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字体设计;课程改革;新媒体

一、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焦点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轻视市场调研、案例探究不深入

学生对于课程前期的市场调研环节较为轻视,难以深入理解字体设计市场调研的深刻意义,因此忽视了调研的必要性、重要性。字体设计作为基础专业知识,与日后众多种设计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版式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平面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由于字体运用的领域范畴之多,对于字体设计的要求侧重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往往只是将字形与视觉美感、视觉位置进行表面现象的分析,分析往往止步于字体的选择、字体颜色与字号等基本知识的调研分析。对于此类现象,指导学生如何将每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比单求调研案例数量更有效。学生在调研之前,应针对字体应用的不同范围进行相应的不同针对侧重的市场调研与分析。选取几个常用的字体设计应用范围,在不同范畴的案例中,了解其对于字体设计的不同功能、不同要求,结合其不同的适用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深入解析、反推各大知名品牌下字体设计的演变过程及效果展示方案。深入探究不同案例在基本字体上细微调整后的个性化展示的过程及原因,在反推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弱点及忽视问题进行改正。

(二)盲目追崇潮流、“创意”体验不充分

当今字体设计受主流设计潮流趋势强有力的影响,许多风格中的字体设计往往十分简约但视觉效果事半功倍。由于学生对于设计流行趋势以及相应风格了解不够深入,同时对于设计潮流的盲目追崇,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盲目效仿的情况。在字体设计的实践运用上,常表现为选用一种风格中立的字体并将其运用于不同练习作业之中。创意过程探究得不够深入,使得东施效颦的错误频出,简单地效仿不同案例中的字体设计方法,进行效仿而不深究其背后的字体创意过程,在学生自己的作品中并不能使效果达到预期且发现问题后仍找不到改进方案。强化字体设计的作用以及意义,明确标题、内容与不同的应用载体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不同设计风格特点以及命题风格,选择相应的元素和特点,根据文字造型,进行个性化的字体设计。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反复试验和演示,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字体设计是一种直接体现文字气质的设计表达手法。将设计字体的识别性、视觉性、传播性作为三维标准,从不同视角考量作品的设计成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字体背后所具有的气质,力求将其提炼符号之后,与字形结构巧妙相结合,对基础字体样式进行再设计。

(三)理论消化不良、作品不够接地气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初步对于字体设计的认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于字体设计理解的局限性和抽象性。过多的抽象理论概念与专业名词很难让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完全消化。导致对于课程只是的混淆和迷茫,理解的不到位致使完成作业的热情被削弱,没有好奇心和动力趋势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设计。不够深入的设计作业与作品,往往导致作品雷同、创意撞车等现象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运用新媒体优势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利用新媒体渠道搜索当今设计趋势和实时案例资源分享,深入解析、反推设计原理和设计流程。让学生结合案例与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认识。借助新媒体传播、搜索、大数据共享等优势,进行发散思维的养成和素材的积累。结合相应设计方法论,引导学生仿照成功案例进行深入思考与设计思路的挖掘,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字体设计风格理念的培养。在课程中,适当加入实题案例的作业布置,提供更真实的实践机会与奖励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作业环境中,结合真实的案例命题,进行有效的前期调研。结合课上所学相关方法论与字体设计当下趋势展开有效、深入的创意过程。在真实的命题环境中进行字体设计,不仅可以明确命题的关键诉求,也可以体会实体中遇到的限制条件,让字体设计作品更“接地气”更具有实用价值。

二、字体设计课程体系优化与学生设计能力训练

(一)打破专业课程壁垒,延展字体设计的训练广度

对于字体造型与字体风格的把控能力,不仅在字体设计课程中得以培养与运用,同时也涉及视觉传达专业其他多门专业课程,如:版式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1]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对于字体设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对学生加强字体设计能力的广度训练。在新模式的课程体系下,旨在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字体设计的应用更贯穿于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训练之中。针对不同课程的侧重方向,字体设计的相应要求也从单一的字体造型风格设计转变为字体与字体之间的视觉流程、字体与图片之间的视觉节奏、中英文字体搭配的整合设计、字体在空间内的应用展示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实践运用。在不同的课程上,不同侧重的强调该设计门类对于字体设计的要求和规范。结合字体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结合不同的应用环境进一步设计字体。例如,同为标题性的字体,运用于平面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之中的手段不尽相同。根据字体设计基本的设计技巧,打破其课程间的壁垒,以相似或相同的命题,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字体设计创意表达,在将字体设计运用于不同载体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自我感知和对比,深入挖掘字体设计根据应用环境不同而得到的改变。学生在不断的对比、尝试过程中,配合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得到个性化的提高与感悟。在相似命题的条件下,使学生更专注地比较字体设计在不同课程之间的应用特点,更直观、更准确地把握字体设计的应用方式。

(二)链接基础与专业课程,挖掘字体设计的训练深度

加强字体设计课程与相关基础课程的联系与结合,力求从字体设计创意模式上进行适用于新媒体平台的创新思维。在基础课程的设置环节,将手工、手绘的环节与当今新媒体的表现形式、特点进行穿插与结合。根据表现形式确定创意手段,将新媒体中动态、多维的表现形式结合立体构成、建模等表现技法,进行基础性自体造型设计训练。[2]例如,解构文字笔画与单词字母,在现实环境中绘制草图、制作模型模拟新媒体动态形势下字体的动态展示形式的创意过程。利用基础课程,从根本上打造学生动态、互动、立体的创意思维模式,不再将设计手段局限于草图的绘制,不再将设计的成果局限于静态的字体平面造型。将字体设计的创意过程扩展到多维化、动态化的环境中,其相应产生的字体设计成果必将更为完整。扩展后的创意模式与创意思维,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将已有的二维字体设计展开其应用于新媒体平台下的新衍生形式的创意创作。同时新媒体工具参与字体设计创意过程,可以使字体草图及时数字化,方便预览生成动态字体效果。[3]例如在色彩学基础课程中,加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字体设计环节,引导学生体验字体造型、颜色的动态设计过程。在字体颜色选定过程中,感受不同位移、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中,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动态效果下,其信息视觉传播的有效性影响。此外,伴随新媒体多感官的表现形式,将字体设计结合声、光等其他表现手法,进行多感官下的动态延伸的相关设计,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将字体的美感与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4]

(三)鼓励小组作业形式,激发团队创意潜能

相比于传统媒体形势下的字体设计流程与创意模式,新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展示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新媒体形势下,字体设计的创意模式更为丰富,不再拘泥于传统媒体平面、静态的创意形式。面对多方面的创意需求,以小组合作形式作为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练习新模式尤为重要。将不同特长的学生集中一组,鼓励学生发挥其不同长处针对字体设计的不同环节与不同方面进行重点引导。[5]在鼓励小组协作的同时,合作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通过小组内观摩、讨论等合作形式的设计流程,在合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开放性的小组合作形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特长与潜力,还可通过对比与反思,促进学生对于不同创意思维的深入探究。针对新媒体强调动态、交互的字体表现功能要求,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各有分工、各显特长,在分工与合作中锻炼其对信息传递与设计美学的整合能力,并以小组作业呈现聚汇团队智慧的作品,较之个人创意必将更具完整性及创意性。

三、构建适应新媒体需求的字体设计教学模式

(一)强化课程调研,做实课前导入环节

在新媒体日益成熟的今日,受众对于字体的要求不再止步于有效的传达信息。集合字体的艺术气质与字体造型美感于一体,美化受众的信息交流过程、最大化进行视觉传播是新媒体视域下字体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字体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字体设计的基本原理,更要结合新媒体技术演示、倒推成功案例的设计思路,分析新媒体的表现特征,开创更全面的设计思路与创意模式。在课前导入环节,加入字体设计课程所涉及应用范围的列举,细化字体设计在不同环境下的作用与意义。结合字体的不同使用情况,提供相应的市场调研报告大纲。引导学生根据调研大纲的要求,针对字体的设计展开深入的调研活动。树立其强烈的字体设计意识,强调化学生对字体设计在不同阶段所体现内在含义的认知,以调研做实课前导入环节,为课程中设计的创意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案例分析,促进知识点的整合与贯通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结合不同案例,解析当今流行趋势下字体设计在细节处所作的演变及创意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大致风格相同的字体如何在细节之处体现相互区别、展示相互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对于潮流字体的深入解析。在解析过程中,感受相似字体之间风格的差异化,将创新思维方式、创意方法论贯穿于课程之中,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避免简单创意的雷同现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将字体设计的基础性创新设计思维理念渗透到基础课程中,从根源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字体设计思维模式。同时,打破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界限,将不同应用形式的字体分类探究、综合比对,形成内在连贯、各具特色的字体设计课程体系。学生可以利用在各门课程中所获得的感悟,整合知识点,表达出更成熟、更接地气的创意。

(三)改善作用模式,提升学生创意能力

新媒体要求字体设计不再是单一的平面静态展示[6],多维、细化的表现必然地要求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由注重个体指导而转向构建团队互助的模式。通过课程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的特性,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优势组建设计小组的教学模式,将字体设计多维化、动态化的全面要求,以小组作业的形式予以展示,促进学生自学与互助学习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力求做到既灵活形式又完善内容,既保留字体设计的精髓,又不完全拘泥于传统的教学与设计模式,课程考核旨在评价学生字体设计作品的创意深度与完整呈现的能力水平。

总结

本文针对当下字体设计课程难以适应新媒体表现形式需求的现状及在新媒体视域下字体设计需要进行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进行论述,对现有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及成因深入分析,通过整合问题及任务要求,根据课程开展流程,在课前准备、课程讲授过程以及课后作业三个环节提出相应的教改创新点。力求对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与提升,以使学生丰富感知、深刻领悟、激活创意,适应新媒体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元吉.试析字体设计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运用[J].中国艺术,2016,(03):142-143.

[2]周小舟.新媒体语境下字体设计的教学实践创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2):136-138

[3]王立荣.字体设计教学内容融合新媒体技术改革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1):123.

[4]朱元吉.试析字体设计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运用[J].中国艺术,2016,(03):142-143.

[5]刘宗红.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小组教学法实施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3):189-190

[6]陈嵘.字体设计课程的复兴与改革尝试[J].设计,2014,(06):77-78.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情境项目;行动导向;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41-03

一、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特点

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主要分成五大部分:

①造型设计基础概述;②造型设计基础的形态研究;③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三大构成形态;④造型设计基础形态设计的形式美法则;⑤造型设计基础形态设计的基本原则。这是一门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结合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链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能掌握形态创造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形态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对形态的整体感知,锻炼其对形态的塑造能力。

二、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了解构成学科的历史及重要性,熟悉三大构成的发展趋势,理解三大构成的基本内涵,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与造型设计的相关知识,掌握家庭、办公、酒店、商业等典型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思维技巧,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发挥创造能力,为设计创出更宽的道路,也可以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学会用构成规律来培养对事物的审美自觉性,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的艺术修养和创意水平,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设计公司和企业中的装饰工程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岗位工作。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素养,具有求真务实、吃苦耐劳、团队协作、诚实守信等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独立获取新知识,活学活用。

三、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教学设计思路

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重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①打破传统观念,确立科学全面的思维模式;②着眼形态,培养立体感觉,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③增强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提高造型技巧。打破传统的分开教学模式,使构成课程的各部分学科间的衔接和联系更合理密切,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课程内容也以技法训练为主,忽略了对造型本质的研究与探讨。实现课程社会化和实用化,及时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思路如下:企业调研学习领域分析创设学习情境寻找合适的载体对载体进行细化,系统化的实施工作过程制定课程标准,落实课程实施要素与企业联合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实施质量监控进一步开发。

1.行业企业调研,实施学习领域分析,确定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经过行业企业调研,建筑装饰设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家庭、办公、餐饮、娱乐以及其他行业的专门化设计等,结合行业需求与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归纳出家庭、办公、酒店、商业四类典型工作任务。这些任务从职业能力分析角度分别涉及到了室内墙面造型设计、室内色彩搭配、室内家居设计以及室内灯具设计。

2.课程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造型设计概述、平面构成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立体构成设计、综合构成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我们把这种传统课程知识的排序看成一个并行体系,然后通过解构和重构,得到一个以行动课程能力排序的串行体系,主要包括:家居空间造型设计、办公空间造型设计、酒店空间造型设计和商业空间造型设计四个情境教学。

3.开发适合的载体,实现教学情境的能力培养与知识迁移。结合真实的工程项目,寻找适合教学开发的项目,以此为载体进行开发。

4.对载体进行细化、系统化的实施工作过程,形成逐步细化的梯队,逐层落实。①家居空间造型设计。以电视主题墙设计和玄关造型设计为载体,将情境分解为六个项目:中式风格设计、田园风格设计、欧式风格设计、简约风格设计、日式风格设计、地中海风格设计。将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了解风格元素;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②办公空间造型设计。以公司LOGO墙设计为载体,将情境分为四个项目:电脑公司形象墙设计、装饰公司形象墙设计、4S店形象墙设计、银行形象墙设计。将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了解企业文化;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③酒店空间造型设计。以快捷酒店总服务台设计为载体,将情境分为四个项目:总服务台背景墙设计、总服务台插花设计、总服务台柜台设计、总服务台灯具设计。将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④商业空间造型设计。以专卖店橱窗设计为载体,将情境分为五个项目:女装店橱窗设计、商务男装店橱窗设计、珠宝店橱窗设计、童装店橱窗设计、婚纱店橱窗设计。以商业建筑门头设计为载体,将情境分为四个项目:中式餐厅门头设计、门头设计、茶叶店门头设计、4S店门头设计。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了解不同空间的要求;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

5.制定详细的课程标准,落实课程实施的各项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师资配置、教学条件等。

四、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总结

1.教学条件。①课程教学团队。任课教师至少两名,其中主讲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有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辅导教师一般为来自企业的资深设计师,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②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校内开设造型设计工作室,主要有广告雕刻机、磨光机、木工机床、电脑、多功能翻板椅、投影机、演示台等设备。一次可容纳50人,一个班级,分组教学。校外实训基地为可提供真实工作岗位和任务的顶岗型装饰公司,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实习计划,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由实训基地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并且实施过程考核。

2.教学模式。创新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体现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特色。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创办,采用学校监督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运作方式,目的是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相一致的学习氛围,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以课堂教学与企业任务结合的工作室为平台,企业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借鉴企业的运作流程,并适时引入企业的生产任务,进行项目教学。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创设“工作小组”,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向互动教学,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完成教学评价。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盲目被动接受者,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受动感与依附感,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配合,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动、自主地选择,并尝试主动去建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调整。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工作小组的讨论、质疑、探索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更科学全面的思考、学会了团队协作的工作方法,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由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与实际工作岗位相一致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了学生面对校园向社会过渡过程中“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实践来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社会角色的转变。

3.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采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情境教学法,每个项目情境由1~2个载体来支撑,每个载体分解为若干个案例作为子项目,每个项目都由六个步骤来完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其中每个步骤都有教学目标、能力培养、工作方法以及完成时间上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资讯阶段,主要是布置任务,学生做必要的理论培训和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②计划阶段,将学生以工作小组形式划分,分组调研,搜集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并获得参考资料和设计资源,在了解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填写学生记录手册,拟定工作计划。③决策阶段,学生在课堂可以采用PPT演示各自的小组分工情况、信息采集、初期草图构思等内容,然后小组互相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出判断,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④实施阶段,以工作室实训基地为辅提供基本的素材、设备,在主讲教师与企业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设计方案合理调配资源动手操作,完成工作任务。⑤检查阶段,启发学生以各自小组为单位内部开展讨论,独立检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⑥评价阶段,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实施修改。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独立工作为主,主讲教师和企业辅导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使学生通过努力自主解决问题。在项目情境教学法中,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配合启发式、讨论式、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保证教学执行效果。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等手段丰富表现技巧与效果,提高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4.考核与评价。突出职业素质的教育与评价,实施多元化学业评价机制改革,用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让企业优秀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制订,尤其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评价部分,及时发现不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参加企业实训过程中,由企业负责实施考评。积极参加国内院校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代练,以赛代评。学生实训采用“小组分工”的组织形式,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学生每一个工作任务阶段都会有教师评价和信息反馈的节点,目的是将考试考核的重点分解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实现过程考核。随堂任务考核占的比例为70%,整个情境的整体评价占的比例为30%。整体评价分为工作过程评价和工作态度评价两部分。

参考文献:

[1]陆红阳.现代设计元素[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2]肖勇.芬兰设计[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吴国荣.色彩与视觉思维艺术设计造型能力的训练方式[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7.

[4]卢春生.建筑造型分析与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陈设设计;微景观;课程改革;实践

陈设设计,也称为室内软装设计,是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室内空间在不改变建筑结构基础上所实施的空间再创造,主要体现在室内各种物品的摆放、陈列上。在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客户审美、功能造型等特点,创造出既满足使用者功能要求,又符合他们欣赏水平的宜居环境。《陈设设计》课程是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在课堂上对陈设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让学生掌握什么是陈设设计的概念,并能够优化当前空间、创造出功能布局合理、风格特征统一、审美品位高雅的环境空间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陈设设计》课程现状

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通常由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个部分组成,知识目标要求了解、掌握课程内容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等、诸如“是什么,为什么”等理论知识,而技能目标则是要求学生掌握“做什么,怎么做”的技能知识。《陈设设计》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其目标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侧重于技能目标、即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动手具体操作,才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传统的室内设计课程,常常止步于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的形式,而课后练习仅仅停留在纸质、电脑制图的程度上,虽然这种室内设计构思方案的训练也能一定程度训练到学生们对陈设单品的审美、室内色彩氛围的把控、设计风格流派的搭配等能力,但还是缺失具体的实践过程,使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陈设设计》这门课程中,这种局限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们对陈设物件——家具的尺寸感觉常有偏差,且对物件陈列空间感知能力不强等需要具体动手操作的环节上。

二、微景观的优点

绿植陈设一直是室内陈设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分类,而绿植陈设中的微景观陈设是近年来在市场上流行度颇高的绿植小品。微景观,是将苔藓、多肉、蕨类等一些尺寸体态微小的植物,配以砂石、模型等小品内容,置入合适的器皿内形成妙趣横生场景的陈设景观,微景观由于其尺度微小、养护方便、玲珑可爱又有着一定的观赏价值,深受大众们的喜爱。新兴的俗称“多肉植物”的番杏科、景天科、马齿苋科等造型微小、姿态可爱的植物,成为微景观营造中的主角。此外,一些诸如国外引入被人们称作“空气草”的气生植物凤梨科铁栏,由于其几乎不需要水土且造型美观的特点,也被常引入到微景观的设计之中。苔藓类植物也在微景观中应用广泛,配以合理的高低起伏布局设计,可打造出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恰当地将微景观绿植陈设于室内居室之中,可以起到既美化空间,又净化空气的效果。

三、微景观与陈设设计课程结合的切入方向

陈设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具体拆分为:家具、灯具、布艺、绿植、装饰物五类。其中,绿植分类就契合了微景观所涉及的内容。而微景观因其操作性强、易展览交流的特性,也决定了将其搬入教室、融入课堂的可实现性。所以,在高校《陈设设计》课程上创造条件将微景观这一项目接入,是合情合理且可以实现的。将微景观融于陈设设计的课程结果不应局限于一个效果图纸或小型的室内模型,而是要根据教师提供的前提条件和拟定空间状态,创造出一份恰当的、真实的实体设计作品。学生在采购,选用每一项作品中的元素时,都需要用心考虑花卉草木的色彩与形态,此外,花木当中的盆器、造景小品的摆放位置也需要在创造作品中不断地观察与修改。学生在与作品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之中,设计思想与情感直接体现在手中的作品上,学生可在作品实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现实实践经验,可以说,微景观的融入让学生的作业形式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

四、课程教学重点

微景观设计制作内涵包含有种植、养护、营造、摆放等内容,而对于《陈设设计》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有必要将这些过程内容有所截取和放大,选取与《陈设设计》所授内容相契合的部分让学生来操作和演练。因此,根据《陈设设计》的课程内容,我们主要关注于微景观所营造出来的艺术姿态,以及其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并将微景观的造型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着重研究植物的色、型、材与盆器的搭配、以及成品作品在室内空间中的摆放所产生的艺术视觉效果。例如在西方古典风格的室内设计上,室内空间通常大气、华丽,物件造型繁复,常用金碧辉煌的色调,配合大空间、大物件、大主题、大图案来表现。在植物选择上,常选择叶形宽大、叶色美丽、大型且线条优美的观叶植物。装置植物的器皿也通常光滑、精致,如若花器为较高的冠军杯形式,还可选择具柔美悬垂线条者(如珍珠吊兰)作为向下拉曲线的植物打造整体效果。在微景观的设计营造上,选择植物时主要注重其整体的色彩和图案美,并将欣赏的重点放在微景观的整体图案和整体色彩上,植物要尽量选择形体量大、色彩浓艳、端庄大方的品种。在种植布局上,构图多为对称性的几何形构图,如饱满的圆形、月牙形、S形,伞状形、且均要有明显的轴线。在现代风格的室内设计里,空间往往干净明亮,物件多以利落的几何造型为主,则可以运用简约、流畅的陈设造型,结合各种科技的元素,呈现出时尚、个性的现代设计。对于适合于现代风格的微景观设计与制作,首先要分析空间拥有的条件与呈现需求,就视觉来看,可选择线条干净、简约的植物,布局构图也不宜过于复杂,放置在金属、玻璃、塑料等带有现代气息的材质的器皿上,较为符合空间主题氛围。而东方禅意风格的室内空间色彩较为暗沉,气质内敛深厚,当中往往蕴含有非常浓郁的文化意境,一石一木都充满耐人寻味的人生哲学,最适合陈设与摆放神韵静谧、姿态古朴的苔藓类微景观。选择的植物多以姿态优美的线性种类为主,配以一些姿态婆娑的观叶植物,如姑婆芋、佛手芋等,在低光照下仍能展现茎叶的线条美。在微景观的设计与营造上,植物品种尽量简洁,色彩最好素雅;配以奇石、朽木、苔藓与蕨类,注意突出植物的线条造型,花朵、叶片、枝条等尽量互不遮掩,重视植物的个体美,充分表现幽远、安静的意境。在微景观的整体布局上,则和西方风格中的微景观营造完全相反,尽量构图简练,以不对称的自然构图为主。在盆器与植物的搭配方面,若想呈现原始景观,可选择较浅的浅盆或广口深盆,以便于植物群组造景。若想呈现优美的线条意境,素色单盆植栽搭配曲线优美的植物即可,现在市面上出现的朽木木桩,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古拙的姿态,也十分适合用于作东方禅意空间的微景观盆器。

具体而言,将微景观的造型设计融入高校《陈设设计》课程当中是方便可行的,是促使学生们加强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在改革后的《陈设设计》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首先,在课堂教学上,需要从理论层面完整而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微景观的信息和其在室内陈设设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对该内容的学习兴趣。其次,微景观的设计与创作实践性很强,在课程过程中需要留出精力和时间给同学们现场创作,务必强调实际操作的必要性。再次,微景观的造型设计与艺术审美品位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广泛借鉴、参考各种相关艺术形式,并了解和熟悉市场,使学生的创作之前能够充分地开阔眼界、了解市场动态。最后,作为《陈设设计》课程的改革尝试,应重视结课后的教学评价环节,要制定一套严谨合理的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的评价评分标准,促使学生对制作微景观这种新的课堂实践、端正态度、认真完成教师所交代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在课程结束之后,还需注意给予学生作品展览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并及时听取学生们对课堂的反馈,以此更进一步调整该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的方向。

作者:陈奕含 李士青 单位:长沙学校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乔国玲.陈设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探索[J].装饰,2014.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4篇

“构成”是将繁杂的造型关系分解还原成形态要素 ( 点、线、面、色彩、肌理、材质等 ),并在形式美法则和秩序下重组,综合构建成全新形态的过程。形态构成作为现代设计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是我国大多数艺术院校和建筑院校专业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研究对象是造型的构成要素,形式美的法则及其设计原理,构成设计的思维培养等。传统的形态构成主要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空间构成。训练步骤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思维模式过渡,通过抽象形态要素培养对学生美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系列课程教学的问题

目前建筑教育中的形态构成课程脱胎于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构成教学,其课程体系源自于工艺美术训练,并非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自身演变发展的结果。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以视觉艺术基础训练为主,多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建筑学专业的特殊需要。

1.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形态构成教学强调抽象的造型训练,单纯从形式角度探讨形态要素及其组织规律,如平面构成着眼于抽象的点、线、面的构成组合训练及形式美原则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则旨在训练三维实体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质和肌理的表达;色彩构成则多从抽象的角度,在心理学的层面探求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这种基于工艺美术类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普适性的,缺乏针对性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纯粹的点、线、面学习抽象,与建筑语言的形式逻辑缺乏联系。因此带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手法脱离建筑形态设计,色彩构成与建筑空间形体的创作过程缺乏对应练习等种种问题。

2.课程衔接缺乏连贯性

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具体性、功能性,而传统的形态构成训练往往不涉及设计目的、内容、条件和手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分解性、形式性的特征。如果缺乏与建筑设计课程衔接,极易造成对学生建筑本源的忽视。学生在完成设计基础课程之后的建筑设计专题训练中,将面对多种环境因素和更多的设计矛盾,必然需要对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此时很难将之前学习的构成手法熟练运用于具体的设计。不仅如此,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中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独立内容教学,缺少相互之间的连贯训练,对建筑学学生而言,就无法体会在建筑形体生成过程中,其二维平面、立面与三维立体造型之间严密的逻辑性。

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下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

通过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让学生在形态构成的训练过程中了解其与建筑设计的联系。因此,使课程更好地体现建筑学的专业特点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相结合,是设计基础教学团队探索改革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我校建筑学院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逐步形成了“建筑化”形态构成的特色教学方法。

1.强化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训练

“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建筑学的设计基础课程学习中,尽快了解构成与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体会到形态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与建筑相似的空间造型能力,从而为真正进入建筑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 “三大构成”,基于“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三大构成”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由于空间是建筑的本质,因而对空间构成的训练将有助于加强建筑学专业对空间形体塑造。通过改革和调整形体构成系列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更加关注于空间形体(实体或虚空)由二维到三维的生成过程,以及三维形体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的二维对应表达。以针对性的课程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建筑形体设计的同时认识和理解对设计内容的表达,从而直观地体会到构成与建筑的紧密关系。

此外,根据建筑教学目的对专题讲座、作业要求、教学参考书等的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促使学生在进行形体构成系列课程学习时,积极主动地收集和思考有关建筑实例,认识构成要素和构成手法在建筑造型中的运用,积累设计形态,提升设计修养。

2.整合构成系列,加强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的课程按照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的顺序,将三大构成课程紧密联系,逐层展开,组成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有机整体。

每个构成训练均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即“向大师致敬”和“对自我重构”。第一部分侧重大师作品解析:对课程提供的建筑作品平面、立面及其空间形态进行还原抽象,以原有平面、立面、及空间的解析为基础,进行新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训练。第二部分强调个人作品生成:平面构成将建筑平面的各空间组成,建筑立面的门窗、细部构件,及其使用的材质和色彩关系作为构成要素,进行一个建筑平面或一段建筑立面的构成训练;立体构成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对自己设计平面或立面进行深化,生成新的建筑体量组合形式;空间构成是以立体构成为基础,依据人体尺度和建筑模数标准,对建筑空间内部及其外部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的过程。

整个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着力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后续训练中运用之前课程学到的知识。对构成作业的辅导及评价也不只是关注结果本身,更重视作品推敲生成的整个过程,并且强调构成作品的逻辑性与秩序性。通过“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是一个整体连续的、循序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并逐步做到学以致用。

结语

综上所述,突破原形态构成训练仅对视觉感受的强调,注重构成系列课程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以建筑教育领域自身的力量不断修正与充实教学体系,是建筑学专业教育工作者探索课程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积极整合教学成果,出版一套依托传统构成课程知识体系,同时具备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形态构成系列教材,是建筑院系的教学工作与课程建设的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隋杰礼,王少伶,姜国栋.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J].高等建筑教育,2007(3).

[2]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09(10).

[3]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建筑学报,2010(10).

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课程;探究导向;演示型课件;结构设计;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41―04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课程的课堂探究中存在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情境创设和教师引导等方面的问题。随着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条件的改善,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成为学校中使用最频繁的课件类型。Powerpoint演示型课件融合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元素,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在科学课程中合理的应用可以优化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但由于许多教师往往注重制作的技术而忽视课件的结构和内容设计,使课件只是成为信息传递工具,不能很好地促进科学探究学习。

本文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养蚕》为例,介绍探究导向的演示型课件的结构和内容设计。《养蚕》是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内容。课件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验“养蚕”的活动,经历科学观察的过程,对我国养蚕抽丝的发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一 探究导向课件的结构考虑

演示型课件是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配合使用的,基本属于直线式顺序教学。设计课件时可以在直线式程序的基础上添加简单的跳转和链接,设置探究问题的目录页,产生选择分支的效果。目录页既是教师设疑的起点,又能启发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思考。本文范例课件《养蚕》的结构如图1所示。

从课件结构图可以看出,《养蚕》课件总的结构是自上而下顺序播放,开始时呈现本课件要探究的问题,分为六个栏目,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始探究活动,并通过超级链接将每个栏目与该栏目下的首页内容做跳转,学生可以通过超级链接直接定位到要探究的栏目。页面效果是如图2所示的目录页。

在每个探究活动栏目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并通过动作按钮添加超级链接的方式,将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图3所示是在抽丝活动介绍结束时,在该幻灯片上添加了动作按钮,并给该动作按钮设置链接到目录页的超级链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各个栏目间随意切换。

二 课件的内容处理

探究导向课件的内容处理,是指对主要来自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的内容进行选择、改造和加工,把授课材料转变为探究学习的内容,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演示型课件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处理内容。

1 选择符合学生需要和适合课件呈现的内容

《养蚕》课件从教学内容中选择了关于蚕和养蚕过程的图文描述,这些都是许多学生想知道,又能发挥课件表现优势的内容。例如用日记形式描述科学观察的结果,用典型图片对我国养蚕抽丝的发明、发展介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渗透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图4所示为采用观察日记的方式展示蚕宝宝出生的课件页。在该页的右侧,分别顺序呈现蚕卵三张图片。教师先呈现和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张图片,提示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该图片,然后日记上出现第一段话“蚕卵是椭圆形的,浅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然后单击出现第二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后,呈现日记中的第二段话“刚出壳的蚕,外形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最后出现第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蚁蚕的身长,随后在日记中出现“蚁蚕的身体大概有两三毫米长”。

2 分解和概括教学内容

课件呈现的文字是支持学生活动的线索,以及对内容的结构的展示,不是供学生阅读的材料,要避免整页整页地呈现文字。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的文本进行分解和概括,提炼出要点,进一步简化成为有序或无序列表或表格,以便层次清楚的呈现。这个过程示意如图5所示。

在《养蚕》课件中,交流养蚕过程中的发现时将教材的文字内容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说明不同时期蚕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直观地呈现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学生更容易归纳总结。如图6所示。

3 把文字内容转为图形

对教材的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后,用图形呈现出来。在教学中用图形把学习内容的结构转变为可见的形式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这种图形称为认知组织图,在演示型课件中认知组织图能做得更为生动鲜明。认知组织图包括层级图或流程图样式的结构图、几何形状与线条连成的图形组合、文字和线条构成的纲要图等。

在这种形式中,图是基本信息,文字是补充说明信息,设计得当的图形,能够揭示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兴趣,容易理解,记忆深刻。例如图7所示。

4 用图像解释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学习的普遍困难是学生不能积极地建立起文字描述与科学现象之间的联系。呈现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能引导学生尝试建立言语和图像心理表征之间的联系,积极参与到信息加工活动中,提高加工的深度。相比较之下,如果只使用言语,学生的参与程度会降低,对于缺乏感性经验的学习者,言语符号因为抽象程度较高,而不能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在这里强调使用能够帮助理解言语的解释图像,而不是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例如关于科学家介绍的页面上出现人物的照片。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例如计算机组成结构原理的页面上出现计算机剪贴图案。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无助于信息加工,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当滥用动态图像时。课件设计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在学习《养蚕》一课时,针对许多学生缺乏养蚕的感性经验的情况,课件使用了帮助理解言语的“解释图像”。例如在图8“认识蚕的变态”课件页中用图片作为主要的媒体元素,呈现蚕的各种形态,构成解释图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蚕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然后通过叠加文字概括给出学生探究的问题。

在目录页和提纲页使用了“青蛙”卡通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图3所示。在探究我国蚕丝业的历史时,在丝绸之路的页面插入了沙漠驼队图,属于“代表图像”,见图9所示。只有确属必要,才能使用这类图像。

5 相关信息接近

页面元素都不是孤立的,例如文字与其解释图像、图像与它的局部的文字注释、总图与分图、标题与其内容等是相互关联的,所传递的信息有相关性,在时间或空间上应该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向学习者传递完整的信息,以提高认知效率。因此要分解教学内容,减少每页的信息量,使文字与相关图像能放在一个页。例如在《养蚕》课件中,在“观察蚁蚕”课件页中将蚁蚕照片、思考问题和观察提示都安排在一页。如图10所示。首先给出蚁蚕的图片,然后提出学生要探究思考的问题,此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把自己从图片中观察到现象记录下来。最后,在图片上覆盖文字,提示学生注意。

三 内容动态显示的设计

在设计课件的放映效果时,要恰当利用Powerpoint的页内动画,使静态内容动态化,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形成特定的呈现效果,引导观察和思考;二是示意科学现象或规律的动态关系。

在设计演示内容的动态显示时,教师需根据动态显示的意图做好设计,即设计每张幻灯片中各个对象间怎样动态显示才能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确定各个对象出现的先后次序。然后通过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的方式实现设计,包括动画类型的设置、动画播放时间的控制、多个对象动画的播放顺序等。

1 利用动画效果的暗示作用

通过图文之间、多图之间的交叠或覆盖,暗示科学现象或规律之间的递进、关联、强调、概括、引申等含义。例如在“观察蚕卵”课件页,在同一位置先后叠加三幅圆形图片, 用左侧的非常快速“擦除”动画,暗示通过放大镜观察的效果,如图11所示。

又如“认识蚕的变态”页先用动画的“向内溶解”效果分步呈现蚕在变态各个阶段的形态,最后叠加文字图形作为概括。如图9所示。

2 设置动画引导思路

通过对象呈现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顺序。例如为了清晰地表达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的过程,本课件采用先动态出现信纸,然后出现观察日记标题,接着出现观察的对象(蚕卵、蚁参等多张图片),最后呈现出要写的日记内容,这样使用页内动画,使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观察日记的写法以及科学观察的学习方法。如图12所示。

3 示意进程和演变

应用动画产生沿一个方向或路径渐进流动的效果,能够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工艺流程、生态链、物态变化、活动步骤等。课件中为了直观地表现出蚕的一生的变化情况,用“阶梯状”分段显示,产生沿着圆周渐进的动态效果,示意蚕的生命周期。如图13所示是给“成虫”组合图形设置阶梯状单击后自动出现的渐变动画过程。

四 结束语

科学课程教师制作和使用演示型课件要着眼于创设学习环境,用来引导和指导探究学习,而不仅仅是解决看得见和看得清的问题,也不是仅作为提高信息呈现效率的工具。因此首先应该注意课件的设计,使课件的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和思考,使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军征,刘立云等.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张军征.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谬亮,郭刚,李捷等.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基础及实例教程(职业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