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声乐教育

少儿声乐教育范文精选

少儿声乐教育

少儿声乐教育范文第1篇

笔者为搜集有关少儿声乐学习的资料,查找了大量资料。在资料中,有80%左右的论文是近几年创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少儿声乐学习群体的增加已经慢慢开始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所调查的资料中有小部分论文是将少儿声乐学习作为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这也反应了开始有越来越来多的学术人才关注这一学科了。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对少儿声乐理论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有关少儿声乐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其研究依旧是停留在表层。

二、社会少儿声乐教育的优势

(一)弹性教育社会少儿声乐教育的授课方式灵活

授课周期灵活,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等几种授课方式都是社会声乐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在个别课的教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儿童的理解能力、嗓音特点以及感知能力来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也方便课程安排随孩子和教师的时间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为声乐教育找寻最佳的时机。同时授课的方式也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针对性强由于面对的孩子少

老师可以全面的去了解每一个儿童的情况,可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随时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能达到想要的授课效果。同时除了个别课外,小组课和集体课也是较为常见的上课方式,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助于孩子声音性练习的趣味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的影响,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最大限度的培养孩子的兴趣。

(三)培养良好的乐感

良好的音准和乐感对提高孩子在声乐方面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经过声乐练习后,孩子可以建立很好的音准和乐感。例如,笔者的亲身经历,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经过长时间的声乐训练后可以完整唱出很多首歌曲。所以不要害怕自己五音不全,只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这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有所改换的。儿童也可以通过乐器的学习如二胡、小提琴等来练习声乐,器乐互相影响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社会少儿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构建

中、小学音乐教师是目前社会少儿声乐教师队伍的主要师资力量,也有少量专业音乐院校教师和艺术团体的演员作为兼职。总体来看,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整体缺乏稳定及高水平的师资。笔者认为,广大声乐工作者可以去深入探讨少儿声乐教育这一领域,如果学生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接受高水平声乐知识的学习,那么学生以后的就业机会就会有所增加,使学生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也能缓解社会少儿声乐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实际教学中还缺乏有力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对于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匮乏。由于目前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少儿的变声期有所提前,这对声乐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少儿进入变声期之后的训练和识别是尤为重要的。如何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声乐训练和练习,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理论作为指导。

(三)训练方法有待提高

作为教师非常有必要了解少年儿童在变声期之前的嗓音特点,针对这一时期少儿嗓音的特殊性,开展慎重的声音训练,把握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同时也要合理分配授课内容,在声乐训练之外,多给孩子一些音乐感觉和表现力的培养,应避免一整节课都在唱,这样既有些枯燥,也会造成声带疲劳。首先,在中低声区训练时应该先鼓励少儿多自然的歌唱,等到少儿可以在高声区训练时,再引导少儿用假声歌唱。有一部分的孩子唱歌的音量很大,属于喊唱,用很高的音,久而久之声带会产生病变

四、总结

少儿声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分析;对策

声乐,即指用人声,以声带为主,配合口舌鼻腔作用于气息,进行演唱的音乐形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音乐在生活中是最常见的,而声乐则是各种音乐学科中在孩子们中接受程度最高的一门艺术形式,能够使孩子们切身感受到音乐之美。因此,越来越多家长选择声乐作为孩子们的课外学习项目。但少儿声乐教学远不同于成人声乐教学,当中有许多艰难的问题需要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克服。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得出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一、少儿声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声乐学习的长期性与抽象性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有些人却误以为声乐只是唱唱歌,但这其中有许多专业的技巧需要学习和锻炼。许多已经享有盛誉的声乐家或歌星尚且需要定时上课进行调整、学习,才能保持状态,声乐的学习又谈何可以在一朝一夕中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声乐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当中许多的知识是无法直接看到,甚至难以理解的。如胸腹联合式呼吸、打开喉咙、使用头声等,这些都是抽象非具体的,尤其对于少儿来说,理解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声乐学习的长期性与抽象性的特点,家长和学生势必在短期内无法见到显著成效,可能会产生失落、不自信或怀疑的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甚至学习半途而废。

(二)少儿的心理规律

少儿在心智、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在声乐教学中,少儿情绪瞬息万变,时好时坏,当少儿处于积极和兴奋的状态,对待声乐学习就会乐此不疲,积极配合教师课堂上的讲授,使教学过程极为流畅。[1]相反,假若少儿心中有不愉悦,或没有兴趣,那么就会心不在焉,甚至产生抵抗情绪,不配合老师学习,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此外,研究表明,无论是何种课程,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往往在前二十分钟,后期就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走神的状况。对于少儿来说这种状况更为明显,尤其现在一些声乐教学没有考虑到少儿的心理规律,把课程安排的像传统课程一样有45分钟,甚至长达一小时,且教法没有劳逸结合。表面上看来孩子们是学习了这么长的时间,但实际上效率并不乐观,也会让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

(三)少儿音域的局限

少儿音域的局限,是许多少儿声乐教学者面临的一大困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且现象普遍。从生理上来看,少儿的喉头和声带等歌唱器官还未发育成熟,演唱较成人相比头声较多,以真声为主,声音清新、纯净,音域较窄。从心理上来看,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害羞,在上课时会出现不敢唱的状态,有些原本可以唱到的音高也会因为不敢唱而唱不到。同时,因为他们初学声乐,许多声乐技巧并不懂得,连基础的呼吸方法也不是正确的,更别谈假声、混声、高位置等。因此,少儿音域的局限是比较普遍的。

(四)对变声期的误解

变声期,顾名思义就是声音发生改变的一个时期,它是从童声变为成年人声音的一种生理性变化,这一变化是人在青春期生长发育中的正常生理现象。男孩一般在十二至十五岁,女孩一般在十一至十三岁。[2]尤其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变声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变声期如果用嗓过度,可能会导致变声后的声音沙哑。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更多的家长、学生因为太过担心而想要“禁声”。但是,声乐是需要不断练习的艺术,“一日不练自知,十日不练师知,百日不练天下知”,这段时间的放弃将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实际上,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不仅不会影响变声期的变声,还能保护声带,顺利度过变声期。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一些对策

(一)多与家长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必定有许多交流,在少儿声乐教学中,老师还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与家长普及相关声乐知识,可以使家长更放心,鼓励家长多表扬孩子,也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如参加比赛或表演。一些教育机构常常会举办一些小型的汇报演出,这些舞台既给予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也能锻炼孩子的声乐水平与心理素质,同时也能在当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

(二)具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少儿的理解能力与成人有别,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想办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如多用打比喻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孩子不能理解胸腹式呼吸,于是笔者将肚子比喻成皮球,往肚子里吸气就是往皮球里打气,让“皮球”鼓起来,通过这样的比喻,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做到腹式呼吸,并且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胸腹联合呼吸法。在教学模式方面则应注意劳逸结合,可增加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中穿插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小游戏进行放松。在演唱欢乐的歌曲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做简单的律动,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歌唱状态比较放松,也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之美,提高学习兴趣。

(三)正确选曲,循序渐进

随着生活的便利,学生自己也会听到许多流行歌曲,也会有自己喜欢的歌曲。但这些流行歌曲毕竟是成人演唱,无论在音域,甚至题材内容都不适合少儿。在初学阶段,老师可以选择音域较窄、结构较短小的少儿歌曲。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巧,演唱水平有所提高后,再选择难度增加的歌曲。在学习中也可以选择一些流行音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流行音乐中民谣的演唱没有修饰,就是自然的说话,接近本嗓,更易于少年儿童进行学唱。

(四)加强气息锻炼,学会科学发声

气息是歌唱的根本,加强少儿气息的锻炼,不仅可以解决音域的局限,也有助于科学发声,保护声带。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多锻炼气息的长短,气息的控制,使学生在演唱时能有良好的气息支撑。同时,还要注意正确的演唱仪态、标准的咬字等。

三、结语

少儿声乐教学是一项艰难且重要的工作,少儿声乐学习在我国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老师认真对待少儿声乐教学,家长正确看待少儿声乐学习,少儿科学地学习声乐,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健康的少儿声乐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放.少儿声乐教学初探[D].中国音乐学院,2016.

[2]王园园.儿童变声期声乐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少儿声乐教育范文第3篇

1.情感培养有利于提高声乐的表现力

情感培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演唱者的声乐表现力及创作能力。在声乐演唱中加入表演者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声乐的表现力,从而可以将声音中包含的情感完整传达给听众。

2.情感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风格

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代表性音色、音调,如蒙古的豪放,江南的细腻,等等。因此,少儿要想更好地演绎不同地区之间的音乐,就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带领学生体味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加强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演奏更多风格的作品。

3.声乐情感培养有助于声乐作品

审美情趣的表达由于人的知识积累、情感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也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和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不了解音乐本质、审美能力较差的人,在理解过程中就往往会随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思考,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情况。而声乐作品是经过历史的考验、沉淀流传下来的优秀精华,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审美情感,因此加强声乐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其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提供情感基础。

二、少儿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策略

对于少儿来说,教学对于他们应该是培养而不是折磨。因此,将情感培养融入声乐教学中,“以情动人”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热爱,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熟读歌词,体验情感

声乐作品的歌词一般都是对歌曲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因此通过熟读歌词去体味其中的情感是培养情感的基础。通过歌词,可以使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色彩,进而体验声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少儿的理解能力不佳,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歌词的内涵,找出最佳情感切入点,准确把握作品情感。

2.利用旋律,深化情感除了歌词

也不能忽视声乐作品中节奏和旋律对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对于一份完整的声乐作品来说,如果说词是情景的表现,那么曲就是奠定抒情功能的基础,是词的深化和发展。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要善于根据少儿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通过演奏与他们阶段相适应的声乐,通过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在深化情感的同时,向同学们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情感。

3.教师诱导

激发情感少儿阶段的学生属于自我判断意识还很薄弱阶段,因此这时候的教师诱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此可以利用教师的诱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和引导学生从“情感”入手,要求学生在演奏作品之前,一定要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通过把握作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声乐课堂教程,提高声乐水平的目的。

4.深化感知,激发联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是不具备任何的色彩和形状的,它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审美经验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获得美感。而对于少儿来说,薄弱的审美基础和理论知识很难带领学生正确领悟其内涵,因此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时,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以及其中的音乐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和理解,使学生真正从情感上把握歌曲的色彩,对歌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才会投入相应的感情。通过学生领会歌曲的含义,心理逐渐成熟,其审美理解力才会有相应的提高。而优秀的歌曲在感知的过程中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刺激人的感官,诱发丰富的联想。

5.师生互动

运用情感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发挥榜样作用。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情感过程,而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建立在声乐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基础上,通过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想学生真正透彻理解曲目的内在情感,教师必须要起到领导的作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着,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情感教育的实施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个别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如果采取强硬手段,就可能会导致循环效果,破坏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因此运用情感引导纠正,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三、总结

少儿声乐教育范文第4篇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培养方略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实战型人才

创新能力培养。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仅停留在对其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学生掌握发声原理和声乐演唱的基本方法。现有声乐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练声—讲解、示范—再练声—唱歌—讲解、示范—再唱歌—布置作业等流程进行教学。有的教师认为,声乐课不应讲太多的理论,只要唱出好听的声音就可以了,因此从头至尾不停地示范,让学生模仿自己的声音演唱。一节课下来,只听到老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全被掩盖掉。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模仿教师声音歌唱,对发声原理不知所以然,根本无法胜任中小学声乐教学工作。高师声乐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教学能力和指导相关声乐的活动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中,应化模仿型学习为研究型学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体而言,一年级第一学期应开设声乐理论集体课,让学生对歌唱的发声原理及歌唱的基本方法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使学生可以按照发声原理和方法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调整训练,有目的主动地进行声乐学习;应在三年级开设声乐教学法大课,让学生掌握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四年级的教育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实践能力培养。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声乐实践主要包括舞台演唱和钢琴即兴伴奏。高师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音乐院校不一样,不能以歌唱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尽可能按照不同学生的嗓音条件、特点布置作业,比如对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挑些优秀的中外歌剧选段或艺术歌曲使其演唱,对能力差点的学生则可以挑些技巧不是很高的民通、美通作品使其演唱,如此,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而且通过不定期的声乐习唱、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和声乐比赛,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舞台经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演唱能力。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而这些年龄段的学生声带正处于发育阶段,所以,要求老师在歌唱教学中具备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此外,高师音乐专业应与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声乐研究能力培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指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声乐理论是在声乐实践基础上提炼出的结晶。正确的声乐理论是主观与客观在科学规律上的统一,能对声乐起到指导和定向作用,提高实践的准确性和效率。[1](p304]因此,注重声乐研究能力培养,能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能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其声乐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声乐理论。

(二)结合中小学教育特征培养个性化人才

普及国民音乐教育的主渠道,最重要的是靠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切实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这需要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给予强大的后盾支持,而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教师教育)专业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规格又需要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园地中得到效能化验证。[2]目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部分老师不了解中小学学生歌唱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过分追求美声与民族化,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学生,导致学生对歌唱失去兴趣。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应着重了解少儿歌唱生理、心理等特点。结合少儿嗓音特点及训练方法。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由于受大学音乐教育的影响,没有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点,把高师声乐课学习的那套方法生搬硬套到中小学学生身上。少儿的声带处于发育期间,非常脆弱,不正确的发声方法会导致其声音发哑,严重的会造成声带小结。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应是现代音乐教育也是高师声乐教学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讲授不同年龄段少儿的嗓音特点及训练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小学生的具体特点,掌握训练中小学生声音的方法,能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的声乐学习。结合少儿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声带发生变化是变声期的一个重要表现。变声期因为喉头、声带增长而伴随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导致说话唱歌的声音与儿童时不同。每个人都会经历变声期,不同的是,有的声音变得沙哑些,有的变化不太明显。变声期的嗓子保健是非常重要的,不正确的用嗓容易造成声带水肿充血,甚至声带小结、息肉。引导学生科学地用嗓,使其顺利地度过变声期,是每个中小学音乐工作者的职责。因此,应将少儿变声期的保健知识纳入高师声乐教学授课内容中,并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让学生观摩学习,以加深学生对少儿变声期嗓音特点的了解与嗓音保护知识的掌握。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重视声乐复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据统计,2009年中国高校总规划达到2979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增至24.2%,而到了2020年,中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则预计为40%。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加快了全民素质教育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单一技能的毕业生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复合型的人才将成为社会的新宠。因此,在高师声乐教育中,应重视声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一专多能,并不断开拓其知识面,不断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加强自然科学知识学习,提高其科学素质。美国西北大学校长莫顿•夏皮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过:“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排名靠前的法宝,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权威排名,当今世界最好的50所大学中,美国有36所,这就是因为美国非常重视本科阶段对学生通识教育培养的结果。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可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以造就声乐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重视地方文化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文化,发展文化;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高师声乐教育不仅要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更要承担本民族本地区声乐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职责。福建泉州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与台湾隔海相望,还是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因此,在这种多元文化共处的环境里,声乐教育要特别注重闽台文化的融合,结合地方音乐语言,适当地把优秀的闽南语歌曲和南音曲目编入教材,让学生了解闽台地区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以促进地方声乐教育和声乐文化的发展,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及祖国的统一添砖加瓦。

少儿声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幼儿;幼儿歌曲

在大学里对于学前教育的声乐基础课的教学,一直是困扰授课老师们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从生源上来说,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系统的上过声乐相关课程,即无论是从思想还是嗓音条件方面他们都没有充足的准备;从老师方面来说,我们的声乐老师也是从思想方面也没有做好适当的转换准备,即任课老师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专业授课的平台上,他们认为上声乐课就必须要有相当好的嗓音条件、要有相当好的音准、节奏感、会听音等相关声乐专业必须满足的条件上。以上两者导致教与学的认知过大,教学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奇怪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奇怪现象呢?作者认为:一是拉近二者思想上的差距;二是找准二者共同的切入点,以期使二者能够更好地共同携手前进。

1准确定位

教学对象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歌曲、语言、方法、实物等,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培养好的性格,使他们更加聪明,使孩子们能够更有系统、有计划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孩子的教育与成年人的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一样,体现在:

1.1特殊性

孩子的早期教育一般认为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0~3岁的早教阶段:早期的教育能够使孩子能够培养孩子好的学习、好的性格以及健康的思想等等方面的基础。但是,“早教”并不是要教什么,而是在生活中家长、老师能够适当地给予宝宝关爱、指引,使他们的心智以及身体能够得到更好的发育、成长。在这个阶段的早教,它的内容离不开“唱、说”等寓教于乐的诸多内容。因此,声乐的内容必不可少,即:儿歌,有用的、健康的儿歌就更不可少。(2)4~6岁大童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是在幼儿园中进行教育。幼儿园的任务是为弥补孩子们在家庭在培养中出现的不足的地方,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快乐、交友、认知的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孩童时光。所以,幼儿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最基础的基础,是检测孩子性格是否完整健康、行为习惯是否良好、初步的对自然与社会常识的判定是否正确和良好、和人生教育起步的奠基式教育。

1.2特色性

儿童学习声乐的特点表现大致可分为:第一,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可以理解歌词、歌意。第二,关注点短,时间性受限制。当下学前教育的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用人都需要提前与培养单位预定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现在中国人才不是比比皆是吗?其实,现在社会不是真正缺乏幼儿教师,而是缺乏高文化、高素质、并且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以及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学的知识在一个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因为,人的幼儿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学前教育的学生培养既要注重知识的培养,又要重视寓教于乐与唱、跳的培养,几者缺一不可。

2以“特色”为基准,准确诠释

学前教育声乐基础一首优秀的少儿歌曲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以及在对孩子们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味生活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为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孩子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学习、奋斗,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经典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儿歌的学习和传唱是学前教育声乐课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学前教育声乐基础课中必须要把儿歌这一特色歌曲传承下去。儿童歌曲具有其他歌曲不具备的特点,儿童歌曲是针对1~6岁的儿童而推出的歌曲,是集简单的知识和道理为一体的集合体,在孩子们传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些简单的、模糊的认知,能够促进孩子们对一些知识的增加,更好地明白一些道理,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情感交流。其次,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内容大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曲调接近语言音调,节奏轻快。儿歌的特点,具有节奏轻快、旋律简单、歌词简单、精炼、篇幅简短、曲式结构单一、语言活泼、每首歌演唱时间一般在2~3分钟。即在孩子们关注的时间段内。

另外,还有中英文儿歌既可以使孩子扩大知识面,又为孩子们学习外语做好了铺垫,外文儿歌简单易学的特点,即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们对外语有一定的了解。深受小朋友和年轻父母们的喜欢。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人们对于儿歌,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美好回忆,它朗朗上口,简约而不失童趣;同时,儿歌对启发少儿心智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儿歌取材广泛,大部分的取材都是身边的事物;这样,使得儿歌让人感觉更有亲和力,并且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也能让孩子更形象地了解大自然、动物、事物、生活等方方面面。将学前教育声乐课中引入儿歌,使儿歌的特点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儿歌的特点:第一,完善了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的天性。第二,解决了学前教育生源没有声乐专业特点的弊端。第三,将语言、舞蹈用优美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学前教育的声音基础课上得学生喜欢、老师轻松、教与学有特色的完美结合。

3结语

学前教育的特色就是“儿童”“儿歌”,在这个基础上,就必须做好儿童、儿歌的特色,让学前教育声乐基础教学接地气、学习者也能接地气。这样,就能解决教与学的:学习者困难、教学者痛苦的弊端。学前教育的学生将来是面向入学儿童的教育,对于这样的学生的声乐教育是不需要过于“高、大”的,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一定的“基础”原则,即以“儿歌”为主,专业为辅的教学理念即可。只要把握好这个理念,就不会出现教与学的严重脱节、教学困难等现象。

参考文献:

[1]胡虹娟.邢台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冯华.高师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张利洪.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