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风险控制管理

金融风险控制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风险控制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风险控制管理

金融风险控制管理范文第1篇

1金融风险的来源

金融风险来自于多个层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但其主要诱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风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受国内外经济影响十分明显。在国内,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内动力不足,特别是房产泡沫掩盖下的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开始突出,国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在国际上,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连绵不断,致使国际金融市场热钱涌动,曾一度“成就”我国的经济,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国际热钱抽离中国,我国将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二,经营风险。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汇率、金融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影响,金融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在经营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金融活动的收益性更加难以把握,经营风险在不断扩大。第三,技术风险。随着现代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手机、电脑等交易平台日益被广大的经济主体所接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病毒软件、黑客软件日益隐蔽和危险,增加了金融活动的泄密可能。同时在金融交易中,超负荷的承载等问题也会引起网络中断、操作无效等问题,导致金融活动的失误,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金融风险的加剧。

2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3.财务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上市企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财务控制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和收益有积极的意义,是确保资金投入正确性的关键,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首先,财务控制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决策做出了客观评价。其次,财务控制可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再次,财务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内部控制能力。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市企业,自身的矛盾不断凸显。实践证明,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控制对减少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

4.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4.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对企业生存的重大意义,资金的运作从争取利益最大化变为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企业对财务控制方向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后变得更有针对性和规划性。大部分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实施目标,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然而,以上转变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财务控制缺少长期的、有效的机制,且相应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无法看到财务控制的具体效果。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健全,太过单一。其次,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不太理想。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的财务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总之,信息交流体制的不健全不但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够,一些建议难以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且企业对财务控制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财务控制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客观的、公证的认知。

4.2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再次,完善企业业务流程。一方面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在本组岗位努力奉献,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更好地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确保在金融波动中,企业资金的稳定、安全。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信息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分析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增强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此外,确保财务部门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漏,提高财务部门地位,对其发现的管理缺陷能及时做出回应,减少企业损失。第五,培养专业的人才负责金融风险管理和财务控制。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企业经营任务,金融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选择专业的人才,才能在管理中依靠敏锐的直觉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实施最有效果的管理,使企业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减少企业在金融动荡中的损失。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专业性很强,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作为企业的把脉人一定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人员选用上绝不能马虎,选择有实力的人员管控企业财务,使企业资金的运营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5.结语

金融风险控制管理范文第2篇

报告把过去200多年里的美国金融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盛行于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的19世纪模式;另一种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废墟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模式。报告认为,这种从大萧条的阴影中建立起来的20世纪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金融形势。报告认为,美国的金融业要继续保持世界领袖地位,就必须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根据新的经济哲学设计金融管理模式。19世纪的金融模式以自由放任主义为哲理基础,它强调自由竞争和防止垄断。20世纪模式是在反自由放任的哲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策重心是抑制竞争,防止垄断,阻止破产。对世纪模式应该以新的自由主义哲理为基础,尊重和鼓励竞争。政策重点是消除竞争壁垒、防止风险扩散、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

报告认为,尽管竞争并不是解决所有市场问题的办法,但竞争确是一个简单而强有力的工具。21世纪美国金融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鼓励金融领域里的竞争和创新。因此,必须开始全身心地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不能把竞争看成市场稳定的敌人,或为保护消费者或投资者而将整个市场切块隔离。在一个竞争愈演愈烈的金融世界里,金融市场周期性波动(有时非常大)是不可避免的。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不是防止这些波动出现,而是如何控制其扩散。也就是说,尽最大可能地识别、隔离、处置问题现场,使其不危害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政府不能对损失提供一揽子担保。因为如果市场参与者发现自己犯了错,政府总是承担错误的后果,市场参与者就会不在意风险大小,不注意审慎决策。因此,对世纪的金融政策模式应该从防止每家金融机构破产转到建立一个金融机构不易受冲击的市场。报告认为:通过减少某一特定破产对金融体系整体的危害,风险隔离措施让监管者引入新的竞争,同时也增强了金融体系的抵抗力;政策重点将从事后拯救转向提前预防;从简单的指令转向利用及时的信息;从只由监管者实施的一刀切的标准转向由市场主体设计的,并由市场主体和政府共同实施的缓冲器和震荡吸纳器;最后再转向能在连锁反应链上插上控制杆的实时清算机制。

根根这一模式,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是:

1、肯定创新。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政策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而不是宽泛、单一的指令。

2、激活竞争。政府需支持竞争,消除妨碍竞争的一切障碍。

3、隔离风险。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大范围风险、传染性风险、资产内爆三个方面。对这些系统性风险的处理,不是通过阻止破产,而是努力控制风险扩散。第一,对问题机构实行早期隔离,在它们破坏金融体系前隔离它们。第二,减少金融风险的信息缺口,在接近实时的基础上,更迅速和更稳定地传播信息,确保在坏消息积累前监管者和市场能获得它们并相应作出调整。第三,发挥适应市场的风险缓冲器的作用,通过促使市场主体设置和强化安全标准,以支持政府实施的规则和监管;第四,实行交易即时清算,这是减少或消除支付时滞的措施,这种支付时滞能把支付系统变成金融冲击的回音室。

4、扩大金融机会。金融市场竞争有利于消费者,但当数字媒介有能力给更多人带来更多服务时,一些较贫穷的乡村和市民却被抛在后面。因此,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把所有的美国人带入新世纪的金融之门。

报告最后认为,对世纪的金融政策不是现行政策路线的全盘否定,而是不断调整,一点一点改变政策,使其在一个有组织的框架下实施。这一框架的核心原则是竞争、防止风险扩散及有针对性的监管。

着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金融改革,经过20多年来的努力,巴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的计划金融到社会主义市场金融的第一阶段改革任务,一个完全不同于改革前的新的金融体系及金融管理模式已基本形成。但是,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中国金融业所面对的世界金融环境在上个世纪末的10多年里又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自由化、全球化、网络化正在成为21世纪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把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国金融业进一步推向对世纪,这是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立即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借鉴美国经验,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金融改革与政策设计要具有前瞻性,立足于21世纪。

决策当局有必要像美国国会一样,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对我国现行金融体系及其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及金融业发展规律的,具有前瞻性的金融发展战略及其管理模式。

2、“开放一竞争一稳定”应是21世纪中国金融模式的基本特点。

21世纪的中国金融业必须实行具有“开放一竞争一稳定”特征的金融模式。“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外开放是指自己走出去,外资请进来;对内开放则包括产权开放即允许多种所有制成份的金融产权并存;业务开放、准入开放即允许金融综合经营、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金融产业。“竞争性”特征是指将金融当作市场性产业,要按市场原则引入竞争,鼓励创新,在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实现优胜劣汰。“稳定性”是针对金融业所具有的“公共性、外部性、风险性”特征而言,即要有一套隔离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机制。

3、要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外置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的稳定

金融业的稳定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的金融稳定机制与美国20世纪的金融稳定机制基本相似。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金融稳定机制实为当务之急。要转变控制金融风险的思路,从千方百计不惜成本防止金融机构破产转向允许破产,隔离破产事件,控制破产事件的影响扩大。即按市场原则处置金融风险,通过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和控制单个金融机构破产的外在影响来实现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尊重市场纪律的目的。但我国的金融改革又不能完全照搬美国,而是要有创新。我主张把金融机构的存款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保险类存款,另一类是非保险类存款。对保险类存款,中央银行或存款保险公司要对利率和用途进行特别管理。总体上来说,保险类存款是一种由保险公司或国家保障支付的零风险存款,利率要低于非保险类存款,资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库券等零风险类的投资;非保险类存款则是一种国家或保险公司不给予支付保障的风险自担类存款,其利率和用途,中央银行不予限制,由银行和存款户双方协定。两类存款作为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品种,由存款人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这既尊重了公众的选择自由,满足了公众追求安全与追求利益的心理,又维护了市场纪律,有利于实现效率和稳定的双重目标。

4、还金融业以本来面目,引入竞争,鼓励创新,让金融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应大力提倡金融业的竞争,消除各种妨碍金融竞争的障碍,具体有5条:

(1)将金融业视为竞争性产业,放开价格限制,鼓励金融创新;

(2)能进能出,优胜劣汰。既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种经济成份和投资主体进入金融产业,又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3)资本金是金融机构资产损失和财务亏损的上限,也是分配金融利润的惟一标准。有利润时,要允许股本资金分利,无利亏损时,要确保资产损失和财务亏损始终控制在资本金之内。对巨资不抵债的机构要及时采取处置行动,防止资本侵蚀后,侵蚀对象转向存款。为了实现这一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要用市价法反映,否则,无法及时判断金融机构的真实情况,影响处置行动。

(4)金融风险的控制从防止破产转向控制破产机构的风险扩散,关键是在支付清算链条上加固“绝缘”装置;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公众对金融机构的限制。

(5)加强宏观调控,防止资产内爆。

金融风险控制管理范文第3篇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当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企业的免疫系统,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提升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延续。在今天,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发生了巨大变革,两者已开始逐步融为一体。具体表现为:一是两者都是促进企业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均要组织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实施;二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其内容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因此内部控制五要素与风险管理八要素是一致的;三是两者要确保实现的目标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一些企业的破产与倒闭,虽然是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但共同的因素是由于企业缺乏应对危机的机制和内部控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未能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金融危机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关键的风险控制点缺乏控制措施。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意识已大幅提高,但目前的状况还不是很理想,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广度、深度上,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将内部控制片面理解为内部会计控制、成本控制、资金安全控制等,有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风险评估控制普遍不足,风险管理不到位,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例如,中航油事件中,公司没有按照国家不准海外国企以盈利为目的涉足衍生品交易的相关规定,不仅把石油期货作为赚钱的主要手段,而且在期货合同的损失值超过公司风险管理手册规定的50万美元的上限时,一意孤行,最终导致5.5亿美元的重大损失。

第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我国目前许多企业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的情况严重,使得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相互制衡的作用较为缺失,另外,一些企业长官意识严重,许多决策都在于领导拍脑门,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和对决策机制的有效制衡。有一些企业形式上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架构,决策权名义上在董事会,但实际上却由个别领导说了算。企业领导者权力过于集中,驾驭于内部控制之上,或办事不按程序,或直接插手具体事务,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例如,湘潭电缆厂原厂长陈某集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于一身,在人事政策、企业管理等方面独断专行,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在她在任的三年左右时间内,这个年产值25亿元的国有大型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3.61亿元。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管,在执行中失效。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管环节还很薄弱。从内部监管来看,一些企业的监管机构不健全,例如,根据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表的《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内部控制白皮书》,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样本数为494家,未设立的样本数为367家;深市上市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样本数为807家,未设立的样本数为95家。而一些企业的内审机构,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领导,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缺失或独立性不足,导致了内部控制的内部日常监管缺位或不到位。从外部监管,证监部门的监管范围仅为上市公司,且这种监管往往停留在事后监管和重点监管层面,甚至难以覆盖全部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年度审计的内部控制测试对企业完善内控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会计师事务所重点关注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是一套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因此,对自律系统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监督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但目前这两种监督力量薄弱,且监督也缺乏执行力度。

第四,缺乏与内控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研究表明,信息可以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发生,不确定性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不完全状态。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也包括企业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的政策信息及外部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的信息。由于这种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借助数据库和相关管理软件进行集成管理,即有必要构建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务中,由于重视不够,投入较大,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并不多见。

三、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市场经济从微观角度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作为市场基本单元的企业时刻面临着风险,而且市场经济越是开放发达,其中蕴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就越大。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核心的内部控制对置身于风险之中的企业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继2008年5月22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后,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后危机时代,企业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通过整合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措施和风险管理手段,将企业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容量之内。

第一,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联的内外部风险;通过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认清风险特性,掌握关键风险控制节点,预防为主,加强事前、事中过程控制,加强事后考核、评价、奖惩控制,将风险控制责任落到实处。在评估风险可能性和后果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一系列策略将剩余风险控制在企业期望的风险容量内。

第二,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在治理结构方面,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在人力资源政策上,制定和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将德才兼备作为培训提拔企业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员工培训、在职学习和后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在企业文化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第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内外部监管。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应设置相对独立的内审部门,内审部门直接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这种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要转变内审职能,拓宽内审领域,实现由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的转变,实现从传统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根据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可以由内审部门组织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识别风险和内部控制缺陷。在外部监督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控制审计中的作用。

第四,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信息与沟通的及时与畅通。建立有效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有条件的可以构建电子信息系统,没有条件的,应建立风险信息收集、识别、分析、评估的内部制度,理顺风险信息流程,确保风险信息及时准确达到管理层,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风险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8.

2、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Z].2010.

3、李正,郑鑫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部控制特殊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9(3).

金融风险控制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一、导论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结构与经营也比一般金融机构复杂,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发生风险后化解的难度与成本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同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规模和对经济的巨大影响,一旦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问题,必将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巨大波动。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对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社会声誉,以及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来说,内部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对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还可以为潜在的控股公司或者集团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一些思路。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风险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控制着众多的专业化金融子公司,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它所引发的风险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资本金重复计算、系统性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三个方面。

1.资本金重复计算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重复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这样,一笔从集团外注入的资本金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反映,造成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如果子公司又用该笔资本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本将被多次计算;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有股份,造成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由于只有来自集团外部的资本金才能抵补集团的整体风险,因此,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同一笔资本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显然是不适当的。

2.系统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涉及多种金融领域的金融混合体,其所引发的风险会因为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而在系统内逐渐聚集,并迅速蔓延开来。金融控股公司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聚集的可能性:金融控股公司为集团建立的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客户服务中心、统一销售渠道,虽然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但是,子公司存在的风险也可能借此通道向母公司不断聚集,在一个机构内发生的失误和可能发生的危机或破产,其危害和影响原本仅限于自身的业务范围或行业范围,但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下,就会向母公司集中风险并蔓延危害。同时,金融控股公司在总体经营上倾向于建立统一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规划,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影响到全部子公司,错误迅速覆盖整个系统。

3.内部控制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其经营和组织方面难于被监察和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风险有诸多方面,但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最为密切的风险是内部交易。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由于金融集团内部复杂的控股关系和资金往来,彼此关系紧密,相互往来交易势所难免,其种类主要有:交叉持股、集团内公司间之相互交易行为、集团内公司自同属集团内公司取得保证、贷款或其他担保承诺、集团成员间之资产买卖行为、以再保险的方式所为之风险转移、集团成员间就第三人关系风险之转移交易等。这类交易常伴随风险的传递与聚集,最终形成集团的整体经营风险,危及集团的经营安全与稳健运行。

(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性风险

在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当前所面临的风险不尽止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金融风险,还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制度性金融风险,这些特殊性风险大多是政府、企业和银行延续旧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的产物,是旧体制下金融抑制所产生的风险的延伸,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在欧美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责任界限。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

然而,在中国目前现行的金融体制下,许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和边界并不明确。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这都使得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责任。

2.内控体制不健全

在现代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完善的内控体制是金融机构得以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制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银行内控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相对于国际上对现代银行内控体制的要求,中国银行内控体制还显得相当落后,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上。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但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明显缺乏这种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的保障。

3.管理工具缺乏

在欧美先进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管理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创新。相比之下,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金融市场还不能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工具的匮乏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是目前西方金融体系中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直接对冲风险的性质,被认为是管理市场风险最有效的市场工具,使得金融体系能更加有效地在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金融主体之间配置风险。

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不仅是金融体系不完整的表现,也是风险管理市场工具匮乏的表现,它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面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分阶段逐步建设和完善的过程。

(一)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定位

金融机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适时地调整自身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其中,准确地目标定位是风险管理有效运转的关键和前提,笔者认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目标应当定位于:

(1)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防范、控制和化解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所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保证控股公司及其所属金融子公司的各项业务经营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监管部门的各项要求,符合公司制定的各项经营政策和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所属金融子公司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2)提高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透明度,保证对内对外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3)实现在风险—收益均衡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价值的最大化。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必须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中,通过建立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机制,使得公司运营在风险环境中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均衡与协同。

(二)树立金融控股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1.平衡风险和收益,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同样并不是要消除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因素、风险来源,而是在于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实施一系列的决策、管理、操作政策和程序,保证在风险—收益平衡下实现整个集团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保证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金融机构一般都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又决不单单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是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的情况下才去操作和经营业务。

3.风险管理独立和透明

独立和透明是一套好的风险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条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主要在三个方面:即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估职责的独立性。独立运作的风险管理部门意味着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体制,明确各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金融控股公司应成立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同事会领导下指挥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控股公司董事会:是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层,确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与回报要求;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目标、制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监控重大风险,审批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程序、方法等;控股公司风险管理部:负责落实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指导子公司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子公司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规划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控;对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管理。

第二层级:各子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委员、建立风险管理部门,集中、全面的管理子公司的风险;实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设计监督三项主要职能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子公司层面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控股公司统一风险管理政策下,规划子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审批资本分配和风险限额。

子公司风险管理部:子公司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受自公司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全面管理子公司各类风险:根据集团战略拟定子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及标准;对子公司日常的各类风险进行动态的测量和监督,并及时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和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提出针对风险来源的具体控制办法;建立子公司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管理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和人员。

第三层级:子公司内部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架构。各子公司分支机构也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子公司直接管理并委派风险主管。子公司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以及下属分支机构的风险主管虽然是集团风险管理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但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他们具有相当自主的、对各部门及分支机构业务风险和资金风险进行管理的权力,其职责主要有:督促子公司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正确实施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措施;向子公司风险管理分部提供精确、及时的风险信息等。

四、结论

各国必须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混业经营程度、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金融经营体系结构以及传统金融监管制度等一系列因素来设计、选择、安排符合本国国情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制。我国应该顺应当今世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从结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监管,注重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中的分权与制衡。

设计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控股公司市场规范运作机制,一方面有利于规范金融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为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一个活动空间和运营的自主机会,既能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率优势,又能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使金融效率、金融自由的法律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金融风险控制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风险管理 控制机制

一、导论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结构与经营也比一般金融机构复杂,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发生风险后化解的难度与成本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同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规模和对 经济 的巨大影响,一旦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问题,必将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巨大波动。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对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社会声誉,以及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来说,内部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对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还可以为潜在的控股公司或者集团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一些思路。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风险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控制着众多的专业化金融子公司,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它所引发的风险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资本金重复 计算 、系统性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三个方面。

1. 资本金重复计算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重复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这样,一笔从集团外注入的资本金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反映,造成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如果子公司又用该笔资本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本将被多次计算;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有股份,造成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由于只有来自集团外部的资本金才能抵补集团的整体风险,因此,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同一笔资本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显然是不适当的。

2.系统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涉及多种金融领域的金融混合体,其所引发的风险会因为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而在系统内逐渐聚集,并迅速蔓延开来。金融控股公司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聚集的可能性:金融控股公司为集团建立的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客户服务中心、统一销售渠道,虽然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但是,子公司存在的风险也可能借此通道向母公司不断聚集,在一个机构内发生的失误和可能发生的危机或破产,其危害和影响原本仅限于自身的业务范围或行业范围,但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下,就会向母公司集中风险并蔓延危害。同时,金融控股公司在总体经营上倾向于建立统一的 发展 战略和业务规划,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影响到全部子公司,错误迅速覆盖整个系统。

3. 内部控制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其经营和组织方面难于被监察和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风险有诸多方面,但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最为密切的风险是内部交易。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由于金融集团内部复杂的控股关系和资金往来,彼此关系紧密,相互往来交易势所难免,其种类主要有:交叉持股、集团内公司间之相互交易行为、集团内公司自同属集团内公司取得保证、贷款或其他担保承诺、集团成员间之资产买卖行为、以再保险的方式所为之风险转移、集团成员间就第三人关系风险之转移交易等。这类交易常伴随风险的传递与聚集,最终形成集团的整体经营风险,危及集团的经营安全与稳健运行。

(二)

(2)提高控股公司及所属 金融 子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透明度,保证对内对外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3)实现在风险—收益均衡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价值的最大化。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必须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中,通过建立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机制,使得公司运营在风险环境中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均衡与协同。

(二)树立金融控股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1. 平衡风险和收益,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同样并不是要消除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因素、风险来源,而是在于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实施一系列的决策、管理、操作政策和程序,保证在风险—收益平衡下实现整个集团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保证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 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金融机构一般都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又决不单单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是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的情况下才去操作和经营业务。

3. 风险管理独立和透明

独立和透明是一套好的风险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条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主要在三个方面:即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估职责的独立性。独立运作的风险管理部门意味着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体制,明确各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金融控股公司应成立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同事会领导下指挥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控股公司董事会:是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层,确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与回报要求;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目标、制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监控重大风险,审批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程序、方法等;控股公司风险管理部:负责落实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指导子公司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子公司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规划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控;对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管理。

第二层级:各子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委员、建立风险管理部门,集中、全面的管理子公司的风险;实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设计监督三项主要职能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子公司层面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控股公司统一风险管理政策下,规划子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审批资本分配和风险限额。

子公司风险管理部:子公司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受自公司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全面管理子公司各类风险:根据集团战略拟定子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及标准;对子公司日常的各类风险进行动态的测量和监督,并及时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和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提出针对风险来源的具体控制办法;建立子公司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管理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和人员。

第三层级:子公司内部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架构。各子公司分支机构也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子公司直接管理并委派风险主管。子公司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以及下属分支机构的风险主管虽然是集团风险管理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但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他们具有相当自主的、对各部门及分支机构业务风险和资金风险进行管理的权力,其职责主要有:督促子公司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正确实施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措施;向子公司风险管理分部提供精确、及时的风险信息等。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