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第1篇

    一、先谈情后言教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语言是干瘪的。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可以使劝说发出熊熊的列焰和热。情感是语言的表达过程中的乘号,语言中充满情感,会使语言的感染力成倍地增加。真诚是人类情感中的真金,真情是班主任语言最基本的特色,与学生交往,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不管是对优秀生的赞美,还是对后进生的批评,都需要真情。由于工作需要我接一个新班,班级后进生较多经常打架,骂人,班级影响很坏,其中,最突出的可为大张昊了,他是一名极其顽劣、品行恶劣的“不良少年”不仅不按时完成作业,而且,是经常与高年级“不良少年”在一起混,更甚的是他经常偷东西,大到老师的几百元,小到同学的生活用品,均为他的窥视的“猎物”。经了解张昊父母离异,母亲丢下他们父子远走他乡,父亲由无业只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后来父亲又到舒兰煤矿下井打工,他与老爷(父亲的叔叔)共同生活,如此复杂的家庭背景使得张昊的行为更加放纵,这样的学生卓实令人头痛。如果过多的批评,并不能解决问题,我知道与这样的学生树立对立面,用体罚,强制的方法教育是行不通的。我从情中抓突破口,记得那是“五、一”长假,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去偷铁卖当时他也在场,但没有动,在解决矛盾的时候,高年级的学生一口咬定他也参与了,张昊觉得很委屈,但又说不清,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真诚,我坚决的相信了他,又做了多方面了解他确实没有参与。我的这一次对他的信任,是我们的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平时下课我有意无意的坐到他的身边与他聊天,与他沟通,耐心的说服教育,还多次家访,他变了,改掉了打仗,骂人,偷东西的毛病。他还帮我做其他同学的工作。真情是教育学生的一股强大的力量。给他阳光,他也能够灿烂。

    二、先表扬后教育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我们班主任作为教育者,不妨拿起表扬的武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予以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例如:有一位同学刚来时,成绩非常不理想,还经常违反纪律。抓住他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同时点出不足,经过几次肯定后。他劲头十足,也严格了对自己的要求。如今,他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的群众工作做的却是十分出色,他负责的班级劳动卫生工作,从来都不需要我的督促。 

    当然,我认为表扬要注意对象,注意时机,注意场合,注意分寸,否则表扬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味道,甚至会被人以为是讽刺、挖苦等等。

    三、理在情中

    中国有句俗语“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俗语是“理”有非常大的力量。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下午,有个女同学给我一个纸条。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信,信中列举了学委赵嘉欣的一些“罪状”,并强烈请求撤她的职,女同学们决定不跟她玩了面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 “以理服人”的方法,找这名女生谈话,说,赵嘉欣的三条“罪状”只有一条,能站得住脚,她有错误,你能及时向我反映,说明你是负责任的,你做得很正确;但是反映应该讲究方式,如果直接找我谈就好了,还要讲究效果,这样对一个同学群起而攻之,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不利于团结,不利于稳定。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同学们对你群起而攻之,你心里也不是个滋味。我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最后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看法,并承诺下不为例。

    四、春雨无声

    对学生“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劝慰教育。一般适用于期望、激励、鼓舞学生好学上进。也适用于性格内向、感情细腻、脆弱、心理承受力低、违纪和犯小错误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女学生。谈话时,班主任委婉含蓄,措辞得当,态度亲切,情感真挚。我班里的一位男生,性格内向,感情脆弱,本来成绩很好。一次上课我无意中批评了他一句,他立刻满脸通红,情绪低落,一节课都没有听讲。放学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仔细询问,他不肯说。我说:“如果是我的错,我向你道歉,但你不能因此而影响学习。”他当时就哭了,说自己心情不好,会调整的。过两天他告诉我,那一天是自己不对,以后不会那么小心眼了。后来他的心胸开阔多了。

    五、雷声震耳

    班主任的语言要“春雨润物”,是说班主任教育教学语言的一个方面;我并不排斥或完全反对班主任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因为,在有些情况下,“春雨”是不管用的,班主任的语言不妨像夏雷般让人警醒。 一般适用于胆大老练、屡犯不改、“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学生,拉响警钟,施点适度的压力。对这类学生谈话,班主任措辞严厉,态度严肃,言之有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后果,响鼓重锺,促其幡然醒悟,弃旧图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班主任态度“硬了点”,也要让学生感到班主任的一片爱心,更要指出希望,给予机会,不要穷追猛打,逼进“死胡同”。运用警钟式谈话要小心谨慎,以防产生负效应。

    再如,男生侮辱女生,说出不堪入耳的话,班主任不妨发一次“怒”,要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内心感到震动,之后,班主任再说理,再渗透,再春雨,效果也许会更好。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第2篇

“纯文艺”作品是时代本质的象征,它抵达了“永久的人性”的深度,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等终极问题有深层的思考,突破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永久的文学价值,能够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任何“纯文艺”作品的出现,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其架桥铺路,没有“文学”作品的历史积淀,“纯文艺”作品是不可能横空出世的。基于对“文学”作品与“纯文艺”作品不同特点的认识,玛尔霍兹将文艺科学划分为文艺体系学与文艺史学,赋予其不同的功能,认为文艺体系学是通过对“纯文艺”作品的研究,来建立文学的典范与法则,文艺史学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来描述文学发展的历程,注重文学风格与类型演变过程的研究。一个是横向的体系建构,一个是纵深的历史考察。李长之依凭玛尔霍兹文艺科学的理论建立了文艺批评学的理论框架,他指出,文学的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文学的美学(Literaraesthetik),确定文学创作的原理与原则;二是文学批评(Literarkritik),是文学的美学的应用;三是文学批评的应用,就是文学教育(Literarpaedagogik)。李长之引进“文艺科学”这一概念,目的是借鉴西方文学史上的美学范畴来促进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科学,指导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促进中国的文艺教育。李长之认识到,中国的文学批评要走向科学,首先必须进行文艺美学(文学原理)的建设,明确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他在《论文艺批评家所需要之学识》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文艺美学”的概念,认为文艺美学是纯以文艺作品为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例如什么是古典,什么是浪漫,什么是戏剧、小说、诗……中国的文学研究不能完全采用中国古人的言说方式,应该以现代眼光对中国文学的工具、内容、形式进行重新估价,这就需要现代文艺美学范畴的引导。批评家只有掌握了系统的文艺美学知识,才能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把握作家的“真面目”与“真价值”。

文学观念是文艺美学的核心,也是文学批评的理论指南,文学批评必须基于正确的文学观念。李长之对中外文学理论史上的“文学”概念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解读其不同的历史内涵,并从文艺体系学的高度阐释了“文学”这一概念的现代内涵。在他看来,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或文字为表现工具的艺术,作者凭借语言或文字把内在的体验表现到艺术形式,并使读者或观众也获得同样的体验。文学的奥秘蕴含在语言中。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史上较为系统的文学定义,体现了李长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学的尝试与努力。李长之也阐述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不同,认为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纯文艺”作品。在他看来,“文学是生活各方面的反映,纯文艺是一时代(Epach)之最深的本质的象征,一个是表现偶然的,稍纵即逝的事件,一个是陈说不变的,必然的无限之物;……把一时代中之有永恒性者置之于直接的直观之中,把一时代之努力与欲求归之于最后的单纯形式之上,而且从而反映了在任何时代中之有所作用的,永久而纯粹的人性之不变的面目”;也就是说,“文学”受到时代潮流的左右与牵引,甚至表现一些偶然的、浅表的、缺乏普遍意义的事件,难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是文学史研究的范围。“纯文艺”则因为深入到时代的深层,探求了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并以最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为后来的文学树立了典范,是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基于这一认识,李长之除了关注所处时代的一些作家作品之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中西古典作家作品的介绍与研究之中,揭示其价值和意义,为现代文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文艺美学论

在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学之内,文艺美学处于基础地位,他十分重视文艺美学问题的探讨,坚持从审美的角度理解文学艺术的属性。文学审美论是西方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文学观念,肇始于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观,后来逐渐演变出“为艺术而艺术”、“纯艺术”的文学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1930年代,朱光潜和梁实秋就文学的属性展开辩论时,李长之就运用康德的文学审美论反驳梁实秋的文学道德论。他指出,一个文学家应该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对人生既不忘情又不沉溺。正当的创作态度应该以创作本身为目的,一旦有其他的目的,作品的价值就会降低。作家必须抛开创作之外的功利考虑,任凭情感的自由表达,让创作心境达到自由状态,使作品臻于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李长之并不反对艺术的功利价值,认为艺术可以造福人类,可以发挥宣传效用,但作者创作时不应该被这些外在因素所束缚。李长之区别了价值与效用这两个概念,认为艺术的价值不等于艺术的效用,艺术的价值在于对人生的审美观照,“无所为,为事情本身而不为事情之附带效用,这就是价值世界的特点。至于说由此而产生效用,那是另一件事情。”

艺术的价值就是艺术本身,不是艺术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效用。艺术可以包含道德价值,但必须从属于审美价值,否则,艺术就会沦为道德的奴隶。他受到“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影响,批判了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力争文学的独立地位,并将这一观念很好地贯彻于文学批评实践,阐释了那些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李长之的文艺美学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他认为美学是价值之学,美学的真精神是在反功利,在追求理想。美就是生命力的洋溢与充实,“生命是美的,而充实的生命更美,假若把充实的生命统统发挥出来,则更美。”李长之的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具有生命哲学的色彩。他受到狄尔泰与柏格森等人生命哲学的影响,将美与文艺活动建立在人生命体验与生命冲动的基点上,认为文艺是人生命体验的表现。他所理解的体验是指基于生活经验的生命感悟,它超越了“理智主义”的偏狭,抵达人性的幽深与博大。他批判了“五四”新文化“理智主义”的倾向,认为真正的智慧尽靠书本或推理是不能得来的,必须根源于人的生命体验,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东西是生命本身,而体验与生命直接相关。体验是对生命之流的提升,是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源泉与动力。李长之对狄尔泰的体验概念有创造性的解释,认为体验是指可以构成文艺创作的一切的情境、感觉和事件,体验虽然与经验相关,但并不限于经验,而是对经验的超越与领悟,对于从未发生的情境的想象与向往,也属于体验的范围。

体验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母怀,作家在生命体验的感发之下,展开丰富的想像,摆脱生活经验的羁绊,进入艺术孕育的过程,形成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以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凝聚为“感情的型”,让接受者在想象中体验到活泼的生命情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李长之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有系统的认识。他认为,作家的生命体验一旦客观化为艺术作品,作品就拥有了独立的艺术生命,不能以对创作过程的心理学分析代替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艺术作品也要通过读者的接受发挥艺术效应,但也不能以艺术效应的分析代替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作品是独立于作者和读者而存在的自足体,具有自身的构造规则,其部分只有在整体之中才具有意义,才能得到理解。这个统一体具有自己的目的与意向,所有的因素都为实现这个目的和意向服务。李长之将艺术作品划分为形式、内容与材料三个要素。他直接将形式称为技巧,认为技巧包括风格、手法与结构。风格是怎么说与怎么写的问题,关系到艺术特殊的工具,如西洋画的色彩,中国画的笔墨,文学中的语言。当一个作家所运用的语言具有特殊的色彩与情调时,便形成了某种风格。手法是说什么与写什么的问题,相当于李长之所说的材料。结构是指作品的整体设计,各部分的联络与穿插技巧。李长之以盖房子为喻,认为风格是如何安排砖瓦,手法是选择什么砖瓦,结构是房子的间架设计。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作品的内容。

技巧在艺术作品中具有本体意义,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主要不在内容,而在技巧,因为技巧是文艺区别于非文艺的唯一标志。技巧不是外在的手段与工具,它已经与艺术家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对于作家来说,语言文字已经成为他艺术体验的重要成分,构成了他的生命情调,因此,文学的特质和语言直接相关。李长之在《语言之直观性与文艺创作》中指出:“表现工具的不同,是可以限制内在体验的不同;无论在创造者或接受者的心灵里,那艺术的过程,都将受着限制。”文字“之所以唤起直接的情绪,并不只在靠它的声音,而在靠它的感觉价值,这些感觉相互结合,构成一种情调,当这时,那些直观的形象归附于这种情调之下,终则自它这里飘动着,越飘动越远了去”。这种生命情调基于作品语言的节奏、氛围、色彩与意境,它贯穿于作家的创作体验与读者的欣赏体验之中,使文学之美具有了特殊的意味。李长之还提出了“感情的型”这一美学范畴。他认为,“感情的型”是文学作品中剥除了一切外在因素与表现对象之后所剩余的核心价值,是抽去了对象又可溶入任何的对象的,它不受时代的限制,赋予作品永恒性。“感情的型”是作品内容的核心,是对作者人生经验与生命体验的艺术升华,它将作者在特殊情境的经验与体验上升到普遍的高度,凝聚为艺术的精华,使作品脱离它产生的社会环境与表现对象而存在,赋予作品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它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使作品抵达象征或隐喻的高度,唤起不同时代读者深层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情怀。“感情的型”是“纯文艺”作品的标志,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都因为创造了“感情的型”而传播久远,为后人提供无穷的艺术享受。李长之以“感情的型”为艺术标准,对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人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类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阐释了作家深层的人格结构和精神内核。

三、文艺批评论

文艺批评是运用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李长之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任务、方法与标准等问题均有深入的认识,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所谓科学,就是应该坚持科学的精神,必须客观、周密、精确,必须从作品中寻出其普遍而妥当的艺术原则。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探讨,必须有它自身的概念、术语和原理。李长之受狄尔泰精神科学的影响,认为文学批评属于精神科学的范围,并将狄尔泰传记批评的方法贯彻于批评实践之中,注重对作家生命历程与精神结构的探讨,树立了现代传记批评的典范。李长之对批评家的知识结构与修养有很高的要求,认为批评家的知识越丰富,对作家与作品的所见就越透彻。批评家需要具备基本知识、专门知识与辅助知识。基本知识是指语言学与文学史等方面的知识,为文学批评提供基础;专门知识是指批评家要熟悉文艺美学的概念和范畴,并懂得将这些知识熟练地运用到批评活动中去;辅助知识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生理学与心理学有助于批评家了解作家的创作过程与人性特点,历史学有助于批评家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与规律,哲学有助于批评家对社会人生有高屋建瓴的认识,政治经济学能够帮助批评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有更纵深的理解。

批评家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在广阔的文化视野、社会历史背景中揭示作家作品的真相。完整的知识结构诚然重要,但批评的胆识更不可少,李长之将此称为批评精神。所谓批评精神,就是正义感与明确的是非观念,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深入了解的要求,不能容忍邪恶。批评家应该具备坦白、爽直、刚健、笃定、勇猛与决断的品格,对于作品的价值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与评判。这是对批评精神的最好描绘,也是李长之自身批评活动的真实写照。李长之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对于作品求一个真面目和真价值”,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文学批评有四项彼此相关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理解作品说的是什么,第二个任务是理解作品为什么这样说,第三个任务是分析作品说得是否成功,第四个任务是评价作品这样说好不好,前两个任务重在理解和说明作品的“真面目”,后两个任务重在分析和评判作品的“真价值”。所谓理解,就是要追寻作品“是什么”与“为什么”,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排除自己的“偏见”,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环境,用作者的眼看,用作者的耳听,感受作者的悲欢,设身处地,分析作者的天性、教育与阶级基础,了解时代精神与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作者说的是什么与为什么这样说的道理。批评家必须将作家与作品置于宏阔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与文学环境,才能把事情的必然关系指出来,把作品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找出来,真正回答作品“是什么”与“为什么”。

文学批评的科学性根于理解得是否正确,但这只是文学批评的第一步,只有价值判断才是批评的最终目的,批评家要运用一定的标准对内容与技巧进行分析和评判。在作品内容方面,李长之主张要衡量作品是否体现了健康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是否体现了人类的真、善、美、爱等基本价值,是否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李长之认为好的批评家应该具备艺术理想、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艺术理想是批评家审美理想的体现,是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在艺术中的渗透,具体表现为批评家对作者的创作态度与作品内容的评价。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李长之更看重技巧的价值与作用,他对技巧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其核心思想是有机统一的审美观念,包括内容与技巧的统一、个性与技巧的统一、多种技巧的统一,最终上升为“感情的型”。从这一艺术原则出发,李长之要求作品具有完整、协调、统一的艺术品格,色彩、节奏和格调必须协调一致。优秀的作品都能达到内容与技巧的高度统一,技巧的极致就是内容的极致,艺术离不开形式但又超乎形式。内容与技巧统一的关键在于熟练地驾驭语言,使语言与表现对象水融。文学创作就是“如何把生硬方块的字,使读者见了变而为活活泼泼的印象”,使作品达到“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艺术境界。

四、文艺教育论

李长之对教育问题十分关注,他认为教育在个人方面是求为完人,在社会方面是求建乐园。“什么是完人呢?就是情感与理智,身体和精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各得其平的发展。”在个人完成方面,要发挥科学教育与文艺教育的作用。文艺教育是李长之文艺批评学的价值指向和逻辑终点,是文艺批评的延伸。他认为,批评之建设性的任务就是教育,文艺批评的科学化,是为了帮助读者大众以科学的精神认识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真面目”与“真价值”,推进文学教育,提高读者的精神修养。文艺批评虽然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与大众的距离好像十分遥远,但与读者大众具有潜在的联系,最终要指向大众。文艺教育就是要使大作家的精神和一般人发生联系,通过对大作家深入细致的研究,发掘大作家的真精神与真价值,使一般读者从中有所汲取。激发读者的感受力、生命力、想象力和体验力,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

李长之是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国人精神境界提升的高度来理解文艺教育的。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但这些作家作品的真精神并没有被现代人认识和吸收,更没有转化为一般中国人的精神营养。只有通过文学批评,将优秀作家作品的真精神和真价值发掘出来,才能发挥对读者的教育作用。李长之指出,我们民族伟大的作家在民族的精神教养上还没有发生影响,屈原的真精神、陶潜的真面目、杜甫的伦理价值都没有变成一般人的血与肉。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文艺批评与文艺教育,以专门的技术对作家作品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然后将文艺批评的结果通俗化与普及化,以满足一般读者的精神需求,救济国民精神的贫弱。由于传统文化的断裂,社会出现了理想与价值的真空,功利主义盛行,人的精神浅薄空虚,生活丧失意义,“所看宇宙自是干燥而枯窄的空气而已,石头而已,灰尘而已”。文艺教育的使命在于以文艺批评为基础,重铸国民的精神世界,为现代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确立精神价值的支撑。李长之致力于发掘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韩愈、曹雪芹、鲁迅等作家的真精神与真价值,就是对文艺教育理论的践行。这些作家的精神能够激发人的生命力,培养人健康和谐的人格,养成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孔子的古典人格,孟子的战斗精神,屈原的高洁人格,司马迁的博襟,李白的浪漫情怀,曹雪芹的纯真多情,鲁迅的生命意志,都能对现代人丰富精神世界的养成产生有益的影响,对现代文化发挥救偏补弊的作用。

李长之的文艺教育论是一种审美教育论,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在精神上“扩大而充实”,审美教育最能体现教育的真精神,它可以以全代偏,以深代浅,以内代外,超越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与技能教育的枯燥和偏颇,使人获得全面的发展,铸造新个人与新人类。审美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所涉及的是整个生活,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打入生活之中,而不是附加于生活之外。审美教育的本质在于以文艺作品的美促进人生命的完善,告诉人如何协调肉体与灵魂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神性与兽性的关系,培养读者超越的情怀、高雅的趣味和圆满的人格,帮助读者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在审美教育之中,艺术的理想就是人生的理想,美的极致就是善的极致,艺术与人生在审美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李长之的文艺教育论源于席勒的审美教育观,承续了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美育思想,表面上看来缺乏新意,但他能够将这些学说纳入自己的文学批评学的体系之中,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结语

李长之文艺批评学的理论框架虽然来自于玛尔霍兹,但却融贯了自己创造性的理解,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文艺批评学的建设确立了美学根基。文艺批评学是一门自成系统的学问,决不是就批评论批评,它必须建立在文艺美学的基础之上。李长之将狄尔泰等人的生命美学和儒家的生命美学融会贯通,建立了以生命体验为基点的文艺美学。

第二,建立会通中西的文学批评学。李长之认为中国古代缺乏系统的批评理论,但他仍然从古代典籍中发现了不少对于建设现代批评学具有启示的思想。如儒家的形而上学,孔子的古典精神与美育思想,孟子的批判精神与“充实之谓美”,司马迁的批评方法,都为李长之所称道,并被纳入批评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第三,从文艺复兴的高度建设文艺批评学。李长之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对于国民精神贫弱的现状忧心忡忡,认为只有建设科学的文艺批评学,才能发掘中外优秀作家作品的真精神与真价值,以文艺教育振奋国民精神,促进中国的文艺复兴。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第3篇

首先,美术理论本体建设上存在问题。一些陈旧的理论体系,让我们在乏味的阅读中找不到学科的内在逻辑关联。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才开始把美术作为一个学科加以研究,其内容包括美术历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美术传播四个方面。但是,“美术基础理论研究似乎还没有真正以‘美术’为基本范畴,来建立起独特的、有机的学科理论,即使曾有所谓《美术概论》教材,但也不能说完全适应了美术学科的理论结构与内在逻辑乃至完整性与有机性建设的要求。”①

某些过时的教学研究。“当时代和艺术发生变化和更新时,我们也必须随之转变和更新我们的艺术观念,否则我们就会对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和身边的新艺术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②艺术总是在创新中获得生命的。如果我们的理论研究只停留在过去,那么我们将失去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兴趣。王南溟在批评当今美术教学研究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过时的教学研究将艺术教学停留在人体美的阶段,或者还停留在人文主义的审美阶段是当代艺术教学的最大障碍,这种教学让学生认为只有这种人文主义审美才是艺术,甚至会对当代艺术的教学产生抵触情绪。”③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要求将学生从封闭的理论视野中解放出来。从“五四”时期前引入西方艺术到现在,中国美术已经历了几次“革命”和思潮的起伏,这既给中国美术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材料,也给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点、深刻的反思和方法论启示。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当代艺术,更需要理论的支持和阐释,以利于解决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识别和区分资本控制下流行的庸俗审美情趣,保持艺术的精神与品格。但是美术教学在与艺术时代嬗变的呼应中显得很被动,究其原因便是我们对当代艺术的教学没有从理论的源头上进行思考,没有从更深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视野上进行价值判断。

脱节的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是美术专业学生彻底抛弃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理论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没有了,学生对理论失去兴趣也似乎变得理所当然。

随着理论家和画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拉大,功利的评判标准让人们对理论的重要性产生怀疑,在理论表面繁荣的背后,真正热爱理论事业、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并不是很多。有的学生受此影响,对理论学习表现冷漠。

其次,美术院校理论课受冷落现状的形成,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难辞其咎的。在直面美术学院的理论教学问题时,批评家吴味的质问一针见血:“面对我国美术学院陈旧的‘玄学’教学模式和一帮毫无社会科学背景的老师以及一群学不好数理化就改学艺术的学生,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④其言辞虽然有些激烈,但美术理论教学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实施的确是雪上加霜。我国的艺术培养模式和艺术教育体系使专业化越来越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人才的来源上。如果走不出“技术至上”的认识误区,理论课将永远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只是艺术观念的问题,更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已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和前途。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会如何在掌握美术史料、史实的基础上,思辨历史,重解历史和批判历史,并以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是美术历史教学的关键。”⑤我们还要将美术批评教学从依附美术史教学的从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因为社会发展中许多艺术方面及与艺术相关的现象与问题,都有待于尖锐、深刻、独到的批评去分析和阐释,并从解决美术发展中的学术问题上升到解决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由于理论课不算专业课,有些老师和学生都把它看成负担,只是一种点缀。作为科学的教学体系,美术学同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身不是主从、依附关系,而是相互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美术学有着更重要的地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的教育观代表了美国当代普通学校视觉艺术教育的总体趋势,对我们的美术学科建设不无启迪意义。他们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扩展艺术的知识面,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视觉艺术形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分化、重组,以及与其他学科结合衍生出许多新的艺术专业和边缘学科新专业。艺术学院作为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的学术机构,无疑应对自身系科的设置和课程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⑥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打破传统的学科与专业划分的界限,开设其他艺术门类的课程,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理论教学的师资队伍。当前,我国艺术院校从事理论教学的一线教师理论水平普遍不够高。这除了跟国家理论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模跟不上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关外,专业人才流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理论师资情况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仍然比较低,本科生毕业直接留校任教的仍占很大比重。这类教师由于不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因此教学上产生的后遗症也日益暴露出来,致使美术理论一直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讲解。

近30年来,中国的美术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总体上来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给我们制定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远的目标。院校的美术理论教学除了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改革外,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不断加强对美术理论自身的研究和探讨,提高理论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样院校美术课长期以来受冷落的尴尬局面才会结束。

注释:

①周绍斌.由美术理论教学反观近三十年美术理论形态之发展.美术观察,2008.2第16页.

②常宁生.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问题与思考.穿越时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92页.

③王南溟.当代艺术的教学:现状与分歧,/show_news.php?newid=26537,2007年05月21日14:13.

④吴味.再谈美术学院培养不出当代艺术家,/1004/2004/7/21-36997.Html,2004年07月21日.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批评;批评艺术;获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50-1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既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教师不断追求科学的教育理念与艺术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最终目标。然而,教师在教育不同的个体时,如何对待学生的过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是否具有高超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

一、教学中的“批评艺术”

(一)批评。一般的释义是指:对他人的错误、过失、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二)教学批评艺术。教育生活中,尤其是学校教学中,批评艺术是指教育者(通常是教师)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通常是学生)的缺点错误提出意见的行为,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某种消极或者错误的思想(或行为)的积极转化。

二、教学批评艺术的特点

批评,本义是中性词语,只有结合了生命体的某种主观认识和需要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教育生活中,批评是一种艺术,主要蕴含了以下几点:

(一)出发点蕴含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教育。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每当学生因思想认识不足或明知故作而犯下种种过错的时候,教师因为天然的职业道德,往往要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批评的反应,有的老师甚至是采取过激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一方面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少年儿童造成难以磨灭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是受害者,是教师披着“师爱”的外衣,以所谓的爱与关怀之名玷污了自己常常怀揣的纯洁的教育动机。那么,教师该对学生有着怎样的情感才是既合情又合法呢?马克斯・范梅南在其教育著作中曾指出“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像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一样,是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下以成长和变化的价值为前提的,以这种价值对发展年轻人的自我人格和个性所起的作用为前提的”。这就是说,教师的“爱与关怀”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生命的全过程,而不是拘泥于当前的一个个分离的教育的片段。这启发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常消下心中的即刻之火,将学生看成是能够自主发展、不断成熟的个体,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错误、改正自己错误的机会。

(二)过程体现教育者的教育智慧。针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有经验的老师采取的批评方式也各有不同。批评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例如李镇西老师,他从1987年第一次在班级实行民主管理以来,每接一个新班,都要引导新生制定‘班规’。‘班规’的制定体现所在班级的特点,要因人而异。他不仅引导学生制定‘班规’,而且将自己也纳入‘班规’约束之中,赋予学生真正的民主与权利,灵活、创新而且实事求是的寓批评教育于集体约束中,充分信任、尊重每个学生。这启发教师,要不断磨砺自己的批评艺术,丰富对学生的认知,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目标是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批评是为了不批评,只有触及心灵的感化才是教育者所要追求的效果。雅斯贝尔斯谈到“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它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它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有助于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三、教学批评艺术的获取路径

教师可以从专业发展与师生互动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批评艺术。

(一)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没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就犹如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一样。”科学的教学理论,对于教师来说,犹如舵和指南针一样,随时可以矫正教育者的航向,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教师要善于学习运用教育科学著作中的教育方法,提升自身能力,切实掌握教学批评艺术。

(二)积极构建成长共同体。学校中,如果说有哪一个群体令人“又爱又恨”的话,很多老师、学生甚至不少家长们都会把目光对准所谓的“差生”抑或“后进生”。虽然“后进生”的造成因素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个人等多方面找寻,然而就学校来说,教师的影响因素可谓是巨大的。多少教师忘却了陶行知先生的告诫:“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动辄用“鞭子”“冷眼”“讥笑”驯服学生,用体罚或者心灵的惩罚来使学生就范,强行泯灭学生的个性,培养的也只能是毫无创造能力,棱角全无的人,仿佛是流水线上一个个成品。教师要学会合作,就要设身处地的学会换位思考,“我以我心付童心”,和学生真正的融为一片。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教学批评艺术的内涵,并且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批评艺术的技巧与策略,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敏,范超.批评教育的异化与本质属性[J].教育科学论坛,2011,(4):5.

[2](加)马克思・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0.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5,177.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96.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艺术 教学情境 沟通 表扬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07-01

1 什么是教学艺术

在中外教育史上,教学艺术曾经是许多教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古代,孔子有“乐学”的主张,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且身体力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

西方近代明确提出“教学艺术”概念的学者,首推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1571―1635)。他在培根思想的影响下,发现了根据天性而实施的教学艺术,提出教的技巧应列入成功教学的基本要求。他的这些见解影响到后来的夸美纽斯等一批教育家。

2 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重要性

同样,作为教学艺术其中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形成也是极其重要的。作为高校教师,尤其要注重教学管理艺术的形成。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具有知识的传授者、智能的培养者和课堂活动的管理者等多重身份。教师作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能影响其质量和效果。因此有的教育学者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将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从旁边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和管理者。

管理艺术是比管理方法层次更高的管理的行为特征,是一种更为灵活、更为人性化的创新型管理策略。低水平的课堂教学管理谈不上管理艺术,但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管理却能为教师留下许多发挥的余地,充满艺术性。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教师努力形成教学管理艺术是很重要和必要的。

3 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方法策略

那么,如何形成课堂教学管理艺术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3.1 重要观念的转变

3.1.1 课堂教学管理是服务学习的观念

课堂教学管理不是为了强制学生去干什么,也不是为了干涉学生的自由而进行“高压政策”,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给他们的学生生活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

3.1.2 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传统教学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代教学则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否是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分水岭。因此,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作为正确的学生观,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多样发展。其次,作为正确的教师观,应该意识到教师是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的主体,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提供活动的机会,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参谋。

3.2 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教学情境中课堂气氛的营造不容忽视。一般来说,课堂气氛可能是温暖或严肃的,热忱或冷淡的,轻松或紧张的,团结或散漫的,和谐或冲突的,甚至愉快和痛苦的。然而,无论如何创建并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以此促进师生关系,从而建立学生积极地自我观念是师生共同的职责。

3.3 沟通的注重

教师的沟通包括与同事的沟通、与领导的沟通、与学生的沟通,尤其要学会与学生的沟通。如何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3.3.1 教师应在学校环境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

一些教师受旧有教学观念的影响,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客体,自己高高在上,不断向学生发出指令,单向地传递一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不是一种双向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谈不上沟通。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听者,而不是一个说者。听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愿望、兴趣以及学习的具体情况。教师的表达应该给学生的表达以及自主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就要求表达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师生讨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多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讨论,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3.2 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与教师平等的主体

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客体,就形成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欠交流教学局面;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就会形成主体之间的对话,从而形成教学沟通。教师不能把学生简单地看成是“无知者”,而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信息的交流者,从而避免教学话语“霸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解他们的情愿与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是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必要策略。

3.4 表扬和批评的活用

表扬是平时课堂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管理方法,经常对学生提出表扬、给予他们肯定,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表扬应该及时、中肯、多层次。基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应该意识到表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并有机地将表扬和暗示联系在一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当然表扬并非简单地说“好”,而是一种艺术,表扬的恰当使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作为教师应该掌握不同类型的表扬方式,但是切记不要因为表扬而伤害其他同学的自尊心,如避免“你比××同学回答的好多了”等措辞。

最后,还要学会表扬设计。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表扬学生,有些教师表扬方法单一、表扬的语言缺乏变化,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事先做表扬设计。教师的表扬往往是一种引导,起着对学生价值导向的作用,也包含着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精神、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创新等方面进行表扬设计。

和表扬一样,批评也是教学中十分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有效地使用批评手段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不能为批评而批评。批评这种手段的运用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与责任为前提,应该合乎情理、公正适当。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批评的艺术化蕴藏着教师人性的博大和境界的崇高,体现出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润物无声。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它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这种艺术的养成,为更好进行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