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复杂经济学理论

复杂经济学理论

复杂经济学理论

复杂经济学理论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以牛顿力学为典型代表的机械思维方式之上的;而机械思维是以“还原论”和“决定论”为特征。所谓“还原论”即我们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分解还原为若干相互孤立的最小组成部分或元素,而所有元素的加总又可以还原为原来的整体。所谓“决定论”即相信事物的变化有着唯一不变的客观规律,如同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行星轨道一样可以精确计算。这些观点曾经支撑了科学的方法论与科学信念,造就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辉煌;以至于“还原论”、“决定论”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结合,越过自然科学的边界,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基本原则。“还原论”与“决定论”由此也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逻辑出发点与理论构造的原点。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借用了力学的概念构造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开创的静态均衡思想与边际分析方法论,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深刻地影响到了西方经济学日后的进展。以至于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以个体的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相信社会利益是由个体利益加总所构成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自洽性在凯恩斯之前从未得到质疑。同时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实证化和数学化,使得经济学向自然科学靠拢,产生了构建如同自然科学一般精密的实证的经济理论的乐观情绪。

凯恩斯革命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反思,诞生了现代经济学。尽管凯恩斯经济学从“经济总量”入手,并且对经济中的“不确定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多少打破了“还原论”与“决定论”的固囿;然而现代经济学并没有彻底突破两者的局限性,其基本分析范式也没有根本的转变。例如萨缪尔森就终生致力于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调和,构建了占据主流地位的综合学派。同时,当代经济学不断分工与细化并深入到社会经济系统的局部,产生了诸多“部门经济学”,潜意识地把所有“部门经济学”的总和等同于经济领域的总和,这就是“还原论”的延续。当代经济分析越来越注重实证性,继续强化使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继续使用随机过程理论对“不确定性”进行模拟与分析,这就是“决定论”的延续。在当代“还原论”与“决定论”目前仍然是主流经济家们的惯性思维方式。

而复杂性思维是近二十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静态均衡思想与边际分析方法论所表现的思维局限性的质疑与挑战。与机械思维方式一样,复杂性思维也是从自然科学中脱胎演化而来。物理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定律、玻尔互补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性法则,交叉学科中的协同论、混沌学、耗散结构论,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极大影响了社会学科。复杂性科学运用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乃至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有着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定涵义。首先,经济个体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正反馈效应。与市场供求相互调节适应最后导致均衡价格的负反馈不同,人类社会的活动中存在着大量加速度的正反馈,它们构成了现实中的种种“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导致社会经济中许多事物的运动是非线性过程。其次是“不可还原性”。这是指客观事物某种运动或性态跨越某种限度或阈值以后整合成不可还原的新性态和相互关系。比如,生产要素由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构成,它们的联合作用产生了报酬递增,这是一种“整体性”现象,就无法归结为像边际生产力理论所表述,像欧拉定理所证明的那样(全微分等于偏微分之和),将总产量还原为由单个要素对产量起作用的边际贡献的总和。这些都构成了经济分析中的综合的、整体性的判断,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总体性。

第三是“不可逆性”。即事物的发展如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是以单向的时间为矢量的,无法退化到以前状态。局部的社会经济的动态过程乃至整个的社会经济系统演化在历史上往往表现为路径依赖,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历史的积累与沉淀所决定的,从而构成了经济理论中的进化观点与时间分析因素。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逆性”同时也意味着原有的机械性的均衡点的“不可还原性”;它们两者又都统一在事物发展的正反馈过程中。可见,“三个特点”又是内在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存在于复杂性特征之中。可见,复杂性思维方式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机械化特征是格格不入的。首先,它从思维取向上就直接否定了“还原论”。因为“还原论”割裂了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各种经济要素看成了简单的堆积与加总。其次,“不可还原性”与“不可逆性”直接阻塞了“还原论”的“还原路径”。最后,在正反馈的作用下,任何微小涨落导致的随机事件都可以带来决定性的巨大后果,因此经济社会的趋势也就无法精确地描绘与预测,里边充满了“混沌”与“分岔”,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就在方法论上颠覆了“决定论”对经济进行精确预测的可能性。可见,复杂性思维方式否定了“还原论”与“决定论”。但是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远远没有构建出以复杂性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分析工具和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还要从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继续探索走出理论困境的可能性。

二、两种理论构造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在“还原论”与“决定论”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与复杂性思维方式是两种异向的理论构造模式,由此带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指向必然也会大相径庭。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这两种经济理论的构造模式即便不说完全相反,至少也是完全无法兼容的。对于这种根本的差异,我们应该放弃那种构建两者融为一体的理论体系的幻想。因为从理论的构建基础上看,它们在理论构造的原点上就已经分道扬镳,只能渐行渐远。试图用一种模式来“兼并”另一种,至少在目前还没有取得成功。事实上,不同的理论构造模式产生不同的理论体系,其术语、概念、思想的不同也加剧了经济理论之间的相互对峙与疏离,这是导致经济理论故步自封的主要原因。正如科尔内在三十年前说:“经济系统理论处于零散分割的状况。如果每一流派都清醒地意识到其他流派的存在将是很好的事情。然而更常见的是它们之间竟完全忽视了对方的存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几乎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发展的。用数学公式表述的经济学和用文字表述的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瓦尔拉学派和行为学派,计量经济学和数理规划之间同样如此。在经济学的多维空间上,各学科之间这种相互分割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从理论之间的相互反思中寻找出路,应该意识到多种思维模式并存的必要性。这两种理论构造模式首先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静态均衡与边际分析是我们一种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经济理论的任何科学的成就,也就失去了复杂性科学产生的基础。即便当前的复杂性思维方式大行其道,也不能认为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错误的。我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有一个不好的习性,那就是我们往往对经典理论不加批判地无条件的接纳,将之视为真理;了解到它的局限性以后,又容易产生一种“颠覆”意识,认为以前学过的经典理论都是“没用的”和“过时的”。这种态度是不足取的。那么,复杂性思维方式和传统经济理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传统的、经典的经济理论当然也是严密的科学,只不过其前提条件受到了严格的前提条件与外部假设的限制。而复杂性科学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其考虑问题更为全面和综合。两者之间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提供反思意识。这是学习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态度。这两种模式本身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异向的方法论。它们虽不兼容,却也不能相互证伪和完全取代。对于经济理论的意义而言,虽然传统经济理论有着较强的实证性和数理分析的特性,适用于“局部均衡”的分析,却容易丧失整体性的综合判断;而复杂性思维方式及其构造的理论也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非实证性”和“模糊性”,在经济理论中有着诸多困难和不便,尤其是无法进行精确的量化,却适用于复杂局面的整体性抉择。因此,它们之间的孰优孰劣是单从逻辑上无法彻底解决的悖论与难题。我们不能够简单地从对与错进行判断,而是取决于分析对象。我们要结合复杂的经济形势,依据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选用适当的经济分析方法。

三、走出理论的危机:现实对经济理论的选择

对于逻辑与理论构造方法的优劣,我们无法进行实证的逻辑检验。我们的唯一选择是将理论的难题交给现实来抉择。“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只有认清不同经济思想与分析方法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才能摆脱无谓的理论纷争,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金融危机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我们更应重新审视复杂性思维方式对经济理论构造的作用。运用哪种分析方法取决于分析问题的复杂程度。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就要学会在各种悖论与“两难选择”中求解,在各种矛盾中寻求均衡,这就是所谓的复杂性思维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它弥补了简单性的静态均衡和边际分析方法所倡导的“极值”式的思维方式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逐渐拉大,特殊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社会公正遇到威胁。改革初期的“拿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不满情绪已经演变成诸多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反映为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问题,在当代有着突出的表现,牵涉到许多阶层和部门的利益调整,使得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复杂化。在这样的时局下,面对社会经济中的复杂性现实,我们必须优先认识到简单化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矛盾,使得我们不断地在轻重中权衡,在两难中选择,这就标志着一种复杂性的思想特征。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悖论与矛盾的常态性,才能够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才能够从整体性的视角予以协调和控制。这不但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对静态均衡与边际分析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反思依据与“支援意识”。

在经济理论争论中,一些长期争论的话题之所以有着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们以“悖论”形式表达自己的运动规律。我们无法找到最终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能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两难选择”式的相权协调。如“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失业与通货膨胀”等等难题莫不如此。这是因为它们的背后还隐藏着公平正义与市场效率、短期与长期、就业与物价之间的冲突与摩擦。这就使得社会经济系统的永远都处在“矛盾与困境”当中:“如果你选这个,从某种观点看是好点,但从另一种观点看是坏的。现实充满各种矛盾,一个决策者就必然面对困境。”

复杂经济学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本视角;经济管理;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一、经济管理复杂性的微观成因

当今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中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且呈日益加剧的趋势,各类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能源危机等时有发生且影响持久,以及地区冲突等事端不断,带给人们的教训与反思沉重而深刻,对基于单一行为假设的传统理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也在孕育着极佳的发展机遇;同时高性能计算(HPC)、大数据时代的分析技术、e-Society或e-Humanity(信息化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高科技手段的迅猛发展,为完成巨量的行为计算、模拟复杂经济的传导机理、揭示人因社会中的人文复杂性等问题创造和提供了可行条件、有力支持与实现途径。在现实迫切需求拉动与先进工具有力推动的“内外夹击”下,深化行为分析、认知复杂经济管理现象的强劲潮流正在形成,且势不可挡。

非常态复杂经济的表象与内涵

各类经济主体受经济和非经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表现出主动性、异质性、交互性和多变性等人本行为特征,如此使经济系统(乃至所有的人类社会系统)要比自然或物理系统更加复杂。现实经济运行中诸如转折或拐点、突变、震荡、分岔、结构的不稳定性、均衡的多重性以及混沌现象等;企业管理中如个别人对待遇的不满、人事变动及谣言或骚扰等,若处理时稍有不慎,就会蔓延扩散到整个企业。此类问题,既不能以行为“非理性”为由排斥在理论研究的视野之外,也不宜在传统的理模式下模仿照搬自然科学的做法,而且仅靠特殊、个案式的研究也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这些典型的非常态或复杂现象,常常会导致基于理性假设和因果关系分析的经典理论与计量实证方法的失灵。

2、从微观行为视角透视经济管理的复杂现象

经济是人类为了自身发展与自然界进行的物质交换,微观层面上若干异质性主体的交互行为(相互之间和与外界条件)导致了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现象,而这些个体决策行为又是受特定的宏观环境和外部因素影响、制约并随之发生演变的,如:个体投资者的不对称行为与股市收益率的偏峰厚尾、异质性投机与股市泡沫等。这相应地要求经济管理理论应包含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资源(财富、要素)流动与配置;二是人(类)的自身发展。人类行为是社会经济活动复杂性的主因或根源,通过深入分析关键行为特征、建立微宏观连接的一体化模型、进行计算实验等方式是可以认知复杂多变的宏观现象(典型化事实)的微观成因、涌现机理和诱变条件等问题的。个量生成总量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微观个体的差异性,经过组合结构(传导过程)的放缩、扭曲,导致复杂多变的群体总产出。一种理论是由某一视角、研究重点、主要方法组成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反映出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结论应该更好地与中国社会发展环境中人的活动紧密结合,需要有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综合,通过内生化异质的方法有望揭开人文复杂性之谜。

二、深化分析主体行为

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试图以理性黑箱封装多元化的行为属性、以单一模式面纱掩盖鲜活多样的行为表现、以市场关系遮蔽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复杂内在关系的传统经济理论,已远不能满足深入揭示现实复杂性的迫切需求。人是多面的行为复合体:纯生物本能意义上的行为属性是先天的、稳定的,如刺激-反应行为模式;而社会经济意义上的行为是个体与群体、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内在行为属性决定外在行为表现,但行为表现又是情景依赖的,行为的演变是在相互激发的条件下实现的。因而,描述分析人的行为属性和表现时,必须要深入到内在本质,并将其多元化属性与复杂的外部环境条件对应联系起来。

生物属性和利益属性的个体化决定了行为的异质性,交互行为和利益关系决定了个体行为的社会性和整体经济活动的网络式复杂性。刻画市场主体的异质性与交互性等行为属性,现实活动中的有限理性、非理性等所谓的异常行为,都可看成是主体行为对理性轨道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的偏离、转折或分岔,也是可能造成经济“非常规”运行和混乱的主要原因。观察、实验、记录、概括、抽象、分类,真实全面地通过外化表现认知人类行为的本质属性。在利用实验等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进行微观行为分析,能够实现两方面的功能,具体沿两个方向展开:一是观察获得人类主体在各种设定场景下的真实反应;二是个体行动如何集聚成群体行动、影响资源配置等经济活动。人的行为规律虽不同于物质运动规律,但也是可认知、可计算的。有了HPC 等现代计算技术工具的支持,不仅能对行为高度简化、建立解析模型求其最优解,更重要的是,在深入、细微地刻画和剖析真实行为属性的基础上,大规模、多方位、动态的数值模拟有助于认知经济管理的复杂机理和传导机制,揭示人文社会的复杂性。

三、基于主体行为的一体化建模与计算实验

在深化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若要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引入实验方法和行为建模计算来揭示复杂之谜,一体化建模是关键环节;并要围绕行为深化这条主线,将影响因素、行为关系、演变过程等有机地联系起来,纳入一个方程体系(组)中,以便整体地分析宏观复杂现象。

1、一体化建模原理与基准模型

将深化对微观主体行为的认识与基于Agent建模(ABM:Agent-based Modeling)有机结合起来,将人类主体真实的行为属性和表现赋予虚拟的Agent,并且在两者运算模拟过程中不断地交互验证和校准,是能有效解决复杂经济问题、并取得广泛应用的一类基准模型,这或许能开辟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特有复杂性更加可行高效的途径。针对经济管理的现实复杂性基于Agent行为的一体化建模,是根据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分别对不同主体,在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不同条件变化的不同反应建立相应的行为方程和模型,再将其(软)连接起来,构建既能反映微观特点又能呈现整体关系的一体化模型或综合集成模型,是利用计算机仿真等现代科技手段探索解决复杂问题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平台。

2、计算实验的特点和HS与CA结合的实验技术

有了一体化模型,就可展开计算实验,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流程与一般的实验类同,并进一步通过运用HS与CA结合的技术,凸显人文特征,更加适合研究经济管理中的复杂问题。计算实验的最大优势在于基于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交叉,借助HPC等技术,可行、高效地解决或推进原有理论方法难以解决的许多复杂问题。当然,这必需靠科学的设计原则、合理的技术展开路径与精细的实施操作等来实现。一体化模型方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根据问题需要和可行条件,既能够容纳和连接各种现行的模型方法,又能有选择性地聚焦讨论任何特定的局部性问题。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分析,对HS行为进行分类,在计算机模拟环境中对CA 设定符合现实的假设初始条件建立模型。社会计算注重人文主导的特性,强调人的全程参与和交互。从行为可计算角度讲,是将HS行为在可实验、可量化的基础上实施科学计算;从计算实验角度讲,是让CA活起来尽可能地接近真实行为,使基于CA的模型尽可能地反映HS 模型的实际运行;这样既需方法导向的定向推进,又需问题导向的全面铺开,两种途径能否有机地交汇融合,是决定计算实验和CSS是否成功与健康发展的关键。

展望HS与CA结合的实验技术与计算实验模拟方法及拓展应用,以人机交互技术为依托的融合,势必成为当代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潜在发展方向,且有旺盛生命力,相应建立的方法体系,更顺乎自然、符合认知习惯,能更科学合理地分析、解释、预见、指导现实;而将HS与CA结合是在微观层面上迈出的关键一步。通过与当代经济学、复杂性科学等学科理论的紧密结合,计算实验这类思想和方法必然会在微观行为、市场异象、结构过程演变以及不确定性机理分析等复杂问题的解决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重大成果。

计算实验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飞速发展,在经济管理应用中的优势日益凸现,毋庸争辩,其作为新兴的学科在理论、方法上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但可以预见的是,HS与CA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在复杂经济管理问题分析及宏观调控方面将会有令人振奋的应用前景。

结语

构建宏微观一体化模型并进行计算实验和数值模拟,有望为认知、揭示人与人类社会的自身发展及其与自然交互过程中的复杂性提供一种可行的解释方法与分析路径,将是推动经济学和管理学持续和纵深发展的有力工具,为市场运作、企业管理实践和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更加科学可行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国成.管理复杂性的微观分析建模及模拟应用[A].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系统管理与复杂性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09:16.

复杂经济学理论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实证研究方法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这既源于西方 经济学 实证研究传统的复归,也源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理论工作者应很好地坚持这一方法,但也应在此基础上强化规范研究。

研究方法论规定着研究的出发点、路径及结论,因而在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进行考察,对于廓清当前农村经济研究 指导 思想、技术路线、成效并思考今后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法论方向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考察

综观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实证研究是主流方法。所谓实证研究是指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通过科学归纳, 总结 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或规律,然后通过科学的 逻辑 演绎方法推导出某些结论或规律,再将这些结论或规律拿回到现实中进行 检验 的方法论思想。体现这种方法论思想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侧重于廓清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而不使用任何价值标准去衡量“是什么”是否可取。

首先,实证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中,理论工作者主要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现状分析、特征分析、模式分析、关系或原因分析、制度变迁分析、行为分析、绩效分析等。另外,深入实际进行 调查 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贯传统,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调查分析、调研报告占有相当比重。同时,近些年来,在原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借用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在农村经济研究中逐步引入了案例研究方法,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却昭示了实证研究倾向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其次,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大都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我国农村经济研究除了实证研究这一主流方法外,也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是探讨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给出达到这种价值判断的步骤。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体制和结构转轨时期,对今后的体制、制度及经济运行与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设计自然纳入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围。但绝大多数规范研究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几乎所有的规范研究都是对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成果的进一步理论提炼,从而使规范研究本身带有浓厚的实证研究方法论色彩。

二、实证研究方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主流方法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原因: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传统的复归

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为标志诞生的西方经济学古典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实证研究方法论传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以现实世界中大量的经验事实为根据,采用经验描述的方法,探寻事实的本质及各种事实之间的联系,并进而得出也同样属于经验性的结论和规律。尽管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中也运用抽象演绎的研究方法,试图探寻错综复杂的经济世界各种事实与现象的具有抽象和一般意义的共性本质,但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不能增强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反而成了经济学家们建立各自理论体系的根据,最终也未能取得主流地位。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旧古典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传统。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并一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并没有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传统,而是在研究中借用了大量的 数学 方法,使西方经济学呈现出明显的数量化特征,但同时也使经济学与现实经济世界相去甚远。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因新古典综合理论与现实的脱节而导致的理论“贫乏”,诸多所谓非主流经济学,如比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供给学派等,纷纷涌现出来。这些经济学分支或学派,虽然理论内容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以前经济理论脱离现实的理论假设、研究范式进行了修正,使经济学研究又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复归了实证研究的传统。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西方 经济学理论 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其实证研究方法传统及其复归,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现实原因:我国 农村 经济 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改革仍表现出很大的不彻底性,许多方面的改革还有待深化。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因改革的滞后及原有制约因素迟迟得不到化解而进展缓慢。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向纵深推进阶段,并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土地制度改革还不深入,尤其是土地 市场 流转机制和制度还有待于探索和建立; 农业 经营组织制度还有待于创新和完善;农业 行政 管理 体制 、 投资 体制、科技体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尤其随着改革的向纵深推进,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强化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鼓励并允许对多种改革方式和途径进行探索,从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这一方面激发了改革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会因对这些新生事物进行不断甄别而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3)在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阶段,既要避免改革的负面影响,又要把改革化作发展动力,在改革中谋发展,“鱼和熊掌兼得“,这本身就是极其艰巨的。(4)随着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所浮现出来的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不公平竞争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也增加了改革发展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这种艰巨性、复杂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把探寻改革发展中的“经验事实”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作为研究重点,在此背景下,其研究方法必然表现出向实证研究方法的倾斜。

三、几点思考

第一,实证研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实证研究的特点,不是由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偏好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的理论和现实原因。

复杂经济学理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地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准确理解和掌握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和熟练劳动等范畴,运用比较和规范的方法分析复杂劳动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认为,复杂劳动是就劳动力形成过程的特点而定义的,创造性劳动是从劳动的作用结果而言的,熟练劳动是以同一劳动过程的重复次数为条件的。同时认为,复杂劳动不是创造性劳动,也不是熟练劳动,更不可能是简单劳动的成千上万倍;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性可能很不相同,应当重视发挥创造性劳动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劳动两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价值论认为,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但究竟什么是复杂劳动,在理解上很不一致:有的观点将熟练劳动等同于复杂劳动,有的观点将创造性劳动等同于复杂劳动,有的观点甚至认为复杂劳动有可能是简单劳动的成千上万倍。这些理解既违背了马克思的原意,又不符合现实,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危害;过高的评价了单纯的正规教育作用,严重忽略了个人天赋的差异在接受不同类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们在接受正规教育之后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作用,扭曲了个人收人分配激励作用的导向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因此很有必要对马克思复杂劳动的范畴加以认真讨论和澄清。

虽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比一个钟头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的劳动量。李嘉图也说过:“不过当我说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相对劳动量是几乎唯一地决定商品相对价值的因素时,决不可认为我忽视了劳动的不同性质……。但他们都没有明确使用过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这样的概念。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这一对经济范畴,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使用的。“复杂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简单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阴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质上具有同一性。“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量上可以互换。“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是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决定的。”复杂劳动与简单的区别具有相对性,它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

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含义、性质、数量关系、换算途径和它们的相对性都做了译一分清楚的阐述。但在中国目前所进行的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和发展的讨论中产生了一些与马克思的原意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有人认为创造性劳动就是复杂劳动,把复杂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等同起来;有人把熟练劳动与复杂劳动等同起来;有人认为复杂劳动可以是简单劳动的成千上万倍;也有人认为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仅有高中毕业水平的人按按电钮就可以操纵机器体系,就可以使其创造的财富成千上万倍地增加,用复杂劳动解释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的现象难以令人信服,并进而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可以创造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马克思提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概念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当代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知识经济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但是,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基本原理仍然没有过时,它依然是剖析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我们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实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一、复杂劳动并非创造性劳动亦非熟练劳动

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的定义是从劳动力的形成过程中的特点而言的。他认为复杂劳动之所以是倍加的简单劳动,是因为前者的劳动力在形成时支出了更多的劳动时间(较多的教育费用和所放弃的收人可以归结为一定量的劳动时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定义复杂劳动,也是为了便于考察“各特殊劳动部门中(劳动能力的)各种不同价值”而对于复杂劳动的进一步分析没有必要也无暇顾及。我们要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就有必要对复杂劳动作进一步分析。稍作深人分析就可以发现,复杂劳动的劳动力形成至少有两个途径:一是正规教育,二是边干边学。后者又可分为接受长期正规教育后的边干边学和只接受短期正规教育后的边干边学。从劳动力形成时所支出的教育费用和所放弃的收人来考察,不同因素在复杂劳动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中,正规教育要远远大于边干边学。这里的边干边学主要是指学习时要有一定的费用支出,同时要放弃休息或娱乐的时间。创造性劳动是从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来考察的,至于这种作用结果的原因可能很不相同。有的是接受了长期的正规教育;有的在接受短期正规教育后,边干边学;有的是对同一工作的经验积累所产生的创造胜劳动。一般而言,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其劳动越可能具有创造性。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他的劳动可谓很具有创造性了,但他只上了3个月学,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自学,12岁就当了一名列车报童,一边卖报一边读书,21岁时就取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一般而言,从事某一工作的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就越多,其劳动就越可能具有创造性。而工作经验是劳动的副产品,其获取并不需要支出更多的教育费用,也不需要放弃相应的收人,因而很难与劳动的复杂程度相联系。劳动的创造性还与个人天赋、社会条件和环境机遇等因素有关,并不是所有的受过长期正规教育的人,其劳动都具有创造性,同样是大学本科,或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其劳动创造性的表现却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把复杂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等同起来,就是把劳动力形成过程的特点与其作用结果混同在一起,这既不符合马克思有关复杂劳动概念的本意,也不能科学地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关于复杂劳动与熟练劳动的关系,马克思在不同条件下曾作过不同的论述。如果从劳动力或价格的角度讲,两者具有同样的地位和重要性,因为它们对使用者具有同样的作用;如果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分析,较高级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在偶然情况下甚至会互换位置。马克思在分析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包含了劳动的复杂程度,它与平均熟练程度并列,说明两者是有区别的。从内涵上来讲,劳动熟练程度一般总是随着劳动者对同一劳动过程的反复进行而提高,它也是劳动过程的副产品,一般不与其支出的训练费用成正比,而与同一劳动过程的重复次数有关,这与复杂劳动的含义是有明显区分的。

二、复杂劳动不可能是简单劳动的成千上万倍

复杂劳动究竟为简单劳动的多少倍呢?有人认为可能达到成千上万倍,甚至更高。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复杂劳动是从这种劳动力形成过程而定义的,而创造性劳动是从劳动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判别的。两者之间还有很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知识经济的作用尤为突出重要。一般而言,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就越可能具有创造性,越可能充分有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作用的成分就越大,劳动生产力就越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在形成时所多支出的劳动总是小于这种劳动的作用结果所节约的社会劳动。这是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根源,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航标。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也根源于此。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测算了美国1929一1957年国民经济的增长情况,他认为约有33%的人力资本做出的贡献,并于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学说。人力资本之所以比物质资本具有更大的回报率,就是因为人力资本在形成时所支出的劳动量,后者是创造性劳动形成的财富所代表的社会价值量,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其差别的根源在于知识经济的作用,在于人们对相应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自觉运用。中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成就为中国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从1976年至1999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2. 2 x 108 hmr ,累计增产粮食3. 5 x108 t。而中国农业男性劳动者1996年每人平均提供的粮食产量仅为1.6 t,提高的粮食总计为36. 8 由此能否认为袁隆平劳动的复杂程度就是中国农业男性劳动者的近1 000万倍呢?显然不能。袁隆平劳动的复杂程度只能从他接受教育所支出的费用以及所放弃收人的角度来考查,至于他所作出的增产3. 5 x 108 t粮食的贡献,既与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和投人分不开,更与他的创造性劳动直接相关,也与其他相应社会条件的配合分不开。一种良种的增产效应,既取决于这种良种本身的质量和性能,也与它的推广速度和使用面积有直接关系,而后者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关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倍数,恩格斯认为仅有数倍之多。恩格斯说:“一小时复杂劳动的产品同一小时简单劳动的产品相比,是一种价值高出2倍或3倍的商品。中国学者朱延福曾在1986年做出测算,估计博士毕业生的劳动复杂系数为简单劳动力的18. 45倍。马克思认为:“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由社会过程决定,就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由不同性质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符合社会需要的复杂劳动,由于其劳动力的培养费用支出总是小于它的作用结果所节约的社会劳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社会也总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因此,也就总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提供。如果社会评价过高,又会使某一特定部门的复杂劳动供给过多,从而超过社会需求,甚至造成这种劳动力的闲置和半闲置状态,使其市场价格下降。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较高级劳动与简单劳动者有时会出现互换位置的情况。

三、在当代更应强调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

复杂劳动的创造性由社会过程决定,也意味着社会总是把复杂劳动的支出与其作用结果加以比较和选择。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技发展水平和知识经济的作用远不及当代,复杂劳动支出与其作用结果之间的差距也远不及当代,用这种比较来近似地折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比例关系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至于具体的劳动换算问题无暇细究。“在阐明各特殊劳动部门中(劳动能力的)各种不同价值时,对这种费用的考察是很重要的,而在这里我们只是研究资本和劳动的一般关系时,这种考察却是无关紧要的。” “复杂劳动的产品价值通过这种比较表现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但是复杂劳动的这种简化是由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完成的,在阐述价值论时,对这一过程只能加以确定,还不能予以说明。”

至于劳动复杂程度并不高的高中毕业生按按开关就可以使整个自动化生产体系正常运行,即进行高效率、高质量、高技术的物质生产活动,就认为物化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人们常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人的劳动依然是决定性要素,任何生产资料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用生产劳动者范围扩大的观点;用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国际超额剩余价值的观点;用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向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转移剩余价值的观点以及用从事自动化生产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的观点来解释无人工厂和无人车间现象,虽符合理论逻辑,但缺乏现实感和说服力。劳动复杂程度并不高的高中毕业生之所以按按开关就可以操纵整个生产过程,原因并不在于这些高中毕业生劳动的复杂程度如何,也不全在于这些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复杂程度有多高,而主要在于后者的劳动很具有创造性,特别是少数设计和研制这种生产自动化机器体系科技人员的劳动更具有创造性。这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能够准确认识和掌握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相关的客观规律,像人类社会白白地使用风力、水力等自然力一样无偿地使用了自然界赐予的强大的自然力。所不同的只是后者表现形式隐蔽,不像前者那样明显,需要科技人员深入发掘罢了。这与只会按按开关的高中毕业生劳动的复杂程度没有直接关系。

复杂经济学理论范文第5篇

国体思维是现代思维的重要特征。所谓整体思维是指宏观与微观、简单与复杂、横向与纵向、阶段与过程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也可以把它叫做复合型和全方位的动态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反面就是单一、孤立、静态的思维方法。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宏观是钢,是骨架,是整体思维的经络,是概括的,抽象的;微观是血肉,是细胞,是整体的灵魂,是生动具体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宏观理论都起到统率微观理论的作用,而微观理论都是为宏观理论服务的,或论证或阐述宏观理论,它们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只要把两者紧密结合,就能做到纲举目张,深人浅出,使思维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宏观和微观的区别是相对的。从局部看是宏观的东西,从全面看则是微观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往往是以合的方式出现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宏观分为四大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又分为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中国革命史从大宏观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小宏观又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相应的还可以分下去,如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样思维,知识的内在联系就很明显,层次就很分明,既能细致深人下去,又能深入浅出地概括出来。 二、简单与复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复杂的东西往往是无序的东西,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本质的东西,认识事物是为了把握本质,简化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现象入手,达到对事物必然性的认识。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也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简单中孕育着复杂,复杂中包含着简单,复杂的现象蕴含、掩盖着本质。我们的思维活动一方面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目的是使问题显示出有序性,为快捷、简洁地思维提供条件,为解决复杂问题准备。另一方面却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以便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简单与复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生动地证明了世界上首先推出自动文字处理机的著名华侨王安的高论: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有许多办法,往往是最简单的办法是最科学的办法,也证明了古人所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合藏不尽则简”的道理。 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纵向是指思维的一维空间,指知识的连续性,贯通性,以及解决知识的深度、发展、前后联系;横向是指思维的二维空间,指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解决知识上面的汇流相关,广泛衔接问题。横纵结合就是思维的三维空间,构建知识的整体,织成知识的网络。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力地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孤立性和记忆中的死记硬背,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可以做到融汇贯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纵向思维要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纵深发展,这尤其表现在历史科学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说:“无限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以现实为渊源。”这表明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即将成为历史,历史与今天、昨天、明天,是紧密相联系的。以我们建国以来的经济形式而言,经历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经济形式前后是紧密联系的,特别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再把多种经济形式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横向思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把握中国经济的全貌,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阶段与过程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即动态的思维方法。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表现出阶段性和过程性。历史上存在的事物,不管再短暂,都有产生、发展、灰亡的阶段和过程。现实中事物或正在萌芽,或已经形成,或正处于发展阶段,或正逐渐消亡。现实中没有,将来才会出现的事物也必然有这些阶段和过程,反映在概念上表现为同一概念的再变动。正如“人民”这个概念,民主革命时期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段、民族资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户和私营业企主,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等。 “火车”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已经变迁,指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 上面的阐述说明:文史教师如果经常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整体思维,就能使自己讲课的角度新,涉及的知识面广,既生动活泼又简洁明快;同时有利于学生简捷地由浅人深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