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牧业发展现状

农牧业发展现状

农牧业发展现状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一、现状分析

(一)农牧业增加值适度增长,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6.6%,比其“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加快了0.2个百分点。内蒙古2006年农牧业增加值641.7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2007年农牧业增加值784.0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8%2008年农牧业增加值906.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5%;2009年一季度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4%,2009年上半年农牧业增加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3.5%。可以看出,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比较适中。

但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相比,农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较小,特别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2007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5.8%,而第二产业增长25.3%、第三增长15.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6%,第一产业无论增长速度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比第二、三产业低得多。2008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7.5%,而第二产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15.5%,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三产业小得多: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4%,而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97亿元、同比增长19.2%: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而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46.1亿元、同比增长18.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19.9亿元、同比增长14.2%。

(二)农牧业结构趋向合理,农畜产品的质量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在内蒙古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由56.8%下降到48.3%,畜牧业的比重由37.8%上升到45.4%,林业和渔业的比重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种植业内部粮、经、草结构协调,集约化、优质化水平逐渐提高;草原畜牧业特色化、绿色化的优势明显,农区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有所拓展:林业特别是生态林草业加速发展,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渔业的养殖规模扩大、捕养技术提高、产品品质优化。

2008年,内蒙古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的比重达到61%,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推广地膜覆盖面积1531万亩,比上年增加143万亩;坐水点种971万亩,比上年增加346万亩:间套复种面积1155万亩,比上年增加110万亩:推广配方施肥面积4251万亩,比上年增加1064万亩。2008年,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为45.9%,农区牲畜存栏占全区牲畜总存栏的70%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93.3%,畜种、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大牲畜总量增加,肉牛、乳牛均保持增长势头,羊存栏总量小幅下降,优势畜产品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2009年,内蒙古继续优化农牧业布局,加快东部玉米、中部马铃薯、西部农区肉羊和东部草原肉羊、肉牛以及城郊奶牛产业带建设:科学合理布局粮食生产,集中建设东部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和西部黄河流域两大粮食核心产区;在全区54个旗县(场)落实100万亩粮油高产作物示范田,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全区设施马铃薯面积新增40万亩、达到10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新增26万亩、达到100万亩,大力实施百万肉牛、百万奶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创建工程。畜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牲畜的良种化、改良化水准提高,截至2009年6月内蒙古家畜改良比重达到95%,目前全区家畜改良配种总规模达3000万头只,其中牛改良配种270万头、冷配220万头,绵羊改良配种2000万头只、人工授精1035万只,山羊改良配种720万只、人工授精2213万只,马、驴、驼改良配种10万匹(峰)。推广良种猪660万口,推广良种家禽3800万只。

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目前,全区无公害农畜产品达到851个,产品生产总量达到1787.74万吨,产值达到80.89亿元;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571个,产品实物总量达到488.3万吨,产值达到76.7亿元,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900多万亩:有机农畜产品达到226个,产品实物总量达到20.1万吨,年销售额3.68亿元。全区动物防疫监测预警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

(三)粮食总产量增加,但小麦、稻谷的产量减少

2008年,内蒙古农作物播种面积686.0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9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5.4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27万公顷。2008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首次达到2130.23万吨(420多亿斤),比上年增产319.16万吨,增长17.6%,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其中,玉米、大豆和薯类产量分别增长21.5%、23.8%和26.4%。全年油料产量117.54万吨,甜菜产量170.04万吨:蔬菜产量1360.84万吨,增长6.5%;水果产量238.16万吨,增长15.4%。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08年内蒙古小麦的产量为154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2.5%,稻谷的产量为70.5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3.4%,小麦和稻谷产量下降的幅度都很大: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主要是“粗粮”增多了,而“细粮”反而减少了;为了满足消费的需求,我区小麦和大米的购入量要相应地增加。

内蒙古的粮食内部结构不合理,在2007年1750万吨的粮食总产量中,“粗粮”占85.8%、特别是玉米占64.1%,小麦、水稻仅占14.2%;这就使玉米、粗杂粮等严重过剩,小麦、水稻等的缺口增大。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加剧。

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春耕所需要的农用生产资料即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种子等货源充足,价格回落幅度较大,从而降低了种植业生产成本,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较多。2009年上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137万亩,比上年增加255万亩。内蒙古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

增加了4%左右,连续9年稳步增加。

(四)大部分畜产品的产量增幅较大,但牛奶等的产量下降

2008年,内蒙古牲畜存栏10677.2万头(只),比上年下降1.6%;其中,大牲畜存栏达到1063.8万头,比上年增长3.0%,而羊的存栏为8442.9万只,比上年下降了3.8%。全区肉类总产量219.37万吨,比上年增长6.3%:牛肉产量43.1万吨,增长6.1%;羊肉产量84.8万吨,增长4.9%;山羊绒产量6890吨,增长3%:牛奶产量912.2万吨。2008年内蒙古部分畜产品产量增速回落的幅度较大,如牛奶等;特别是小畜羊下降的幅度较大,需要引起注意。

2009年上半年,全区牲畜总头数达10852.6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74.8万头只,连续7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牛羊生产持续增长,出栏肉牛93.7万头,肉羊1614.3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2.2%;牛肉、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7.1万吨、25.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5%、1.6%;全区奶牛存栏313.8万头,同比减少1.3%;牛奶产量324.5万吨。同比下降14%。可以看出,牛奶等畜产品的产量及奶牛存栏数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说明“三聚氰胺”事件,对我区奶牛养殖业、乳制品产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五)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加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等增长

2007年,内蒙古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209.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机耕地面积518.61万公顷,增长6.6%:机电井数量38.51万眼,增长0.3%:年内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7.73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2.47万公顷: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34.10亿千瓦时,增长6.7%;化肥施用量(折纯)140.29万吨。增长10.5%。2007年,内蒙古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1%,进入全国中级机械化水平省区行列: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43.16%。

2008年,内蒙古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779.4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8%:机耕地面积523.33万公顷,增长0.9%:机电井数量39.31万眼。增长2.1%:年内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6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54万公顷: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36.50亿千瓦时,增长7%;化肥施用量(折纯)154.10万吨,增长10.1%。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5%,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41%。

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开始于1989年,到2008年,全区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资金124.52亿元。20年来,开发范围不断扩大,项目和投资逐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已由最初东四盟市的12个旗县,发展到12个盟市的81个旗县、6个国有农牧场管理局。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028.35万亩,开发利用盐碱及沙荒地154万亩,营造防护林293.31万亩,草场建设1407.42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7亿公斤。

内蒙古河套灌区由于水利设施老化,有灌无排或排水不畅,灌区内土壤盐碱化严重,现有787万亩引黄灌溉农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65%。1992年,内蒙古河套灌区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15年来,共投资13亿元,累计完成土地治理项目263.9万亩,占全市现有耕地面积的28%。2008年1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再次立项,从2008年起至2017年止,改造中低产田500万亩,每年安排实施50万亩。

(六)集约化、技术化水平有待提高,现代农牧业的发展速度需要加快

尽管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水利化等的水准有所提高,但是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较低,集约化、技术化水平不高,农牧业水利、电力、防护及机械等的设施、设备的建设、更新、维护滞后,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在内蒙古的农牧业机械设备中,2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占拖拉机总数的76%,且40%多的拖拉机超期服役,玉米的机收面积只有5%左右:全区74%的农田没有灌溉条件,灌溉饲草料地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0.4%,设施农业面积占种植业面积的不到1%;一些作物品种已经推广使用了20多年,变杂退化现象非常严重,没有有效地提纯复壮和更新。

内蒙古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缓慢爬升,由“八五”期末的34%逐渐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又增加到“十五”期末41%左右,2007年为43.16%,2008年达到45.41%;然而,我国“十五”期末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以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升到了60%―80%的水平,相比之下,内蒙古农业的科技进步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科技研发机制、服务机制、推广机制及创新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要重视农牧民、农牧业与农牧业技术、农牧业科技人员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内蒙古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短缺,阻碍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据内蒙古第二次农牧业普查资料。到2006年底,内蒙古农牧民家庭劳动力中文盲的比例高达7.4%,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足1%,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明显高于发达省区。

(七)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回落,粮食价格变幅不大,畜产品价格下跌

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8%;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下降0.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下降0.7%。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降幅要比城市居民消费价格的降幅低0.2个百分点。 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呈全面下降的态势。如。呼和浩特市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总体下降了12.57%,其中复合肥下降26.1%,尿素下降8.51%,农用薄膜下降14.19%,农药下降13.96%。种子下降13.39%。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回落,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加之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2009年全自治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又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农牧民出售粮食的综合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2%,其中稻谷平均每公斤1.71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玉米每公斤1.1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2009年第二季度,内蒙古粮食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0%。第一季度略降,第二季度微涨。主要粮食的价格变幅不大、比较平稳。

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畜产品价格同比下降了6.1%;其中,活猪的价格

为每公斤11.81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1%,去骨猪肉每公斤17.21元、比上年同期价格下降6.8%:牛肉每公斤21.81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0.5%,羊肉每公斤23.67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0.3%:山羊绒的价格为每公斤186.15元、比上年同期价格下降15.0%,绵羊毛每公斤6.3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2%。内蒙古畜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较大,特别是山羊绒、活猪的价格下降超过两位数,绵羊毛价格的下跌也接近10个百分点,这会使草原畜牧业及农区养猪业的收益锐减、甚至出现亏损,农牧民特别是牧民的收入增长更加艰难。

(八)农牧民生活改善,但城乡差距继续扩大,牧民收入低于农民收入

1.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逐渐增长,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说明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647元、1995年为1300元、2000年为2038元、2006年是3342元、2007年是3953元、2008年是4656元。2008年比2007年实际增长11%: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6年为2772元、比上年增长13.3%,2007年为3256元、比上年增长17.5%。2008年为3618元、比上年增长11.1%:改革开放30年来即从1978―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31元增加到4656元、后者是前者的35倍多,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38元增加到3618元、后者是前者的26倍多。农民恩格尔系数,1995年为59.7%、2005年为45.1%、2006年为41.0%,2006比1995年下降18.7个百分点:牧民恩格尔系数,1995年为48.1%、2005年为34.3%、2006年为30.8%,2006比1995年下降17.3个百分点:农牧民恩格尔系数,2007年为39.3%、2008年为41%。

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672.4元,同比增加242.8元,增长17%,增幅比2008年第一季度提高6.5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支出1461.3元,同比增加237元,同比增长19.4%,增幅比2008年第一季度提高10.7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362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达2476元、同比增长8.1%;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617元,同比增长12.3%。

2.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均呈扩大的趋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出现了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的现象。内蒙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纯收入的比,1990年为2.2:1,2000年为2.52:1,2005年为3.06:1,2008年3.1: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待遇等,实际上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牧民收入的5倍甚至5倍以上。

1985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32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95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比为1.83:1;2006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2771.9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66.61元,前者比后者少4894.64元;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281.5元,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56元,前者是后者的2.85倍: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827.04元,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618元,前者是后者的2.99倍。2008年,内蒙古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8%,农牧民恩格尔系数为41.0%,前者比后者低8.2百分点。说明农牧民消费水平、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还较大。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1990年,全区为647元、全国为686元,全区比全国低39元;2000年,全区为2038元、全国为2253元,全区比全国低215元;2005年,全区为2989元、全国为3255元,全区比全国低266元:2006年。全区为3342元、全国为3587元,全区比全国低245元2007年,全区为3953元、全国为4140元,全区比全国低187元2008年,全区为4656元、全国为4761元,全区比全国还低105元。

据内蒙古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牧民的人均收入一般要低于农民的人均收入。2001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61.6元,2002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99.3元,2003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97.2元,2004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25.7元,2006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98.4元,2007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24.6元。原因主要是:草原严重退化。产草量减少、载畜量下降,牧户牲畜牧养量的增加受到了限制;围封、舍饲,禁牧、休牧等实施后,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而近年来畜产品的销售价格稳中有降,特别是山羊绒等的价格下跌的幅度较大,这样草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不良,牧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由于受专业技能、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影响,牧民输出劳务的困难更大一些,这样牧民的工资性收入也不会多;农民种粮已享受到了一系列相关的补贴,牧民养畜几乎没有补贴,当前牧民享受的政府补贴仅相当于农民的大约1/66;牧民为有效保护、永续利用草原资源,为恢复、维持、扩大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牧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

(九)不合理开矿、办厂,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农牧业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

不适当地开矿、建厂、修路以及城镇建设等对农村牧区特别是草原及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截至2007年,内蒙古全区矿山开发占用破坏土地75801.27公顷,其中占用破坏草地占44%,林地占3%,耕地占9%。其它地类44%:内蒙古东胜矿区面积3481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面积占57%,且沙漠化土地还以每年0.5%的速度扩展。内蒙古的霍林河煤田、神府煤田、准格尔煤田等开发过程中,造成了较大面积的绿色植被的破坏,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沙漠化:如,准格尔煤田建设区的沙化面积以每年大约4%的速度增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部分旗近年来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开矿、建厂愈来愈多,但所引起的草原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如。二连油田开发区。开发前草地生产力为21105公斤/公顷,开发后变为1095公斤/公顷左右,盖度由原来

的45%―55%降为28%――38%。

二、发展展望

由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牧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对农牧业与农村牧区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如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涉及农、林、水的财政支出资金达54亿元、同比增长75.2%。高出地方财政支出速度32.4个百分点,所以,虽然受旱灾、病虫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2009年内蒙古的农牧业经济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内蒙古农牧业(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预计为5%左右,增加值达到950亿元左右。2009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2008年增长6%左右,达到4900元左右。2009年全区牲畜总头数达10852.6万头只,比上年增长约1.6%。尽管200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42.4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万公顷,其中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4%左右:但是由于全区局部遇到了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特别是全区大部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旱灾,截至2009年8月10日全区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727万亩,其中重旱2050万亩,因旱造成189万人以及427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自8月17日10时起全区启动了抗旱Ⅲ级应急响应:所以,2009年内蒙古的粮食总产量要比2008年有所下降,预计保持在360亿斤左右。

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2010年内蒙古的农牧业经济形势估计要好于2009年,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发展的质量也要有所提高。2010年,内蒙古农牧业(第一产业)的增加值预计比上年增长6%左右,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7%左右:全区牲畜总头数预计比上年增长1%左右,达到1.09亿头只左右:全区粮食总产量预计比上年增长5%左右,达到380亿斤左右。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牧区实际的农牧业补贴制度和保护制度

当前正在实行的对生产销售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农民的直接补贴,还增加了购买农机补贴、购买良种补贴等,这是很好的办法。其实,既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农牧业的保护价制度,也应该制定实行对农民与牧民的直接补贴制度;除了粮食的直接补贴等,还可以尝试根据农户与牧户承包经营的耕地、草场的面积,按亩制定标准定额,由政府给予农民家庭与牧民家庭直接的现金补贴。

要建立牧民养畜的直接补贴制度。比照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制度,根据牧户承包经营的草场面积和饲养牲畜的情况,由政府财政每年给予直接的补贴,从而建立牧民养畜的直接补贴制度。

要建立生态草业发展制度。牧区应发展一批生态草业户。以维护、培养所承包的草场为主业,政府或基金会根据维护草场的面积、草的生长情况等给予草原生态效益补偿费,从而使保护草原、恢复植被成为牧民的自觉行动。

要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草原畜牧业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先河,绿色大草原是在广大牧民世世代代的维护下才保留到了今天。要根据牧民为有效保护、永续利用草原资源,为恢复、维持、放大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能做出的贡献,进行长期的生态补偿;可按照户(牧户)、人(牧民)、承包草原的面积与等级等。每年进行一定金额的补偿。

要建立牧区大宗畜产品的政府储备制度。牧区的羊肉、牛肉、山羊绒、绵羊毛等大宗畜产品,要建立国家或省级政府的储备制度:通过政府的购入或发售,调节这些畜产品的市场价格,使其维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从而保障草原畜牧业的收益水准,保护牧民的利益。

进一步完善退牧还草制度。既要按照牧户禁牧草场的面积,分年度连续性给予足够的粮食与现金补偿,根据牧户休牧的时间与规模给予充足的饲草料补偿:也要对于禁牧、休牧的模范户给予奖励:还要适当延长对禁牧、休牧的补偿时间,下一步可考虑延长3-5年。

(二)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对农牧业及农村牧区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继续增加对农牧业基本建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财政投资,且随着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用于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的财政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要以一个科学合理的速度不断增大,而不是减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建设。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牧区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牧区电网,逐步解决人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加速推进农村牧区信用社的改革完善,增强其生机活力,特别是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支持能力。规范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为_农牧业与农村牧区服务的职能,开拓农村牧区、农牧业、农牧民的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从而大幅度增加农牧业与农村牧区金融资金、信贷资金的投入,使农牧业与农村牧区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不良局面有所改观。吸引社会各界对农村牧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的投人,鼓励其到农村牧区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第一产业。引导、激励农牧户自身增加生产性的投入,提高其发家致富的积极性。

(三)发展绿色、安全的农牧业,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等

绿色农牧业的核心是在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的前提下,以标准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提高农牧业综合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内蒙古绿色环境优势和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加强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和认证。当前最受消费者青睐、最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主要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等。内蒙古农牧业资源环境受污染的程度不大,符合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基本条件的地域很多,只要生产过程与加工、运输、包装、储藏等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完全可以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产品。

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要注意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小麦、水稻等精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随着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小麦与水稻播种面积也应该相应地拓展,从而使全区的粮食结构趋于合理,减轻购入细粮的压力和出售粗粮的难度等。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选择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城市化的发展路径

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提高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努力在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城镇化水平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争取到2020年,内蒙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呼包鄂”地区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牧区;广播电视;经济发展;必要性;新疆

广播电视是文化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人们提供最新的资讯信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新疆农牧区一直存在信息、文化落后和经济欠发达的问题,大力做好广播电视事业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此,本文分析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新疆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依此提出若干有助于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建议,以推进农牧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一、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

概况来讲,广播电视是关系到农牧区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助于生产经营信息的快速、流畅的传递,满足农牧民实际需要,增加经济收入,还能够提升农牧民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广播电视对农牧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广播电视能够大幅度提高农牧区信息化水平,改善农牧区通信发展滞后的状况,结合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挥广播电视的传媒作用,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广播电视能够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让农牧民切实的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有效的保障了农牧区的和谐稳定。

第三,广播电视能够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典型示范地区和创业致富带头人,使农牧民群众满怀激情的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并且通过广播电视弘扬正气,可以有效的提升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使农牧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符合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要求的新型农牧民。

二、新疆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新疆农牧区也实现了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农牧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开展广播电视成为农牧民群众重要的娱乐工具,成为农牧民了解社会发展的途径和致富的桥梁,改变了农牧区信息滞后的状况,填平了农牧区的信息鸿沟。

由于长期的信息落后,农牧民群众的观念、知识、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沿海等发达地区,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的缓慢又制约了广播电视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广播电视给新疆农牧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许多机遇,农牧民能够从广播电视了解全球信息和地区经济状况等丰富而有价值的信息,然而农牧民群众对农牧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对经济信息的渴求程度大大增强,对广播电视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走访调查,新疆农牧区的广大农牧民群众,迫切渴望通过广播电视了解到科学种植、市场供需等经济信息,然而由于新疆农牧区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局面,农牧民群众整体的知识基础和经济意识不强,导致广播电视与地区经济发展脱轨,广播电视仅仅是项事业而没能形成产业,仅仅发挥了作为传播工具的基础作用而没能发挥服务经济的能动作用。

三、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建议

针对新疆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我们创新理念,开拓新思路,将广播电视与市场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紧跟时展步伐,为农牧民和整个农牧区提供经济发展服务,丰富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1.结合市场经济建设,加大经济信息传播力度

广播电视不仅要发挥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丰富娱乐节目、新闻节目、电视剧等节目的同时,加大科技节目建设投入,多宣传经济知识,号召、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市场经济,使他们摒弃依赖国家政策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进行创业致富。

广播电视工作者应注重自身市场经济知识水平的提高,以高质量的经济服务帮助农牧民实现科技致富的梦想。在广播电视的日常宣传中,需要重视市场行情、致富信息、科学技术的宣传,努力提高经济服务的针对性,并尽量避免只宣传而不参与市场的不合理现象。

2.针对农牧区实际,加强广播电视人员队伍建设

新疆农牧区的许多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不少人汉语水平偏低,而广播电视节目比较重复且陈旧。因此,需要引进高水平的广播电视制作人员和维吾尔语翻译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广播电视人员队伍,以解决语言不通等问题,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质量,加快节目更新速度,使广播电视真正追赶上时展步伐,满足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依托于市场经济,完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机制

为发挥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保障广播电视的宣传指导地位,在重视服务的同时提高广播电视的盈利能力,集中群众智慧使广播电视与社会经济实现有效融合,将广播电视从娱乐工具发展成多功能的产业实体,以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内部,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以多劳多得为基本原则,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干部聘任制,定期进行业务、文化等培训与考核。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在服务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必要性。针对新疆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进一步联系市场,结合农牧区发展实际,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才能使广播电视成为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松. 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现状的科学研究[J]. 中国科技纵横, 2011, (15): 139.

[2] 张新玲. 浅析无线数字电视的应用对农村牧区产生的影响[J]. 有线电视技术, 2011, (8): 121-123.

[3] 戴云峰. 浅析微波资源在提高农村牧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30): 249.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速度相当迅猛。但在一些科技与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速度很缓慢,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很低。因此,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畜牧业,发展畜牧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关于畜牧业与畜牧经济的概述

所谓畜牧业,就是指利用畜禽等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利用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畜牧经济,就是指在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畜牧业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去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一些欠发达区域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非常落后,依然采取过去的粗放型放牧的方式,坚持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产品的数量少,质量低,因此依靠传统畜牧的方式获得的经济收入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欠发达地区加大财政与科技投入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首要措施。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与科技含量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畜牧业的科技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水平依然很低,其中的科技投入与产值的比例是不成正比的,新型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及时地转化。同时,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畜牧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是不配套的,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资源短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主要是粮食,虽然粮食总产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但增幅不大。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粮食可以应用在畜牧业上的粮食总数开始减少,再加上畜牧业养殖用地的减少,使得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当前我国畜牧业饲料用粮的数量占据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很明显存在人畜争粮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牧民的养殖技术落后很多地方的农牧民还在延续以往的养殖模式,以散养为主,畜牧业发展处于农业发展的附属地位,他们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再加上农牧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少接受现代畜牧业发展所需专业知识的培训,养殖技术比较落后,无法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四、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一)加强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升农牧民的养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首先,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加大对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定期对农牧民进行畜牧养殖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农牧民的养殖技术与水平;其次要转变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传统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传统的、保守、封闭的生产观念,帮助农牧民树立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畜牧的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实现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二)加快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要加快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首先提升人们对畜牧产品深加工的认识,各省市的农牧部门要从产业化的高度来认识畜牧产品深加工对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区域特殊的地理与自然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现状,调整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建设具有区域特征的畜牧深加工商业基地,积极促进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提升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三)加大财政与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就要加大财政与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方面,政府要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财政收支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有助于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并建立财政支出监督管理部门,全程监督财政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全过程。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5)

摘 要:本文在分析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增收的制约因素,提出坚持增收与减负并举方针,进一步推动农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供各级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关键词 :农牧民;产业结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26-01

近年来,内蒙古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居于全国前列,但与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不同步的是农牧民收入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增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8337”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实现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现状

1.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2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11.3元,比2007年的3953.1元增加了3658.2元,年均增长14%,比同期全国平均增幅9.9%高出4.1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稳居第一。

2.农牧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6423.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长15.1%;地方财政总收入由835.5亿元增加到2497.3亿元,增长了2倍,年均增长24.5%。同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953元提高到7611.3元,年均增长14%,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2012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61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内蒙古比全国低306元,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则更大,并且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4.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体现在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之比上。内蒙古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之比2005年为2.85:1,2009年3.12:1,2010年3.14:1,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逐步拉大。

二、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制约内蒙古农牧民增收的因素既有宏观方面,也有微观方面的。宏观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家和地方支农政策、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状况等;微观方面的因素包括农牧民自身生产资料、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思想观念等。

1.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难度大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受制于农牧业基础薄弱,增收乏力。农村牧区的非农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农牧民直接从事二、三产业获得的经营性收人较少。

2.工业和城市经济对农牧民增收带动作用较弱

一是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牧民收入增长的效果有限,农畜产品深加工增值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工业重型化发展对农牧民收入增长带动性不强,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的农牧民难以进入工业生产领域。三是农牧民在农村牧区资源开发中受益较少。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第一产业低水平生产,广种薄收、超载过牧,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粗放式工业化进程,导致生态破坏,对当前和长远的农牧业生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进一步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的高度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增收与减负并举的原则,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确保农牧民增产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

1.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深化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推进鲜活农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建设。

2.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牧业,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推进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3.提高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带动农牧民增收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吸纳更多农牧民就地转移。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保证农牧区可持续发展

调整农牧业种养结构,退耕退牧、还林还草,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执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扎实推进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

5.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加大农村牧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大力推广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全面提升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广大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四、结语

农牧民增收问题影响着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自治区“三农三牧”问题的核心。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畜牧;兽医;预防管理

在畜牧养殖业中,动物能否健康出栏对于养殖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旦在养殖过程中动物大规模发病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加强动物疾病预防管理工作、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是我国畜牧养殖业经济效益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农村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成为了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市场对于畜牧养殖业的需要以及其他相关政策要求,农村畜牧业正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来对各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提高养殖效益,当前农村地区畜牧养殖业呈现出以集约化大规模养殖为主,粗放式、个体户养殖并存的状态。

2农村畜牧兽医预防管理现状

随着农村畜牧业逐渐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牲畜聚集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更加迫切和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当前农村畜牧兽医动物疾病预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一方面,当前不少农村畜牧养殖场客观条件有待改善,存在着养殖环境建设脏乱差、消毒工作不及时等现象,导致养殖场内细菌滋生或蚊虫数量较多而导致动物疾病发生和传播,还有部分小规模、个体养殖户选择散养的模式,养殖管理难度较高。再加上部分养殖户缺乏动物疾病防治意识,缺乏对于检疫防疫工作以及动物疫苗的正确认识或者存在侥幸心理,很少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疫工作和疫苗接种,发生疫情没有及时上报甚至逃避、不配合甚至阻挠检疫工作的进行,使得动物患病风险明显增加,一旦发生疫情往往就会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另一方面,当前农村畜牧兽医疾病预防管理工作开展存在着一定阻力,主要体现为基层动物防疫设施建设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兽医数量和专业水平有限、兽医人才流失严重、检疫防疫技术和预防管理方法落后、相关管理机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了动物疾病预防管理和检疫防疫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相关工作效率和效果不高。

3农村畜牧兽医预防管理措施及发展方向

3.1农村畜牧兽医预防管理措施

首先,要完善动物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畜牧养殖业的指导。例如,针对当前农村畜牧业集约化的发展形势,基层兽医要积极为相关养殖场提出建议和参考意见,如在养殖场长治选择上要尽量选取周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有害气体、污水以及传染性疾病的侵害的区域,远离铁路干线、名胜古迹以及自然景区等,并做好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划分以及消毒池、消毒更衣室设施建设等。对于其他养殖户,则要注意加强动物疾病防疫知识宣传,利用各种传统媒体、新媒体渠道提高养殖户动物防疫意识,合法经营,积极配合检疫工作开展,及时上报动物疾病或疫情。其次,要加强养殖卫生防疫监督和检疫工作。农村畜牧兽医要针对养殖场卫生管理制度、检疫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对养殖场各项卫生防疫工作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例如,养殖场内通风情况、消毒情况、禽畜粪便、尿液是否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禽畜进场是否进行了隔离饲养观察等,定期对养殖场动物进行检疫,检查饲料、兽药使用情况等。此外,畜牧兽医还要联合相关单位部门加强对牲畜屠宰场、销售市场的检疫工作开展,对动物兽药残留进行预防控制、防止病死动物流入市场等。最后,要保障动物免疫防疫工作有效落实。疫苗接种是预防动物发病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其能够使动物机体对疾病产生特异性抵抗力来减少疾病的发生。农村畜牧兽医一方面要做好对疫苗质量的控制检查,保证其符合国家相关质量认证标准,确保疫苗接种后能够获得有效免疫效果。另一方要根据国家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养殖动物种类、常见病、季节性疾病、地域性疾病制定动物免疫计划,并按照相关规范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动物免疫抗体检测,如发现动物没有产生抗体则及时补种以保障免疫防疫效果良好。

3.2农村畜牧兽医预防管理发展展望

为满足农村畜牧动物疾病防治,未来农村畜牧兽医预防管理工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兽医人才、检疫防疫技术等方面的要求也会不断增加,加强农村畜牧兽医工作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新技术、新媒体实现兽医动物卫生服务深入基层,以更好、更先进的检疫防疫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农村畜牧养殖提供服务是畜牧兽医预防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

4结语

针对当前农村畜牧兽医动物疾病预防管理工作现状,相关单位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的推动相关工作开展,从而为农村畜牧业动物健康和养殖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冲.农村畜牧兽医预防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