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数学学习经验

高一数学学习经验

高一数学学习经验

高一数学学习经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积累

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逐步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相应的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的特征

(一)情景性

对于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来说,主要来自于感性方面的认识,是根据特定的活动进行,被打上了环境的烙印。教学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背景中镶嵌,具备强烈的情景相依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情景性的特点就要求我们不断的丰富教学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二)个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的个体性主要是因为在学习主体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和方式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不同,而且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体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原有知识的认知和经验背景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策略

(一)策略一:学习方式的积累

如果一个小学生比较善于积累数学学习经验,还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伴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增加,必然会积累学习方式。事实上,这些经验既可以是以前生活中的经验,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比如,在学习“比值”的性质的时候,教学中会给出几瓶不同的液体来进行测量,并记录关于质量和体积的状况,然后填写体积跟质量的比。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关于比值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比较直观,通过图形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但是一部分学生可能对于这些液体的质量以及体积的比值概念了解的不是特别到位,但是在之前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像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等知识,他们就会凭借直觉认为在比值的知识中也可能存在相似的性质。也就是说,比值的前项以及后项在同时跟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进行乘法或者除法的运算的时候,结果的比值是保持不变的。这样的学习经验就是建立在以前的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在小学数学相关知识学习的时候,要重视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能够及时的把这些经验运用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策略二:感官经验的积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来获取直观的感受,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通过实际操纵,获取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比如,学习“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摸球的实验,在盒子里放置四个黑球和三个白球,让学生自己操作,从而感受自己摸到球的可能性。为了探究结果,就需要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对于试验的结果比较期待,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就会专心的进行探究活动。再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时候,让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内角方面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用纸片制作一个三角形,之后把三个内角的内角撕下,再把三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平角。学生的操作就能够深化知识的学习,形成感官经验的积累。

(三)策略三:思维经验的积累

站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思维的积累,能够得到思维方面的经验。在经过实际操作和实际探究之后,小学生能够获取相对比较直接的教学经验,学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个教学课时的时候,通过课前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知道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两种教学方式,对于那些知道了公式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了解公式是怎么的出来的,对于不知道公式的学生,可以逐步引导他们去探索,发现公式的计算方式。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同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公式的推导和验证的时候就出现了多种方式,有的学生把圆转化正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变得活泼起来,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圆的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还增加思维经验的积累。

(四)策略四: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让理论跟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事实上,小学数学知识跟生活的联系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外,开展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通过一些专项知识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找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学习“求平均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训练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天测量周易到周五的温度,找出这一周内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再比如,在计算校园绿化面积的实践课程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运用以前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复杂图形的面积,通过对实地进行测量和计算,让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方面的问题。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积极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给于知道,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中的措施,为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被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便是如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重视相关知识的进修,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把握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思维经验以及感官经验、学习方式和实践经验等多种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田玉萍.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高一数学学习经验范文第2篇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带领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的结果。它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积累。

一、提高认识,培养初中生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学习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要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我们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大致分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社会科学文化情境中的数学经验,从事纯数学活动积累的数学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要因人而异,涉及个人的生活环境、感受、感悟数学水平的高低等。如何制定人人适合的基本要求,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走在第一线的教师去进一步深刻研究、提高认识。作为教师应遵循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真正让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经验。

二、钻研教材,培养初中生数学活动经验

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基础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应加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提供认识数学的用途、探索数学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新教材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里以“课题学习”为主题,强调以研究性学习为标志的学习方式。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设置,加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加强了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加强了数学知识、方法、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立足课堂,培养初中生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时空点。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认真策划,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上动口说,动手做,动手写,大胆联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能力。

1.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为活动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材是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上课前必须完成相关内容的预习,并完成课后的练习。根据几年的实践调查显示:在初中学习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成绩,而且差异是显著的。例如,《一次函数的图像》(第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实际生活中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因此我布置预习作业:正比例函数y=2x与y=-2x的图像、画法及其性质,从中复习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然后再通过阅读方式看该节内容,并做好课后练习,这样就较好地衔接到一次函数的学习,为课堂教学时采用类比方法探究一次函数y=2x+3与y=-2x-3的图像、画法及其性质埋下伏笔,从而获得必要的经验的积累。

2.不断的创设情景,为活动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创设生活情景,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来感知数学,也便于学生进行联想。如一位教师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时,用当地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爱心满人间“学雷锋、关爱老人”活动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认知冲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节数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就必须创设生活情景及趣味性情景,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

3.精心设计提问,为活动开展增添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不能够大胆联想、动手实践,联想的深度、广度,活动的开展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从数学的发展来看,它本身也是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而这些数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提问。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数学训练思维价值和数学活动。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难易适当问题,精心设计提问,为学生的活动创造条件。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教师提问联想的过程,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概念自身的价值,提高数学能力。

4.课后小结反思,促使数学活动经验的拓展与延伸

高一数学学习经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经验 积累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77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去积累,去获得,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服务。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活活动经验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新知的基础,但这种经验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阻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衔接点出发,巧设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与此同时,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先从学生常见的整数乘法入手,让学生计算“23×46”“351×45”“268×12”等算式的积是多少,在学生计算完毕以后,教师再在原式上点上小数点,这样上述算式就变成了“23×4.6”“351×4.5”“268×1.2”,紧接着提问:“不通过计算,你能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答案是多少吗?”这样教学,学生的新知与已有知识经验很快就产生了冲突,学生为了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很快就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一样,只需要在积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

教师在已知与新知之间搭建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学会了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被激活,实现了数学学习经验的再增长。

二、借助实践操作,积累活动经验

对学生来说,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的,同样,对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如果教师只是蜻蜓点水,那么学生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不一定会深刻。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去。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推导出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准备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杯子与圆柱形杯子若干,水与沙土适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得出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杯子的容量刚好是圆柱形杯子的三分之一的结论,教师再指导学生按照这种规律正确书写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如此一来,在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积累了解决问题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习效果显著。

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方面,由于学生平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去,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多重体验,提升活动经验

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要想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为了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多种体验环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如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的各种图片动画资料,使学生对这三种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一谈自己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现象。最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再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图形平移后应该出现的位置;给出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并组织用手折出对称轴等活动。从多媒体的视觉体验到生活体验,再到学生亲自动手比较和画一画等体验活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更加深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把多种体验引入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从眼观到亲自动手触摸,学生积累了一些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高一数学学习经验范文第4篇

一、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内化为数学经验

新课标强调,在传道授业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学生积累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数学框架,能够从已有的数学体验中,形成抽象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首先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其次要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生活问题与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就把生活经验融入数学学习中,使数学知识变成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要教会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形成应用数学的概念。当然,这并不是说数学教学就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利用实际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相似形”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全等”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很难一下子就理解“相似”,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导,如我们拍照片时,为什么同一底片可以放大成图像一样的照片,等等。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理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孰轻孰重,孰主孰次。明白生活经验只是加快学生对数学进行思考的催化剂,应该不断把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数学经验,建构数学框架。

二、注重实践,把感性经验内化为理性经验

数学教学内容往往是抽象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或者动作思维很敏捷,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就是动手实践。但这仅仅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一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仅囿于表层认识的感性经验阶段,还没从感性认识中获取、积累理性的数学经验,依然会用直观具体的感性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一旦限于这种框框里,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便失去了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因此,我们既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理性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活观察,并在观察的同时认真地思考。学生在获得感性的经验积累后,就可以内化出理性的经验,就能灵活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四边形”这一内容时,由于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复杂,学生在应用中往往会发生错误。我们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问题,一般都是从平行四边形性质开始学习,把各种类型图形的性质归纳总结,用表格的方法依照角、边、对角线和对称性四种情况进行分类,判定方法依据特殊到一般的机构框架,每堂课前都多次重复这些知识点,一直到所有的图形性质都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并能触类旁通。今后只要提及到这方面的知识点,学生就会迅速作出反应,甚至知识迁移,如学习梯形时,学生就能把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三、学以致用,把知识经验内化为策略经验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有效运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思维的方式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时,展示给学生的载体很有讲究,一定要与学习的知识相一致,使得学生能逐步深入,捕获理性的数学经验,用科学的数学逻辑进行思考。同时指导学生不能仅靠已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还要有一定的概括性经验,这必须通过数学化和逻辑化的升华才能逐渐形成。学生从一开始利用实物操作逐渐到能进行抽象的分析,在反复思辨中归纳出数学本质属性,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内化推理的过渡,从而实现由抽象思维到演绎思维的过渡,并逐步活化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的经验,除了结果性知识经验以外,还包含过程性策略经验。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囿于让学生得到知识经验,获得的机械呆板的学问,还应通过学生体验,提升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概念,并能给予内化和迁移的程度,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为了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教师还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以有利于学生采取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角度为前提,抓住适当时机,引领他们触及和数学知识经验相辅相成的策略经验。

四、提高能力,全面贯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高一数学学习经验范文第5篇

一、让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堂关注的目标。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每天都在精心准备数学课,特别是在确立教学目标上,既要慎重又要做到全面,只有心中有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才有依据,教学任务才能得以全面落实。因此,我们把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设立成教学目标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学生只有经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才会逐渐形成经验,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确立了“让学生经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一目标。《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确立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目标。以这样的目标为依据,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果心中没有此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环节,即使出现了,我们往往也会错过发展的机会。

二、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课标》指出:“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者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离开了活动过程是难以形成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所以,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至关重要。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我们设计了“探求圆周率”这一活动过程,让学生们利用缠绕、折叠、滚动等方法来测量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的圆的周长。他们兴趣盎然地利用线绳、尺子等工具认真地测量,在获得直观活动经验的同时,感受到几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欲望,通过进一步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很快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从而引出“圆周率”。这样的活动设计。

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教学活动经验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和探究所获得的经验。”相反,如果我没有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或没有好的教学活动为载体,数学活动经验又从哪里衍生呢?

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我们的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学活动经验也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属于学生自己。基于这个特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关于“高”这一知识点教师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圆柱比高矮”的活动之后,把学生由活动表面引向了知识的本质。“同学们,其实大家这里比的高与矮也就是指圆柱的――”学生齐答:“高!”“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高。”显然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向学生出示一个里面竖直塞满牙签的圆柱形牙签筒。“同学们,如果把这个牙签筒看做一个圆柱体的话,你能找到这个圆柱体的高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牙签!”“那谁能把高指出来?”学生们跃跃欲试,指着每一根牙签:“这些都是!”“同意吗?”在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教师倒出牙签筒中多余的牙签,只留一根倾斜的牙签,“那现在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现在的牙签是圆柱的高吗?什么才是圆柱的高呢?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教师以生活中极其熟悉又普通的牙签为教具,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本质的同时,又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经验的形成,仅靠“认真听讲”是难以完成的,学生需要在活动中去操作,去观察,去体验,去交流,去感悟,进而积累起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提炼与外显所得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反映的是学生在特定学习环境中对知识的一种经验性的认识,这种经验性认识更多时候是内隐的,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提炼与外显所得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在课末,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谈收获的设计。“同学们,一节愉快的数学课就要结束了,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回忆你是如何完成本课的学习的?”学生们沉静了片刻,陆续举起手来,“我们先利用部分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两个厂家的产品合格情况,因分母不同把它们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从而认识了百分数。”接着引导学生按环节进行回忆,“我们还知道了……”“认识了百分数后,通过老师出示的主题图和自己搜集来的百分数知道了百分数的意义。”“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困惑吗?”学生的思绪已完全沉浸在对知识提炼的过程中,“通过老师出示的练习,我们研究了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我还会读写百分数……”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回答。我们应该看到,如果仍沿用以往课末谈收获的方式,笔者认为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是零散的、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