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武术教学 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lub in Colleges

HUANG Yabin[1], XIN Zhiguo[2]

([1] PE Department,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3;

[2] PE Department,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Club of the martial arts teaching mode, the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in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daily fitness and recreation, from content to 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can be extended beyond the time in the classroom. In this paper, the club of the teaching of perspective, from a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sports,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in three directions to explore the martial arts club-style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esented to college teaching martial arts initial ideas.

Key words colleges; material art teaching; club

武术,作为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于一身,是中华民族经数千年沉淀而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意志品质的磨练,还是对于其竞争意识的引导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都有着其他任何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16 年武术进入学校以来,我国武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的学校把武术列入教育计划,并开设相关系科。高校作为武术普及的一个重要平台,其教学已逐渐步入了正规化、体系化。业内专家学者对于武术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的研究已颇有成果,然对于武术教学模式的探讨仍局限在有限的体育课堂上;而武术教学,无论是武术精神的传承还是套路、格斗运动的教授,均无法在有限的短期学习与锻炼中培养出预期的意志力、忍耐力,以及速度与判断力。基于此,本文以俱乐部化的教学模式为视角,从文化传承、传统竞技以及健身娱乐三个方向提出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

1 俱乐部式武术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俱乐部式武术教学是这样一种组织模式:由普通高校体育主管部门组织设立大学生建设俱乐部,将传统武术课堂教学与健身俱乐部日常活动整合在一起(包括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习内容的整合),使武术教学于课堂之外得到延续。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高校体育主管部门组织建立大学生健身(含武术)俱乐部,将对于该俱乐部中武术健身项目的指导与训练融入传统教学大纲;武术课体育教师实现由传统的课堂授课向教师与职业教练双重角色转换。其二,武术教学的模式,从内容上看,既包含传统的文化、套路与竞技格斗的传承,也包含对于健身娱乐的方向性的指导;从形式上看,既包含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包含多样化的健身娱乐模式。其三,武术俱乐部与武术课堂的关系是:有机统一并相辅相成。武术课堂是文化与技术传播的核心载体,武术俱乐部是这一传播载体得以落地生根的延续。传统的武术课体育教师承担“体育教师”与“俱乐部教练”双重角色,学生亦是如此。而这一主体在课堂内外的有机组合,将最大化实现教育部于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确立的高校体育的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2 武术教学模式俱乐部化的意义

武术教育列入高校教育计划以来,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武术教学陷入一种低迷的发展状态,与此同时,舶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却成为大学生追逐的一种时尚。抛开当前大学生“哈韩”“哈日”情结不谈,深究其主要原因,我们当前的武术教育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学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技术、轻理论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对武术的全面理解。而武术教学模式的俱乐部化,在规避当前诸多弊端方面则具有绝对性的优势。

首先,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与当下大学生追逐的健身时尚相契合,其组织方式较之传统的武术教学,对于大学生更加吸引力。现行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主要以初级长拳(第三路)、太极拳(二十四式)、初级剑和散手为主。从运动形式上看,重套路,轻技击;从具体学习内容上看,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而武术在人们心中是内涵丰富、健身性、技击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是人们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张扬个性的形式。大多数大学生都想通过武术学习掌握一些技击方法与健身方法,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保护自我、彰显个性的目的,现行的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跆拳道、空手道则具有形式简单、教法灵活、易学易练、注重实用等特点,较之武术更易于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张扬,也就更易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青睐。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在丰富格斗运动形式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其灵活的组织形式、愉悦的运动氛围、时尚的运动环境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成武术为主题的运动习惯的养成。

第二,俱乐部式武术教学模式的建立,将传统武术课堂教学时间无限延伸;体育教师与健身教练的双重角色,也为武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常以一套规定套路为主,课堂结构始终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这一较为固定的程序进行。教师只注重套路的示范教授,忽略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武术技击性与健身性的培养。而文化的传承和健身性与技击性的实现,势必要依托于长期的、持续的指导和锻炼,武术俱乐部则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束缚,为大学生武术健身意识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时间上的便利条件。

第三,俱乐部式武术教学模式对于武术健身性和技击性的强化,在全面诠释传统武术文化精髓的同时,也为大学生体适能的提升以及耐受性的培养提供了土壤。传统的讲解、示范的武术教学方法较为单调,很容易会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身体疲惫、思维混乱的感觉,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将一部分大学生吸引进来,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之外,利用闲暇时间自觉地通过武术竞技和日常健身的参与,提升自身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3 武术教学俱乐部化的途径

传统的高校武术俱乐部(课外),作为早期的武术运动组织形式,对于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教学改革产生的课内俱乐部,对于学生运动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武术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建构可以在借鉴课外、课内俱乐部形式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武术教学模式的转型。

业内专家学者对于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研究已相对成熟,武术教学的俱乐部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武术教学通过俱乐部制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实现课内外的一体化。吉林体育学院李江、张芷毓等学者对向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等吉林省1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术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其基本思路为:在高校领导的支持下,由高校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牵头,体育教研室(部)直接领导,下设体育俱乐部管理办公室,负责直接管理各项(包括武术)运动俱乐部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课外竞训的工作。具体为:首先,在学校体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建立武术运动俱乐部,并由专职武术教师担任指导和教练。俱乐部成员包括:普通会员、竞训队队员、校队队员。第二,凡武术选项课的学生就是俱乐部普通会员,他们除参加常规的武术课学习外,还参加俱乐部在课外有计划地组织的武术训练,并将参加课外俱乐部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第三,由俱乐部组建学院武术竞训队,竞训队队员担任俱乐部的技术骨干,负责组织训练普通会员和培养后备人才,对条件好的普通会员,武术教师可选拔为学院竞训队队员。第四,校内竞赛和校外交流活动均由俱乐部牵头组织,学院对外有比赛任务时,由学院竞训队组建校队集训和参赛。①这一尝试,以传统的武术教学目标为依托,结合俱乐部组织形式,为高校武术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借鉴课外、课内俱乐部形式和特点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其一是组织形式的一体化。也就是将传统的课外武术俱乐部纳入教学体系,或者将课内俱乐部在拓展向课外,通过有效地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武术教学与武术俱乐部的资源整合。其二是参与主体的一体化。也就是将武术授课教师与俱乐部健身教练的角色整合,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在这一模式中作为学员、会员或者还有可能是竟训队员或者助理教练的角色整合。其三是运营模式的一体化。也就是将用于武术教学的计划内传统教学管理与俱乐部的运营管理一体化,这里的一体化主要集中在俱乐部运营经费的筹措与使用、俱乐部场馆的日常维护、俱乐部成员的团队建设、俱乐部式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基于这样的几个视角,俱乐部式的武术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传统教学模式向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式的转型:

第一,修订武术体育教学大纲,在丰富并优化传统武术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俱乐部式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整合入教学计划。《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人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传统的授课模式,由于受到授课时长、场地器材的影响,对于学生技术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延续性,而以社团形式存在的武术俱乐部也因管理松散、目标不清晰、计划性不强等弊端很难起到预期的互补作用。将俱乐部式教学内容整合入教学大纲,将在突破传统授课时长的基础上,改变课程结构单一化的现状,并为系统性的武术套路练习、技击实训、娱乐健身提供了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整合平台。

第二,以类似于第二课堂的形式创建高校大学生武术俱乐部,具体来说也就是,由体育部组建武术俱乐部。俱乐部由教学中心、运营管理中心、会员管理中心组成。其中,教学中心,组织形式上类似于传统的武术教研组,由教师(教练)与助理教练组成。教练主要由武术教学组教师组成,在俱乐部中承担传统体育教师与俱乐部教练双重角色;助理教练由专业级会员中的优秀队员组成,协助教练完成培养后备队员和训练普通组会员的工作。运营管理中心作为武术俱乐部的实际管理者,承担俱乐部的规划发展、经费筹措、会员管理以及场馆维护、行政档案管理等运营管理职责。俱乐部会员包括普通级会员、专业级会员。普通级会员向校园内外所有武术爱好者开放,他们可以有选择地参加常规武术课学习,同时也可以有选择性地根据自身素质特征和兴趣爱好参加俱乐部武术训练;专业级会员由武术选项课学生组成,他们除了按照教学计划参加常规武术课学习之外,还要有计划地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武术训练,学校对外有比赛任务时,由专业级会员中的优秀队员组建校队集训。

俱乐部化的武术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将常规体育教学、武术文化传承与学生的日常健身娱乐有效整合,寻求一种基于健康运动生理运动规律的、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集科学健身与时尚娱乐一体的运动模式。随着该模式的深入探讨和实践,体育教学对于科学运动与文化传承的影响将延伸到课堂之外,逐步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快乐学习、快乐运动”的健康生活氛围。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制;人才培养;教学;政策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18-02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完善,俱乐部制式的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当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作为其基本要求,并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把传统的大学教育思想转变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在教学改革的环境下,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发展。

一、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现状分析

所谓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指在学生和学校共同参与下,在组织教学上以俱乐部的形式来开展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上采用的是分层和分流的教学方法,所开设的教学课程不仅把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作为其开展教学的前提,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还对班级教学的进度不造成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爱好,自由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一种或者多种体育教学俱乐部。作为参与者来说,能够达到积极参与的教学目的,并且在各种活动当中还能够有效地担任其中的操作、服务以及组织等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且还在一定环境中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在体育俱乐部制当中最吸引人的是竞技体育。我国相关高校体育教育者一直以来都在为更好地推动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而不断探索,在我国一部分高校当中已经开始运行这种模式。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制在分类上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体育课内教学俱乐部、体育课外教学俱乐部以及课内、课外结合型的体育俱乐部。体育课内教学俱乐部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主要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将那些传统的课外活动形式给予替换。课内、课外结合型的体育俱乐部主要是通过将课程内和课程外的教学内容,通过俱乐部的形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综合型的教学方式。当前高校主要采用课内教学俱乐部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还可以分为几种形式。一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给予设计,并制订相应的授课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评价和指导。二是根据高校自身条件及学生自身的喜好及特长,在高校内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从中选择一种甚至多种类型的体育内容。三是学生根据自身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对教师进行选择,当自己的学分修满之后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总体评价。

二、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环境分析

1. 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作为教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了有效突破,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其与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把人类活动的终极追求即实现“终身运动,健康延年”作为其体育价值的核心内容。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与学的基本观念进行创新,并把学生健身作为主要的任务要求。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对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进行转变,使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为学生体育学习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评价及相应的内容咨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有效地发挥出来。

通过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从而为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促进教学空间的提升及趋向娱乐化和社会化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次体育教学的深刻变革。通过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不但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学习当中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体育内容和要求对教师进行自由选择,还可以对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内容进行自由选择,从根本上提升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由度。学生所面对的“怎么学”“什么时间学”都完全根据自身意志和需要来决定。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渠道上也在不断向多样化方向上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学校体育所存在的依赖关系正在日趋减少,通过体育俱乐部制所具有的强有力的组织功能,能够使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多。

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学到更加丰富的体育知识,获得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体育层级和技能水平。

3. 推动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促进学生主体性和教育整体性的提升

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学生对选课老师的综合评价机制。学生体育选课及教师课堂授课在根本上就是一种动态形式的组合过程,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内容也是随机抽取的。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作为教师最终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要将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让教师存在一种内在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能够推动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在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实现多方位和宽领域的具体要求。只有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不断激发学生投身到体育知识学习当中来。从事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把握所教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与实施。体育教师需要对自身的特长进行充分发挥,学校需要不断激发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并让这种状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

在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当中,还充分实现了传统的重视教学方法向重视学习方法的转变,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对自身进行设计和评价,并且还能对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自我修正。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能够使学生达到自学教材的教学发展要求,自己对具体的体育练习机会进行制定,并对相应的计划方案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在具体的内容上具有很高的教育内涵,使整个教学环境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更加趋向整体性发展。教学改革把教学创新作为高校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三、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完善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体育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产生一种意识动力,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实现知识掌握和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所谓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知,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而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教师的引导和促进。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作为整个体制运用的核心,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将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充分激发出来,从而为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能力和知识的提升奠定基础。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将我国教学改革当中的教学形式改革较好地表现出来,把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给予打破和创新,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还采用创新型的多层面、多类型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单调乏味的授课形式,使整体教学的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所具有的多维度和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使主体的体育价值观念意识得以反映,满足了学生实现其终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此外,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使传统的单一化向多样化的教学转变,使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任务当中得以体现,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从根本上得到满足。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为学生实现自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影响学生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充分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喜好和特长,达到凸显学生个性的目的,从根本上实现政策环境下教学改革当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得以实施。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完善,俱乐部制式的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当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作为其基本要求,并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把传统的大学教育思想转变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作为一种在时展框架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其发展应用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和社会需求。俱乐部制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我国政策当中高校新教改的具体要求和方向。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是针对当前我国人才需求状况及综合人才匮乏、努力创新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能够实现人才的全面化、深层化的发展,同时推动我国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立军.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动态考核与评价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3(06).

[2]刘蔚.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 在这个以网络信息传播为主的新媒体时代,微信将即时化、社交化融为一体,并迅速成长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第一大手机应用。与此同时,微信营销应运而生。这是一种“点对点”的创新营销模式。健身俱乐部运营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微信营销成为其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微信营销策略进行浅析,探究微信营销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提供理论借鉴,促进其持续发展。

关键词 健身俱乐部 微信营销 对策

随着健康理念的转变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健身休闲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从而带动了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据悉,目前健身运动人群为3.64亿,十年后有望增至5亿左右,对健身俱乐部的需求将持续增高。不过,受制于自身商业模式限制,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不温不火。据腾讯体育2013年5月报道,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约5000家左右,盈利的俱乐部不超过20%,国内约50%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还处在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会员制的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群体,另外,过度的健身课程营销,让消费者不堪其扰。很多健身俱乐部初期运营还好,后期维护跟不上,会员流失严重。所以健身俱乐部能否盈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

而微信作为现阶段最活跃的即时通讯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方式。微信多样化的功能和强有力的社交关系链吸引了大批企业的青睐,微信营销也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新宠。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同时推广自己的产品,进行点对点的营销。健身俱乐部可以利用微信营销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打破健身俱乐部传统营销的弊端,摆脱传统会员管理的局限性,更好的维系客户,实现健身俱乐部健康快速发展。

2016年8月18日腾讯了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内容显示,微信与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8.06亿。另外根据《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微信用户的男女比例为1.8∶1,男性用户约占了64.3%,而女性用户则只有35.7%,用户整体以男性为主。年龄方面,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而健身俱乐部的目标人群正是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在如此庞大且精准的目标用户面前,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已成为必然。而且微信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对比具有很多的优势:1.便利性高;2.精准度高;3.接受率高;4.曝光率高;5.到达率高。健身俱乐部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运用创新的营销理念至关重要,因此,各大健身俱乐部纷纷试水微信营销。

一、我国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现状

随着微信的迅速覆盖,各大健身俱乐部意识到了微信营销的重要性,短时间内,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风生水起。大家采用发红包、活动折扣等福利吸引粉丝关注微信号,进而通过微信对俱乐部及健身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对于现有会员,俱乐部通过微信可以更好地关注客户的最新动向和生活状态,更有针对性地提品和服务。而对于潜在市场,微信朋友圈及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能够帮助俱乐部拓展销售网络,接触更多潜在消费者,开发新的市场。

目前,健身俱乐部常用的几种微信营销方式主要有三种:1.创建微信公众号,进行内容互动营销。健身俱乐部通过建立公共微信号,可以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形成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实现消息推送、品牌传播、消息回复等特色功能,同时还可以利用公众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增强用户体验。2.通过微信群+朋友圈,进行点对点推广。很多俱乐部还创建自己的微信号,或利用教练的工作微信号,添加众多会员,创建微信群,在微信群里组织一些线下活动来吸引更多用户的加入。同时还可以利用朋友圈进行点对点的广告宣传,类似朋友圈的微商推广,向现有会员及潜在客户介绍健身俱乐部的信息,使得俱乐部可以全面且低成本地进行自我宣传。3.利用微信地理位置查找附近的人,或利用漂流瓶功能添加更多新用户。利用微信地理位置定位可以查看附近的人,搜索附近微信用户,留下一批对健身有意的用户,便于后续跟踪。而漂流瓶是微信活动应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许多用户喜欢这种和陌生人的简单互动方式。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地点(比如同城短距离范围内),俱乐部与微信运营商进行合作,或者广泛发送漂流瓶,增加俱乐部的品牌曝光。

总之,各大健身俱乐部纷纷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或微信号,利用微信各方面的功能进行营销推广。

(二)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大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风生水起,看似已经泛滥,但我国的健身俱乐部的微信营销还处于初步阶段,存在的问题颇多。主要表现为:

1.营销体制不健全,盲目跟风或浅尝辄止

目前,很多健身俱乐部都已经意识到了微信营销时代的到来,但大多数俱乐部仅将微信营销作为一个低成本的推广手段来看待,各大健身俱乐部纷纷开通微信平台进行微信营销,但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营销体制,创新和战略意识不足,加上微信发展时间较短,国内缺少行之有效的成熟发展模式,健身俱乐部的微信营销出现盲目跟风和浅尝辄止的现象,并没有发挥出很好的作用。俱乐部无法将微信营销与其他销售模式做到有机的统一,未能将其他的推广内容与微信平台相结合,也没有成立健全合理的微信营销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导致微信营销浅尝辄止,名存实亡,收效甚微。

2.微信营销的运营观念不够系统科学

很多健身俱乐部认为微信营销就是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但没有全面考虑该如何系统运营,如果只是简单的发个图文介绍,那效果可能还不如在街边发个小广告。如何系统科学的展开微信营销是每个健身俱乐部应当思考的问题。自己的微信平台每天要发什么样的内容、怎样开展有吸引力的线上活动、怎样管理这些线上用户、如何与用户保持有效的沟通交流等都应当做好科学的规划,制定完备的方案,并将之与俱乐部传统营销活动纳入一个体系,整合线上线下渠道,统一目标管理。

3.对俱乐部微信平台的内容缺乏有效管理

俱乐部微信平台作为微信营销的重要平台,肩负着核心作用,主要包括日常图文视频等内容的制作推送,对微信平台内容的把控是微信运营者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内容的选材方向要有利于俱乐部品牌建设,更要有利于俱乐部的营销,要适度的兼具广告的作用,不可夸大其词,虚假宣传,引起粉丝反感;除此之外,与粉丝的日常交流、互动频率、活动语言等都需要有详尽的范本把控,而不可随意为之,以防造成不良效果。

4.营销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

俱乐部微信营销不管是微信平台的运营还是微信群、朋友圈互动,都需要俱乐部制定丰富多样的线上互动活动,比如利用微信平台做线上晒照投票、视频征集、分享粉丝健身励志故事;利用微信群运动打卡、在朋友圈分享粉丝健身前后对比照等,加强用户体验,以便更好的留住粉丝。但现在很多俱乐部只是简单的发发图文消息,内容空洞,没有互动性,微信平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用户也没有很好的体验。

5.微信粉丝忠诚度较低

很多俱乐部只是片面追求粉丝数量,通过各种诱惑性活动吸引粉丝,这样虽然形式上有很多粉丝,但是这些粉丝的忠诚度较低。想要提高粉丝忠诚度,还是要在内容、互动以及俱乐部产品上满足用户需求,提升吸引力。

6.不能充分利用教练等工作微信平台

除了俱乐部的微信公众平台之外,健身教练微信自媒体或者会籍经理自媒体也是很重要的,每个自媒体都可以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健身教练自媒体本身就可以通过传播自己的专业知识、解答客户的疑问来吸引一批粉丝,他们不仅可以利用微信与客户进行沟通,还可以经常利用朋友圈晒会员的健身前后对比照,既是对会员的肯定也是对外宣传的好方式。

二、微信营销过程中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针对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微信营销质量。

(一)主动学习微信营销课程,树立微营销观念,培养相关技能

在微信营销爆发的时代,网络上相关培训课程非常多。俱乐部可以从内部开展相关学习培训,请专业微信营销大师讲座或者一起学习网络课程,培养相关专业技能,营造良好的微信营销人文环境。

(二)建立微信内容把控体制,内容要有价值,精心打造微信平台

设立主编负责制,主动学习研究优秀微信内容,开展选材研讨会议,分析用户喜欢的选材,及时分析数据,对微信平台推送的内容进行预览把关。为客户提供健身咨询、健康食谱、健身计划等。要注意信息更新及时,避免错别字,排版精美,有价值的信息,还要保持与用户的关联度,设身处地考虑用户兴趣所在。另外还要保证推广内容的适度,学习营销软文,不可夸大其词惹人反感。

(三)树立用户思维,加强互动意识

微信营销的本质的与用户互动,传递产品信息,维护用户,影响用户。在内容中要加入互动内容,及时回复粉丝疑问,定期开展线上互动活动,还可以针对互动活跃的用户组织线下交流活动,形成粉丝群体,增强会员粘性。

(四)充分利用健身教练和会籍经理微信系媒体

健身房应该对健身教练的公众账号自媒体进行统一的管理,内容可以是教练自己提供,但是账号密码,内容审核方面则交由公司专人管理,以防教练辞职后带走一批客户。会籍经理的自媒体账号运作方式也差不多,公司需要培训他们一些客户管理方面的知识,

(五)线上推广+线下活动,让营销更有效

很多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的方式很单一,只推微信公众号,但并没有很好的效果。从现实看来,线上推广+线下活动相结合是最好的微信营销方式。俱乐部通过推广二维码来吸引用户关注,然后在线上进行宣传互动,而最终目的是要将粉丝吸引到线下门店,所以可以通过线上报名趣味体验活动,在线下开展,将用户从线上带到线下来消费。

(六)结合微博、网站、QQ等网络平台全面推进线上营销,加强营销效果

健身俱乐部综合可以同时利用微博、网站、QQ、今日头条等网络营销手段使其互相配合,相互补充。

三、总结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营销模式的变革,微信营销以其营销成本低、信息精准、营销方式便利、信息互动性强、客户体验好等优势迅速成为各大健身俱乐部的营销新宠。但现阶段,各健身俱乐部盲目跟风,仅仅开通微信公众号,对微信营销的了解并不透彻,达不到预期目标。本文主要分析健身俱乐部在微信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希望对各大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唯.健身俱乐部微信营销策略研究[J].体育观察.2014(4).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资料管理;工人俱乐部;创新

工人俱乐部是职工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场所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重要阵地,是职工群众的“学校和乐园”。我县工人俱乐部图书室对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俱乐部图书室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发展困境,进行创新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问题,应当如何创新,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资源,新时期给工人俱乐部的图书资料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1 互联网+时代与图书资料管理概述

1.1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从而推动互联网形态不断进化而形成的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的出现可以推动经济形态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经济的发展创新提供有力发展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使各个行业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形成互联网与各行业之间的融合,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的出现实现社会经济中资源的再分配,使资源更加优化,各领域不断融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知识社会不断进行创新,人们的生活、工作、管理方式都会发生一定变化,无处不在的网络与各种的数据知识进行融合,形成新一代的创新。当前互联网+技术正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知识社会时期,需要互联网+这种意识形态广泛的应用到传统行业中,推动知识社会不断的进行创新,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1.2 工人俱乐部

自1982年我县工人俱乐部成立以来,拥有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电视录像室、教室等,经过几次改造后,可以容纳上千人在里面活动,图书室也不断规范,基本能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学习和娱乐。近年来,由于经费拮据,图书室书籍数量更新慢,m然利用各种手段如逢年过节举行各种读书会互动来进一步丰富广大职工的文体生活,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1.3 图书资料管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正在不断的完善,逐渐向信息化发展,网络技术在图书资料管理上的运用能够使人们的生活经验得到长久保存并世世代代广泛流传,优秀的经验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网络信息化在图书资料管理上的运用使图书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网络信息化的实现使图书资料更加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2 工人俱乐部中图书资料管理存在问题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工人俱乐部不像传统的经济或者技术行业更新发展速度非常快,以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虽符合职工对文体的需求,但是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出现下滑状态。比较明显的应当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出现下滑的原因是因为网络发展使工人俱乐部没有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新时期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职工的需求。本文接下来将对工人俱乐部中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存在各种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2.1 图书资料数量不够

在工人俱乐部图书资料管理中,对图书的采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图书资料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加上采购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在进行图书采购时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得到足够保证,导致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出现资料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的状况,不利于图数资料管理进一步发展。

2.2 图数资料管理人员管理经验不足

传统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是对管理资料、管理手段进行熟悉就可以,工作比较简单,整理整理书架,做好图书的换新和借阅工作就可以。随着图书资料向信息化不断发展,要求管理人员要熟悉先进的管理模式,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新媒体要有全面的掌握,但是对于工人俱乐部中的工作人员来说,对先进管理技术的培训工作没有做到位,对新技术的学习力度不够,从而阻碍图书管理向网络信息化发展。

2.3 图书资料管理手段比较单一

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基本是采用手写人力备案的工作手段,这种工作手段在现在看来既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同时纸质备案消耗大量纸张在存储上也是比较困难的问题,积累越来越多的资料占用大量空间,一旦受潮或其他因素影响这些资料将会全部丢失,给俱乐部带来巨大损失,对传统管理手段进行更新已经是必然的选择。

2.4 管理模式不够科学

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管理不够科学,没有向专门的图书管理机构那样形成完善的图书管理制度,制度的不严谨导致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说图书丢失破损等问题,这种问题不断出现并且得不到良好解决,不利于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和长期发展。

3 互联网+时代下工人俱乐部图书资料管理创新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各个行业不断创新和改革,适应互联网+时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有助于对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知识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知识的需求程度日益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快速获取信息,所以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体现,同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工人俱乐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工人俱乐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高。

3.1 图书资料管理创新有助于服务方式的改变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网络信息化管理,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促使服务方式的转变,服务方式转变体现在检索方式、阅读方式以及存储方式上,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管理提高图书资料的检索速度,大大节省工作时间,检索效率的提高为人们查阅资料带来极大的便利。借阅方式的转变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运用大大节省图书资料管理费用,提高图书管理工作效率。存储方式的转变使传统纸质信息形成电子文档在计算机中进行存储,节省大量空间和时间,更好的实现图书管理工作优化。

3.2 有利于读者开阔视野

工人俱凡恐型际樽柿闲畔⒒可以减少读者查阅图书信息的时间,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化的结合,使读者能够尽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精确的定位图书的位置,使读者节省大量时间进行阅读。同时工作的便捷性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进入到图书阅览室中进行阅读,方便读者找到资料的同时,促进读者对知识文化的依赖,丰富读者的文化知识增加读者文化底蕴,开阔读者视野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

4 互联网+时代图书资料管理创新途径

4.1 以社会效益为主,提高服务质量

工人俱乐部近年来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挥奉献精神,全新全意为广大职工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互联网+时代下,工人俱乐部在坚持这一原则基础上,积极的提高俱乐部的服务质量。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上要求积极的更新图书产品和图书资料,满足读者对知识的获取,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这一条件,将图书资料信息化,使读者获取信息更加便利。

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求工人俱乐部图书室管理加强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建立数字化图书资料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资源整合,将阅览室内不同的图书信息和位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存储,使读者避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的获取图书资料,为读者阅读提供优质服务。

4.2 加强图书管理人员对政策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要求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并且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工具。工人俱乐部应当加强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理论水平。这要求俱乐部在政策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上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政策理论学习要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服务能力方面,要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强化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理念。除以上的的培训之外,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还要针对自身的工作特点,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管理能力。

4.3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视图书室发展方向

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于积极的创新,创新是推动各项工作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工人俱乐部中对图书资料管理进行创新是促进图书阅览室发展的动力。互联网+时代下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图书资料管理中也是一种创新,这一创新完全改变工人俱乐部中图书管理模式。图书室作为工人俱乐部中一部分,其创新和发展也影响着俱乐部的发展,俱乐部应当将图书资料管理给予重视,认识社会发展方向,为俱乐部中图书阅览室的发展不断提供发展计策,最大程度发挥阅览室的作用,真正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 结束语

工人俱乐部是为广大职工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为满足职工需求就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图书阅览室可以说是俱乐部中重要的一部分,完善管理机制和提高创新能力,是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丰富职工精神生活、保障职工文化权益、促进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为目的的职工阵地。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带来,给图书资料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一定冲击,远远满足不了广大职工群众的需求,这就促使俱乐部图书资料要有科学的管理模式,要围绕计算机网络、新媒体传播等新兴技术进行创新,使图书资料管理找到发展新方向,从而促进促进工人俱乐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丽萍."互联网+"视阈下图书资料管理的创新路径[J].读书文摘,2016,22。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营性;健身;现状;对策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才是人生的最大财富”。在整个大的健身环境下,传统的户外运动及简单的广播体操练习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生活要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是当前一种新兴的体育健身组织形式,它正以优质、独特的健身服务正日益被人们所认可,随着参与健身的人数的增多,健身俱乐部的规模与数量也逐渐增加,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通过对常德市区几家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现状调查,分析常德市区健身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以便更好地推动常德市区健身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常德市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常德市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抽样调查了其中的20家。以常德市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消费者、教练员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常德市区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现状进行研究。

3 常德市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状况

3.1健身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常德市区健身俱乐部区位布局及规模常德市区大约有20家大大小小的健身俱乐部。并且健身俱乐部的类型不同,它们的服务特点、开设课程也不尽相同。有以有氧舞蹈和综合器械健身及私人教练服务为主;有以健身、美容、餐饮等综合设施为主;有以瑜伽、跆拳道、舞蹈教室等单项课程为主等。

常德市区部分健身俱乐部采用符合大众消费和短期会员制的经营策略,保证了会员人数的增加。据调查,常德市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效益普遍较好,大多数俱乐部盈利或持平,绝大多数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都对健身俱乐部经营前景持乐观的态度。

3.2 常德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教练员现状

健身指导员是指在各类健身健美组织中从事健身技能传授的教练员。他们的运动技能与健身方法是健身俱乐部经营的一部分。健身指导员与健身消费者在健身消费过程中直接发生接触,是一个俱乐部的一个形象代言人,是一个健身俱乐部的活的广告。通过调查统计发现教练员的年龄几乎都在20-30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教练员接近95%,教练员相对年轻化。而多数教练员从业年限较短,执教经验不足。大部分健身教练员都是体育院校或体育专业的在校学生或毕业生,他们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说明常德市区健身教练员学历水平较高,能够满足健身行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3 常德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现状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人有更高、更稳定的收入,消费能力也相对强。对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有较高的认识,能够积极地参加体育娱乐活动,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健身俱乐部健身需要一定的经济支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的健身消费能力。据调查分析,青年人多于中年人、老年人年龄段人数的总和,这也符合青年人追求时尚,精力充沛、喜爱运动的特点。而男女消费者在数量上已相差不大,女性消费者已改变了以往男性健身者为主的局面。女性消费者已成了健身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正朝着多样化发展。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除以增进健康、减肥、美体为消费动机之外,休闲娱乐和学习体育运动技能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4 常德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需要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而常德市区目前的状况是,各场所的经营管理者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多数是半路出家。在经营过程中,很多经营者对各管理因素以及市场运作因素影响健身俱乐部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从而导致俱乐部市场定位不清,影响健身俱乐部的进一步发展。常德市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营销手段和经营方式较为落后,大部分通过户外广告和报纸宣传。俱乐部缺乏核心经营理念,没有自已的特色项目,缺少创新,没有突出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多家健身俱乐部提供的服务项目相同。

4.2 健身教练员存在的问题。健身教练员的指导水平是俱乐部很关键的因素,一个好的教练可以吸引住一个固定的消费群。健身指导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不高,应建立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对健身俱乐部的会员进行医务监督和健身指导,科学地指导消费者进行健身活动。所以要通过专业培养、岗位培训、在职进修、招聘引进等多种渠道,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4.3 消费者存在的问题。经济状况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能力的限制,城市人口中低收入阶层无力或者不愿进行有偿性健身消费,更不会将健身消费列入家庭日常消费支出。健身俱乐部健身消费形式,只能成为中上等收入水平城市居民可供选择的健身形式。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性变化,各种传统的陈旧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还占据着多数人的头脑。

5 针对常德市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健身宣传力度,培养民众健身意识

针对消费者总体需求不足和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消费不够的现状,应当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杂志及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增强市民的健身意识,指导市民正确地消费;使人们认识到体育健身娱乐不仅仅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人力投资。

5.2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健身市场发展

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当然所具有的公共体育场地、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对公众进行开放,建立多种低成本的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服务中心和社区体育辅导站等。

5.3 加强行业法规建设,规范健身市场运营

政府应根据常德市区健身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健身市场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建立较完善的市场法规和制度,强化市场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法规意识,使常德市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还要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统一协调,综合管理,促进常德市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合理有序地发展。

5.4 加快经营队伍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俱乐部可以经常组织并鼓励经营与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并招聘引进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到健身俱乐部从事经营管理,以及通过集中培养适应体育健身市场化需要的,主要从事体育市场经营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来加快常德市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经营者队伍建设。

5.5 加强俱乐部形象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消费者了解俱乐部一般是通过朋友介绍或各种媒体宣传,但也常常是自已第一眼从俱乐部的外在形象来给俱乐部下评价,进而来决定是否来这个俱乐部来健身。所以俱乐部也应加强其外在形象的建设,以求为消费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常德市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教练员主要由体育学院或体育专业毕业、退役的专业运动员、健身爱好者等几类构成。年纪较轻,技术等级构成合理,授课方式多样,薪酬普遍不高,主要是通过自学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常德市区健身消费者以青年最多,文化程度和收入较高,健身动机多样化,健身时间具有季节性特征,选择的健身项目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特征。常德市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不健全、法规监督不到位、连锁经营程度不高、市场定位不准、健身项目较单一、俱乐部 缺乏创新意识、宣传不足、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消费者消费意识不强等。

6.2 建议

充分利用常德市区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体育传统,更新消费观念,培育健身市场,引导更多市民进行健身消费;加大常德市区相关政策对健身俱乐部的扶持力度,对投资体育产业等具有社会效益的项目给予政策优惠;经营者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现有资金,有的放矢地进行高效的广告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的网络课堂等先进教学模式。开通网络健身论坛,健身爱好者可以通过论坛交流经验和健身心得。建立客户意见反馈系统。俱乐部可以及时收集客户对俱乐部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给予答复。

参考文献

[l]汤起宇等.我国健身娱乐市场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1):1-4.

[2]曹克强.略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4):7-10.

[3]王进.我国健身场所现状及发展思路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