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张志贤,男,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教学、医疗,养生保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急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健康养生指导。大学要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基本要求,以适用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1]。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涉及政府、医学院校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如何构建和实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阐述了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严重匮乏问题。

目前,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突出。一是医学院校养生保健师资缺乏,医学生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贫乏。二是各级各类医院缺乏养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三是全社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培养大量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据《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伴随生活压力的加大,“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每年递增,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主要原因,需要高素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提供健康养生指导。

(三)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养生大师”迷倒众生,“养生秘诀”风靡一时和养生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现象。一是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社会化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二是有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养生知识和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使公众误入歧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三是迷信一些流行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表现为自诊自疗的、延误病情的、没病折腾出病的、看“大师”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步入养生误区。需要养生保健专家倡导树立科学养生观,正确处理养生与治疗疾病的关系,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二、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功能和内涵也向正确引导现代人健康需求和消费调整,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在美国约1亿以上的人口在大约700多个健康管理机构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日本有40多万健康服务人员,平均每300人配备一个养生保健师;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3],与美国、日本相距甚远。根据有关专家预测:2012-2021年中国将出现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需求高峰,养生已成为生活质量象征、健康生活标志和21世纪最热门的产业。社会转型期,我国13亿人民迫切需要养生保健指导。如果按1000人配备2名养生保健师,全国需要260万人;按1000人配备5名专业保健按摩师,全国需要65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潜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市场。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迅速,各种养生保健中心、社区养生保健医疗中心、养生馆、保健馆、养生会所、企业养生俱乐部和经络、艾炙、针灸、足疗等养生馆遍布各地。随着我国养生产业市场的规范,经国家认证的专业养生保健机构将会应运而生,都急需大批的经医学院校培养和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就职于各级各类医院的养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部门和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养生保健教育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卫生保健部门,个体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康复中心,健康保险公司;二是自主创业,开设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产业公司、养生会所、疗养院、养生保健康复咨询服务部;三是对特殊亚健康群体做家庭养生保健、康复医疗服务;四是保健产品生产开发和营销企业等。

三、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

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科学养生与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型卫生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4]。”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养生保健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学习,掌握养生保健教学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教学规律,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养生保健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加大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研究力度,组织修订、编写和开发本硕博、大中专层次规范化教材,构建科学系统化养生保健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课程体系。笔者编撰的《科学养生与健康》医学教材较系统的丰富了情志、心态、饮食、运动养生及全身各系统的科学养生知识与方法和“亚健康”“八高症”“慢性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知识等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医学院校应设置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教育方向的养生保健专业,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康复,现代养生医学、现代康复医学,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师、康复医疗师等专业,逐步健全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二)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多类型、多渠道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养生保健专业教育本硕博一条龙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硕士、博士类研究型人才。二是建立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养生保健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培养本专科应用型人才。三是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开展养生保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四是对医院、城乡社区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展养生保健培训,培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五是建立高端养生保健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启动研究项目,培养专家型人才。六是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执业医师考试和注册制度。

四、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人才覆盖原则,确定大师型、顾问型、技能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等5类人才培养模式[5],为社会培养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具有“中医传统文华根基”、“中西医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预防思想的各类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养生保健概论,中医养生,道儒佛武传统文化养生,中华武术养生,现代科学养生,现代养生医学,养生保健执业规范等。培养方式包括理论学习、技能传授、考核测试和社会实践等。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要求。

一是掌握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养生概论、健康本质、疾病形成、中医养生、“治未病”和预防知识。二是掌握中医基础和中药学基础知识。三是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包括精神、情志、自然、环境、饮食、起居、睡眠、经络、药物、房事、五脏和慢性病养生。四是掌握现代科学养生知识。包括现代科学养生基本理念(健康概述、科学养生观、健康风险预警与健康评估、“养成教育”、科学养生指导),现代预防医学与养生(一级预防与养生,慢性病三级预防)。五是熟练运用传统和现代养生基本技能。包括传统养生功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针灸、足疗、耳针疗法和减压、排毒、营养、中西医急救技能等。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第2篇

1.人才结构不合理

延边州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汉族占69%,朝鲜族占24%,其他民族占7%。朝鲜族比例较少,民族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朝鲜族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开展。在性别比例中,男性占35%、女性占65%,男女比例约为1:2,女性所占比例较高,这对提高男性居民参与健身活动不利。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来源于街道社区和乡镇文化站,占44.5%,而来自于农村的只有10.6%,城乡比例失调。

2.技能指导型人才匮乏

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分为组织管理型和技能指导型。目前,我州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组织管理型占72.4%,技能指导型占27.6%,技能指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匮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身技能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在课程设置上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层次之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实践脱钩,没有按照指导员的知识体系之内在关系来构建课程体系。

4.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占69.2%,重理论、轻技能现象依然严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才培养应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非学术性、重视应用性而非理论性、重视技能的专业化而非大众化。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指导健身技能的全面性、专业化而非理论水平,大多数人希望通过学习掌握更为全面、专业的健身技能。

二、“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构建便民、利民、亲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不可或缺的重要体育人才资源。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日益高涨,迫切需要一支体育理论水平高、运动技能娴熟、组织管理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因此,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凸显“应用型、专业化”的指导思想。受延边州体育局的委托,延边体育运动学校于2008年开始负责对我州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进行培养,培养主要分成人教育性质培养(培养对象为街道社区、乡镇、单项体育协会、晨晚练点等体育骨干)和学历性质培养(延边体育运动学校在校学生)两类。“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为导向,以运动技能“专业化”为核心,融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注重运动健身技能、提高健身组织管理能力为一体,构建理论教学、运动技能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体系。

1.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应用型、专业化”思想

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想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其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找准定位。鉴于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体系单一、培养模式陈旧,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理论水平肤浅、运动技能欠缺、管理能力低下,已不能适应当前群众体育健身市场需求的实际。从2011年开始,在延边州体育局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以群众健身应用为导向,以运动技能培训为主线,根据群众健身需求和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探索以应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为支撑的“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2.构建“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凸显因材施教理念

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专业化”运动技能培训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运动技能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三大课程体系,通过渗透与融合实现对人才的全面打造。

(1)以“应用”为导向、动态调整课程

以学生的就业、实训岗位应用为导向,构建“以应用为导向,理论、技能紧密结合,坚持动态化管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精讲体育概述、社会体育指导员概述、社会体育法规制度等理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开展群众欢迎的运动技能项目,发挥传统技能项目优势。在原有开设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增设了太极拳、健美操、广场舞、瑜伽、羽毛球、健身器械、健身路径等实用性运动健身项目,实现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技能的“一专多能”,为今后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专业化”为主线、创新课程体系

一是探索精讲、实用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以专业实用理论为主,集中力量打造健身知识、体育健身方法指导等核心专业课程,为“专业化”打下专业理论基础。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确定工作规范课、基本知识课、健身指导课、组织管理课、运动技能课等课程结构。实行分类教学,采取自学辅导式、强化训练式、精讲实践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二是实施以专业化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实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运动技能并列的“三元”体系。按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训内容与形式,如: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组织管理实训、顶岗实践等;增加专业化实训比重,突出专业化技能培养。增加专业化实践学时比例,采取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教学“双轨运行”模式,采用“教与学、学与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做人+理论+技能”的教育理念;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实训平台。与县市文体局、健身休闲娱乐企业共建实训教学基地19个。三是突出“四个结合”(“教与学”结合、“学与练”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树立开放的教育教学观。

3.实施全员参与管理,建立现代人才管理模式

“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因此,要树立“全员参与人才培养,人人关心人才成长”的管理理念。为深入贯彻“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聘请延边大学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和单项体育协会的专家成立了校外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延边州体育局、县市文体局官员和健身场馆、晨晚练点负责人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以保证“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三、“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运动健身技能+体育理论知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1.人才质量显著提高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体育基础理论扎实、专业运动技能娴熟、技能指导能力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受到了县市文体局、社区、乡镇、单项体育协会、健身会馆等用人单位和群众的普遍好评。

2.培养锻炼师资队伍

通过对“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指导了一批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锻炼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专业技能高超、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促进院校之间交流

通过会议、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渠道向县市文体局和其它兄弟地市体育运动学校介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县市文体局和兄弟院校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并派人来参观学习和交流,使人才培养模式在县市和兄弟院校得到广泛的推广。

4.获得较高社会评价

“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延边州体育局主管领导的高度好评,得到了县市文体局的一致称赞。近年来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受到街道社区、晨晚练点和单项体育协会的欢迎,有些街道社区和乡镇还专门设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社会体育指导员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四、结论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第3篇

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选择专家时,将重点以专家的知识能力、经验及责任感对本研究合作与支持意愿为主要依据。选择样本包括:1曾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的主管人员。本研究选择了18位符合上述原则的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模式是科学化的基本概念,最初适用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后来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之中。随着模式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模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标准方法体系和结构功能体系,并被广泛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首次提出“培养模式”一词应该是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但当时并未对“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做出相应界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培养模式”的含义不断丰富,但理论上尚缺乏统一的定义。关于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整理发现,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培训,希望学员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包括培养方向和使用规格。2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依据实际情况,所安排的教学科目。3培养途径:教育培训所采取的手段和过程。

2.2培养目标

2.2.1培养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定义,“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6]。基于这一定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方向应该定位于培养从事以下具体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1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2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3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4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2.2.2使用规格规格是规则、规定、规范。使用规格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如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使用规格。使用规格还应包括对不同人才在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7]。目前,《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存在技术等级划分的三级、二级、一级、部级。另外,根据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体的需要,可以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体育休闲类等4类。这4类指导员可以涵盖社会体育的各个方面,不同类别与不同等级的交叉,形成各个层次都有不同类别的体育指导员,全方位地为社会指导服务[8]。从培养模式的角度,这种分类与分级的交叉,便可形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根据以上要素体系,依据分类与分级的交叉,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包含16种不同规格的人才表2。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调查,本研究得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如图1。不同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或条件是不同的。以公式的形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可以表述为: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的规格各要素的权重,代表横向的各种条件的比重分配情况。α*则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不同级别上的条件程度。如,若αA41=10表示部级健身健美类指导员应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达10年;αB41=10表示一级健身健美类指导员应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达5年。

2.3课程体系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一般过程应该是:国家体育总局依据培养方针,确立培养目标,提出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规范,规定培养制度,各级培养机构则根据各地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与培养规格,建立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培养途径、培养方式、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方式,组织实施培养活动等。图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一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体系是整个培养模式的内容载体,直接决定于培养目标包括使用规格,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和核心要素[9]。本研究得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时应开展的课程大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社会体育概论、休闲体育与健身概论、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体育市场与营销。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运动训练学、健身体能锻炼等。田径、体操、武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游泳与救护、器械健身、保龄球、跆拳道等。另外,增加专项提高课以及专业特色选修课如水中健身、形体训练、健身街舞、瑜珈、搏击操、普拉提、攀岩等。实习、课题研究和岗位培训。以上是课程体系的总量,要注意体现课程设置的机动性,根据不同规格的人才,课程设置应有所差别。另外,还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平衡性,将各门课程归类如下:

2.4培养途径

培养过程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去构成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这种载体即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培养模式的形式载体,决定于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落实到培养活动的“桥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9]。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单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培养途径的单一上,应该拓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途径。2.4.1职业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的活动。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为学员打下一个综合的、基础的、全面的基础,让学员了解人类知识的整体状况,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在指导实践中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员的智力,使其掌握社会体育指导技能,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图3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课程体系职业基础教育应该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开展上述课程体系的全部或大部分课程,获得学位,为接下来的职业资格认证奠定基础。据统计,目前全国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设置。事实上,学历教育应该起到主导作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主要是社会体育与管理系和体育教育系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基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转变观念,优化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学历教育任务。高校体育专业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参与培养体育指导员工作,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不少省份的高校体育已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阵地[10]。2.4.2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应该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递进,应该以获得学历作为申请职业资格的条件之一,以提高接受职业资格培训的学员的整体素质,避免出现受其文化层次、知识背景的限制,不能达到指导人们科学锻炼要求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应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级分类标准,并开展高质量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为了加大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以及工商局等相关单位可授权相关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如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可采用短期和长期等多种形式,针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分级分类交叉的培训,以保证大众体育运动中各种指导人才的需求。培训结束后统一考试,合格者发给国家认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凭证到工商局申请执照。另外,与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相对应,应尝试淘汰制度。建立成绩通报制度,加大奖励、淘汰力度。2.4.3高级研讨班在职教育要区别于现有的培训班,摒弃单一的分级培训,应举办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高级研讨班,作为培养和提升已获得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研讨班的目标直接锁定为在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因此,研讨班的学员、课程设置、研讨方式均应该有所创新,使其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教育学院”。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可以采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奠定基础的学历教育”+“为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的职业认证”+“为进一步提高等级和职业素质的在职教育”的“三头递进”“三位一体”的基本模式。其中,以学历教育为基础,职业资格认证为核心,在职教育为补充。以职业资格认证来引导学历教育,以职业资格认证来刺激在职教育图4。图4“三位一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这样,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内容载体”,以培养途径为“形式载体”,分级分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其中培养方向为: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4类4级交叉可得出16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不同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或条件是不同的。开展的课程也有略有不同,但整体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课程体系为一个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系统。

3.2建议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第4篇

学院应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并针对贫困学生举办沙龙等,使学生从中受益。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特点,学院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根据贫困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系统工作

根据对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贫困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特征总体情况见附表。

1.上下统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氛围。学院应充分认识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院教职工人人参与,充分发挥自身岗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特别要求教学一线人员要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夯实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同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宿舍,取得较好的成效。

2.全面规划,构建“三全一多”的工作模式,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引导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侧重个别,重在教育引导”的工作方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全面规划,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渗透、多层次实施的“三全一多”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建立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三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了有序、有效的轨道。

3.重视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学院应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还要实施辅导员持“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上岗制度,只有考查合格者才能持证上岗,以有效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如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共接受12场专业培训,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工作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大对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力量。

4.有效推进,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应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除课堂外,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校刊、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同时,学院应针对学生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如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热线、心理信箱、自助阅览、宣泄等服务,构建多元、立体化的服务方式,就能提升服务质量,有力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三、基于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开展工作注意方面

1.主动适应新形势、新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特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特点、职业心理成熟的规律的研究,探索构建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相关教师员工的专业和技能素养。通过培训、交流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水平突出、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第5篇

一、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教育

传统的教学观念,总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体育教育有根本性的忽略,上至校领导,下至体育教师以及学生,都对体育教学不是很在意。在一些中学里甚至常常出现文化课老师直接占用体育课进行补课的现象,这不仅会让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机会,也会让学生们的心里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观念,在当代的素质教育中已经不可取了。作为体育管理者,应当从校领导开始,对体育教学以及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管理者们要明确体育素养培养是对学生们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对他们的体育健康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是对他们体育能力的培养。其次,体育管理者们应该积极动员体育教师培养他们自身以及学生们的体育教学、学习观念。这样才能真正的转变教育者以及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传统认知,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立健全体育教学体系

体育教育管理者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体育教学体系,首先要让体育能够成为在学校的行政会议中能提出意见的部门,这样才能为体育教学体系的建立铺平道路。这一点早在1981年,四川的若干中学已经进行了学校体育体制的改革,让体育工作真正的成为了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使体育教育体系的建设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次,体育管理者应当将体育教育细化到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每个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不尽相同,如果教师每节课只是单一的进行某一种项目的教授,有些喜欢别的项目的学生,可能会对这节体育课失去兴趣,积极性不高,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对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分配,例如喜欢篮球的去打篮球,喜欢足球的去踢足球等。对于体育管理者,要从上到下,分工明确,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以学生为主,找准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才能建立一个健全的体育教学体系。

三、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在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保障。争取到良好的体育器材,建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场地,是体育管理者对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基本责任。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学校的体育器材建设薄弱,体育运动场地缺乏,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地区的中学校园。设施问题是一个长远的问题,体育管理者们要积极的与政府,与学生们沟通,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体育管理者,首先应当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争取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以及地域,其次,管理者应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以身作则并鼓励教师与学生们自制器材,自寻场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体育教育的事业不至于中断在偏远地区。

四、积极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作为体育管理者,很难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体育素养,因此需要积极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例如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田径比赛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增强他们的体育素养[3]。管理者们也可以与学生们的父母联系,动员他们在家庭中也给学生们制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素养培养环境,比如周末家长可以带学生们去进行踢球、游泳、打篮球、打羽毛球等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加强课外课内联系。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