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施细则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施细则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施细则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施细则范文第1篇

一、抓住关键,加强三个联系。该市登记管理局从三个方面着手,切实强化各级各部门领导的登记管理意识,为登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加强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联系。该市在编委议事规则中明确规定每次编委会议要把登记管理工作纳入议程,专门听取登记管理工作的汇报,研究有关具体问题。此外,登记管理局每年都要就登记工作专题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4、5次,听取他们的指示。近三年来,该市登记管理局编辑领导参阅件13期,向领导们宣传《条例》和《实施细则》,传递上级精神,介绍外地作法,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加强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联系。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对行业管理工作有着天然的排异性,为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近年来该市登记管理局每年都要分系统召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领导座谈,组织学习《条例》和《实施细则》,宣传登记工作政策,共同研究如何做好登记工作、完善事业单位法人制度等问题。市编办领导还常常上门与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沟通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加强与证书使用部门的联系。为充分发挥证书的作用,该市登记管理局极探索建立了与十七个证书使用部门的联系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证书使用部门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征求证书使用部门的意见建议,研究解决证书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通报信息,凡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的设立登记、撤销登记、变更登记等事项,每月向相关证书使用部门通报一次,作到信息共享。此外,该市登记管理局还每年会同证书使用部门对各县(市、区)执行湘编办[*]42号和岳编办[*]14号文件精神情况进行一次督查,从而确保了《证书》“通行证”的地位。

二、突出主题,优化三个服务。*市登记管理局把服务作为永恒的主题,大力优化三个层面的服务工作,其工作业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一是服务事业单位法人。他们除及时为事业单位办理登记、变更、公告等事项外,还重点抓了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学习培训,根据其工作需要,邀请沿海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及省内的知名企业家来岳培训授课和座谈交流。该市于*年成立了事业事业单位法人培训咨询服务中心,为事业单位法人积极提供法人治理、政工人事、创办企业等政策法规的咨询服务。特别是在事业单位申办企业的过程中,他们利用情况熟悉、接触面广的优势,多次为事业单位法人排忧解难。二是服务党委、政府。作为职能部门,他们认真履行职责,通过日常监督与年审监督,分析事业单位运行情况,预测发展态势,为党委、政府在事业单位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等改革发展的决策上当好参谋。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拟通过与财政联合开展年审,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用,实现保值增值。三是服务社会。为确保社会公益职能履行到位,他们督促事业单位法人悬挂法人证书,面向全社会公开服务范围和职责任务。对前来登记机关查询事业单位法人信息的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热情提供咨询服务。目前,他们正在探索开展“阳光事务”行动,拟将事业单位的各类信息通过政府有效媒体向社会公布,以优化社会服务,接受群众监督。

三、突出重点,坚持三个创新。该市登记管理机关以创新为重点,突破原有局限,开拓了工作的新领域。一是创新工作内容。继2002年筹建事业单位法人培训大楼后,2005年他们又筹建了事业单位法人协会,为事业单位法人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提供了一条向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2006年,他们参照包头市的作法,着手进行事业单位法人诚信建设工作,目前已经作为科研课题立项,制订了实施方案,邀请了各高校教授以及教育、卫生行业的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参加课题组,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二是创新工作手段。2002年,该市率先对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创新了监管机制。2004年,该市把登记工作纳入了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加强了对各部门单位的约束。今年,他们又在监督管理上出新招,对事业单位运行情况、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进行年度检验评估,并将检验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其机构编制和经费渠道的重要依据。在县(市、区),也基本形成了无登记部门审核盖章不办理编制手续的规定。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改变在办内受理、办内审查的方式,采取办内受理,办内与办外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事业单位法人的情况,有选择地到法人单位办理登记、变更、年检事项,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和服务的主动性,同时也加强了与事业单位法人的联系,扩大了登记工作的影响。在法人代表培训中,他们改变了学生式的授课方式,采取湖南经视MBA交流对话式的方式,活跃了气氛,提高了培训效果。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市登记管理局深深体会到,当前登记工作要有所突破,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条例》的贯彻执行靠的是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他们从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到注销登记以及年度检验,都是严格遵照《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要求,按程序、按规范进行受理审核。但在当前登记工作处于初创阶段、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还不很完备的情况下,仅仅埋首事务性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勤于思索、认真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他们要求每一个干部必须熟记《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条款,深刻理解《条例》和《实施细则》的内涵,并内化为工作的行为和标准,有效地把《条例》和《实施细则》落到了实处。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多次组织召开学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研讨会、年检工作经验交流会、县(市、区)登记工作难点与对策交流会等,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研究办法。务虚与务实是一对辩证关系。没有务实,务虚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实虚,务实就无法提升。他们的登记工作是在务实中前进,在务虚中提升。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施细则范文第2篇

一、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多年来,全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社会、政治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原有的人事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关系到全市事业单位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市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也关系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现跨越发展目标、构建和谐*和全市大局稳定。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2005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两个文件都明确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能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所以,去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今年省上也出台了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这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这项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次明确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定出台了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第一次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各类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第一次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第一次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岗变薪变”提出了政策依据。这一制度的确定,为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去年,人事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及实施办法,省上和市上根据国家的精神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这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待遇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实施新的工资制度必须规范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在按国家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暂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并经核准后,再按确定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在没有被认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只能套到对应岗位工资的最低等级。被认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后,才能根据所聘岗位确定相应的岗位工资待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缩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岗位设置的“时间差”,以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近年来,我市在一些事业单位逐步推行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除教育、卫生系统推进的比较好外,公开招聘作为一项制度,总体推进的还比较慢。实践证明,公开招聘对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市直教育、卫生、农、林、水、牧等16个系统的70多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实施方案》已审批完毕,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岗位管理要体现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基本环节,成为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等制度的基础和依据。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一项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实施工作中必须正确把握基本精神

根据中央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去年和今年,人事部从三个层面上制定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文件:第一个层面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这是岗位设置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主要是对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类别、等级、结构比例以及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旨在建立基本制度。第二个层面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这是对该办法实施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的、基本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具体政策规定,以保证顺利实施。第三个层面是人事部会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广电、体育、新闻出版等行业主管部门制订的9个行业指导意见。这是结合行业实际,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的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具体化,充分体现行业特点,以保证同一类型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大体相同。前不久我省出台的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内容和主旨也集中体现在这三个层面。

中、省这三个层面的政策文件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政策体系。根据中、省文件精神,市委、政府两办印发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是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的,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岗位类别和岗位等级、岗位结构比例和任职条件、岗位设置审核和聘用程序、岗位设置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指导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性文件。

这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确立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可以概括为: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等情况,对岗位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事业单位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以及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自主设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自主聘用人员。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国家明确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提出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要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国家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一到十级职员。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到办事员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其中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这是一项新政策,划分的更细、更具体,也更科学,人事部门和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认真研究,搞好操作。

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的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国家对岗位类别结构比例,强调了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适用不同的岗位类别结构比例控制,并提出了控制标准。对岗位等级结构比例,明确了确定结构比例的原则和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并提出了控制目标。从我市情况看,过去,我们只实施岗位类别结构比例管理,现在进一步深化到岗位等级结构比例的管理。各级人事部门一定要把好关口,不得突破。

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核准制度。人事部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核准权限在设区市以上人民政府人事主管部门。各级人事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配合工作。

五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各级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协调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同时也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这里要强调的是,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政府是投资的主体,负有监管的职责。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顺利推进

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十分艰巨的任务。省上明确要求7月底前基本完成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县区、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实施工作按要求和进度顺利进行。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涉及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建立和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县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作为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结合本县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周密部署,稳慎实施。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上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各县区、各部门也要成立专门的班子,组织精兵强将,明确责任,集中精力做好实施工作。

二要适应新的转变。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聘用制度的推行必须以岗位设置为基础。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的重大调整,核心是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各县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更新观念,从旧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对不同的岗位,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对专业技术岗位,要坚持按照要求择优聘用。今后,事业单位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外,一律不得评、聘分开,不得“先上车后买票”,必须按照核准的结构比例,在岗位空缺情况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进行评聘,任何单位不得强调所谓特殊性而超比例评聘;对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职员等级序列;对工勤技能岗位,要建立和完善岗位等级规范,规范工勤技能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办法。

三要严格政策和纪律。各县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认真学习中、省、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正确把握精神实质,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对在实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要及时沟通,不得随意开“口子”、出“新招”。各级政府特别是人事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令行禁止。对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对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对单位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施细则范文第3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步推进我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7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省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政办[2003]10号)、省委组织部、人事厅关于印发《河北省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冀人[2000]16号)、唐山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唐政发[2003]35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直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以下简称聘用制)实施细则。

第二条 事业单位聘用制,即事业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的聘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其基本特征是科学设岗、平等竞争、全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

第三条 人员聘用制是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通过实行聘用制,逐步形成适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和不同岗位特点,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配套措施完善,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第四条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必须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五条 本细则适用于县直所有国有事业单位以及与之建立聘用关系的人员。

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可参照本细则执行。

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不适用本细则。

第六条 组织、人事部门分别按管理权限负责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督导工作。

第二章 聘用条件和程序

第七条 受聘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具有履行应聘岗位职责的能力;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特殊职业要符合国家对执业资格的要求;

(六)聘用岗位要求的其它条件。

第八条 事业单位实施聘用制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1、成立领导小组。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分别成立聘用工作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领导小组由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本系统事业单位聘用工作的开展,研究决定聘用工作的重要事项。考核小组由领导小组的主管人员、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等组成,具体负责对竞聘人员的考核工作。

2、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设置、竞聘范围和条件、竞聘程序和方法、保证措施和组织领导等。实施方案应在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领导班子集体审定,并召开单位职工大会或职代会讨论通过。未经职工大会或职代会讨论通过的实施方案无效。实施方案须报主管部门审批,并按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备案。

3、组织实施。首先要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办法聘用工作人员。

4、签订合同。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确定受聘人员后,单位和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第三章 科学设岗

第九条 根据上级核定的机构、编制、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和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同时考虑社会需求、单位发展、人才结构等多种因素,按照科学规范、精简效能、分类管理的原则设置岗位,确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和资格条件,做到职责明确、任务清晰、聘用条件合理,严禁突破编制设置岗位。

第十条 对管理岗位实行职员聘用制度,逐步建立体现管理人员岗位职务特点的等级序列。设置管理岗位要突出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和自身特点,按照结构比例合理设置。对职能相近和相似、工作量不足的岗位要精简合并。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的任用,可采取直接聘任、招标聘任、选举聘任、委任、考任等多种形式产生人选,征求职工意愿后,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命。

第十二条 聘用管理人员应实行任职回避。不得聘用单位主要领导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担任本单位副职和人事、劳资、财务、审计、监察等岗位的职务。

第十三条 在岗位聘用期限内,对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年度考核聘任制度。即按照上级规定,结合年度考核,每年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次专业技术职务竞争聘任。事业单位要按照人事部门制定的岗位设置原则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要求,合理设置本单位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自筹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状况,适当扩大设岗的自主权,可在单位内部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一般不得越级高聘),但须得到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的批准。

第十四条 对工勤岗位实行岗位等级聘用制度,逐步建立科学适用的岗位等级规范。设置工勤岗位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非生产性岗位应不超过本单位编制总额的10%。

第十五条 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岗位设置,实行动态化管理。

第四章 竞聘上岗

第十六条 在上级核定的编制职数限额内,按照岗位职责和聘用条件,在单位内部通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等办法择优聘用工作人员。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首次聘用后,如出现岗位空缺需补充工作人员时,除国家指令性安置任务、涉密岗位、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确需使用其它方法外,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须经县委、县政府批准,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竞聘上岗的程序是:

(一)公布竞聘岗位、岗位职责、聘用条件、竞聘办法及有关事项。

(二)应聘人员自愿报名,申请竞聘相应岗位。每个应聘人员可以选择1-2个岗位竞聘。

(三)考核小组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不在竞聘范围或不符竞聘条件的,取消竞聘资格。

(四)演讲答辩。演讲答辩主要考核应聘人员对竞聘岗位工作性质、工作任务的认识,上岗后开展工作的思路以及目标措施等,同时考核竞聘人员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五)民主测评。民主测评分两个层次:单位领导班子测评。即由领导班子成员按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给每个竞聘人员进行综合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领导班子测评分。领导班子测评分占总分的45%。全体工作人员测评。即由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对每个竞聘人员进行综合测评打分,去掉三个最高分和三个最低分,平均分为全员测评分。全员测评分占总分数的35%。

领导班子测评,参加测评的班子成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二。领导班子成员少于三人的,不再分层次测评,全员测评占总分数的80%。全员测评参加测评的人数不得少于本单位总人数的80%。

(六)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确定拟聘人选。

(七)公示。中层以上管理岗位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岗位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其它岗位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施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对单位其它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事业单位要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必须对财务的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和实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案已经不在适用,而精细化管理逐渐被我国事业单位所接受并运用到财务管理中。如何才能正确的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财务管理中来,本文就以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一、精细化管理概述

精细化管理是起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常规管理模式的一种升级化管理。它将企业无形、不可分割等特点转化为有形、可分割和关系化的管理方法。它细分岗位,职能、对象和责任。它能够将管理的责任明确化,具体化。使单位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每一步都具体落实,能够将单位工作的战略有效贯彻到各个工作环节。基本特征就是同时注重过程、细节、质量和效果。它能使工作更好的开展,能够更加注重质量。

二、精细化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以把财务做到精和细为目的,这与精细化管理有着相似性:精细化管理能够降低财务的风险,工作人员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快速找到管理中的漏洞并改正,以减少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降低管理风险。精细化管理还能够明确清楚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时的成本,这有利于在财务管理中降低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1.精细化管理对数据的管理

因为财务工作的核心就是数据管理,同时也是对工作流程的管理,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就是分工明确、流程清除、责任到人和注重相互合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能够快速、明确、高质的完成工作。

2.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事业单位通过实行精细化管理,能够更加深入发掘出项目的更多价值。并且能够实时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这样能够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3.精细化管理能够细化管理内容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能够将管理内容细化和扩宽管理领域,因此财务应当采取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将工作分解开来,责任到人,同时也能够将分解开来的工作流程在整合起来,能够将财务工作与单位项目有效结合,做到高质量的工作。

4.精细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它将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财务中,使财务管理更加精细化和制度化。因为它具有责任到部、责任到人的明确责任制,所以能够更高效率的提升工作质量,管理起来也更加具有法制化。这样,在项目的实行阶段,能够做到资源的节省和合理的分配,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四、如何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

1.提倡精细化思想

事业单位的精细化在我国并不十分普遍,一方面由于精细化在我国发展历程短,管理措施还不完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缺乏精细化的意识。事业单位的精细化应该由上至下实施。因此,领导者是否具有精细化的意识,对财务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的效果是否肯定,对于精细化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在单位中提倡精细化的实施。让单位的工作人员对精细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并鼓励,要求他们实施精细化。这对精细化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恰当的铺垫。

2.加大对预算管理的细化

预算的管理能够促进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实施,是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财务精细化管理中,要先实现对预算的精细化。在精细化的预算上实现对工作开展的合理分配。各个部门的预算应当情况属实,然后在开展工作时,经费应当严格控制在预算之内,这样才能确保预算的作用。如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预算需要改动,应该通过相关部门的同意和审批才能进行变动。而且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自己的预算考核制度,通过建立自己预算的考核方式来提高员工们对预算的控制能力。可以逐步提升预算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和工作的开展。

3.完善财务管理中风险机制

在事业单位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财务管理制度,也需要设置监管制度。因为精细化具有的细分、责任到部、责任到人的特点,监管制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对财务实现内外的监管能够保证财务对成本的有效控制,还能够及时监测出财务管理方式中的漏洞,减少成本,降低风险。财务的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精细化管理的工作程序。内部监管机制也应当同单位的外部监管机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达到实时性、准确性的目的,提高财务的透明度,保证在财务管理中财产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4.安排精细化岗位和人员精细化管理

在管理工作中将岗位和人员细化。同时也将责任具体化。因此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具体分化岗位职能,形成“一人一岗”,“一岗一责”的局面,这样能够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只有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素质,才能拓宽财务管理的局面和发掘出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内在价值。实行一人一岗的精细划分,能够极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改善工作效果。当然,仅仅依靠制度的实施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毕竟实施管理制度的还是工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做精。

5.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

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已经是极为广泛,运用进算计进行财务管理是精细化管理中的一种重要途径。它能够将财务的管理工作做到更加细致化和清晰化,实时记录了财务的支出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财务漏洞和降低财务风险。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也更加便利和快捷。同时也要加强内部系统的网络安全措施。保证财务管理的数据不被泄露。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逐年推行实施。精细化管理作为新时期下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问题,精细化改革促进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控制单位成本,更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包融.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67-68.

[2]周文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J].财经界:学术版,2011(14):188-188.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施细则范文第5篇

行政单位主要指的是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具备政府职能,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组织机构。由于受到计划基金体制带来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具备着财务核算粗糙、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财务人员缺失素质等现象。因此应该不断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而精细化管理则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主要对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对精细化管理应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进行了分析,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精细化;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1502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果行政事业单位想要在竞争不断激烈的市场中得到长足发展,并占据一席之地,创新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采取财务精细化管理对于发挥行政职能以及提高资金利用率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则可以有效的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使行政事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

1 充分掌握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

1.1 财务管理人员

精细化管理主要是以细为起点,确保每个岗位、每个员工以及每件具体事情等都具备相应的业务流程与业务规范,唯有如此才可以有效的对服务职能与财务管理等进行拓展,并有效的对财务活动存在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同时,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则可以在既有管理的前提下增加换岗制度与监督部门等,从而有效的使一体化管理得到实现。此外,财务有效的措施对财务工作进行改善,可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若想只凭借制度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则应该在完善财务制度的基础上,有效的对财务人员素质进行培养。由于管理制度不具备生命,唯有通过专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才可以有效的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有效的使行政事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

1.2 内外监督制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与实际情况,既应该有效的对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制定,还应该设置相关的管理部门,以此有效的对执行力度进行强化。在对内外财务风险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就内部监督部门来说,应该不定期的以及定期的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在内控中出现重大缺陷,则应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从而充分的的使其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等作用得到发挥。与此同时,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对财务监管工作进行强化,以此有效的对财务成本进行控制,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严格的对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遵守,有效的对财务信息进行维护与控制,从而有效的对资金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保证。因此,通过精细化管理,则可以有效的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有效的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改善。就外部监督部门来说,应该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开展内控建设,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控制,利用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成立专门小组的形式,严格的抽查行政单位的各项财务,并及时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反馈与治理,对财务流程进行规范,从而确保内外监督制度可以更加的精细化,并进一步的使财务透明度得到提升,进而有效的对财务安全性进行保证。

1.3 成本核算

在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精细的对既有的成本考核制度进行划分,以此确保成本核算可以有机的和其他工作相结合,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仔细的对联动机制等进行研究,不断的寻求预算管理和成本预算有机结合的最佳方式,从而在最大限度内使生产成本得到降低,并使科学化管理得到提升。此外,如果成本控制想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则应该建立在成本项目与预算管理等前提下,所以,在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依照内部控制制度,并在既有的成本核算管理的过程中添加资金支出管理,并有效的对评价、预测与控制等方面进行管理,从而使财务使用率得到提升,有效的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得到改善。

1.4 预算管理方式

就财务管理方面而言,预算管理具备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先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细化,并在现行的财务管理中添加预算分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等管理。通常来说,在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的过程中,应该足够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以此确保预算指标可以满足实际情况,从而使财务使用率得到提升,有效的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得到改善。

2 有效的转变管理观念,对会计制度进行改善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既有的财务管理理念进行转变,才可以使精细化管理成为现实。首先,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资金控制,通过对财务管理领域进行转变,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精细化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此使管理人员可以更加安心的工作,并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转变,从思想上对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认识。再次,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对传统的管理经营理念进行转变,对项目预算内容进行精化,从而更加有效的对资金进行利用。最后,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转变工作作风,并不断的转变成服务社会型。

3 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在采取精细化模式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应该先对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业务流程等进行规范,构建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此有效的对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进行保证。同时,在既有的业务流程中,对行为准则进行完善,确保财务人员可以严格的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并逐渐的根据相关的管理制度开展工作,从而使管理资金开销得到降低。此外,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既有监督机制进行健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只凭借员工的自觉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不断的对监督机制进行完善,从而更好的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勉励。与此同时,应该先对包含行政单位整体管理的相关控制制度进行制定,依照管理部门性质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控制制度可以落实到位,及时的对存在的制度问题进行解决,并不断的对内部监督机制进行强化,从而对经济业务资料的完整性进行保证。

4 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采取财务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的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有效的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改善。由于受到计划基金体制带来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具备着财务核算粗糙、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财务人员缺失素质等现象。因此,在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行政单位应该先转变观念,不断的对会计制度进行完善,有效的对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对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从而有效的对行政单位财务进行管理,并使行政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明.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设想[C].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2007.

[2]刘凡波.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

[3]张利民,周先海.对搞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经营管理的思考[C].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8.

[4]吴岚.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暨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专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