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牧业的发展

农牧业的发展

农牧业的发展

农牧业的发展范文第1篇

由*伟业集团创建的从田间到餐桌有机循环产业链模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通过专家审定,具有重大推广意义。为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从田间到餐桌有机循环产业链模式,加速推进全市有机农牧业的发展、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推广有机循环产业链模式的重要意义

有机循环产业链模式即由养殖小区的奶牛所产的有机牛奶、分子肽乳经加工销售到市场;所产的公牛犊提取血清、胸腺肽、胎盘素、脾脏转移因子等生物制剂作为科研用品;犊牛肉加工成高档营养保健食品销售;利用牛的粪便生产沼气和种植蘑菇,沼气室和蘑菇棚产生的废物再加工生产成有机肥,用有机肥改良土壤;在改良的土壤上种植粮食、牧草和中草药,中草药用于生物制药,生物药品和有机牧草再用于奶牛养殖。形成了一个完全闭合的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有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效实现了再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了周边及奶牛产业链各节点农户的收入,保证了奶牛副产品及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改善了土壤环境;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探索奶牛有机循环产业链模式、推动乳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安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农产品技术壁垒不断增强,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发展有机农牧业对打破国际绿色壁垒,抢占市场先机,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推广有机循环产业链模式的工作思路

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立市,有机富民”的发展理念,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富民强市为目标,按照“横抓基地,区域推进,纵抓龙头,产业延伸”的要求,以工业化的理念大力推进有机农牧业的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有机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一)抓好规划编制。各县区要结合实际,抓好有机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要选择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乡镇、村组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规划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二)搞好综合开发。要把有机农牧业开发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全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要积极推广*伟业集团经验,以开发秸秆资源,利用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实行“内循环体系”和“外拉体系”即源头原料基础营养体系和技术质量标准体系的紧密结合,最终实现有机农业资源的整体利用和有机农产品的综合开发。

(三)培育龙头企业。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办法,努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到项目区建设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产销联合,建立企业和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三、强化措施加快推广有机循环产业链模式

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依靠科技、行业联动”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有机循环产业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一)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有机生产知识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让全社会了解有机循环产业链与循环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共赢的途径和方法,努力营造推进有机循环产业链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示范推进。要依靠我市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采取“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业主为主、市场运作”方式,加快推进“从田间到餐桌有机循环产业链”的试点工作。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结合近几年实施的相关项目,推出一批有机循环产业链的示范基地或示范点,确保推广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有机农牧业加工、流通、新品种引进、肥源培植、沼气池建设、农民培训、知名品牌的创建等环节上给予必要的扶持,鼓励社会投入和群众投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加快有机循环产业链模式的推广步伐。

农牧业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中,农牧业作为其主要部分与自然环境之间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农牧业的经济系统也被逐渐的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并最终建立起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在农牧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来说,农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这一地区人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从现行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上来看,其主要具有消费高、产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特点的单项流动的线型模式,这就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在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及时的对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创新,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最终危机整个区域原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破坏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最终制约区域可持续经济的发展。要想改变传统农牧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就应该发展资源消耗量小、可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农牧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牧业

由于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同时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参与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换,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农牧业与人们自身的消费是密切相关的。而在农牧业发展规模较大的地区来说,人少地多,生产水平低,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传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会使得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更加的脆弱。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合理的利用可开发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这一地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优化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一)转变发展理念,重视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提高农牧业的综合生产力,同时也是促进区域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所以,要想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农牧民的发展理念,重视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推进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促进可持续、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发展措施,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其次,农牧业企业和经济主体还要转变生产观念,并通过大力的宣传和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使农牧民树立循环经济意识和绿色消费观,最终实现健康文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二)构建以农牧业为主要载体的循环经济平台

第一,要搞好循环型农牧产品工业园区的建设,如制定发展规划,并以生产要素作为相互联系的纽带,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再利用。第二,要搞好各个区域内生态园区的建设,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居住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循环经济功能的生态居住园区。第三,利用特色农牧产品,建设农牧产品的出口园区,实现农牧产品的清洁生产,规范农产品的生产,使得农牧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方面都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

(三)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技术力量的支撑,而科学技术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力量。所以面对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整合农牧业区域的科技力量,针对本区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攻关,为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我们主要应该推行的技术主要包括:对农牧产品的加工技术;高寒地区风力发电、太阳能照明以及太阳能取暖等技术;雨水、雪水的储藏和净化储存技术;抗旱植被破坏后的修复技术;特色农牧产品的种植和再利用技术等。

(四)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区域试点

在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区选择重点发展区域建立区域试点,为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示范。如青藏高原的农牧业可以根自身的地理环境以及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多方面的集资活动,扶持青藏高原地区林草种植业、药材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等产业的建设,并将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水、电以及沼气等设施的建设上,为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五)建立健全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对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完善和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体系,将循环经济的建设工作纳入到农业标准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此外,还要依法对农牧业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实施必要的审核和检查,最终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总结

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发展农牧业的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发展循环经济,从而规范我国的农牧业生产。

参考文献:

[1]郑利霞,周琳琳,张树礼.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

[2]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

[3]a在坪.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9).

农牧业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畜牧业;多种经营;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02-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时期的短缺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市场经济,物价基本稳定,市场一片繁荣,凭票供应已经成为文物,排队抢购现象基本杜绝,工农业生产红红火火,粮食产量不断刷新纪录,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保障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实现小康目标,作为长期从事畜牧业的工作者,本人以为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妥善解决制约畜牧业和多种经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小时候常常听爷爷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从事畜牧工作以来我才真正领悟了这句俗语的深刻含义,从字面上解释是不论你养了多少鸡、鸭、鹅、猪、猫、狗、马、牛、羊,一旦摊上一场瘟疫,一夜之间就可能全糟蹋没了,辛苦几年的血汗就白费了。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养殖户面临的风险和艰辛,同时也道出了在养殖业发展中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1 充分认识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战略地位

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不仅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极大地推动了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增加了有效供给,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多种经营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迫切愿望。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把发展畜牧业和多种经营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把加快农村产业升级作为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切实摆上战略位置,抓住机遇,把畜牧业和多种经营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2 加大对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扶持力度

想当年深圳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给了深圳一条好政策,全国都支持深圳建设,有了好政策就能吸引资金,吸引投资者去投资,去发展,农村发展畜牧业和多种经营也是一个道理,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吉林省政府明文要求各级财政要适应畜牧业和多种经营大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资金投入。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支农周转金、农业发展基金用于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比例。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国家扶持产粮大县的资金,要多安排一些畜牧业和多种经营项目。对承担种植业和畜牧业良种繁育任务的企事业单位,财政要增加发展经费,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要充分发挥合作基金会等民间融资组织的作用,千方百计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这些行之有效的好政策不能发一个红头文件万事大吉,要加强督促检查,查一查这些好政策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好政策不能光写到纸面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上。

3 加强技术培训

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中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支撑。逐步实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过度,集科学饲养、现代管理、先进的生产工艺于一体,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因此,发展农村畜牧业和多种经营,要针对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畜牧业综合效益等方面,狠抓畜禽标准化养殖、良种繁育、疫病综合防治、粗饲料开发利用、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传授相关知识。同时,大力宣讲解读牧业相关政策,普及牧业法律法规知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农民转变发展理念,有力提高了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和守法经营意识。

4 加强配套服务

当前我们梨树县畜牧业基本上是以农户分散养殖和养殖专业户规模化养殖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农户分散养殖的特点是分散,采用的基本是传统的养殖模式,农户普遍存在资金短缺,急功近利,标准化饲养管理水平低,疫病预防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猪贩子”“鸡贩子”“牛贩子”“马贩子”比比皆是,他们错误地传递消息,制造恐慌情绪,从中牟取利益,他们挑肥拣瘦,压级压价,短斤少两。养殖户说:养猪的不如贩猪的,辛辛苦苦一大年,到头没赚几个钱,风险全部自己担,你说心里咋能甜?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服务,对于缺少资金的养殖户,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积极为他们协调资金,对于缺少技术的养殖户要帮助他们学技术,要通过举办短训班等形式,教养殖户一些必要的养殖知识,疾病预防知识,要加强农村兽医站建设,农村兽医站不能完全市场化,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建立起畜牧兽医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能把兽医都弄成只管劁猪。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在电子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为养殖户提供一些必要的市场信息并非难事。此外还要积极动员养殖户参加保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农牧业的发展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研究我国农牧渔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和演化模型。根据我国1949到2006年的农牧渔业发展统计资料,借助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我国农牧渔业产值增长模型,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农牧渔业还将持续减速增长十几年,但其增长速度将渐渐减慢。

[关键词] 我国农牧渔业统计数据 实证分析 经济演化模型 经济预测

一、引言

任何一个经济系统,其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都蕴含着它的某些必然规律的影子。我国农牧渔业发展历史的统计数据,是一个巨大的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的一个方面,它蕴含着我国农牧渔业运行规律的某些客观形式。利用我国农牧渔业发展历史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我国农牧渔业发展演化规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我国农牧渔业演化的一个计算机仿真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以此模型为基础,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解释这个模型各个参数的经济学意义,从而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调节或变动所导致的经济发展路径的偏移进行计算机仿真展示,把握住我国农牧渔业发展演化的某些客观必然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预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安全保障。

本文是这一工作的第一部分。

二、我国农牧渔业发展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经济演化模型

我国农牧渔业在建国30年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在改革开放近30年经济腾飞的态势下,高速发展。用计量经济学软件,我们对其1949年~2006年的农牧渔业产值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先进行数据截取:1949年至2006年的我国农牧渔业发展演化数据作为模型创建样本;用以预测2008年至2020年的我国农牧渔业发展主要指标取值。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数据。

2.然后对主要经济指标(在此取农牧渔业产值)系例数据作出散点图(图1中的圆圈表示)。

3.据数据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函数形式设定:因为经济系统常态发展具有最大可能值(经济系统的最大负荷)和对负荷的一定的占据速率(经济增长速率),因而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函数形式:

首先确定各参数的粗略估计值。L是曲线最大极限值即经济系统的负荷, b是曲线的增长速率因子即经济系统对其负荷的本征侵占速率,a近似是曲线的缩小因子即经济系统内在的交易费用等耗散因素的作用强度,据这三个参数的意义其估计值可近似由统计数据的演化态势进行估计。我们取为:L=56670,a=4000,b=0.16。

在此基础上,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对统计数据回归函数的参数进行优化估计,得出精确的统计数据回归函数完备表达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步骤可能进行多次,以便使残差最小。最后得出的优化参数值是:L=56671,a=4001,b=0.16,残差值为129432411。

于是我们得到我国农牧渔业发展演化的数学模型(亿元):

图1 我国农牧渔业总产值及其演化模型预期值(亿元)

4.据拟合曲线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在未来十几年(取2008年至2020年作为预测区间)的取值预测(图1中的加号表示)。

5.据回归曲线进行经济系统演化态势分析:由仿真曲线可以看出,我国农牧渔业加速增长期目前已经超过临界点(仿真曲线的拐点即经济增长相变点);但是,仿真曲线显示,缓慢减速地增长但仍然单调上升相还有着巨大的区间(一直延伸到2020年以后);在接近极限点附近(56671亿元),就是我国农牧渔业结构的变革期。2008年至2020年我国农牧渔业产值年增长率预测如图2和表所示。

图2 预期的农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率(2008-2020)(亿元)

图3实际的农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率(1949-2006)(亿元)

表 预测各年度我国农牧渔业总产值(10000亿元)(2008-2017)

6.仿真各种参数取值组合条件下经济演化路径。当各种经济要素发生变动时,对经济系统的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模型中的三个参数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L(负荷系数)减小因素:国家动乱与内外战争,重大自然灾害和疾病流行。

a(缩小因子)减小因素:物质能源人员流通渠道建设与信息化建设;产权界定清晰;交易费用降低。

b(增长因子)增大因素:科技进步;制度进步;预期机制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历史文化回归;各种闲置要素利用;专业化分工加深;比较优势发挥;市场机制健全;企业家要素开发;公共部门资源效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外部不经济减少;国际贸易加强;理性水平提高;道德水平提升。

仿真参数变动条件下经济系统运行的轨迹如何偏移既定路径及其规律性,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L的减小会使模型增长曲线纵向压缩;a的减小会使模型增长曲线左移;b的增大会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我国农牧渔业系统是一个稳健的、运行良好的、功能强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系统,它的总产值将在不发生国内外战争或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持续减速增长十几年,但是,它的高速增长期已经渐渐消逝,需要在接近其极限值附近时,进行经济结构变革,才能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

农牧业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银行 农村金融 自治区

农村金融服务于“三农”已经是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重点。其中,民族地区的农村金融改革又是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进程,为“三农”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搞好民族地区的金融工作,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全国各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边疆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农业银行从建立伊始就与“三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是唯一一家在所有县域均设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面向“三农”,开辟县域蓝海市场,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是农业银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尤其是对于自治区,分行作为全区最主要和最大的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三农”、维护边疆稳定和落实中央治藏安藏方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农业银行赢得了很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因此,开展农业银行支持“三农”金融服务发展研究,尤其是支持自治区这样的民族地区的研究,已成为当前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农牧区经济发展现状

是我国五个自治区之一,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现行的行政区划分为一个地级市,6个地区和 73个县(市、区)。到2011年,的农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77.29%,以藏族为主,宗教意识和传统观念非常浓厚;城镇化水平不高,且人口分布很分散,尤其是还有一部分牧民处于游牧状态。和平解放60年来,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跨越和由封闭贫穷落后向开放富裕文明的跨越,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700亿元,从2009年来,连续4年实现百亿元增长。201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5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但是,农牧区仍然是欠发达的地区,在发展的新阶段也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 农牧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不高,第一产业在增速和总量的增加上都不及第二、三产业。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4%;第二产业增长18.3%;第三产业增长11.6%。2012年,全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占比为11.4∶35.2∶53.4,第一产业占比明显偏低。

第二、农牧区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到201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6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6元,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农牧区居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自治区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并没有改变城乡二元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结构。第一产业在增速和总增加量上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农牧民人均收入,依然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水平,城乡差距呈逐年拉大的趋势。

二、农牧区银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和金融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推动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农牧区金融是现代农牧区经济的核心。农牧区银行业的发展对于农牧区经济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除了农业银行始终服务农牧区经济建设外,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继成立分行,首家地方性法人银行银行挂牌成立并逐步在地区一级设立机构,工、中、建行正将机构延伸至6个地区甚至县域,邮储银行机构已经覆盖多数乡镇,民生银行在林芝地区筹建设立林芝民生村镇银行。伴随着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初具雏形,农牧区银行业存在的问题日趋显现。

(一)农牧区自身资本形成不足与资金大量外流并存

对于自治区而言,农牧区自身资本形成不足,造血能力差,再加上资金大量外流,严重阻碍了当地农牧区金融业的发展。

地区经济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且发展滞后;典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牧业自身的弱质性,均造成了农牧区资本形成的不足。首先,经济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投入和政府大力的政策倾斜。地方财政长期“收不抵支”,中央财政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大(见表一)。目前,自治区的财政支出依然主要依靠国家中央财政的补给。其次,自治区城乡之间差距明显,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是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的,且二元的格局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二元化体制制约了农牧区生产方式的转变、阻碍农牧业比较效益的提高、降低资本投入回报率,削弱农村金融竞争力,导致了自身资本的形成不足。

再次,农牧业作为弱势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其劳动生产率较低,导致了自身资本积累能力差。“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比较效益始终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不断扩大。”上述三点均导致了农牧区自身资本形成的不足,阻碍了当地金融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资金大量外流也是长期以来阻碍农牧区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尽管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及人民生活水平,但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系统性负投资”现象。“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都不同程度的从农村地区吸走了大量资金,但并没有以同样的比例向农村地区贷款,通过财政渠道净流出的数额也较大”,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造成了农业、农村建设资金链的失衡。“农业银行县域网点存贷比为39.3%,比全行业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在自治区,截至2013年2月末,农业银行分行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61.74亿元、231.18亿元,存贷比仅为26.8%,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二)农牧区金融市场结构单一与地区差异不兼容

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需求具有多样化特征,特别是当前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及整个国家正处在急剧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对于农牧区而言,单一的金融市场结构难以满足地区差异化的发展步伐。

在农牧区,不仅有传统的农牧业生产,也有发达的工商业;不仅有大量分散的小农业和牧业,也有发达的规模生产;不仅有封闭贫困的村寨,也有开放富裕的城镇。总体而言,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三农”的金融需求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多元性。任何单一模式的金融服务、任何照搬发达城市的金融服务都不能满足农牧区的金融需求。目前,自治区还没有完善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全区有银行业金融网点不到700个,三分之二的金融网点属于中国农业银行,在农牧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一家。但是,由于农牧区金融市场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农牧区金融市场缺乏充分的竞争,农业银行分行“三农”金融服务的作用仍然有限,其县支行及基层营业所虽然具有点多、面广的优势,但也存在管理半径长、管理难度大、经营成本高的劣势。其它银行机构很少涉及农牧区金融服务,有的也是刚刚开始,小额贷款公司仅有一家,涉及农牧区的业务量小,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牧区提供金融服务功能有限。农牧区金融业务仍以传统存、贷、汇为主,信贷产品多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为主。竞争性的农牧区金融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不能满足金融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三)农牧区金融服务集约化运作与分散性的金融需求存在矛盾

伴随着银行业金融服务集约化的运作,对于地域广阔且拥有大量农牧民的民族地区而言,有限的金融机构更加难以满足农牧区分散性的金融需求。不是所有农牧户都有强烈的贷款需求,但所有农牧户都有支付、结算的需求。面对农牧区分散性的金融需求,大多商业银行均以金融服务集约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运作,主要采取机构侧并、要素投入的集中来增进效益,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商业银行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自治区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的80%左右,且分散在区内大部分地区。“目前,农业银行分行共有378个农牧区基层营业所,平均每个基层营业所承担的金融服务面积达3174平方公里。”在自治区,金融网点少,离家距离远、存取款不便,是农牧区普遍反映的问题。集约化运作的金融服务与农牧区分散性的金融需求存在矛盾。

(四)标准化金融服务与少数民族用户民族化金融需求存在矛盾

在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同时文化与经济和金融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期以来,在民族地区银行业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一直都难以满足少数民族用户民族化的金融需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些风俗习惯表现在居住、饮食、服饰、节庆、婚姻、礼仪禁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决定了各民族对金融产品的认识、接纳和使用的不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只有做到尊重民族文化和,注重民族文化的学习,才能提供与民族地区实体经济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自治区大部分农牧区,金融机构网点在合同、票据和产品介绍等方面没有配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译本,很少开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服务的业务窗口或配备精通双语的大堂经理保证少数民族居民展开正常的金融业务,这些都不利于银行业务在民族地区的顺利开展。

三、农行开展农牧区金融的对策和建议

农行有全区最大的金融网络,网点遍布城乡、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功能齐全,一直担负着银行业支持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重任。推出了符合实际的“钻、金、银、铜”四卡小额信贷、安居工程贷款、惠农卡等服务“三农”产品,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3年2月末,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61.74亿元、231.18亿元,较2009年末增长90.8%、122%,经营效益连年提高。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余额2.44亿元,较2009年末下降39.9%;不良贷款占比1.25%,较2009年末下降1.66个百分点。其中,2010-2012年,累计发放各类贷款332.1亿元,涉农贷款143.4亿元,覆盖到全区90%以上的农户,有力保障了实体经济、居民消费和农牧区的合理资金需求。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农牧区有限金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在跨越式发展新的历史时期,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分行自身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将直接决定农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一)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农牧区金融问题本质上是一种资金贫血问题,如果将整个农牧区金融问题由商业金融机构自发解决,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则必将导致农牧区资源的外流。对于农业银行支持农牧区发展而言,一定要加强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沟通对接,寻求理解,开展合作,争取自治区政府的政策支持。首先,农业银行应与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理开展“银政合作”,保持与地区公共财政系统协调发展,加大支持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改善金融生态的作用;其次,积极介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重点农牧区项目。对于在藏部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农牧区建设项目和各地建设项目,争取自治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全面开展信贷服务。对已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立项规划,还款来源有保障的农牧区重点项目,允许发放过渡性流动资金贷款,用于项目前期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