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第1篇

学员声乐技能培训方法探析 文章 来源 3 e d u 教 育 网

歌唱时气息要有支撑点,支撑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撑作用。没有气息的支撑,就会出现声音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问题。“正确的呼气是:在深呼吸的基础上,保持深吸气的控制状态,然后缓慢地在大脑的支配下,同时腹肌向里推动气息,均匀流畅的呼出”。歌唱时声带的状态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正常说话时,声带并不需要作高强度的运动,它是处于自然、松弛的状态,而在歌唱时,因为有音量、音高等方面的要求,声带必须要作出高频率、大幅度等高强度的动作。为了使声音达到歌唱的要求,我们在歌唱之前就要对声带作出相应的调整。歌唱之前声带要稍微绷紧、拉平,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把喉头往下放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声带绷紧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就容易达到高频率的震动从而获得高音。声带并不是绷得越紧越好,声带如果绷得过紧就会出现尖锐、刺耳等不正常声音。其次,把声带拉平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声带的受力才会是均匀的,声带才是整体的、规则的震动,从而才能够获得干净的音色。如果不是平整的,气息过声带时就会有一部分没有消耗随着声音传出而影响音色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漏气”。歌唱的共鸣在歌唱时,产生共振作用的就是人体本身,而产生“共鸣”效果的部位就叫做“共鸣腔”。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共鸣”在歌唱中是发声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共鸣的产生、共鸣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音色效果。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二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歌曲的选择也应该有别于音乐专业,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歌曲选择的难度上不能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提并论,但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歌曲来丰富其歌曲的储备。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第2篇

歌唱时气息要有支撑点,支撑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撑作用。没有气息的支撑,就会出现声音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问题。“正确的呼气是:在深呼吸的基础上,保持深吸气的控制状态,然后缓慢地在大脑的支配下,同时腹肌向里推动气息,均匀流畅的呼出”。歌唱时声带的状态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正常说话时,声带并不需要作高强度的运动,它是处于自然、松弛的状态,而在歌唱时,因为有音量、音高等方面的要求,声带必须要作出高频率、大幅度等高强度的动作。为了使声音达到歌唱的要求,我们在歌唱之前就要对声带作出相应的调整。歌唱之前声带要稍微绷紧、拉平,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把喉头往下放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声带绷紧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就容易达到高频率的震动从而获得高音。声带并不是绷得越紧越好,声带如果绷得过紧就会出现尖锐、刺耳等不正常声音。其次,把声带拉平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声带的受力才会是均匀的,声带才是整体的、规则的震动,从而才能够获得干净的音色。如果不是平整的,气息过声带时就会有一部分没有消耗随着声音传出而影响音色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漏气”。歌唱的共鸣在歌唱时,产生共振作用的就是人体本身,而产生“共鸣”效果的部位就叫做“共鸣腔”。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共鸣”在歌唱中是发声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共鸣的产生、共鸣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音色效果。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二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歌曲的选择也应该有别于音乐专业,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歌曲选择的难度上不能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提并论,但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歌曲来丰富其歌曲的储备。

据笔者了解,好多教师都忽视或不够重视这一个部分。好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儿歌演唱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有视唱练耳课为基础、会识谱就能唱好儿歌,所以就造成了在整个声乐学习阶段儿歌的练习比例少之又少。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用很成人化的方式去演唱儿歌,歌曲演唱完全脱离了儿童的世界,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教儿歌对幼儿是没有吸引力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不会乐观。幼儿教师当然得了解幼儿的歌唱特点:3到6岁为幼儿期,在此期间幼儿声带娇嫩、音色单薄纤细、气息很短,所以歌曲音域应控制在六度左右,句子不宜过长。艺术歌曲为了保证歌唱训练的有效性和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学生就必须得学唱一部分民族、美声的初级歌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都还没有艺术技能面试这一环节,所以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并没有或只是很简单地接受过音乐技能的训练,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歌唱基础是很差的,跟音乐专业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进行科学的歌唱方法的训练是必需的。而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对学生歌唱技能水平检验的一种比较客观、有效的方式。学生对歌唱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歌曲处理能力的高低、对舞台歌曲表演方式的理解都可以在她的艺术歌曲演唱当中体现出来。通俗、流行歌曲通俗、流行歌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类型,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引导他们去正确地认识和演唱流行歌曲。因为学生自身歌唱条件的原因,我们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有自己的声乐主攻方向(主攻美声、民族或其他),我们只能做到教给学生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声音条件引导她们学会合理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在笔者的教学中也会选择一些比较舒缓的,稍微简单的流行歌曲,比如李谷一、毛阿敏、邓丽君、蔡琴或其他歌手的歌曲。尽量把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合唱歌曲在学前教育专业计划中,《声乐》课往往只是安排1—2个学期的课时(就云南大部分高校而言),而在艺术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首先学生的先天歌唱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其声乐课的开设都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即使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高演唱能力的也是为数不多。当然,在此我不是要把二者做一个比较,但大家可以想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上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那么因为受到自身歌唱条件和学习时间较短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修完《声乐》课后并不具备登唱的能力,如此看来合唱就成了他们展示自己歌唱才能的最好途径。合唱歌曲的表演对于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要求就没有独唱的高,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歌唱技能、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就可以唱好难度不高的合唱,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合唱远远超过喜欢独唱。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合唱可以掩盖她们的声音缺点,虽然合唱歌曲在乐谱的学习上要较独唱歌曲难得多,但她们更愿意唱合唱。当然,在合唱歌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不能选择难度太大的、声部过多或变化比较复杂的歌曲。笔者的选择是一些少儿合唱歌曲,例如:《大海啊故乡》、《采蘑菇的小姑娘》、《飞来的花瓣》等。另外还有一些流行类的团体,例如:“黑鸭子组合”、“八只眼组合”、“天使合唱团”等组合的歌曲也比较合适我们的学生演唱。地方歌曲与民族歌曲笔者认为需把地方歌曲、民族歌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培养内容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在我们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还很落后,在边远城镇和乡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孩子在入学前是不太会讲汉语的,她们只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学前班教师大多都是本地人,而且大部分还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只是小学教师兼任学前班的教育。在笔者所授课的班级里,也有部分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学前教育经历也大致如此。其次,现在发达城镇或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地方少数民族歌曲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而地方歌曲、民族歌曲是孩子们了解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有效途径。针对此种情况,在我的教学中,我会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课上教我们一些本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同时给我们描述他们家乡的民俗、民风。

作者:谭兆波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 教学 少儿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33-01

声乐作为一门多元素学科,融合了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其有利于少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学习声乐时,少儿通过发声技巧的学习,不仅使演唱本领得到培养,还可以促进其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的发育,可见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注重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数少儿在教室歌唱时状态比较好,但在舞台上歌唱时,却因紧张等因素影响导致歌唱水平降低。究其原因,出现类似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少儿学习声乐时间比较短,演唱基础差,或少有舞台表现机会。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歌唱难度,要求少儿加强练习,努力提升演唱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模拟舞台的方式让少儿进行舞台练习,促使少儿在舞台上展示出与平时相同的歌唱水平。另一方面,部分少儿在舞台展示时,表现为过度自信,忽视情感抒发,而是炫耀唱功,使得演唱缺少情感和内涵,未形成美感。尽管以上两种原因存在根本差异,但都是因少儿不正确的心理和心态造成的,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出现,教师应重视少儿艺术观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歌唱中付出个人情感,发挥真实水平。

二、培养基本审美意识、思维方式

声乐发声表现心理思维,体现了声乐发声本质的规则,即用思维演唱。声乐演唱主要通过音色来体现,是演唱者利用正确思维进行演唱而出现的结果,即以正确用力、身体间协调的状态来演唱,这就要求引导少儿用身体感受、用心理培养演唱结果,使无形的过程向有形转化。

在声乐教学中常发生错误,如在学习唱法时,少儿课上练声与课后练声有差距。为防止出现类似错误,声乐教师不能仅以生理方式进行教学,应逐渐培养少儿的鉴别与赏识能力。首先教师应明确指出错误出现造成的危害,并找经验丰富的教师示范演唱,听取其建议。其次让具备正确唱歌能力的少儿示范演唱,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或通过录音的方式让少儿对自己的演唱进行判断和评价,是否与教师要求一致,并分析存在的差距。再次,教师应让少儿尽量多阅读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以提升其鉴赏能力。最后,教师应为少儿选择知名演唱家的录音,让少儿听并学习,使少儿听觉能力得到提升。

三、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少儿普遍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对于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天性,通过听进行模仿教学,为少儿创造开放式的听觉氛围。例如:视听音响、网络等,以激发少儿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兴趣,使其鉴赏能力得到培养。日常生活为少儿声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少儿在生活中感受声乐艺术,这对少儿而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充分利用少儿想象力,让少儿通过肢体表现雨、风等自然现象。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不仅可以提升少儿的声乐水平,还可以使少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谁唱歌》教学中,教师可先绘出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小鸭、小鸡、喜鹊等,再让学生们模仿它们的声音和动作,学会歌曲之后让少儿们头戴绘着各个小动物的头饰,分角色进行演唱,由教师提问,对应的学生需要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利于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灵活运用小组课教学模式

少儿学习声乐的基础水平各不相同,但起点都比较低,教师应以小组课的形式处理少儿学习声乐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小组课教学作为补充模式,穿插在其他教学模式中,小组课教学通常是短时间教学,以演唱水平和嗓音条件为依据对少儿进行分组,再对组内少儿进行针对性教学,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小组内的发声练习通常选择小篇幅且音质适中的曲目,易于少儿掌握,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小组课教学模式运用的重点在于扬长避短,及时发现少儿歌唱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另外,小组课教学重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倡导共同进步、团结协作。

结语

从音乐艺术培养层面分析,声乐教学对少儿的素质养成非常重要。以往的声乐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可以从注重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培养基本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小组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少儿声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浅析少儿声乐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12).

[2]黄碧红.小学声乐有效教学之思[J].陕西教育,2012(10).

[3]刘霞.小学声乐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03).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第4篇

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本科声乐教学却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本科生源音乐素质较差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生源较差,音乐基础薄弱,基本没有接触过正规的音乐学习。以笔者所在的张家口学院为例,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一共招收了三个班,1、2、3班分别是文科生、理科生、对口专业学生。三个班的学生在入学前均未接受过正归的音乐训练,对口专业班的学生在读职高期间除了上过一些艺术理论方面的课程外,并未接触过艺术实践课程,学生的音乐素养大部分都很差。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更多地从就业的角度考虑的。这种情况势必会导致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都相对较差的后果。

2、音乐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

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中,存在着音乐课程科目开设时间不合理,开设时间短的问题。在音乐这个艺术大家庭中,声乐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极为密切,如试唱练耳课程是对音乐基本素养的训练。好的音乐素养是声乐学习的前提和基础。音乐素养的提高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训练。当前各本科院校在视唱练耳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只有短短的半年到一年时间,这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是很难实现的。声乐作为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需要通过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大量的实践来得到提高,而目前各本科院校给声乐课程的时间最多一至两年,甚至更少。对于毫无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说,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要达到能唱能教的实践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3、与声乐相关的课程没有形成一个合理有机的整体

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与声乐相关的课程之间的关系不紧密,存在着各科之间互不沟通独立进行的弊病。声乐课程作为音乐学科中的重点课程并没有突出它的重要性,与其相关的课程也没有形成一个合理有机的整体。如视唱练耳、儿童歌曲表演唱、儿歌即兴伴奏、儿童舞蹈创编等各科之间缺乏学科间的联系。不但各学科在教学中互不沟通,而且各科教师间也缺乏教学上的交流。这样就将音乐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使各学科孤立低效发展,严重影响了音乐学科发展的整体性。

4、声乐教学方法不适应幼教实际需求

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仍在沿袭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由于高师声乐教学更注重专业的声乐技能,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选曲都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的教学。目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仍把重点放在教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上,忽略了幼儿演唱方法和幼儿歌曲的教学。由于上课形式为集体课教学,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两种唱法的正确方法。最终的结果是,由于受上课形式和课时的限制,学生既对美声、民族唱法一知半解,更对幼儿声乐如何教学一无所知。由于在教学中接触到的大多都是一些成人歌曲,对幼儿歌曲涉猎很少,所以会导致学生对儿歌知之甚少,既不知道哪种类型的歌曲适合幼儿,更不了解当前的幼儿歌曲发展形式。

5、缺乏相应的声乐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专业教材。很多院校只能采用五年一贯制的大专一、二年级的声乐教材,或者高师教材,甚至是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探索

1、从生源把关入手,招收有艺术特长的学生

各本科院校在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之前应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多招收有艺术特长并喜爱音乐的学生。要在每年高考前几个月的固定时间设置音乐技能测试。如果无法在高考前实现音乐测试,那么可以在学生入学后进行,测试完按照成绩分班。把成绩优秀的分到艺术班,成绩不理想的分到基础班。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班要增加相应的音乐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

2、建立分层次教学模式,使声乐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基于学生在入学前基本没有接触过声乐演唱,声乐水平以及音乐基本素养较差的情况,入学后进行完严格的声乐测试后,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分班教学。音乐素质基础差的基础班要增加音乐基本素养课程的课时量,包括试唱练耳、音乐欣赏课等。对于视唱练耳课程应该开设至少三年时间,可以按学年逐渐减少课时量。这种分层次教学还体现在声乐课程开设时间上的差别,艺术班、基础班开课时间可分别为:三年、三年半。在教学的侧重点上也应有所不同,基础班的声乐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的音乐素质的训练,强化幼儿声乐的实用性教学,而艺术班声乐教学除了兼顾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更要加强学生的声乐综合能力,既注重声乐演唱能力更注重声乐教学能力。

3、构建以声乐课程为重点的音乐学科一体化教学体系

要构建音乐学科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也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声乐课程为重点,和与其相关联课程建立一个知识体系。使声乐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行为,各学科之间课程紧密关联。从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到教材的统一创编,再到各学科教师组织成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教师组,可以说这些都是对音乐学科改革的一个创新和尝试。每一学科在实施教学时,相对各学科的孤立教学,既轻松又高效,各学科教学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这样就使以声乐为重点的音乐学科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技能学习的系统,各学科之间形成一个知识链条。就好比是生产知识的流水线,一个音乐作品从视唱练习开始,经过声乐的训练,儿歌即兴伴奏的练习和儿童歌曲表演唱以及儿童舞蹈创编的学习,最后作为一个成熟的音乐成品诞生。这样教学的效果就是一个幼师面对一首歌曲既会唱谱子又会唱歌同时还能实现自弹自唱,边唱边跳,并且会根据歌曲编排舞蹈动作,能达到会唱会弹会跳的效果。可以说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综合能力才能胜任幼儿园对幼师全面发展能力的高要求。要想使以声乐为重点的音乐学科的教学效果都能整体提高,必须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联系,成立音乐学科教师组,要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并阶段性地总结教学效果和经验不足,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团结合作,使各科教学效果都能更上一层楼。

4、加强幼儿声乐教学方法和幼儿歌曲的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应关注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加强与幼儿园的交流,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和幼教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声乐教学中要以儿歌演唱方法为主,要让学生知道成人歌曲可以用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要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儿歌同样需要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幼儿歌曲注意一定要在自然声的基础上结合良好的呼吸完成。切记不能用大白嗓子喊叫。幼儿学习歌曲主要靠模仿,所以学生一定要具备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还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幼儿歌曲的教授上,除了在课上教授一些经典的儿歌以外,要为学生推荐更多类型的儿歌,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了解大量的儿歌。

5、创编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音乐系统教材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个性化声乐教学 儿童声乐教学法 基本方法

一、个性化声乐教学

首先,对于自己的孩子学习声乐,家长们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一旦提出,个性化教学的意义便可体现。

个性化教学一: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事物的感知力大不相同,儿童集中注意力于有兴趣事物的时间大致分为三个年龄阶段:6―9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时间大约15分钟;9―11岁的儿童大约20分钟;11―14岁大约30分钟。那么,培养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注意力成为解决兴趣集中问题的关键。所谓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力,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耐心,则可知年龄不同的儿童,学习声乐的耐心是不一样的。对于孩子无法将精力集中于学习声乐这一现象,我们能做的是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喜好偏向,将声乐作品根据其喜好场景化,编述成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并在故事中穿插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曲者的一些趣事,勾起孩童对声乐作品的好奇心,从而用心去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

个性化教学二:根据孩童性格的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性格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便影响着儿童声乐学习的走向,即声乐教学成果的“好坏”问题。针对性声乐教学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人的性格大致分为两种,孩童亦是如此:内向和外向。首先内向的孩童,多样化教学则会根据内向儿童不善言语的特点,细心观察找其突破点并给予关怀,比如声乐教学时,与其多些交流、做些游戏,从外界让其感知声乐的美好与简单,鼓励与关爱是更好的方法,信心便会随之增强;其次儿童性格外向,很活泼,易与人交流,对于这样的儿童,只要相对多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便可,而音乐是一门“放得开的艺术”。

个性化教学三:生活环境对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里所提到的生活环境是指其父母给予的教育。少数父母对于儿童学习声乐仍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在今后的生活中没有多大的用处,以至于这些教育下的孩子在学习声乐这方面就稍逊于其他同龄儿童,因而会使其产生自卑感。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解决,但是对于另外一种环境所造就的玩心太重的孩子来说,存在的问题是:在功课之余,这些孩子会将大量的空闲时间花在玩电脑打游戏上,会耽误声乐的学习,从而忽视儿童学习声乐这一兴趣的培养。

二、儿童声乐教学法

以儿童为对象的声乐教学法,不同于成年人。相较于成年人来说,不管是儿童生理或是心理都无法达到成年人成熟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以儿童为对象的声乐教学会显得尤为复杂。因年纪小贪玩的儿童占绝大多数,坐不住、站不住体现了大多数孩子的活泼。但是对于真正想走上声乐艺术之路的孩子来说,用专业的态度对待则会成为必然。当今社会,因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央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让家长们更注重孩子的艺术教育,多数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声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然这样的兴趣也会有些盲目性,家长会请流行歌手教来教授孩子唱歌的技巧,这是不可取的教学方法,流行歌曲专为成人所编写,儿童却用自己正在发育的歌喉演唱,使得声带损伤,对今后的歌唱乃至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声乐就要有正确的方法。

如何正确地教授儿童学习声乐?

1.掌握儿童教育心理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2.要想让儿童学好声乐,首要了解基本乐理知识,儿童可以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掌握音的概念;其次是识谱,读懂音符,看懂节奏,让儿童了解不同音符的不同音高、演唱时应该注意音与音之间的强弱关系等,在上课时也要对儿童进行谱例指导,这样才能使学习声乐的儿童对歌曲演唱有初步的了解。

3.要想学好声乐,先天嗓音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仅有一副好嗓音远远不够。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一副良好的嗓音也要经过严格的、长期的训练,才能将声音塑造得更加完美。那么对于儿童的声乐教学,即从零起点开始,对其进行专业歌唱训练必不可少。

(1)站姿问题很重要。有些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站不住东倒西歪,对于这样的现象,要求在教学第一课对其站姿进行严格的要求:身体直立、保持自然放松并且积极的状态,眼睛保持向前平视可稍高一些,胸自然挺起、肩膀稍向后、小腹收起,全身保持中积极运动状态,保持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要稍微用些力,颈部肌肉放松,下巴自然下拉,这样才能做到最好的发声效果。简要概括:身体要直,重心要稳,胸腔要开,面部要放松,肩膀要松,注意力要集中。

(2)注意唱歌时候的呼吸问题。唱歌时候的呼吸与我们以往的呼吸稍有些不同,在对儿童的声乐教学呼吸问题上要注意正确的引导。歌唱时的呼吸分为吸气和呼气。吸气是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胸部、两肩放松,切记抬着。吸入的气息在下部肋骨附近扩张。小腹要收缩;背部挺直稍有肿胀感,脊柱虽不动,但两侧肌肉可伸缩,并保持扩张状态。吸气过深过浅都不可取,以避免声音的过分僵硬或单薄,乃至引起喉头和颈肌的过度紧张。正如古代唱论中所提及:气“沉于底”,声“灌于顶”。唱歌用气,仍要保持吸气时下沉的状态,不能完全放松。唱歌时控制气息徐徐地呼出。同时要注意节省气息,在乐节处及时换气,根据乐句句读及时调整气息。保持气息与声音的统一性,以避免气息单独流出时的嘘声。这种有控制的呼气,需要长时间锻炼才能获得让人满意的效果。对于儿童学习声乐来说,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3)重视歌唱时候的发声问题。儿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发声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发声与起音、口型、喉头、舌头的位置都有一定的关系。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瞬间所采取的方法,这体现其重要的地位。而儿童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口型呢?俗话说:“口腔是铸音的模。”口型根据歌曲的风格和元音变化而变化。为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儿童多做“微笑”状提起笑肌、抬起上颚、放下下巴、下颚放松等脸部运动。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孩子注重喉头保持适当的紧张度,以保证声带正常工作。变换母音和长高音时,需要特别注意喉头保持稳定,舌头在口腔内应自然平放,舌头轻抵前下牙,平躺放松,不可后缩、压根。

(4)在给儿童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儿童们讲述关于歌曲的一些信息,比如作曲者的个人简介,歌曲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儿童将感情运用、投入到歌唱中,以便表达出歌曲的真实情感。“强弱”是一首歌曲情感表现常用的符号形式,给予孩子们一定的强弱情感上的纠正,能通过儿童独特纯净的嗓音演绎出更好的歌曲故事。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人们共和国未来的希望,音乐有让一个民族崛起的力量,培养儿童声乐演唱成为现代化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儿童声乐教学这广阔的土壤里,有待更多的声乐工作者不断地探索、耕耘,改进声乐教学的方法,让祖国花朵的歌声在中国大地上回响。

参考文献:

[1]臧欢.儿童声乐学习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运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32-136.

[2]黄可章.儿童声乐教学的三大要素[J].北方文学,2011,206-207.

[3]鄂丽丽.浅谈儿童声乐教学[J].音乐时空,20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