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考试评价;融合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形成了两种片面的观点:

一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搞素质教育就应否定应试教育。

二是口头上大喊素质教育而实际上却大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喊的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却搞得扎扎实实。

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备与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简言之,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这种情况下应试能力也就呼之欲出。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目的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把考试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注重要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其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能否顺利完成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对教育提出根本要求。然而,俗话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一项百年大计,应该看到,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有一个长期的思想准备和探索过程。

素质教育既是知识教育,也是能力教育。在教育的各项任务中,由于掌握知识的情况是最容易进行准确测量的,所以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是以知识,甚至是有限的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考评的标准。这也是传统教学以教材为纽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重要原因。在目前升学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没有知识的武装,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而检验知识掌握的情况,就要由考试来体现。

二、应试能力的本质。

1.淡化甚至取消考试论

人们之所以对考试持否定观点,是考试制度本身有缺陷或弊端,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是人们普遍认为比较公平的测量手段,它对教育活动和其他某些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们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考试,可以认识到它对能力的培养既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能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当中,学生单纯地追求升学,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社会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好坏,这样一系列错误的认识,助长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错误的教育倾向。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试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二是“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由于中考、高考对中小学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按这个导向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重视共性、统一,漠视个性,从而制约了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整个基础教育都严重的存在应试化的倾向,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校追求升学率,过分夸大考试的作用,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和学校的惟一标准,这就是应试教育弊端的写照。因此,素质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2.继续沿用考试论

是不是考试有不好的方面就取消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考试的目的是什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考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一个考核手段,是现阶段较好的公平的方法。从考试的功能看,考试始终有测量、考察、检验、甄别、评价人的意义,而且由于其具有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特点,所以它长期以来都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选拔人才机制,它那坚持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竞争精神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脱颖而出,这正是教育的平等性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取消和淡化考试,固然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但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测量呢?只通过能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考试选拔其中的优秀者,在学历教育中,考试能起督促、诊断、改进和测量教学的作用,所以考试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强化考试的积极作用,消除或减弱考试的消极作用。西方哲人曾说过:存在即合理。那么在求学时期,迎接考试的挑战,培养一些应考的能力及心理素质,又何乐而不为呢?

推行素质教育就是对考试的内容、方法、以及考试的结果评价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只有正确地、科学地实施考试,就完全可以引导素质教育走向既定的目标。同时,可以有效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正确的考试,可以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应试能力和素质,提高青少年走向社会后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两面,只要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建立一套反映学生素质的客观衡量体系用于教育,那么现实中就不会出现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情况,也许反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澄.从我国教育的历史发展状况看当前的教育改革.《商情》,2010年第8期

[2]张洪忠.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期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选拔录用体制 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和国家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症结?改革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一、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即内部诸要素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素质教育的体制、理念、内容、方法、考试、评价、人事、物质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的是人事制度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人才的选拔录用与人才的教育培养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人才的选拔录用决定着人才的教育培养,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必须有其相应的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人才的教育培养必须为人才选拔录用服务,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选拔任用的各类人才。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国家各行各业所需人才挑选录取任用的组织制度,它包括学校选拔性的招生和社会用人的人员选拔录用的国家制度规定。目前,我国不论是学校高中、大学、研究生等就学,还是社会公务员等岗位从业,人员选拔录用都得通过文化考试,按其考试成绩择高录取,单一的文化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成为其升学、就业的先决条件,甚至成为唯一标准,人才选拔录用中片面强化了文化理论素质,而忽视人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人才选拔录用导向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录用人才的考分如同货币拜物教般产生了神奇的魔力,考分决定着人们的升学和就业,决定着人们的前途和命运,于是人们拼命地去追求与选拔录用人才有关的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考分,去追求与考分直接有关的文化知识,而不去顾及其他素质要素。不仅学校招生的唯分数论使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形成汹涌澎湃的潮流,而且社会用人的唯学历论也为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推波助澜,人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成就观、荣耀观等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都无不倾向于高分数、高学历,人们的追求无不倾向于能够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知识素养,而淡化或放弃了人全面发展的道德、身体、审美、技能等其他素养。作为对社会、国家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中只能在狂热追求考分的旋涡中竞争拼搏,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在片面追求智育考分的主体轨道中运行,甚至连有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考分就是就学,考分就是就业,考分就是教育质量,考分就是生命线,不论是片追、偏智还是加负、择校都是为了取得高分数、高学历,以便在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取得在社会中生存、生活、发展的有利地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与素质教育要求的相悖,导致了学校教育外在与内在的两张皮,一方面表面高谈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实际大干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口头化、虚无化、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打雷,不下雨。一考定终身、分数论成败、学历定职业单一片面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把人们的一切努力都驱聚到追求考分的热潮中,而素质教育陷入了冷遇虚浮的困境。国家选拔录用人才的片面化导致了人才教育培养的片面化,人才培养、选用的片面化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单纯追求文化知识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致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只顾追求智育的片面性教育,使得人才素质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等素养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人才的需用难以紧密联结,国家、社会需求的人才难以得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严重缺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与所选人才任职素质矛盾突出,高分低能、学不致用的现象普遍严重存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就业的矛盾日趋增大,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紧缺,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却难以就业,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国家建设,而且更要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泉。提高人的素质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满足个人、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如果提高素质像考分一样能够直接解决升学、就业等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素质第一的观念和重素质的氛围则会自然形成,人们便会千方百计地追求素质。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动力机制,把素质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激发人们对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引导人们将单纯片面的考分、学历追求变为着重对素质的追求。目前,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是缺乏素质教育应有的动力体制机制,即缺失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没有把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选用素质型人才,而是以考分为标准选用应试型人才,提高素质不能直接解决人们升学、就业等现实生计需求,只有提高考分才是最有用、最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就学从业,能够改变人的前途命运。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客观的、现实的、根本的动力源泉,对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内在驱动和导向作用。国家选用什么人才,就推动什么人才的教育发展,选用应试型人才,则推动应试教育的发展,选用素质型人才,就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改革国家现行的不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无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保证和推动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客观必然性

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教育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必然结果。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部以及其它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学校人才选拔录用的普遍方式是文化理论知识考试,决定性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教育活动中,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学是考试的前提和基础,考试必须适合教学的性质、水平和发展,按照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求、内容来确定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同时,考试是教学的测评和导向,对教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适合教学状况的考试促进教学的发展,对教学起着合理测评、积极激励和正确引导等作用。反之,不适教学状况的考试,就会阻碍教学的正确发展,使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本身固有的客观存在,是由教育特殊的本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教育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它主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能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和实现的矛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教育影响,实现其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考试是影响教育对象接受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它是教学的杠杆和指挥棒。在教学中,为什么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及其家长,普遍重视升学考试的科目,而大抓特抓,却忽视升学不考试的科目,而敷衍应付?为什么好多学校对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开不齐,课时开不足,对考试的科目却增时加负?为什么升学考试科目的社会家教、办班辅导门庭若市,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却无人问津?为什么从上至下口上喊的是德育为首,全面育人,却实际做的是智育第一,片面追求?为什么普遍难以引起重视的劳技课,却曾在湖南汩罗教育中理论、实践双丰收?有的劳技课教师连续三天到街上修车点悉心请教,学了手艺好教学生。汩罗恰当地用考试来指挥素质教育,也将德、音、体、美、劳列为中小学必考科目,而每次大型的劳技课考试,都是市教育局长亲自抓。考试有力的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德、智、体、美、劳五子登科,形成了汩罗教育现象,即全面发展现象、素质教育现象。为什么文革中取消升学考试,而极大影响了教育质量,严重耽误了人才培养?这都是考试必须适合教学性质的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考什么,教师就注重教什么,学生也就注重学什么,怎样考,教师就注重怎样教,学生也就注重怎样学,强化了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迅速发展,取消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自然淡化,这种考试效应,已成为普遍而必然的教育现象和不依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现实。

人才选拔录用考试制度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是教育规律的固有作用,是客观必然的,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科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必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研究解决素质教育与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相互统一问题,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高层决策部门应大力加强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决策,是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性要求,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建立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于党和国家高层决策部门,党和政府高层决策部门应加快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建立起社会、学校多元化的全面的素质型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克服人才选拔录用中单纯追求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全面选拔录用人才,从关键上解开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有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本质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把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诸育结合,学历能力兼顾,建立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以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引导人才素质的全面教育培养,以全面教育培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真正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质量观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全面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必须建立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录用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重点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党和国家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应对国际激烈竞争和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必须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重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统一,改变目前以文化理论知识应试成绩为重点的人才选拔标准,建立适应选拔和培养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重创新、重能力的用人制度,引导和促进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第3篇

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1 “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但这种教育很少关注那些不断被淘汰下来和绝大多数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

1.2 “应试教育”在知识的传授中,是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容量、高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当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注意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1.3 “应试教育”注意的焦点集中于升学考试,而分数又是衡量的标准,学生为了分数只好“就范”。在课堂上,“就范”在课本里,一切都按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尺度进行,它是在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素质教育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联系

2.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包含、渗透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有的学校公开以升学率高为其奋斗目标,但其教育质量、教学秩序,学生素质都较好,原因就在实行“应试教育”中渗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运用了素质教育的手段,显然这种“应试教育”把教育的质量效益集中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文化知识素质却是人的整体素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素质发展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也在培养人的素质,也可称为素质教育,不过是一种片面的低水平的“素质教育”,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不能相提并论,互为混谈。因此,素质教育应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不是重建一种理想教育范畴,而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过程,素质教育必须吸收“应试教育”中一切有效成份,以之作为生长点和营养素,才能得到建立和发展。

2.2 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必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高考“一卷定终身”,其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它。我们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与升学,在素质教育中也还是适用的。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仍将会渗透“应试教育”的因素。

2.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依据一定的条件会相互转化。同志曾经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统一性的全部意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统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必须创造素质教育生长的一切有利条件。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意愿和观念所能决定,它将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更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

3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决定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多重性和纵深性,可以说,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而且令人担忧。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只好辛辛苦苦地课内损失课外补,千万百计挤占自习课,课外活动甚至节假日,大量的作业和题海战术造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不仅拼坏了学生的身体,拼累了家长。同时也使教师自身拼得精疲力竭。因此,“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应包括课堂教学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等项。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选择教法和学法问题。

3.1 教法和学法改革。所谓教法是指教师教书育人所使用的方法。“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革命的到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因此,教法改革的核心应是教会学生“生存”、“关心”、“学习”和“创造”之法。

所谓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的客体,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学习方法也主要是死记硬背。而素质教育则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方法是富有创造性的。学法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具备终生学习和创造的能力。改革的关键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

3.2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上的学习,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做到“低、小、多、快”。

所谓“低”,即低起点。就是要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教学起点可以调低,也可以调高,总的起点要适应全班大部分学生,同时要有适应不同层次学习困难学生的起点。

所谓“小”,即小步子。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目标,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的频率减到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 ,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

所谓“多”,即多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应改变大段讲解的倾向,师生活动交替进行。一般情况下,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应达到二分之一以上,教师讲解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第4篇

一、应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实施力度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是一种更科学的基础教育模式。它的内涵、性质及其理论在农村未能得到广泛宣传,许多教育者不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大多数农村教育者由于受以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以学生的考试、升学为中心,围绕考试和升学转,偏离了教育的方向,农村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很普遍。就学生考试分数而言,有的农村学生超过城镇学生许多,但面试时,城镇学生的语言表达、美术、音乐、体育、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能力就远远超过了农村学生。这虽然是农村初中生的情况,但与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农村广泛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对农村教育者进行素质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其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性质、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更好、更全面地去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同时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建章立制,制定实施方案,定期对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检查验收,为在农村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应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转变育人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前进。作为农村小学的教育者,应该认真学习中央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等,摒弃“应试教育”旧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因此,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新的素质观念和新的人才观念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实现育人观念的转变。

三、应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

农村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各种素质能力,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1、重视课堂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各种素质能力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见识面窄,造成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差,心理素质不强的普遍现象。若农村教育者不重视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则不利于农村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农村教育者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创造机会培养农村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动脑筋思考后组织语言再回答,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心理素质也会得到锻炼和加强。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又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各种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某镇有一所乡村小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较好,该校组织了书画、体育、文艺、制作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一两种技能,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去实践、去探索问题、去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组织学生到镇里参加各种比赛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也得到了锻炼。

3、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竞赛活动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如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数学知识比赛、书画比赛、文体比赛等等竞赛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参加这些竞赛,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以形成良好的素质能力。

4、因地制宜,培养农村学生的劳动技能。农村学生将来会有一大部分在农村从事劳动,因此农村的基础教育不能忽视劳动技术的教育和训练。学校应根据实际条件,安排劳动技术和劳动实践课程,从小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和训练。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搞一些种养的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实践和摸索,从而获取有关知识和技术。有学校利用学校的试验田种植了一些蔬菜,还在校园附近开垦了一个果园,种植了许多果树。该校教师利用劳技课和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管理蔬菜和果树,给学生讲述种植、施肥和管理的方法,并适当地让学生亲自参加劳动实践。这样不仅从小就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还教给了学生劳动的方法与管理的技术,学生家长反映不错。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 体制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自古以来,教育乃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关键。因此无论哪个国度,无论哪个时代都对教育投以最大的关注。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是可见一斑。从科举制度到应试制度;从应试制度到素质教育,孰是孰非,就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分析。下面,我仅对时下人们比较关心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所谓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

二、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将要代替应试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质教育似乎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际操作也刚刚是个起步阶段,而且在前进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形,所以教改中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当前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分析原因,找问题切入点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概括如下:

(一)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极其残酷的淘汰机制使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文凭成了评定人员职称的门槛。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分数越高学历越高;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资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就给予了应试教育的认可,给予了应试教育发展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

(二)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用各种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三)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综上,分析原因,观其后果,无不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排除万难,共建素质教育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大事,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算是高素质,什么样算是低素质?

到目前为止,这些“具体”都因为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无法操作;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便不能约束人们的任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

五、结论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

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支持;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不仅仅想教育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多想想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 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2001

[2] 陈志? 《人学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5

[3] 隋映辉 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 新华文摘,2001,(2)

相关期刊更多

江苏商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商业经济研究所

江苏商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商业经济研究所

甘肃理论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