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农产品品质

提高农产品品质

提高农产品品质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第1篇

所谓合理施肥,就是针对植物营养特性、土壤特性、作物生育期需要选择肥料,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坚持因土壤、因作物合理施肥,坚持缺素补素,平衡施肥;确定合理的轮作施肥制度,合理调配养分;采用合理的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

 

1 针对土壤特性选择肥料。中国南北土壤差异很大,南方地区的红壤、砖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呈酸性或微酸性,磷肥宜用偏碱性的钙镁磷肥;北方土壤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褐土等多呈碱性,磷肥宜用偏酸性的过磷酸钙;连续施肥多年的大棚、老菜田也逐步酸化,且钙镁缺乏,磷肥宜选用碱性钙镁磷肥、磷矿粉等,既可调节土壤酸度,又可供应钙镁元素;有盐渍化特征的碱土、盐土,尤其是滨海盐土,宜施用磷石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

 

2 针对植物营养特性选择肥料。植物种类、品种不同对养分需求不同,同一植物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产量水平对养分需求数量和比例不同;不同植物对养分种类有特殊反应;不同植物对养分吸收利用能力也有差异,选择化肥品种应根据作物营养特点来科学选择。据研究,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一般蔬菜是喜硝态氮的作物,氮肥宜选用硝酸铵、硝酸钙等;鳞茎类蔬菜对硫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硫较多的肥料,如过磷酸钙、硫酸镁、硫酸钾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对硼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硼较多的硼酸、硼砂等;鲜食性的瓜菜如西瓜、甜瓜以及茶叶等对氯毒害敏感,不宜选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化肥;大白菜、番茄等易出现缺钙症状(干烧心、蒂腐病),宜用含有效钙较多的过磷酸钙和硝酸钙;水果、茶叶需要大量的有机肥。

 

3 针对作物生育期选择肥料。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对肥料的吸收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生长时期选择不同的肥料。种肥选用中性高浓度的复合肥料,拌种肥一般选择专用性强的肥料;基肥可选用低浓度肥料,也可选用高浓度复合肥料;追肥多选用高浓度速效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等;灌溉施肥及叶面喷肥时,要选用高浓度、易溶解、残渣少的肥料如尿素、硝酸铵、磷酸二氢钾及种类繁多的叶面肥等。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增施有机肥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更显重要。研究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更新,激发原有腐植质的活性,提高土壤阳离子的代换量,有利于提高土壤酶的活性,增加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性能、缓冲性能和作物的抗逆性能;有利于协调氮素均衡稳定、长效,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缓解施肥比例失调状况;有利于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减少蔬菜、水果等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

 

4 选择合理的施肥方法。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蔬菜种类、品种、不同部位有关,又与施肥技术和环境条件有关。在育种方面,把低硝酸盐含量作为育种目标之一是有意义的;在施肥技术与环境条件方面,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土壤中氮的浓度和氮的种类等有密切关系,土壤中氮浓度越高,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越高,尤其在后期。所以,施用氮肥宜早,且不宜过多。

 

5 使用专用、复合、特种肥。由于优质农产品对土质、肥料要求不同,更需要专用肥。例如,生产大蒜需要含硫较高的肥料,生产啤酒大麦需要减少氮肥的比例,生产500千克小麦与600千克小麦的配比不同。

 

果树施肥要进行叶色诊断,对症补充肥料。而且除氮、磷、钾肥外,还有各种钙、镁、硫肥,微量元素肥料、叶面肥等。肥料的专用化、复合化、多样化是世界肥料发展趋势。

 

另外,针对人体营养需要可生产特种肥。有研究表明,施用含硒有机复合肥,可以提高食品硒的含量。在菜花上施用含硒有机复合肥,菜花中硒含量可达0.149毫克/千克,是普通菜花含硒的75倍。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88-02

近年来,甘泉县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和市场准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全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使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源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

1 严格产地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加强对基地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积极引导农户自觉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进行生产。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带动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杜绝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建立好农产品生产原始过程记录档案,生产出安全、放心的农产品[2]。制定印发《甘泉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实施意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挂图》《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宣传挂图》等1.5万余册。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规范认证基地档案记录,由技术员负责,监督农民对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如实填写,客观记录,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

2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农产品安全的氛围

近年来,甘泉县农业行政部门从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入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围绕“放心农资下乡,维护农民权益”这一主题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营造舆论声势,利用集会日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到下寺湾、道镇、城关镇等集贸市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农业执法法律法规。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与自身业务工作相结合,派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加强蔬菜生产管理,指导广大菜农科学合理用药,积极开展拒买拒用甲胺磷等5种农药活动。2013年,全县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 000余份,公开曝光处理假冒伪劣农资12个,接受群众现场咨询300多人次,现场培训菜农3 500人次,悬挂横幅22条,县电视台专题报道8次。

3 狠抓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县农业执法大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农药、肥料、种子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坚持日常打假与专项治理相结合,重点检查与拉网式检查相结合,加大对农贸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重点加强对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特别是对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5种禁用农药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从而维护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有效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3]。2013年,县农业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80多人次,检查农资市场16个,检查农资经营企业(门店)32个,检查肥料950 t、种子115 t、农药4 t、农地膜15 t,限期整治点1个。对全县农资产品进行全面抽查。目前共抽取种子标签5个、样品1个、农药标签5个、肥料样品7个,合格率为100%,并对检查结果依法进行公布,严防假冒伪劣农资进入流通领域。8月12―13日举办农资经营人员和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受训人员达300余人次。

4 强化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

2011年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以建设农业产业大县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和“川道种菜、拐沟养畜”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大棚蔬菜和养猪、养鸡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乡、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210国道、甘志路沿线蔬菜产业开发带和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全力推进菜畜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2013年底,全县日光温室大棚总量达到10 646座,猪饲养量达到4.6万头,鸡饲养量95万只,其中存栏58万只,出栏37万只。初步建成桥镇无刺黄瓜、下寺湾番茄、高哨辣椒、城关黄瓜、道镇西香瓜、东沟小番茄和劳山养鸡等布局明朗、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基地。二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按照“建棚标准化、品种优良化、施肥配方化、育苗工厂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制定完善了标准化生产方案,通过改造低效棚、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等措施,先后引进推广瓜菜良种十大类80多个品种,全县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工厂化育苗、配方施肥、嫁接栽培、防寒保温等实用技术普及率逐年提高,双膜保温、全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全面普及。畜禽养殖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环境无害化”的要求,统一建圈标准,塑料暖棚、地下排水、自动取食、自动喂水、自动刮粪等现代饲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科学管理,全县先后建起8个600头以上规模种猪场,年产5万t饲料加工厂已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畜禽良种供给不足、外地种畜禽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全县养殖专业户的良种普及率达到100%,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到95%。在东沟李湾村引进千头种猪繁育基地、道镇山岔村饲料加工企业各一户,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与此同时,“建沼、养畜、种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5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

2004年,甘泉县1 333.3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农业厅认证,7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2007年1 1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被认证为绿色产品A级生产基地,6个蔬菜产品被确定为绿色A级产品。2010年已申请认证的有劳山村牌鸡蛋,2012年认证的有道镇的洋香瓜和劳山山养鸡。

6 打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申请注册了“甘泉放心菜”、“劳山村牌鸡蛋”等品牌,提升了甘泉县蔬菜和畜禽产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7 严格实施市场准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建立机构,成立领导小组。2004年,甘泉县就组建成立了蔬菜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专业工作机构,并投资67万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进行了建设和改造,配置了40余台基本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2012年,根据省市文件要求,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工商、质监、卫生、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政策制定、工作协调、重大事项决策以及检查考核等,2013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二是制定具体的方案。制定印发了《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施方案》和《2013年度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成员单位和部分经销商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状况,专题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三是加强日常监测管理。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按照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超市的上市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抽检。四是规范市场管理,狠抓监管工作。2013年市场检测室检测蔬菜200多车次,检测样品3 567个,检测合格率97%,检测出不合格蔬菜78个批次、逾5 800 kg,全部退市,部分予以销毁。对不合格产品禁止入市销售,对每次抽检结果,都以《甘泉农业信息》简报形式及时向省市和县直有关部门报送,并在甘泉县农业信息网、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甘泉有线电视台定期向城镇居民进行公告,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和引导作用。

近年来,甘泉县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责任感,特别是农民更多关心的是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的不良观念,还没有把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摆上重要位置。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检测手段滞后,检测覆盖面还不够宽。虽然县财政列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但由于财力有限,现有设备只能检测农药残留,对畜产品、水产品、豆制品的监测设备短缺,致使部分检测内容无法实施。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较大。由于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分散。特别是大量蔬菜产品直接由经销商从生产基地批发出去,进入市场,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5]。

在今后的工作中,甘泉县农业部门将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强化技术培训,严格市场准入,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努力提高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市上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执法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县区配备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执法手段;二是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快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执法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的补贴力度;四是积极协调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化验室进行计量、质量认证,增强检测工作的法律效力,使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

8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中国动物保健,2006(6):19-21,3.

[2] 何启伟.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 实现产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果菜,2005(3):6-7.

[3] 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3):20-23.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措施;成效;对策;云南陇川

中图分类号 F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92-02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而是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农药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生产上农药的不科学使用,农药残留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国务院2006年11月1日起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范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为了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风险评估和监督抽查有依据,国务院2012年6月13日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2-4]。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是以投入品使用监管为主,从源头上净化食品安全,重点督导基地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点是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措施。

陇川县地处北纬24°8′~24°39′,东经97°39′~98°17′,国土面积1 931 km2,全县人口17.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8万人;境内有景颇、傣、阿昌、德昂、傈僳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陇川县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农资经营户规范管理,以“农资经营示范店”、真假农资辨别挂图、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培训、真假农资辨知识培训等让优质农资进村入户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监管和整治,蔬菜农药残留综合超标水平逐年下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提高农药科学合理化管理水平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陇川县结合当地农药使用风险实际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资市场监管、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培训等绿色防控措施,降低了农药使用风险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陇川县被列为云南省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通过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宣传培训和农药安全使用示范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于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降低农药使用风险示范县。

1 陇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陇川县属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偏远边境地区之一,农产品质量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陇川县于2011年完成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标志着陇川县农产品生产标准达到了无公害生产标准,投入品合理使用水平得到提高。陇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切入点,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步伐,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发展,为陇川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自2011年起,与上级监管部门鉴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农残合格率90%以上,要求2015年农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在陇川县的带动下,德宏州也做出了重大举措“质量兴州”,要求全州所有市县到2015年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 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2.1 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2.1.1 产地及产品情况。陇川县有耕地面积32 723.52 hm2,根据陇川县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体规划,剔除不适宜区及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实际评价认定种植业产地26 202.46 hm2,粮经作物(水稻、玉米、蔬菜、西甜瓜等)产地11 487.8 hm2,茶叶生产基地1 606.67 hm2,甘蔗生产基地39 360 hm2,水产养殖基地面积1 033.33 hm2,畜禽(猪、牛)养殖基地包括5个规模化养殖厂申报5.2万头。

2.1.2 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农药安全使用、农药残留控制、病虫害生物防治、植保机械应用、平衡施肥、有机肥应用及地膜覆盖、塑盘营养袋育苗、沼肥综合利用等栽培技术。结合整体推进项目,陇川县统一制定了茶叶、甘蔗、粮经作物、蔬菜、水产、畜牧6个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申报认证产地认定,引导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投入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2.2 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从2005年起,陇川县开始组织申报认证绿色食品1个,每年申报数量递增,到2012年已经申报了20个。申报产品分别是白砂糖、茶叶、精米、食用笋等20个产品,认定面积9 066.67 hm2。

2.3 建立检验检测体系

2007年,建立县级农残检验室,加强监测人员数量,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2007—2012年开展了农产品农残检测工作,共检测蔬菜、水果品种逾80个、5 483个样品,其中合格样品5 127个,占93.5%,不合格样品356个,占6.5%。

2.4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2.4.1 实施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市场监管年”活动。陇川县通过强化农药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农药品种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提高。2003年以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禁止了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完善了登记管理制度,相继开展了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市场监管年活动。对陇川县农资市场全面实施6项新规,基本解决了农药名称乱、农民选药难的问题,农药品名逐步规范。针对陇川县农药市场经营状况,陇川县植保部门组织农资经营户集中学习了农业部2007年制定的《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等6项农药管理新规定。农民购药过程中看不懂、问不明、选不准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2.4.2 对高毒农药的替代。开展高毒农药替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落实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禁用规定,实施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推广,成功地替代了一批高毒、剧毒农药产品,利用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成功替代特丁磷、氧化乐果等高毒农药。2008—2012年替代面积为45 533.3 hm2。

2.4.3 强化市场监管。通过加强市场管理,遏制了制假售假多、经营秩序乱的势头,农药质量合格率逐步提升。2007年标签抽查合格率占90%,不合格率占10%,标签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不合格率降低22个百分点。2008年标签抽查合格率占92%,标签合格率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9年标签抽查合格率95%,不合格率5%,2010年标签抽查合格率95%,确保了陇川县优质农资率。

2.4.4 加强宣传和培训。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会逢会必讲农药安全知识,改善了用药水平低、农残隐患多的状况,安全用药水平逐步提升。2008年以来,共培训从业人员1 080人,专题培训28场次。农药安全知识培训及科学合理农药技术培训625场次43 750人次。近年来,没有发生因农药残留引发的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提升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3 对策

2007年以来,陇川县根据当地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相关高毒农药的替代、农药登记资料规定等相关管理规定,积极组织和开展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及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方面的活动,同时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是做好农药管理,降低农药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品种多乱杂、一药多名等问题,农业部门顶着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从完善农药登记制度入手,颁布实施了农药管理6项新规,有效解决了农药临时登记过多等长期困扰农药管理工作的难题,有力地推动了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努力形成农药管理工作的合力。同时,农药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必须加强协调、密切沟通、形成合力,建立农药管理的协作机制。

3.2 绿色防控

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5]。目前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5]。

3.3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通过绿色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通过宣传引导,营造社会公众、广大农民和农药企业理解、支持农药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确保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 结语

通过农资市场监管、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培训等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的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利用绿色防控示范及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全面推广科学用药技术。举办科学用药技术示范田,主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实施,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5 参考文献

[1] 颜景辰,颜廷武.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J].政策研究,2004(7):25-29.

[2] 鄢敦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03-15706.

[3] 李宏,李世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制度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5):1045-1048.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第4篇

前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支持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农业标准化置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键。带着相关问题我们深入河池市农业局、河池市质监局、河池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江、天峨、大化等县农业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相关企业(合作社)进行调研,通过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经验介绍,对有关企业(合作社)广泛了解情况,多方面听取意见,探讨对策和措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农业标准化建设基本情况

河池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方的努力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农业标准建立从无到有

农业标准的制订与推广工作稳步推进。至2013年底,我市已制订农业地方标准8项,主要有桑蚕生产标准6项,水果生产标准1项,长角辣椒生产标准1项。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出现了较好势头。

1.2 农产品认证成效显著

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都建设有1个以上“三品一标”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99.55万亩,产品51个。其中通过自治区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生产基地27个,面积达96.06万亩;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个品牌食糖,南丹县瑶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南丹巴平米等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40.12万亩,绿色食品年总产量22.3万吨;广西巴马常春藤生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火麻、麻籽油、火麻蛋白粉、火麻仁,广西巴马印象生活体验产业有限公司油茶籽、油茶籽油,天峨县布柳泉食品有限公司山茶油分公司的山茶籽、山茶油等9个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4.88万亩;巴马火麻、龙滩珍珠李、天峨大果山楂、天峨核桃、东兰板栗、罗城山野毛葡萄酒、都安野生葡萄酒等6个产品获得种植业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监管基地面积达32.14万亩;东兰板栗获得集体商标,基地面积达26.35万亩。

2 农业标准化监管服务网络基本构建

2.1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技术支撑保障得到进一步强化。2012年我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做了具体要求和规定。目前,全市139个乡(镇)独立设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定财政全额拨款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562个。

2.2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逐步健全,检测支撑更有保障。市本级和所有县(市、区)及乡(镇)都成立了经过编制部门批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各县(市、区)分别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并全部落实工作人员。乡(镇)都已经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每个乡(镇)安排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全市1497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都聘任有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

3 监管工作有待提高

一是在农业生产投入品质量控制方面:由于农户分散、农药进货渠道多,监管工作难度大,部分禁用农药仍在使用,农残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二是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方面:目前我市检验检测机构大部分只能做定性分析,能做定量分析的不多,上市产品检测覆盖率不高,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漏洞。三是在农产品市场监管方面:市场准入制度未实施,农产品质量鱼龙混珠,优质品卖不出好价钱,挫伤了生产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4 配套措施不够有力

一是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市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基本没有,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二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不理想。近年虽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农民思想保守,仍不愿把承包地流转出去,不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5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5.1 认真总结借鉴“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建设、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等经验和做法,把创建成果延伸应用到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各农产品生产企业等农业生产实体,按照五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志、统一销售)和四个100%(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产品l00%商品化处理,100%产品认证)的模式和要求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努力创建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示范基地,以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带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5.2 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企业扶持带动,强化组织化建设。着力引进、扶持、培育农业标准化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品牌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执行落实农业标准化的主要载体。

5.3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认证。充分认识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工作在推动农业标准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现有的农产品“三品一标”的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一是认真搞好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为认证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强化服务,引导“三品一标”认证。深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宣传发动,为有意向认证的主体参照认证所要求的条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积极为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创造条件。其次,积极为申报主体完成申报材料的编写和修改等提供服务,充分调动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做到应认尽认,提高优势大宗产品的认证率。三是着重抓好长寿特色产品的认证。依托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特色明显的农业产品以及世界知名的长寿品牌,抓好长寿系列产品的认证,将长寿特色产品的认证融入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的建设,主动服务全市经济建设,同时借助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的建设推动产品的认证和农业标准化工作,形成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第5篇

1.抓农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大力发展“三品”认证,通过帮助企业算产品申报投入帐、市场需求效益帐,积极宣传和动员企业开发绿色食品,稳步扩大认证规模和范围。截止2010年12月,全市累计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总量为215个,面积15万公顷,产量70万吨,产值18亿元。全市围绕农畜产品加工,重点建设了十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优质农产品基地,开发建设了十大加工产业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0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4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0户,农产品加工量达到400万吨。全市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累计21个,省“农博会名牌”51个,获得吉林省著名商标35个。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4个。

2.抓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健全

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了果蔬、水稻、杂粮杂豆、无公害鲜食玉米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重点抓好4个部级和4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管理示范作用。以生产基地备案制度、责任监管、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及产品可追溯制度为手段,以强化种植业产品质量监测为保障,对其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标准化示范区建立相关的生产记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我们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等技术规程编制成册,发放到生产者手中。农技人员到生产一线跟踪指导,对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耕作、统一收购加工),使标准入户培训率达100%,发放标准简明手册入户率达100%,投入品经营档案管理覆盖率达100%,农业生产与经营档案管理覆盖率达100%,保证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举办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选派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种植场,宣传指导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3.抓农产品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筹措资金,在松原宏源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了农产品检测室,配备了计算机和质量快速检测设备,在市场显著位置,投放了LED电子显示屏。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坚持每周定期与不定期对我市的主要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进行农药残留检测。2010年,全年共检测蔬菜、水果36个品种566个样品,合格率达到97%。6月份,我们对全市农业“三品”有效认证生产基地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共抽取样品88个,经中科院长春分院检测,送检产品的质量100%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我市的水果、食用菌抽检结果名列全省第1名。

2011年以来,在省农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整合检测资源,成立了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并通过世行贷款项目,建设规模较大、设备较全、具有一定资质的农业投入品和农残综合性检测中心。项目总投资1597.97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1400.03万元,占总投资的87.6%,国内配套资金197.94,占总投资的12.4%。国内配套资金由吉林省财政配套79.18万元,市级配套118.76万元。在总投资中,实验室改建投资618.91万元,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119台(套)投资948.49万元,辅助及管理设备投资30.57万元。检测中心主要承担松原市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验,负责全市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和产品质量检测;实施对粮食、蔬菜、瓜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进行监控,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组织保证与技术支撑,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了基础,确保公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4.抓农业综合执法,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

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我们从农业投入品入手进行监管,通过开展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加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去年初,以市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认真开展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农资市场集中检查的通知》。针对农业用种、用药、用肥高峰期以及农资销售旺季的实际,从3月份开始至5月底,开展为期3个月的农资市场专项治理活动。对种子市场省市联检、暗查、专检、互检共6次,自查3次、逆查1次,检查种子市场47个,检查种子经营业户639个。查处种子案件72个,涉案金额169.65万元,没收种子4000公斤,召回不合格种子11.5万斤;收缴罚没金额18.31万元,取缔非法经营种子业户5个。组织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农药市场专项检查。检查农药经营业户198家,抽检样品86个,其中不合格样品16个。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200多人(次),出动执法车辆300多台(次),检查企业和经营网点2400多个,查处案件120多起,涉案金额9.8万元,挽回经济损失54万元,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