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成本的控制

生产成本的控制

生产成本的控制

生产成本的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目标成本;成本管理与控制;石油生产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成为当前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成本管理的重点作用在于,企业可以通过成本管理,将企业的整体运行进行基础性的规范,使企业增强市场竞争的活力,对于石油生产企业来讲,成本控制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目标成本管理控制是石油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目标而制定的管理手段,是企业以目标利润为依据的管理方式,目标成本管理是实现企业总体成本控制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石油企业如果遵循成本管理的原则和手段,必将迎来经济效益的迅速提升。

二、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含义

目标成本主要是指企业根据目标利润,制定的生产经营目标。目标成本使目标收入减去目标利润的结果。目标成本使每一个企业一段时期内的重要考虑要素,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一个企业是由多个生产经营部门组成的,每个部门都担负着生产经营的不同任务,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多个环节都发挥着应有的促进作用。目标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标准,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建立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从根本上将市场经济理论引入企业发展的各种部门,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完成对经济制度和经济形势的反应。目标成本管理是一个贯穿性的工作,属于企业的综合性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全面的管理。企业管理的目标是上线利润的最大化,而目标成本管理是从源头做起的工作,把正当的基础性管理理念上升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对于目标成本管理,每个企业要有正确理解,并且要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管理的政策和方针,以有利于企业快速进步,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为基础前提。目标成本管理是一种科学的方法,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以适应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三、我国当前石油生产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对成本管理缺乏观念上的认识

成本管理既是理论层面,也是实践层面,我国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较慢,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促使着企业必须要进行内部制度的整理和完善。成本管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点改革内容,我国石油生产企业一般都是大型的国有企业,企业人员的自身观念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成本管理意识得到领导阶层和全体员工的充分重视,意识层面的缺乏才是阻碍改革和管理的根本原因。有些是有生产企业,虽然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者成本管理的观念。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停下研究和探讨的脚步,由此一来,成本管理无法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二)对成本管理的实施主体的界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我国石油企业一般具有机构繁杂、管理机构庞大的特点,很多石油企业的员工都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专利,认为只有财务人员才有权对成本管理实施一定的手段,成本管理是专有人员的工作范畴,这种偏差导致了成本管理的局限性,使成本管理的真正意义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成本管理成为企业有限制性的管理内容。石油生产涉及的部门多,专业性强,各个车间各个组织,每一名石油生产职工,都应该有成本管理的意识和责任,都应对企业生产和发展有劳动的义务。职工不参与到成本管理中,便无法体会生产管理的难处,就不能全面的理解企业的战略方针,就无法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容易造成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三)成本控制管理信息处理的弊端

我国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使一种非常漫长的过程。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显示,石油企业的转型是非常一种必要的企业改革。成本管理信息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实准确,但是由于一些中小企业有时发生粉饰业绩、偷逃税款等情况,任意编造成本信息、随意调整等级的标准,这些成本基础材料的不真实,造成了成本管理没有真实的依据,成本管理不真实,企业的所有已得利润都处于虚假状态。成本信息失真是成本管理中最为不利于生产的因素,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将会产期存在,成本信息失真是一种恶性循环。

(四)石油企业分工管理的误区

我国石油企业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但是发展效果却不是很明显。我国石油生产过程分工很细,分工过细就会造成生产过程环节多,在一个环节中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会产生浪费,分工越细,每个工艺经历的时间救护相对延长,需要负责的部门就会很多,过细化的分工阻碍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石油生产处于低效率、高成本的状态。分工过细造成的经济损失在长期的过程中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成本管理的要求是必须要提出一些不良因素,简化程序,精细化流程,从生产技术上提升石油企业生产的效果。

四、目标成本在石油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石油生产企业成本管理的控制方法很多,总结起来可以分为目标成本法、成本否决法、档次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其中首要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所谓目标成本法,就是石油生产企业,根据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而计算出来的成本。目标成本法是从制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后,再根据时间将目标进行分解,各个部分都要根据企业的总体计划,制定出各个部门的计划,把总体目标与各个部门的目标统一起来。目标成本管理法的重要环节在于对各部门的授权,授权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下级单位的理解和信任。授权就要减少干预,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行动权,使生产部门在石油生产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生产方法,随时根据需要对生产环节进行控制。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目标成本的执行在石油生产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石油企业要做好成本控制执行的动态管理监测,在执行的过程中建立考核机制,有效做好目标成本控制工作,保证目标成本在石油生产成本控制取得积极效果,满足石油企业发展需要,为石油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促进石油企业发展。参考文献:

[1] 魏立宝.浅析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2(04).

[2] 华钦.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07).

[3] 叶文芳.加强目标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冶金财会,2010(10).

[4] 崔丽.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经济管理背景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07).

生产成本的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益生产;成本控制;优化配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76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02

精益生产能对企业成本的实现有效控制,在企业的各个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当前,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粗放型的生产手段,使得企业的成本得不到合理控制,因此,有必要在精益生产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

1 精益生产对成本控制意义

精益生产与成本控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科学的生产管理能实现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精益生产对成本控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精益生产有利于成本的科学规划。对于企业而言,各个生产环节都会涉及成本问题的发生,对成本进行科学规划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精益生产通过很多途径作用于企业的成本规划过程中,推动企业成本规划的科学性。精益生产有利于在产品设计阶段实现科学的成本规划,使产品能与精益生产的理念相同步,与市场的现实需要更加契合,及时发现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使产品的设计成本实现科学规划。精益生产有利于成本目标的科学规划与确立,进一步明确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发展思路,达到怎样的成本规划预期,在一些生产的细节上制定科学的成本预算。精益生产有利于成本规划评价体系的科学确立,通过系统性的保障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规划评价体系,使各项成本评价指标得到量化,保证企业成本规划评价的科学性。

其次,精益生产有利于成本的优化配置。企业力图通过成本优化来保障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精益生产有利于推进企业成本配置的优化升级,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与效益之间的优化配置。精益生产有利于对成本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各个成本要素的特征和地位进行分析,使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地位突出的成本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通过优化配置成本要素使成本更具优势。精益生产有利于对成本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使不同成本要素得到合理配置,通过精益生产在不同成本要素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使成本要素的优势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精益生产有利于对资源利用进行优化配置,更大程度地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演变成资源优化的过程,尤其让一些带有附加值的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

再次,精益生产有利于成本的合理控制。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合理控制企业的各项成本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一环,而精益生产有利于对企业的成本实现合理控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精益生产有利于实现管理效能的优化升级,通过精益生产来推动管理模式的优化,使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同步,让管理融入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达到合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精益生产有利于实现生产手段的优化升级,使生产手段能更为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来发挥生产手段的价值,达到合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精益生产有利于实现作业过程的优化升级,在企业的作业过程中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平衡点,一旦作业过程超过了成本控制的平衡点,就会形成预警,通过精益生产来改善作业过程,达到合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

2 当前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成本控制瓶颈

尽管精益生产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仍不能有效把握精益生产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瓶颈,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影响企业利益,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成本控制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其一,原材料成本相对较高。企业的生产过程离不开原材料的采购,这是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然而,一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不能与精益生产的管理理念同步,且原材料采购的中间环节比较复杂,容易出现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原材料采购成本相对较高。

其二,生产设计成本在成本控制中所占比重较大。科学高效的生产设计是有效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但一些企业的设计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改造和设计理念创新,使得所设计的产品与市场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二次设计产生的成本,让生产设计的成本加大,这样一来,当生产设计在总体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时就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沉重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具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加成本较高。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多层面的沟通与协调,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运营能有序推进,一旦某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附加成本的加大。然而,一些企业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与成本要素相关的环节沟通协调不善,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产生了一些附加成本,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其四,生产终端产生的流通成本较高。企业生产所产生的产品最终只有到市场上进行流通才能为企业创造收益,在流通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成本,然而,一些企业在流通环节不能有效采用精益管理的手段,使得流通环节不畅通,导致终端流通的成本相对较高。

3 精益生产指导下的成本控制手段

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精益生产对于企业成本控制的价值,深刻剖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对精益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的成本控制瓶颈,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瓶颈,在精益生产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精益管理,有效控制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用精益管理的手段对采购人员进行教育引导,提升原材料采购人员的成本控制理念,提高原材料采购人员的成本控制能力,使他们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能时刻用精益生产的理念来进行,为企业节约必要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时,要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有效监督,建立原材料采购监督机制,并对监督机制进行量化,通过制度来约束采购人员的行为,合理控制原材料采购成本。另外,要积极建立与企业采购相关的行业平台,通过平台上的采购资源共享来减低原材料的价格,实现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成本控制的目标。

第二,加强设计改造,控制重复设计产生的次生成本。科学的产品设计能提升产品的价值认可程度,有效降低二次设计产生的次生成本,使企业的设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对于企业而言,设计是完成生产的第一步,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精益化原则,以设计优化来推动产品的创新,以创新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既要保证产品的设计风格,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所设计产品付诸于生产后所产生的成本问题,小到每一个零部件所产生的成本都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让整个设计过程中将精益生产的理念贯彻始终。另外,当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及时进行调整,不能等到投入生产后发现不合理再进行修改,避免次生成本的发生。

第三,注重生产协调,科学合理的控制生产附加成本。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的机构和部门进行积极的协调与配合,通过管理优化的方式来保证生产的精益化程度。要保证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不仅要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还要加强技术研发部门之间的协调,通过协调来降低附加成本的产生。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通过改革的方式来推动部门之间的协调,尤其是在一些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关的核心机构,更应该加强技术改革与创新,有效控制附加成本的产生;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管理,通过管理手段的优化升级来推动生产过程的协调性,使管理与生产相协调,充分发挥精益化管理的效能,让生产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科学合理的控制生产附加成本。

第四,灵活流通渠道,降低生产终端产生的流通成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还应该在流通渠道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灵活的流通机制,保证流通渠道的畅通。企业产品流通过程中,既可通过产品的包装上保证流通的顺利,提高流通效率,降低因为二次包装而产生的成本发生,有效控制终端成本的增加,也可通过与产品的运输机构进行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运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还可建立第三方的流通平台,通过平台交易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构建产品流通关系网或者资源交流群,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4 结 语

精益生产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提升的关键,作为企业要在各个环节上加强精益化管理,不断提升成本控制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在精益生产的指导下合理控制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保证企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之茵.精益生产方式下的企业成本控制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

[2]胡适,蔡厚清.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模式在我国汽车企业的运用及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6).

生产成本的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运输成本;人力资源;产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也随之日趋激烈。特别是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运输和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贬值等因素,更是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所面临的成本上升的威胁。

以五金业为例,目前大部分的中小五金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润时期,其运营已出现不正常现象,有些企业甚至已经被排挤到生死存亡的边缘线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价格战”,希望借此使企业生存下去。实际上,对许多企业而言,其利润空间正日益遭受进一步压缩,生存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是许多企业当前急需思考的问题。显然,加强成本费用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对于解决这一问题非常关键。

二、生产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许多企业虽然在成本控制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控制的制度不够健全。在有些企业,成本控制仅存在于分散的个人思想意识之中,尚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制度,因此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实际生产中,许多企业对成本费用的前期预测、统筹规划、分类控制和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具体程序没有形成闭环管理。特别是在考核的标准、奖惩的力度等方面更是有待完善,因此不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员工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2.成本管理的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部分企业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从整体上来讲,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是比较落后,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法等)尚未得到全面深入贯彻实施,因此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成本控制的要求。

3.对成本控制的认识过于片面。虽然改革开放已逾30年,但对许多企业而言,成本控制还是新的事物,他们在认识和理解上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和误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将成本控制片面理解为压缩成本,由此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产品质量低下。显然,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所造成的伤害是致命的①。另外,部分企业、员工甚至认为成本控制仅存在于生产环节。

三、降低产品成本的若干途径和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

首先,建立以各部门负责人为核心成员的成本控制组织。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到采购、库存、加工、运输、销售等众多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成本控制目标容易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因此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才能从整体上有效控制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综合收益最大化。

其次,建立成本费用责任制度。如前所述,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费用责任制度,将成本计划所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按其性质和内容进行逐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各个部门和相关责任人,从而做到责权清晰,并进行有效的成本费用管理和控制。

最后,建立成本费用奖惩制度。在成本费用责任制度基础上,对于有效完成了成本控制目标的部门,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激励。反之,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部门,则应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技术

一方面,借鉴或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和方法。例如,企业可推行作业成本法,将其应用于成本费用产生的各个环节,并进行责任核算,从而使原料采购、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等的归集、分配和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形成以作业为中心的更加具体的责任中心。这样,可促使财务会计核算与责任核算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企业成本费用核算与控制的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目标成本控制和提高资金利用率等方法来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费用。

另一方面,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技术革新更是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时下的热点RFID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物品的库存、运输和管理费用,因此在物品的库存、运输和管理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3.增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成本控制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原材料的采购,而且还包括库存、运输、销售等众多环节。因此,成本控制应该做到系统化,应当在所有部门、所有员工中加强成本控制的宣传教育,树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意识,进一步推广成本效益的理念。应该致力于让所有员工认识到各层级、各部门以及全体员工都是成本控制的执行者,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形成“人人熟知成本管理,个个参加成本控制”的良好氛围。

另外,从成本控制的过程来看,它应该贯穿于产品设计、产品实施以及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因此,事前要抓好成本预测、决策和成本计划工作,事中要抓好成本控制和核算工作,事后要抓好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

四、结束语

如何有效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事关企业的兴衰存亡,其意义十分重大。在此,笔者建议企业应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切实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将生产成本降低到最小化,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

注释:

①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探讨的范畴均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张伟君.企业成本控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2(03):65-66.

[2]邓长才.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05):10-13.

[3]李艳丽.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研究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06(04):50-53.

生产成本的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产品生命周期; 成本信息库; 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81-03

一、引言

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企业竞争日益加剧,迫使企业必须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产品竞争力由产品的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环境相容性和营销活动等要素决定[ 1 ],在一定程度上可表示为以下公式:

Competitiveness=Satisfy{max(performance),min(cost,time)}

将上述要素决定的产品竞争力描述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必须用最短的时间(Time),用最小的成本(Cost),开发设计出新性能(Performance)的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 2 ]。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LCC-Life cycle cost)70%以上由产品生命周期初期的研发设计阶段决定,但该阶段所需现金投入仅为产品总成本的5%左右[ 3 ],也就是说,产品一旦设计完成,在产品生命周期以后阶段降低成本的空间非常有限,并且上游设计失误会对下游成本造成不断放大的影响,根据波音公司的相关统计分析,放大比例可以达到1:10。由此可见,将成本管理迁移至产品生命周期开始的研发设计阶段才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本文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产品成本信息库,用于归集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信息,并阐述怎样将成本信息库里的信息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以期在产品生命周期初始阶段对成本实施控制。

二、我国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现状

我国是制造业超级大国,却并非制造业强国,虽然年产值已经连续多年位于世界前列,但是创造相同产值所需的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往往造成产品利润并不与产值成正比的尴尬局面。由于生产经营的多样化,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 4 ],无法进一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目前,从内容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成本管理只注重对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主要是对材料采购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进行控制,控制的对象为真实资源的损耗,忽视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管理,造成获取产品成本信息有严重缺陷,增加经营管理的难度;从经营过程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成本管理也只注重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行为属于事后控制,忽视对产品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研发设计活动的成本管理,造成事前产品成本的预测与事后实际发生的结果相去甚远,从而导致成本管理的预防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使企业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与生产决策。

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生产制造环节产生的附加值最低[ 5 ],而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产品研发设计能力远远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产品的研发设计方案从国外获得,造成我国制造业规模虽大而不强的境况。不过,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及《中国制造2025》的公布,国内制造业也坚实地踏出转型的脚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具价值增值的产业链――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未来必定由国内企业完成。届时,为了弥补传统成本控制的缺陷,成本控制重点将迁移至产品生命周期初期的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成本影响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现有两种视角的观念:生产观和市场观。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生产观,是指企业在生产某一产品时,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制造、销售到报废回收等各阶段的成本。其中研发设计成本属于上游成本,采购与生产制造成本属于中游成本,销售与报废回收成本属于下游成本。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市场观,是指企业某一产品在市场中,从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各阶段的全过程成本。本文基于生产观的视角进行探讨。

图1为德国工程师协会(VDI)研究得出的产品成本在生命周期各阶段耗用和影响的关系,其中:成本耗用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成本活动时实际发生的费用占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费用总和的比例;成本影响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的成本活动影响产品生命周期其他阶段成本费用的发生额占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费用总和的比例。由图可看出产品生命周期每项活动对产品成本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生命周期起始阶段的活动对产品成本影响最大。

首先,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为产品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研发设计过程是后续活动在图纸上进行模拟的过程,也是成本筑入过程,因此,设计活动对产品生命周期后续各个阶段的成本形成较强制约。对产品尺寸、材料、功能等的设计直接影响生产工艺规划、物料采购成本、产品制造成本,从而间接影响产品销售成本以及报废回收成本。

其次,材料采购和生产制造阶段为产品生命周期中游阶段,该阶段为传统成本控制的重点,是研发设计的实际演练。不管是材料的采购标准和材料的耗用标准,还是产品生产时人工排配和生产设备的选用标准,都是以产品的研发设计方案为基准。此阶段的成本控制显得比较被动,实际发生成本往往与预测成本南辕北辙,财务人员经常寻不出其中原因,但偏偏又是产品实际成本组成最多的一部分。

生产成本的控制范文第5篇

1 农业环境成本的内容

农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环境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顾问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属于会计范畴;农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性的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分析农业生产行为实际对环境造成损害,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环境代价,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农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农业生产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上游与下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化肥、农药的生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使用原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皮革加工、秸秆造纸等。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农业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种植业环境成本、畜牧业环境成本、水产业环境成本等。本文所分析的农业环境成本是指种植业部门的直接环境成本,包括动植物资源成本、土壤资源成本、水资源成本、大气污染成本、生命健康成本等。

2 农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核算环境成本的方法很多,如预防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率变动法、机会成本法、间接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等。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2. 1 动植物资源成本核算

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是无价的,同样,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核算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和维护成本法。

恢复成本取决于恢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恢复的费用,恢复费用的具体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劳动力费用、动植物资源引进培育费用和相关的技术费用等。其中动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费用是关键,对植物的稀有程度越高,费用就越大,一般常见的资源引进,费用很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费用。恢复成本既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保护成本是长期的,同样道理,动植物资源的稀有程度越高,保护的费用就越高,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只需保证其生产空间,一般不需要额外的保护费用。相反,如果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生长进行控制,费用另当别论。

2. 2 土壤资源成本核算

土壤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恢复费用法,即将土壤的自然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费用;二是生产率变动法,选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核算由于土壤自然肥力不同或变动而引起生产率变动所产生的净收益差异(E)。

式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单位成本;i为产品种类。

使用恢复费用法计算土壤资源成本,关键在于选择恢复土壤自然生产能力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果采用休耕的方法,其成本就是正常耕种的净收益,如果采用种植绿肥等方法,在以上基础上,其成本还应该包括种植绿肥或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净费用。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很难直接测定由土壤肥力下降所引起的单位面积净收益的变化。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单独测量化肥的超正常施用量,判定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首先是确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净产值最大时化肥的最小施用量,然后计算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最小施用量之间的差额和相应的价值,最后将差价扣除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采取的其他环保手段的费用,就是使用化肥而产生的土壤资源成本。

如果替代费用超过减少化肥施用节省的成本,就会出现替代不经济,所以替代品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同等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核算农药投入对土壤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事实上,无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如何减少,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关键是把这种损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是可以由土壤自身进行修复,二是可以通过其他比较经济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

2. 3 水资源成本核算

水资源环境成本有三项内容,核算也分三个方面。

核算水资源的浪费成本,关键在于确定水资源的价格、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以及相应所增加的灌溉设备费用,如果价格较低,水资源的浪费就是经济的。提高水价,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就会由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节水灌溉的经济性就会增强。

2. 3. 2 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

在我国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9个省区共形成了59个漏斗区。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陷、裂缝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一是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

2. 3. 3 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因此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类似。二者的差别在于水的流动性较强,水资源的污染会进一步对动植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损害的核算,可以分别参考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2. 4 大气污染环境成本核算

2. 4. 1 温室效应的成本核算

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损失=温室效应造成的净损失×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农业生产N[,2]O排放量占N[,2]O总排放量的比例×N[,2]O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2. 4. 2 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确定秸秆燃烧所造成的损失项目,如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火灾等,其次统计和计算相关项目的实际经济损失,最后将这些损失合计就是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其中涉及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核算方法参见关于生命与健康成本的核算。

2. 5 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在生产中与农药的接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致病、致残甚至致亡,相应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以及由于劳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属于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农业生产不相关的行为,如服药自杀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精神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且难以衡量,也不在核算的范围。通常使用人力资本法核算生命与健康成本。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进一步计算疾病成本和劳动能力丧失成本:

式中,R[,j]为农药对伤残的负责系数;Y[,0]为期望寿命(参考“(文秘站:)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表”);Y[,j]为第j人的实际年龄;E[,j]为劳动能力损失系数(死亡者系数为1,伤残者根据伤残轻重确定,具体可参照GBD伤残等级分类);W[,y]为年人均收入;D[,j]为年陪护费用。

3 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3. 1 维护土地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土地耕地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边边角角都被利用,就是原来的河道、林地、草滩甚至坟地也被开垦变成了耕地。土地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农作物一统天下,不利于生物间的竞争与进化;二是土地耕地化使水土流失问题更趋严重,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春播与秋播期间,地面没有任何植被覆盖;三是提高了旱灾与涝灾的成灾率,因为大量的水塘、沟渠甚至河道都被平整开垦为耕地,排涝蓄水以及灌溉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林地、草地甚至荒地也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对池塘、河道、沟渠进行全面规划,禁止耕地对其侵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主要依靠技术与资金投入,而不是耕地面积的无限制扩张。

3. 2 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

全面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盲目使用。发展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压缩无机肥的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技术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以秸秆、豆粕等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通过连续池式好氧发酵,使之在5~7天内除臭、腐熟、脱水,最终成为高效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内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肥中除含有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附有含钙、镁、硫、硅、锰、锌、硼等中量和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能力,减少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地比施用传统化肥的土地一般增产10%以上。现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生物有机肥,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 3 发展生物农药和物理捕虫技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由于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生物农药在我国的推广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加强技术攻关,使生物农药产业不断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的主体。同时,应重视物理捕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使用灯光、振频等物理方法诱虫、杀虫。根据昆虫趋光的天性,在其成蛾期间,在田间布置具有诱虫和杀虫功能的频振杀虫灯,杀虫效果不亚于使用农药,并且没有污染,还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山东龙口市在果树和蔬菜生产中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全市目前已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盏,控制果蔬面积6000多hm[2],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 150t,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3. 4 推广与普及节水灌溉

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将短缺600亿~700亿m[3],推广和普及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截止到2002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只有 2000万hm[2],约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其中防渗渠灌溉的面积1000万hm[2],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50多万hm[2],喷灌面积 230万hm[2],微灌面积30万hm[2]。节水效果越好的方式,其应用面积越小。发展节水灌溉,一要解决技术问题,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与技术,在华北平原地区,应推广和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郊区,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等。二要解决制度问题,建立农业用水的市场机制,有偿用水,利用价格杠杆,使农民自觉使用各种节水设备。

3. 5 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农村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应适时引导,通过示范、教育,推广和普及生态文明的知识,同时通过支持具体生态项目的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维护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利用有机物的投入发展农业。禁止秸秆燃烧,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发展小沼气工程,实现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李季等. 中国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估算——湖北、湖南案例研究[J]. 生态学报,2001,(9).

[2]张云,李国平. 环境成本: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点[J]. 人文杂志,2004,(2):66~71.

[3]常进雄,鲁明中.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 生态经济,2001,(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