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摩考试总结

观摩考试总结

观摩考试总结

观摩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桩-土摩阻力;模型试验;桩-土相互作用;论述

中图分类号:TU317+.1 文章编码:

桩基础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在公路、桥梁、港口码头、高层建筑等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1-2]。当前,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针对桩土界面摩擦特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的模型试验方法。本文回顾并总结了目前测定桩-土间摩阻力的部分模型试验方法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保证桩基础的稳定及可靠性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1 桩-土相互作用侧摩阻力模型试验

张明义等人[3]通过在改进的试验仪器上进行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桩-土滑动摩阻力在粘性土中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滑动摩阻力随时间呈双曲线状增长,与桩的承载力增长曲线相吻合。亓宾等人[4]通过室内中型剪切摩擦试验确定桩与土间的C值参数,依据莫尔-库仑准则确定出桩侧摩阻力。钟闻华[5]通过室内混凝土与粉土接触面的模型剪切试验得出了桩土接触面上摩阻力随含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最优含水量则对应着桩土界面的最大侧摩阻力。

冷曦晨等人[6]重点探讨了模型试验环境与实际工程桩所处环境的相似性原理,建议应在试验中测定桩侧摩阻力时采用原状样,并保持桩土应力与工程应力状态一致。刘建峰进行了桩-土界面摩擦特性拉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拉力的增加,拉力与极限摩擦阻力将达到平衡;由于控制钢板上下面的填土厚度影响,可使钢板在受到较大的垂直压力时,其竖向变形不大,使得钢板上下界面所产生摩擦力一致。

王火明等人研究表明:影响拉拔桩-土界面摩擦力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土与盒(箱)壁间的摩擦作用,填料的压实度,填料的含水量,填料的含水量,拉拔速度以及钢板水平埋入长度等。梁仁旺等人针对砂性土中静压桩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了静压桩的静载过程及其沉桩规律,得到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和Q-S曲线,同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为实际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桩-土间负摩阻力模型试验

桩基负摩阻力是基础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初期,负摩阻力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Terzagih., K.等人提出打入可压缩土层的桩基础由于土层固结而使桩基受到向下作用的表面力叫做负摩擦力。国内外对桩的负摩擦力的研究方式主要包括:理论分析结合经验公式、现场原型实验、室内模型实验以及数值模拟等,以下重点论述测定桩-土间负摩阻力的现场原型及室内模型实验方法及部分研究成果。

2.1 现场原型试验

Bjerrum. et al对挪威的一组直径为300mm的钢管桩进行了长时间的现场观测。测试结果表明:土体有效应力变化对桩土之间的荷载传递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由于打桩过程将引起土层中的空隙水压力上升,其有效应力相应减小,桩土之间的负摩擦力也随之减小。李光煜等人采用滑动测微计成功地测的某桩的负摩擦力,并得出桩身中性点的确切位置,并提出中性点位置基本不随堆载高度和时间而发生变化。

马时冬在对某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进行了桩身应变、轴力以及桩周土分层沉降的现场测试与分析研究,测出了桩的中性点的埋深位置及桩身摩阻力的分布情况,并对实测值与设计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关于中性点深度的计算公式,该公式更加接近于实际。律文田等人通过软土地区桥台桩基础的现场试验研究,揭示了软土地区桩基内力和桩土负摩擦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负摩擦力的作用,桩身轴力随社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桩侧摩阻力沿深度呈非线性变化。

2.2 室内模型试验

Chun., F., Leung, R等人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沿海软土地基中预制混凝土桩的负摩擦力问题,根据长期的试验观测得到了桩基使用期的负摩擦力分布以及发展规律。结果表明:负摩擦力产生的荷载存在时变性,在桩基设计过程中,其负摩擦力应作为一个外加荷载附加于桩身之上。

谢耀峰等人以湛江港高桩码头桩基为原型制作了模型桩,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港口工程中桩基的负摩擦力问题,研究表明:同一根桩下拉荷载值远小于上拔荷载值,桩的负表面摩擦力在泥面以下约L/5左右达到最大值,其中性点位置约在0.67L处。

苗丽等人提出了一种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桩基负摩擦力,并将该算法的结果与模型试验实测值做比较,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加方便、准确地计算桩基的负摩擦力。周国庆等人基于模型试验,分析了饱和中砂融化沉降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单桩负摩擦力与融化沉降位移的关系。

陆明生通过对单桩的表面负摩擦力模型试验研究和非线性平面有限元分析结果,并参考国外现场实测资料,给出了估算单桩负摩擦力以及下拉荷载的经验公式,但是由于应变软化等原因,模型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及经验公式结果误差较大。

3 结束语

文章回顾并总结了当前测定桩-土间摩阻力的部分模型试验的方法和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桩土相互作用下的侧摩阻力以及负摩阻力的现场原型测试、室内模型试验测量部分进行了综合论述。桩土界面摩阻力模型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桩体与土体的界面性质,笔者建议应制定更为细致的试验规程,探讨在多种工况作用下桩土间摩阻力变化规律,同时应理论结合实际,使模型试验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桩-土相互作用机制原理,保证桩基础的稳定及可靠性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波. 粘土与加筋材料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与工程应用[D]. 南京:东南大学,2005.

[2] 张明义,邓安福. 桩-土滑动摩擦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2002,23(2):246-249.

[3] 许宏发,吴华杰,郭少平,等. 桩土接触面单元参数分析[J]. 探矿工程,2002,5:10-12.

[4] 亓宾,佴磊,江娟. 模拟试验法确定桩基承载力[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99-102.

观摩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一、集体备课制度

1、由教务科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组织2-3次。

2、每个学期确定2-3个专题,主要是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中央全会的有关精神和重大理论问题。

3、集体备课活动要求每个教师都参加,每缺席一次扣岗位责任制五分,一年中有三次以上不参加者年终考核为不合格。

4、通过集体备课活动,要确定相应专题,谁备得最好,由谁上该专题最合适,在青干班、科干班安排课程时予以体现。

5、每次集体备课活动之前,由教务科确定专题,由每个教师分头备课,主要讲观点,然后集中大家的智慧,确定该专题应当怎样讲,讲些什么,由谁讲最好。

二、新课试讲制度

1、每开设一个新专题,教务科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讨论,如何上好该课程,并确定授课教师。

2、新备专题的教师教案,要经备课小组集体审查讨论,通过后方可上课。

3、由备课小组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定期对新备专题的教师新课试讲,在试讲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4、新课第一次讲完后,教务科要根据学员对教师的测评及座谈情况,将授课中成功的地方与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要结合反馈的情况及自己的体会进行小结。

三、课前调研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紧密结合本区实际进行授课,特制定本制度。

1、按照《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尽量安排教师去乡镇、机关进行社会调查或挂职锻炼,每个教师每年至少有15天社会调查。

2、在社会调查活动中,要加强针对性,围绕社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

3、调查活动结束后,要写出社会调查报告。

4、在授课中,要结合本区实际进行讲解。

5、对于未完成调查研究的教师,或未按要求完成调查报告的教师,年终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

四、讲稿检查评比制度

1、由教务科定期对教师备课,上课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比结果通报全校。

2、对于按时完成备课的或者是备课不符合要求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并限期完成或完善。

3、对于完成较好的要给予通报表扬,并在年终评选中予以体现。

五、课后分析总结制度

1、每个教师在上完一个专题后,教务科要对教师授课情况予以公开测评,并将测评效果反馈给教师。

2、每个教师上完课后,要结合学员的测评及时总结。

3、对于学员反应较大,存在问题较多的课题要召开专题备课会议进行分析总结。

六、教学督导制度

1、教务科要定期召开教师会议,一般每举办大型主体班前召开一次,重点解决课前安排、备课、上课等问题。

2、在办班过程中,教务干事要对教师上课情况随时督查,了解学员对教师授课情况的反应。

3、每一个主体班结束后,要对教师上课情况测评,测评结果要公布,作为年终评比的依据。

4、教师的备课、课件,每学期由教务科组织检查一次,检查结果通报全体教师。

5、对于备课、课件及课后小结不符合有关制度规定的,要限期予以整改。

七、课题招标制度

1、对于新开设的专题,由教务科先通知相关教师分头备课。

2、每个教师分头备课完成后,由教务科安排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和新课试讲。

3、通过集体备课,充实、完善授课内容,通过试讲确定最佳授课人选。

4、对于有些专题,本校教师不能胜任的,实行对外招标,由外聘教师来承担。

八、教学观摩制度

1、结合市委党校教学比赛活动,由教务科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一般一学期一次。

2、观摩活动可以是教务科组织全体教师去市、省级参加教师教学观摩,亦可以组织学员观摩本校优秀教师授课。

3、教务科要精心做好观摩活动的准备,选好观摩的地点,确定好课程内容和观摩对象,使观摩活动收到实效。

九、教学评奖制度

1、每学年结束后,由教务科将每次教师授课的情况、学员对教师测评情况、听课情况、备课情况、任务完成情况汇总。

2、按照《教学质量管理办法》规定,对每年教师进行排名,评选出优秀教师1-2名。

观摩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起毛球;圆轨迹;纺织品

织物在日常穿着和洗涤过程中,不断经受摩擦,织物表面的纤维端产生滑动而露出织物表面,产生起毛现象,若这些毛茸在继续穿着中不能及时脱落,而相互纠缠在一起,被揉成许多球形子粒,称为起球。服装的起毛球一直是令消费者头痛不已的问题,不但非常影响美观,而且影响服装的耐用性。为了规范市场,维护消费者利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了测试起毛球的GB/T 4802-2008《纺织品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系列标准,其中GB/T4802.1―2008《纺织品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圆轨迹法》应用最为广泛。下面就此测试方法需注意的问题作个探讨。

1 起毛起球次数

起毛次数是指在起毛球测试过程中圆轨迹起毛起球仪的毛刷和试样摩擦的次数;起球次数是指起毛球测试过程中圆轨迹起毛起球仪的磨料和试样摩擦的次数。

在对服装或面料进行圆轨迹起毛球测试时,一般优先考虑产品标准的规定,如果产品标准没有规定起毛起球次数则按照GB/T 4802.1-2008中对各种面料的规定进行测试。

对于常用产品标准的起毛起球次数要求归纳如下,FZ/T81004―2003《连衣裙、裙套》、FZ/T 81007-2003《单、夹服装》、FZ/T 81008―2004《茄克衫》规定,起毛球测试方法按GB/T 4802.1-2008执行,其中化纤织物的起毛次数为10次。FZ/T 81001―2007《睡衣套》,FZ/T 81003―2003《儿童服装、学生服》,GB/T 2664―2001《男西服、大衣》、GB/T 2665-2001《女西服、大衣》等标准及针织产品标准FZ/T 73007-2002《针织运动服》、FZ/T 73008-2002《针织T恤衫》等规定起毛起球试验方法按GB/T 4802.1―2008执行。

现行标准GB/T 4802.1-2008对面料起毛起球次数作的相关规定,如表1所示。

需注意的是,FZ/T81004―2003《连衣裙、裙套》、FZ/T 81007―2003《单、夹服装》、FZ/T81008-2004等标准都规定化纤织物起毛10次,而对于棉类织物或棉和化纤混纺织物都没有明确规定起毛起球次数,GB/T 4802.1―2008也没有明确指出,对此做了以下的对比试验:

试验材料:两件同种面料同一批制作的衬衫,成分为涤棉65/35,一件穿用了半年,另一件未穿用。

试验方法:分别用显微镜拍下服装未穿用,经穿用,经过起球600次、压力780N和经过起毛10次、起球50次、压力590N测试后的未穿用服装的表面形态,然后进行比较。见图1、图2、图3和图4,

从图中可以看出,经穿用的服装和经600次起球测试后的面料的表面形态比较接近,有少量起毛,基本无起球。而经过10次起毛、50次起球测试的服装面料则很容易看出起毛较多并有纤维脱落,起球也较严重。

圆轨迹起毛起球法中有起毛操作主要是考虑到有两个方面:一是当洗衣服用手工洗涤时,不少衣服都会用刷子进行刷洗;二是如果家具较粗糙,造成面料起毛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现代洗衣过程中,大部分都已经是洗衣机洗涤,很少会用到刷子来刷洗衣服,而且穿着过程中接触的家具都比较光滑,不会产生类似刷毛的作用力。这就使得面料在检测中的刷毛运动比较强烈,从而导致比实际长期穿着中起毛球的程度严重。所以会产生面料在实际穿着中根本不会出现问题,而在检测中达不到标准的要求的现象。

从上述试验及对比可以得出结论,不进行起毛操作,仅经过600次起球的试样,其起毛起球程度与实际穿着中的服装较为接近;而经过起毛操作的试样,其起毛起球情况比实际穿着的要严重很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建议在做棉类面料起毛起球测试时使用600次起球、压力780N的方法。

2 标准面料

GB/T 4802.1-2008规定的标准面料为2201全毛华达呢,而在衣服的使用过程中,更多的摩擦是面料之间的摩擦,如两裤腿之间、袖笼处,以及同家具的摩擦,如臀部、袖子等。所以用标准面料来与测试面料摩擦显然是有欠合理的。因为穿用过程中没有像服装面料和标准面料一样的摩擦,而面料本身的相互摩擦是存在的,所以建议用面料本身作为磨料,这样才与实际使用中的摩擦作用更为相似。

3 评级灯箱

GB/T 4802.1―2008对灯箱也有明确的要求,灯箱中灯管的功率,灯管到试样板的距离都有相关规定,因为试样与灯光的距离不同,灯光照射试样的角度不同,或者灯光能否直接照射到眼睛,都会对评级的结果造成影响。我们做了一个试验,观察试样在与灯光照射角度不同时的起毛球状态,图5,图6,图7为灯光照射试样的角度分别为15°、45°和90°时的照片,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灯光照射角度不同,所观测到的起毛球的差异很大,所以建议使用符合标准的灯箱进行评级,并按标准要求调至合适的角度,而不要使用其他灯箱或自然光代替。

4 总结

对国家标准GB/T 4802.1―2008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如下:

1)对棉类面料进行起毛球测试时不采用刷毛操作,统一采用600次起球、压力780N的方法:

观摩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一、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新概念的形成,往往是从新事实与学生已掌握的概念间不相适合开始的,其间必然要暴露矛盾.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从宏观上讲,是各物质间按一定的质量比进行的,从微观上讲,是各物质的微粒间按一定的个数比进行的.如:Fe+S=FeS,其质量比是56∶32∶88,微粒个数比是1∶1∶1.

涉及到的重要概念有:摩尔、摩尔质量(气体的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物质的量浓度等,不求甚解是学习的大敌,对这些概念,决不能停留在记忆上,而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摩尔”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掌握.

1.摩尔表示的意义:“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是七个国际基本单位之一.

2.摩尔的大小:1摩尔任何物质包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摩尔计量的对象: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

4.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使用摩尔单位时,必须指出微粒的名称或符号,如“1摩尔硫酸分子”、“0.5摩尔NaCl”.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实例来加以理解.

二、掌握类比分析

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形式,它是由相似、相关事物而连成的一种更广阔的联想.通过类比质疑问难,可以由此及彼,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避免孤立地看待某些问题,只见其特殊性,不见其普遍性,从而加大类比联想的跨度,拓宽思维的广阔性.例如:想要知道1斤大米中含有多少粒米?我们不妨称量1000粒米的质量,把1000粒米做为一个集体.科学上规定:把12克碳―12所含的原子数(称阿伏加德罗常数)做为微粒集体.12克碳―12含有的碳原子数是多少呢?12克D1.993×10―23克(1.993×10―23克为1个C―12的质量).衡量物质含有多少个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微粒,该物质的物质的量是1摩尔.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三、掌握“量”的互变关系

量的互变关系式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工具”.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公式,而且要能够根据基本公式和有关规律推导出其他关系式.关键性词语必须仔细推敲,同时注意阐述构成概念的特定条件,讲解其涵义.物质的量跟质量、长度等概念一样,是一个物理量的整体名词,不得简化,增添成分.摩尔与千克、米一样,是国际基本单位之一,它对应的物理量是物质的量.用摩尔作单位计量物质的多少时,必须指明被计量对象的微粒名称.阿伏加德罗定律是一个重要的气体定律,是解决有关气体计算问题的重要工具,不仅要掌握定律本身,而且还要掌握由定律导出的一系列关系式,如

n1Dn2=V1DV2=N1DN2,ρ1Dρ2=M1DM2,……

的涵义及其应用.

摩尔基本关系式:

导出关系式:

1.根据基本公式导出的关系式

(1)n1Dn2=N1DN2

(2)m1Dm2=M1DM2

(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物质)

2.平均分子量计算公式

=(n1Dn总)M1+(n2Dn总)M2+…

=(V1DV总)M1+(V2DV总)M2+…

(适用于气体)

3.物质的量浓度跟溶液质量分数换算公式:

摩尔浓度=1000×密度×溶液质量分数D溶质的摩尔质量

4.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和克拉珀龙方程推出的公式(只适用于气体)

(1)n1Dn2=V1DV2(同温同压)

(2)V1DV2=N1DN2(同温同压)

(3)V1DV2=M1DM2(同温同压同质量)

(4)n1Dn2=p1Dp2(同温同体积)

(5)相对密度=d1Dd2=M1DM2(同温同压)

(6)M=22.4×d(标准状况)

四、掌握知识点练习

对某些重要的知识点,要重点进行“变式”练习.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的摩尔体积”、“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知识点几乎年年都考,因此,对这些知识点,要搜集相关的题目及时练习,这样做不但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解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而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促进学习,它们在学习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常说“眼过千遍,不如练一遍.”这有力地说明了练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功能.多年的实践经验说明:要想练而得法,并达到活用和运用自如的境地,首先要与教学同步,做好基础题,这是掌握知识并进行活用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训练.通过一题多解来活跃思维,拓展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多题一解来培养自己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收敛思维能力,并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试题可选用历年的竞赛、高考、会考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试题作为练习的蓝本,但一定不要好高骛远,做基础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例1化合物A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它的分子组成可用OxFy表示.10 mL A气体能分解生成15 mL O2和10 mL F2(同温同压).则A的化学式是,推断理由是.

解析结合题给信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1可得,

n(A)∶n(O2)∶n(F2)=V(A)∶V(O2)∶

V(F2)=2∶3∶2,

则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OxFy=3O2+2F2.

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

2x=6,2y=4,

解得x=3,y=2,

故A的化学式为O3F2.

例2把同温同压下的11体积的氢气,5体积的氧气和1体积的氯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引燃后,恰好完全反应,所得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A.28.85%B.27.5%

C.45.6%D.44.5%

解析混和气体引燃后发生的反应为

H2+HCl点燃2HCl

2H2+O2点燃2H2O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以及气体在同温同压下,n1Dn2=V1DV2的原理,由反应方程式可推得混合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所得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2×36.5D10×18+2×36.5×100%=28.8%.

选A.

例3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完全燃烧[C2H5OH(液)+3O2(气)2CO2(气)+3H2O(液)]时放出的热量Q,它所生的CO2用过量饱和石灰水完全吸收可得100 g CaCO3沉淀,完全燃烧1 mol无水乙醇时放出的热量

A.0.5QB.QC.2QD.5Q

解析由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和CO2+Ca(OH)2CaCO3+H2O

可得关系式C2H3OH~2CO2~2CaCO3.

并推得燃烧时放出Q热量的乙醇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所以,1 mol乙醇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2Q,答案为C.

四、掌握技巧的形成

观摩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 “三位一体”考评模式 实践

一、“三位一体”考核评价模式的实施背景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考核评价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考试、考查两种。最普遍的还是笔试,因为这种考试有书可查,有题可选,在分数裁定上可制订标准,评判起来容易。技能考试的形式多数为同一题目,同一评分标准,这样的考题容易操作,评分标准规范、公正。只要肯于吃苦,基本功扎实,会使用常用设备及工具,掌握基本技能,都能过关。不少经过考核的学生,好像已经具备了应有的技能和素质,可是往往一到企业中工作,却不能很好的适应。可见,传统的旅游专业考核评价方式确实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面对传统旅游专业考核评价方式的种种不足,我校旅游专业教师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潜心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旅游专业考核评价的模式——“三位一体”考核评价模式。

二、“三位一体”考核评价模式的主要目标

旅游专业“三位一体”考核评价模式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考核评价时采用“校企结合、赛考结合、摩考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来讲,就是在每个学期结束时组织一次旅游专业观摩,邀请企业、专业课教师、学生代表、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观摩以展示、竞赛的形式进行。这样的专业考核模式能达到如下目标:1.通过“校企结合”方式,使企业更加了解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人员需求、能力要求、技能要求等也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搭建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创新、社会实践、协作、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赛考结合”的方式,将所学专业以校内技能大赛的形式展示,通过大赛人人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同时选拔出参加全市、自治区乃至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3.通过“摩考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家长展示学生形体礼仪、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技能、特长才艺等综合素质,让家长体验到学生在校一学期的成长变化,以家长作为桥梁和纽带,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口碑。

三、“三位一体”考核评价模式工作过程

(一)旅游专业考核评价模式思路解析

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基于岗位服务过程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餐巾折花、铺台布、斟酒、主题餐台设计及中西餐摆台等内容。在对该课程进行专业考核评价时,要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以实现由量到质,从知识、技能等职业能力到习惯、态度、情感等职业素质的全方位评价。在期末专业观摩考核时,要将该课程与旅游专业其他专业课程如插花艺术、餐厅服务心理、主题餐台设计、形体礼仪等进行融合,采用“校企结合、赛考结合、摩考结合”三位一体的、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旅游专业考核评价模式实施程序

“三阶段”旅游专业期末观摩考评实施程序(见下页表格)

1.准备阶段:第一至第六周。制订专业课期末观摩考核计划,布置专业课观摩考核任务,向学生介绍专业课考核评价方式。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具体观摩考核的内容分别为餐巾折花及礼仪展示、铺台布展示、主题餐台设计及中、西餐摆台竞赛,使学生在学期伊始就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到在观摩考评当天,会有由学生代表、星级酒店代表、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的打分小组为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除此以外,在考评当天,会对学生的形体礼仪、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心理素质进行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有意识地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

2.模拟阶段:第七周到第十七周。在相应的项目学习完毕后,进行该项目的阶段性测试,对学生在该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学生指明今后练习提高的方向。以餐巾折花及形体礼仪展示这项内容为例:学生在学习完毕后,参加阶段性测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指定餐巾花的折叠,同时将自己的折花作品以托盘行走的方式展示给全班学生。在考核折花技能的同时,考查学生托盘技能掌握及形体礼仪中站姿、走姿。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托盘技能掌握不扎实,在托杯花行走时,酒杯碰倒、花型散掉等现象时有发生,还有部分学生平时站姿、走姿非常优美,但展示时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这一阶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纠正。

3.考评阶段:第十八周。制作观摩宣传海报、发放邀请函、准备观摩用品、布置观摩场地。向邀请的不同层次的企业如喜来登酒店(五星级连锁酒店)、内蒙古饭店(第一家草原文化主题五星级酒店)、维力斯酒店(四星级商务酒店)、宾悦酒店 (地税系统第三产业四星级酒店)、昭君酒店(三星级酒店)、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人员、学生家长等发放邀请函。根据观摩内容提前布置好场地,准备好观摩当天播放的幻灯片、音乐、视频及各种表格(观摩程序表、餐巾折花评分表、中餐宴会摆台评分表、西餐宴会摆台评分表)。选拔五名优秀的学生代表会同旅游专业全体教师共同组成打分小组,对学生在观摩现场的表现进行打分评价。

四、“三位一体”考核评价模式条件保障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三位一体”专业考核评价模式在我校旅游专业实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校内大赛选拔的优秀选手在全市、全区中职生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我校郝婷同学荣获2010年全市中职技能大赛“中餐宴会摆台状元”称号。谢威同学成为2011年中职技能大赛“导游词模拟讲解状元”。张利娜同学成为2013年全市中职技能大赛“茶艺表演状元”,王莉同学荣获全区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摆台一等奖。通过校内专业课教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专业考核评价模式的认可率达到90%。我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由过去的93%提高到98%。有382名学生在全市内及周边其他盟市大型酒店、旅行社、景区、茶楼等企业担任管理者,还有152名毕业生创办了自己的旅行社、酒店。内蒙古饭店人力资源张经理曾表扬我校旅游专业学生:“二职培养的学生特别有规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仅服务技能好,还很会揣摩客人的心理,对不同类型的客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这对于一个中职生来说实属难能可贵。”我们的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兄弟院校专业课老师的好评。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旅游教研组长在观看完旅游专业期末观摩竞赛后表示,要将这种有中职院校特色的专业考核评价模式应用到该校专业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中。很多学生家长在观摩完毕后,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进步,更加坚定了对孩子学习专业的信心,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六、体会与思考

专业考核评价模式的实践只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环节,又与职业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密切相关,并非一个孤立的环节。“三位一体”专业考核评价模式贯穿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为了使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在使用时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构建“校企结合、赛考结合、摩考结合”的评价体系

“三位一体”专业考核评价模式中的三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践时不能顾此失彼。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的一次测试。以主题餐台设计为例,企业要求的设计除了要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还要美观、实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餐台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有审美、合作、交往能力。为此,学校应提高认识,并根据不同专业岗位群的特点,拟订一个综合素质培养计划,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

(二)围绕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要实践“三位一体”专业考核评价模式,学校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脉搏,进行专业课程整合,进而调整专业结构,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匹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