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初步课程;环境设计;模块化

设计初步课程一般开设在建筑、园林景观、环境设计专业的第一学年,是一门专业入门基础课。在环境设计教育中,设计初步课程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其原因在于不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差异较大,且许多艺术设计类高校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然而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专业有诸多交叉之处,作为学生接触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与起步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与专业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环境设计专业第一学年开设该门课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随着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其下环境设计由专业方向成为专业,这些都影响着环境设计教育定位。同时,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地方政府随即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和促进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设计启蒙的设计初步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笔者在研究借鉴国内外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专业定位、课程实际实施过程分析两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探讨。

一、设计初步课程的发展趋势

建筑学是设计专业实践研究较为成熟的专业,对环境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建筑学设计初步课程在各教育模式下,教学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布扎体系)把建筑设计认为是一种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与绘画、雕塑并无明显差异。在其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初步课程注重学生建筑方案、工程图表达训练,以临摹、抄绘为主要学习模式,进行大量的徒手、工具线条图训练。其中徒手制图,以建筑画如铅笔画、钢笔画等各种渲染技法为主,工程图包括工具线条图、工程字体练习等①。包豪斯教育体系在注重形式造型基础上,倡导“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研究材料的各项技术特性,强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该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设计初步课程以培养学生基础造型与材料训练为主。其中基础造型训练包括平面、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即“三大构成”。虽然包豪斯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形式美和材料制作表达上有较大革新,但仍然主要侧重在造型能力上,评价体系也较为主观。传统的设计初步课程受到以上两种教育体系的影响,多在学生表达技能训练上,以教师传授为主。理论授课与设计实践缺少必要联系,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时才逐渐领会设计初步与专业、行业之间的关系,也导致在学习中出现“慢热”的现象②。2013年,城市规划师高长征等明确指出,传统设计初步教学过分侧重表现技法,对空间建构、形态分析等训练不足,低年级学生对建筑认知比较片面,缺乏创新意识,使得后续专业课程中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受到一定限制③。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沿用建筑类专业设计初步课程的做法,教学效果更难达到预期效果。一些艺术类院校沿用包豪斯教育模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三大构成”,且与设计初步课程之间各自为阵,没有合理整合。苏黎世高工教育体系则代表着修正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在继承包豪斯造型基础训练上,将“空间”研究作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将设计材料、构造作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全面的建筑观。课程任务的设定看似独立实则有机统一,环环相扣,承上启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全面系统的建筑设计观。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理念的革新,设计初步课程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空间研究的培养;从纯粹表达技能的训练到空间、形态研究,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注重造型能力与设计材料、构造、人体工程学等技术相结合,更加全面贴近专业实际思维方式与工作内容。

二、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的思考

环境设计专业隶属艺术学,很多学生入学之前已具有了一定的美学功底。笔者借鉴建筑类高校教学先进经验,将“表达、造型、空间”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以专业图纸表达能力培养为基石,设计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空间设计实践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任务设定中,减少环境设计表达技能训练,平衡“三大构成”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环境设计认知、设计思维创造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任务导入、循序渐进式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设计表达、设计调研、形态构成、人机工程学等基础课程有机整合,注重课程过程评价,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

(一)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解决课程内容冗繁问题

“模块化”即将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独立的多个模块,并针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展开专项训练。各个模块之间承上启下,由简及繁、由表及里,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连续性,设计类课程可分为基础模块、思维模块、设计模块三部分④。基础模块,包括环境设计专业认知能力和设计表达技能两大块。专业认知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行业及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环境建筑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做好课程规划,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设计表达部分整合传统教学内容,课堂主要解决学生自学难以解决的投影及环境设计制图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可设置投影三视图绘制、建筑室内外环境抄绘、室内外建筑环境测绘三大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以三视图、建筑环境制图基础为初级模块内容,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以室内外建筑环境测绘为模块最终评价内容。思维模块,为环境设计专业传统三大构成演变而来,涵盖形态构成和空间与界面两大内容。此模块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结合建筑、环境设计的空间、界面构成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平面、色彩、空间的塑造思维。可设置构成基础训练、材料与构造、建筑室内外空间研究、空间形态设计四个部分,将设计调研、设计研究分析方法融入其中,训练学生将造型能力与空间设计能力相结合。设计模块是前面两个模块训练效果的综合体现,主要通过小型景观建筑室内外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调研、设计思维表达、图纸综合表达、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此环节重点要学生实践设计行业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

(二)契合艺术类学生的特征,采用任务导入的教学方式任务导入

即在课程教学中将任务置于理论授课之前,让学生通过思考完成该项任务的难点、疑问引出理论部分,再以任务完成质量检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任务导入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筛除过多与任务完成无关的理论知识点,特别对知识冗杂的设计初步课程尤为适用。此方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使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三)强调课后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进步因子设计初步教学理念要强调创新思维

教师如果不善于创新,学生便只会延续借鉴的路子,难以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大数据背景下,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搜集更多好的素材是突出的问题。教师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培养创新式思维环境设计人才之重要环节。设计初步课程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⑤。创造性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不能仅靠课堂的任务训练,要求学生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眼、手、脑、心并用。为了督促这种习惯的养成,设计初步需要改变传统以结果作为课程评价主体的模式,强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读书笔记,进行“每周一练”、素材收集册等多种类型的课后任务,其形式也要根据内容体现多样化,不仅有文字,还要有各种图纸、资料拼贴等多种形式。在学生成绩评价环节,有意淡化学生大学前美术功底好坏对成绩的影响,强调学生通过勤奋努力所取得的进步,鼓励学生大胆的思维创新与图形表达的选择能力。

(四)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施行过程教学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一方面,微信、QQ、手机通讯成了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工具。另一方面,互联网、APP相关软件也是人们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诸如微信、QQ课程群、APP相关软件等工具的恰当应用,在教学内容的适时推送、学生学习交流、师生课前课后交流、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定制、课程评价等方面有着更大优势,它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同时便于一手资料相互传阅,提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实践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表达、造型、空间”三位一体的模块化、任务导入式的教学模式,不仅结合传统教学体系的优势,而且整合多门基础课程的知识,强调学生的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进步因子,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施行过程教学,符合当下环境设计专业定位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注释:

①陈静勇,高丕基,孙克真等.设计初步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与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3):14.

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③高长征,卢玫珺.建筑初步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高等建筑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2013(5):95.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第2篇

“三提高两加强”培训项目管理的主要做法

实施两级评审,提高培训项目针对性

一是建立基层单位培训项目储备库初审制度。公司严格按照国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和培训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组织开展了2014年教育培训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要求各单位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本单位“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业务发展需要和员工绩效考核等核心内容建设培训项目储备库,严格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科学开展方案设计、编制可研报告。本单位初审通过后,方能参加省公司复审。

二是严格执行公司培训项目储备库复审制度。人资部遴选专家组成评委会,制定统一的评审标准,分层对公司和各单位培训项目储备库进行复审。根据复审意见,组织各单位调整完善了培训项目储备库,按照紧急、重要程度确定入库项目,保证了培训项目储备库的针对性。

两轮横向沟通,提高培训项目实效性

为增强年度培训计划与培训项目储备库的对应性和吻合度,公司实施了两轮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一是首次沟通初定2014年培训计划框架。公司在培训项目储备库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编制2014年培训计划,确定了2014年培训项目的投入。

二是再次沟通锚定培训计划细节。拟于2014年初,结合国网公司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二轮征求本部各部门的培训计划建议,进一步明确培训计划的时间和内容,将培训任务分解到月,明确责任部门。

五个环节控制,提高培训项目严肃性

一是控制培训项目进度安排环节。统筹培训中心现有培训资源,加强与专业部门沟通协调,相对均匀、合理地安排培训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全年计划任务;加强对计划进度的监控和考核,基本实现无计划培训项目无必须理由不予安排。

二是控制培训项目方案编制环节。督导培训中心和责任部门认真编制培训方案,从培训内容、师资遴选、学员分配、经费预算等方面严格把关,力求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备科学、经费使用合规。

三是控制培训项目开结班环节。精心做好培训开班准备,开班前15日下发培训通知;3天及以上培训班必须组织考试,并评估培训效果;培训班结班7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归档和信息资料的系统录入。

四是控制培训项目实施环节。实行班主任全程跟班制度,通过日巡视、两级干部听课、学员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培训班全过程监控与督导。

五是控制培训项目费用环节。严格执行国网“六不一禁”要求,培训费用实行“三控”,即单项费用不超标准,人天均费不超标准,培训班总费用不超计划费用。

加强培训项目过程管控

一是全面推广应用培训项目管控系统。按照国网公司培训项目信息化管理要求,2013年组织了三次SG-ERP培训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培训,提高了培训项目信息的填报质量。自主开发了培训项目管理监控系统,动态监控和系统分析培训数据,及时掌控培训项目计划进展和经费进度,为年度调整优化培训项目提供了依据。

二是初步建立培训项目管控指标体系。建立了培训项目指标月度通报制度,从2013年8月份开始,每月对各单位培训项目计划完成率、费用完成率、结班及时率、资料完整性等指标进行通报,督促培训项目进度。

三是加强培训项目督导调研。专门成立培训工作督导组,前往各单位了解2013年培训项目进展情况,调研基层单位的培训需求,征集培训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管理和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了依据。

加强培训项目考核管理

一是将培训项目指标作为年度培训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公司已初步形成了以培训项目为主线的年度培训工作考评体系,通过现场督导、系统提取关键指标等方式进行评价,将各单位培训项目实施情况纳入了年度绩效考核中。

二是将培训项目指标作为同业对标月度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国网《SG-ERP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模块》和公司《培训项目管理监控系统》两个培训项目管理监控平台,对各单位培训项目管理的8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排序,纳入同业对标月度考核。

“三提高两加强”培训项目管理的特色亮点

首次实行基层单位培训项目储备库初审制度

人资部严格按照国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和培训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下发了《关于开展2014年教育培训项目储备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了2014年教育培训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要求各单位在认真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本单位“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业务发展需要和员工绩效考核等核心内容建设培训项目储备库,严格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科学开展方案设计,编制可研报告。在上报省公司评审前,先由本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方能参加省公司复审。

认真开展基层单位培训督导调研工作

按照公司2013年培训督导调研工作的安排,人资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公司所属22家单位的培训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采取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培训资料、勘察实训场地等方式,先后组织召开了供电单位及其他单位座谈会22场、县公司座谈会12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召开调研情况分析汇总会议3次;征集意见和建议200多条。通过督导调研,人资部了解了基层单位开展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效地促进了各单位的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两个培训监控平台的作用

为了及时了解基层单位培训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人资部进一步加强了对基层单位的考核管理。人资部充分利用国网《SG-ERP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模块》和公司《培训项目管理监控系统》两个培训项目管理监控平台,随时提取关键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有效地促进了各单位培训项目计划完成率、费用完成率、结班及时率、资料完整性等指标的完成。

实践效果显著

一是顺利通过了国网公司限上项目评审。2013年多措并举管理培训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9月份在国网公司培训项目评审会上,公司培训项目准备充分,方案设计和可研编制工作扎实,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公司培训项目全部一次性通过评审。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第3篇

1.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进一步加强干部考核、竞争上岗、轮岗交流、按职数配备干部等方面的管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地衡量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工作作风以及组织领导能力,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干部推荐上来,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2.加大对审计队伍的综合管理力度,全面履行人事服务职能。以《公务员法》实行为契机,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准确把握干部调配、交流辞退、离职退休、下派锻炼等各个工作环节,认真履行人事管理职责;完善和改进组织人事工作,以服务促管理,提高在人事信息、出国出境、医疗保健以及请销假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

3.创新和完善公务员管理有关制度。探索研究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具体考核工作实施办法,进一步改进年度干部人事考核方法,细化年度考核标准,健全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增加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为整合审计资源,公务员轮岗调整打下基础。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以弘扬“公务员精神”为主题,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

4.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实施高层次审计人才工程。大力加强审计领导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审计管理人才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科室“一把手”领导审计工作的能力和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调整科室人员结构,加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力度;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高层次、复合型的审计人才队伍;建立比较畅通的审计管理岗位和审计业务岗位交流制度,从优秀的业务人才中选拔从事审计管理工作的人员,培养他们综合分析、科学规划、协调管理的能力。从实际需要出发,研究确定我市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工程。

5.加强干部协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双重管理体制职能。加强与下级审计机关所在地组织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协助搞好班子成员的配备工作。

6.从改善审计队伍结构出发,严把进人质量关,保证审计机关对重点专业人才的需求。今年,主要是对缺编的2名公务员继续申请有关部门考试选调,其中:计算机专业、工程预(决)算专业各1名,弥补我局专业技术人才的急缺。

7.抓住我市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我局审计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和对两个区审计监督的要求,积极申报拟成立两个区审计分局工作,初步意向编制各5人,共计10人。

8.认真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根据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配合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二、干部教育培训

1.认真组织好全市审计机关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积极组织好市、县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参加省厅和审计署组织的培训,选送赴国外审计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考察。

2.加强审计干部业务培训。结合当前形势和审计工作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以审代培、全员集中整训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组织全市审计系统的业务骨干,进行有深度的审计专业知识培训。以审计准则、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操作规范、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审计工作任务的需要,加强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方面的培训。

3.进一步抓好审计干部的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培训。对新录用的公务员以及新调入的审计干部,要在培训安排上进行重点倾斜。有计划地组织机关人员参加新录用人员的初任培训、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

4.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开展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学习培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公务员法》从20*年1月1日起实行,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要求,在大家深入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好《公务员法》的全员培训,力争在全市组织的《公务员法》统一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5.继续开展全员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试,加快推进计算机骨干人员培训。一是开展审计人员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与考试。全市审计机关55岁以下的审计干部,到20*年底以前,都要通过审计署举办的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并获得相应证书。二是继续加大计算机中级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一支计算机骨干队伍,逐步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水平。

6.树立人才资源开发观念,推进审计干部学历上台阶工作。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中高级审计人才,市审计局继续实行积极鼓励和支持审计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政策,凡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学历班学习和参加中、高级职称考试,并取得毕业证书、资格证书的,单位给予报销学费和书费,并给予一定奖励。

7.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中高级审计人才。一是继续做好全省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初、中、高级考试的报名、资格审查、考前辅导、书籍征订等有关服务工作。二是严格评审条件、评审程序和评审纪律,认真组织好我市参加20*年度的河南省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工作,确保评审质量。

8.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手段。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对干部的要求和干部自身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等特点,做到按需施训、因人施教,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围绕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时期干部成长规律和培训工作的特点,在培训观念、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培训模式上进行创新,探索分类别、分层次培训新路子,增强培训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9.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在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好《20*至2010年全市审计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审计干部培训情况数据库,记载审计干部参加培训的所有情况。建立健全培训检查、通报、登记、考核机制,将干部参加培训情况、考试成绩与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选先进、出国进修挂钩,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奖励“一体化”制度。

三、加强自身建设

1.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着眼长远,坚持“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更好地树立政治坚定的形象、开拓进取的形象、求真务实的形象、公道正派的形象服务群众。

2.加强人事教育科的能力建设,注重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提高整合人事资源的能力,提高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第4篇

大家上午好!

按照省政协统一部署,我向大家简要报告我省农村教育发展情况。省政协"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资政会选择教育厅作为听证汇报单位之一,这是对我省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发展的省政协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农村教育在我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20*-20*学年统计,我省有小学6736所,其中农村小学6422所;有初中1263所,其中农村初中11*所。全省小学在校生1536733人,其中农村1217931人,占全省小学在校生总数的79.25%;初中生在校生941553人,其中农村734453人,占全省初中在校生总数的78%。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省农村教育发展很快。我们始终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不断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以适应农村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努力推进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重点解决农村教育中的师资、经费和基本办学条件等问题,农村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理顺管理体制,增加教育投入,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1.实行新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2002年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二是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同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各项投入。"*"期间,全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信息教育等专项资金31.9亿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10.6亿元,省级安排5.3亿元,地方配套16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64万平方米,调整撤并农村中小学校3*9所。通过开展对口支援活动,改造农村薄弱中小学校3*2所,援助资金和物资总计1.61亿元。20*年起,我省全面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新一轮危房改造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年我省在延边州和东丰县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前期试点工作,按小学每生每学年280元,初中360元的标准补助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延边州免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资金总额为6191万元,由中央和省、州(县)按比例分担,按西部政策分担比例为80:12:8,其中中央承担4953万元,省742万元,州(县)496万元;东丰县免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资金总额为618万元,由中央、省、县按60:24:16的比例分担,其中中央承担371万元,省148万元,县99万元。两地的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从20*年春季学期开始,我们在全省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了农村(包括县镇、县级市和城区农村学校在内的)232万名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省共落实了10.3亿元资金,用于免除学杂费、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的补助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同时,我们还安排4250万元资金为44万名家庭困难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3.顺利完成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20*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编办、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省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我省在编制核定工作中进行了大胆创新改革,将国家教职工与学生比的编制核定办法调整为按在校学生数、标准班额、班周课时数、教师周授课时数等参数综合核定教师编制,根据职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所占比例,核定辅助人员编制,针对寄宿制普通中小学、示范性学校、山区、湖区、牧区等边远地区学校和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适当增核编制,最后确定学校编制。20*年底,省政府将中小学编制核定到各市、县。全省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46276名,核减编制24682名。

4.理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管理体制。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小学教师管理权已经全部上收到县,统一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聘任。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制度,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由市、县财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通过银行直接发放。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一般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校长选拔引进了竞争机制。

5.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科学考核、合同管理"以及"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学校法人代表或其委托的人与教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实现了全员聘用制。建立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实现了用人制度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单位与人员的关系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的人事主体关系转变,用人主体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通过公开招聘新教师,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比较高的年轻人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保证了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我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得到教育部、原人事部的充分肯定。

二、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1.率先实现"两基"。1998年,全省60个县(市、区)的"两基"工作全部通过国家验收,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当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6%,15周岁少年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7%,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6.71%,17周岁少年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1%。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01%,小学生年辍学率0.77%,初中生年辍学率3.01%。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3%,初中达到88.5%。生均建筑面积小学3.35平方米,初中4.97平方米。中小学"三室"建设、生均图书、教学仪器配备等均达到国家标准,基本满足了教学要求。1988年至1997年扫除文盲55.71万人,青壮年文盲率0.73%,复盲率2.8%。相继制定并出台多个文件,巩固"两基"效果。2001年我省召开了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20*年初我省召开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意见》及12个配套文件,确立了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从2001年起,我省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实验,重点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教学管理、课程与课程管理和考试评价体系。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我们对农村初中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配套改革。积极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将"绿色证书暨初级职业资格教育"纳入初中教学计划,制定了26个普通初中绿色证书教育暨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计划和68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68门专门技术教材,进行了"全程渗透职业教育,全员选修初级职业技术,分班、组进行教学"的改革实践。从不同方面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既增强了农村初中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又起到了控制学生辍学的作用。20*年9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对反映我省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九台经验给予高度评价,要求教育部加以总结、宣传、推广。2005年9月,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现场会,向全省推广了九台经验。

3.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对到农村支教教师在晋级、评优给予一定照顾等政策措施。实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应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稳定农村教师队伍。20*年,省委组织部与省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了《*省人才支援农村教育项目》,每年从县镇以上学校选派50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从农村中小学选送1000名教师到县镇以上中小学研修;选取300所县镇以上优秀中小学对口支援300所农村中小学;选派优秀教研员和城镇中小学骨干教师组成服务团队,到农村中小学送教下乡。省、市两级财政每年拿出350万元经费,对支教教师进行补助。每位教师每月补助500元。各地纷纷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活动,扩大了支教范围,惠及了农村教育。

4.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把优质教育资源传送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我省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做好这项工作,我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努力协调省市县三级配套投入。在20*年到20*年前三期工程建设上,已经投资18635万元。第四期农远工程正在验收,涉及40个县(市),国家投资1705万元,省投资1100万元,地方筹资2500万元。现在,我省已有8675所农村中小学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一样,通过网络实现了师资培训、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备课、讲课等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了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三、以服务农村为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促进

1.推进"百强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突出农村职业教育资源能力建设。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近年来,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过程中,资源的制约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为此,我省把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百强校"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点问题,着力加以解决。目前,全省已有33个县级职教中心进入省级重点学校行列,职教中心校均在校生近1400人,是2003年以前的3倍多,校均固定资产、设备总值、建筑面积都翻了一番。省政府于20*年12月召开了全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工作现场会,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的意见》,要求县级政府按照"政府统筹、整合资源、集中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统筹职能,整合县域各类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中心,使之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创业孵化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建设标准上要求达到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水平。预计到20*年底,41个农村县级单位都将完成或基本完成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2.改革办学模式,推动城乡之间职业学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为推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进程,省教育厅、劳动保障厅、财政厅联合发出通知,推动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实行合作办学。全省50%以上的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以协议办学、分段培养、"订单"招生等多种形式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以动态的培养方式弥补静态的学校布局的局限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3.扩大"订单"培养培训的范围。一方面安排专人负责劳动力转移安置工作,与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良好的劳动力转移合作关系,签订包学员实践实习、就业安置等内容的劳动力定向输出或委培协议,保证学员培训合格一个,转移安置一个;加强与实力强、信誉好、就业多的北京、上海、武汉、广东、浙江等地用工单位联系,建立密切的劳务协作关系。另一方面改革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管理模式,适应转移培训需要,强化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形成学分互认机制,为学习者跨地域、转专业、分阶段参加学习或培训创造条件。组织开发"模块式"课程,确保农民工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培训、就业有效链接。

4.转变观念,重心下移,组织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政府导向,把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补充的着眼点放到广大农村、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量劳动力上。制定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推动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致力于建设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以乡村两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及培训网络建设。在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扩大城乡合作在农村招生,农村学生占在校生总数达到70%。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进城务工比例的增加,不仅对农村家庭脱贫、而且对日后其家乡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都将产生影响。

四、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总体上看,我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形势是好的,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经过全省教育等有关部门多年的努力,农村教育取得较大进步。但是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我省农村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农村教育相对薄弱的地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的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切实保证教育投入。目前我省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与发达省份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还与农村学校实际办学需要有差距,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还不能得到完全改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2."普九"欠账问题。我省是在全国率先"普九"的8个省(市)中唯一的欠发达省份,目前全省"普九"仍有25.6亿元,其中多数是乡村学校建设欠下的贷款和工程款。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乡村两级不再承担对教育投入的责任,而县级财政担负着保证现有学校正常运转和偿还债务的双重压力。县级财政薄弱,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尚且困难,目前难以承担这些债务。

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实际困难,教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教师培训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有的县(市、区)根本没有培训经费。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难以开展正常培训工作。中小学校际间在教师数量、学历层次、学科结构等方面差距较大。个别县(市、区)财政紧张,录用新师资有困难,使用代课教师顶岗,教师待遇偏低。

4.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生辍学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各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个别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一些社会原因导致的新"读书无用论"使个别学生失去上学的动力。个别家长观念错误,不愿意送子女上学。

5.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从目前县域范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资源对比、初中毕业生走向看,中等职业教育还很薄弱。农村职业教育不发达,也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原因之一。

五、下一步促进我省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意见

1.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努力增加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落实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来源。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撤并学校的资源继续用于教育,或变现后用于新学校的建设。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切实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预算内投入,按决算口径,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2010年力争达到4%。

2.加大"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力度,努力完成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阶段性任务。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20*年我省将努力清理化解"普九"债务。清理化解的范围是从1993年至2005年12月31日止,县乡政府、村级组织、国有农村林牧渔场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完成"普九"目标而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育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目前,我省已经成立了由省农委牵头,由教育厅、财政厅、审计厅、农经站、农村审计站等部门参加的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领导小组(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全省化解"普九"债务的分二批进行,第一批是列为试点的32个县、(市、区),其他列为第二批。化解"普九"债务分五个阶段:一是制定方案,培训人员,培训到县、市、区级,在20*年11月13-16日已完成;二是清查摸底,分清类别,在20*年3月底前完成;第二批在20*年8月底前完成;三是审计确认,锁定债务,第一批在20*年4月底前完成,第二批在20*年9月底前完成,四是规范操作,偿还债务,第一批在20*年6月底前完成,第二批在12月31日前完成。从目前的工作进度看,32个试点县(市、区)能在20*年6月底前完成。

3.实行"两免除、三提高",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一是继续免除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32万名学生学杂费。二是为农村232万名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落实资金为2.54亿元;各地选用的地方教材由省财政负担,落实资金为3438万元,已全部纳入政府预算。三是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的补助标准。小学生由原来的每天每生1元提高到2元,每年每生500元(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下同),初中生由原来每天每生1.5元提高到3元,每年750元。全省补助额为0.6亿元,8万名学生受益,占寄宿学生总数的40%,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承担50%,另50%由省财政和县级财政各分担50%。四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的保障水平。20*年农村中小学生均保障水平,小学由280元提高到290元,初中由360元提高到430元,所需资金由国家和省级按6:4的比例分担。五是提高校舍维修改造的单位造价的资金补助标准。我省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由每平方米造价300元标准提高到每平方米8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按5:5的比例分担。各地原渠道用于校舍维修改造的资金不应减少,要用于学校公用经费的补助,提高保障水平。

4.推进"两基"巩固提高计划,有效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两基"管理机制,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切实控制中小学学生辍学,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和学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构建具有*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加强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

5.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生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助学政策,落实省、县配套资金。从20*年下学期开始,所有农业户籍和县镇非农业户籍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都享受2年的国家资助,每人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使更多农村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成为现实。20*年,我省已发放国家助学金近20万人,其中70%是农村学生。

6.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实施"阳光工程"。适应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明确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责。落实培训任务,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转移就业的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服务。

7.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继续推进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加快农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发展培养培训实用人才,为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服务。实施创业经营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把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结合实施,加快孵化创业人才、资本和项目,整合资源,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第5篇

一、2006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情况

1、树立大局意识,把力量凝聚到县委中心工作上来。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氛围的营造,认真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目前,向省争引50万元建设资金已列入省委党校计划;达成茶叶开发项目初步意向1个,总投资约100万元。二是强化大项目建设的宣传工作。立足党校工作特点,狠抓了“大项目宣传进课堂”活动,在各类班次的教学中,积极宣传大项目建设特别是钢厂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为支钢工作提供舆论支持。

2、发挥阵地作用,努力办好各类培训班次。强化主体意识,克服“三校合一”后工作头绪多、任务杂、困难大的不利因素,强化主体意识,积极推进干部培训、轮训工作的开展。今年前三季度共举办各类主体班次3个,共培训党员干部310人次。与县武装部联合举办了基层民兵连长培训班,联合组织部举办了非公制经济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与妇联联合举办了农村妇女干部培训班。承办财政局全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历时一个半月,培训600人。承办人劳局专业技术人员微机培训,已培训200人次。目前,正按照全市关于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工作的要求,积极筹办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科级干部培训班等班次。

3、坚持严格办学,加强函授教育。按照“从严治学、热情服务”的办学思想,在招生考试、学员面授出勤、考风考纪等关键环节上加强管理,提高办学声誉和办学效益,维护党校工作的严肃性。今年新招收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专、本科班各一个,法律专业本科班一个,学员76人,毕业学员66人,目前,共有业教班次7个,在校生260人。

4、创新发展思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水平。认真贯彻县委“三校合一”的改革决定,积极实践党校、职业中专、劳动技校共同办学的新路子,通过创新发展思路,更新办学模式,强化教育管理,加大招生安置力度,推动了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较大发展。一是拓宽招生渠道,按照招生宣传“六结合”的指导思想,深入学校企业,进村入户,强化宣传,扩大生源;研究实施了“订单培养”模式,以安置促招生。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行“学一个专业,会多种技能”的办学路子,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确立了文化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社会实践课和素质技能课四大课程板块,科学设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管理研讨会,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有章可循,初见成效,提高了管理水平。今年共招收新生160余人,编教学班3个,初步扭转了我县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在低谷徘徊的艰难局面。

5、努力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办学资金,加大投入,初步改善了办学条件。今年以来,先后投资50余万元,购进微机50台,先进投影设备1套,建设电工实验室、家电维修实验室、汽车维修实验室各1个。添置、修葺了校园基础设施,优化了教学环境,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优化教师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岗位提高工程”,强化教师的在岗培训,“请进来,送出来”,提高了教师授课水平,优化了教师专业结构。坚持“保工资、谋发展”的原则,千方百计保证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稳定和团结了教师队伍,初步建成了一支专、兼、聘相结合的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经验和体会

1、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是难以避免的,有时甚至非常棘手。但从长远看,只要抓住发展这根主线不放松,解放思想,革除障碍,创新工作思路,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跨越式发展。

2、以人为本,树立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只有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斗志,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大计,才能产生强大的事业推动力。通过深入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了人心,保持了稳定,促进了工作。

3、深思力行,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坚持认真调查研究,积极筹划,周密安排,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一个新组建单位,工作头绪繁多,主要负责人必须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经费极度困难。先期投入是实现事业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每年约需筹集30万元以解决工资问题,仅此一项已不堪重负,无力进行设施建设。教师工资待遇的历史欠帐和现实问题也亟待解决。二是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授课水平偏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科研工作成果少、精品少,科研工作有待加强。三是办学条件太差,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同时开展干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要,急待研究解决。

二、2007年的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努力贯彻各级党校工作会议精神,以办好党员干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工作,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力量,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发挥党校的总体功能,服从和服务于全县发展大局。

(二)工作目标和措施

1、努力贴紧中心,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争引大项目。继续推行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方法、新路子,深挖内部潜力,千方百计争引有影响的大项目,完成县委、办事县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搞好职业技能培训,为大项目建设和其他经济社会事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全力抓好计算机培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开展企业技能需求调查,提高党校的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努力为大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满足企业技术工人的用工需要。

2、强化党校职能,全面抓好干部教育。

开齐办全主体班次,提高干部培训质量。认真贯彻市委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会议精神,以提高干部培训质量为重点,精心设置课程,抓好教学管理,确保调训率。2006年计划班次有:科级干部培训班、新提拔科级干部培训班、农村村支书、村主任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企业负责人培训班。抓好与部门单位联合办班。

努力办好业余函授班次,进一步提高党校办学声誉。2006年计划招收省委党校专、本科两个班,招收学员100人,坚持“从严治学、热情服务”方针,实施招生工作责任制和班级管理责任制,全面实施业教工作考评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和学员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确保质量和声誉,维护党校教育的严肃性。

3、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

明年计划招收中专生200人。为此,要继续狠抓招生就业和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工作实际,符合在校生实际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法。制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强化以备课、授课、实验、作业为重点的教学全过程管理,着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党校事业的更大发展。

积极争取县委和上级党校的支持、扶持,广开筹资渠道,借助社会资金,力争从明年开始在三年内建成餐厅培训楼1座,教学楼和综合办公楼各1座,学生公寓楼2座,切实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尽快完成电气焊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建成具有一流水平的语音室和培训室,进一步扩充电工实验室和汽车维修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同时,扩建实习基地。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