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管理学的认知

对管理学的认知

对管理学的认知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道德认知 自我管理 失调

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是促进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道德行为的导向性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地控制其道德行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对道德自控行为作出的道德素质的评价,能够反映出他们的道德认识。通过《大学生日常行为道德认知调查问卷》,由数据分析得到,民办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大多对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较高,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应有与之相符合的行为,在道德认识支配下容易做出自我管理。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认识,但缺乏应有的道德自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出现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失调的现象。针对上述民办高校大学生失调现象,我提出以下几个对策来达到其道德认知与行为管理的统一的目的。

一、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行为首先要学习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学习相关的道德知识,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念。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思想道德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繁荣,各种各样的非道德思潮泛滥,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交织、碰撞,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要把握正确的生活航向,就需要大学生具备理性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纷纭复杂,各种诱惑和陷阱比比皆是,面对多种机会与选择,尤其是面对复杂的道德冲突,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显得非常重要。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界也有人意识到“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要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它既不强迫年轻人接受一套道德规则,也不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即做出决定完全是一件个人主张或想入非非的事情”。[1]他们重视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和服从特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规范。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在以灌输原则为主导的传统德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缺少完全自主的认识、分析、判断道德问题,独立做出道德自我控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高校道德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做法,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努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二、注重开展品德培养教育,发挥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作用

前面分析的调查情况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大多对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从理论上说,在高道德认识支配下容易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但从实践上看,民办高校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认识,部分学生却没有做出良好的自我管理,出现知行失调的现象。本文调查以江西蓝天学院本科生为例,发现部分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现象,蓝天学院对此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制定了《品德培养教育方案》,将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分为若干专题,每个学期组织实施一个专题,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完整育人体系;在学生品德培养教育的每个阶段,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自己成长经历,进行客观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调整自己,不断取得新进步,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江西蓝天学院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品德培养教育,精心设计教育方案,积极发挥民办高校学生自我教育作用,取得积极效果,近三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有爱心、守法纪、讲诚信、负责任、能自强、会创业”的人才。可见,在民办高校环境中,针对部分学生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失调,道德教育者要注重品德培养教育,发挥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三、培养道德情感,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

道德认识仅仅是品德修养形成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有了道德认识,并不一定能自我管理。只有当道德认识转化为人们的内在情感时,才能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德自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需要靠理性启迪,提高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加入情感因素,起催化作用。“情感是生命最为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只有用率真的情感才能标志人的行为表现是否是真诚的、自愿的”[2]。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控,道德行为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没有或缺乏真情实感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美德。教师要重视情感等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因为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培养道德情感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儒家讲的“三省吾身”、“省察”都是强调人的内省和反思,是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特别是在无人监督管理的环境中,内省、反思成为促使人们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的监督者,它按照自己的内心原则和道德良心,从是非善恶的辨别上对行为进行断定,及时发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肃思考、权衡和慎重选择。我们通过发挥大学生积极的思想内心反省活动,去主动接受、内化教育者的要求,满足道德情感,最终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加强道德实践,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违纪行为并不是在认识上不懂得该怎样做,而是没有养成该怎么做的行为习惯。在民办大学德育工作中,往往重说轻教,忽视了道德过程中的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忽视了学生的行为训练。大学生知道什么是善相当重要,但是只知道善而不行善是可悲的,我们还必须通过实践养成行善的良好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习惯的养成对于自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养成习惯能使行为由偶然性变成必然性,由不经常的行为变成经常的、一贯的行为。道德认知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教育者不能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而是必须关注主体的道德生活,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道德生活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形成某种思想态度,从而养成知行统一的良好道德习惯。在养成良好习惯的持续过程中,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得到持续的深化,不断实现道德的内化,形成自己稳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倾向,从而做出道德行为的自我管理。

总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使大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经受磨练,更好地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规范行为道德,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克服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的失调,从而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的统一。

参考文献:

[1]Hall, R. T. Moral Education: A H and book for Teachers.Winston Press,Inc,1997. 12-14.

[2]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8.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学校显性知识管理包括对学校运作过程中已经编码化的知识所进行的识别、存储、传播和共享。由于对显性知识管理在学校背景下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研究,本研究在吸取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管理情况而编制了普通中小学使用礴性知识管理问卷,并对枣庄市部分中小学进行了调查,并针时问卷中得到的评估,对这些学校显性知识管理的改进提出了包括加强图书馆设施建设、加强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提高领导知识管理方面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教职员工知识管理技能培训和完善学校知识管理制度等在内的改进对策。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引人到中小学校,其作用已经得到认可和论证。纵观当前我国学校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学校知识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高等院校的研究上,涉及中小学校知识管理的研究不太多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高等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职能差别。在经典的大学职能论述中,高等院校主要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无论从管理自由度还是从对科研的要求看,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创新都是高等院校所重点考虑的问题。与此相反,普通中小学担负的职能比较单一,知识传承可能是压倒一切的工作目标,它的创新空间和改进余地都与高等院校无法相比。

然而,中小学也面临着一种政策上的放权、自身自由度加大和对改革的强烈要求。随着中国普通教育改革的发展,普通学校的管理者越来越感觉到,如何强化自己的特点、增强自己的竟争力已经逐渐成为了与简单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同等重要的工作。应该说,在管理一种知识性行业的大范畴下,高等学校与普通中小学没有重大区别。在处理好自由度空间中的管理任务方面,普通中小学校也可以从知识管理的引进中得到许多高等学校所得到的同样的好处。

知识管理引人到中小学校管理实践中来,具体运作得怎么样,当前我国中小学的知识管理的现状到如何呢,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笔者着重对中小学的显性知识管理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取样的范围为山东省枣庄市的中小学,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了使抽样更具有代表性,先是对枣庄市的中小学以市属学校、区属学校、乡镇学校为标准进行分类,然后从每一个类型的学校中随机抽取高中、初中和小学进行问卷发放。笔者在各个抽样学校,将参加回答问卷的教师集中起来,清晰地讲解了问卷的施测要求,集中答卷完毕后,当场由笔者回收带回。本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4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230,有效率为98.3%,符合教育调查的要求。通过对所回收问卷进行严密科学的分析,得到以下中小学显性知识管理的现状,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作简要综述。

(一)中小学显性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校园网建设。调查统计表明,73%的教师回答学校建立了校园网,71.7%的教师回答学校为教师配备了电脑,其中40.4%的教师回答学校为每位教师个人配备了一台电脑,31.3%的教师回答学校为每一个教研组配备了电脑。这表明各学校都能较好地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为实现知识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校园网在建设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xxz= 51.022>xxoz.os(4>9.49.p=0.000<0.05)。在校园网建设和教师电脑配置上,市属学校要好于区属学校和乡镇学校,这与现实情况是吻合的,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是不同的,分别来自相对应层次的财政机构,层次越高的学校,教育财政投人越多,越有保障。

2.图书馆建设。在图书馆的建设方面,从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73.9%的教师认为他们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量不能满足学校师生的要求。这与各类学校仍以抓成绩和追求升学率为学校办学目标是分不开的。

3.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和档案管理方面。调查统计表明,85.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7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档案条理有序、便于查找,72.6%的教师认为学校每位教师建立了完整的教师业务档案,这些都为学校显性知识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小学学校领导素质情况调查

1.学校领导知识管理素质和学历水平。在关于学校领导素质和学校领导的学历水平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被调查教师中,认为学校领导的知识管理素质高者占51.3%;认为学校领导的知识管理素质不高者占15.7%,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不明确、模棱两可者占33.2%;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的学历水平高者占44.8%,认为学校领导的学历水平不高,占23.5%,对这一问题没明确回答者占31.7%。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发现,关于这两项的调查结果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在关于学校领导知识管理素质的调查中,有51.3%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的知识管理素质是高的,仅有44.8%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学历水平高。由于领导知识管理素质和学历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显性知识管理的实施。

2.学校领导的管理理念和学习意识调查。学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人到学校管理过程中,作为学校领导是否已经意识到和具有了这种理念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65.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但是学校领导在接受新知识和主动寻求信息的意识方面,不太令人乐观,仅有的43.9%教师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和模棱两可态度的教师竟达56.1%。作为学校领导如何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和寻求学校发展信息的意识,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三)学校成员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了解程度调查

在对学校教职员工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了解程度调查中,取得了以下的数据,从发下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一些中小学教师对知识管理的理论显然不太了解,“知识管理”、“显性知识”、“知识地图”和“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中的最基本的几个概念,只有33.9%教师了解“知识管理”,22.6%的教师了解“显性知识”,25.2%的教师了解“知识地图”,40.9%的教师了解“核心竞争力”。调查的结果说明了我们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对新兴知识的接触和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关心程度还是不够的。

(四)中小学关于显性知识管理措施的调查

1.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学习的态度和措施。美国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目前一个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如果不继续学习,那么他5年后就面临被淘汰的境地。作为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的学习应持什么态度呢,调查统计表明:74.8%的教师认为学校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倡导业务进修和学历进修,只有13%的教师认为学校不鼓励教师的学习和进修。89.1%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鼓励教师把学到的新知识用到教学中,这说明了现在的学校领导也认识到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习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学校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正规的教师业务学习,79.6%的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60.4%的教师认为,学校定期召开教师交流教学、做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的会议。这些做法是符合学校知识管理要求的。

2.学校对校园网和电脑的使用情况。通过前面的调查统计,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和为教师配置了电脑,使用情况如何呢,在调查中,从我们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88.7%的教师认为学校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于教学,63%的教师说他们学校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指导教师运用计算机。在校园网和电脑的使用上学校具有严格明确的管理措施,在这一问题上有68.7%的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在对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培训上,一些学校显然重视程度不够,只有52.2%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校做到了,而对此持否定态度的教师也高达29.1%。这说明了一些学校意识到了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还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培训措施和制度。

3.学校对教师劳动成果的管理。学校对教师取得的劳动成果如何管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师劳动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在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调查取得了这样的数据:76.5%的教师认为学校比较重视对教师劳动成攀的奖励,定期公开呈现教师的科研成果;48.3%的教师认为学校经常组织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35.2%的教师认为学校将优秀教师的教案很好地保存,便于其他教师查阅参考,但有37%的教师认为他们学校没有做到这一点。这表明了学校领导虽重视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奖励,却苦于无良策,忽略了一些对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资源。

4.学校对图书馆与阅览室的使用情况。在基础设施的调查中,已经了解到目前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上不能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那么在仅有设施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又如何呢,从调查统计的数据明显地可以看出,在图书馆与阅览室的使用上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有35.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为师生开放时间充足,而有48.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严重不足。这显然对教师的学习、知识更新是不利的,更不利于学校知识管理的进行。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自我管理作为一种语言学的学习理念由来已久,并构成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沟通的基本精神内核,也是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的共同之处。而在现代英语教学当中,自我管理策略的应用性价值在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崛起而进一步凸现出来。本文重点探讨自我管理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自我管理策略内涵体系概述

自我管理,通俗的讲就是个体对自身个体、对自身的思想、理想、价值观、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通过自己对自己的组织、计划、约束、激励、控制和思考,实现自己对自己的管理。作为一种语言学的学习理念,很多语言学家都认同一点,语言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实质上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估三个方面。同时,元认知策略属于高一级的策略,不直接作用于学习,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计划,监控和评估来对语言学习起一个宏观调控作用 。这里的元认知,指的就是最初的认知,即对语言本质的一种认知。可以说,语言学界将对语言的学习的本质准确的定位于自我管理范畴,是对自我管理策略的一种深层次的肯定。自我管理策略又在企业管理领域大量应用,其内涵表现为员工对各个企业的基本决策的直接参与形式。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其重心在于生产资料实现了社会化,从而归全体员工或整个社会所有,从所有制基础上推论,员工在较小的团体中往往采取直接的方式,而在较大的团体中则通过他们在工会或者员工委员会的代表决定生产和收入分配这种最基本的问题,而技术和业务方面的事务也由他们主持、管理和监督。而从更为广义的层次来说,自我管理策略是民主组织形式在整个宏观微观经济活动中的集中表现。各个企业的承担机构诸如工会、员工委员会,都会向整个部门和整个经济组织的上级管理部门派遣代表来为其团体利益代言。在每一级的设置上,自我管理的机构载体都要负责其相对应的方针的制定、实施和相对独立的企业之间实行协调的最高权威。

二、英语学习中自我管理策略的内涵表现

涉及到“管理”字样,就必须要涉及到管辖治理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过程。而在英语学习中,自我管理往往表现出两大模式,认知模式和情感模式。认识模式是较易理解的,即强调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省自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它体现学习者处理内部实际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认知模式的本质就是强调个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自我英语知识、语法、词汇等认知对象所进行的管理和控制的过程。而情感模式指的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情感控制所形成的强大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者的兴趣、心态等。加涅同时还指出,学生情感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态度、信心、耐力、抵触、畏难、焦虑、意志和性格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对语言学习过程分别起到启动、维持、强化、引导、调控和制约的作用,并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从课堂授课的一线而言,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自我管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情感、意志。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能够自我激励、自我体验、自我克制和自我调节,不断提高情感的自控力;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发现并保持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不断提高自主意识和自觉性;能够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磨练,不断提高战胜自己的能力;能够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自主维持课堂纪律,自觉解决课堂出现的问题,实现师生对课堂管理权的分享;能够自我检查、自我计划和自我提醒,不断提高自立、自强能力,在英语学习中获得知识之外的成功体验。

实际上,自我管理策略是对素质教育尤其是新课程精神背景下的重要的教学理念创新。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管理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用。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境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管理就是在英语教师的作用影响下,学生为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自己及英语学习相关资源而开展的对自己英语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无论从语言学、教育学还是管理学领域,自我管理策略所表现出的主题,都极大的强调了人的主体性,通过自我意识的系统性、集中性和功能性的外化和行动化践行,将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实现能力发挥到社会活动领域之中。

三、自我管理策略对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一)自我管理策略通过个体差异性来提高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者个体存在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自我管理策略必须介入。前文提到,英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往往会涉及认知和情感两方面,这两方面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英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与现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自觉性。而这三方面的因素都会与英语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点融为一体,加剧个体差异性。在这种个体差异下,英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认知意愿和认知方式都会以极度个性化的方式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因此自我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体独特的风格化学习方法的效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而情感体验也是如此,在现代语言学教学语境下,英语语言学习不仅仅是相当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同时还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调控学习方法、策略等认知手段之外还需要进一步调动情感因素的过程。因此自我管理策略还要做到在管理方面的知情合一,自我管理往往是对自我情感体验的最本质最精准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学好英语。

(二)自我管理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我构建意识

英语学习作为一个自我知识构建的过程,决定了自我管理策略的必要性运用。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他要在主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构建主义理论从理性的角度强调了英语学习个体对自身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性的构建意愿和能力,是英语语言学习的本质过程。因此,英语知识、英语思维和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获取必须要通过自身来实现和完成。而对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过分强调的传统教学指导下,学生往往缺乏独立自主判断能力和思维活动训练,使得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很容易变成对书本单词、语法及练习答案机械记忆的过程,从而造成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新旧“图式”的联系被割裂。因此以强调以“学”为中心为主的自我管理策略指导下,就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来建构知识和能力,让每一个作为独立的主体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当然,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顺利。在自主学习的过程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习者进行自我调控,同时需要结合认知和情感这两个要素不断进行自我改善、控制和协调,从而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模式,使英语学习向着适合自己的良性轨道发展。

四、如何在英语学习中灵活运用自我管理策略

(一)从认知策略上

认知能力是学习英语的技术性基础,因此要对这一策略进行灵活运用,就要首先调控这一策略,因为认知对象和认知结果都是多样化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从事着获取知识和概念的脑力活动,其中包括获取、存储、加工、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过程,其过程无不与认知关联。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全面实施,不能以偏盖全。针对不同的阶段,应选择不同的认知策略。其次是要增强英语运用的自我意识,提高英语学习的认知能力。

(二)从情感策略上

自我管理策略的另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对英语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因此就需要树立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来提升自我的潜在学习动力。同时,建立自我向上的激励机制。通过榜样激励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通过确定目标的实现激励,唤起英语学习兴趣;通过自我成功激励,来增强学习自信心;通过合作与竞争,来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策略是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充分体现。

总之,自我管理策略是语言学习尤其是外国语学习的重要指导理念,通过对学习主体自身的主体意识的强化,进而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自我调控和自我超越能力,从而实现对外国语学习尤其是对外国语背后的文化背景认知和体验的文化层面的领悟。自我管理策略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教学理念同步重视的理念,对于现代个体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都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是现代英语教学理念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张冬艳,浅谈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与英语成绩的关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台版),2009(3)

【2】甘露,建构主义心理学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

【3】邓鹏鸣,发展外语习得者的自主学习意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内涵知识管理模式动态演进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虽然已有作者试图对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式进行研究,例如:Haslinda,A.&Sarinah,A将知识管理模式分为8种;Kenneth A,Grant&Candace T,Grant将知识管理模式分为3种;储节旺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对知识管理的流派进行了梳理;陆长平以知识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为视角研究了知识管理的模式问题,但上述研究仅限于横向静态的视角,尚未深入揭示知识内涵的渐进性深化与知识管理模式动态演进之间的联系,本文的研究尝试弥补这一不足。

2 知识内涵的深化

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知识是信息、客体、资源、能力到知识是资本的不断渐进性深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

知识渊源于数据化的信息,因此,早期的知识观将知识看作信息。该观点认为,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集成整合的系统化信息,是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知识的信息观揭示了知识的信息本质,是对知识认识观的一次本质概括。知识客体观认为,知识是以客体的形式存在的,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知识对象,是知识信息观的深化。客体化知识划分为固化知识和活化知识,前者包括那些印刷在书籍上的、刻录在光盘上的、凝固在建筑上的、定格在机器上的知识等;后者指活动于人之大脑或其辅助或延伸――自控系统或电脑内存之中的知识。知识的资源、能力观是知识客体观的战略性转换,前者是将知识客体视作资源的结果,后者是将知识客体内化为主体的潜在、动态、无形的主观能动条件的结果。知识资源、能力观是随着战略管理的资源、能力观的理论而兴起的。战略管理的资源观认为,唯有知识资源才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而能力观认为,唯有知识这种能力才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资本观将公司的知识视作能为企业带来“租金”的资本,是知识资源、能力观的进一步拓展。该观点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是管理公司的知识资本,而知识资本是指公司为生产目的而创造、收购、整合和系统化的一系列科学和技术性知识,是公司中的累积性知识,这种累积性知识通过信息流动不断地得以丰富,在生产过程中得以应用。知识内涵的深化路径表明,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3 知识管理模式的演进

知识观的差异决定了知识管理模式的不同。随着人们对知识内涵认识的深化,学术界对知识管理所应采取模式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前行。知识观经历了一个从知识是信息、客体、资源、能力到知识是资本的不断渐进性深化的过程,与此相应的是,知识管理也主要经历了从信息管理模式、知识工程模式、学习管理模式、创造管理模式、流程管理模式、战略管理模式到资本管理模式的动态演进过程。

3.1 基于知识信息观的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的首次使用是基于知识是信息的观点,这可能要追溯到管理信息系统的文献。1983年,Marchant将知识管理描述为一个选择性的战略信息管理术语,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演化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基于知识的信息管理观关注信息的采集、存贮、分类、组织、控制、加工、处理、传输、检索等全过程。由此可见,知识管理最早是作为信息管理而出现的。基于知识信息观的知识管理模式包括知识的信息管理模式和知识工程模式。

3.1.1 知识管理的信息管理模式

该模式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是对信息的管理,它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Ponelis和Fair Wessels就断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新纬度。知识管理学者Y,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国内学者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将信息转变为知识,并利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陈锐也将知识管理置于信息管理的范畴之内。

知识管理的信息管理模式的重点是探索合适的软件包以推进知识管理。软件销售商总是尽可能重新包装他们现存的产品并将其作为知识管理系统以增强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信心。信息系统作为公司未来关键的思想被管理界所接受,这种信念很少被怀疑。上述观念隐含着计算机取向的思想,其核心问题是知识管理存在于储存和分享知识之中,并且认为知识能够而且应该运用计算机系统表达和分享。可见,这种知识仍然是信息层面的知识。

3.1.2 知识管理的知识工程模式

知识工程学(Knowledge Engineering)是知识管理的信息管理模式中信息技术运用的进一步发展。与知识管理的信息管理模式一样,它仍然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知识工程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的基础之上。那时,从理论上讲,人们相信建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机器是可行的,这种机器能通过读取信息并使用其巨大的计算能力解决任何问题。然而,当试图建造这种机器时,人们发现计算能力并不是最主要的,知识的获取是最主要的。这种人们试图建造的机器被称作“专家系统”,其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模仿专家,如医生、地质学家和化学家在实践过程中所进行的认识和推理。

然而,专家系统对知识的获取成了其自身的问题。知识工程师们发现获取足够的高质量的知识以建造机器和可用的系统是一个长期的、代价高昂的活动。事实上,获取知识成了建构专家系统的瓶颈。这使得知识获取成了知识工程中的主要研究领域,这个领域研究的目标就是为了开发一种方法和工具以实现“将专家知识高效输入计算机中”这个艰巨的任务。近年来,知识工程师们在真实的知识管理计划中改造、测试和验证知识工程方法,如:知识工程中对不同种类知识、不同种类的专家、陈述知识的不同方法等的认知,这些方法大大地促进了知识管理的发展。

3.2 基于知识客体观的知识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对知识认识的深化,在知识信息观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知识客体观的知识管理模式得以出现。知识客体观将知识看做某种客体或事物,其独立于人的行动,可以被储存、检索和运用。

基于知识客体观的知识管理模式关注的是组织知识的获取、知识在组织内的运作或知识对于组织发展的意义。与基于知识信息观的知识管理模式不同的是,前者主要强调知识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后者主要是强调知识管理中人的因素。基于知识客体观的知识管理模式可细分为知识学习理论、知识转化创造理论、知识流程理论等。

3.2.1 知识学习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的组织学习模

式认为,“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行为,藉由不断的学习,人类才能顺应变化的环境。而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只有透过个人的学习组织才能学习,个人将其学习成果经由语言或行动将所觉察到的现象或想法向自己或别人解释,并逐渐发展成组织共识并且内化至个人的行为模式上,此即为组织学习。

关于组织学习的观点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Huber提出组织学习可分为四个部分:知识取得、信息扩散、信息解释及组织记忆。Gravin则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创造、获取与传输知识的过程等。组织学习模式强调客体性知识的外部获取,是知识信息管理模式的深化。

3.2.2 知识创造管理模式Nonaka&Takeuchi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要不断地将知识由隐性向显性转化而创造出来。组织可以通过“社会化、外部化、结合化与内部化”之知识螺旋来进行知识创造。Von Krogh认为快速创造新知识并且将新知识扩散到组织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组织内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的议题。新知识的创造包含5个阶段:①组织成员间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与知识;②根据组织成员分享的知识,有效地创造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概念;③为公司的愿景、目标、策略以及市场调查来验证此概念是否符合市场需求;④为利用已经确认的概念来发展产品或服务的雏形;⑤为组织将所创造的新知识、新概念与新雏形扩散于整个组织内。知识创造管理模式强调主体内部的主体性知识与外部的客体性知识,即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深化了知识的学习管理模式。

3.2.3 知识流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流程管理模式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是管理组织内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知识活动。Davenport&Prusak宣称知识管理是获取、分配和有效利用知识的流程。Alavi&Leidner认为知识管理流程包括知识创造、储存、检索、转移和应用活动。Alavi描述了KPMC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流程。该流程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员工创造、推动、共享隐性知识及其他知识资产,以更好地服务于顾客的过程,它由六个连续的过程构成,即:知识获取、知识检索、知识过滤、知识链接、知识分发和知识应用,见图2。

国内学者王广宇在综合相关知识流程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从业务流程的角度划分,知识管理可分为9项紧密联系的活动,并称其为“K9知识链”。知识流程管理模式突破了知识管理模式的单一性(学习或创造),使知识管理的活动得以系统性深化。

3.3 基于知识资源、能力观的知识战略管理模式

基于知识资源、能力观的战略管理模式将知识视作资源或能力,极大地突破了将知识视作一般具体客观事物的狭隘视域,将知识的认识深化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而又一次推动了知识管理模式的发展。企业知识的战略管理是指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企业知识战略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的资源观和知识管理的能力观。

3.3.1 基于知识资源观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 当人们将客体知识视作组织的战略资源时,知识客体观便被知识资源观所取代。知识管理的资源观认为,能为企业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资源是企业众多资源中的知识资源,因为只有知识资源才符合能为企业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资源所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和不可等效替代性”4个特征,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企业知识管理的资源观进一步认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异质性源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差异性,且这些差异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持续性的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度源于知识复制和转移的困难程度。知识的交流、转移、流动和吸收通常依赖于群体主体间的互动,这种互动需要运用独特的语言和编码。Berger&Luckman等认为,个体知识之所以能在群体之中转移,是由于学习了一套担当沟通语言的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如何组织、收集和评估知识提供了规范化的约束。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而存在的复杂性组织,企业要进一步获取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构建一套和谐统一的组织文化系统,通过在企业内使用这种共同的表达方式以进行高效的沟通,从而使知识的交流、转移、流动和吸收的成本更加低廉。知识管理的资源管理模式将知识客体视作组织的战略性知识资源,将知识客体在组织中的作用进一步突显出来。

3.3.2 基于知识能力观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 将知识客体内化为主体的潜在、动态、无形的主观能动性的条件时,知识能力观得以产生。知识能力观认为,知识是影响人们行动的潜在因素,知识管理就是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知识的获取、转移、应用和创造,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提升竞争优势。

知识能力观源于Prahalad&Hamel的核心能力思想。Prahalad&Hamel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而且是企业技术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的整体能力,是渗透在组织中的能力,是通过长期积累起来、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知识能力观的知识管理模式将知识客体内化为主体的内在素质,使组织绩效的渊源由组织主体的外部转向了组织主体的内部,强化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对主体条件的依赖性。

3.4 基于知识资本观的知识资本管理模式

知识资本管理模式建立在知识资本观的基础之上。该观点将公司的知识视作能为企业带来“租金”的资本,是知识资源、能力观的进一步拓展。该模式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是管理公司的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可以定义为公司为生产目的而创造、收购、整合和系统化的一系列科学和技术性知识。知识资本是公司中的累积性知识,这种累积性知识通过知识流动不断地得以丰富,在生产过程中得以应用。因此,知识资产是一个动态性概念,是由公司积累,并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丰富和整合,最终得以运用和商业化。知识资本的运用或商业化目标――价值创造――是其主要特性。

企业的知识资本主要包括企业的智力资本和企业的社会资本,因而企业的知识资本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公司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和社会资本管理模式。

3.4.1 智力资本管理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OECD描述了作为公司中两类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的智力资本,即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指企业所拥有的诸如软件系统、销售网络和供应链;人力资本包括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和组织外资源,即顾客和供应商。

Petrash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构成,如图3所示:

人力资本指组织中每个人已经拥有和生产的知识;组织资本指涵盖在组织结构、组织运作和组织文化中的知识;客户资本是指消费者与供应商关系的知识。该智力资本模型描述了为组织创造财务价值的三种智

力资本之间的关系。其中虚线表示对三种资产的管理,三种资产重叠部分愈大,则组织创造价值的空间就愈大;知识总是在组织、个人和客户资本之间转换和流动,从而为组织创造价值。智力资本将知识资源细化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主要是指组织的主体性因素,因此,知识管理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是知识资源观与能力观的有机整合,因而再一次推动了知识管理模式的深化。

3.4.2 社会资本管理模式社会资本是指嵌入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资源,可从三个维度对其划分,即结构维度、认知维度和关系维度。结构维度由相关交换的组织的社会网络连接组成。认知维度提供了通过两利,主要机制,即使用同样的语言和词汇,以神话、故事、比喻的形式叙述的背景和建议来进行知识的分享。关系维度的社会资本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因为它提供了接近组织进行知识交换以及激励组织进行交换的基础。交换本身是信任(trust)、规范(noYin)、责任(obligation)、期待(expectation)和认同(identity)的表现。信任是合适行为的基础。在相互信任的关系中,人们更愿意进行知识的社会交换,而且,随着实践的推移,信任能够产生提高从事知识社会交换意愿的合作规范;责任是对从事未来行为的承诺或义务,它与规范有明显的区别,因为承诺是在社会特有的个人关系中形成的。认同是指个人将他们自己看作与其他个人和群体是一致的认识。

知识管理的社会资本管理模式将智力资本置于组织的社会网络之中并加以丰富,发展和深化了智力资本的管理。

当然,随着人们对知识内涵认识的深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管理模式还会相继出现。基于知识内涵的深化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动态演进过程如图4所示:

4 知识管理模式的动态演进评析

知识管理的信息管理模式和知识工程模式比较强调知识的信息性及其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为早期的知识管理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基于知识客体观的知识管理模式摆脱了知识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完全依赖,该模式强调了知识管理中知识来源的途径(学习或创造)以及在知识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而基于知识流程观的知识管理模式将知识管理视作一个多个“节点”前后相继的流程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知识管理的真谛。知识战略管理模式将知识视作资源或是能力,在知识管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知识的资本管理学派将组织和社会中的基本要素皆视作知识,使知识管理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虽然上述知识管理的各个模式都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知识管理思想的进步,但是,这些知识管理的思想也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院科室主任;管理知识;探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c)-125-02

新医改方案提出要建设职业化的医院管理队伍。作为医院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科室主任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还必须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具备卓越的管理能力[1],这就需要科室主任不断学习和补充一定的管理知识。本文对科室主任管理知识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三级医院科室主任共51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中列出政策法规、医学与人文、医院管理等3大类21项知识(统称为管理知识),由被调查者选择科室主任必须具备的知识、比较擅长的知识、比较欠缺的知识。

2 结果

2.1 对政策法规类知识的选择情况

调查显示(图1),分别有35位(68.6%)和32位(62.7%)被调查者认为“医疗纠纷处理法律法规”、“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是科室主任必须具备的政策法规类知识,而这两项同时也是他们认为比较欠缺的知识。“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和“社区卫生政策”是较多人认为欠缺的知识,但多数人认为他们并不需要具备这两项知识。

图 1 科室主任对政策法规类知识的选择情况

2.2 对医学与人文类知识的选择情况

调查显示(图2),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患沟通技巧”和“团队建设”是科室主任必备的知识,目前这两项知识是科室主任相对比较擅长的知识(超过45%的人这样认为),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室主任必备“领导科学与艺术”和“管理实践中的哲学思维”,而同时这两项也是他们比较欠缺的知识。

2.3 对医院管理类知识的选择情况

调查显示(图3),“服务流程管理”和“绩效管理”是较多被调查者认为必须具备而同时比较欠缺的知识,虽然更多的人认为必须具备“员工行为激励”和“医疗质量管理”等知识,但他们认为这些是相对比较擅长的知识。值得一提的是,37人(72.5%)认为他们欠缺财务管理知识,但仅有16人(31.4%)认为他们需要具备这项知识。

图 3 科室主任对医院管理类知识的选择情况

3 讨论

3.1 科室主任自身有对管理知识的需求

科室主任一般是从专业技术骨干中选拔、提升起来的,肩负着科室领导、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等多项任务,他们有一流的专业技术,但在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2]。科室主任自身已经认识到所擅长的知识和应具备的知识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3.2 对科室主任进行管理培训十分必要

目前针对医院院长的管理培训较多,但针对医院中层的管理培训相对较少。科室主任认为他们还欠缺多项本应具备的管理知识,因此开展对科室主任的管理知识培训十分必要。培训是提升人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培训并非能在短时期内见效,因此应把培训看作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来建设[3]。

3.3 结合实际选择科室主任管理培训方式

研究显示,成人学习的三大障碍是时间、精力和习惯。本文中被调查者也称平时工作特别忙,很难抽出时间学习,因此他们普遍赞同每半年培训1次,每次4~5天的互动式面授培训方式。培训组织方应结合科室主任的工作实际安排管理培训。

3.4 以需求为导向设置科室主任管理培训的内容

培训内容的安排不是培训组织方的一厢情愿,而应跟培训对象的需求紧密结合。例如,我们会认为新医改下学习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十分必要,但多数科室主任本身并不认为该项政策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多数管理培训会安排医患沟通、医疗质量管理等“热门”课程,而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多数科室主任对这类知识比较擅长,因此可以减少类似课程的课时或改变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等)。当然培训对象的需求不是设置培训内容的唯一依据,还应结合科室主任的岗位职责、院长对科室主任的能力要求等综合分析。

总之,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促进医院不断发展的关键。必须结合科室主任管理知识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医改需要的现代化、职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罗卫东.科室主任管理职能与基本素质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4):89.

[2]李艳萍.提高医院中层管理干部整体素质的思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