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数据方向的毕业设计

大数据方向的毕业设计

大数据方向的毕业设计

大数据方向的毕业设计范文第1篇

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多元化

指导老师的身份多元化:学校经过严格审查,符合毕业设计制度规定的老师,可以聘为指导老师,形式为(1)学校老师,(2)企业技术骨干,(3)学校老师和骨干联合指导。指导过程教师可以采取面授、电话联系、E-mail、QQ、MSN、博客、留言板、聊天室等技术手段进行立体化师生交流和个别指导,如MSN多播技术,讲授难点,博客上写清技术方案和原理,QQ上传下载,直到对方的电子作品。同时,学生必须将联系记录整理好:(1)看清近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和注意事项(2)整理询问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3)归纳交流的心得和分享成功的调试的经验,数量上以每周一到两次为准。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及网络进行资料收集,有效地辨析选题方向,同时对课题的任务量大小进行评估,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开题,并安排技术方案,进行设计进度安排。指导学生搭建实验原型或数据原型模型,进行设计探索,鼓励学生做实验时,重视专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尊重事实,及时记录、分析、处理、反馈、汇总数据;强化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指导方法,诠释毕业设计的细节,注重强化学生的调试能力、设计能力,尤其是软件开发时注意前台应用程序与后台数据库的接口模块设计,网站的配色、总体设计、数据库的连接、动画作品的创意,各数据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和隐含关系。强调论文写作的能力即综合性处理数据,图表化表达,可视化显示;复合交叉学科应用的能力;积极制作PPT,完成毕业设计作品,撰写好论文,准备答辩资料。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具体流程为“学生选题、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准备”。

毕业设计评价多元化

毕业设计成果可以软件设计、网站设计、动画设计等有实际软件,并且完成了论文说明书,也可以是带硬件实物的,并且有原理、实现步骤支撑的论文,也可以是纯粹调研报告、技术提升总结类的论文。根据毕业设计开发工具的先进程度、课题工作量的大小、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对毕业设计的评价对象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指导老师的自评,第二评阅者的点评,第三督导抽查的抽评。

成效

大数据方向的毕业设计范文第2篇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及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问卷调查实施于2013年4月末。以我国地处某大城市的X大学2009级(2013年6月毕业)师范专业学生为研究样本。该大学四年级师范生参加过多次教育实习,对教师角色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教师角色扮演也有初步体验。而且,大部分学生已有明确就业去向。因此,他们的从教意向应该非常成熟而稳定。研究对象的这些特征符合本研究假设检验的需要。

 

使用分层按比例抽样确定研究对象。操作步骤如下:首先,该校2009级师范生大约为1200人,根据样本抽取量与总体人数关系,[4]将本研究样本量确定为315人;其次,计算出分层抽样的比例,该比例=样本量/2009级师范生总人数=315/1200,大约为0.25。根据该校2009级师范生各专业的人数以及男女生人数,按抽样比例分别从专业和性别层次中随机抽取相应的人数;第三,根据各系学生名册采用随机方法抽取学生个体,然后发放问卷。发放问卷315份,回收291份,回收率为92.9%。其中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为91.1%。在265个有效样本中,专业、性别、家庭背景的分布特征然师范院校的学生通常被认为来自于社会经济背景较低家庭的学生居多,但是,X大学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仍然远远高于全国人口统计的平均水平。

 

2.分析方法

 

(1)从教意向特征的分析方法

 

从时间长短看,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又具体分为毕业后从教意向和一生从教意向。调查中通过“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和“一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两个问题和“很高、无所谓和很低”三个回答选项来获得数据。分析时,通过列联表和相关系数来描述和检验两种意愿之间的统计关系。列联表检验的零假设是两变量相互独立即没有统计关联。检验通过计算^统计量进行。f的大小与列联表中各格内频数取值和期望取值之差有关,差异越大Z2就越大。显著性程度p—定时,当f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否定零假设。[6]具体分析结果表3。

 

(2)从教意向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首先,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因变量是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分析时把“无所谓”答项的毕业生除外,因为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找准备从事教师职业和不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所在。除去“无所谓”答项后的样本数量分别变为202和195。自变量是性别、所受学校教育、教师职业客观条件和家庭背景等。性别是明确的自然属性无需人为定义。师范生所受教育不仅有大中小学等教育阶段的差异也有大学中不同专业的差异,鉴于大学阶段是迄今为止被调查对象最高阶段的教育代表着以前所受教育的叠加结果,同时大学的文科和理工科之间在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存在很大区别,这里就以专业(理工科和文科)为所受学校教育的指标。教师职业客观条件主要指教师收入,这里以“选择职业时是否重视经济收入”为指标。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收入比同类毕业生就业于其他行业较低,[5]所以,有理由认为毕业后选择职业时,强调经济收入的学生其从教意向至少是毕业后从教意向应该很低。家庭背景使用家庭收入(年收入20000元及以下和20000元以上)、父亲职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非专业技术人员)、父亲学历(高中及以上和初中及以下)和家庭居住地(城市和乡镇)等四一10一个方面作为指标。

 

其次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赋值,由于自变量和因变量均已经处理为二分变量,所以可以采取对其中之一赋值为“0”,另一赋值为“1”的方法进行,本文采取学术界的习惯做法,把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属性赋值为“0”,另一属性赋值为“1”。其三,采用SSPS中的分析程序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每一自变量的回归系数“B”表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当然,有些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据有显著统计意义,而另外一些则没有。

 

三、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的基本特征

 

对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从下述三个角度分析:毕业后从教意向、一生从教意向和两种从教意向之间的关系。

 

1.师范毕业生的毕业后从教意向

 

表3所示结果表明,调查样本中,毕业后从教意向很高的仅占全体师范毕业生的13.2%,与此相比,毕业后从教意向很低的却占65.4%,是从教意向很高毕业生人数的5倍之多。很明显,问卷中的师范毕业生其毕业初期的从教意向非常低。

 

2.师范毕业生的一生从教意向

 

令人欣慰的是,调查样本中,毕业生的一生从教意向比毕业后从教意向略高。但从整体来看,一生原意从教的毕业生比例也很低仅有19.1%,与此相比,不愿意一生从教的毕业生仍然多达全体的56.8%。因此,即使从长期从教意向来看,问卷中毕业生的回答也不容乐观。

 

3.师范毕业生毕业后从教意向和一生从教意向之间的联系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不是很高,因此不能否认会有很多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迫于生计压力,虽然在毕业初期不愿意从教,但在工作一定时间积累了相当经济实力后还会返回到教师行业。然而,表3中数字表明这个可能性不存在,因为毕业后从教意向很低一生从教意向很高的仅占3.9%。同时还有2.3%毕业后从教意向很高一生从教意向却很低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应该是囿于现实条件毕业后无法立即跳出“教门”无奈从教的。

 

而且,进一步的统计显著性检验表明,不管是否把“无所谓”答项的样本包含在分析之内,二者之间的关系都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毕业后不愿意从教的毕业生一生中也不太可能愿意返回教师岗位,因而大学阶段师范生从教意向的形成和培养非常重要。

 

总之,仅仅从调查样本来看,我国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意向非常低,本研究的第一个理论假设没有得到实证数据支持。据此结论不难判断目前的师范专业对学生从教意向的培养不是很成功。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意向形成呢?

 

四、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1.性别对从教意向的影响

 

无论是毕业后从教意向还是一生从教意向,男生都远远高于女生,虽然毕业后从教意向的性别差异缺乏统计显著性。也就是说实证数据不支持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

 

本研究结果虽然和社会流行观点相左,但是仔细思考便不难察觉里面所包含的真正现实逻辑:追溯到师范专业入学之始,虽然选择该专业的女性很多,但相当一部分可能未必出自内心对教师职业的喜爱而是出自一般社会世俗观念的影响。与此相比,在现实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较为负面的刻板印象之下,如果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相当挚爱,男生选择进入师范专业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为降低。既然下决心选择从教,接受师范教育后再改变从教意向比女生少,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心理在其后的师范专业学习中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从而成为教师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2.专业教育和学习对从教意向的影响

 

从教育影响的角度来分析毕业生从教意向过低这一现实,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第一,目前采取师范专业进行教师教育的模式缺乏效果;或者第二,虽然目前的教师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从教意向,但是具体实践中所采取的措施并没有充分发挥这种功能。如果目前教师教育模式客观上缺乏效果,那么就会推导出如下判断: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师范专业的文科和理科学生从教意向应该没有太大差别。

 

无论是毕业后的从教意向还是一生的从教意向,理工科学生都明显高于文科学生,虽然在一生从教意向上,理工科高9%左右的差异并不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很显然,理工科和文科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存在着很多差异,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的专业教育对师范生从教意向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大学教育在青少年个人成长上所具有的功效。这个结果支持了第三个理论假设。同时还说明,至少在从教意向的形成上,现行的专门师范教育模式不是没有独特的效用。这个独特功能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极有可能是因为现行教师教育实践没有充分挖掘专门师范教育模式所蕴含的客观功效。

 

3.教师职业经济待遇的影响

 

  毕业后选择职业时,注重该职业的经济待遇和不注重的学生之间在两类从教意向上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差异。也就是说教师职业的收入高低应该不是师范毕业生不选择教师职业的决定因素,因此,本研究的第四个理论假设没有得到实证数据支撑。这个结果看似与已有的大多数实证研究的结果相左,但是若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未必。

 

如果不考虑统计结果的统计显著性这一点,仅仅来看两个因变量的回归系数的正负,就会发现,不管毕业后从教意向还是终生从教意向的回归系数都为负数。这表明,师范生毕业后求职时越讲求经济收入,其今后从教的可能性确实就越低,两者还是体现了相关性。只是这种可能性在本研究的数据体系(dataset)中,能够被确定的概率程度还达不到统计显著性的技术要求而已。

 

大数据方向的毕业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UML建模;B/S模式;.NET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377-04

大专院校的招生就业处主要负责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就业数据以及就业信息统计的采集管理,数据量非常大,程序繁琐。因此,就业管理工作存在信息交流不够畅通,政策不够及时,数据处理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需要。该文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达到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中各类信息数据的搜集、处理、统计、报送、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拓宽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途径,另一方面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学院就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该系统结合已有学院就业网站的特点,突出了实用的模块,更加实用、方便,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

现在大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当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年有6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大专院校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均面临在夹缝中生存的严峻考验。就业处也面临在就业数据处理、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职业测评工作中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续写学院品牌特色。大专院校的招生就业处都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首先出台文件制度、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就业帮扶、职业评定、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和生源地人社局,提前做好就业工作部署安排,及时处理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做好就业前指导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其次,创新现有就业工作常规模式,升级就业网站系统,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招聘需求,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应聘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并且实现对录用学生的信息筛选、联系、管理。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招聘岗位,还能最大限度简化单位到校选录毕业生的繁琐程序和接待工作。因此,招就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了对繁杂就业信息数据的处理工作。实现了大专院校就业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增强了为学生、招聘单位服务的能力,这也是大专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系统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分析了招生就业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访问模式,又要在逻辑上具有集中的特点,能利用已有资源独立工作。本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又能体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推出了适合本国的就业管理政策和措施,部署了相关信息系统。2002年6月俄罗斯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在教育部下属高职院校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安置和就业信息系统的法令》,由此开发了支持青年专家就业的信息分配系统由文献[1]可知,经过几年的发展,俄罗斯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已经设立了支持青年专家就业的信息分配系统,毕业生的就业都比较顺利。在日本,政府对就业问题格外重视,在《文部省设置法》和《劳动省设置法》中专门规定了文部省在就业方面的职责,实现全国统一的就业制度。西方国家有着优良的教育体制,所以在就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很有特色,作用也很明显,像欧美的就业率比较高,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就业信息网,在就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起主导作用。其他如法国、德国、印度等各国也都有自己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颁布了促进就业的法律政策如《就业促进法》、《平等就业法》、《反歧视就业法》等,也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责任,这些制度和措施对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还缺乏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规范,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委托软件公司开发的就业信息网,没有统一的标准依据,因此各自为政,适应性不强。尽管2002年9月,国家教育部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条例,作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行业标准。但是,该条例缺乏就业网站各本体的设计的标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高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许多数据信息量大的部门都使用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经费紧缺,理论不完备,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理论指导问题,而且各个部门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更新速度慢,使得整体信息化使用程度不高。有些高校只有招生就业宣传网,在就业工作使用方面作用很小,即使有了专门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的更新和使用上效率不高,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这就出现了信息传递缓慢、组织乏力、信息采集不及时等问题,因此本系统的开发除了解决这些问题之外,也将研究系统的使用状况,以促进高校正确使用信息化技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 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2.1基于Web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析

本系统的开发主要会涉及的技术有基于Web的三层体系结构(图1)、技术、数据库技术、UML建模技术等。建立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平台,ASP3.0的开发环境,操作系统以Windows XP为主,选择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方便管理和使用。客户端只要支持Windows系统,IE5.0以上即可,扩大使用的范围。

2.1.1 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GI脚本程序的一种活动服务器网页工具,可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操作简单、轻松,是目前网站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ASP是一项位于服务器端的脚本编写环境,通过回应用户端的需要来建立动态网页或web使用程序。ASP网页中允许包括HTML标示、普通文档、脚本操作命令以及COM组件等。ASP技术应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页面中设计交互信息,又可以创建以HTML页面作为客户界面的web程序。因此,ASP有如下特点:

1)展现动态页面技术,实现与客户交互的目的;

2)ASP代码和HTML代码可以出现在同一个文件中,方便修改和调试;

3)ASP程序产生的内容可以用HTML格式或XML格式传送到客户端,保持了良好的兼容性,支持各种浏览器;

4)ASP通过一些内置对象可以从web浏览器中获取用户请求,并以脚本的形式对这些请求进行处理并响应,然后把结果反馈给用户;

5)ActiveX控件具有很强的功能,可以完成如存取数据库等各种各样的交互任务;

6)ASP代码在服务器上运行,只是将结果传送给用户,因此程序保密性很高,防止一些机密算法被窃取。

2.1.2 JSP技术

JSP(Java Server Pages)技术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JSP1.0标准是1999年9月公布的,同年12月又推出了1.1规范,目前较新的是JSP1.2规范和JSP2.0规范。JSP技术推出后,受到众多大公司的支持,纷纷开发使用JSP技术的服务器,如IBM、Oracle、Bea公司等,由此迅速推动JSP成为商业应用的服务器端标准技术。

JSP工作原理是通过Java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事件。同时网页通过tags和scriptlets访问服务端资源。JSP技术分开处理网页逻辑、网页设计和网页显示,加上可重用的组件技术,使得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快捷、安全。JSP与JavaServlet一样,Web服务器在收到访问JSP网页的请求时,首先在服务器端执行相应代码,然后将执行结果连同JSP文件中的HTML代码一起返回给客户,对客户端的软硬件配置要求很低,只要有浏览器就即可。Java程序段可以实现动态网页的功能,进行诸如存取数据库、重定向网页等操作。而Java Servlet是JSP的技术基础,而且大型的Web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Java Servlet和JSP的配合。

JSP具备Java技术的简单易用,完全的面向对象,多平台支持、强大的可伸缩性、多样化的开发工具支持、服务器端组件支持且安全可靠等特点,是Web应用程序开发的首先技术工具。

2.1.3 数据库访问技术

数据库访问技术日新月异,也日趋成熟,目前有ODBC、DAO、RDO、OLE DB、ADO、RDS和。本系统开发使用Sqlserver数据库,因此主要介绍Sqlserver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ODBC技术为访问各种SQL 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接口,通过这一接口一个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共同的代码访问不同的 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ODBC的结构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应用程序接口、驱动器管理器、数据库驱动器和数据源。

OLE DB仍然以ODBC为基础,并提供更高级数据访问接口的组件。OLE DB由三个组件构成:数据使用者、数据提供程序及数据服务组件,可以说是一个针对 SQL 数据源和非SQL数据源进行操作的 API。

是一组面向对象类库,是一种与多种数据源进行交互的.NET技术,数据源既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表格或者XML文件。包含五个对象:SqlConnection对象、SqlDataReader对象、SqlDataSet对象、SqlDataAdapter对象和SqlData Command对象。在中连接数据库的就是。

2.2 基于面向对象和UML建模的需求分析

通过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和UML建模,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如下:系统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分院管理员, 那么系统要实现的基本功能有四项。首先学生用户可以登录、查询、浏览信息,查看、修改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其次用人单位用户能够管理本单位基本信息以及公司简介、招聘简章,可检索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然后二级管理员(如分院管理员)可以对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修改、添加、维护和审核,生成数据表;最后一级系统管理员可以实现对所有用户功能权限的设置和最终审核,对系统及数据库的整体维护。

本系统中一级管理员的需求是审核用人单位资质、、修改招聘信息、删除、更新招聘信息。功能需求是生成就业数据库、各类就业报表、生成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校对表、生成毕业生派遣审批表、生成招聘单位用工信息表等。审核招聘单位资质、添加、删除、更新招聘信息;审核毕业生资质、添加、删除、更新学生基础信息、汇总、整理、上报毕业生就业信息;、更新校园公告。

毕业生的需求是个人账号、毕业生生源地基础信息、求职简历和就业协议书,搜索招聘信息、查看用工信息、投递简历、填写就业协议书、查看单位回复录用情况、处理招聘单位录用情况。系统实现毕业生在就业网站填写生源地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生源地、身份证号、学历、专业、主修外语、学制、培养方式;实现毕业生在网站制作个人求职简历,求职意向、实习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

招聘单位的需求是单位帐号、企业资质和招聘信息。角色功能是管理用人单位个人资料、管理招聘信息、搜索学生求职信息、查看学生就业信息、处理投递学生简历、选录毕业生。

2.3 基于B/S模式的系统总体与详细设计

采用B/S模式是考虑它的诸多优点,总体设计分基础数据设置模块、两级管理员管理模块、招聘单位信息管理模块、毕业生信息管理模块、综合查询系统模块。系统的功能由四类用户 (毕业生、招聘单位、学院就业处管理人员、分院就业管理人员)组成,各自能相对独立地使用系统。角色有五个分别是毕业生、招聘单位、学院就业管理员、分院就业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如图2所示。

2.4 基于软件可移植性的系统实现与测试

测试是对软件整体功能和性能的总体评估,是软件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伴有阶段性测试,使软件隐藏的错误尽可能在早期发现并纠正,通过设计测试用例,分别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数据库测试、可用性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保证系统顺利部署使用。

考虑到系统的可移植性以及用户使用的特点,本系统采用了多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盒测试主要测试系统能否满足功能要求,用户输入能否被正确地接收并输出正确结果,以及能否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文件)的完整性等。该方法侧重于软件的外部特性,而忽略软件的内部逻辑结构。单元测试考查模块功能,用于详细设计。集成测试考查模块之间的接口和联系。回归测试防止之前的测试不准而进行的重复测试。验收测试看软件最后能否满足需求,跟当初软件设计的要求是否一致。

3 结论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探索、测试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分析了招生就业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学院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访问模式,又要在逻辑上具有集中的特点,能利用已有资源独立工作。本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又能体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该系统结合学院已有就业网的特点,突出了本校实用的模块,更加实用、方便,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维佳.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的分析[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11(7):125.

[2] 李景怡.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的形成与完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2):102-103.

[3] 刘广明.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的新进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 朱义清,韩尚峰.香港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内地高校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5] 吴冰,段锦云.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文献综述:传统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理论研讨,2010(22):138-140.

[6] 荆德刚.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9(8):38-43.

[7] 金哲.高校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8] 肖甦.浅谈俄罗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7 (7): 69-70.

[9] 任青云.日本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日本政府就业促进政策分析[C].Beijing: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0:254.

[10] 王占仁,董超.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运行机制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39(261):75-79.

[11] 刘亚彬,朱亚莉.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的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职教育,2010(5): 82-85.

[12] 赵燕燕.ASP技术在Web数据库开发中的使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

大数据方向的毕业设计范文第4篇

毕业设计是数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养、提高本科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数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不到应有的培养、锻炼,这必然会影响到数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已有一些文献考虑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相关问题。[1][2]等探讨了如何改进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3][4]等分析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构成。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设计为例,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设本科毕设课、毕业论文部分盲审等改进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以多年来指导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为基础,结合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作者发现(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指导教师不够重视本科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成绩与学生的就业、再深造关系不大,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过关即可,没有认真对待。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不严格,也是学生、指导教师忽视该环节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基础不扎实

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抽象性比较强,因此要想学好必须付出努力。然而,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觉得可以完全放松了,没有目标,学习懒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从而没有学好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以至于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文献看不懂,理论分析、数值实验都有困难。

(三)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时间冲突

本科毕业设计大多从第七、八学期开始,此时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的关键时间。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四)选题不适合学生

有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太难或太简单,太难的题目学生很难完成,太简单的题目不能有效地培养、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毕业设计的题目大多是导师指定的,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不感兴趣。

三、改进措施

针对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科学性,因此要想较好地完成数学系本科毕业论文,必须尽早做好前期准备与积累。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教师在授课时,要加强对课程背景、应用的介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2.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让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中文、英文数据库查阅所需的资料与文献。3.在某些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设置Pro-ject环节,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撰写小论文的能力。4.第五学期开设关于毕业设计的介绍说明会,向学生说明毕业设计的意义,基本步骤,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等,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也可以早做准备。

(二)提前毕业设计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大部分从第七或第八学期开始,此时正值学生考研、找工作,严重占用了毕业论文的时间。因此,可以适当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时间,在第四学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毕业论文。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介绍一些相关的科研问题以及研究状况,上课期间多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合适的问题。如果学生有兴趣,则可以此为基础,开展毕业设计。2.在三年级开设学术讲座,请各位老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介绍相关的学科前沿问题及研究现状,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加入老师的研究小组,尽早开始毕业设计。3.多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或数学建模活动,以此为基础,完成毕业设计。

(三)在第七、第八学期开设毕业设计课程

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无统一管理,如一盘散沙,是毕业论文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如果开设毕业设计课程,加强平时管理,会大大改善学生平时不努力,答辩前临时粘贴拼凑论文的现象。由于毕业设计选题的任意性,因此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依据学科方向,每个方向选择1个老师,由这些老师共同任课。作者认为,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包括:毕业设计的意义,撰写数学论文的方法,常见的英文数学词汇,学生轮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

(四)完善毕业论文的选题模式、健全评阅与答辩制度,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管

大数据方向的毕业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808-03

近几年,国内高校毕业就业网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园网的毕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帮助,基本实现了就业信息、建立企业用人信息数据库、存储毕业生信息、单位资料等等。各高校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实时掌握最新求职动态和用人单位需求动态,了解就业状况,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为指导毕业生就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提高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信息化水平是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中,用人单位招聘模块是整个系统最核心的模块,直接关系到高校就业情况的好坏,承担着收集和整理毕业生信息、用人单位信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准确、及时的用人招聘信息,并且通过该模块可以实现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的功能。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求,且能为用人单位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用人招聘需求,高校就业信息网的用人招聘信息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目前高校就业招聘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功能简单,学生与用人单位互动性差。虽然目前各高校都建设了适合本校的就业信息网,但是由于功能过于简单,致使就业招聘功能使用效率低,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学生基本信息,无法提供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

2) 用人信息更新速度慢。目前各高校的就业信息网的用人招聘信息基本来自系统管理员的手动录入,这种方式过于传统,用人单位的参与度过于低下,自主性不够强。其次,只有在学生毕业季,高校才会专门调人管理就业信息网的招聘,使得招聘信息更新速度过于慢。

3) 招聘信息没有全部利用。各高校的招聘信息基本只是属于一种基本的信息形式,这些数据包含着巨大的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是对就业工作进行指导的信息,例如从招聘单位的地域信息可以得出每年来学校招聘的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缺乏对价值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浪费了巨大的资源。

2 建设思路与需求分析

1) 增强互动性、自主性。首先,要保证用人单位能够自主的进行招聘信息的录入或者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录入,系统管理员对录入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则将招聘或者求职信息进行显示,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压力。其次,毕业生求职者可以自主的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增加招聘的互动性,用人单位根据求职者的建立筛选出适合本单位的毕业生进行面试,并回复毕业生的求职信,录用名单等。最后,增加招聘的搜索功能,毕业生可以通过招聘模块的搜索查找出自己想要的企业或者职位,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搜索功能查找出适合本企业的毕业生,搜索条件包括:单位名称、单位性质、工作地点、行业、薪资、实习经验等等。

2) 加强招聘模块的数据分析建设。首先,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到招聘功能中,充分利用招聘数据,通过招聘单位的各种数据信息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决策。其次,增加在线数据统计功能,在线数据统计可以实时反映招聘现状。比如某一时间段的招聘单位数量、求职者数量、各专业需求的岗位数量等信息,为求职者提供参考。最后,建立远程视频面试平台、短信通知平台,提高招聘效率。

3) 用户界面简单友好,操作简洁。首先,根据高校的基本情况,建设适合本校发展的招聘信息模块。其次,招聘模块设计要适合毕业生求职的心理状况,选择简洁大方、欢快的主体,增加用人单位的访问量。最后,招聘操作要简洁,流程要简单,方便毕业生求职者和用人单位。

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分为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逻辑设计关系到数据库的性能以及数据库的可维护性。根据本系统的应用,在数据库设计中,抽象出实体关系模型(E-R图),并将实体关系图映射为标准化的关系模型。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时对数据库存储对象的设计,如何为对象分配存储空间。数据库设计是系统的核心,在设计时保证逻辑关系简介,否则会大大降低数据库之间表的连接操作的性能。本系统使用SQL Server2005作为本系统的数据库软件。

本招聘模块的数据库设计包含以下六张表:

4 模块设计

4.1 设计原则

1) 系统性原则,招聘模块是系统的最核心的功能模块,在进行系统需求分析、模块设计时,应当以整体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设计,合理划定各个子模块的界限,保证在系统集成时不会出现任何缺陷。

2) 实用性原则:招聘模块是一个以管理毕业生求职的系统,该系统应该以特定的功能为出发点,注重功能的实现,保障系统的实用性,围绕管理这个主题进行分析设计与开发,也需要满足终端用户操作简单的需求。

3) 可扩展性原则:招聘模块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随着时间的迁移,对本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本系统需要提供大量的且基础良好的各种应用程序接口,确保在以后扩展系统功能时不会影响本系统的使用。

4.2 功能设计

本高校就业网的招聘模块的功能设计为四大功能,包括毕业生用户实现功能、用人单位用户实现功能、院系用户实现功能、学校用户实现功能,招聘模块的功能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这四大功能描述如下:

1) 毕业生用户实现功能:管理个人信息(填写、修改简历、求职表),搜索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且毕业生可以通过该模块功能向求职单位发送个人简历和求职信,系统自动建立个人求职单位库,方便毕业生查看,通过视频或者在线沟通功能,毕业生可以与招聘单位实现远程交流,增加求职效率,掌握最新录用情况。

2) 用人单位实现功能:管理企业信息(填写、修改企业基本信息、招聘简章等),搜索毕业生求职者的求职信息,并且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该模块功能接收求职者发送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随时随地查看求职者的简历,筛选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求职者,通过视频或者在线沟通功能,可以与求职者实现远程交流,增加招聘效率,也可以实时向求职者发送录用通知。

3) 院系用户实现功能:高校各院系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招聘模块管理本院系的毕业生信息,包括求职信、推荐信等以及录入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4) 学校用户实现功能:学校用户负责招聘的统筹规划,包括组织和监督毕业求职者填写基本求职信息,全校毕业生的统计信息,包括人数、专业、招聘会等信息。其次是通过数据挖掘功能,对用人单位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获取各种分析报表,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决策信息[5]。

本课题所研究的高校毕业网招聘模块,涉及的单位、学生众多,为满足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基本需求,对系统采用当前主流的三层开发框架和服务平台: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该三层框架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安全性、维护性、扩展性。系统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

5 模块测试与评价

本课题的开发涉及了诸多环节,这些环节都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开发阶段,这些问题都不易被发现,从而导致系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缺陷。本招聘功能必须保证没有缺陷,必须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否则本系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在本系统开发过程中,系统测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系统测试的目的就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确保系统的功能实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6 结论

高校就业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其就业信息化建设在就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只有建设处适合本校发展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校就业招聘系统,毕业生求职者才能通过本系统顺利就业、更好的就业,用人单位通过本系统也能找到更优秀的毕业生。本招聘模块的建设,将加快高效毕业生就业网招聘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赖英旭,刘增辉.MVC模式在B/S系统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 微计算机信息,2006(10):45-47.

[2] 彭利文,池楚兵.基于.NET的Web应用三层结构设计技术[J].计算机工程,2011(8):118-120.

[3] 高榕,郭兴.基于Monorail、Castle和Nhibernate架构的Web开发框架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