时代青年。但目前基层团支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4-5]:首先,团支部的思想教育作用不明显。当网络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时,团员青年自主整合的信息观念缺少正确引导;当团学活动成为行政性任务时,思想教育强调突出主题、突出主导,却往往忽视团员青年的内在需求、主观能动性,流于形式;当团支部职能被班委会、党支部所重叠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组织要求成为了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而班级活动则替代了团支部的活动。其次,团员意识淡薄,如今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团员,是否是党员才是学生关心的问题。他们对是否是团员、参不参加团内活动不关注,团员青年缺乏荣誉感和责任感,组织观念薄弱,导致团支部缺乏凝聚力,团支部工作缺少影响力。再者,团支部的组织生活不健全,指导缺乏针对性。团支部民主生活会、团支部大会,团基本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基层团支部工作的主要内容,但目前很多基层团支部缺少制度建设,缺乏有关团员的民主监督制度,忽视上述的组织生活,团支部形同虚设,同时基层团支部的管理一般集中在院系一级单位的团委,这些团干部本身数量不足并担负了烦琐的学生日常事务(很多时候,团干部就是辅导员),因此,团工作的指导往往与其他学生日常工作相混淆,针对性不足。

三、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SWOT策略思考

1.SO策略与WO策略的结合探寻

SO策略与WO策略的结合就在于努力克服团支部建设中的不足,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新形势下的团支部建设新模式、新方法。首先,倡导团支部精神,建立特称团支部,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特称团支部的创建就是一种团支部建设的新模式、新方法,团支部结合革命前辈(、瞿秋白)、先进人物(任国庆、孔繁森)或优秀集体(皮旅)等的先进思想、光荣形象弘扬团支部精神,以使团支部成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辱感,团支部凝聚力空前团结。特称团支部成员是学校、院系理论学习方面的先行者,是学风建设方面的表率者,是团支部建设的优秀者,应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基层团支部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靠拢。其次,搭建理论交流平台,创建学习型团支部,充分发挥团支部在思想政治上的主渠道教育作用。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团知识、党知识的宣传教育,结合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契机,引导团员青年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引导每个团员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后,健全团支部制度,加强工作指导,体现青年学生的团员先锋模范作用。上级团组织要结合本校特点,在明确班级团支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增强指导,帮助班级团支部把握好工作的重点、难点,调整好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进度,使常规工作条理化、集约化、制度化。同时创新指导思路,增加基层支部工作的灵活度。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事,有利于学生团员发挥作用的事,上级团组织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支持,在加强监督的同时,放手让基层团支部去做。比如基层团支部可以成立多个团小组开展工作,宿舍、社团、实验室等都能成为团支部工作的平台。针对某项具体工作,基层团支部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或者多个工作组进行竞赛等。各年级、各班都有自己的特色,只要能展现学生风采、发挥团员作用、带动青年学生发展,基层团支部就可以充分展开独立灵活的工作。总而言之,上级团组织要进行科学的指导,而基层团支部则在指导下灵活有效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班级团支部的作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2.ST策略与WT策略的结合探寻

ST策略与WT策略的结合就在于发挥团支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成长中求发展,再现基层团支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作用。首先,团员青年人数多,基层团支部与广大青年的接触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团支部可开展团员资格认证、评奖评优活动、团支部推荐等工作,既增强团组织的政治性,又提高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其次,倡导党、团、班互相协作,共同发展。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支部有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加入党组织的职能。随着学生党员的增多,班级党支部的建立,在班级中必然会出现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并存的现象,认识党、团、班三者和谐统一是三者协调发展的基础。班级工作要以班委会为执行者,团支部为组织者,党支部为倡导者,党员积极带头,团员积极响应,班级全面参与,只有这样班级工作、基层团支部工作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最后,开拓工作思路,提升团支部的创新能力。基层团支部既要立足基层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又要面对社会需求,从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着眼,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开展工作,开创基层团支部工作的新局面。党团共建、团团共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都能成为团支部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比如党团共建除了班级内部党支部、团支部共同工作之外,团支部可以和高年级或研究生党支部共建,也可以和教工党支部、实验室党支部共建,这样基层团支部既能得到共建单位有效和针对性的指导,又能拓宽团员青年的视野,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校企合作就是团支部工作从社会中寻找资源共建:从促进就业、创业角度出发,团支部可以与就业单位联系,让青年团员深入企业实习锻炼,同时让企业挑选合适的员工就业,达到校企之间的共赢;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角度出发,团支部可以与一些社会公益机构(养老院、孤儿园)等联系,让团员青年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为社会公益事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总之,通过SWOT理论对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进行深入的分析,基层团支部建设将更加具有目的性,更加具有创新性;基层团支部能清晰地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能在建设的过程中克服不足,扬长避短,把握机遇,开创团支部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静敏.高校毕业创业的SWOT分析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09).

[2]王小龙.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及其发展策略[J].前沿策略,2009(20).

[3]程捷音.对高校特称团支部建设的思考[J].科学教育参考,2008(10).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第4篇

Abstract: Frequent safety accidents in construction caused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the society and enterprise, and adversely affecte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safety accident causing theory, safety culture is the root cause of safety accident. Therefore, safety culture cultivating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lowing safety accidents rate. Based on the multiple-project hierarchy management mode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concept and the 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were defined. And three-level incentive strategy of forming safety culture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as propos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关键词:安全事故;安全文化;安全激励策略;文化建设;安全绩效

Key word: safety accident;safety culture;safety stimulation strategy;culture building;safety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12-03

0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增加。建筑业总产值与GDP的比值从2004年的17.9%到2015年的26.2%,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表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然而,近年来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2016年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又大幅上升,2017年3月25日到28天短短四天时间内建筑业发生了5起安全事故,造成24人死亡,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制约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在于安全事故的防范,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应以安全事故指因理论作为指导。行为安全“2-4”模型[1]是我国在古典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并细化管理因素的现代致因理论,该模型指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因素则是员工个体的安全知识、意识和习惯,根本原因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而安全文化则是安全事故的根源因素。从国家安全生产治理的宏观层面和建筑企I长远健康发展的视角来看,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塑造是首要之举。邹小伟等人[2]通过案例研究指出建筑业应树立‘零事故’安全文化,且这种安全文化获得建筑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和基层作业人员的承认,才能保证安全行为。王秉、吴超等人[3]研究指出安全文化具有基本、直接、深层外延等三个层次的功能,其中基本功能指满足安全需要的功能;直接功能包括导向认同、情感与凝聚、认知教育和规范调控等功能;深层外延功能包括融合与守望功能,辐射、增誉、激发与跃迁功能,三大功能彼此影响、相互促进,为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强劲动力。

实践和理论证明,安全文化对于建筑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发展需以长效的激励机制得以保障,田利军等人[4]指出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内部激励的控制。因此,本文将在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企业安全激励机制的运行策略。

1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机理

1.1 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的概念

根据《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随着文化与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结合,如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等,文化被赋予更强的功能。安全文化就是将文化与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相结合的典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术语,但对其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总体而言,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认可的关于安全的共识,这些共识渗透在企业各种活动中,是愿景、制度、理念、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元素有序的综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因此,安全文化一般是指公司层面的安全文化,如企业层次的安全文化。

安全氛围则是指组织内部关于安全的气氛和情调。由于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和唯一性等特征,导致工程项目管理需要临时组建一个职能完备的柔性组织,随项目的开始而开始,项目的结束而结束。同理,施工班组也是随分包工程的开始而开始,随分包工程的结束而结束。因此,安全氛围涉及项目级安全氛围和班组级安全氛围。

1.2 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的形成机理

安全文化是导致安全事故的根源原因[5],因而建筑企业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是保持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安全文化不是组织随机自然形成的,需要正确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法。根据建筑企业多项目分级管控模式,结合行为安全的传播属性,构建了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

建筑企业或项目部以安全宣传、教育和设立安全奖励基金等激励方式,自上而下引导管理者和项目现场工人的安全行为。具体、实在的引导和刺激政策能够促使管理者和工人个体产生安全行为的紧迫感和奋进感,从而塑造和固化组织成员个体的安全行为模式。根据行为传播理论,组织成员个体的安全行为将在以自身为核心的影响范围内传播,产生持续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从而促使较小范围内的安全氛围的形成。我国的建筑施工现场大都以分包的劳务施工班组为单位,进行协同作业,因此,安全行为的传播和示范效应首先在班组内出现,并逐渐在班组内形成良好的安全共识,逐步扩展到项目部的其他班组,形成班组级安全氛围。

建筑施工专业协同、分工合作的过程中,级班组安全氛围通过各种显性、隐性的方式实现了安全氛围的交融,如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影响、安全技术交底、思想观念的交流沟通等方式。随着沟通交流不断深入和渗透,班组内和班组间的安全氛围逐渐形成新的安全共识,包括安全观念、制度规章、流程等方面的共识,既项目级安全氛围。项目级安全氛围是班组级安全氛围的延伸和扩充,能够覆盖没有顾及到的班组间安全氛围。

一般情况,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市政、水利、道桥、港口等大型工程,不同性质的项目呈现不同的安全氛围,最终形成分(子)和总公司的安全文化。总之,企业需要依据各项目类型,综合考虑地区因素,塑造符合客观实际的企业安全文化。

2 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营造的激励策略

2.1 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的总体激励思路

根据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的形成机理,提出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的总体激励思路。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的营造应从内容和形成机理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出发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安全文化包括了观念、制度、安全教育和安全物态等文化内涵,其中观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教育培训是中介层。另一方面,根据安全文化的形成机制进行安全文化的建设,层层递推,环环相扣,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安全文化。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机制为:工人个体班组级安全氛围项目级氛围公司安全文化。

鉴于此,营造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总体思路应从上述两个维度综合推进,利用差异化、多层级安全激励策略促进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

2.2 建筑企业多项目安全文化营造的激励策略

2.2.1 班组级安全激励策略

受“安全股票”和“隐患买卖”两种针对一线工人的经济激励方法的启发,提出基于危险源的班组级安全激励策略。班组级安全激励是指项目经理对施工班组采取的安全管理办法。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在项目经理的主持下,全面识别项目客观存在的危险源并建立项目危险源库,以班组为单位合理分配,实施班组长责任制。班组长责任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职能分配,班组长需要向项目部提交正式的安全承诺,最终按危险源管控的结果为评价依据,对班组长和工人进行奖励和处罚。奖励或惩罚的额度为危险源管控的成功数或失败数与各危险源的价值量的乘积(其中危险源的价值量按实际管控难易程度来确定)。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上述激励策略使得项目部与施工班组间建立起了激励与被激励关系,并催生了施工班组间在施工安全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极大程度激励施工班组对安全的追求,增强了安全积极性而促进班组级安全氛围的形成。

2.2.2 项目级安全激励策略

项目级安全激励是指企业级对项目部的激励。一般情况下,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组织一般由质量、安全、成本、采购、技术等部门构成,受项目经理统一领导,其中项目的安全管理受到质量、成本、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项目经理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更是项目施工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项目级安全氛围形成的激励不能只以安全员和项目经理为对象,还要把相关联的质量、成本、材料等部门加以考虑。赋予各部门明确的安全责任,按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奖惩。具体而言,将主体工程及分包工程、劳务分包项目的安全管理责任分配到各部门,而项目部的安全员负全面监督和指导职能,以效率为原则,根据事故发生情况以及安全投入考核评分进行奖惩。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项目管理人员,而不只是安全部的责任,极大程度的促进了项目级安全氛围的形成

2.2.3 企业级安全激励策略

企业级安全文化的形成与项目级、班组级安全氛围的形成稍有差异,差异的存在源于公司层面的安全管理与项目现场的安全管理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项目现场的安全氛围和公司安全文化的形成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培育和发展总、分(子)公司安全文化的激励应分为硬性激励和软性激励两个层次。硬性激励是指分(子)公司必须实现预定的安全目标,根据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一般性的奖励。公司层安全目标如下:

①努力实现“五无”,即全年无死亡事故,无重大设备事故,无重大生产性火灾事故,无中毒事故,无坍塌事故;②减少重伤和轻伤事故;③坚持一标四规范,现场自检合格率100%,优良率82%以上,大型设备完好率90%以上;④文明安全工地。

现有理论和实践都充分得证明了组织成员之间的非正式沟通交流、正式的安全会议均对促进安全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之外,安全活动日的举办、管理者对外交流学习以及提案和建议等方式均有利于公司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沟通交流、会议、安全活动日、对外交流学习等投入不能量化其效益,故称之为软性激励。对于公司安全总监、安全部门主管、分公司的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激励,应侧重软性激励,增加沟通交流、鼓励建言献策和主动学习。

3 结论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总体上分为三个过程,及班组级安全氛围、项目级安全氛围和企业级安全文化的营造,且各个过程由于组织分工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决定了建筑企业安全文化营造的三层级激励策略。班组级安全氛围是基于危险源的分配和管控绩效进行激励;项目级安全氛围的形成依靠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班组的协同管控,依据协同管控的绩效进行激励;企业级安全文化的培育发展应以硬性激励为基础,增强软性激励。

本文提出了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形成的三层级激励策略,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没有考]各企业经营模式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许素睿,项原驰,任国友,等.新的行为安全“2-4”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04):29-33.

[2]邹小伟,邓铁军,周祥蕴.打造零事故的建筑安全文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6):77-84.

[3]王秉,吴超,杨冕,等.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8):7-12.

[4]王景博,田利军,陈甜甜.内部控制_安全文化与航空安全_田利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8):1-5.

建立班级文化的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管理的最基层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主要起组织、管理、教育作用。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与叛逆期,思维比较活跃,性格趋向多样,越来越难管,如果一味地压制管理,只会让学生惧怕或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完全放任不管,也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积极探讨班级管理策略,不断创新,实现最有效的班级管理,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一、注重言传身教策略

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班主任的领导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关系,班主任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会影响到班级的发展与学生的命运。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多看一些班级管理方面的书籍,提高理论素养,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践行,做到知行统一。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加强自身修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自身的良好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自己要先做到;发现教室的卫生不好,自己弯腰捡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在这无声的教育中受到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管用。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班主任,就要提高自身修养,做到言传身教,这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是一剂再好不过的“好药”。

二、注重制度建设策略

班级管理工作中最忌无章可循,这样不仅会让学生觉得缺乏行为规范,也使班级管理工作难以有条理地展开,因此要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就要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这是班级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保障。班级制度建设既有成文的规章制度,也有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是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其实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都比较全面,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但面面俱到,有时候会忽视班级管理的差异性。所以,班主任接手班级后,要认真分析班级实际情况,在整体不变的基础上对一些细节进行修改,提高其操作性。同时班级管理制度方面还可以多借鉴一些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的做法,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这对规范学生的基本行为,确保日常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具有积极意义。非成文的制度是指班风、学风、舆论等,这是班级管理中约定俗成的内容,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引导、调节作用,可以说是班级的精气神,对班级整体氛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宽严相济策略

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宽严相济。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从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给学生以关心与帮助。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的教师讽刺挖苦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或平时较捣蛋的学生更是如此,极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或者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针锋相对,这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班级管理要做到宽严相济。首先,尊重学生,公平、宽容地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班级管理工作中,后进生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有的教师简单对待这些学生,融入了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认为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出效果,结果越强制管理,学生越逆反。因此,教师要关爱后进生,讲究管理的方法与艺术,理解、体谅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其次,学会欣赏学生。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仅有优异的成绩,还有劳动优秀、热心助人、文艺才能突出等方面,这都应该得到班主任的肯定与赞扬。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第三,要严格管理。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班主任要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学生犯下错误时要给予批评教育,同时做好心理疏导。

四、注重自我管理策略

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期,班主任管得过多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自我管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班级管理工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如果班主任任何琐碎之事都管的话,永远也忙不完,还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应放开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学生享有民利,积极地为班级内外事务谋划。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选拔、培养好班级干部是关键。选拔班干部时班主任一定要慎重、冷静,明确选拔标准,在综合听取全体学生的心声后,选拔出平时表现突出、组织能力强、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为班干。选拔班干部后,班主任要在工作内容、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培训与指导,在学习、生活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干部与学生的关系,成为班级建设的楷模。当班干部能独立工作后,班主任要大胆放手,只需在工作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即可。同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要给予表扬与鼓励,促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之,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但因为班级管理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其管理策略也复杂多样,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探索新的管理策略,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楚琴.对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交流[J].现代阅读,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