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约有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体育社会学认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是没有疾病或病症,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静的状态。”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整体来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得到改善,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生理不成熟,个性特点不稳定,随着年级升高逐渐改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适应能力方面。生活适应:家长为了能够给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休息,几乎不让孩子承担任何生活方面的负担,使他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学习适应:大学以后,教学管理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以自律为主,在失去他律后,又缺乏自律,因此就容易出现学习适应性问题;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离开父母和家庭的大学生可能在适应新的环境和处理人际交往上产生一系列问题。

1.2 自我认识与受挫能力方面。原来的佼佼者在上大学之后,许多人保持不了先进,会突然出现自信心丧失,产生自卑与自尊、自信的心理冲突。同时大学生对评奖评优的不理解和不认同,在求职择业的问题上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矛盾。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怕苦、怕累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独身子女在进入大学后,缺少了家长和教师的监护,面对新的压力、人际关系和独立生活,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较薄弱。

1.3 行为规范方面。有些大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差,对学校有关规定与要求不予重视,公德意识淡薄,对于学校财产、设施和公共卫生不加爱护,这些行为与习惯给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会带来很大麻烦。

2 体育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教育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培养了体能、智能,而且还培养了意志品德,包括自信心、自尊心、勇敢顽强等等方面;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而且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2.1 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自理的信心,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们得到许多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学习到有关的交往技能,得到必要的实践和训练,能够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也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2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力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在运动中展示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运动过程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便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既能符合社会需要,又能适应社会的人。体育运动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它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竞争与失败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并从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2.3 培养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

体育运动可以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则和规范中进行的,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行为规范,这是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是体育活动得以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学中有课堂常规、教学要求、考核要求及标准等;体育比赛有竞赛规程、比赛规则、运动员守则、体育竞赛道德标准等;体育游戏也必须确立明确的游戏规则与行为规范。这些教学、比赛与游戏的进行会让大学生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给予关注与模拟,有助于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社会意义和重要性,有利于形成尊重权利的观念,重视相互尊重与合作的价值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这种模拟实践有着非常明显的社会化效果。

3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渠道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后,需要体育教师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优化体育教学,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体会到锻炼的愉、流畅感,在体育教育过程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1 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是有效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必须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以育人为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在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一切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启迪精神,陶冶个性,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理解、信任、关怀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

3.2 体育教学中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他们正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娱乐中锻炼身体,又在锻炼中娱乐身心。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新的形势要求教学中要改变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情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反馈,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足够的表现自我的空间和机会。

3.3 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信心、成就感、交往能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一些娱乐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近年来国家实行教育改革,高校体育教学逐渐向建立俱乐部制、开专项选修课的方向发展,一些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如篮球、足球、健美操,甚至轮滑运动)成为学校选修课的主打力量,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课内容,这样从源头上使学生体会到自由、快乐,保证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在集体的配合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奋勇、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比赛使学生在呐喊和助威中得到情绪的释放,打破他们抑郁、焦虑以及其它消极的心理情绪。

参考文献:

[1]黄彬.现代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题刍议[J].南京体育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1,(3):44-46.

[2]薛欣.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5,(1):70-71.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5.注重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改革 问题分析 解决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基于大学生自我健康成长和潜能开发而设计和展开的,它的课程目标并非“预成”的,而是不断生成、自主构建的,它的课程内容则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需要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商定、建构和运作,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从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出发,在开放的一系列课程中,自主选择、构建“适需”、“适用”的课程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主体上来。它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先进的和科学的教育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受大学生广泛关注的课程,它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学习并掌握心理调节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能发掘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也对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自己,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自觉地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就课程现状、改革路径,以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自从90年代在高校中开设以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体系。随着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已经逐渐被垂青。该课程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项调查发现[1],大学生认为最受欢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同时最不满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近几年,大一新生选修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数呈递增趋势。然而,很多高校中,这门课程传授的内容却令大学生大失所望,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更谈不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与《意见》中要求的在高校中开展正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1.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将心理教育与德育,社会实践相结合。

2.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其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并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发展[2]。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表现

在一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单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成不变,老师教授内容枯燥乏味,有的老师甚至多年使用同样的教案。与现实问题严重脱节的理论灌输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学生修学分的一个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采取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单一的教学模式反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感。这一问题急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2.社会方面的因素。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对大学生心理都会有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思想潮流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心理也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而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对陈旧,没能出反映出时代特点,更跟不上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力度欠缺。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许多高校尚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四、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1.确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该课程不仅对大学生当前的生活发挥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的未来也产生影响。因此,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既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认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又要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问题的实践技能,即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目标。

2.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除了教师讲授外,围绕有关主题,尝试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3]。

4.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推行朋辈辅导。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受心理困扰的学生更需要来自同辈或朋友的帮助。

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高校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把心理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课程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书玉.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调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6:74-78.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析

虽然大学生相较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了较为丰富阅历,心理也更显得成熟一些,但是也仍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情绪及心理上的波动,极易造成思想偏差、行为偏差,不利于大学生成为国家需要人才。基于这个情况,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切实引导大学生走出迷茫、负面状态,从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与价值。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1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社会在进步、人才在增多,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大学生需要做到全方面发展,只有可能提升自身价值。这种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掌握,还需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这也是大学生日后就业中的优势与亮点,显然心理脆弱、敏感的学生,并不符合社会需求,只有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才有助于大学生日后就业,才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作为评判人才的其中一项标准,需要大学生具备这项素质,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更需落实具体教学措施,那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不显著的,也已经渐渐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有必要做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

1.2是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下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成效是明显的,教学结果是突出的,且已经做到了与社会需求同步提升。高校也应正视自身教学职能,积极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就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尝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自身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只有抓好学生心理教育,才能更好打造本校人才,才能更好提升本校价值与影响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只有将创新举措落实到大学生身上,才能更好满足教育要求、完成教育使命,也才能更好顺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需求人才,有助于高校长远发展。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2.1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及校领导往往不重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将更多的视线聚焦到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上、专业技能掌握上,认为这两面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那么重要,这是错误的教学观念,且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也影响了想到多的教师及领导。当下,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做出彻底改变,改变以往认知与态度,并用一种前瞻眼光看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校领导应彻底消除心理健康不重要这种观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成才进行挂钩,做到专业技能、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手抓,切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付出精力、心血及资金上的支持。教学观念的转变会带动教学重心的转变,有利于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顺利举办,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各项措施顺利落实到位。

2.2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基地

除了高校及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应积极配备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助基地,如一对一心理辅导办公室、心理帮扶咨询室等等,切实搭配心理健康课程,给予大学生心理关怀与心理指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没有较多的说服力,其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帮扶作用受到限制,不利于大学生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无力特性,这也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助基地的根本缘由。这些心理辅助基地,可以定期对有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定期追踪、探访,切实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并对生活困难、遭受重大事件打击的学生带去关怀与慰问,切实弥补教学不足,切实发挥出强大心理辅导作用。

2.3整合高校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也离不开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应当和校领导建立密切交流,且在交流过后达成一致共识,整合校园资源,努力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切实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切实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的资金及人脉,搭建只服务于本校的校园网站,在网站上每天更新心理健康知识,每天换着花样的增添心理健康教材中的内容,并每天由专人搜集相关社会案件,填充到网站中,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此外,还应在网站中开辟交流通道,让学生、教师在交流版块中畅所欲言,加深师生交流,切实通过网络交流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做到了教育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搭建,目的是加强师生间的了解,也能让校领导、心理方面教师第一时间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切实辅助了心理健康课程,也切实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且将这种作用最终落实到了大学生身上,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策略。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笔者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某高校发放了1000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表》,回收967份,其中大一学生336人,大二学生230人,大三学生241人,大四学生160人。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得出三个结论:第一,76.47%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3.84%的学生认为开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关紧要,10.7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有92.2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第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需要是不同的。79.88%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重激发人的潜力,72.87%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65.7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和排解压力。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解决他们自身的心理问题。第三,超过70%的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也不喜欢课后作业以及道德说教。通过了解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学活动、心理测验、拓展训练、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比较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大学生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落后、教学方法死板、教学评价不合理,所以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措施

1.确立合适的课程改革目标

目前,高校教师都意识到了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改、向哪儿改,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要想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就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这样的教学目标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改革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及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主,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太宽泛,内容涉及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宽泛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所以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3.改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便于教师管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4.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采取积极措施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首先,学校要大力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建设一支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多与行业内的精英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学校要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室等设施,收集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学的资源,以便开展教学活动。

三、结语

相关期刊更多

达州新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

南大商学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商学院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