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理学院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9-01

随着国家提出的大众化教育政策的推广,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女大学生更是大学校园里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女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其个人成长,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未来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1],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她们最大潜能的发挥和人生价值最完美的实现。

1 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类型

1.1 人际关系紧张型 人际交往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宿感。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就意味着她是家里的“独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往往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考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为所欲为,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往往我行我素,不顾全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抑郁的心理倾向,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2]。

1.2 焦虑型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的负性情绪,也是一种潜在的、无意识行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3]。对护理学院的女大学生来说,从医是一个要求极高的专业性技术工作,理论学习的内容特别多,因为未来从事的工作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学院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再加之离开亲人的孤独、新环境的陌生、人际关系的失调、新学业的担忧及就业的压力等,很多学生出现了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烦躁、恐惧等不适,长期以往,可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

1.3 迷茫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迈入繁荣阶段。不断的扩招的规模、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和各类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都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阶段学习,这也就给大学的生源质量带来了诸多不稳定性,使得原本就对大学一知半解的高中生们对自身专业的选择更加的迷茫,进入大学后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知道本专业的价值和出路,对今后的职业感到迷茫。

1.4 逃课型 首先是大学生目标缺失,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家长及中小学老师很少针对考入大学以后的事情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目标缺失,缺乏学习动力,不知该如何利用自己的大学时光;其次,大学生自身缺乏规划应变能力,在中学时老师管他们的学习,父母负责他们的生活,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执行家长和老师为他们制定的计划,很少独立自主设计自己的人生,自我规划能力无法锻炼培养;再者,可能与大学任课老师关系不融洽、对所学专业不喜欢、学习内容枯燥等原因,视学习为负担,厌倦、畏惧学习,逃避学习,得过且过。

1.5 疑病型 护理学院女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模拟病人,进行相互检查,因此,自己身体稍有不适,便对号入座进行自我诊断。一旦觉得一两个症状或体征与某种疾病相同,即以为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精神马上紧张起来。特别是大学1~2年级的学生,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理论知识不够丰富,又缺乏临床经验,思想很容易受到自我感觉的支配,更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思想上顾虑重重,到处求医,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就可能发展成疑病性神经症,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1.6 过激型 当今大学生恋爱已是高校校园里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由于他们年纪轻、阅历浅、思想不定形,加上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较为任性,在家娇生惯养,又没有受过挫折,一旦遇到意外或伤害,如入党没成功、参加比赛未获得名次、患病、失恋等,他们就会想不开,从而产生悲观厌世、自责、自杀等过激行为。

2 健康教育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之尽快摆脱困惑,恢复健康状态[4]。学院在校园内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利用课余时间由临床专家向学生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知识宣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疾病有很多症状和体征是相似的,但在治疗上却大相径庭。通过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总体目标,认清自己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做到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我教育,培养他们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精神。

2.2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对人要热情、真诚,要在别人需要帮助之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要关心、尊重他人,在交往中不要通过挑别人的毛病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同学之间有争论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

2.3进行热爱医学职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医学是一个神圣而又伟大的专业,一门极聚奉献精神的专业。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对学生进行热爱医学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医学发展,对他们注重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通过临床见习教学中典型病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加深对医学事业造福人类的伟大意义,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于钻研。另外,要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利用校园多媒体平台向大学生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自己实情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竞争社会,其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教育不仅是专业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技能的学习,还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舞台,我们只有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学习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芳.大学生社交焦虑特征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7,(5)

[2] 朱立华.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漫谈[J].文化建设,2007,(4)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青春期高校女生思想活跃、感情脆弱,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对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内容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1 高校女生的心理特点

女生进入大学阶段已进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机体的代谢都日见完善,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个时期由于内分泌活动发生了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学习积极性活跃但持续时间不长、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在心理方面,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他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心强;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能上个别表现为情感内倾、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自我表达与自我表现欲不强;对不喜欢的事物情绪反映强烈,表现为胆小、怕苦、怕累、怕别人嘲笑等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与统计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21-30%之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对16.28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2.23%,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人数达10万之多[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用scl-90和upl调查高师院校1378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结果表明,大学生人格测量(upl)分数异常人数为142人,占总数的10.3%;肯定回答“想轻生”者103人,占总数的7.5%;有异常者总计339人,占总数的24.6%。临床证状自评量表(scl-90)项目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人的有54人,占总人数的3.9%。分数均值由高向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执、敌对、焦虑、精神病、躯体化、恐怖[2]。在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中,女生比例比男生要大,这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2 高校女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状况及原因

2.1 女大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

当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要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更因为高校女生在发展成才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自身认识上的局限和弱点,容易产生以下明显的不良心理状况。

(1)培养目标与现实生活的背离。

随着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要求女大学生用自己综合能力去参与种种竞争,她们在就业、择业和创业中面临与男生同样的挑战。然而,现实中女大学生又受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和熏陶,这种教育尽管不是制度化的显性教育,却无处不在,渗透在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思想观念以及现实生活方方面面隐性的观念性教育。从父母对男孩、女孩的迥异期望与教育方式,到社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巾帼英雄”与鼓吹“女性半边天”;从男性对“淑女”、“贤妻良母”的偏爱和期待,到现实中人们对成功女性的普遍误解与诋毁,以及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性别歧视等等,无不是中华民族心理积淀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权思想的再现,反映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待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高等学校制度化的显性教育与民族观念的制约的隐性规约及对女大学生的不同的角色期待,都反映了传统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其实质是新旧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女大学内心引起的波澜是巨大的,它甚至造成女大学生心理的种种失衡及其行为选择的偏差。

(2)渴望成才与自卑依赖的矛盾。

追求两性的平等与和谐不仅是女性最强烈的愿望,也是当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实现这个愿望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党和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了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使女生追求与男性的均衡发展得到了法律上的保护。但是,现实中两性之间的取得成功的比例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又使得女大学生感到自卑,觉得女性在许多领域不如男性是理所当然,从而自觉地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如果说,高校教育培养目标与现实生活的背离构成了女大学生发展成才的外部阻力,那么,来自女大学生自身认识上的局限和束缚则是影响她们成才的内在障碍,一方面,她们与男生一样渴望成才,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认识上的误区,又存在严重的依赖和自我原谅心理。

(3)情感的乌托邦与经营能力缺乏的冲突。

对女大学生情感影响比较大的是由于女大学生对恋爱的乌托邦想象和经营恋爱能力的缺失而引起的种种感情纠葛和情感困扰[3]。大学时期女生心理成熟相对滞后,特别当她们经营恋情能力缺失而出现恋爱纠葛时,一些女大学生缺乏正确判断能力,以致造成消极影响。有的她们由于大学生活的不如意,或出于其他心理需求,如虑荣心、依赖感、补偿心理等盲目恋爱,给日后埋下苦果;有的女大学生一谈恋爱,就全身心地投入,把男友当作生活的重心,从而屏蔽了对校园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萎缩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人生视野。一旦失恋,便好像失去了世界,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此外,女大学生对性干扰引起困惑,当出现性干扰现象时又表现出惶恐,而且不论能不能坚决抵制都会遇到麻烦,给女生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2.2 女大学生不良心理状况产生的原因

女大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本身的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各种矛盾冲突、价值观变化、社会环境和家庭等消极因素影响,以及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均可造成不良状况的产生。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男孩子的活动或活泼性高于女孩,及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对女孩子的教育相对比较保守,她们在社会活动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意无意地受到比男孩子更多的约束,交友的范围也较为狭窄,这导致她们社会阅历相对少,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进入大学自己管理自己,就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内心经常出现各种矛盾冲突。

(2)我国许多用人单位都存在着重男轻女现象,女生在就业方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而高学历、有专业知识的女大学生对择业标准要求较高,这种矛盾的存在使许多女大学生对前途担忧,甚至失去信心,逐步形成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特征。

(3)由于女大学生自身的女性心理特征,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弱,如环境的不适应,学习的不适应,家庭贫困带来的负担等,容易产生和加重了自卑和焦虑,这就造成了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4)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与异往的需求,但不能正确处理两性问题,会出现自闭、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

3 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校期间是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不仅要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而,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她们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3.1 帮助女大学生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

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要帮助女大学生加强对自身角色的理解与明确把握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认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了解自己的期望与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她们的成才欲望与进取意识,树立真正的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使更多的女大学生立志成才。同时,也要使女大学生认识到,未来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我,善于肯定自己,消除自卑心理,克服自我价值的危机感,确立生活的信心,勇敢地面向现实。

3.2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结合起来

利用心理咨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任务,学校各学生工作部门与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密切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她们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她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同时,学生思想工作者要工作于基层,与学生直接接触,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女大学生存在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而且能辨别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是生理问题或是心理问题,或是思想道德问题,从而避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诸如言语不当、不良暗示等,给学生带来不必的心理障碍,这样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素质提高都大有益处。

3.3 开展富于女大学生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

根据女大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女大学生投身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女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创造条件。学校要加强和重视学生会女生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充分开展体现女生特色的社团活动,使女大学生学会避免不良刺激,控制不良的情绪,并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肯定,增强信心。同时,鼓励女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暑假三下乡”、“支援西部计划”、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实践,锻炼女大学的独立能力和自强意识,培养她们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心境和成就事业的勇气与魄力。

3.4 设置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女大学在成才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具体问题,如:学习、恋爱、人际交往、职业选择、自我形象塑造,乃至未来婚姻、家庭、事业等,都是女大学生十分关注的热点,对这些具体问题学校都要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和教育。高校应设置并逐步完善相关课程,通过专门的选修课进行系统指导,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的缺陷,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武术教材编号写组.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会性,2008(3):86.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49-02

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女性跨入了大学的校门,她们成长的环境更为复杂,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选取了南京林业大学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经管类专业因其专业特性,女生占有超过半数的比例。转专业女大学生是经管院女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学校给她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使她们能够如愿转入经管院心仪的专业。然而,在转入新的专业后,受到性别和情绪情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部分转专业的女大学生在适应新环境、专业学习、学生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常出现困扰,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一、调查了解转专业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们向南京林业大学经管院各年级139名转专业女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访谈,我们发现这些转专业的女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

1.新的环境不适应。(1)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有56名(约占40.2%)受访女生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新环境,难以融入新集体而产生恋旧心理;(2)调查访谈对象中有31名女生(约占22.3%)觉得转入经管院的生活并非理想中的那样丰富多彩,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产生了失落心理;(3)有部分受访者(19人,约占13.7%)感到经管院里人才济济,不能适当定位自己而产生困惑心理。

2.学习方面。由于对所转入的新专业了解还不够深,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宏微观经济学”、“财务会计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与所转入班级原来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有62名(约占44.6%)受访女生觉得转入所学专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学起来较吃力;有35名受访女生(约占25.2%)觉得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点难,多下点功夫基本能赶上;有33名受访女生(约占23.7%)觉得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怎么难,和转专业前的知识难度差不多,基本能跟上老师上课的进度;仅有9名受访女生(约占6.5%)觉得转专业后所学知识容易,老师讲什么内容都能跟得上。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很多转专业的女生由于对学习成绩、考试结果过于担忧而产生了焦虑心理;有些转专业的女生觉得自己学习上再怎么努力也一定不如别的同学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3.人际关系。转专业的女生们到了新的班集体中,由于种种原因,很难立刻就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中,在一些班集体活动中就总觉得自己只是“旁观者”。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人际关系问题也是转专业女生们所面临的另一大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1)抑郁心理。女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往往由于不善交际、缺少朋友而产生。这种心理使她们遇事总往坏处想,不愉快的事情常在心头萦绕不去,学习、做事心不在焉,严重者还会产生失眠、厌食、轻生等现象。受访女生中,就有15人(约占10.8%)坦言自己曾有过类似的心理困惑。(2)胆怯害羞心理。通过对转专业女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我们发现:约有一半的转专业女生在班级活动及和新同学及舍友的相处中总是小心翼翼、敏感拘束,喜欢回避矛盾,害怕当众出丑,严重影响了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3)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女生在回答“你对待新同学或舍友提出的意见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时,有16名女生(约占11.5%)选择“不接受”;有49名女生选择“视情况而定”;有74名女生选择“虚心接受并改正”(约占53.3%)。(4)自负心理。自负是过高估计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表现。我们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同部分女生的交谈中了解到:转入经管院的很多女生大一时在自己原来的院系、班级中都是成绩名列前茅的,这使得部分女生在转入经管院后仍然抱有自我优越感,在与新同学的交往中往往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心理使她们很难与新班级同学相处,与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二、转专业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针对我们所发现的转专业女大学生所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搞好宣传教育,预防心理问题。(1)面向全校女生开设女性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系列课程,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2)经管院可以结合本院女生较多的实际情况,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这也可以帮助解答转专业女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3)其他形式的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播放音像资料、办心理卫生宣传栏等方法对转专业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教育,使她们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心理素质。(4)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对转专业女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使转专业的女大学生们都能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并寻求积极的解决途径,树立生活的自信,成才成人,培养健康的人格。

2.引导转专业女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过分地高估或者低估自我,就会在实践中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2]。因此,要解决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引导她们学会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1)自我反思。针对自己在转专业后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冷静、理智的自我思考,做出客观评价,及时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及早解决问题。(2)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学习中,转专业女大学生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与自己条件相仿、情况类似的人,从而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做出类似的自我判断,帮助自己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判断。(3)心理测验。转专业女大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标准化心理量表进行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自我定位,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3.学校要选择优秀的相关专业课老师为转专业后学习上有困难的女生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增强自信心。由于转专业女生各自原来的学习背景不同,她们转入新的专业后,其专业知识素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女生在面对“财务会计学”、“宏微观经济学”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时,往往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任课老师利用丰富的知识、出色的才能、优秀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行为、情感向积极方面转化[3]。针对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学校要选择经管学院较为优秀的相关专业课老师为转专业后学习上有困难的女生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任课老师要多鼓励、多疏导,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增强她们学习的自信心,使她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避免各种因学习上的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4.协调改善转专业女生所在班级同学间以及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加强同学间信息交流的通畅。转专业的女大学生进入新的班集体、新的宿舍,相互之间尤其要加强沟通、交流,处理好彼此间的人际关系。(1)在新的班集体和宿舍,应该倡导学生之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搞“小团体”,使同学之间尽量处在一种“不即不离”的状态。(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也有好奇心。对于同学之间的隐私,要教育学生们不要想方设法去探求。即使知道同学或者舍友的某些隐私,也要守口如瓶。将同学或者舍友的隐私告诉他人不仅是对同学或舍友的不尊重,也是不道德的,这种做法也会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3)鼓励转专业女生们积极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班集体的活动不单纯是一个活动,更是同学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鼓励转专业女生积极参与配合新的班集体的活动,让自己尽快融入到新班级的大集体中。(4)班主任及辅导员平时要多鼓励班级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转专业女生发现班集体同学有困难要主动帮助,自己遇到困难也要主动求助,有时求助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任,能够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加深感情。(5)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可以经常对转专业女生进行“社会适应教育”,指导她们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使转专业女生和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本着真诚、尊重、平等、相容的态度相互交往,使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

三、结语

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逐步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进而深刻影响到各界人才战略能否得以实现。

要提高一所普通高校的综合实力,学校不仅要做好教学、科研、招生、心理、就业等各方面工作,同时也要广泛关注各种类型的学生。转专业女大学生是经管院女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由于其学习环境、学习强度、职业要求、职业期望等的特殊性,她们的心理状况体现出不同于其他学生的一些特点。广大高校要十分关注转专业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大学生人群,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真正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转专业女大学生及所有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男女大学生 交往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从青年期到成年期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中青年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其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里,随着青年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异性之间交往的愿望日益强烈。但在现实中,往往由于缺乏异性之间交往的相应的经验技巧和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往往又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因此,系统地研究男女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意义。

1 正确认识男女大学生交往

第一,健康的男女大学生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途径。

首先,男女大学生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以及对周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随着身心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清晰、明确,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实现从矛盾、分化到统一时期。大学时期如此多的年龄、文化、知识等相近的男女大学生从社会四面八方汇集到这个“狭小”的大学校园中,这一时期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着特殊意义。由于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成熟,内在地“驱”使他们积极而密切地彼此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男性与女性有什么实质性差异?成熟的男性与女性如何交往?在相互交往中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与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何处理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恋爱?……大学时期的异往让大学生不断拓展、矫正其自我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加深了对自我的深入认识。高校中男女大学生健康的交往,使大学生建立起统一而正确的自我观念,准确认识现实自我,积极对待投射自我,准确规划理想自我,从而获得健康、全面发展。

其次,男女大学生交往可以增进大学生良好心理发展。在家庭子女比较多的年代,置身于兄弟姐妹之中使大学生较为容易获得相当多的与异往的体验,这是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极为缺乏的。在大学中与同学的交往使大学生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上述缺失,使他们在获得兄弟姐妹之情,积累与异往的最初经验的同时,良好的心理也得到发展。异性之间情感的交流可以使人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是同性之间的交往不能替代的。同时,大学生在异往中往往总是能够发现自己人格上的弱点,并以倾慕的异性为参照加以改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更加完善。

再次,男女大学生交往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异性同学良好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经常和异性同学在一起,大学生能锻炼自己和异流的能力,特别是语言技巧。与异性同学关系良好的大学生能够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道德水平,比较友好和喜爱交际。良好的异性同学关系能使大学生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情感的成熟,培养大学生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社会测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异性同学关系的大学生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适应环境。

第二,男女大学生交往中的偏差,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异友观不正确。应当肯定的是,在高校,大多数大学生男女交往是以学习好、能力强、思想品质高为基础的,但也有部分男女大学生交往往往以“讲义气”、“出手大方”、“漂亮”、“有钱”等为依据,难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在自己内心上造成人际淡漠,自卑。部分大学生以异性朋友多为荣,借以炫耀能力,互相攀比,心理上发生扭曲,等等。这些多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不健康的异友心理造成的。

其次,爱情错觉。一些大学生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以自己的主观体验与想象把异性同学之间的相处误看作“爱情”,把握不准自己的感情表达,带来“无名”烦恼与沮丧。青年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爱情错觉现象比较常见,且较多的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者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作用的心理支配下,就会把对方的热情大方当作是爱的表示,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深度的爱情错觉是一种难以矫正的心理障碍,会使人一度丧失自尊,不顾人格尊严地乞求于所恋对象,严重影响人的知觉判断和理性选择。

再次,异性人际困难。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异往愿望,但由于缺乏与异往的知识与技巧,部分大学生无法表达自己对异性的关注,甚至害怕与异往,造成性心理压抑,产生性心理障碍。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敏感,总希望自己能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大学生性意识的成熟,在异性面前特别注意自己的―言一行,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势必导致他们在与对方交往中,生怕自己的言谈举止出差错而被人耻笑,因而表现出不自然、紧张。这样又使得他们变得更加胆小怕事,造成异性人际困难。男女大学生交往中的偏差,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

2 正确引导高校男女大学生交往

第一,教育男女大学生学会和掌握与异性相处的方法与能力。

首先,学会知人知心。在男女大学生交往中,以科学方法认识对方是健康交往的第一步。例如,在社会心理学中,由第一印象获得的最初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被称为首应效应。其积极方面是可以最迅速、最经济地帮助人们尽快认识与适应多变的外部世界,而其消极方面往往是以偏概全,在交往中对别人的印象与其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出现从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化倾向,这是个体心理上容易出现的晕轮效应。人的外表的吸引力有着明显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其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在大学生生活中,首因效应与晕轮效应往往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在与异往中往往更易受到首应效应和晕轮效应的影响,形成主观想象,并以主观想象支配自己的行为,因而产生众多的心理困惑,带来无尽的烦恼。因此,高校男女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克服这些社会知觉中的偏差,学会知人知心。

其次,学会相互交往的方法。在指导大学生进行正常异往时,其一,建议男女大学生把握好“自然”和“适度”两个原则。所谓自然原则,就是在与异往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和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矫揉造作。清除异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所谓适度原则,是指异往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把握好异往的度,包括广度、深度、适度,把握好这些交往的度,才不致异往而过早地萌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其二,建议男女大学生进行群体交往。积极参加有男女生同时参与的群体活动。由于同时与几个异往,他们可能不像面对某个异性那么紧张、羞怯,更容易自然地表达自己,这样有助于自己培养一种平常心与异性相处。其三,建议男女大学生异往要泛交。不要认为男女交往就必然“定终身”。青春期男女之间的感受很容易变化,是随着了解的加深,原来在他们眼中颇有好感的对方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如果缺乏对男女大学生交往的客观定位,当感情发生变化时必然会给当事人带来烦恼与伤害。

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友谊与爱情。

首先,教育大学生重视男女大学生同学友谊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友谊是大学时期一种最主要的情感依恋和人际关系。大学生异性友谊是大学生友谊的重要方面。男女大学生经常在一起学习、工作、进行思想交流,就会建立对个体发展极为珍贵的“红颜知己”的异性大学生友谊。健康的男女大学生交往,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友范围,使他们友谊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同性同学的狭小圈子。同时,大学生通过异往,从对方身上学到的优点又能够迁移到他们与同性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因此,男女大学生交往对于发展大学生友谊的广度和深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掌握区分友谊与爱情,为他们将来择偶,实现完满的婚姻做好准备。

其次,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大学生时期是谈情说爱的时期,教育大学生理性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非常重要。对大学生来说,恋爱更多的是一种涉及到生活全貌和人格整体的事情。如果说一个人进入青年期以后,在人格、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导致这种变化的最大因素,大概莫过于恋爱的影响了。因此,要教育大学生区分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正确认识爱情,从而处理好男女大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消除男女同学交往中的误解与困惑。同时,如果大学生在异往中开始了恋爱,应教育大学生尽力将这种高尚的男女情爱引申为一种更博大精深的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的爱来认识与对待,遵循应有的道德规范,努力完善自己。

第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的失恋。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当前我国出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失恋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失恋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引导大学生学会“情绪管理”。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一群社会学者联合进行的研究指出,不论大学生真的有特定恋爱对象,还是自我陶醉地迷恋偶像明星,都有可能因为不懂得处理这段感情而导致日后出现忧郁症及酗酒。在我国,因与异往中的曲折而导致情绪变化异常,造成大学生心理波动,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案例绝非个别现象。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自己在准备恋爱和处于恋爱中要学会“情绪管理”,即理性对待恋爱中可能出现的情绪情感波动,采取正确方法将非理性的,甚至非常态的不良心理及时化解,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的塑造与发展。

其次,引导大学生及时调节失恋带来的不良心理。从心理角度来看,失恋可以说是大学生重大挫折之一,往往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如难堪、忧郁、失落、悲伤、孤独、绝望和报复等。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疏导,容易导致失恋者忧郁、焦虑、恐惧,严重者甚至采取报复,乃至自杀等方式极端行为。因此及时调节失恋带来的不良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显得十分必要。方法很多,例如,引导大学生主动与自己信赖的师长、亲密的朋友、同学尽情诉说心中的委屈与怨愤。又如,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在有益的活动中逐步从失恋的情境中走出来。还有,运用心理保护机制,如对自己的失恋进行必要的文饰,可以冷静理性地对恋人作全面的分析,在自己的头脑中将曾被美化的恋人的一些缺点客观地显现出来,达到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感受,从而改变对旧恋人的理想化崇拜,最终摆脱失恋的痛苦境地,等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系统地研究男女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是社会和高校教育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本文为合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编号081706F)“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性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君平,曾利明.心理问题困扰“天之骄子”.人民日报,2006.10.12.

[2] 俞敏敏,陈佩丽.浙师大上演心理AB剧.健康报,2006.12.8.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马斯洛;贫困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高技能的操作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发展势头猛进,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贫困学生人数也急剧上升,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贫困女生。近年来,国家也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教学设施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贫困补助和绿色通道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女生的困难,但是这种只注重经济困难的资助模式尽管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是却忽略了贫困女生这个大群体的心理贫困问题。因此,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属于低层次的需求,需要通过外部因素来满足,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高层次需求,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来满足。

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等等。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是一种寻求安全感的需求。社交需求是人们渴望归属,希望有朋友、爱人以及家人的关怀的需求。尊重需求是人们希望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希望获得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指的是人们都渴望成功,发挥潜能,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等。

二、高职院校贫困女生的现状及问题

(一)生理需求

尽管国家和学校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政策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是由于现在物价逐年上涨,学习费用上升,学生本身的家庭条件就很差,不仅难以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些个别学生还需要勤工俭学负担家庭日常开支,她们的生活较为贫苦。经济困难因此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

(二)安全需求

由于很多贫困学生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她们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都缺乏安全感,很难适应反差。由于国家助学金额度有限,贫困生往往需要互相竞争才能得到名额,而贫困女生相比男生更加内向自卑,不敢反映真实家庭情况,对资助机会往往不敢争取导致她们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不平衡的心理和消极情绪,甚至有些女生还时常抱怨、怨天尤人,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甚至仇恨心理,对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社交需求

贫困女生来到大学校园渴望参与社交活动,渴望和同学们相处和谐,渴望找寻归属感,但由于大部分贫困女生比较自卑孤僻,不敢参与集体活动,她们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付参与集体活动的费用,也不想让其他人了解她们的生活窘迫状况。她们因勤工俭学,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同时,她们相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缺乏社交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如何和同学们相处。因此内心的针扎,内心的矛盾常常给她们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导致她们紧张、敏感的人际关系。

(四)尊重需求

相比普通学生,贫困女生自尊心更强,多度自尊让有的女生甚至拒绝申请助学金,她们也比较敏感,非常在意其他人对她们的评价。因为从小生长环境的激励,她们普遍比较好强,但同时又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自卑,因此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和纠结常常让学生压力很大。现在90后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敏感期,叛逆自尊,喜欢攀比,这些也无形中加大了贫困女生的心理压力。

(五)自我实现需求

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获得他人及社会的认可,实现自我价值。但是现在大学扩招,大学生数量剧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贫困女生自我期望值又较高,无法正确的评价自我,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她们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心理挫折。

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职院校贫困女生心里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满足生理需求,完善资助机制

要想解决贫困女生的生理需求,应整合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努力为贫困女生创造良好、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具体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构造完善的贫困女生的资助体系。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及贷款制度。

完善奖助学金认定机制,全面详细了解贫困女生的生活境况,公开公平地对贫困女生进行创新、科学认定及实行动态化管理,确保资助能真正帮助贫困女生。同时,合理引导贫困女生申请助学贷款,强调诚信教育。另一方面,发挥社会渠道的资助力量。增加贫困女生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专业提供奖学金。

(二)保障安全需求,构建和谐校园

高职院校可从两方面保障贫困女生的安全需求,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一方面,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如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寝室、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使学生感觉到安全的氛围。同时,还要强化和谐安全的校园文化,从意识上保障学生的安全需求。另一方面,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保障贫困女生的安全需求。因贫困女生经济困难,常常参加校外实践活动,而她们往往缺乏安全意识,安全防范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安全校园建设,消除安全隐患。另外,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对贫困女生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她们的安全意识,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关注归属需要,丰富社交经验

贫困女生因家庭背景的限制,往往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差,高职院校不仅要利用课堂机会加强贫困女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还要根据贫困生的特长,多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动员贫困女生参加社会活动,使贫困女生真正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使她们感受关爱和归属感。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社团的作用,使她们有展现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肯定自己,消除自卑,开拓眼界,增强潜力。同时,要注意正确引导贫困生的情感需要,教育她们理性对待情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爱和归属的需要。

(四)重视自尊需要,建立和谐关系

贫困女生相比普通学生自尊需要更加强烈,因此,高职院校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贫困女生,保护她们的隐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了解她们的合理诉求,信任学生,关爱学生,解决学生关切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同时,高职院校应引导教育贫困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自立自强、勇于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使学生肯定自己,恢复信心,找到自尊的价值。

(五)鼓励自我实现需要,实现自我价值

贫困女生学习很努力,希望改变命运需求更强烈,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更强烈,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客观正确的评价和认识自己。同时,学校应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他们挖掘潜能,形成成就感。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引导贫困女生全面认识自我,剖析优缺点,找准自我定位。其次,针对贫困女生的特殊情况进行特别的就业指导,如就业技能辅导、心理辅导,增加贫困女生的推荐机会,并鼓励贫困女生自立自强,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肖建国,王立仁.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思想教育对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