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范文第1篇

珍藏在保定市档案馆的“红万字会保定分会”档案,是162号全宗,档案的起止年代为1925年至1949年

主要内容有:《乒乓球比赛报告书》、《呈报体育场开幕》、《特约民众茶馆报告书》、《演说比赛》、《剧曲研究会报告书》等,大部分是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写给河北省教育厅的呈文。这些案卷所使用的卷皮,都是制式的,上面标有“中华民国X年X月X日立”、“一宗XXX卷”、“第XX号”。里面档案使用的纸张也是制式的,首页标题是“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稿”,为表格形式,分别标注:“来文字第X号”、“文别”、“送达机关”、“类别”、“附件”、“事由”等,并留有“馆长”、“主任”、“文牍员”签名空格。案卷的书写工具,都是使用的毛笔,文字为小楷繁体字,由左至右竖排排列,正文标题和落款时间上均盖有“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方章。从这些档案当中,我们可以管窥民国时期的档案,是如何形成、归档和保管的。

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自成立后,到底都开展了哪些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至今给我们都留下了哪些启示和借鉴意义?下面,我们透过这些历史珍贵档案,一一加以揭示和探讨。

《乒乓球比赛报告书》

档案记载保定最早的乒乓球比赛

《乒乓球比赛报告书》是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梁馆长写给河北省教育厅陈厅长的呈文。记述了该馆在民国二十四年六月三日,组织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乒乓球比赛。迄今为止,笔者多方询问、查考,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组织的乒乓球比赛,是档案记载保定最早的乒乓球比赛。为了再现80年前的比赛盛况,现将《乒乓球比赛报告书》择要摘录如下:

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造呈民国二十四年六月三日举行乒乓球比赛报告书稿谨将我馆民国二十四年六月三日,举行乒乓球比赛会筹备经过及比赛情形,缮具报告书 恭请 鉴核计开

甲、举办主旨。利用民众休闲时间,给与正当娱乐调剂精神,以增加其工作效率。本馆虽多次举行球赛,成绩尚属当佳,但关系男子,而女子乒乓球赛,尚未举行。因念一般女子,除作饭抱孩子以外,所有闲暇,多在东邻四舍,说长道短,徒生是非,或以消磨时光,殊可惜可怜!本馆有见于此,拟组建妇女会女子乒乓球赛,以资提倡。但保市妇女,从无参加公共聚会之习惯,若遽然举办,困难。故此次举办儿童比赛,分男女两组,即拟先由女童入手,提倡籍资响应成年妇女之兴趣,养成正当娱乐之习惯。

乙、筹备经过。一、组成乒乓球比赛会筹备会,推定张德泉(后略)等七人为筹备委员,负责筹备。二、布告比赛日期及地点。六月三日(星期一)上午八时开始比赛,地点在北大街分馆游艺室。三、购置奖品。购买学生字典及白话尺牍等十本、铅笔六打、橡皮八十块,分赠获胜儿童,以资鼓励。四、拟定比赛规则。1、比赛员不得喧呼争吵。2、比赛员得按号码入场比赛。3、比赛员得使用本馆球拍。4、在比赛时,如以手扶台,以负球论。5、比赛时不到,取消比赛资格。6、比赛员得听评判员指导。五、比赛类别。此次比赛系儿童比赛,分男女两组。六、比赛方法。以报名先后顺序抽签,按抽之号码,以淘汰法比赛,均以三局为限,并于三局中能胜两局者,始得优胜。如各胜一局,于第三局中再取最后胜负。共取八名,每组各取四名。

丙、比赛情形。一、举行仪式。当日上午八时,参加比赛男女儿童均已列齐,由游艺部主任张德泉报告,举行乒乓球赛的意义。次由评判员解释比赛规则。二、参加人数。参加比赛者九十九人,男儿童五十九人、女儿童四十人。三、比赛情形。解释规则完毕,即开始比赛。该男女比赛儿童,均兴奋异常、精神百倍。自上午八时开始至下午二时完毕。四、登记分数。由职员四人轮流担任记分,淘汰结果随时公布。五、比赛结果。录取八名,姓名及号码列下:(略)。六、领发奖品。附呈照片二张,当场发给奖品,摄影闭会。

丁、所感的困难与心得。1、一般儿童活泼好动,在长时间等候比赛,不行动不合于儿童心身,动则难免互相打闹,紊乱秩序,比较维持成人比赛时,秩序较难。2、初次举行女儿童比赛,参加女儿童竞选四十人之多,因王吾等所料,尤其是女儿童,击球的技术较男儿童为精,足可以作女童不弱于男童之证明。自经此次比赛后,游艺室中练习乒乓球之女孩较前增多六成,足证明为此次比赛,所得的收获。3、由此次维持秩序困难中所得之经验。等候比赛儿童,在长时间若无适当的活动,就失于枯燥,即陷于紊乱。拟于下次比赛时,派定专人负责领导等候,比赛儿童作有趣之集团活动。儿童有事可作,既不感静待无聊,而秩序不无形中易于维持矣。

民国二十四年六月三日

以上《乒乓球比赛报告书》,详细记载了比赛的主旨、裁判员、运动员的组成、比赛时应遵循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奖品设置、比赛出入证、比赛结果等。依照现在举办乒乓球大赛的标准,这场比赛,从各个环节上,组织的十分周密到位,已然算得上非常正规的比赛了。在此次比赛之前,保定民众教育馆已经举办过二次乒乓球比赛。一次是在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另一次是在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

通过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举办的三次乒乓球比赛,给我们透露出以下三层信息。

第一、说明保定开展这项运动的时间较早。乒乓球这项运动起源于英国,1904年12月乒乓球运动从日本传入中国。开始是由上海四马路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平从日本购回10套乒乓球器材,并在店内作表演,于是买乒乓球、打乒乓球的人逐渐增多,各大城市也先后推广了这项活动。具体保定何年何月开始有这项运动?笔者不得而知。但从举办乒乓球比赛的时间、人数、规模上推断,这项运动引入保定的时间,还应该再提前若干年。这是笔者所见,有档案记载保定最早的乒乓球比赛。

第二、说明保定人民非常喜欢乒乓球运动。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的《乒乓球比赛报告书》中记述:“窃查我馆自游艺部成立以来,每日参加民众极为踊跃,尤以练习乒乓球者不乏其人”。说明当时保定民众教育馆还有其它运动项目,但是从事乒乓球运动的人数居多,且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从事此项运动的人们逐渐增多。从这三次比赛中,也可以看到,由起初的三十余人参加,到后来近百人参加;由最初的只有成年男子参加,到后来男女都有。正因为历史上保定乒乓球有着这样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早的乒乓球启蒙,才有了后来保定多名男女乒乓球运动员取得世界冠军的结果。保定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就是由乒乓球运动员郗恩庭取得的,后来在这个项目上,为保定取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还有王浩、齐宝香、高军、牛剑锋等。在中国,乒乓球被视为国球;在保定,乒乓球是这座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第三、说明开展乒乓球运动非常有益。《乒乓球比赛报告书》中,对开展此运动的益处,是这样阐述的:“兹为谋民众联络感情,增长游艺兴趣起见”、“利用民众休闲时间,给予正当娱乐,调剂精神,以增加其工作效率”等。的确,与现代人们所倡导的,通过运动,达到强身健体、“我运动、我快乐”的目的如出一辙。况且,乒乓球这项运动,身体不接触,从而减少了因碰撞而致伤的可能性、运动量也可自己掌控、所占场地也无需过大、运动器材可繁可简。是一项非常适合男女老少从事的运动项目。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将小小的乒乓球视为“国球”,足见对乒乓球的喜爱和重视。往大里说,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爱国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往小里说,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增强了人民体质,传达了一种正能量。开展乒乓球这项运动,益处良多。

《 呈报体育场开幕 》

全民健身的动员令、号召书

《呈报体育场开幕》这卷档案,是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月,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写给河北省教育厅的呈文。呈报的事项是公共体育场开幕日期及筹备经过等事宜。正文包括保定东河坑公共体育场筹备经过、开幕情形、将来计划三个部分。

当时体育场的筹备,是由保定民众教育馆召开馆务会,会上推定了靳照亭等五人小组,负责公共体育场的筹备工作。并且,确定借用“东河坑”空场,做为体育场的地址。按置体育场牌一座、设篮球架二处、另设单杠一架。同时,还购置了各种球类、彩带等物品。在当今保定市,提起“东河坑”这个地名,知道的市民寥寥无几,此处曾经还是体育场,那就更浑然不知了。那么,东河坑究竟在保定城区的什么地方?周围情形如何?为此,笔者专门咨询了二位“老保定人”郝毅生和李松欣先生,对东河坑进行了一番考证。原来,东河坑位于现今保定市中华小区东北角处。以前东河坑是个河坑,夏季雨水多时,起到蓄水防涝作用,周围居民也在此洗衣。后来逐渐添平,面积有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闲暇之时,人们在这里搭台唱戏、放风筝。建国初期,还在这里举行过运动会。以后,随着城市的拆迁发展,东河坑作为地名,在地图上,不复存在,逐渐被新名取而代之,岁月的流逝,在人们的记忆里逐渐被遗忘。

体育场开幕时,举行了一个正规仪式。仪式前向民众散发了传单。首先,由馆长报告开会意义及宗旨。再次由三位主任讲演设立体育场的意义及解释规则等。仪式完毕后,由民众教育馆职员和男女民众各组队,分别运动了足、篮球。

关于体育场的日后发展,也拟定了一个计划。诸如扩充体育场的范围;再按置个网球场;添置沙袋、双石、键子等民间流传运动器具;提倡国术等。

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当初建立东河坑公共体育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倡民众锻炼身体”。为了使体育场有个良好的运动环境和秩序,确保正常运转,特制定了《本馆暂定规约》和《本场运动员规约》。规约的内容,与现今各体育场馆的诸如管理规定等,都有着相近或相似之处。可见,当时东河坑体育场在管理上,已经考虑的较为周全。

为了吸引市民积极踊跃参与休闲健身运动,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还了《公共体育场正式开放敬告民众书》。全文如下:诸位同胞你是听,敬告绝好事一宗。本馆公共体育场,暂设本城东河坑。积极筹备已就绪,场里用品制备清。篮足各球满都有,更立单杠助威风。另备沙袋两三个,最近目前也成功。其他各种运动品,均在一一计划中。这些东西谁人制?欢迎农工商学兵。再问此物何故设?只为大家方与工。身体强健精神爽,自己事业定高升。无奈全国各兄弟,早享东亚病夫名。个人身体快锻炼,惟有运动收效宏。敬告诸君莫迟误,快来运动是正经。十月十二开幕礼,到时参加更欢迎。再劳诸君一大驾,顺便宣传贵亲朋。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启

《公共体育场正式开放敬告民众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道出了健身的好处,指明了健身的意义。可以说,它是当时保定市全民健身的动员令、号召书。

东河坑体育场已是80多年前的事了,至今,它早已不复存在。通过档案,我们知道,保定历史上有个东河坑体育场,至于它是何时终止的,笔者也尚未考证。但是,它所倡导的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精神,我们仍在享用。保定东河坑场在保定市全民健身的发展历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特约民众茶馆报告书》

正当娱乐、普及休闲教育的场所

《特约民众茶馆报告书》,是河北省立保定民众教育馆第二特约民众茶馆筹备经过报告书稿。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特约民众茶馆,与普通茶馆不同,它将茶馆与民众教育相联,自有其特色。开设特约民众茶馆的目的是“为提倡正当娱乐,普及休闲教育起见。”馆址设在城内鼓楼东侧,此地为当时保定市内的繁华中心地点。茶馆设有演讲桌和墨板等物品。书籍有:各种通告、图书及杂志刊册(每星期交换一次),附有书名簿及签名簿;报章有:《全民实报》、《河北民声日报》、本馆旬画报、各地周报、旬报等;游艺品有:象棋、军棋、围棋等。这些是普通茶馆所不具备的。特约民众茶馆的平时工作计划、《特约民众茶馆规则》、《特约民众茶馆简章》等,不再赘述。

茶馆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清史食货志;茶马清史稿;食货志;茶法;姚永朴

〔中图分类号〕K2493;K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4-0131-11

茶法,是我国古代政府管理茶叶产、运、销等环节的政策条令,起源于唐,历代因袭相设。各朝茶法因历史环境不同而各具特点,例如明朝茶法与马政紧密相连,重点为“以茶易马”。清代茶法①,上承前朝旧制,下临通商新形势,在中国茶法史中,具有独特价值。清末民国以来,对茶法的研究逐渐增多②,但在一百年的研究史中,相较于清代茶法的重要历史角色,对其内涵的开掘远远不足。

为推动相关研究,反思研究史颇为必要。我们认为,清代茶法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基本史料的认识不足,《清史稿・食货志・茶法》即是典型例证。《清史稿・食货志・茶法》是众多研究者都征引的基本史料之一,在此基础上,已有研究初步勾勒出清代茶法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许多研究者亦关注到《清史稿・食货志・茶法》作为史料的不足之处,拓展了清代茶法研究的史料范围。如清代《会典》《实录》,奏折、题本、各地地方志等。

但该书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它是民国初年赵尔巽主持的清史馆各纂修官对清代茶法的总结,其中尤以姚永朴之贡献为最。清末民初独特的时代背景、纂辑者的动机心境,都直接影响了其对清代茶法历史的叙述,此后近百年对清代茶法的认识颇受其影响。因之,《清史稿・食货志・茶法》具有特别的思想内涵与意义,而对此目前尚无专门研究。

研究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清史稿・食货志・茶法》的论述意义,部分原因在于没有注意到其文本源流。在清史馆之前,清代国史馆已纂修本朝国史逾百年,完成数稿《食货志・茶马》。这是乾隆年间直至清末,清国史馆于不同时期对本朝茶法的总结,体现了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对茶法的认知。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系列文本,也是清史馆纂修《食货志・茶法》时依据的重要底本之一,但清国史馆与清史馆对清代茶法的记载存在相当差异,目前清代茶法各类研究中,均没有利用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清史馆《食货志・茶法》的意涵亦未被深入认识。

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系列档案,讨论分析清史馆《食货志・茶法》的意涵。本文认为,从《食货志・茶马》到《食货志・茶法》,对茶法的定位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清史馆《食货志・茶法》对清代茶法的改写受到了纂修者所处时代的舆论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纂述重心的变化需要引起学界重视。

一、清国史馆《茶马》档纂述重心

清代国史馆自乾隆朝起立定《食货志・茶马》一门,此后历代相沿现存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藏于博物院图书文献馆,共计14册,包含了国史馆纂修不同阶段所成稿本。从国史馆修史定例,大体可分为乾隆朝、咸丰朝、清末三个时期所成稿本,形态既包括事迹长编、初纂本,亦有交国史馆总裁审阅的定本、进上善本等。,而民国清史馆则改以《食货志・茶法》为名。从《茶马》到《茶法》,反映出编纂者的认知差异,体现出相较于国史馆国史馆代表了当时清廷中央对本朝历史的认识,其高级职官概由清代中央核心高级官员直接充任,“总裁向系大学士兼充,副总裁尚书、侍郎兼充”,“向来满汉总裁各一员,满汉副总裁各一二员不等。如遇缺出,特旨简派大学士、尚书充总裁,尚书、侍郎充副总裁”。而国史馆所纂每一稿经纂修、审定、誊清后,由总裁进呈御览,进呈“向分春秋四季,每季分四单”。“春季功课,必须于上年冬季预备,秋季功课,必须夏间预备。”(国史馆档,全宗代码11,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据邹爱莲《清代的国史馆及其修史制度》,《史学集刊》2002年第4期),清史馆纂修者对清代茶法的重新定位。为理解清史馆《食货志・茶法》,首先需要解读国史馆《茶马》档体现出的纂述重心。

综合清国史馆历次《食货志・茶马》档案,对茶法的定位及叙写重点有二。

(一)茶马之政

乾隆年间清代国史馆纂修详情,如成稿时间、参与人员等,备载于“国史馆档案”。“国史馆档案”今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目前不开放。因此,《食货志・茶马》每一册档案具体成稿时间笔者不作定论,有待日后档案开放再行补订。根据稿本形态,结合学界已有相关研究,可判断《原纂本清史食货志》成书于乾隆朝前期。“早在乾隆元年, 清高宗即谕令国史馆在纂修国史本纪的同时, 亦要兼顾国史馆志、表的纂修。按照国史馆原定计划,‘五朝国史’史志部分拟分《天文》《地理》《时宪》《河渠》《职官》《选举》《礼》《乐》《兵》《刑》《艺文》《食货》《仪卫》《舆服》等十四门, 称为‘十四志’,与修人员六人,预计于乾隆十二年十一月纂修完竣。然而因人事安排不当,与修人员流动转换频繁……国史馆并未在预定时限内完成志书的纂修, 不得不请求展限至乾隆十三年六月……乾隆十三年七月国史馆才勉强完成了十四志的初稿进呈,‘每季恭进一、二十卷,约计明岁六月内恭进全完’,剩余的缮写正本、校对初稿舛误的工作,只能在陆续进呈清高宗御览的过程中完成。”(崔军伟:《乾隆朝“五朝国史”纂修考》,《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4期)等等。国史馆所修《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博物院图书文献馆藏,文献编号:故殿003249,系清国史馆第一次修纂茶法所成善本。《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主要内容可概述为茶法由来、产茶之地、行销之法、额设官、茶课额,及顺治初至雍正七年历年茶政。,起自清初,下迄雍正朝,全文仅2501字,而在其中反复言及茶马之政。清代茶马之政,粗略而言是在茶马司管理下,收取并贮存茶商交纳的茶叶,以茶叶向边疆民族易换马匹的制度。清初茶马之政承自明代,后随着战事渐平、清廷与蒙古关系稳定、清代有条件自行设立马场获取马匹等原因,茶马之政逐渐废止。历年茶政内共条陈20年份事,绝大多数年份的记载皆属茶马之政,清晰展现出清初定鼎时,茶马之政为茶法第一要务的历史图景。如茶马相关人事吏治内容,“(顺治)四年,差满汉巡茶御史笔帖式各一员。九月,罢茶马御史廖攀龙,西宁道蒋三捷官,坐私给蒙古人官茶”。“康熙二年,以办理茶马各官例无劝惩,始定责成之法,以茶九万篦,分作十分考核,按所欠降罚有差,积至四分以上者革职,溢额者每分量予纪录,亦积至四分以上加级”。〔1〕可见清初对办理茶马各官的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要恪守律令条规,对其考核责成亦与任内所得官茶直接相关。廖攀龙、蒋三捷因私给蒙古人官茶,违反茶马禁令,惜墨如金的国史特列其大名与罪状,既可见当朝对其惩处态度极为严厉,亦可见是时清国史《食货志・茶马》对茶马之政的高度重视。又如对茶马交易比例等细则的规定,如“(顺治)十年,定每茶千b,概准附茶一百四十b,有夹带者罪之。又延宁二处商茶引,每百b量入官茶三十b,折银一钱三分,交库汇报……各番交易茶马,量赍烟酒,以示抚绥”。“陕西西宁五司行茶,原系易换马驼牛羊,并买粟b,其收贮茶篦,年久难免爬谩W匀十二年议准变价,后四年,又以兰城无马可市,将甘州司积贮茶篦,在五镇俸A之内,银七茶三,照数搭放。寻又定西宁等处茶篦,停止易马,将新茶陈茶,变价折银充饷”。〔2〕在易马兴盛时,对茶马的规定细致到商运官茶携带附茶的比例及对番族的抚绥政策,而当以茶易马逐渐衰落时,又依据各茶马司所处具体环境不同做出调整,官茶变价缘由、折算比例、搭放兵饷方式无不备载,虽因马匹不再惟赖茶马所得等原因,以茶易马的交易数量呈衰退之势,但国史馆所记载的对茶马之政及官茶的管理却并未放松。又如对私茶的严格查核,“雍正三年,议定河东茶政,令湖广督抚,严饬产茶各州县,凡茶商照引运茶,先行申报本省,咨明豫抚,转饬经过地方查验,令陕州验引,移送出关,守取回文备案,如该州有勒索商人者题参。商人有离引行茶,及夹带余茶,并将旧引影射者罪”。〔3〕这里所论系商运官茶,即茶马司收贮之茶,此项条令横跨不同省份,主管官员由督抚一级清代地方最高官员承担,制度严密,不仅涉及运茶前、中、后不同时期对茶商申报、携引、回文的规定,及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同时还特别指出这些过程中地方官的职能及禁令,规定周详,当朝对茶马之重视,可见一斑。

《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对茶马的高度重视,尤其体现于这份仅2500余字文本中仅有的几句评述、议论性文字清代国史修史有严格规定,纂修官方文书史料记载方成国史,通常不会由纂修者自著文字。后文还将对此继续讨论。:“茶发江南,引行川陕。秦洮河雅诸州其要也,茶与盐矗而所关尤巨,固番人心,且以强国势,上绸缪边计,益加厘剔”。〔4〕此处发于江南而行引于川陕之茶即为茶马司所用官茶,“础币馕等同,可见乾隆朝国史《食货志・茶马》视茶政与盐政不分轩轾,甚至认为茶政因涉及边境安定(所谓固番人心)、国力强盛(茶马为清初战马重要来源),因而关系尤其重大。这里还直接出现了对当朝皇帝的描述,作为最高统治者,顺治帝对茶马之政不仅是关注,而且到了“厘剔”的程度,体现出茶政关乎军国大计的重要性;“当是时,茶政肃清,市马滋息,数年之间,边计裕如矣”。〔5〕此条记顺治十四年事,也是顺治朝最后一条记载,可视为乾隆朝纂修国史时对顺治一朝茶法的总体评价。与新朝定鼎除旧布新“茶政肃清”相并列的是“市马滋息”,顺治一朝茶法的重心在以茶易马,国史纂修对顺治朝茶法的总体评价亦围绕茶马之政,“边计裕如”四字点明了茶法大治的意义:茶法治则茶马兴,茶马兴则战马足,战马足则边疆定而民生安。康熙六十一年记事云:“盖圣祖皇帝念茶马一事,供民食,裕国用,恤商本,筹边饷,酌盈剂虚,因时通变类如此”。〔6〕这是对康熙一朝茶法的总体评价,毫无疑问,茶马仍然是康熙朝茶法的重心,但与顺治朝相比,不仅通过易换大量马匹充实战备物资稳定边境,茶马还涉及民政商利诸多方面。随着境内局势稳定,保证官茶供应、获取大量马匹的需求不再急迫,康熙朝的茶马之政随着形势的调整表现出更大弹性,即所谓“酌盈剂虚,因时通变”。这并不意味着茶马及茶法在这一阶段重要性下降,如何因其多方面的意义及时作出合理调整,成为了更关键的任务,这也是康熙一朝茶法的成就。《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作为清国史馆第一次纂修成品,在其对茶法的定位中,“茶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所论茶法,以茶马之政为最关键内容,而茶马之政因其涉及边疆安定、战备资源、国计民生等多方面意义,具有国之大计的战略高度,颇得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二)茶引制度晚清以前,清代茶法的运转概以茶引制度为核心。粗略而言,茶引是许多地区、尤其是长途转运贩售茶叶必须配备的合法运销凭证。所谓茶引制度不仅仅指一纸引票,还包括围绕茶引形成的发引―运茶(验引)―缴引等一系列茶法规则,及因不同地区、不同茶叶销售种类而做出的调整。清代茶引制度较为复杂,有待另撰文论述。

咸丰朝所修《增辑本清史食货志・茶马》博物院图书文献馆藏,文献编号:故殿003406。所叙内容依次为茶法由来、产茶之地、行销之法、司茶之官、岁征之课、顺治初至嘉庆二十二年历年茶政,全文分四卷。录清初迄嘉庆朝的茶法,在继承乾隆朝《食货志・茶马》的基础上,除了茶马之政,还突出体现出对茶引制度的详尽记载。《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与《增辑本清史食货志・茶马》之间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虽有所涉及,但并非文章中心,且虽二者存在差异,但主旨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后文有所论及。关于茶法档内国史馆稿本之间的比较,待专文论述。茶引制度是晚清之前茶法运转的核心,《增辑本清史食货志・茶马》在与《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重合时段,增补了诸条对茶引的相关记载,乾隆、嘉庆朝茶法记事更突出了茶引制度的方方面面。如“(康熙)五年,定茶引不完者,虽得茶不准议叙”〔7〕,与上文《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所载“康熙二年,以办理茶马各官例无劝惩,始定责成之法,以茶九万篦,分作十分考核,按所欠降罚有差”〔8〕相比,同样是记康熙年间对司茶官吏治考核事。《增辑本食货志・茶马》补充了对司茶官完成茶引定额的要求,不仅要获得足额官茶,更要保证每年茶引的正常流转,纵使完征官茶,但茶引未完,则本可获得褒奖的官吏连议叙的资格亦被剥夺。茶引制度的严格与重要性,由此可见。领销茶引的主体是茶商,“(雍正)五年,以浙省产茶独多,营销最远,辗转兴贩,商无定人,令专设茶商二名,每年豫备纸价银四百六十二两,赍藩司咨批,赴部领引,到浙后仍由司挂验转给,置茶投税,应解内务府茶果盈余等银六千两,饬令逐年报解”。〔9〕产茶大省浙江“商无定人”,故特指定专商,每年统一缴纳纸价银,领取茶引。虽然浙江“产茶独多”,但从此处记载来看,设立专商主要为便利茶引制度管理。统一缴纳纸价银、批引、领引属专商的主要职责,同时便于内务府获得茶果盈余银,至于提高茶~销量、茶课岁入,则并不在此载专商的职责范围内,可见亦不属于设立专商的目的。乾隆二十九年,“令商贩引茶营销江苏地方者,各属于茶市毕后,查明商引,验封收截,送司缴部,赴外省营销者,听各关截验,残引免追。又议准安徽各州县于茶春时,印给茶牙循环号簿,将茶商名籍引数,经由关津,住卖处所,逐一注明。于本境要隘地方,委员盘验,经过商贩,另具清册,俟茶市毕,将册补一并送司备查”。〔10〕对于需要收缴并送回户部查验的茶引,其销引茶商及引数,包括路线、销售地点等信息,都需一一造册呈报。虽有清一代基本是商卖茶叶,不同于此前宋元等时代有官收官卖之制,但借助茶引制度,对茶商的管理颇为严密。又如,“是时川省产茶日多,用茶渐广,议于旧额外,增行边腹土引一万一百五道。至(康熙)二十九年,复增行茶引二千四百二十三道。自此迄康熙之季,天全土司增六千八百三十道,雅州增四千五十九道,邛州增三百道,荥经县增三千五百四道,名山县增三千三百十道,新繁、大邑、灌县增一千九百道。营销日盛,课额益充矣”。〔11〕一地每岁茶引均有定数,此处详载康熙年间四川各地增引,足见茶引数额严明不容混淆。与此相类,乾隆八年“以四川建始县改隶湖北施南府。旧行额茶十八引。一并随带,寻又令建始县茶引,由本县截角给商,在本地行销。商缴残引,申司送部”。〔12〕若从茶课收入而论,湖北通省茶课不过二百余两《增辑本清史食货志・茶马》:“湖北二百四十八引,咸宁、嘉鱼等七州县,坐销二百三十道。建始县商销十八道,共征税课两项银二百三十六两有奇”。,18引所获更是毫末,但国史备载其引目变化并明列其茶引行销细则。以上几例中,司茶官考成、专商职责、造册报部信息、随带茶引等,虽都与茶课相关,然诸种制度、细则的要害并不在茶课额,茶课岁入并不是咸丰朝国史馆纂修茶法时详载茶引制度的主要目的。

那么,国史馆纂修茶法对茶引制度的关注重点为何?以下记载或可提供一种思路:“(康熙)五十八年,川省各土司梗化,饬禁番人贸易,其松潘、打箭炉二处营销之边土引六万四千九十八道,均行收缴。应征税课亦俱停止。至五十九年,天威远播,番众相继归诚,仍发引如旧”。〔13〕此为四川茶引的边引、土引①一度停发又复如旧事。停发缘由并非茶多引壅等经济性因素,而是“土司梗化”,且不仅不发新引,已行之引“均行收缴”。此处无引即为私茶,严重违律,加之上有“饬禁番人贸易”谕旨,私茶更会被严格查禁。收缴已销之引,其结果即是本年这一地区无茶供土司辖地交易。西南边境番民由于其特有的饮食结构,不可一日无茶,这一借收缴茶引而行的禁茶制裁,一年后即收到良好成效,即所谓“番众相继归诚”,遂照旧发引。此例为清国史馆记载茶引常态中的“变态”,从中可见茶引不仅仅与产茶、销茶等自然、经济因素有关,通过对边区茶引的严格调控,可有效借茶叶这一命脉

①边引、土引,都是四川茶引的不同类别。“四川茶引行于内地州县者为内引,行于沿边者为边引,行于土司者为土引”。〔清〕允、傅恒、张廷玉等编《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七・户部・杂赋》(影印本,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②虽然作为实际交易的茶马,随着时世变化而不再兴盛,但茶法在驭边方面的作用始终为清人所认识,在此涵义下对“茶马”一词的使用延续至晚清。如:“(光绪元年乙亥公六十四岁)五月索思诺福斯齐等五人至,公以礼接见……询以外间传俄与英有约之事,俄使答,英人叵测,俄与中国从无交兵之事……又言此行意在请由内地开通茶市径运陇边,公念俄已于恰克图通商,此请径销茶引正可杜私贩,自我定厘税章约,挽回利权,收茶马驭边之效,遂许其边事定后徐议”。“书牍是年与刘岘庄书……察其来意,实奉其国主之命而来,闻甘肃近事,知我国有备,度无以挠之,则惟有通茶市取羸一策,然此策如行,则亦中国之利,亦不失茶马驭边之策”。〔清〕罗正钧《左文襄公年谱》卷七(清光绪二十三年湘阴左氏刻本)。又如:“自中马既停,中国无所资于外番,诚能视其向背以为通禁,则可以制其死命,又边引之课无多,非盐利上佐度支者比,筹国者不必言茶利,诚思所以用茶,则茶固国中之大利哉”。〔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五(清光绪十六年龙璋刻本)。

③清史馆中,于《食货志》目下设茶法,编纂者为协修姚永朴。《清史稿》刊印转数次,百余年间海内外形成了数个版本,不同版本之间,《食货志・茶法》文词略有不同。本文采用博物院馆藏清史馆档案《清史食货志・茶法》(212000045、212000046)作为讨论底本,此为民国年间清史馆姚永朴所纂原稿,较之今日通行的《清史稿》版本,能更准确地反映编纂原貌。稿本题“协修姚永朴”,用“清史馆”笺,212000045封面贴条“待酌”,盖红章“对”,应系纂修工作本,封面上注“丁”字,应系入库登记;212000046封面右上角写“已钞”,右下角“廿库亨复钞”,应系誊抄底本。两份档案文字基本相同。

④关于各茶法档文字的比照对勘,将另撰文研究。

物资以达控驭边疆番族之效。《增辑本清史食货志・茶马》删去了上文所述《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中关于当朝茶马之政的评述文字,以此句收束全文:“二十二年,严茶斤出洋之禁。谕曰……永禁出洋贩运,有私出海口者治罪,茶叶入官。漏税事小,通夷事大,不可不实心实力、杜绝弊端也。圣谟广运,慎始防微,意至深远矣”。〔14〕茶引制度下,各地茶叶产销批验都有特定路线,此为嘉庆二十二年,针对皖商贩运武夷茶至粤地严申禁令,不得出海贩运而须于内河行走。不按规定引地路线贩茶,茶商的初衷为规避关卡赋税,然国史《食货志・茶马》辑录上谕,直言此为小事,而需上下官员都杜绝的,是“通夷”之患。严格茶引制度的要旨不在于稽查偷漏税额,而在于防患商民私通外夷。“圣谟广运,慎始防微,意至深远矣”,是国史馆纂修时对皇帝谕令的评论,因其居于全文末句,亦可视为此次国史纂修中对前朝茶法总体评价的点睛之笔。

《增辑本清史食货志・茶马》继承《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对茶马之政的许多记载,同时大大强化对茶引制度的记载,其意涵颇为统一。清初茶法中最急迫的任务是茶马之政,奠定了清代茶法不仅是针对商业的律令,更是直接关联战备物资、边疆安定的军国大计的重要角色。此后,虽然茶马交易不再繁盛,但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沿用“茶马”之名,亦延续了这种对茶法的定位②,其对茶引等制度的详备记载,重点不在获取茶课等财政经济意义,更多在于保障茶叶这一特殊物资的有序流通,特别是制裁作乱边地、防范“通夷”之患,以达到边疆稳固、四境安定之效。茶法被赋予的这种政治性战略性色彩,正是清国史馆纂修《食货志・茶马》所体现的对当朝茶法的一贯定位。

二、清史馆《食货志・茶法》纂述重心的转移

民国清史馆中,姚永朴修纂《食货志・茶法》③,部分沿袭了清代国史馆编纂《食货志・茶马》的篇目结构,亦有许多文句直接沿用了国史馆《食货志・茶马》原文。④在承袭前朝国史论述的基础上,对于上述茶法描述重点却发生了变化。

(一)削弱对清代茶马之政的记载

清史馆纂修清朝茶法,定名《食货志・茶法》,实属另开新篇之举,不仅从名义上不再使用“茶马”二字,更是大量删减了国史馆《食货志・茶马》对茶马之政的记载。兹以上节所列关于茶马的诸条记事为例,对比清史馆《食货志・茶法》对清茶马之政的记载如下。

(二)关注茶法的财政收入

国史馆《食货志・茶马》言及茶法,重点在制度周详及其政治性内涵,清史馆则转而体现出更多对于茶法财政收入的关注。

对于《增辑本清史食货志・茶马》所记多条茶引制度相关事项,《清史食货志・茶法》或是删减,或是简略言之,仍以上节所列语句为例对比如下。

十三年,定甘肃应征茶封。每年以二成征收本色。八成征收折色,甘商领引照茶,每百斤以五十斤为官茶。交甘省官库,以五十斤为商茶,听商人运卖。凡商买湖广茶斤,由陆路运回者,自陕州验引,潼关厅称盘。由水路者,自襄阳府验引,汉中同知称盘,俱截存引角,填给由单,赴巩昌茶厅查照,拈定司分营销。其宁夏商人之贩浙茶者,验截于潼关厅。榆林商人暨神木官差之贩楚茶者,验截于襄阳府,徽商之贩饶州茶者,验截于九江关。川商之行打箭炉边引土引者,验截于荥经县、天全州。行松潘厅之边引者,验截于汶川县。……各省行过残引,皆定于领新引时投缴十三年,定甘肃应征茶封每年以二成收本色,八成收折色,并申明水陆各路运商验引截角之法,折及安徽、浙江、四川、云南、贵州

令商贩引茶营销江苏地方者,各属于茶市毕后,查明商引删去

二十二年,严茶斤出洋之禁。谕曰……永禁出洋贩运,有私出海口者治罪,茶叶入官。漏税事小,通夷事大,不可不实心实力、杜绝弊端也。圣谟广运,慎始防微,意至深远矣二十二年谕……永禁出洋贩运,有私出者治罪,茶叶入官

从表中可见,国史馆《食货志・茶马》所记叙的茶引相关额引、增减引数、残引收缴及吏治考核等等,在清史馆《食货志・茶法》中被大量删减。突出体现国史对茶法立意要旨的两则记载,康熙末停发川省边土引,及嘉庆严茶斤出洋之禁,前者被完全删去,后者则删去点题语句,蕴含在这些记载中的茶法政治性战略性意义也被削弱。

茶引与茶课①两位一体,国史馆与清史馆茶法叙述均在开篇有总括之论,颇能体现二者对茶引课的认识差异。《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表述为“唐张滂奏请税茶以待水旱之阙,德宗从之,沿为国赋,制与盐等矣”。〔15〕《增辑本清史食货志・茶马》表述相近,“自唐张滂奏请税茶,以佐度支之匮。德宗从其议,历代沿之,定为额课,赋与盐等矣”。〔16〕历朝茶课与盐课所得岁入都很难相提并论,此处“制与盐等矣”,“赋与盐等矣”,并不是指岁入数目,而是盐茶两项税课制度相似,重要性不分伯仲,虽岁课差距甚大,但终以一“等”字论之。清史《食货志・茶法》则谓:“综而观之,茶之与盐,办法略相似,惟盐为岁入大宗,非茶所能及,故掌国计者,第附于盐而总核之。其始但有课税……及咸丰以来,各省次第行厘……未几收数复绌,据宣统三年预算表所载盐茶税共四千六百三十一万二千三百五十五两有奇。除盐税四千五百万两有奇,其余为茶税者,特一百三十余万两而已”。〔17〕虽然认为盐与茶办法相似,但盐课收入远非茶课所能及,所谓“第附于盐”,“收数复绌”,“特一百三十余万两而已”无不体现出清史馆编纂茶法时,认为其在岁入中贡献甚少的观念。从国史馆到清史馆,茶之于盐,从一“等”字转为一“附”字。清史馆编纂清代茶法,茶引制度记载被减省,茶法的经济层面意义得到更多关注。

(三)增补出口茶叶内容,为清代茶法赋予新色彩

清史馆《食货志・茶法》浓墨重彩地正式书写清代出口茶叶,并为茶法赋予了新色彩。《食货志・茶法》开篇即将清代茶法分为两个时代:“盖嘉庆以前行茶事例,其略如此。厥后泰西诸国通商,茶务遂因之一变,其市场大者有三:曰汉口,曰上海,曰福州。汉口之茶来自湖南、江西、安徽,合本省所产,溯汉水以运于河南、陕甘、青海、新疆,其输至俄罗斯者,皆砖茶也。上海之茶尤盛,自本省所产外,有湖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诸茶。江西、安徽红绿茶多售于欧美各国,浙江绍兴茶输至美利坚,宁波茶输至日本,福州之红茶多输至美洲及南洋群岛。此三市场外,又有广州、天津、芝罘三所,洋商亦麇集焉。……彼泰西商务虽盛,苦非其土所宜,不能不仰给于我。我国用此浸浸乎遍及全球矣”。〔18〕截至嘉庆之前,茶法以产茶之地、司茶之官、行销之法、岁征之课分叙,继承国史馆论述较多;嘉庆以后,诸国通商,清史馆记载下的清代茶法变为以三大市场为中心,且这些市场都因其在茶叶外贸中的重要角色而获得关注。“不能不仰给于我”,“遍及全球”作为清史《食货志・茶法》的开篇文字,奠定了清史馆以出口茶叶作为纂修清代茶法重心的重要基点。

对于晚清以来华茶出口,清国史馆几乎不曾涉及,就其纂修体例而言,亦很难记载出口茶叶:向无“洋”“泰西”之谓,概以“番”“夷”笼统指代。清末国史馆纂修《皇朝食货志・茶马一・道光元年至光绪元年》《皇朝食货志・茶马补一》,与清史馆开馆、《食货志・茶法》纂修相去不足十年《皇朝食货志・茶马一・道光元年至光绪元年》首页注明“道光元年至光绪元年,六月十三日,八开,协修官王震昌纂辑,纂修官汪升远覆辑”,协修王震昌、纂修汪升远二人姓名首见于《清实录》光绪三十三年:“二甲庶吉士……汪升远、张祖荫、张濂、范之杰、王大钧、张家骏、龚元凯、徐谦、吴增甲、王震昌……均著授职编修”(《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另有《大清宣统政纪(附录)・宣统三年十二月上》“翰林院编修王震昌等奖叙有差”。由此可推测,此二稿《皇朝食货志・茶马》纂修时间不早于光绪三十三年。,却描绘出极为不同的历史图景。国史馆两份稿本对于华茶出口几乎不曾涉及,清史馆《茶法》却大书特书。例如,对光绪十年茶法,《皇朝食货志・茶马一・道光元年至光绪元年》《皇朝食货志・茶马补一》无记事,而《清史食货志・茶法》载:“光绪十年,谕户部统筹财政开源节流事宜,寻奏二十四条,于茶法略言。据总理衙门单开光绪八九等年出口茶数,多至一万九千余万斤,查道光年间英国所收茶税,约计每百斤收税银五十两,而我之出口税仅纳银二两五钱,不及十分之一。今拟设法整顿茶课,或照甘肃茶封之例,每五斤征银三钱,就园户征收增课既多,而洋人无所借口,或照宁夏延榆绥等处茶引每道征银三两九钱之例,于产茶处所设局验茶发给部办茶照,每照百斤,共征银三两九钱,经过内地关卡另纳厘税验照盖戳放行,不准重复影射”。〔19〕此为茶法中践行开源节流事宜,提出的主要办法是增收茶课。对光绪十二年茶法,《皇朝食货志・茶马一・道光元年至光绪元年》仅记载“十二年,奏准晋商在理藩院领票,诡称贩货运销蒙古地方,其实私贩湖茶,侵销新疆南北两路,到处洒卖,一票数年循环转运,漫无限制,逃厘漏税,取巧营私。以后领票注明不准贩运私茶字样,如欲办官茶,即赴甘肃领票缴课完厘与甘商一律k理,傥复运销私茶,查出将货充公”。〔20〕虽此时西北茶法已改茶引为茶票,但“一票数年循环转运”系违法行为,仍与茶引制度先后相承,而《清史食货志・茶法》在袭用这段文字之外,增补“是时泰西诸国嗜茶者众,日本、印度、意大利艳其利厚,虽天时地质逊于我国,然精心讲求种植之法,所产遂多,盖印度种茶在道光十四年至光绪三年乃大盛,锡兰、意大利其继起者也。法兰西既得越南亦令种茶,有东山建吉富华诸园,美利坚于咸丰八年购吾国茶秧万株,发给农民,其后愈购愈多,岁发茶秧至十二万株,颇足供其国之用。故我国光绪十年以前,输出之数甚巨,未几渐为所夺。”〔21〕此为对国际茶叶新形势的记载。今存国史馆《食货志・茶马》无宣统年间茶法事,而清史馆《食货志・茶法》则以如下文段收束全文:“盖我国自昔视茶为农家余事,惟于隙地营之,又采摘不时,焙制无术,其为他人所倾,势所必至。光绪三十三年,茶叶公会以状陈于度支部,而税务司亦以茶税减少为言,于是奉旨筹整理策。宣统初,农工商部遂有酌免税厘之议。汉口、福州皆自外国购入制茶机器,且由印度聘熟练教师,江西巡抚又筹款贷与茶户,自是销入欧洲及北阿非利加洲者,乃稍畅旺。夫吾国茶质本胜诸国,往往涩味中含有香气,能使舌本回甘。泰西人名曰胆念,他国所产鲜能若此,故日本虽有茶必购于我,和兰今译“荷兰”。使臣克罗伯亦言爪哇、印度、锡兰茶皆不如华茶远甚,然则奖励保护无使天然物产为彼族人力所夺,是不能不有望于今之言商务者”。〔22〕痛陈华茶衰落之势,记载包括减免税厘、引入制茶机器、聘请外籍茶师、贷款于茶户等诸多茶业新政,力求振兴,并指出即便在国际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前提下,华茶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良品质,此恰与开篇“彼泰西商务虽盛,苦非其土所宜,不能不仰给于我。我国用此浸浸乎遍及全球矣”相呼应。所谓“然则奖励保护无使天然物产为彼族人力所夺,是不能不有望于今之言商务者”,是极为恳切的呼吁。民国年间,再无“圣祖皇帝”“圣谟广运”,茶法从“供民食,裕国用,恤商本,筹边饷”和“漏税事小,通夷事大”转为商务兴茶,并具有了借发展茶业振兴民族的使命。

由上可见,清史馆纂修《食货志・茶法》是对清代茶法的重新定位。清代茶法的内容及其内涵被重新界定,茶马、茶引等国史馆纂修的重点,在《食货志・茶法》中内容被删减、意义被削弱,出口茶叶成为清史馆纂修清代茶法的重点。更重要的是,对茶马、茶引制度的淡化,对晚清以来出口华茶的形势、挑战、呼吁等诸种叙写,意味着茶法的内涵从关系军国大计的政治战略层面转向了大力发展茶业振兴民族的商业层面。

三、清史馆《食货志・茶法》纂修的历史语境

清史馆较之国史馆,编纂重心转移,对清代茶法进行了重新定位。理解纂述重心变化的缘由,正可以进一步了解清史馆《食货志・茶法》论述的意义与价值。这反映了民国初年清史馆的具体历史情境下,纂修者所感受的时势,也显示了纂修者对此情势的反应,乃至凝聚了他们的心绪。清史馆《食货志・茶法》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论述。

(一)国史馆到清史馆:纂修体例

上述清史馆《食货志・茶法》与国史馆稿本的对比,可见清史馆纂修虽继承、沿用了部分国史馆稿本,却在内容、立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清末国史馆稿本与清史馆稿本相比,面对同样切近的现实却记载了极为不同的内容。清史馆与国史馆纂修体例不同是重要原因。

国史纂修有严格的史料来源,编纂者不可私撰。“清代国史馆不论修国史还是其他史籍,都将搜集资料放在首位,并有明确的制度。选材范围:本纪,以实录为本,起居注等辅之;列传、表,以‘内阁所存上谕原片,并外纪、丝纶、军机处所存之月折、廷寄、议复、译汉、廷寄剿捕’等为主,各衙门咨报的材料为辅;志、表,兼取各衙门咨送的资料和上谕等档案。选材方法:首先是从官方档案书籍中查找抄录;其次是通过内阁、理藩院、兵部等衙门向中央和地方各级衙门咨取,然后编制史料长编。”“长编的排纂次序是,‘首载上谕,次外纪,次月折,次廷寄,廷寄剿捕,其丝纶则载于逐日之未。各条俱用朱印标识于上’。(《国史馆档》,全宗代码11,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卷1)现存国史馆档中,有大量的长编档档册,从中可以看出,国史馆编纂人员相当多的时间是编纂史料长编。”(邹爱莲《清代的国史馆及其修史制度》)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清会典》与《清实录》等官方正史文本,今天可见的茶马档中尚有“茶马事迹”两册,即是纂修茶法之前,从会典、实录中采择相关史料,编为长编,此为纂修者开始工作时所依据的基本材料。清史馆开馆时广泛征书,但不再严格地仅从官修史书中汲取材料。清史馆“茶法”对光绪末年以来茶叶出口受挫、各国所产增多的时代背景叙述,在清官修史料中皆不可得。从史料来源来看,清史馆比国史馆限制更少,为新的表述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这种不同的自由度还体现在纂修过程中。清代国史馆制度规整,体例严明参见年《国史馆及其档案》,《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秦国经、高换婷《清朝修史与〈清史稿〉编纂研究》,《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邹爱莲《清代的国史馆及其修史制度》;王记录《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史学月刊》2008年第12期等。:“向来满汉总裁各一员,满汉副总裁各一二员不等。如遇缺出,特旨简派大学士、尚书充总裁,尚书、侍郎充副总裁……应行恪遵面谕”;满、汉、蒙提调“掌章奏文移,治其吏役”;“总纂、纂修、协修各任纂辑之事”;内阁中书兼充校对“掌校勘之事”。纂辑“必细心搜讨,详加考核,以求完备。初辑者不宜拉杂,复辑者不得敷衍了事”。《国史馆档》,全宗代码11,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邹爱莲《清代的国史馆及其修史制度》。一份《食货志・茶马》,虽仅数千字,却需经层层审阅不断推敲,今日茶法档中尚可见当日覆辑者等人所批签注,最后上至当朝皇帝御览,方为定稿。无论是从其编纂人员的任命,还是编纂环节的严密,都决定了国史编纂规矩严整,体例庄重。相比之下,民国赵尔巽主持的清史馆,面临改朝换代,国史体例不再被严格遵守;且清史馆组织颇为松散,“史馆编纂人员均不住馆,所撰稿件,定期交馆,一般是‘两月一课’。”〔23〕“虽议有体例,而无总阅之人,总纂与协修等皆无联络统系,故人自为政,总纂与协修实平等,稿之能用与否,无人过问”。〔24〕虽后有统稿之议,但政局动荡,经费无着,馆务基本停止。处在这种情形下的《清史食货志・茶法》纂修,相较此前数次国史馆《食货志・茶马》纂修,表述空间较大,编纂自由度较高,其纂修成果,受到纂修者个体而非史馆体例的影响更大,如此一来,编纂者的背景及其所处环境,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姚永朴史学观念对纂修清史馆“茶法”的影响

姚永朴姚永朴的史学思想,已有研究者进行梳理,如董根明《关于姚永朴〈史学研究法〉的认识》,《史学史研究》 2006年第1期,朱杨《姚永朴史学方法再探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但结合姚氏史学著述与修纂实践的研究,尚有较大拓展空间。姚氏之外,不少桐城中人都受聘入清史馆参与纂修,本文囿于篇幅及主题所限,着力于姚永朴纂修《清史食货志・茶法》稿本,及其入馆之前史学研究核心文本,尝试勾勒姚氏编纂《清史食货志・茶法》时的思想底色。至于姚永朴编纂的其他志书,以及更广阔视野下桐城诸人对清史稿纂修的影响,还有待学界日后深入探讨。(1861-1939),安徽桐城人,字仲实,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据董根明《关于姚永朴〈史学研究法〉的认识》。1912年任教于京师法政学堂,授课内容后形成教科书《史事举要》;1913至1914年,任教北大;1914年受聘进入清史馆。据朱杨《姚永朴史学方法再探析》。

在清史馆中,姚永朴主要承担《食货志》部分的纂修工作,除了茶法,还纂成《食货志》中《盐法》等篇目,反映出与其编纂《茶法》极为一致的经世色彩。其所纂《盐法》,篇末痛斥清末以碜咚窖沃弊病:“奉天之大连、旅顺,吉林之长春,有日本盐;吉林之珲春、延吉,有朝鲜盐;黑龙江之满洲里、黑河,吉林之东宁,有俄罗斯盐;广西之镇南关,云南之蒙自,有法兰西盐……是皆因吾之业,为彼之利,治盐政者,将何以善其后耶。”姚永朴《清代盐法考略――清史稿食货志之一》,《安徽大学月刊》1933年第1卷第6期。(清史馆《盐法》档案亦存于博物院,此处暂采纳民国期刊文本)此一句收束全文,与其所纂《茶法》篇末如出一辙。

姚永朴在编纂《清史食货志》时的史学观念,在《史学研究法》一书中以更为理论化的方式呈现。此书记载姚永朴在受聘入清史馆之前一年的授课内容,是对于姚永朴参与清史编纂时史学思想极为真切的反映。其述史义时特别论及“爱国”“保民”:“由合群之心推之,又可得三义:一曰爱国,此其义盖本《春秋》传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与讳国恶诸语……一曰保民,……要非主于正德利用厚生,而欲以政之养民者合其群也”。〔25〕姚论及史之志书,强调其“考兴衰、审沿革”之“资治”功能,“经学家为万世计,所重在立人极,故不能不别白而定一尊;史学家为一时计,所急在适世用,故不能不节取以存众善,其有补于世则一,学者心知其意可也”。〔26〕将述制度沿革、善恶作为正史中“志”的要义:“吾尝考史之所以能资治者,盖有二:一曰考兴衰,一曰审沿革,兴衰之分,在于政治之得失,在正史则纪传多言之……沿革之分,由于制度之善与否,在正史则志多言之……不审沿革,则郡县何以异于封建,阡陌何以异于井田,科举何以异于宾兴,召募何以异于治赋,不能知也”。〔27〕姚氏所指,于梳理制度沿革之上,更添一层评点“制度之善与否”之意,记述之上,还需由史家品评制度兴替中所见高下。

姚永朴将反映时代需求、裨补时事所急,视为史学家的重要使命。编纂《清史食货志・茶法》时,削弱茶马、茶引制度等内容,强化茶叶出口相关纂述,这种对清朝茶法历史的描绘,意在“适世用”,身处国运衰微、内外交困、茶政衰败的时代中,关切国运经济,渴望振衰起弊,振兴中国茶业。姚永朴在其时代中并不孤独,不仅因为经世致用已是士林风尚,更因为振兴茶业在当时呼声甚高。

(三)振兴茶业是晚清以来的时代呼声

晚清征收厘金开始,茶厘收入虽不及盐厘,但作为裨补岁额、供应军费等开支的经费来源之一,较之征厘之前的茶税茶课,无疑增幅巨大。有关茶厘所获历年数额,为一专门课题,本文在此不多做讨论。可参考罗玉东《中国厘金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周育民《晚清厘金历年全国总收入的再估计》,《清史研究》2011年第3期。且晚清以来,茶叶成为出口最大宗商品之一鸦片战争前茶叶每年平均出口350,000担,居各种出口商品数量之首。据《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出口和进口商品估计平均量值》(资料来源:英国外交部档案 F.O.228/32),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258页。,远销各国,在外资“洋货”几于统领市场的时代背景下,茶叶成为当日我国难得的独具优势、有称雄各国实力的特殊商品。清末,一度称霸各国市场的华茶,面临日本、印度、锡兰等新兴产茶地的竞争,销路一落千丈。在如此巨大的落差下,清末民初,清廷中央到各省大员,从政府提倡到民间施行,社会各界纷纷呼吁、探索振兴茶业。

诸种探索实践,较为集中地体现出两大导向。其一为提高茶业收益。光绪二十五年,张之洞在《饬商务局劝茶商购机制茶札》中,力倡机器制茶,“务期议有端倪,如有须官力维持保护之处,本部堂定必竭力扶持。倘商人集股不足,本都堂亦可酌筹官款若干相助, 以期成此盛举”。〔28〕1905年清廷商部制订《改良茶业章程》,从种植茶树到焙制茶叶等各环节改良、规范技术,札行商会,刊发茶户实施。〔29〕1909 年农工商部拟与各省合力组织一茶业总公司,“改良一切种植烘造之法,俾得销路日增”。〔30〕1909至1911年间,四川峨眉县、江西义宁州、广东、浙江、安徽六安霍山屯溪、江苏南京等地相继开设茶务讲习所。〔31〕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赵尔巽之弟赵尔丰(时任川滇边务大臣、四川总督)亦在川边地区组建边茶公司、筹设茶务讲习所,整顿川边茶务。参见田茂旺《论赵尔丰在川边的茶务整顿与边政建设》,《西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茶务讲习所推广科学种茶旨在提升茶叶质量,机器制茶代替手工制茶可大大提升制茶效率,设立公司取代旧有的园户茶商可加强对产销各环节的综合调度,有利于资源配置,等等,都意在设法提高茶叶产量与质量,打开市场尤其是扩大出口销量,进而增加我国茶业收益。其二为学习他国茶业技术和管理。光绪二十三年《农学报》记载福州茶商赴印度学习制茶技术:“今福州商人至印度学习制茶,归用机器试焙,西人啧啧称之”。〔32〕1903 年《大公报》比较中国园户式茶业与印度锡兰公司式茶业,劝设茶业公司:“考印度锡兰产茶之处,茶树皆属公司,自培养、采摘以及制造、装箱无一而非公司之事,自可无一而不用机器。中国则园户茶商截分为两途,产茶之园户既星散而无统率,业茶之商人亦凑合而无恒业。园户草率制成而售于茶商,茶商亦遂仓促贩运,赶急求脱。不但不能用机器,即人工制法亦并未讲求”。〔33〕1905年,两江督周馥命候补道员郑世璜率团8人,赴印度锡兰考察茶务。〔34〕我国传统茶叶种植加工以园户为主,采摘、焙制速度及质量不及他国利用机器生产、公司经营等所得,出洋考察,引进新兴产茶大国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是当日茶业的一大趋势。

对于清史馆《食货志・茶法》而言,正因有这样社会各界纷纷关注茶业改良的现实,其所记载的茶法就不仅仅是官方的、由中央统一调度的诸条令,而成为中央到地方、政界到商界多方位的举措,上述此类举措直接被“载入史册”,茶叶公会、农工商部、地方大员等各方措施被一一记入清代《茶法》中。而这些探索实践的导向,亦直接影响了清史馆纂修清代茶法的基调。处于新的时代形势下,提高茶业收益成为茶法变革的方向,茶法在经济、商业层面的内涵和任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有“茶之与盐,办法略相似,惟盐为岁入大宗,非茶所能及,故掌国计者,第附于盐而总核之”。〔35〕这种对茶法重要性的重新界定,并直以通商前后划分清代茶法的时代,特别关注华茶在世界市场的交易流通情形。另一方面,短短几十年内,本为我国特产之茶叶沦为反求诸他国,华茶衰败,各方纷纷向新兴产茶国学习,清史馆《食货志・茶法》除记载了这些举措外,特意强调“夫吾国茶质本胜诸国”,即便泰西制茶技术高超,但茶质依然不敌我国,这种纠结与矛盾的心态,正是来源于当日华茶衰敝、苦求变革的沧桑现实,这种现实直接导致了《食货志・茶法》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振兴呼吁,即“然则奖励保护无使天然物产为彼族人力所夺,是不能不有望于今之言商务者”。〔36〕

四、结论

本文从比对国史馆《食货志・茶马》系列档案与清史馆《食货志・茶法》稿本出发,梳理清史馆《食货志・茶法》对清代茶法的重新定位。通过本文研究,可知清史馆《食货志・茶法》是在清末民初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基于清史馆不同于国史馆的体制,加之纂修者本人的思想底色,对于茶叶这一昔日中华大宗出口、当日却不敌他国的特殊商品,从革新茶政、振兴茶业出发,编纂立意着眼于茶法在商务、经济层面的内涵,赋予其振兴使命。这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发出的声音,相较于国史馆《食货志・茶马》,清史馆《食货志・茶法》虽是在清朝覆亡后对有清一代数百年茶法的纂修,但却是具有清末民初十余年间突出的时代性的文献,其对清代茶法的叙述,是处在清末民初华茶衰落背景下,带有史学经世的主观意图,重新解读清代茶法所得产物。不论是从事实记载层面,还是从观念认识层面,清史馆《食货志・茶法》对清代茶法的表述都与国史馆《食货志・茶马》颇有不同。今日征引清史馆《食货志・茶法》为清代茶法历史文献时,需充分认识到这一文本的源流与性质。清国史馆所成《食货志・茶马》三期稿本,作为清廷中央主导下对本朝茶法的记述总结,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有待日后研究进一步拓展。

虽然诸多已有研究已旁征其他史料予以参补,但清史馆《食货志・茶法》作为相沿已久的清代茶法重要基础史料,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今日对清代茶法的认知。统观清代茶法,晚清以来对外出口的茶叶,只是几百年间清代茶法丰富内容中的一个侧面;而通过茶叶获取税收,无论是境内商品税,抑或是出口关税,并非当日清代主政者订立诸项茶法制度的首要用意。清代茶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当下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亦欠缺基本研究。基于更全面的史料,立足清代的v史视角研究清代茶法,是日后需要不断推进的功课。

〔参考文献〕

〔1〕〔2〕〔3〕〔4〕〔5〕〔6〕〔8〕〔15〕原纂本清史食货志・茶马〔B〕.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文献编号:故殿003249).

〔7〕〔9〕〔10〕〔11〕〔12〕〔13〕〔14〕〔16〕增辑本清史食货志・茶马〔B〕.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故殿003406).

〔17〕〔18〕〔19〕〔21〕〔22〕〔35〕〔36〕清史食货志・茶法〔B〕.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212000045).

〔20〕皇朝食货志・茶马一・道光元年至光绪元年〔B〕.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212000107)

〔23〕邹爱莲,韩永福,卢经.《清史稿》纂修始末研究〔J〕.清史研究,2002(1).

〔24〕朱师辙.清史述闻:卷14〔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5〕〔26〕〔27〕姚永朴.姚永朴文学研究法 姚永朴史学研究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167,171,167.

〔28〕饬商务局劝茶商购机制茶札〔J〕.农学报,卷78.

〔29〕〔31〕苑朋欣.商部――农工商部与清末茶业的振兴〔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1).

〔30〕电商组织茶业公司〔N〕.大公报,1909-11-16.

〔32〕鄂茶亏本〔J〕.农学报,卷4.

茶馆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 茶馆 传统文化 意境

一、茶文化和茶馆

从“茶文化”的定义去分析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层面,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是基础,因为人类是从用茶开始的;精神层面是人类由茶的物质层面所产生的,是对物质层面的升华。茶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和生动的,当代社会茶的精神功能似乎超越了茶的物质功能,被人们所崇尚。如:“禅茶一味”、“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等描述,可见茶能带给人们精神享受和绝妙境界。茶,顺自然而生,吸天地之精华的道德、精神品格,蕴含着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精髓思想。通过饮茶达到“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归一” 、“淡泊名和利,回归自然”的思想精神境界。

二、茶馆与传统文化

中国有几千年的饮茶历史,由于文人和“儒”、“道”、“释”三家的参与,使其形成具有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的茶文化。正是“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和“茶文化”共同作用于当代的中式茶馆空间设计,产生成了富有传统精神和时代风貌的空间形式。茶馆为当代人们的社交与休闲提供了有利条件,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茶馆,被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的中式茶馆最突出的特点是:融合民族饮食文化;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自身的文化韵味;注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当代茶馆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北京的老舍茶馆,它不仅把茶文化、饮食文化、其它传统艺术形式融汇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使之成为京文化的窗口。

三、茶馆的意境

(一)寄情于物,人境合一。

寄情于物与人境合一,这里的“寄情”是寄托人的情感,“物”是指世间万物,“人”是空间环境中的“人”,“境”是人所处的空间环境。寄情于物是人的情感的一种寄托方式,人境合一是追求“人”与“环境”的交融、互通、和谐。人通过对物的情感寄托,以至于达到人境合一的精神境界。

寄情于物、人境合一源于儒、道两家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思想,是当代中式茶馆空间意境营造的一条基本线索。对于“人境合一”,儒家认为是人的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是调节人与环境关系的准则,尊重人的地位和主体作用,以人为本;道家也认为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但是强调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力求人在无为自然的怡境中回归大自然。

中式茶馆空间具有飘逸、高雅、风情的性格,其实这种空间性格的营造是建立在对“情”与“物”、“人”与“境”关系的合理把握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茶馆的物质内容所呈现出的精神文化与顾客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而产生了人境合一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包含了尊重人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二)气韵生动,言无不尽。

气韵生动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在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传统艺术用“气”来体现事物的本原美,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生动”是气韵所体现出来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韵生动是描述中国画的万物的神态,要求达到活生而灵动的程度。中式茶馆空间之所以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是由于中式茶馆空间传承的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保持着各种传统文化之间的气脉相连,把空间中流动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传达给顾客。

言无不尽是对当代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的整体要求和思想指导,同时也是对作为空间主体的顾客在精神意识上所产生的感受的描述。正所谓是“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依存意,得意忘象” 。

(三)文质兼备,礼仁教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重人伦教化,强调礼、仁、中和,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中国古代设计已经开始注重审美和功能的统一,以功能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文质兼备出自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大系,本文中的理解:“文”是指精神层面,指审美;“质”是物质层面,指功能。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着眼于功能和审美、以及两者关系的概括(论语・雍也)。

文质兼备、礼仁教化都出自“儒”家思想,也是当代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的指导思想。中式茶馆具备了“美”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在“儒”家看来“美”就是“善”,“礼”是“善”的表现,以“仁”释“礼”,“美”、“礼”、“仁”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化于人。中式茶馆空间设计运用传统文化的语言和符号,借助吉祥图案、色彩、造型结构和形态等内容,营造出一种“美”的空间环境,来影响和教化顾客。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线索,可以追寻出茶与茶文化、茶文化与儒、道、释三家的关系。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使茶和茶文化的风靡,茶与茶文化一起作用于当代的中式茶馆,并深刻影响着其空间的设计。当代的中式茶馆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和茶文化同时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组成部分,也包含着当代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的思想渊源。

当代的中式茶馆是传统文化精神的物化,其空间意境营造的根源是儒、道、释的思想,将其概括起来就是寄情于物、人境合一;气韵生动、言无不尽;文质兼备、礼仁教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室内设计的发展,中式茶馆空间将会呈现出时代特征的物质环境和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徐永成.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J].饮料工业.1999,2(2).

[2]陈照年.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及其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02.

茶馆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后茶馆教学模式;方法

当前的教学模式讲究自主平等,所以现在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这样的模式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勇于探索和实践,最重要的是学习方式上的改变。

一、后茶馆式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将一节课的学习划分为五个环节。读读、练练可以作为课前的预习作业,学生根据预习案完成。课堂的核心内容是议议,“议”的本质是经验与文本的对话,“议”是在读读、练练的基础上,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才能“议”得出来,通过“议”暴露学生的潜意识,使其相异构想充分显现出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同地碰撞,擦出火花,最后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知识,教师在学生议的过程中进行讲解引导,给出议题或给出适当的“台阶”,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学生通过“做”对知识进行应用,及时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当堂评价反馈。后茶馆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效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后茶馆式教学模式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相融

1.培养兴趣,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布鲁纳作为美国的心理学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不管做什么,只有培养好了兴趣才真正融入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课堂的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需要营造的是一个民主的、愉悦的、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思维得到开拓,能力得到提升,自主能力也得到培养。我们要实现后茶馆式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老师之前能够相互交流,打破传统课堂老师一家言的模式,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地放开自我,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表述之后,教师要表扬他们的思维成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课堂气氛才能真正实现民主、科学、和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行小组合作

现在的教学注重的是互动,而不是单方面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互动不仅仅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各个学生之间也是需要互相合作、讨论和学习的。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一个知识引导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的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集中大家的智慧,提升大家的创造力。根据我校一项学生调查,当你遇到问题时你首先向谁请教,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教师和学生之间难免会有一些隔阂,但小组合作,学生就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思维的拓展。遇到问题,大家一起交流和争辩也是件比较有益的事情。后茶馆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相互交流的氛围,调动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动力,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在教,但是这样的小组合作也有需要管理的地方,一些小组在讨论的时候悄悄讨论其他问题,这样就浪费了有效的时间,学生的分组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还要注重对课堂的管理的研究。

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不管是学习哪门学科,我们都需要重视学习的方法,只有具备相关的学习能力,成为善于学习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主人,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相关方法的指导。

在物理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的是教会学生应该怎么样自己去学习,怎么样听课和做笔记,同时要教会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套适用的物理方法,比方说,类比法、实验法、模型法等。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探索方法的学习,教师指导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用物理的观点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做到这点,学生的学习将会有较大的转变。所以在后茶馆式教学中,结合学案的使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引导,同时体现了对一个知识点学习方法的指导。

4.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规律结论都是由实验所得出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添加相应的实验,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较大的作用。很多时候通过传统的讲解或演示实验所传递的知识并不能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动手操作了,会更加深刻难忘,同时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尤其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一起通过实验来进行探讨和解决,学生会觉得非常有趣,更加愿意融入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将课堂拓展到课外,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打心底里感受到物理的奥妙和趣味。后茶馆式教学正是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理想模式,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现象记录,到最后的分析总结,只有学生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互帮互助、自己得出结论才是一节对学生来说有收获的实验课,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

初中的物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在此之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而我们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把后茶馆式的教育模式融入日常的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意识,提倡小组团结协作,大家互相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挖掘知识,提高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同时还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得物理的学习更为有趣和生动。

参考文献:

[1]牛学勤.物理表达能力“解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05).

茶馆教案范文第5篇

始创于1919年的台湾老茶企郑福星茶业,已经在厦门开出它在大陆的第一家茶馆。坐在爵士音乐轻响的馆内,品着香茗,欣赏花艺茶器,并不觉得是在茶馆中,而仿佛置身于艺术馆。看惯了厦门街头色彩浓艳、堆金砌银的豪华茶店,郑福星茶业黑白对比的色调、宁静却饱满的美学内涵,显得极其另类,有一股难言的吸引力。

茶店升华为美学馆

茶店虽然越装修越豪华,却同质化严重;茶艺表演虽然热闹,却难以打动人心……这是很多茶店发展遇到的难题,在对郑福星茶业的采访后,似乎找到一些破解的答案。

初次到禾祥东郑福星茶业-美学馆的人,大抵很难找对地方。因为它的门面太不像茶店了。这绝不仅是一家茶馆,一家茶会所,它是一处“美学馆”,以茶、器、花、艺、道为载体构建而成的美学馆。

郑正郁知道,这样的茶馆、茶会所在厦门甚至在大陆都显得另类。但他相信:“别人的缺点是我们的机会。”在他看来,目前茶店共性太强,因此,“我们希望能以个性取胜。”

虽然在台湾是久负盛名的老牌茶企,但大陆对郑福星而言却仍是陌生市场,他认为:“在一个初来乍到,缺少人脉的市场,不能求大,而要求专业,够专业才会有光环,才会发亮。这亮光就是个性,就是创意。以此营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融“非主流花艺”于台湾茶道

台湾郑福星茶业源自1919年,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茶企。在郑正郁接手企业前,郑福星也只是一家卖茶的店,与众不同的是,店中存有不少在“老阿公”手上存下的镇店之茶“甲子老茶王”。2002年,郑正郁接手茶店后,看到不少投资公司热衷于投资具有创新能力的传统产业,他感觉到:对传统产业而言,既要保存传统又要突破传统,才能获得大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受日本花艺、茶道的启发,他决定把郑福星从单纯的茶店升级为集茶、器、花、艺、道于一体的茶道美学馆。

为此,他在十年前,要求原本从事彩妆造型的太太林晓真学习茶道。“台湾的陆羽茶艺中心,六大茶类都学,通常要学三年才能拿到证书,我要求太太三个月攻下,我告诉她:市场不等人。”郑正郁说,太太感觉到压力很大,但他要求她必须学习。“我训练一个人,不管她目前的立场,只看她未来的方向。只要对她的未来成就有帮助,就要她去做。”那阵子,太太几乎是不眠不休,精研各门课程,最终完成了三个月学成的目标,考取了泡茶师的资格。

郑正郁说,创意就是创造生意,没有创意就会导致同质化。对一家百年老茶企而言,必须常变常新,而惟一不变的是对市场的用心把握。经过一番创意,郑福星茶业摆脱了一般茶店的模式,升格为茶美学馆。

在本次茶展会上,郑福星茶业的新颖模式引发了多家一线品牌茶企及专家的关注,有业界人士认为,成熟品牌商或新茶企可以考虑借鉴这一模式:茶叶品牌饱和之后,茶艺、茶器、茶美学、茶配套相关产品都开始发芽成长,也开始形成一定的市场趋势。

先做“宝马”,再做“QQ”

在厦门这样一座茶店密集的城市,郑福星茶业这样的“另类”茶店能否获得发展空间呢?对此,郑正郁的回答是:我们一开始就锁定高端群体。“我们要先做‘宝马’,‘宝马’做好了,以后做‘QQ’,会卖疯。反之,如果先做‘QQ’再做‘宝马’,人家会怀疑‘宝马’的品质。”

“宝马”之所以成为顶级车,原因并不仅在于其外观,更在于其内在品质。外观易仿,内在的品质却极难复制。而郑福星茶业也是这样的店,对大陆同行而言,要学到它的硬件不难,难的是内在。

此前,记者一直有一种感觉:很多茶艺表演虽然热闹、华美,但却没有底蕴,茶艺小姐只是在表演,而不是在展示内在的修养和对文化的感悟。而见到林晓真老师时,记者感到:茶文化、茶美学已深入她的灵魂,由内而外发散出来。

茶馆才能有这样一股深深吸引文化人的气质。这也是郑福星茶业让人难以克隆的“内在”。只有对茶文化、古典美学、艺术有着深厚的理解。

郑正郁说,这样的茶馆开在上海,被接受的速度或许会更快些,但他还是选择把首家店开在厦门。“我很少见到这么小的城市有如此之多的茶店。”因此,他想从这块竞争最激烈的土地上入手,“在厦门能够做好,在其他城市也就不在话下。”

吸引“海归”人员加盟

选择高端的客户群和高端的合作伙伴,在茶品、装修风格、包装元素、服务理念等方面都做出特色,与同行之间既不冲突又不雷同,是郑福星茶业的重要理念。

“不比大,而要比专业。”郑正郁说:“正如‘两岸斗茶’活动,为什么不办‘国际斗茶’而要做‘两岸斗茶’?因为做‘两岸斗茶’可以更专业,更有特色。”

这样的理念吸引了一群追求 “不雷同”的人加盟郑福星茶业。事实上,三年来,郑福星茶业已陆续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发展经销商。此次采访时,记者巧遇安徽的经销商、曾留学瑞士的美女韩笑。目前,韩笑和员工们经常要练习书法、女红、古乐,为的是让自己能融入茶美学的气场。郑福星茶业的经销商和设计师团队中,不乏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海归”人员。郑正郁说:“企业朝什么方向走,就会吸引什么层次的人前来共事。你做低档、做推销,就吸引不到有品位的合作伙伴,你的品牌就会欠缺文化含量,就不值钱。”

抓食品安全就像每天刷牙洗脸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令国人担忧,“确保茶叶健康”成了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但郑正郁说,他并不把“健康”当成重要的宣传点,因为在他看来,“健康”只是基本功。“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刷牙洗脸才能出门一样,这是必须做的事,但你不会把刷牙洗脸当成值得大说特说的事儿。”

郑正郁说,早在8年前,福星茶业就拿到茶品质的各种国际认证。从2006年起,郑福星茶业开始持续与台湾地区主管部门合作一系列茶叶农药检测专案,从专利环保概念罐开始,接着是农药检验室、茶叶品牌营运电子化、台湾茶生产履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