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范文第1篇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西平:高标准粮田建设越来越好

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会发现田野里竖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牌子,标注着麦种名称、管理方法;在粮田一角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中,风向、湿度、光照度等监测仪各司其职;开阔地上的高清彩色大屏幕,及时更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大田里行走的专家,间或停下用仪器监测小麦生长情况。

据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作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简言之,就是利用安装在大田里的摄像头,将大田实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自行建立起数据库。无论专家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物联网平台,进入系统,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对症下药”了。

据了解,西平县今后将加大投入该系统,尽早让西平县全县高标准粮田都“上网”。另外,当地将更新一批大马力农机,将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并打算购买无人机飞防病虫害,再试购几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播种机,西平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将越来越好。

商水:千百里外监测小麦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或者点击联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

该系统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2014年,河南省农科院就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查看。

邓州:“智慧大棚”果儿甜

智能监控种地,触屏配方施肥,地下管网机电化……眼下,在邓州湍河街道“智慧大棚”控制室里,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望天收”到种“智慧地”,邓州农民也越来越多地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GIS;农田;水利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1 GIS技术概述

现代农业的构建离不开水利,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兴建农田水利。可想而知,没有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就没有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要依赖客观农田水利建设的增强而实现,作为发展农业生产之根本,水利事业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水利设施硬件建设,结合软件管理体系来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通过兴建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修建田间灌排渠系等),优化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区域水利条件,为建设旱涝稳收、高产持久的标准化农田做贡献。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能够对整体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关于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可参照各种地理资料的空间及时间分布特性,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提供用户评估及决策参考,可作为农田水利管理方面最具潜力的应用系统[1]。

2 GIS技术在水利工作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特殊、以空间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GIS可将水利相关属性数据及空间位置直观而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属性数据及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为水利信息的数字化表达和高效处理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水利工作具体应用过程中,GIS技术不能脱离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而单独存在,三者往往相辅相成、互相依存。GIS可为RS提供遥感信息分析和利用的精确服务,另外,还可对平面图、柱状图、剖面图和等值线图等工程地质图件自如制作、自动调配、加载,还能对图形、图像、空间数据及相应属性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及空间分析[2]。众所周知,水利工作离不开空间,而空间的数字信息化可使水利工作更加便捷、精准。GIS技术赋予了我们对更广阔、更危险区域空间信息掌握的主动权。

3 GIS技术在农田水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1农情灾害预测及评估

GIS、RS和GPS三者统称“3S”技术,该技术可对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和评估,这对减灾、防灾及救灾等措施提供更为充分的科学论据,为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稳定提供保障。经过对特定区域灾情历史数据的汇总、分析进而形成GIS数据库,在其灾情预测、监测和评估等信息的支持下,结合当地地理及水文信息,能实现汛前预测、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这对农业生产中的抗灾自救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GIS所固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建立流域地面数字模型,结合预测或实测的水文信息及地表渗透情况,经计算可模拟不同级别洪涝灾害所引发的农业损失。对于灾害频发区域,可根据GIS空间信息计算出大致受灾面积,进而估算该区域的经济损失。

3.2农田水土流失调查及预测

“3S”技术可对水蚀、风蚀等多类型的土壤侵蚀区面积、数量和强度变化进行监测。结合多年RS的影像数据和GIS中水土流失数据库可大致推断各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根据水土流失数据库可分析其所引发的因素,考虑到地球整体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变化,在RS和GIS组合配套技术支持下,能做出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农田区域水土保持规划以利于农田区域水土流失的高效防治。

3.3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水利信息化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实时动态掌握水资源的瞬时变化,这样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水资源的调配。掌握瞬时变化的水质信息有助于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监督,就当前环境质量而言,由于污染源的区域性、污染物的流动性以及区域梯度变化,以GIS为支持系统可使得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直观、科学[3]。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RS进行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量的估算,结合所估算的灌溉水资源分布及供求情况,采用水流演进和调度系统模型直观演示水流演进过程,充分模拟不同水量调配方案,为农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调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4农田水利现代化及精准农业

利用RS技术对农田土壤墒情、作物类型及产量进行适时监测,制定相应的灌溉、排水标准,结合流域水资源信息有效指导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挖掘渠道、管道布设与河道整治等)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精准农业的提出就是利用高新技术(GIS等)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有益尝试。GIS是精准农业整个系统的承载动作平台和基础,其作为精准农业的核心组件,将RS和GPS等技术组装配套进而起到承载的作用。GIS在农田水利事业中可用于各类农田土地数据的管理与查询,也可用于采编、统计和分析不同的空间数据。此外,作物产量分布等农业专题地图的绘制也都由GIS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刘少君.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农田水利上的应用[J].信息技术,2002(08):21-22.

[2]艾尔肯·哈斯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技术方法与发展趋势分析[J].民营科技,2011(02):217.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0)02-0070-04

“数字农业”作为“数字地球”技术体系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也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主导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食物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大计。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以最少的资源占用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优质产出,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农业”的含义

1997年,美国正式提出了“数字农业”的概念,它是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1998年,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再次把“数字农业”定义为:数字地球与智能农机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

我国比较统一的认识为,“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是“数字化农业”简称,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高新技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数字农业”要求对农业各个方面(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的各种过程(生物的、环境的、经济的)全面实现数字化,即各种农业过程都要应用二进制的数字以及数字模型加以表达。

2、“数字农业”数据库中存储的数字具有多源、多维、时态性和海量的特点。

3、对于涉农的多维、海量数据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对时态数据的组织与管理,需要研究新一代时态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进而形成时态空间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存储空间数据,同时能够形象地显示多维数据和时空分析后的结果。

4、“数字农业”要在大量的时空数据基础上,对农业某一自然现象或生产、经济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如农作物生长、农业自然灾害的虚拟现实。

二、“数字农业”的主要内容

1、农业要素的数字信息化任何农业系统都会有四大要素,即生物、环境、技术和社会经济要素。每个要素中又包含多个因素,如生物要素中,在作物方面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要素;而同一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又含有光合、呼吸、蒸腾、营养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按照“数字农业”的数字信息化的要求,都需用二进制数字表达。

2、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各种农业过程的内在规律及外部联系,可以利用农业数学模型予以揭示、表达。农业模型将农业过程数字化,使农业科学从经验的认知提高到理论的概括,是20世纪农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数字农业”中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

3、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管理大致包括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管理及农业企业管理。按照数字信息化的要求,目前已经形成由农业信息技术支撑的各类农业管理系统。如农业数据库系统,对各级各类农业数据进行科学、集中的管理,包括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数据库及农业经济数据库;农业规划系统,应用各种数学规划方法对农业问题进行辅助决策;农业专家系统,充分利用专家经验对某些农业决策提供支持;农业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将农业过程的模拟与农业的优化原理相结合,提供农业决策的支持。

4、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现代农业已经由过去的手工操作走向现代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操作,数字农业要求农业的生产和管理实现自动化,即从播种、育苗、灌溉、施肥、撒药、收割等过程全部实现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三、“数字农业”的技术体系

1、农田信息快速采集技术

(1)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

遥感是由卫星上的传感器、传输系统和地面上的接收系统组成的一种不通过直接接触目标物而获取其信息的一种技术。RS是未来“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RS技术是“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农业动态信息的重要来源。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及时摸清农业资源的现状,了解农作物田间生产状况,监测其变化并预测其发展。遥感技术具有速度快、信息真、现势性强、多时相、更新快、效益高等特点,是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农业资源分布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农业生产也在广阔的地域上展开,遥感技术在解决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和损失评估等方面。

(2)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ystem)技术

GPS作为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不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GPS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卫星组成卫星星座,每天24小时为全球陆、海、空用户全天候提供三维位置、速度和时站。它由空中卫星,地面跟踪检测站,地面卫星数据注入站,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通讯网络等部分组成。

GPS在“数字农业”中的关键作用即是提供相关要素的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一方面使农业的管理具有更强的空间针对性、实用性,发挥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通过GPS实时地对土壤水分、肥力、杂草和病虫害、作物苗情及产量等进行描述,对各要素进行跟踪,从而实现田间的精准化操作。因此,GPS技术的精确定位功能为“数字农业”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2、农业信息贮存、管理技术

(1)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

农业数据库是一种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管理、重复利用、分析预测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农业方面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它是信息存储、管理、传递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数字农业”最基础的工作。农业数据库包括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源数据库、农业技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机构数据库等。

(2)数字化图书馆(DigitalLibrary)

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馆藏数字化、信息传输数字化与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信息服务终端化等,其优势在于不受时空、地理位置的限制。

(3)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GIS技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核心,是存储和处理分析空间数据的最佳工具。农业及其各相关要素空间位置数据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信息,也是“数字农业”中各类空间数据库建立的重要基础之一。GIS是一种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处理和挖掘海量地量数据的通用技术。主要包括空间数据输入子系统、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输出子系统。

(4)农业管理信息系统(MIS)

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3、农业信息应用技术

(1)农业自动控制技术(AutoControl)

农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农业的核心技术。利用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对农业的增产增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农业专家系统(ExpertSystem)

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一定领域内模拟人类专家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智能的农业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保存、传播各类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而且能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信息处理,针对不同的条件,给出系统性和应变性强的各类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高水平服务。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涉及农作物生产管理、畜禽养殖、市场管理、农业经济分析等多种领域。

(3)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

DSS是利用系统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或模拟,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以进行辅助决策的软件系统,是一种人机对话式的计算机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对话生成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农业生产中采用决策支持系统后可以感受到更高的决策质量、沟通的改进、成本削减、生产率的提高及节约时间等方面的改善。

4、农业信息传播技术

(1)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

“数字农业”的建立是以海量的数字化的农业信息为基础,因此信息的交换和传播将是“数字农业”的重要环节。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数字农业”信息的顺畅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发挥信息的最大作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互联网络、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等技术。

(2)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用计算机把图、文、声、像综合集成技术,是新时期农业知识、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

(3)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

VR技术是指创建一个能让参与者具有身临其境感,具有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的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从而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此延伸而得到现在的虚拟农业的概念。

四、“数字农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接受,并且正在逐步深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自然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而且市场风险给农民的影响又远远大于自然的风险: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耕地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持续增长的人口对农业的压力不断增大,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用水浪费并存,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及养殖业的废弃物排放,导致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重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这一切都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是突破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1、数字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的重复性、盲目性,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且更新速度慢。而数字农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促进农业经济活动的信息化。实行信息服务手段多样化,重点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以农业信息网络为依托,互联网与电信、电视等其他现代媒体相结合的应用模式,把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与电视、电话、手机普及率高的优势结合起来,拓宽信息覆盖范围。农业领域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管理信息的广泛交换和共享,可以大大增加农业的开放度,降低农业活动的交易成本,加强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部门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使农业生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日益走向国际化、全球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数字农业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30余年的努力,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大为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也日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业比较效益差等。而过去的调整多在数量上做适应性的调整,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国际化、市场化的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加入WTO为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迫切需要“数字农业”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数字农业”具有指导农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和促进农民增收、更好的服务“三农”功能,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产业链条的一体化决策服务,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的农产品网上推介展示系统,实现全国各级现有的龙头企业、名优特新农产品全部上网,集中展示,实现网上交易。“数字农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能够实现在数字水平上应用前沿技术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管理、储运、流通、市场配送、乡镇加工业、信息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整个农业产业链、产业群进行改造和重构,通过信息链改造产业链,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数字农业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农产品要取得竞争优势,必然要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数字农业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产品质量的飞跃。发展数字农业,可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精确化、环保型和可持续方面发展,不仅可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关键领域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才能迅速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4、数字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数字农业的根本目的就是强调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和最佳的环境效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均衡,实现精准农业生产,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不仅为大规模有效监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框架,可对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生产状况、气象和生物性灾害等进行有效测报,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减灾、防灾、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测报与防治,而且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确控制,根据各种变异情况实时实地采取相应的农事操作,可实现智能化的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的可控程度,从根本上减少了对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有利于节约各种农业物质资源,同时也能够减少消耗和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收益和环境效益。

五、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农业优先行动领域

在发展“数字农业”方面,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首先集中力量解决数字农业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在现阶段主要是完成必要的技术储备和相关软硬件的开发,保证“数字农业”持续稳步发展。

1、进行精准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

发展精准农业是数字农业的核心部分。精准农业作为一种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农业生产系统的新理念,它的实践运用将对于推动应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倡导科学管理与经营农业生产过程的新思路,实现农业的跨越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精准农业主要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并将其三者科学地相结合,致力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产出,节约投入,降本增效,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减少环境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适应当今建立农产品品质保障与食物链安全生产跟踪与产品安全认证技术体系的新要求,实现粮食的安全生产。主要进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农田空间分布信息快速采集先进传感技术与高效实时信息处理技术、农田土壤与作物生产精细化管理决策支撑技术、智能化变量作业与农业装备技术和系统集成与分析技术等科学技术的集成创新。精准农业不仅包括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出田块内要素(如土壤养分、土壤水分、病虫草的数量及严重度等)的分布状况,农业机械根据图中要素值的大小调整操作;而且农业机械在田间操作时,应用传感器直接测定要素值,同时自动地通过农业模型确定施肥量和用药量等,再由农业机械自动化地调整操作。这样施肥、灌溉、用药等操作用量更为准确,可同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并将对环境的污染减到最低程度。精准农业需要一系列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我国尚处于探索“精准农业”实践的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建立试验基地,搞好精准农业生产技术的集成和示范。

2、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重点解决元数据规范化

数字共享是“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关键,也是当前“数字农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信息共享要首先解决数据标准化,同时要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共享政策,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应优先实现数据共享。而要实现数据共享就必须首先解决元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进行总体统一设计。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集的数据,是数据集的说明或描述。元数据是一种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它可以起到提高系统的查询检索速度、提高系统分析效率的作用。在“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元数据可以清晰有序地组织异地数据,元数据的建设、管理成功与否关系着“数字农业”科学工程建设的效率问题,甚至决定着“数字农业”科学工程成败。

3、建设农业数据仓库

农业数据仓库是实施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核心和基础。计算机农业数据库的广泛建立,是数字农业最基础的工作。农业数据仓库中包括基础数据库、数字农业专业数据库和其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中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库、专题图件数据库、DEM数据库以及遥感影像数据库等,多可以在数字地球框架下,以共享方式从国家公用数据库中获取。数字农业专业数据库包括标准法规数据库、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资源数据库、农业经济数据库和收费数据库等。其它数据库包括代码数据库、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以及模型数据库、元数据库等。

4、加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网络项目

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省-市-县信息骨干高速宽带网络系统。即以省级农业信息中心为核心,上可与全国农业信息网对接,以各地(市)为枢纽,县(市)为网点,具有统一的数据规范和共享标准,无缝连接,可任意漫游和放大,通过因特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异、可拓展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它网络互联,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开辟数字化农业市场为全国农业服务的大平台。

支持、引导、鼓励企业或协会,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目标,进行销售网络建设,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以产养网”的道路,使数字农业能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范文第4篇

一、系统的总体设计

(一)系统目标

(1)全面查清金山区范围内的农用地利用状况,建立和完善农用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农用地资源管理的需要。(2)采用数据“通存通取”机制,整合金山区农业用地的分类、使用信息以及种植养殖业务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建立高精度“数字基础地形数据库”“农业用地分布数据库”“农业专题业务数据库”等。(3)基于B/S框架,实现基于金山区农业用地信息化管理平台为统一信息门户的“一站式”登陆和应用服务。(4)开发金山区农业用地田块的管理功能,实现各农用地项目成果在地图上的准确定位、准确分析并动态了解金山区农业规划发展趋势。(5)开发金山区农用地用途及种植、养殖的管理功能,实现农用地用途及种植品种填报、统计功能,为各级业务部门监督农用地利用及建设情况提供直观的图形化分析工具,为农用地建设项目提供决策依据。(6)建立灵活的组织机构、角色、权限配置管理。系统采用灵活的、可伸缩的组织机构、角色、权限配置管理,使用户可以根据当前组织架构配置系统的实体使用环境,也支持当现有组织架构发生变化后根据新环境重新配置实体使用系统。

(二)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逻辑结构框架可分为三个层次:数据服务层、应用分析层和人机交互层(图1)。应用分析层通过人机接口与决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交互,在数据服务层的数据、模型和应用分析层众多功能的支持下,完成信息编辑、查询、统计、分析等各种需求。

二、系统实现

(一)系统建设原则

金山区农用地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项覆盖金山全区、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系统建设遵循统一、可扩展、稳定、安全、可维护、易用的设计原则。在平台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在建平台与已有系统的应用集成,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新业务和新变化。因此,在满足现有业务需要的前提下,可灵活扩展本系统,使平台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实现7×24小时的99%在线数据服务,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的CPU、内存等关键参数应避免产生剧烈波动,数据库连接池、线程池应保持稳定,避免死锁和长时间排队;网络安全与现有机房环境的安全设备兼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利用现有的备份机制、身份验证、角色权限进行控制,对关键业务的关键操作进行日志记录;使系统管理员集中方便地配置、监视、控制、诊断整个平台,并且能够监视和控制用户情况,通过专用的系统管理工具实现对平台各功能模块的配置、控制、监视、诊断等;考虑到平台的使用者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界面设计应做到简洁、友好、符合用户工作习惯,并提供充分的即时、在线帮助等智能服务,方便用户使用。所有输入输出界面应满足用户办公需求,按用户要求定制;在数据建库与平台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遵循国家、农业部及地方的标准规范,严格遵守信息系统标准化与规范化要求,保证信息系统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二)采用技术及建设内容

考虑到在整个软件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多层体系设计模式,因此采用组件技术实现基础模块,具有可复用性、灵活性、开发性和扩展性等特点。本系统采用SOA架构思想,以通用性、稳定性为主导,进行分层设计和开发,横向以功能类别为导向,纵向以服务内容为导向,逐级设计,逐步细化各组件的颗粒度。系统包含8个组成部分(图2),其中系统管理机制、系统安全机制、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数据更新与维护机制贯串于系统始终。前两者为系统的运行管理与安全提供保障;后两者为数据库的更新维护提供保障。系统管理机制:为整个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授权管理、应用管理、数据备份等。系统安全机制:安全性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安全隐患可能存在于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上,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组件平台、应用系统、人员等。因此,系统需要一个全面的安全机制。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在系统建设之初就建立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标准,并且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贯彻执行,保证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数据更新与维护机制:在系统建设之初搞清各类数据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数据更新与维护的责任单位以及数据更新的周期,形成一套完善的数据更新与维护机制。系统平台:提供数据库建设与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系统环境。数据库:按照信息的类型,将信息资源分为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和多媒体文档三个逻辑组成部分。空间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引擎管理,保存空间数据信息;非空间数据库与地理位置无关的信息数据,包括各专业部门必要的办公和业务的信息、部门信息、人员信息、元数据信息等;多媒体文档保存各种非结构化的信息,包括扫描图纸、声音、录像等,并建立必要的全文检索引擎,它在实现上可以基于关系数据库或文件系统。应用服务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工具和通用系统,使得各业务单位能够比较快速地建立上层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建立在应用服务平台之上,实现具体的应用功能的部分。另外在进行农用地信息数据采集填报之时,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以及用途分类建立农用地地块唯一编码,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以及准确度。

三、系统应用

金山区农用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地图管理基本模块、数据填报模块、综合查询模块、综合统计模块的开发、数据字典管理维护、接口开发以及区域特色功能开发等。(1)地图管理基本模块。该模块包含GIS基础应用操作,如地图浏览、地图漫游。(2)田块管理模块。该模块提供田块信息的编辑、变更、信息更新、新建田块、田块编码生成、图形修改、田块删除、田块拆分、合并等功能。(3)数据填报模块。该模块包括农用地用途、使用信息及种养殖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以及数据的逻辑校验等功能。(4)综合查询模块。该模块包括农用地现状查询、农用地历史记录查询、农用地养殖户查询分析、农用地种养殖查询分析等。根据地区、年份及属性查询基表,根据地区、年份及属性查询综表,根据自定义条件组合查询基表。对符合条件的农用地在地图上显示。(5)综合统计模块。该模块能根据行政区域及年份生成各类总表,按用途、使用信息、种养殖品种进行对比、汇总,统计结果以农用地统计专题图形式呈现。(6)数据字典管理。根据土地类型[包括粮田(设施粮田、一般粮田),菜田(设施菜田、一般菜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经济果林,水产养殖,花卉,苗木,林地等];使用状况,种植养殖标准和类型等类别分类构建数据字典,同时建立对应的数据库进行存放,可以对已有类别进行编辑、删除操作,也可以添加全新的农用地分类标准,在不同标准下同样设置新增、编辑以及删除功能,可以进行数据元素的管理。(7)接口开发。系统与现有的“上海市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农用地综合管理平台”“上海农业云平台”“金山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在建)”等实现业务和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无缝对接,并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编码规范、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网络环境进行建设开发。(8)区域特色功能。完成了粮食功能区、设施菜田功能区、畜禽水产、休闲农业、农业研发中心(研究所)、“鑫品美”草莓加盟户等区域特色空间数据入库,信息查询,相关的信息统计功能等。

四、结论与讨论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范文第5篇

为切实推进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确保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省厅决定召开这次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文件和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汇报交流第二次土地调查准备情况和今年上半年地籍管理工作,研究部署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上午,各市汇报交流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年上半年的地籍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下半年的工作打算,各地一方面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要求启动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另一方面地籍管理的日常工作也按照年初的工作部署正常进行,做得很好。

下面我首先通报一下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国务院38号文件下发后,省厅就积极开展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相关准备工作,主要如下:

一是下发了省政府通知,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38号文件下发后,我厅就积极向省政府请示,组织编写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经费预算和省政府通知代拟稿,以省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浙政发〔**〕15号),明确了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工作任务。6月22日,借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的东风,在会后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由金德水副省长部署了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任务。

二是组建了调查机构。为顺利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省政府成立了以陈敏尔常务副省长为组长,陈国平副秘书长和王松林厅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二调办”)设在我厅,由我担任办公室主任,经厅党组讨论,确定了办公室的职责和成员组成。省二调办具体负责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同时考虑到土地登记政策性强、业务性强、技术性强、工作量大、现状以临时人员登记为主的情况,在省政府下发的1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

三是编制了工作方案。根据国发〔**〕38号文件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明确了本次调查的目标任务、采用的技术路线和获取的调查成果,并对时间安排、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和经费落实等提出了具体意见。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上报国土资源部,并下发。

四是落实了基础图件。省二调办对全省现有的调查基础资料和明后两年我省基础测绘生产计划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通过与省测绘局多次协调,目前已编制好调查基础图件供应计划,第一批35个县的基础图件现在已可提供,第二批也可在2008年3月30日前提供。具体提供名单和方式已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中明确。

五是初步落实了今年的调查经费。国务院38号文件下发后,省厅就积极编制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预算,并报省政府和省财政。省政府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将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同时,我厅也正在积极和财政厅协调,研究制定调查经费具体筹措办法,争取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可以从土地收益中列支。目前,省本级今年已计划安排2000万元调查经费。

下面,我结合会议的主题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

一是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基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做好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我省城乡土地资源和利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对城乡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优化利用,从土地总量和土地利用结构上进行优化和合理布局,达到对每一块土地进行资源的集约、最优、合理利用的目的,切实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二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依据。针对我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好“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也迫切需要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我省建设用地总量、分布和利用结构,及时掌握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和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的数量及分布,调整土地供应总量和用途,为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我省基本农田数量和分布状况,为对基本农田进行严格管制提供翔实的资料,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政府责任制提供依据。

三是建立现代土地产权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省土地调查和土地登记仍以传统的技术手段为主,信息化程度不高,图件更新不及时,调查内容和指标不全面等,造成土地资源日常管理决策难、规划难、执行难,造成土地产权管理不够精细、土地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土地权属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影响了土地权利人的利益、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影响了社会稳定。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城镇、独立工矿和农村居民点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用途和面积,明晰土地权益归属,是建立现代土地产权管理制度,严格土地资产管理,有效保障土地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明确把握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任务

(一)调查目标

按照国家统一标准,采用航空航天遥感、现代数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对全省范围内每块土地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查清我省耕地等各类农用地、城乡各类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的权属、面积、分布和利用等状况;完成全省城镇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1∶500数字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核)查和地籍测量,下同),查清区域内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利用状况;查清全省基本农田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省、市、县三级管理到地块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和规范土地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变化信息的调查登记、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是利用已有成果,扎实做好农村土地调查。我省已经完成的县级土地更新调查成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农村土地调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现有规程和已下发的全国方案看,我省土地更新调查工作的技术路线、作业方法、成果质量,基本符合国土资源部对农村土地调查的要求。因此,农村土地调查主要是在土地更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需要进行成果数据的“转换”、“补充”、“调整”和“完善”。“转换”,就是按照国土资源部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做好调查数据的地类转换。农村土地调查先采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进行调查,但对独立工矿用地、菜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等要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的要求进行细化调查;在2008或2009年进行农村土地调查统一时点更新时,再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转换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补充”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利用最新航空正射影像,结合当地实际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内容的补充调查,保持成果的现势性;“调整”就是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海陆分界线,调整行政区域界线和控制面积,做好相邻行政区域界线接边;“完善”就是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等有关要求,对现有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

二是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城镇土地调查。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的基础,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是提升地籍管理水平、加大成果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建立地籍数据库更新机制是保持地籍调查成果现势性、实现土地登记图属一体化管理的重要保障。虽然早在2002年,省厅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新一轮城镇数字地籍测量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新一轮城镇数字地籍测量任务,但由于一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专业技术要求高、后续管理要求严等客观原因,到**年底,实际完成量还不到40%。《物权法》的出台、国发〔**〕38号文件和浙政发〔**〕15号文件的下发,使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领导大大提升了对地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省厅也通过积极协调和多方努力,在浙政发〔**〕15号文件中对土地登记机构队伍建设和调查经费保证上提出明确要求。应该说,这次调查,从人、财、物上对开展地籍调查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为做好数字地籍调查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契机,也是我们归还“欠帐”的一次重要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现在再不抓住机遇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会影响土地管理的长远、会影响土地资源的保障、会影响土地权益的保护。因此,我们要借此契机,大力推进城镇村庄数字地籍调查,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城镇、独立工矿和主要农村居民点的数字地籍调查任务,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地籍数据库日常更新机制,确保地籍数据现势性,全面提升地籍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

三是开展基本农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部里要求依据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地块,保护责任落实到村、落实到农户,将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并对基本农田分布、面积和地类进行统计汇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基础和依据。曾培炎副总理在部署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时提出:“基本农田调查是这次土地调查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但从全国看,我们这块工作还是做得比较好的,在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区定界中,我们就已经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并登记造册。考虑到我省原来的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成果已经上图以及正在着手进行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实际,此项工作待进一步调研后另行布置。

四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在开展农村土地调查的同时,按照耕地后备资源界定标准,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为科学制定土地开发规划,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这项工作要在已建垦造耕地项目储备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上图,并在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层。

五是开展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结合土地管理工作需要,逐级开展县、市和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托“金土工程”,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互联互通。各市、县(市、区)要在原更新调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补充完善基本农田和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层,并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补充完善针对基本农田和耕地后备资源数据管理的功能;地籍调查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要按照部和省厅有关标准,建立各级城镇地籍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大比例尺农村土地调查的各县(市、区),可考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省级汇总各地汇交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建立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并以该库作为农转用审核、规划调整、土地开发整理等的依据。各地要加大数据库应用力度,充分地发挥地籍管理的产权优势、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便利的土地信息服务。

(三)总体安排

一是统一部署,确保按时完成任务。按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要求和我省的统一部署,农村土地调查根据航摄正射影像供应情况,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开展,分两批完成,第一批安排建德市等35个县(市、区)在**年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第二批安排杭州市西湖区等55个县(市、区)在2008年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合农村土地调查一并进行;基本农田调查计划在2009年前完成,具体时间另行布置;城镇土地调查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8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省县城以上数字地籍调查,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籍更新机制;2009年6月30日前,结合调查和统计的方式完成各市、县(市、区)包括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2009年12月底,完成全省城镇、独立工矿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数字地籍调查任务。

二是统一提供数据资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省这次农村土地调查是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一并完成的。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对基础图件的要求,原则上要求采用**年1月1日以后的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的基础图件,我省**年11月新摄的北纬28°以南1.4万平方公里地区以及浙西山区,可利用原影像资料,其余1∶1万航空正射影像图由省厅统一购买提供给各有关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使用。安排今年完成的宁波、台州、温州、丽水等市的35个县(市、区)1∶1万航空数字正射影像,目前已可提供;其余县(市、区)1∶1万航空数字正射影像,计划在2008年3月30日前提供。义乌市、天台县、玉环县、临海市、桐乡市等5个开展1∶2000农村土地调查的县(市),省里统一组织航飞,航摄成果计划于**年12月前提供,航摄费用由省厅统一支付,像控、空三加密、正射影像图制作等工作,由各县(市)按有关标准自行组织。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持单位介绍信和《测绘资料索取函》,并经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确认后,到省测绘局办理供图手续。

三是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质量。这次土地调查坚持统一的调查规范和标准,为顺利完成这次土地调查任务,根据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各类标准、条例,并结合我省实际,省厅正在组织人员编制浙江省城镇数字地籍调查技术规范、浙江省城镇地籍测量电子数据成果及数据库建设技术规定等规范,预计这些规范可于今年10月份出台。各地必须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厅制定的技术规范去实施,统一技术标准、做好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严把成果质量关,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

三、切实加强对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的组织管理

曾培炎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中提出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要“统一部署、精心实施,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各地要按曾培炎副总理提出的要求和省里的统一部署按时完成各项工作,省厅将把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列入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年度考核中,各地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领导,组建队伍。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成立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浙政办发〔**〕53号),省二调办也下发了《关于组建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浙土调查办〔**〕5号),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抓紧时间汇报,编制预算和实施方案,并成立市、县、乡三级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协调解决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重大问题。考虑到土地登记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强、工作量大的特点,各地要借此契机,按照浙政发〔**〕15号文件和省厅《关于加强土地登记机构队伍建设的通知》(浙土资发〔**〕27号)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成立事业性质的土地登记机构。省厅明确要求全省各市、“全国百强县”以及每年土地登记量10000件以上的县(市、区),要在2008年底前率先成立事业性质的土地登记机构。

二是编制计划,制定方案。各市、县(市、区)要认真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按照省厅统一时间安排,对城镇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等任务落实具体的工作计划,并分年度确定工作内容,按照统一的调查标准和要求,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本地区的调查实施方案,并及时上报省二调办备案。

三是加强培训,强化指导。农村土地调查原则上要求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自行完成,城镇土地调查原则上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调查队伍。各市、县(市、区)要大力加强对调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所有参加本次土地调查的人员都要经过业务培训,才能承担调查任务。

四是严格检查,确保质量。数据质量是调查的生命线,曾培炎副总理要求本次调查要依法、科学开展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要在更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补充调查,绝不允许借机进行地类调整。农村土地调查实行县级自查、市级全面检查、省级抽查备案制度。省二调办将根据数据影像一致性以及数据变化情况,对部分县(市、区)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抽查,部里还计划在2009年上半年用半年时间对重点地区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核实,各地不要存在任何侥幸的心理,要实事求是地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要通过建立作业单位招投标、技术方案评审等制度,确保调查任务明确、技术路线正确;要通过有资质的检验部门质检、数据库检测软件专检以及省、市、县三级检查,确保调查成果质量。

五是编制预算,落实经费。在经费筹措上,徐绍史部长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上讲到全国有11个省(区、市)调查工作经费从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或土地收益中支出,我省除要求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外,省厅还将会同财政厅出台具体经费筹措办法,争取明确从土地收益中列支。各地要按照省政府15号文件要求,抓紧时间编制总预算和分年度预算,向当地政府和财政汇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将所需调查经费列入各年度预算。预算不能解决的,按照即将出台的经费筹措办法,在征得地方财政部门同意后,可从当地的土地收益中列支。同时,各地要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严格财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