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普讲座心得

科普讲座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讲座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普讲座心得

科普讲座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科讲座;基层;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08-02

一、活动开展背景及意义

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提升居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基层、群众、实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镇以昆山市“建设学习型城市”为总体目标,紧扣“道德之城、乐仁昆山”中心工作,积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全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宣传、普及乡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推动我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设学习型乡镇的有效途径。2008年我镇成立了“社科活动下基层”讲师团,我校以此为契机积极发挥宣传作用,强化服务意识,组织专兼职教师送教下基层,为全镇的党员教育、基层干群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社科讲座活动举办以来,已逐渐成为我镇居民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品牌,它是广大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需要,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走进普通居民,融入百姓生活,提升基层干群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活动开展基础和保障

我校通过社科讲座进基层活动,搭建“社科讲堂”,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社科讲座活动的成功开展与充分的前期准备和健全的保障机制密不可分。

一是完善阵地建设。为了不断扩大社科知识普及的覆盖面和社区居民的参与面,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社区教育阵地的软硬件设施功能,高度重视学习型组织、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创建。目前我镇21个村(社区)已全部成功创建为昆山市学习型社区,每个村(社区)都成立了市民学校,学校内部均配备图书、电脑、投影仪、桌椅等,并有专门人员负责管理,为开展各类培训及讲座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近年来我校还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室、社区、乐仁学院等学习载体的创建,完善和强化阵地功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为了推动和促进“社科讲座进基层”活动,我校充分整合学习资源,发挥各村(社区)市民学校、数字化教室、数字化社区、镇老年大学、乐仁学院等阵地的功能和作用,扎实开展社科知识普及活动,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深远。

二是优化师资队伍。社科普及工作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我镇由党委政府牵头,成立社科讲座讲师团。讲师团成员由机关、部门、学校等政治修养高、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干部、教师、党员等组成,并采取集中接受培训、集中备课、分头教育等方式开展社科知识的宣讲活动。讲师团成员要求具备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经验、扎实的知识、对群众的热爱等多重条件,并能根据授课需要和群众需求及时灵活调整宣讲主题和宣讲方式,以为群众服务、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为宗旨。

三、活动开展方式

我校十分注重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多年来,在市社科联、市社区教育培训学院的支持和带领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面向各村(社区)、机关、企事业等,持续开展社科知识普及活动。通过开展社科知识讲座,我们把“社科讲堂”在全镇推广,并形成了菜单式教学的品牌效应,不断完善和创新内容、形式、方法,让更多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文化大餐”。

一是统一提供“菜单”。为了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校通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掌握基层干部群众对社科知识的了解和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社科讲座的类别和专题,制作内容丰富的学习“菜单”,供全镇各村(社区)、部门、单位等选择。2010年至今,我镇社科讲座共开设了“健康生活方式”“文化锦溪建设”“绿色锦溪发展”“幸福锦溪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胜现代化”“有梦、圆梦、中国梦”“践行群众路线”等12大类84个专题。这些专题内容丰富,既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当好群众的好干部”等政治性、针对性较强的课题,也有“预防高血压”“关注青少年心理”“提高科学种植技术”等密切关乎民生的话题,从而使社会科学知识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社区。

二是群众自主“点菜”。社区居民根据社区教育中心统计的讲师团讲课“菜单”,依据兴趣和需求,以投票式进行选题“点菜”,再通过各村(社区)、单位、部门的问卷调查,按照比例最终确定讲师团讲师及授课内容。在每一场讲座结束后,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形成对授课教师及授课主题的反馈意见。教师针对意见对课程的形式、内容加以调整,以便满足居民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与居民群众的这种有效互动,逐渐形成了我镇独具特色的“菜单式”教学,有效促进了社科讲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社科讲座进基层活动中,我校将继续推广和创新这种“菜单式”教学,在贴近百姓生活的“家常菜单”学习专题的基础上,及时增加富有本镇特色和时展特色的学习主题,积极打造“特色菜单”,使社科讲座的“文化大餐”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创新“供求”方式。菜单式教学虽然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认可,但是在“供求”形式和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和改善。我校与讲师团成员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社科讲座方法和方式的创新,改变宣讲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当前我镇社科讲座已形成了灵活、民主、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和基本渠道是“四题”“四会”,即大班专题报告会、小班主题研讨会、新闻话题交流会、争议问题座谈会。在机关干部层面,确保月月有专家讲座,在各村(社区)居民层面确保每月至少举行一场以上讲座。充分利用网站的优势,在全镇范围内开通“市民学习在线”,宣传、发动、号召全镇居民网上学习各类综合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四、活动呈现特色

社科讲座根据宣讲的不同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社科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时事政治、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我市、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成果等。教学内容与时事动态、时展、地域特征等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广泛性和地域性。

1. 创新性

用报告、研讨、座谈、交流等形式,以讲故事、举实例等方法宣传和普及哲学社会科知识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成功的创新,通过实践验证,确实利于居民接受,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2. 广泛性

讲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宗教、历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民情、风俗、道德等各方面,涵盖性广,涉及面宽,促进了居民视野的开阔。

3. 地域性

宣讲内容以“文化名城”“生态之城”“道德之城”等地域文化特点为思想基础,以“文明城市”“学习型城市”“决胜现代化”等为思想导向,充分结合地域特征,彰显地方特色。

五、活动取得成效

近年来,锦溪镇全面加强文化阵地建设,重视文化对价值取向、区域发展、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我校以全镇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为核心,把普及、宣传社科知识作为切入点,组织了一批思想觉悟高、专业水平强的专兼职教师,成立了“社科活动下基层”讲师团,开展思想文化教育,为居民搭建便捷的学习平台,不断加强居民道德和社会心态建设。2010年至今,我校累计举办社科讲座活动二百多场,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进一步提高了我镇干部群众的知识素养,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理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力推动了我镇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总的来说,(1)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居民的认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乡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2)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3)积极探索有效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新途径,提高全镇居民的社科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科普讲座心得范文第2篇

时间:2020-10-24   来源:活动总结   点击:42

社区科普活动总结范文

按照XX科协的统一工作安排,XX社区20XX年科技活动周在街道科协的重视和领导下,开展了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加大了科普宣传力度,扩大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我社区20XX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小结如下:今年社区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科普宣传阵地,即以社区健身广场为中心,组织开展20XX年科技活动周展览;二是科普咨询活动,组织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和医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在社区广场向群众开展科普义诊和科普咨询;三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科普学习读书活动,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科普意识。

一、周密组织,重点突出,“科普宣传阵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做好20XX年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工作,扩大科技活动周的社会影响力。为组织好社区20XX年科技活动周活动;成立了社区20XX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协调领导小组,开展此项活动。

为使20XX年社区科技活动周活动有声势、有特色、有实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详实的活动方案,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制定了社区20XX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安排,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体人员休息时间都没有休息制作展牌,做到分解任务到人,指标到人。5月17日至5月23日,在社区广场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利用科普展板挂图的形式,集中宣传武汉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工作主题,开展科普活动。针对公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风尚,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要以

“共建和谐社会,构筑绿色家园”和“环保家装,绿色家园”为主题分别开展植物和家装科普活动,努力促进我区绿色社会建设;以“和谐硚口,健康社区”为主题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大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开展“预防疾病,科学生活”和“节约能源”的科普成果,反邪教警示教育展,尤其是关于健康方面的成果展,特别引人注目,路过的行人和青少年学生纷纷驻足观看。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观看科普展的群众达到1000多人次,“科普宣传阵地”成为我社区20XX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科普讲座、科技咨询、专家义诊将XX社区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推向高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和医生在社区举办了科普知识讲座,结合“预防疾病,科学生活”活动,向社区居民开展科普义诊和科普咨询,并免费向群众发放了预防疾病的相关宣传资料;开展以“节约能源”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进社区宣传活动,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意义,重点宣传实施节能减排科技行动。以“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为主题开展科普进企业活动,结合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宣传普及节能降耗减排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推动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科普行动,利用社区科普站以科普讲座和座谈的形式,分别举办了保健知识、真假药品、食品鉴别等各种内容的学习,举办了《健康快车》、《身边科学》等主题的科普展览。通过科普宣传、咨询、讲座、展览等方式,在社区、学校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营造热爱健康,关心健康、了解健康、依靠科学达到健康目的的良好氛围,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在本次活动中,除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外,还组织在社区举办了以

“预防、认识、关爱”为主题的预防爱滋病科普知识宣传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技人员分别采用科普展览、宣传挂图等形式,在社区宣传传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安全生产等宣传。

三、在青少年中开展科普学习读书活动,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科普意识。

开展社区科普读书活动,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社区青少年、辖区学校开展读一本科普书,学一本科技小常识,做一件科技小论文活动,有800余人参加了读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探究科学的精神。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科普意识。

20XX年社区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开展了广播宣传,张贴标语、口号10条,共组织各类科普讲座2场,布置科普墙报1期,巡回展览图板10块,参加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24人,参加读书活动800余人,受益群众千余人。

本次科技活动周活动,无论是组织程度、活动内容、群众参与面还是舆论宣传效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科普工作大家搞的理念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广大群众科技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与宣传、卫生、环保、等部门共同配合,为今后科普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形成全社会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次活动,有效地营造了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行动纲要》的良好氛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科普工作更加广泛、深入的关注,为开创基层科普工作新局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社区科普活动总结

XX年上半年,社区的宣传活动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社区力所能及的事为切入点,有效地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质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一、依托载体,实现亮点创新,增强宣传效果健康教育讲座。

我社区结合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举办了“中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养生知识讲座”、“计生知识讲座”、“学法、普法”、“早教进小区”等,为普及健康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宣传。“爱耳护耳宣传”、“法律知识进小区”、“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充分发动社区居民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革除陋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居民科普意识。社区大力开展“拒绝邪教签名活动”活动,社区科学氛围浓厚,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无一起民族分裂、非法宗教和重大封建迷信活动的发生。让各族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在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寻找切入点,策划主题宣传活动,为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品牌形象而努力。以特色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群众的响应力和凝聚力

XX下半年的宣传工作,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社区弱势群体的服务情况

4、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情况;

5、社区特色活动开展情况;

7、社区新风、好人好事;

8、来自群众对社区各项工作开展的意见建议。

社区科普活动总结

为提高社区科学素质,服务群众生活,把科普活动搞得红红火火,XX社区在中华路街道办事处的正确指导下,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成立了XX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大力实施科学素质工程,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开创了社区科普工作的新局面。社区从抓科普设施建设、营造科普氛围入手开展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科普领导,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议事日程

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社区科普工作要有新思路,社区科普的发展要有新举措。科普工作说到底也就是做人的工作,就要联系社区科普工作实际和居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把思想统一到社区今年整个工作思路上,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社区计划召开“社区科普”发展座谈会、科普专题工作研讨会,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居委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党支部书记作为科普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思路不变。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及时了解新科普信息,请学有专长的人员作为科普宣传员,建立了科普宣传员、科普家庭,科普志愿者及科普辅导员等多位一体的科普宣传队伍。从而保证了科普工作天天有人抓、天天有人做,促进了社区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必要的科普硬件设备,是衡量社区科普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深入开展科普工作,社区还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建设,保证科普工作有场所、有阵地。社区内的阅览室,为居民提供了各方面科普读物,让居民在书中找到乐趣、学到知识。

三、丰富的科普活动,是体现社区科普生命力的决定因素

社区通过积极开展了“崇高科学,破除迷信”和健康知识讲座及青少年法制培训;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的系列宣传活动,把优生优育、婚育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开展了“走进消防中队,远离火灾隐患”消防知识活动;开展了“学雷锋、讲文明、除陋习、见行动”活动;开展了“遵章守纪是根本,确保安全靠个人”安全知识讲座;暑假期间,社区还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爱劳动、爱科学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强对电脑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活动,从而丰富了青少年的暑假生活。居民在活动中,边娱乐边学习,办成居民增进交流,共同促进的活动,推进社区人文氛围。组织形式上,参与性更广泛,更具代表性;规模上,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科技含量更高。

四、发动一切力量,调动居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居民群众中宣传科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我们利用社区科普宣传员、志愿者、利用共建单位资源等力量在广大居民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从而达到共谋发展。

科普进社区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稳定需要,社区在科普社区创建中的工作,积极挖掘科技示范户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将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集中在辖区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科普宣传活动中来。

科普讲座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 文化 讲座

中图分类号:G25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49-02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工作。早自革命战争时期,建国初期以至于改革开放,无时不给文化工作以关怀和支持。公共图书馆,就是始终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

传统的图书馆,以其大小库存的典籍文献定期提供阅览,潜移默化地哺育广大读者,从而提高其精神品质,丰富其文化教养。现代的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而进行更新和改组。其中,讲座作为现代公共图书馆业务的一种延伸,日益成为市民喜爱的课堂,成为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

福建省图书馆的讲座,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直至2005年,方才成立“读者服务中心”,从而使讲座成为省图延伸性、常态性的业务和核心工作之一。2007年,“东南周末讲坛”由于良好的文化效应和社会影响,特别是因它普及知识、人文教化、言行示范、人生引导等精神功能,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之“图书馆服务奖”。2010年,“讲坛”又被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及省社科联评为“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为了进一步加强部门文化传播和科教普及的功能,同年,“读者服务中心”被更名为“文化教育部”。

在国家和本省主管部门的奖励和扶持下,新组建的省图文化教育部,虚心学习各兄弟图书馆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自身的工作,让讲座的长效管理和制度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2011年,党中央根据国内外新的形势需要,审时度势地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研究国家文化发展问题,并作出了《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2012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又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党中央的伟大号召,无疑将鞭策我们将“东南周末讲坛”的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省图文教部所主持的主要业务活动分为“东南周末讲坛”“市民生活课堂”“星期书友会”以及“图书展览”四个栏目。其中,“东南周末讲坛”又涵盖系列:“时政解读”“生活中的经济学”“文学艺术赏析”“八闽文化”“闽台交流”“教育科普”“节庆文化”以及“健康生活”。

讲坛凸显两大特色:一是紧扣大主题,突出导向性。正如党的十报告所指,大主题应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还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二是解读“大道理”,突出普及性。讲坛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宣传,深入浅出地阐述科学理论、人文知识,使听众领略到真理的魅力,提高认识水平。

一般认为,组织好讲座,不外从选题、讲师、听众和宣传等方面入手,而我们目前的做法和拟加以改进的步骤是:

1 选题

“东南周末讲坛”的内容虽然涵盖八个系列,但归纳起来不过这样几类:首先是按照形势的需要,“时政解读”即属此类。比如党的十召开后,我们立即组织了党的十精神解读系列讲座。请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曹敏华、江俊伟两位教授,分别作面的解读和史的介绍,最后请省社科院曲鸿亮研究员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专题报告,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是按照福建地区的特点、特色来安排讲座,如“闽台文化”、“闽台交流”即属此类。这方面我们曾组织过何绪通先生的“寿山石文化系列讲座”等。再次,是从提高广大听众科学文化艺术素养出发的选题,“教育科普”、“文学艺术赏析”即属此类。这方面比较成功的讲座,当属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的“用社会学的眼光看当代中国”。还未开讲,已经座无虚席。此外,关系广大听众生活的,如“健康生活”、“节庆文化”即属此类。对此,我们曾举办过“健康的牙齿,美丽的人生”等公益讲座。

虽然,我们讲坛的涵盖面已经较广,而且课题丰富多彩,还不乏成功的讲座。可是,党的十报告非常强调关注民生,要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对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生活问题来说,我们关注得还不够,另外,就福建地区的特点、特色说,我们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宣传也不多,这部有待今后加强。

2 讲师

选择的题目需要通过讲师向听众宣讲,必须按照课题来聘请讲师;但所聘讲师也必然是

研究具体讲题的专家,因而讲题的最终落实又必须通过讲师。这有一个互动的过程。聘请讲师往往遇到需要与可能的问题。一个图书馆的条件有限,这就必须善于运用社会的资源和渠道。今年初获悉我国著名作家莫言先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遴选讲师时,我们得悉中国小说家学会会长雷达先生数年前曾预言莫言将是中国首获诺奖的作家。雷达先生此前在刊物及博客上已多次介绍、评论莫言的作品。3月初,我们通过国家图书馆力邀雷达先生来我馆作《莫言是什么样的作家》的演讲,获得听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为了与专家、学者保持联系,我们已开始着手建立“名师档案”。档案内容除包括专家学者的个人资料,还附记讲后听众反映以及我们具体组织此次讲座的经验和问题,以便于今后改进。“名师档案”经领导审批,还报送国家图书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敢自诩“巧妇”,但肯定苦于无米之炊。资金匮乏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我们只是间或通过有关部门或机构的关系邀请专家。这种方式,自不如长三角地区兄弟图书馆参加“人才资源共享联盟”那样,能有保证请到名家名师。即使幸而请到,旅费、接待费加上酬金数目可观。这就又形成另一种现象,照顾到外地名家又薄了本地专家这一头,用费相差二三十倍。这一来,外地专家不易请,也不敢多请;本地专家可及时就地取材,但由于酬金过薄每每遭到婉拒。笔者以为,以公拨结合私募设立讲座基金。再适当平衡本、外地专家的计酬问题,以符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要求,兴许是解困之道。

在讲师问题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过多注意在传统讲坛上活跃的高校名师,而忽略发掘当地民间的专才。在福州的五一广场,有位年近八旬组织英语角活动的林泉老人。自2005年以来,每逢周一和周四,老人都积极组织英语角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老人不仅成为了本土年轻人的良师益友,而且与许多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塔吉克斯坦、多哥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还坚持写英文博客,几年前他的经历被写成文章刊载在《纽约时报》上。我通过积极联系,邀请老人为我们做演讲。通过这种方式丰富我们讲座的形式与内容,更让公益的精神滋润每个人的心田。实践已经证明,寻找民间“有故事、有才艺的人才”上“东南周末讲坛”,无论就讲题的思想性、知识性或趣味性来说,都是毫无逊色的。

3 听众

听众和讲师在讲座中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必须做好两头工作才能保证讲座的成功。就听众这一头说,它是讲座的服务对象,只有摸清听众的需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里我们主要采取两个措施:其一、每次讲座都发放“读者参与反馈信息表”。在历次搜集、分析的基础上,召开读者座谈会,作为此后选题、择师的参考;其二,由省图文教部发放“学习积分卡”更广泛地了解省图广大读者的意见。重要讲座还向主要读者群发通知,以此巩固并扩大讲座听众队伍。

文教部虽有五位专职人员负责讲座工作,但要做好讲座的服务工作人手渐感不够。为此,我们尝试从高校团员以及热心的读者、听众中,筛选骨干分子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始在某些工作上协助专职人员做好服务。

按党的十要求,时时处处“以人为本”,尽心周到为听众服务,我们近期准备做好两件事:一是预制当次讲座内容有关的展示文档,帮助听众预知本次讲座的内容梗概,增强讲师的讲授效果;二是拟将外地优秀视频讲座与本馆现场讲座结合起来以增强、扩大效果。

巩固、健全志愿者队伍既是加强图书馆与广大读者、听众的重要纽带,又是延伸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重要力量。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证明,这是一项要加大力度、长期坚持的制度建设。笔者认为,当前似可先从定期培训,加强节庆日与馆员联欢活动等方面着手工作。

4 宣传

要使选题、讲师、听众数者串联起来,彼此相得益彰地产生最大的社会效应,靠的是贯穿整个讲座过程始终的宣传工作。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寻取本馆宣传活动和多媒体相互结合、图书馆宣传服务和各高校宣传服务相补充的方式。

在举办讲座之前,本馆在大门前张贴海报、官方网站讲座讯息、最近还准备增添市公交车的滚动广告;报刊,提前刊登“东南周末讲坛”的信息;高校,则张贴招贴画、发短信等多渠道通知以广泛发动读者。

在讲座进行现场,则通过及时微博信息等手段,构筑各媒体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多维宣传。

在讲座结束后,除了及时在搜集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听众(邀请媒体及志愿者参加)座谈会总结经验教训外,我们还与部队、高校、工会、企业甚至于监狱合作,举办“走出去”的移动讲坛数十场,让各阶层的市民能共享讲座资源。我馆也十分重视讲座的后期制作与服务,迄今已有数十场讲座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国家图书馆所采纳。并先后出版了三本《东南周末讲坛》选粹,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

当然,在宣传工作上我们也同样有尚待改进、加强的地方。比如厦门市等兄弟馆对每次讲座的标题、宣传画、海报等都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讲座广告做到了市民密集的超市。其次,在讲座信息的个性化服务方面我们做得很少,效果也不那么明显。此外,在馆刊上更多发动志愿者及馆员撰稿也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熊祥译,2009.

[2] 谢冕.我阅读一生[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4.

科普讲座心得范文第4篇

大学学生保健协会于2010年3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至今已走过了第一个半年。万事开头难!这半年,对于我们新生社团,是充满挑战而又意义重大的半年。从社团的筹备到正式注册再到每一个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的每一步都是学生保健协会历史上的第一步。值得庆幸的是,协会始终有着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迎接挑战,一起开拓创新。同时,还要感谢学校团委、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校医院、浙江大学公体部等单位指导,以及所有关心过、支持过、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同学以及朋友们,是你们让hpa度过了顺利而又精彩的开端。

自正式注册成立以来,协会始终坚持“宣传健康理念,普及医学知识,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宗旨,紧紧围绕“健康”这一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晨跑调研,《爱健康》杂志免费发行,杭州高校大学生社团健康联盟,爱肝、防结核科普宣传,按摩培训,第一时间甲流科普……这些精彩的活动无疑使我们协会在广大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协会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构筑健康生活,远离疾病困扰,服务浙大学子”。

二、学年活动总结:

品牌活动:

中医养生讲座

3月18日——“全国爱肝日”系列活动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科普宣传活动

品牌活动

中医养生讲座

3月1日晚,由浙江大学学生健康促进协会所举办的中医养生讲座在东1a-207如期举行,百余名来自各个学院和专业的同学济济一堂,怀着对保健按摩的浓厚兴趣,期待着由浙江大学的国家高级按摩师董晓虹教授所带来的精彩讲座。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董晓虹教授倾囊相授,为大家主讲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思想、中医脏腑理论、经络腧穴理论等。在讲解过程中,董教授条理清晰而又不乏幽默的上课风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间更有亲手为大家演示按摩穴位、讲解经络等,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老师教得认真,同学听得入神,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就结束了。全场掌声雷动,感谢董教授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结束,有许多同学仍围着董教授,询问有关中医理论的更多问题,迟迟不肯离场,可见同学们对中医养生的高涨热情。

编者按中医是我国引以为傲的一部分,中医的博大精深使得很多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的心理。这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医的兴趣,让更多的同学走近中医、了解中医,为今后更多中医养生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18“全国爱肝日”系列活动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肝炎病毒也迎来了活跃期。3月18日中午,浙江大学学生保健协会(hpa)在文化广场开展了主题为“接种疫苗,预防乙肝”的乙肝科普活动,通过发放乙肝科普宣传单等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肝炎的基本知识,使更多的同学对肝炎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

同时举行的横幅签名和有奖竞答的活动也聚敛了不少人气。同学们争相在“爱护肝脏,你我同行”的横幅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不少老人也参与了进来。其中有几位老人专门前来咨询肝炎的相关知识,并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郑重地在横幅上留下了纪念。有几位乙肝病毒携带者热心地帮忙工作人员发起了传单,一同学说道:“我还不知道今天是全国爱肝日呢,你们社团这种活动很有意义。”

校医院的两位医学专家也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答了有关肝炎的问题和困惑。

继中午在文化广场进行乙肝科普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后,晚上6点30,协会在东1a-213举办了一场乙肝科普知识讲座,由杭州市第六医院肝病专家赵国根主讲。赵教授给大家详细地讲了一些乙肝的基本知识:它的传播途径,如何预防以及乙肝和甲、丙、丁、戊肝的区别,乙肝治疗并没有特效药、全国乙肝的情况等等。最后,赵教授还谈了一点有关脂肪肝的知识,让大家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赵教授与同学进行了互动,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赵教授都耐心地为同学们一一做了解答,纠正了同学们认识上的误区。最后赵教授提醒大家要“少熬夜,少喝酒,不要吸烟,照顾好你的‘心肝宝贝’。”

活动过程当中,许多同学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对于医学常识的普及非常有意义,希望保健协会能继续将此活动开展下去,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编者按肝炎不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个社会问题。人们对于肝炎患者及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协会此次科普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正确、科学地认识肝炎,处理好与肝炎病人的关系,用实际行动去关心、理解他们,为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

媒体闪光浙江共青团网站、求是潮资讯网、医学院团委网站

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科普宣传

为了有效地控制结核病的扩散,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确定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宣传的主题是“控制结核,人人有责”。为了能引起广大学生对结核病的认识,浙江大学学生保健协会(hpa)在开展了一次关于结核病的科普活动。

在活动开展之前,协会内部进行了一次有关结核病知识的培训,通过影片放映和ppt展示,让协会内部人员对结核病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协会在校内bbs上建了一个有关肺结核知识的“专楼”,帮助简答有关同学的疑问,并上传了相关肺结核的资料,比如影视资料和文字资料等。

3月24日中午11:30及傍晚5:30左右,协会成员们在食堂门口向过往的同学们讲解结核病的有关知识,并发放由协会自制的有关结核病的三折页传单,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结核病,并能有效地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在活动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亲自过来询问一些有关结核病的问题,很多同学拿到宣传单后站在边上一直认认真真地看完,这些都使我们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科普讲座心得范文第5篇

被誉为“科普院士”的中科院院士林群曾多次指出,我国科研项目投入虽然很大,但却唯独少了科普经费。目前科学家从事科普只是尽义务,很难申请到经费。科普教育还要依赖大科学家。当年华罗庚做讲座,全国有百万人在听,自己做讲座就只有几十个人,这就是差距。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公众科学素养不高的问题,已经在社会上引发多次讨论。有人将这一原因归咎为应试教育体制问题,有人认为原因是人们普遍忽视科学的重要性。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群,在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公众对科学热情不高,不怪公众,都是我们科学家自己造成的。”

作为数学家,林群院士从事科普教育近20年了。他做过微积分连环画,出过微积分读物,有过多次微积分普及讲座,开过微积分博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微积分爷爷”。但他也有着深深的无奈,“每次我都满腔热情地去(做讲座),被泼冷水地回。”

记 者:您在上世纪90年代曾出过一本《画中漫游微积分——著名科学家谈微积分》,您怎么会想到要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做科普?

林 群:做科普时,我主张一定要把专业性知识降到最少。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真正的科学应该是“用看不用想”。我认为看图是最容易的切入形式,就像放电影,一张张胶片过去,就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能让人们达到 “用看不用想”的效果。

记 者:您还记得自己画的第一幅作品吗?

林 群:记忆犹新啊。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我随团旅游参观一棵古树时,导游说,它年年都在长高,但是树高怎么测量呢?有人说把树砍倒了再量,有人说爬到树上再量。我学过初中三角,立刻想到了可由斜率求树高,而不必砍树或爬树。这不就是微积分的基本公式吗?回屋之后,我立刻将这个故事写下来,并配上图画,后来还发表在《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上,有好几本教科书用了这幅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说,他通过这幅画看清了微积分的本质。从那以后,我就越发中意用这种方式来传授数学知识。

记 者:您还出版了《微积分快餐》、《微积分减肥快跑》等科普书籍,开设了“微积分博客”,并且到全国各大高校进行讲座。对于科普教育内容,大家的反应如何?

林 群:反应很差,多数学生坐在后排,戴耳机或敲计算机,老师在前排也是应付应付,只有极少数真心地听进去。所以每次我都是满腔热情地去,被泼冷水地回。

我总结了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从事的是数学科普教育。数学太难了,并且公式很多。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曾说:“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的每一个方程都会使这本书的销量减半,为此我决定一个方程也不用。然而,最后我确实用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希望这个方程不会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我也发现,我的博客中,如果是讲数学故事的文章,访问量很快上到几千。而一旦涉及数学公式,访问量一天只有几个。

其次,与许多人过于功利化的心态有关。我去做讲座时,有很多数学系的学生去听。但他们只喜欢听我讲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可发展方向,这样就可以踩着别人的肩膀继续做研究,能有更多学术成果。跟他们研究与论文无关的内容,他们都不在意。

记 者:您觉得当下公众对于科学热情不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林 群:现在很多公众对科学热情不高,不怪公众,都是我们科学家自己造成的。一方面,科学家们在心态上存在问题,有着长久以来的偏见与误解,导致现在致力于科普教育的科学家并不多,或者不敢去做,怕受嘲笑。很多人认为科普是不务正业、不学无术,没有创新性,是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甚至有人说“如果你继续搞科普,还有谁敢请你做讲座呢?”

还有很多人认为,科学家跟媒体记者沟通就是爱出风头,瞧不起跟大众接触的科学家。很多科学家都说,如果遇到记者打电话过来,就应该拒绝。他们认为记者就是胡来,科学家一定不能跟着瞎起哄。就这样,科学家把自己关在高高的阁楼里,很难与社会大众接触。

有些科学家还有一种很严重的心态:总觉得给大众讲授没什么意思,只愿与同水平科学家对话。好像全世界只有几个人知道,才更体现出我们了不起。

另一方面,一些科学家不懂得如何与公众沟通。交流传授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有意无意地只用专业、枯燥的术语与公式,不善于把复杂深奥的科学问题通俗化、简单化,无法吸引广大群众,更别说让公众理解掌握了。慢慢的,公众对于科学的热情也就减少了。

记 者:很多人说现在从事科普教育的科学家不多,您怎么看待?

林 群:我觉得,科普教育本应是科学家的天职,我们归根到底是需要将知识传给下一代的。

有些国家,有一种吸引科学家与大众双向交流的机制。科学家为了使社会了解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会主动向公众宣传。为读者写科普文章,在一些科学家中成为惯例。科学家们都觉得有义务向公众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也产生了很多世界级科普名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等。这些书在国外几乎家喻户晓,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

在我国,科学家们从事科普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例如,张里千的《正交法与应用数学》、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吴文俊的《几何问题的力学证明》、张景中主编的《好玩的数学》、李大潜的《从欧拉的数学直觉谈起》、袁亚湘的《瞎子爬山法》等,都是很优秀的科普作品或演讲。而被评为中国好书之一的《十万个为什么》,也凝聚着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辛勤汗水及对科普事业的关爱。

谈到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数学圈子里做得最好的就是华罗庚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罗庚在报纸上写了很多数学普及的文章。他还曾到全国各地给几百万人做“两法”演讲——优选法和统筹法。有一次,我搭乘出租车。当司机得知我研究数学,立刻脱口而出:“哦,0.618。”这正是优选法里普及的黄金分割。短短一句话让我非常惊讶,也为“两法”的影响之深远而震撼。一个人能将数学的财富让这么多人分享,是十分了不起的。这也正是科普教育的魅力所在。

记 者:我们应该如何鼓励更多科学家参与科普呢?

林 群:首先,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中国的科研评价机制还不完善,仅仅以科研成果衡量科研成绩。而那些花了精力做科普的科学家的工作,无法量化评价,这就很难调动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以我为例,我虽然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科普教育,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但为了职称,我也只能到1993年评上院士之后,才能做这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其次,是缺乏投入机制。我国的科研项目投入虽然很大,预算细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上,但却唯独少了科普经费。目前科学家从事科普只是尽义务,很难申请到经费。

第三,现在很多年轻科学家没时间留给自己去思考。要到国内外各地到处跑,去听报告、参加会议。但科普工作恰恰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与回顾。

记 者:您觉得下一步我国的科普工作该如何发展?

林 群:恕我直言,科普教育首先必须由科学家来完成。一般人做科普有困难,他们很难让真理露出海面来,也很难把原创性的东西告诉大众。科学家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科普的重任。科普对科学家本人也有益,它能使科学家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自身的专业。

不仅如此,科普教育还要依赖大科学家。当年华罗庚做讲座,全国有百万人在听,我做讲座就只有几十个人,这就是差距。同时,大科学家对于问题理解最透,也才有可能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公众。这方面我也做不到。

记 者:通过近二十年的科普教育,您有怎样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