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10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解决,单纯依靠某一方都不可取。坚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做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增进实效,已经成为摆在当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为切入点。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依据

1.1 协同理论

协同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使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状态,并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其强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同,以实现整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超越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二者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解决问题的层面、教育内容侧重点、教育具体目标等个性要素,也形成了包括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共性要素,二者可通过互为补充、互为整合为一个系统,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形成协调、同步和合作的整体合力,产生协同效应实现系统优化,从整体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协同学理论为二者协同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1.2 政策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中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始终要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开创工作新格局。政策文件为二者协同提供重要的支撑。

1.3 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我党和高校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相互交织的新境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不能较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极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大学生思想现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展不成熟、自立适应能力有限等原因,较多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情感、适应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二者协同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二者协同将更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价值

2.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等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化解心理危机,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意志品质。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层次人才。尽管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把综合素质高作为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将有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带动科学文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将有利于丰富二者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方法和工作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成效。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移植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双向互动、平等交流、倾听沟通的教育理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个别访谈、心理咨询、心理测验、角色扮演等教育方法;主动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情绪调适、人际关系、挫折应对等方面内容。

2.3 营造和谐稳定育人环境

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人的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离不开环境。二者的协同将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二个系统环境因素的协同,当然并不是环境的简单叠加。协同优化了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了协同的深入开展。二者的协同分别影响和改变着各自的环境。环境依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依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依性质来分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依形态来分可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所营造的和谐稳定育人环境是大环境与小环境、硬环境与软环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有机结合。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路径

3.1 管理体制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首先要解决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问题,特别要加强管理体制方面的协同。高校要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领导,预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或缺位现象,成立校院两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解决和处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两方面工作实效;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规划,全面安排和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同步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且专款专用,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择优配齐配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工作队伍的考核管理,提高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体制协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的首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协同的深入开展。

3.2 课堂教学协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系统讲授和心理健康知识讲授,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交融,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知识和教育。可邀请专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网络课程,不断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入,在提升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3.3 社会实践协同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锻炼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寒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要抓好社会实践这一重要支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实践领域的交融,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项目,不断增进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理解,激发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及自我成就动机,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大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3.4 教育队伍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专职政工干部、学生干部队伍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专兼职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师等,二支队伍存在一定比例的交叉和重合。高校要认真做好两支队伍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两支队伍的有机配合,一方面,要加强对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政工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帮助其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和心理危机干预实操,使之能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和考核,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加强两个子系统的工作队伍的交流学习,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从而实现彼此的互助和协作。教育队伍协同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来提升工作的实效。

3.5 校园文化协同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广大学生陶冶情操、构筑健康人格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办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通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通过摄影比赛、书画展览、音乐欣赏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通过歌咏比赛、琴棋书画、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起到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孔晓东.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健康因素审核

在我国石油单位生产管理《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重要文件中,健康始终处于首要地位。这不仅有效反映了当今社会上至国家政府、下到企业民众对“以人为本”、“健康安全发展”等号召的积极响应,更是各个单位重视职工健康安全、努力创造和谐、稳定、幸福社会的直接体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飞速进步,传统的职业卫生管理实施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各个单位以及各个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程序以及管理措施,把职工的健康安全、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计划以及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不断完善和大力发展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两项体系,逐步将传统的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到该体系中。

1对健康监护与健康管理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审核

1)对健康监护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审核。《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第十九条明确指出[2],用人单位必须设置、具备或者委派、指定专业的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或者机构,同时配置全职或者兼职的合格的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同时,《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3]中第二条明确指出,各个单位以及各个企业必须对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以及突发应急期间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此外,第三条明确指出,各个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健全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从而有效保障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具体落实。第四条明确指出,各个用人单位必须定期组织特殊工种的职工,如从事接触类职业病危害较大的作业者进行全面的职业健康检查。第十七条明确指出,各个用人单位必须对所有员工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其中,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必须包含职工既往病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史等详细的健康资料。总的来说,《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中的各项规定是职业健康检查进行的理论依据。2)对健康管理、组织条例、制度协议、法律法规等文件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审核。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中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健康管理相关内容,即各个组织机构构成以及各个单位负责人;各个地区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地方病等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对健康风险的分类统计以及对各项危害要素的标准化控制流程;从事高危行业的各个单位必须同当地医院签订相关制度协议;收集并学习贯彻与职业健康有关的法律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对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审核中健康因素进行审核,必须从上述几方面分别对其进行审核。

2对职业健康管理设施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审核

卫生设施的完善与完整是职业健康管理的根本保证,因此,对职业健康管理设施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审核是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中健康因素审核工作的重中之重。1)对营地选址、布局及周围环境卫生进行审核。营地的选址应综合实际情况,考虑职工具体需求进行。具体来说,营地的位置不仅要满足员工居住环境的适宜安全,又要保证其与施工现场距离在一定范围内,以方便职工上岗作业,同时,该营地还应满足便利的交通、靠近水源、稀少蚊虫以及自然疫病等条件。可以说,营地的选址一方面要求营地能有效利用周围环境,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保证环境中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2)对营地宿舍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审核。营地选址完成后,营地的宿舍作为职工休息的场所,其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情况以及隔音效果等硬件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营地宿舍内的环境卫生优良直接影响单位企业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的好坏,因此,对营地宿舍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定期审核,是上述二者审核中健康因素审核的关键。3)对办公室环境卫生进行审核。办公室作为员工办公的主要环境,对其环境卫生进行审核同样十分必要。具体来说,办公室的噪声不能超过六十分贝(五十分贝以下最佳)[4],同时办公桌必须保障五百瓦以上的照明,办公室应保证冬暖夏凉。4)对食堂环境卫生进行审核。对食堂环境卫生进行审核时首先应检查食堂选址是否落实基本选址条件以及其周围环境是否符合基本卫生要求。此外,食堂应具备卫生许可证以及餐馆经营证等有效证件;对于从事餐饮服务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必须具备体检合格证以及上岗资格证等有效证明;对于需要进行加工的各种原材料来说,从采购、储存到加工以及处理等各个过程都不能违反相关卫生要求。5)对饮水卫生进行审核。城市自来水是饮用水的首要选择,对于某些没有自来水的偏远地区,如果必须使用井水或者地表水,则首先需对其进行水质检验,对于满足各项指标的水源才能投入饮用。此外,饮用水的运输、储存以及分配、供应等环节同样应按照卫生要求,严格执行。

3疾病的防治

1)传染病的防治。传染病由于具有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破坏力强等突出特点,严重影响了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工作,加强传染病的防治,能有效促进上述体系审核工作中的健康因素审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对于患有法定传染病的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必须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除此之外,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预防是关键。加强对各个施工地区主要传染病的宣传,提升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防护意识和能力,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职业病的防治。职业病虽然在时效上不如传染病,但由于职业病具有影响范围广、时间长以及难以治愈等特点,其对于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中健康因素审核工作的影响也不容小视。要做好职业病的防治,对于单位企业来说,其各项设计必须到达国家相关要求,如废水、废渣以及有毒有害气体等的处理,以及各个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等;对于完成工作的各个职工来说,应自觉学习健康安全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单位企业组织的各项培训,并与同时交流学习等。

4结束语

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健康稳定进步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随着这两项系统的广泛使用,二者的各个操作过程,尤其是审核过程直接影响着该系统的操作质量。而审核过程中,健康因素审核作为关键步骤,对该系统的审核以及整个使用过程都至关重要。健康因素审核工作的详细化、具体化是上述两种体系正常实施的有效保障。因此,对该体系审核中健康因素审核要点进行分析总结十分必要。

作者:赵涛 单位: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发勇.油田企业建立实施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探讨[J].中国化工贸易,2014,6(31):181.

[2]杨平,吴赟.企业实施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13(2):83-86.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环境; 优化与途径

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当中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的思想品德发展遇到了很大障碍,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为了充分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育人作用,我们必须摒弃现有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利用积极因素,创建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1.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

从重视程度上看,我国高职院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普遍认识不足。当前,由于就业的压力增大,学校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培养上,高职院校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观念陈旧,理解片面,定位模糊,目标不明;另有一些人,认为互联网是万能的,只要建成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即可,没有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等诸多层面全面立体展开工作,导致实效性不明显。

2.高职院校校园制度环境缺乏对大学生参与机制的培育

当前,高职院校规章制度大多是学校出于管理的需要制定的,制定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单向过程,几乎不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这种制度制定模式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参与权,从而直接导致大学生丧失了对制度制定的主体性。意向制度要获得完全的效力,就必须使人们相信制度是他们自己的,被动地接受制度的管理,很容易造成广大学生对制度的信任感和认同感的缺乏,从而进一步影响大学生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的养成,严重削弱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3.校园人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人际交往困难方面,大学生主要存在着适应性困难、选择性困难和调节性困难。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适应性困难主要指的是在大学生活中,由于大学环境与其之前学习和生活的中学环境有较大区别,由此产生的不适反应,并随之引发了人际交往问题。校园里有种类繁多的学生社团和组织,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而身边的同学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存在差异。这些环境上的变化对适应能力不强的大学生造成困扰,导致适应性人际交往困难。其主要体现在对人际交往的冷漠、恐惧和自我定位偏差等,这些扭曲的、不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念将会削弱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实践能力。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与改善的途径

1.创新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要共同参与、积极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各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强化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建管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丰富和优化网络文化产品,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立和健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重视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信息素质;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的免疫力,在思想上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加强网络监管,构筑抵御不良信息的技术“防火墙”,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创建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寓教于乐,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熏陶,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2.大力优化学校制度环境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应针对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加以宣传和监督落实。其后,还应注重在学生当中宣传校园制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以及违反规章制度对学生本人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群体逐渐形成对学校制度的认同感,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各类行为规范的好习惯。

其次,我们在设计规章制度的时候,应该融入人性化的考虑,让制度的内容既能够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又能够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也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群体性的制度价值观,从而加强对学校制度遵守的自觉性。而制度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内部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最后,在校园制度环境的建设中,要注重发挥高职院校党委的核心作用。高职院校党委应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和研究,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自身威信和凝聚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作用。

3.进一步优化校园人际环境建设

首先,要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和手段,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推助剂。人文精神的养育、完整人格的塑造,关键在于教育者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予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影响与感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良师益友式的“伙伴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爱与尊重,多一点表扬与鼓励,少一点批评与训斥,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营造和谐的生生关系。一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基础和依托,通过专业的指导,促使全体学生了解并有效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帮助学生安排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实践和体悟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可以是主题班会、群体性体育比赛、合作类趣味游戏、知识竞赛、辩论比赛等等。在开展集体活动的时候,鼓励学生尤其是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并且在集体活动中为不同类型性格的学生提供不同情境的场合,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范文第4篇

在国务院正式《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之际,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王金南、蒋洪强、钟晓红等人发表看法,他们认为,《纲要》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路是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把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作为重大领域,把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作为重大专项,把能源先进技术和海洋技术作为前沿技术,充分体现了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技支持。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方面,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被列为优先主题。同时,在能源、农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其他方面的科研领域中也充分体现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思想和要求。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环境科技增添了数不胜数的环境友好元素,找到了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方式,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科技水平和环境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n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在九个关键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 对此,他们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发展思路,应该着力在以下九个关键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上,实现环境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环境保障技术体系。研究建立综合的社会-经济-资源-能源-环境-健康的国家预测模拟技术系统;研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重点研究开发生态价值评估方法、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损失的计量模型、软件系统及其纳入传统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构建国家、地方和企业不同层次的绿色核算体系;研究各种生态与环境系统的补偿机制及区域分异。 二是循环经济共性技术与科技示范体系。研究分析我国快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情景并预测需要的资源生产率提高倍数;研发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与方法;研发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废旧产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的支撑技术;研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三是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治技术。完成区域和流域污染控制环境分区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研发流域水污染防治与修复的关键技术;阐明区域性大气污染的成因,提出控制技术;查明土壤污染成因,建立控制及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技术体系;开发固体废弃物控制与治理新技术;区域性复合污染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 四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关键技术体系。包括农村面源污染特征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农村集约化养殖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其示范;农村的工业企业污染及其控制技术;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及典型区生态工程示范技术;农村饮用水污染机制及供水安全保障技术等。 五是生态建设与生物安全的科技体系。包括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和保护;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沿线和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重点开发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 六是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防治技术。包括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识别技术;重点有毒有害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和机理;环境健康风险、基准、标准和预警;阻断和降低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的技术途径和控制对策。 七是核与辐射安全的关键技术。包括核安全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辐射防护和照射控制技术、辐射源安全保障体系;放射性废物安全与处置技术风险评估;放射性废物安全;核设施安全退役技术;核与辐射应急与反恐防恐技术。 八是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保障技术。包括发展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 九是应对全球变化与履行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包括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履行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履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履行环境污染与越境转移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加强全球环境公约履约对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范文第5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先进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雾霾天气不断扩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重经济增长轻生态环境保护,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转变为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质量增长与数量增长并重,积极促进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遵循协调发展的自然规律,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再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生态法治,建设美丽中国。目前,我国每年的环境污染损失已占GDP的3%,污染严重地区的环境污染损失已占GDP的7%以上。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只有建立最严格的法律制度,最严密的生态法治,才能遏制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依法推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西北地区中等城市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和法治不足

(一)建设现状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陇上江南”之称,但天水也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城市。多年来,天水市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保障,积极建设美丽天水。2003年,天水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目前,全市已累计义务植树近3亿株。2014年,全市森林面积增加到769.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9%,超出了全国20.36%、全省11.28%的平均水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2.97%,绿地率提高到28.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7.33平方米。2013年,天水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为良,平均污染指数为59,空气质量达到Ⅱ级(良)的天数为34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3.7%。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交通干线噪声和功能区噪声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是,近年来随着天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匮乏、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正严重影响着天水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城市形象。

(二)法治不足

天水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当前,生态法治理念和生态法治保障缺乏,致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诸多法治不足,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生态法治保障。

1.社会公众的生态法治理念薄弱。目前,城市生态文化、生态法治的宣传普及不到位,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理念较差,对于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公民环境权利等知之甚少,导致社会公众的生态法治理念薄弱。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时,缺乏应有的维护自身、社会和国家合法权益的主动性,缺乏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2.地方生态政策规定不健全。由于西北地区中等城市绝大多数不是国家规定的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因此,只能研究地方生态政策规定体系,而不能研究其地方生态法规规章体系。目前,天水市现有的生态环境执法依据主要是国家法律法规和甘肃省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而天水市虽然制定了一些适用于全市的地方性政策规定,如《天水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天水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天水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意见》、《天水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办法》、《天水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但数量较少,零星分散,某些方面存在空白领域,不全面、不系统,存在政策规定“碎片化”、管理“分隔化”的问题。因此,执法依据不足。

3.地方生态执法、司法不完善。目前,天水生态执法基础相对薄弱,职能分散,多头执法,环境监测能力还需提高,防治对象相对单一,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管理欠规范,执法存在违法难究、处罚难严等问题,影响生态执法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司法部门难以形成司法合力及时解决生态环境案件,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时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4.缺乏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行政的强制力量,更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监督。由于社会公众的生态法治意识薄弱,同时缺乏应有法律机制对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予以具体明确和可操作性的规定。因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污染的积极性不高,生态法律实施和公众监督效果不理想。

三、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路径分析

作为西北地区中等城市,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路径涉及五个方面,一是法治理念保障路径;二是政策规定保障路径;三是生态执法保障路径;四是生态司法保障路径;五是公众参与保障路径,从而形成“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路径。

(一)法治理念保障路径———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法治理念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需要生态法治思维和生态法治理念的推进和保障,需要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出全面、深刻的调整。首先,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法治理念,尤其要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法治理念。目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生态法治理念。应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生态法治、生态道德、生态价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回应媒体报道和社会关切。全面推进生态法治理念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让生态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管理,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诉讼权。其次,健全绿色创建机制,深化绿色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绿色单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小区创建机制,建立绿色创建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经常化的开展工作,并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制,制定环保公约和绿色守则,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绿化覆盖率,规范公民的环境行为。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生态法治价值追求变成社会公众的价值追求,全面拓展生态法治的广度和深度。

(二)政策规定保障路径———健全完善地方生态政策规定体系

地方生态政策规定体系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其政策规定体系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性政策规定、污染防治政策规定、自然资源和能源政策规定、特殊区域生态政策规定等四大部分。通过适时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内容,逐步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健全完善,与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生态政策规定体系。

1.突出政策规定的生态法治理念。天水市生态政策规定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突出生态法治理念,根据生态文明理念、生态规律、生态道德、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加以创设、健全和完善。目前,天水市的相关生态政策规定往往较少涉及生态法治理念,内容较为原则抽象,其指导思想、目的、原则和内容方面,应突出生态法治理念,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2.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性政策规定。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管理、能源管理、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广泛领域,生态文明建设表现为部门多样化和职权分散化,难以形成建设合力。因而,应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性政策规定,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全面调整,设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来统领和指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例如可以制定《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办法》、《天水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促进办法》、《天水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办法》等政策规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健全完善污染防治政策规定。天水市污染防治政策规定较为全面系统,严谨规范,构成了天水市生态政策规定的主体。政策内容涉及各类污染防治,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节能减排、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境执法、环境监察等众多领域,政策名称涵盖防治办法、防治方案、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实施方案、实施意见等多种类型,但一些领域也存在政策规定空白,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规定,应制定《天水市清洁生产促进办法》、《天水市环境影响评价办法》、《天水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天水市土壤污染防治办法》、《天水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办法》、《天水市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治办法》等。

4.健全完善自然资源和能源政策规定。天水市自然资源和能源政策规定数量较少,零星分散,不全面、不系统,存在政策规定“碎片化”、管理“分隔化”的问题。其中,土地资源政策规定相对较多,主要涉及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土地登记实施细则、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领域;其余零星规定主要涉及矿产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理、循环农业规定、草原生态保护、城市绿化管理、可再生能源管理等领域,对于很多政策规定空白领域,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规定,应制定《天水市抗旱实施办法》、《天水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办法》、《天水市古树名木管理保护办法》、《天水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办法》、《天水市全民义务植树办法》等政策规定。

5.制定特殊区域生态政策规定。特殊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和文化遗迹等。目前,天水市特殊区域生态政策规定尚属空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可适时制定《天水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天水市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天水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

(三)生态执法保障路径———完善地方生态执法机制

1.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机制。目前,由于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较多,职能分散,相互交叉,造成执法主体多样,监测力量分散,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多头执法问题突出,难以形成严格监管的强大合力。因而,应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制度,根据"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原则,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量,明确环境监管地位,强化环境监管权威,建立独立而职能有机统一、运行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制。既要对各类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管,也要对各类资源能源、特殊保护区域实施统一监管。

2.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制度。应制定《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实施方案》,具体规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机关、示范学校、示范医院、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园区、示范家庭等各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以及创建的申报、建设、评定及监督管理等规定。创建活动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实行考核评比。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活动,建立生态文明基金会。通过全方位的系列创建活动推动天水市积极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打造美丽天水。

3.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制度。首先,建立生态环境执法协调机制、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生态环境执法涉及面广,环保部门与其他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应相互配合,信息共享,协调行动,齐抓共管,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和高压态势。其次,强化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使教育培训日常化、制度化,提高执法队伍准入门槛,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确保执法人员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失职不渎职。再次,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采用先进仪器设备,改进环境监察装备,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4.健全完善城乡规划制度。科学的城乡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应制定《天水市城乡规划办法》,完善城乡规划制度,健全监督约束体系,保障和改善人居环境。首先,发挥城乡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调控作用。城乡规划的制定、修编、调整和实施都必须贯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其次,坚持科学的编制和实施原则。坚持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编制和实施原则。城乡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项目规划都必须坚持科学的编制和实施原则。再次,增强城乡规划的稳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未经法定程序,城乡规划不能随意调整。

(四)生态司法保障路径———完善地方生态司法机制

1.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我国2014年修改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明确诉讼主体。并非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诉讼主体只能是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其次,的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再次,诉讼的限制条件。由于是公益诉讼,因而提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2.建立政法机关合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为推进生态法治建设,法院、检察院、公安和司法机关应最大限度发挥政法机关合力依法制裁破坏生态文明的违法行为。首先,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审判机制。天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某些县级法院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集中统一管辖环境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并建立健全环境专家参与环境诉讼机制。其次,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检察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检察工作方式,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生态修复量刑建议,建立重大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案件同步介入机制,开展生态环境领域职务犯罪专项查办工作,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再次,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安执法机制。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办案能力强的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侦查办案队伍,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实施长期性、精准化打击。第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衔接联动机制。法制宣传教育、律师服务、公证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五)公众参与保障路径———推进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1.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是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促进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首先,应扩大信息公开的政府部门。从环保部门扩大到所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包括资源、能源、农业等部门,使生态环境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其次,应扩大信息公开的单位类型。从超标排污的严重污染企业扩大到所有排污企业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单位,把所有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单位都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再次,畅通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政府网站、企业网站、公报、公告、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畅通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和公众之间、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