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然气行业分析报告

天然气行业分析报告

天然气行业分析报告

天然气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油气储量 信息披露 比较 发展趋势

自从三大石油公司上市后,资本市场对其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石油公司而言,油气储量的多少,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准确的披露油气储量可以很好地提升企业的价值和信誉。但是,由于我国油气会计准则对于石油企业油气储量信息披露的要求并不完善,各石油公司对于油气储量信息披露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三大石油公司油气储量信息披露现状对比分析

(一)三大石油公司储量信息披露内容的对比

经过对财务报告中“矿区权益的取得、油气勘探和开发成本、油气生产活动经营成果、资本化成本的处理方式、标准化计量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油气生产活动的核算方法”等披露内容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储量信息披露内容上,中石油和中海油对于数量与价值的披露比较全面。三大石油公司均能有效的提供根据权益法所核算的探明已开发及未开发的油气储量。

三大石油公司均采用了SEC所要求的成果法去核算油气生产开发成本,但在细节上却大有不同。虽然地球物理勘探、地质调查、探矿权取得成本以及其他勘探费用等均计入地质勘探支出,并于期末结转为地质勘探费用,但由于各公司资本化的时间点不同,所采用的处理方式也有所区别。

而对于油气开发的支出及生产成本,总体上三家公司都是按照地理区域披露相关成本,先对其进行资本化处理,再按一定的摊销方法分配到有关生产成本中去。但不足的是没有对减值准备和累计折耗的累计金额及其计提方法等进行披露。

对于油气生产活动经营成果的状况。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披露完全依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69 号―――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活动的披露》(SFAS No.69)的要求进行披露,而中海油并未依照SFAS No.69的披露要求对其油气储量进行披露,主要以图表的形式进行信息披露并且将经营业绩的披露放在了年报的前端。对公司的总资产、营业收入、资本投资、税费及红利、均采用三年的复合增长率及柱状变化图进行对比描述,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可以直观地看到企业最近几年的经营成果,同时对于原油和天然气以及非常规的油气资源等上游产品,在信息披露上突破了传统方式,与其他两家石油公司形成鲜明对比,对于企业近年所得税税项及本年度其余税项的说明采用图示法更加形象贴切。

对于探明油气储量的未来现金净流量折现的标准化计量的披露,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地区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没有提出具体的规范。只有美国对储量价值信息的揭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采用标准化的计量方式,以10%的贴现率将储量未来现金流折现为现值并以此作为储量价值信息披露,具体再根据披露储量数量相应的每个地理区域报告和影响期间度量变化的要素进行实际披露调整。

(二)三大石油公司储量信息披露位置对比

通过对三大石油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 从信息披露方式的角度归纳,得到三家石油公司年报中储量信息披露所选择的位置(见表1)。

[储量信息披露位置\&2010年\&2011年\&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董事会报告\&√\&√\&\&√\&√\&\&√\&√\&\&业务回顾\&√\&\&\&√\&\&\&√\&\&\&业绩概览\&\&√\&√\&\&√\&√\&\&√\&√\&表内披露的其他储量相关信息\&√\&√\&√\&√\&√\&√\&√\&√\&√\&财务报表附注\&√\&√\&√\&√\&√\&√\&√\&√\&√\&原油天然气储量资料\&√\&\&\&√\&\&\&√\&\&\&储量信息补充资料\&√\&\&√\&√\&√\&√\&√\&√\&√\&]

(表1)

由表1可以发现,三大石油公司储量信息披露的位置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在董事会报告以及业绩概览中对油气储量的披露也只是以文字性描述为主,虽然看上去对于油气储量的信息在年报中很多位置均有披露,但由于主要是涉及油气资产和油气储量的不确定性风险等油气储量的非货币性信息披露,从而导致更具实际意义的货币性信息披露较少。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石化从2011年开始在储量信息补充资料中增加了对储量信息的披露,这是一项重要的改变,很好的完善了中石化财务报表对于油气储量数量及价值信息的披露。另外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中石油是三家公司中在披露位置上最多的公司,尤其是其专门设立“储量信息补充资料”更是清楚的披露了其油气储量的信息,这值得另外两家石油公司借鉴。

二、石油企业储量信息披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石油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储量信息披露上更加趋同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各石油公司对其财务报告的改进和完善,各公司对于储量信息的披露更加接近SEC的要求,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实现了内部趋同。油气储量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上的趋同,这可以使石油公司行业间的纵向比较更加直接明确,对于石油企业和其他信息使用者都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政府必将建立油气储量评估中介机构

由于石油资产资产的特殊性,以及各大石油公司的国有背景,若要使油气储量信息的披露真正的准确,只有建立一个公正的第三方去评估审核才能满足。储量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在对各石油公司油气储量评估的同时,也是对各石油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但是由于油气资产在评估上的各种不确定,第三方在实际的评估时必须拥有完整的评估方法及风险应对措施。只有公平、公正、专业的第三方才能使油气储量信息的评估做到真实有效。

(三)油气储量的披露内容将更加多样化

虽然目前为止各大石油公司油气储量信息披露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但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中海油对非常规天然气的披露也逐渐重视起来。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各大石油公司对于非常规资源的披露也会日益完善。但是,由于非常规资源开发技术难度比较大,我国这方面的技术有待提高,因此各大石油公司需要努力改进自己的勘探开发水平,尽早对非常规油气资源进行储量信息披露。

此外通过对三家石油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研究,我们看到中海油在财务报告的观赏性以及实用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使得信息使用者在浏览其财务信息的同时亦感受到企业的文化的魅力,这也是每个石油公司所要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志方,杨园园,吴官生,等.关于SEC油气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

天然气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象传媒服务 商业化

一、我国气象传媒服务发展历程

1956年开始,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过广播、报纸向公众,这是气象传媒最早的发展雏形。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播、报纸、电话仍是向公众传播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气象人和电视人的共同努力下,1980年7月7日,电视天气预报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当然,那个时候的电视天气预报是由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还远未形成气象传媒的概念。1986年10月1日,由中国气象局下属的国家气象中心制作的天气预报节目顺利开播,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气象传媒初具规模。1993年,专职的气象节目主持人登上荧屏,同年气象部门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开始有了广告收入。之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展迅速,成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2002年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成立,标志着气象传媒事业迈上了集团化、产业化运营的崭新道路。2006年,由中国气象局主办,华风集团与各省级气象部门共同承办的气象专业频道中国气象频道开播。2012年,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正式更名为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发展到今天,以华风集团为龙头的我国气象传媒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行业传媒,业务范围也从原来单一的气象影视服务,逐渐拓展到了网络、手机、IPTV、列车电视、户外媒体等新兴媒体,逐步向着全媒体、全服务的格局发展。

二、我国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发展及存在问题

商业化,指的是以生产某种产品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所谓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即指在进行气象传媒服务的同时以商业经营的方式从市场获取收益的行为。我国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运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国务院批准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气象服务。1989年,电视气象预报节目中开始出现内置景观广告。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新增的城市天气预报及景观实行有偿播出,从此气象部门和电视台开始收入分成的尝试。1996年,中国气象局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由气象部门制作,对于广告等收入,“本着增进理解及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确定分成办法”。相关政策的出台,让气象部门制作天气预报节目并获得经营分成有了合法性,这也成为了气象影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后气象影视逐渐形成了以公益为主,以广告创收反哺气象事业的发展模式。近几年部级气象传媒服务每年的广告收入都达数亿元,可观的收入也有力地助推了气象传媒服务乃至整个气象服务的发展。

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体制机制对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发展形成制约

气象传媒服务依托中国气象局权威资源,经历多年发展,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体制机制对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阻碍。需要深化改革,去掉体制机制上的束缚,才能使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迎来更大的发展。

2.气象传媒服务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气象传媒行业主要分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除以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为代表的部级气象传媒服务以企业方式运营外,各省及地市级气象传媒服务基本由各地气象部门下设的气象服务中心承担。事业体制下的气象传媒服务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与受众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气象传媒行业在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市场冲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3.盈利模式单一影响可持续发展

电视天气预报内置景观广告,对气象传媒服务来说是一种创举,它使气象部门与电视台之间收益分成找到了一种合理的模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广告收入仍然是各级气象传媒服务实体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传统电视广告受网络、手机等媒介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业务被分流,另外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广告的投放,这些都使得电视天气预报的广告收入增长较为缓慢。盈利模式的单一和创收能力不足也成为了影响气象传媒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4.新媒体气象服务滞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兴起并迅速普及,进入21世纪,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大发展,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新兴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兴媒体不仅分流了大量的受众群,也分流了巨大的收益。虽然气象传媒行业目前以气象影视为主阵地,向网络、手机等媒介纷纷拓展业务,但显然新媒体气象服务无论从规模还是收益上都远不能和传统气象服务相比。而且单从部级气象媒体服务的层面看,新媒体气象服务还存在着各自为战、各方割据的局面,远未能形成合力,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不强。如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开发的手机天气客户端中国天气通与华风集团开发的手机天气客户端中国气象频道,在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都不及民营企业开发的墨迹天气,即所谓的“国家队”比不过“个体户”。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市场,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而占领市场、赢得受众、创造效益,这是摆在气象传媒行业面前的一个巨大课题。

5.整体气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气象传媒服务的商业化发展好坏,从根本上还要看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好坏。而气象传媒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整体气象服务的水平。目前,我国气象服务的水平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及时性、准确性、精细化等方面与受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而在气象传媒服务从业人员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安于现状的心态,这些都制约了气象传媒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对其商业化发展带来影响。

三、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的策略分析

气象传媒服务要想在服务和效益上双双取得突破,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需要努力解决上述存在问题。现提出以下策略:

1.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加快气象传媒服务实体的体制机制创新,立足公共气象服务,依托部门力量,充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气象传媒服务。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强化市场需求引导作用,建立面向市场的业务和经营体制。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让各方的活力竞相迸发。另外,应主动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社会上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引导和资源支持,在市场上形成合理的、良性的、有序的竞争,也将有利于整体气象传媒服务事业发展。

2.确保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收入稳定增长并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虽然地位持续受到挑战,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广告收入仍然超过其他各类媒介广告收入,占据霸主地位。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电视广告收入仍将是气象传媒行业的支柱性收入来源。确保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于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是提升电视天气预报品质。这是从根本上提升电视天气预报广告吸引力的方法;其次是积极进行天气预报广告营销。气象传媒行业应变被动为主动,在留住老客户的同时努力挖掘新客户,积极进行科学营销、整合营销和更有针对性的营销;另外,在保持传统品牌天气预报节目广告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自主平台中国气象频道的盈利模式。而在确保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之外也要努力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要充分依靠电视天气预报积累的品牌效应和影视资源,积极进行专题片、纪录片、影视剧等的制作、运营,积极开展媒资资源开发和经营。

3.挖掘新媒体气象服务经济效益

展望未来媒体的发展,全媒体、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的时代已经开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气象传媒行业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必然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必须加大对新媒体气象服务的投入和创新力度,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大的魄力发展新媒体气象服务。要以传统气象影视业务为依托,充分依靠和利用多年气象影视服务积累的资源、经验和品牌效应,积极开拓新媒体气象服务,并以此寻求经济效益的突破。在发展新媒体气象服务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传统气象影视服务的关系。以美国家喻户晓的气象频道为例,2014年伊始,气象频道被美国最大的卫星电视运营商DirecTV停播,原因是DirecTV认为气象频道的气象信息不再是面向电视订户独家播出,可以通过移动应用随处获得。移动应用的便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不言而喻,但电视天气预报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如何统筹协调二者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除了要协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气象服务,新媒体气象服务本身也面临着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的问题。目前,随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第三阶段改革,原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华风集团各自开发、各自为战的僵局有望被打破。在部级层面上,依托权威平台和数据优势,一旦形成合力,新媒体气象服务将有望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广告经营方面,新媒体气象服务也有与电视气象服务不同的地方。要把握新媒体广告精准投放,具有高针对性、高交互性的特点,做好新媒体气象服务广告营销。

4.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无论通过何种媒体传播气象服务,气象服务内容本身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只有气象服务水平提高了,才有人愿意看,也才有人愿意买账。且不论气象预报服务能力的提升,单就气象传媒服务来看,能力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要以时代的紧迫感来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形式,要对受众需求开展深入调研,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要在服务的及时性、精确性、实用性、精美化等方面重点下功夫,给受众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精彩的产品和服务。

5.强化与行业高度粘合的气象传媒服务

气象与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关系,如农业、能源、商业流通及交通物流业、电力、医疗健康、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受气象影响。气象传媒服务应大力强化与各行业的融合,提供更具针对性、更专业的订制化服务。以商业流通及交通物流行业为例,其对天气气候条件变化的敏感性非常高。目前我国气象传媒服务对于交通气象已经给予高度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上均有不同形式的交通气象服务。但服务的精细化、针对性仍然有所欠缺,与相关行业的粘合性并不高。随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部级和省级一体化交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北京市“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等项目的陆续实施运行,通过与商业流通及交通物流行业企业积极探讨合作方式,该方面的服务将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6.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

人才是决定事业兴衰的关键和核心。要发展气象传媒服务商业化,就需要为培养、选拔和引进优秀人才创造环境。除了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外,气象传媒企业更需要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了解市场、善于营销的职业经营管理人才,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按市场规律办事。

参考文献:

[1]郑文清.我国气象服务的商业化策略研究.江苏商论,2007(12)

[2]王玉洁,胡文超,雒福佐.浅论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气象影视服务体系.干旱气象,2012(3)

[3]朱宝峰.气象影视广告优劣势及其对营销的影响分析.吉林气象,2004(2)

[4]管晶晶.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经营模式探析.视听界,2006(2)

[5]宋晓丹.我国气象经济发展困局的制度破解.经济问题探索,2013(4)

天然气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2012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5.45%,深证成指下跌7.8%,创近半年最大跌幅。4月多空消息交织,机构观点分歧日渐加大。国五条地产调控政策和银监会的“8号文”重挫权重板块 ,导致大盘指数重心走低。

从搜狐证券的数据来看,4月个股研究报告数量较多,与年后公司密集公布2012年年报有关,多数分析师进行了常规的年报点评,深入剖析了个股的财务、运营情况,挖掘了多只年报黑马。根据搜狐证券的统计结果,3月份有894位分析师的2558份评级为“买入”或“增持”的研究报告到期。其中,280只短期涨幅超20%的牛股被分析师们选中。

小券商国都证券研究能力存疑

国都证券在1月29日至3月4日仅7篇研究报告,无一成功。分别推荐捷成股份、银座股份、步步高、万科A、苏宁电器、友阿股份、常宝股份、丹化科技、贵州茅台共7只个股,股价在20日内最高涨幅低于10%,而该券商2月的荐股水平同样很差,9篇报告中仅有3篇预测准确。

国都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王双看好的丹化科技,给出的推荐理由为“通辽乙二醇产量提升,期待河南项目”,他在丹化科技年报扭亏为盈的前提下,期待“产品质量提高,与市场价格的折价减小;开工率提高,降低摊销费用;河南项目顺利进展,降低折旧和人工费用”这一系列举措对公司的提振效应。但由于公司上年度盈利主要依赖坏账收回,市场对该股未来业绩存忧,导致公司股价持续下挫。最终,丹化科技不涨反跌,20个交易日内跌幅超17%,最高涨幅也仅录得-2.32%。

大券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除了国都证券这样的小券商,大中型券商如中金公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的分析师在3月份也表现较差,荐股成功率低,其中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多达113篇研报,但是,依然未能把握好市场热点,荐股屡屡失手,成功率仅39%,其研究能力存疑。

4月因为同时看好天齐锂业,海通证券分析师刘博、华泰证券分析师刘敏达、国金证券分析师张琨,王丽妍不幸登上了金罗盘分析师研究能力排行榜3月后十名榜单。

对天齐锂业定增收购泰利森股权一事,投资者一直持谨慎态度。2月28日晚间,公司公告称收购议案获泰利森股东大会通过,海通证券分析师刘博、华泰证券分析师刘敏达、国金证券分析师张琨,王丽妍同时发表研究报告,除华泰证券坚持“增持”评级外,海通、国金均给出了“买入”建议,对该股后市的发展给出了乐观的表态。

海通证券分析师刘博认为“本次收购泰利森,天齐锂业蜕变成全球第一大锂矿生产商,国内锂精矿对外依存度大幅降低,同时打破国外对锂资源的垄断,取得定价权,意义非凡。”并给出该股48元的目标价。岂料,利好落地,在3月1日盘中涨停之后,天齐锂业股价从42.77元的高位一路下滑,最终录得-5.07%的最高涨幅,截止3月29日,该股较三位券商评级当日下跌超17%。

除押错宝的上述分析师外,湘财证券分析师刘飞烨3月推荐的康盛股份不涨反跌,且20个交易日最高涨幅竟录得-11.58%,本月市场热点匮乏,大盘节奏难以捉摸,对分析师带来了巨大考验。

券商研究员的资历不如老股民

一位投行界知名人士顾先生表示:出现越来越多券商研究员荐股失误的原因,“首先是现在很多研究员资历太浅了。”很多研究员都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了研究所,根本没有行业从业经验。他举了个例子,有个研究员给从事建材装备的一家公司出了份报告,认为毛利率10%太低,顾先生一看就有问题,这么低的毛利率,谁干这个买卖,一了解才发现,原来公司之前提取了10%的风险准备金,是给未来做股权激励留下伏笔。

然而,一份好的报告需要分析师亲自到公司实地调研,要对行业非常熟悉,会有一些长期看好的公司,如果公司有新项目投产、收购兼并等重大事项发生,评估价值发生变化,需要更详细数据的时候,分析师会单独或相约其他券商分析师一起到公司调研。

天然气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后评价 苏里格气田 应用

项目后评价是评价预期的投资收益与目标是否达到,找出预期目标与现实结果之间的偏差,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公司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起到积极作用。

项目后评价常用方法有对比法、因果分析法、调查法和成功度法等,其中,对比法是投资项目后评价最常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对于具体的项目,应当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后评价工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一般一个项目后评价需要几种方法组合运用才能达到很好的分析效果,在进行长庆苏里格气田后评价工作中主要采用了前后对比法。以苏6、苏36-11区合作区块为例,在项目建成投产、竣工验收一年半后,对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总结建设项目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高未来项目的决策、实施、管理水平,准确把握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

1.苏里格气田概况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陆上探明储量最大的整装气田,位于长庆靖边气田西侧的苏里格庙地区,行政区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勘探面积约4×104km2。气田具有典型“低渗、低压、低丰度”和严重的非均质性特征,初期产量高、压力高,但单井控制储量少、压力下降陕、产量递减快,开采难度世界罕见,国内外尚无该类气田开发可供借鉴的经验。

2005年底,按照集团公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苏里格气田开发步伐”的指示精神,长庆油田在苏里格气田实施了国内全新的“5+1”分区合作开发模式。长庆石油勘探局做为“5+1”合作开发单位之一,参加了苏里格气田苏6、苏36-11区的合作开发。合作开发模式为:长庆油田分公司提供合作开发区块天然气资源的勘探成果和开采权,并统一负责气田集气干线、天然气净化厂等产能骨架工程建设,长庆石油勘探局负责中标区苏6、苏36-11内的投资、气田建设、开发和管理,合作区生产的天然气交长庆油田分公司统一销售。长庆油田分公司以年度交气总量为基数,扣除7%作为“前期费用回收气”后,剩余天然气交气量按照0.8元/m3与长庆石油勘探局结算。

主要建设内容:在苏里格气田苏6、苏36-11区块部署钻井180口,新建天然气生产能力9.0×10×m3/a(其中弥补递减产能1.0×103m3/a);在此期间,计划生产天然气2.79×108m3。

该项目自2006年4月开始实施,至2007年12月底竣工投产,建设期为2年。共钻井166口,建成集气站8座及相应配套系统,建成天然气生产能力8.79×108m3/a,在此期间,实际生产天然气4.80×108m3。

2.项目的效益评价

2.1建设投资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2006年及2007年投资xx万元,建成天然气生产能力9.0×108m3/a,亿方天然气产能建设投资xx万元。实际竣工决算投资xx万元,建成天然气生产能力8.79×108m3/a,亿方天然气建设投资xx万元。项目竣工决算投资比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投资降低3183万元,降幅为2.5%;项目竣工决算投资比初步设计概算投资降低xx万元,降幅为11.4%;实际竣工决算亿方天然气产能建设投资是可研报告估算投资的90.7%。

由于合作开发项目部能严格执行长庆油田制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各项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相关的采购、服务项目均实行招标或议标招议标;对中标单位实施合同管理,结算价格均未超过合同价;地面建设注重不断优化流程、简化方案,所有工程结算前均经油田审计部门复核。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做到了决算低于概算,概算低于估算,使建设投资得到了有效控制。

2.2经营及效益

2006年、2007年属于建设期,在建设期间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做法,共生产天然气4.80×108m3,为可研报告预测同期产量2.79×108m3的172%;销售天然气4.56×108m3,实现销售收入xx万元,为可研报告预测同期收入xx万元的160%;税后利润总额xx万元,为可研报告预测同期税后利润xx万元的151%。

2.3财务效益

苏6区块:可研报告预测的内部收益率为8.01%,后评价预测的内部收益率为5.76%,比可研报告降低了2.25个百分点,内部收益率降低的幅度为39.06%。评价期财务净现值-15343万元,与可研报告相比,财务净现值由正变负;投资回收期为14.64年,与可研报告相比,推迟了1.35年。

苏36-11区块:可研报告预测的内部收益率为9.2%,后评价预测的内部收益率为9.06%,比可研报告降低了0.14个百分点,内部收益率降低的幅度为1.52%。评价期财务净现值10570万元,与可研报告相比,提高的幅度为10.95%;投资回收期为11.62年,与可研报告相比,提前了0.04年。

造成后评价经济效益与预期目标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是可研报告经济评价中,未考虑长庆油田分公司收取天然气商品量7%的“前期费用回收气”这一因素,致使评价结果偏于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财务收益,使产量较低的苏6区块销售收入下降了10.55%,财务净现值变为负值,财务内部收益率低于基准收益率(8%),该区块的开发在经济上已不可行。但苏36-11区块由于产量较高,受“前期费用回收气”的影响相对较小,内部收益率虽有所降低,但财务净现值有所增加,投资回收期略微提前。

3.主要经验

长庆油田分公司在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前,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评价工作,为气田合作开发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组织编制了《苏里格气田开发规划》。从地质、钻井、采气工艺、地面流程、开发技术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开发规划,需出资修建天然气处理厂、集气干线及气田干线道路,有效避免了各中标企业无序重复建设,大大降低了项目的建设投资。

3.1市场化运作是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

发挥全社会资源,打破地域的限制和内部体制的桎梏,实现优势资源整合,使大量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自发的云集苏里格,为苏里格气田的有效开发创造了条件。

3.2“六统一、三共享、一集中”是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前提

经过不断探索,苏里格气田“5+1”合作开发形成了“统一规划部署、组织机构、对外协调、技术政策、生产调度、后勤支持”的“六统一”和“资料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的“三共享”及集中管理的“一集中”合作开发管理模式,从而将各自独立的合作方融为一体,形成了强大的建设合力。

3.3技术集成创新是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核心

在苏里格气田的开发过程中,针对其特殊地质条件,形成了井位优选、快速钻井、分压合采、井下节流、井间串接等12项开发配套技术,使气田开发成本降低、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3.4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是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手段

通过标准化设计,大大地提高设计效率,2009年产能建设中,气田标准化设计达到100%,油田标准化设计达到90%以上,标准化使设计图纸复用率达到95%以上;通过实施模块化建设,使气田场站建设速度大幅度提升,建设周期明显缩短,单站工艺安装施工工期由原来的45天降低到25天,总体有效工期由原来的110天降低到50天以内,站内作业工日数减少60%,推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不仅使气田井站建设的施工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地面建设的成本费用也大大降低。

3.5低成本战略是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保证

苏里格气田开发过程中,各合作单位始终坚持树立每个环节都要控制成本的思路;树立与单井有关的投资都必须严格控制成本的思路;树立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思路。目前,苏里格气田单井综合成本较开发初期1300万元降低至现在的800万元以内,下降38%,闯出了一条低成本开发低渗、低压、低产、低丰度气田的新路子。

3.6数字化管理是实施苏里格气田规模经济有效开发的保障

苏里格气田实施数字化管理后精简了组织机构、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安全性、降低了操作成本。以1座辖井50口的集气站为例,采用普通管理模式,需要4名员工,2台车每3天巡井一轮,年运行费用约50万元左右;通过实施数字化管理,只需安排2名员工,1台车每15天巡井一轮,每年每站至少节约运行费用25万元,当达到100亿规模时,60座站可节约运行费用1500万元左右,同比原用工总数减少1100人。

4.问题及建议

4.1问题

项目经济评价时未考虑长庆油田分公司扣除7%的天然气作为“前期费用回收气”这一因素,至使评价结果偏于乐观,前评估报告也未能发现和指出经济评价中这一缺陷。

4.2建议

4.2.1建立合理的气井间开制度。深入研究气井在气藏中所处位置,根据动态监测资料,找出不同类型气井生产规律,建立合理的气井间开制度,为合理安排气田产量,制定月度、年度天然气生产计划提供依据。

4.2.2建议对现有气井资料进行复查,不断深化储层研究,为挖潜稳产提供依据。若能少钻新井又达到稳产目的,则能进一步提高气田开发效益。

4.2.3应加大丛式井的推广力度,使丛式钻井技术成为苏里格气田合作开发的重要配套技术。

5.结语

继第一期合作开发取得成功之后,2009年第二期合作开发也全面启动。目前苏里格气田的日产量已经超过2000万立方米,2010年将实现年产100亿立方米,2013年苏里格气田将具备年产20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届时苏里格气田将成为真正的大气田。

天然气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

石油天然气行业这种流体矿采掘行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提供战略物资,但是无论是其经营过程,还是其生产对象都较为特殊,这种特殊性又决定了它与一般工商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有着大大的不同,也就是说该企业在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全过程都中都充分显示着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本文主要对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一、会计确认的特点

石油天然气行业中会计确认首先就是对资产的确认。一般工商企业主要是通过商品流通渠道来对资产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进行拥有和控制,购买资产所花费的实际支出也就等于资产的价值。但是石油天然气行业较为特殊,油气资产是其拥有与控制的主要资产,而油气资产的获得不是通过商品流通领域购买的方式获得,而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矿区权益的取得、油气勘探、油气开发和油气生产等多个生产阶段所获得。因此,在对油气资产进行资产确认时,应该包括就生产阶段的不同来进行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但是目前会计核算中还没有对油气资产概念的界定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其次,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成本与费用的确认方面相比,石油天然气行业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油气资源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决定了该企业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比例的特点。最后,矿业权流转中的损益确认也是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确认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一般工商企业中对无形资产的使用权或者所有权进行转让的同时,应该对损益同时进行确认。但是石油天然气行业对矿业权进行转让时则大不相同,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确认损益。

二、会计计量的特点

历史成本原则是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会计的计量基础,但是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的是,石油天然气企业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原则,并通过完全成本法或者成果法来进行核算。净现值法(现金流量法)、勘探费用法、经验估算法是国外油气储量价值评估常用的三种方法。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发生的主要成本主要包括矿区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四个部分,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核算结果是以上四种基本成本的资本化或者费用化。如果为前者,就需要采用成果法,将发生的已耗成本或者是生产成本、减损成本、废弃成本作为成本并计入费用中;如果为后者,则需要采用完全成本法,可以将成本视为当期费用。在一般情况下,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应该采用成果法来进行成本的核算,这种方式符合“变异成果法”核算的习惯,并且也与国际上大型油气生产公司所使用的制度和方法相同。

三、资产价值补偿方式的特点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来选取加速折旧法、直线法等会计政策作为资产价值的补偿方式,但是资产价值的补偿方式一经确定就无法进行变更,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就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无言,油气资产的价值与年限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与其递耗以及地下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单位产量法一般为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油气资产的价值补偿方式。相关文件中曾规定,单位产量法一般用于资本化下矿区成本与相关设备和设施成本的摊销中;而在资本化下,如果是未探明矿区取得成本或者是钻井成本,均不应该在摊销中进行计算,并且应该定期对未探明矿区进行准确的评估,查看是否存在减损等情况。成果法下,折旧方法一般用于辅助设备设施中,折耗方法一般用于探明矿区取得油气资产的情况下。

四、财务会计报告的特点

《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表明,通过三大报表、相关附表、说明来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揭示。这也就意味着,一般工商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来揭示的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来进行投资决策。但是,这些揭示的信息对于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而言是远远不够用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效益递减、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比例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油气储量的寻找是其主要的风险所在,因此大量表外信息在该财务会计报告中是必不可少的。相关文件中要求,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应该包含特殊资产的相关内容,例如资本化成本的原值与净值、储量变动情况、各生产阶段的成本等内容,还应该对未来现金流量以及与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有关的内容进行揭示。

五、结束语

就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特殊性而言,仅仅靠《企业会计准则》来对该行业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油气公司的改制、油气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应该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自身的特点,结合会计规范体系,来对其会计核算办法以及会计准则进行制定,对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全过程进行规范,通过会计规范体系与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核算办法的有机结合来构成该行业会计核算新的规范体系,并且该行业信息使用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孙海龙,孙磊,屠永胜,谭凯.有关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的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05(1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