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品质管理的重要性

保险品质管理的重要性

保险品质管理的重要性

保险品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品牌

品牌经济学中的品牌是指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消费者都是为了获得某些利益而做出消费选择,这种利益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情感利益。这两个利益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不同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利益点,这个利益点叫做品类。品类是品牌的核心内容。可以将品牌看为品类的函数,由以下公式表示:B=f(M,E),即品牌是由物质利益和情感利益构成 。

根据产品特点和消费者的偏好,由于构成品类的物质利益和情感利益的权重不同,从而会产生不同的品类和不同的品牌。品牌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偏重于物质利益的M型品牌,即顾客更看重品牌的物质利益,包括质量、性能等,这类品牌主要包括生活必需品,这些商品用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而且具有可感知性,如果这类品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利益,消费者就会立刻放弃。第二类是偏重于情感利益的E型品牌,即客户更看重这类品牌产品带来的情感利益。情感利益是指当客户在接受所接触或观看对象的信息时而引发的情绪波动,客户依据这种情绪波动形成对品牌产品的情感共鸣。符合这种品牌类型的产品主要是指奢侈品,这些商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第三类是基于物质和情感利益的EM型品牌,即消费者既看重品牌所代来的物质利益,也看重其所代来的情感利益。例如一些服装、汽车等,随着品牌的日益丰富,这类品牌的产品覆盖面越来越广。

(二)保险品牌

从保险产品的特点看,保险产品应该属于EM型品牌。保险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经济补偿,这个功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保险合同中所规定的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服务等。保险产品的情感利益主要体现在购买产品后是否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能够提供较高安全感的保险企业比较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保险风险不可预知,消费者对保险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只能通过其公司品牌或者产品的品牌来决定。这种安全感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购买保险可以在风险发生后得到经济补偿,二是保险企业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使消费者产生安全感。保险产品除了具有经济补偿功能之外,还具有风险管理的功能,并且经济补偿功能的实现程度是由合同所具体规定的,而风险管理功能的实现程度是由保险企业决定的,这直接决定了消费者获得安全感的大小。目前各家保险企业的产品差异较小,合同内容大同小异,消费者所能够获得的物质利益是基本一样,因此,在保险产品同质化、保险创新不足的情况下,保险产品情感利益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保险品牌现状

当今保险市场的竞争已逐步演变为品牌的竞争,品牌建设是保险企业的内在需要,是保险企业经营成功和保险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顺应保险消费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激发企业员工创业热情的重要手段,创一流的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

(一)我国保险市场现状

1.消费者认识误区,保险需求不足

我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但消费者有效需求不足,保险意识淡薄是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瓶颈。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观念上已经习惯于养儿防老,采用风险自留的方法,人们不愿意主动利用商业保险来处置风险。另外,由于保险产品专业性较强,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缺乏了解,认为购买保险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去无回。以上种种原因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2.保险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

由于产品的同质化,价格竞争自然而然成了主要竞争手段。由于目前我国各家保险企业同一险种的价格差别不大,为了争夺顾客,保险企业一般会采取变相的价格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手续费、高返还等。虽然价格战有利于实现保险企业的短期目标,从长期来看,往往会导致企业利润降低、偿付能力不足。选择价格竞争的保险企业,重规模、轻效益;重展业、轻管理;重短期扩张、轻长远发展,在追逐各自局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可能导致行业整体利益最小化,不利于保险业持久发展。因此,必须调整思路,从“数量扩张型发展战略”转变到注重效率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加强保险品牌建设。

(二)保险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保险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行业发展目标任务相比,与国际同行和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1.品牌建设整体水平较差

尽管目前大部分保险企业意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已将之提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但目前保险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缺乏感染力、特色不鲜明和社会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有的保险企业虽然制定了品牌战略,但品牌建设与宣传缺乏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企业品牌和业务推广关联度不够,品牌规划相对孤立,与市场行为脱节。有的保险公司在市场上销售的保险产品达到几十个,但基本都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很低,且和企业品牌的关联度也较低。

2.品牌建设管理工作较弱

一是多数保险企业负责品牌建设的主体不清晰。虽然有些保险企业成立了品牌建设相关组织,但未真正发挥作用,有名无实。二是预算和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问责制度,有些省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品牌建设意识较淡薄,关键是缺少费用和考核制度配套支持。三是不少保险企业品牌建设的内部工作机制尚未理顺,各业务部门往往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分工协作,品牌建设管理工作较薄弱。

3.品牌建设存在较多误区

有些保险企业认为品牌宣传就是做广告、发稿子或者开研讨会,注重运用宣传提高知名度而忽视了客户的心理需求、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部分保险企业在开展品牌建设中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忽视品牌建设的长期积累和持续策划,没有将品牌建设贯穿到日常工作中,随意性较大,系统性不够。

4.行业品牌建设滞后

保险企业的品牌建设尽管还存在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并且日益活跃和丰富。比较而言,保险行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保险从业人员希望全社会增强对保险文化和价值认同,希望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全社会则希望保险业展示其有品牌、有文化的崭新形象,根本解决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因此,必须迅速改变保险行业与公司品牌建设滞后的局面。

三、 实施基于风险管理的保险品牌建设的依据及必要性

(一)实施基于风险管理的保险品牌建设的依据

保险学中的风险是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的统一体,风险因素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风险管理是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

对保险产品消费者来说,保险产品的效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获得心理安全感;二是获得经济补偿。由于消费者提前支付保费和风险的不确定性,是否能获得补偿也不确定。风险的发生总体上是具有一定概率的,且获得补偿的消费者数量只是少部分。对于获得补偿的消费者来说,获得了最大化的效用满足。而更多的保险消费者则得不到赔偿,因此他们付出的保费除了获得一点心理安慰外,大部分成了“沉没成本”,对这一部分消费者来说,这种消费支出就难以实现他们的最大效用。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将会减少保险产品的消费而增加其他商品的消费。

为了留住这部分后一种消费者企业可以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降低产品价格,这样既吸引高风险消费者投保,也会吸引低风险消费者投保,从而提高保险企业的承保规模。另一种是提高消费费者的效用水平。保险企业要想维持甚至增加消费数量,必须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满足程度,增加他们的安全感,维持消费者的整体效用水平。

(二)实施基于风险管理的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降低赔付率,提高企业的利润

保险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承保利润等于保费收入减去赔款支出和各项费用。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R-E-C(1)

E=f(M),且dE/dM=df(M)//dM

其中∏表示承保利润,R表示保费收入,E表示赔款支出,C表示保险企业经营的各项费用,M表示风险管理。

对保险企业来说各项费用(C)是可测量且相对固定的,因此赔款支出(E)对保险企业的承保利润具有直接影响。赔款支出主要取决于风险发生率,这一比率难以准确预测,但是风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将发生率降到最低。因此,保险企业进行基于风险管理的品牌建设可以降低保险企业的赔付额度(E)或赔付率,由公式(1)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E降低会导致∏上升,保险企业会获得较多的承保利润。

2.通过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扩大产品销售量

根据学者孙曰瑶对品牌的经济学定义,品牌是与目标客户达成的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如果没有品牌,消费者需要在众多产品中选择,由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选择成本很高。当选择成本超过其收益时将导致交易活动失败。产品过剩时,消费者需要花费一定的选择成本,消费者会根据最终选择的产品的价格决定购买量。根据古典经济理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产品的需求曲线唯一确定,这时产品的价格决定需求量。而引入品牌以后,由于品牌可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选择成本减小可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需求增加,此时在统一费率水平下,由于有品牌与无品牌而导致的需求曲线的位置不同,从而导致消费者的需求水平不同,其图形如下:

图1品牌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资料来源:孙曰瑶《品牌经济学原理》

D1为无品牌的情况下保险产品的需求曲线,D2为有品牌的情况下保险产品的需求曲线,由于品牌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而导致需求曲线右移。而此时面对保险产品的同一价格(费率),由图像可知无品牌时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量为Q1,而有品牌时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2,由图形可知Q2>Q1。

3.通过提高消费者的效用,维持老客户,吸引新客户

针对部分消费者认为购买保险大多数是有去无回所形成的保险产品有市场但卖不出去的尴尬局面,只有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公司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基于风险管理的品牌建设可以刺激保险需求,提高保险产品的消费量,因为消费者都希望能够通过接受风险管理服务而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4.避免价格战,带来品牌溢价

由于产品在质量上差别不大,价格差异就成为企业吸引消费者的主要特征,所以价格战自然成为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由于品类度高的品牌代表着高质量、优质服务等,且能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因此消费者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品牌与自己利益需求的关系及其由此带来的满足感,这些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价格不再是其考虑的唯一因素,拥有这样品牌的企业能防止竞争对手单纯的价格攻击,还可以获得品牌溢价。而且品牌价值是企业无形资产,不容易被模仿,因此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可以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四、保障基于风险管理的品牌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保险品牌与其他行业的品牌既有共同的特征,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保险品牌建设时要遵循行业特点,突出行业品牌建设的内在规律。

(一)明确核心价值

目前,我国保险企业的竞争还主要停留在物质利益层面上,把主要的资源用在承保前的咨询、核保、承保、理赔四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价格战、回扣等,真正重视风险管理的很少,由于经营理念上的偏差使很多保险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塑造都都停留在“安全”、“保障”、“诚信”等核心价值上,例如::中国人寿以“相知多年,值得托付”这句广告语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内涵,宣传自己的经营历史,体现了邻里乡亲般的平易近人;平安的品牌传播紧紧围绕“平安”二字展开,“中国平安、平安中国”是平安品牌的核心概念。我们不难发现, “值得托付”“平安”这几个核心概念就如同“风险”一样都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测量性,这几个核心概念如同保险合同一样充其量仅仅能算作“承诺”而已,消费者在消费体验上也很难体会出不同产品的品牌差别。保险企业要真正提高其竞争力应该转变其经营理念,由“风险保障”过渡到“风险管理”,由“价格战”转变到“品牌战”,从而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让消费者真正体会到“安全感”。

(二)配备专业人才

保险企业仅仅从风险保障上下功夫已难以摆脱困境,而风险管理才是保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因为风险管理不但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还可以降低保险企业的赔付率,从而取得“双赢”的局面。为此保险企业应该从组织上对风险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招聘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重点研究各种风险的识别、预带机制以及风险处理流程,做好防灾减损工作,最大程度的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时配备风险管理服务人员,专门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指导,通过多种形式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如手机短信提醒、现场演习、风险应对知识宣传等,从而为“风险管理专家”这一品类形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三)管理工作到位

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合理、高效的品牌建设管理体制则是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保证。设立不同层次的组织管理机构(品牌产品管理层、品牌类别管理层、企业品牌管理层) ,授予不同的职责与任务,彼此分工协作,对促进保险业品牌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选择宣传媒介

保险企业应采取正确的品牌宣传策略,提高信用度,提高竞争力。保险品牌在传播中要注重如何提高消费者对保险品牌的信赖程度。保险品牌所有者总要向市场关于该保险品牌的信息,包括新闻、广告等活动。但是,所传播的信息是否能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就成为能否降低选择成本的关键。若消费者对信息不信任,选择成本会很高,消费者就会倾向于不购买此保险品牌产品。在此要注意的是广告宣传与新闻报道的区别。广告是属于王婆卖瓜,而新闻报道则是新闻媒体自动地给予大量的客观报道,因为新闻媒体属于第三方,对消费者而言,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因此,企业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媒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黄本明,白川.浅谈保险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商业文化.2009(2).

[2]赵东生.品牌经营是保险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保险研究.2005(6).

[3]韩国卿.保险品牌行为及其经济学基础.保险研究.2006(7).

保险品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必须以管理系统的完善做基础,才能确保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要从法律体系上、制度规范上进行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避免和制止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和管理工作存在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管理措施,避免和消除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类隐患。

2落实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责任

在这个环节上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使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者认识到危险化学品管理的责任,要通过教育实现管理人员责任感的提升。二是将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化工企业要建立以法人为主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通过层层分解和逐一落实,将管理、责任、权利三者统一起来,明确每个人对于危险化学品的职责,做到安全人人管、危险层层抓的局面。

3加大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系统安全和全面管理的物质保障,无论从安全工作上出发,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都需要加大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在提高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和管理设施的装备水平上,达到机械、人员上的安全。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投入要利用新科技元素,要以新技术和新工艺为途径,从新材料和新设备的角度拓宽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范围,加深对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落实层次,以科技水平提高实现对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从系统、细节和根本上避免安全隐患的积累,确保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万无一失。

4提高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是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确保化学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应以经验交流、技术培训、学习深造等方式提升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安全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要重点对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法律意识,牢固树立依法经营的思想,全面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企业在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时要充分考虑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尽可能配备或聘请危险化学品专业人员来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懂管、能管、会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从完善企业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力度、理顺管理体系、提高安全投入、加强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提高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

保险品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摘要】作为现代博物馆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藏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藏品风险是指“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性”,风险来自诸多方面,要对博物馆藏品进行风险管理,就需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风险应对、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以回避或减少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而导致的藏品损毁或受到伤害的可能。

风险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1]。当人们在完成一个活动过程时,总希望获得与预期相符的结果,但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活动过程可能会发生偏差,导致结果与期望不符,风险由此产生。在现代管理中,人们为了获得最大期望值,开始试图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所谓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社会单位在对其生产、生活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结果,以期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它是应用当前最新的管理科学去管理一个组织的资源和活动,选择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法来转移、避免、抑制、减少或控制风险, 从而获得最大的风险保障,尽可能减少意外事故损失和不利影响。

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同其它组织一样,在经营管理中会面临不同层面的风险因素,需要进行控制。从目前的材料看,国内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博物馆风险的问题,并作了相关的研究。如崔波的《博物馆风险管理概述》[2],提出风险管理概况,博物馆引进风险管理的意义,博物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博物馆常见风险类型,博物馆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等问题,是目前对博物馆风险管理较为全面的论述。韦荃在《对法国博物馆陈列与布展中“零风险”概念的理解》[3]中,详细介绍了法国博物馆收藏品陈列与布展时提出的“零风险”概念,以及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的相应措施。另外刘清明在《博物馆的风险与应对浅析》[4]中,也谈到了博物馆的风险及应对的问题。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的风险问题愈加重视,博物馆藏品风险同样也进入被关注之列。

在现代博物馆管理学中,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因此,藏品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整个博物馆的工作质量。但是在博物馆中,风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显现在不同的工作环节中。藏品的保管与利用和其他环节一样,也会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藏品在经过某个过程后出现与预期目标不同的结果,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便是藏品风险。

大约10 年以前,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和国际蓝盾委员会曾经制定了文化遗产风险防范指南,旨在为存在风险的国家和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提供指导。指南制定了文化遗产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将文化遗产资产包括进现有的灾害管理计划中;使用预防性措施以便改善或维持文化遗产的条件,确保在自然灾害当中和之后,文化遗产及其传达的重要精神能够得以保存[5]。这应当是国际上早期涉及博物馆藏品风险的论述,但指南中的“文化遗产”概念主要是指不可移动的遗址、历史建筑等,并非专指博物馆藏品,所以对于博物馆藏品而言,指向性并不强。

本世纪初,我国台湾地区曾经有学者以人为的因素为例,对博物馆藏品运用的风险进行讨论,指出保存与维护的缺失、藏品不当的移动、不适当的展示环境、教育活动的失控、人为疏失或蓄意破坏都是藏品运用的风险,博物馆管理者应通过制定完善的藏政策,确实执行藏作业准则之规定,提供与监测标准的保存环境,建构展品维护运作流程的标准,专职人员在职训练与资讯交流之建立等方式来减少藏品运用的风险[6]。在国内,有学者也针对藏品风险指出,“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一般具有历史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特征, 所以藏品安全是博物馆安全的首要目标。威胁藏品安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防盗、防火、保管”,他通过举例说明了盗窃、火灾等对藏品安全的危害,说明它们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风险因素[7]。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博物馆藏品风险尚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我们姑且可以宽泛地认为,博物馆藏品风险就是“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如果进一步的解释,可以说藏品风险就是在藏品保管、保护、修复、展示、运输、研究及相关情况下,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导致藏品损毁或受到伤害的可能。

对于博物馆藏品风险的分类,加拿大文物保护中心以物品为出发点,提出藏品的九大恶化因:“1.直接的物理作用力;2.窃贼、破坏者和将藏品放错位置的人;3.火;4.水;5.虫害;6.污染物;7.辐射;8.不恰当的温度;9.不恰当的相对湿度。”[8]笔者认为,这些风险因素一方面来自藏品本身,另一方面则来自藏品所处的外部环境及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因此,对藏品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对藏品本身及环境进行管理,其次要对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进行管理,管理的重心则是针对藏品活动中的过程控制。

博物馆藏品的风险是方方面面的。要对藏品进行风险管理,不能仅仅只针对我们眼前能够直接注意到的藏品风险进行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被动的防范工作,而是需要博物馆的决策者进行系统规划,在博物馆内设立藏品风险管理小组,根据博物馆及藏品的特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式,按照有针对性的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

根据博物馆的特征,藏品的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1)风险识别;(2)风险估测;(3)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4)风险应对;(5)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识别过程,是调查人员通过系统性工作,寻找藏品的所有潜在风险,将藏品风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明确的风险陈述。这是藏品风险管理中最基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识别方法可以使用过程分析法,即把有关藏品的每一项活动设为一个过程,然后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逐项分析各个环节可能遭遇的风险,在每个独立的过程中找出其潜在的风险因素。例如藏品的包装、运输、展出、修复等,都可以视为一个个独立的过程,根据每个过程的特点,风险管理小组可以通过分析,以藏品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为基础,从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加以记录。在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列举法,即由风险管理小组根据涉及藏品活动的所有部门的活动流程,列举出各个环节的所有风险。

通常,博物馆藏品的风险可能会来自以下诸方面:藏品本身的脆弱和原有缺陷,如藏品的老化;不可抗拒自然力及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火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来自藏品保存环境的危害,如藏品库房温湿度的异常,霉菌虫害的发生,有害气体的侵入;在藏品保护修复工作中发生的意外,如操作失误等;藏品展示、包装、运输、研究中发生的意外,如藏品布展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运输中发生的颠簸;安全因素的影响,如火灾、盗抢和人为破坏等。以上可能存在的藏品风险可以被分为两类,即由客观因素引发的风险和由主观因素引发的风险。

客观因素引发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藏品本身材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藏品存在风险的程度不同。不同藏品的材质有着不同的坚固程度、环境适应度、抗老化强度,在同样的保管、展示、研究过程中遇到风险的可能性就会不同。如纸制品和陶瓷制品的性能差异非常大,在日常状态同样的环境下保存,两者面临的风险会大不相同:陶瓷制品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保存、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震动,而纸制品对所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要求更为苛刻。其次,在科学领域,博物馆技术还处在经验和实验科学阶段,现有的藏品保存环境、保管方法、保护技术、展览陈列、包装运输等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局限性。目前,很多博物馆受地理气候、建筑形式、基础设施、人员配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还不能为藏品建立一个在理论上理想的保存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在藏品保护中使用的新材料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对展览陈列、包装运输中潜在的风险也没有更深的认识,这些因素都成为博物馆藏品可能面临的风险。第三是与藏品发生关联的保管、修复、保护、展览、陈列、运输等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局限。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会对藏品的安全产生影响,不同等级的专业人员在专业技能上有所差别,即使拥有同样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在针对同样的一个藏品进行相同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主观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藏品操作规范不完善和不健全。博物馆业务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需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以便于对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约束。所谓操作规范,是进行某项活动所依据的程序和方法,它是标准化工作的法则,是降低工作随意性的途径。博物馆中需要建立的操作规范有很多,如《藏品使用规范》、《保护修复安全规范》、《展览操作规范》等等。如果一个博物馆在针对藏品进行活动时没有对应的规范,就会造成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藏品风险增加。第二,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缺陷。管理制度是领导者设立的员工工作准则,是工作人员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人、财、物的各个方面。设立藏品管理制度是博物馆提高工作质量、规避风险的基础。在藏品管理中,博物馆需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结合本馆的特点,制定和健全与藏品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工作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营,降低藏品风险。第三,因缺乏维护与管理,使相关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藏品风险出现。如防火消防设施不完备或老化,成为藏品发生火险的隐患;监控防盗设备的损坏,会造成藏品被盗的危险;空调工作异常,可能改变藏品保存和展示的环境。第四,工作人员的过失带来的风险。过失主要指相关工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违背相关法律规章操作,造成藏品风险出现。与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局限不同,过失是完全的主观因素,它的危害较经验和能力不足造成的危害更为巨大,后果更加严重。

风险估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即由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小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经过识别的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藏品的风险估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测风险的概率,二是预测风险的强度。预测风险的概率是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藏品损坏的规律性。例如一个博物馆一年内举办各种展览,共展出文物1000件,其中一件在布展过程中不慎损坏,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通过计算概率,可以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预测风险的强度即预测假设风险发生,导致博物馆藏品可能损坏的程度。对于容易造成藏品损坏的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博物馆,其藏品的防潮、防霉是需要重点进行的工作。

保险品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银行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及风险防控意识的不断增强,抵押担保贷款已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抵质押物在缓释信用风险、支持业务发展、减少银行资产损失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银行在押品管理各环节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部分问题潜在风险较大,对银行抵押权的实现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银行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加强信贷业务押品的管理,稳定资产质量。

【关键词】

信贷业务;押品;风险管理

一、银行押品管理主要风险点

在信贷经营过程中,当借款人出现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置抵质押物来保障银行债权,但是从押品处置效果来看,往往会出现操作难、不易变现、损失率高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押品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押品的选择把关不严,造成部分信贷业务风险缓释措施流于形式。押品选择过程中片面追求形式和审批通过的可能性,忽视押品品质的选择和把关,没有充分重视抵押物的变现能力,接受有瑕疵不利于担保权实现的押品。未对押品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对机器设备类押品在准入和选择上失当,造成无法变现或者变现价值较低;采用已设定抵押、产权不明晰等存在瑕疵的押品,致使在贷款发生违约时,抵押物无法起到风险缓释和化解作用,无法发挥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作用。

(二)抵质押权设立不规范,造成抵押担保的有效性没有保障。抵押合同存在瑕疵、他项权证登记信息有误、未取得抵押相关方同意的法律要件,导致抵押合同的有效性不足;抵押物未按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房屋和土地未同时办理抵押登记;办理回收再贷、借新还旧时,变更抵押登记手续不合规;登记期限与信贷业务期限不一致;未按照规定给抵押物办理财产保险。抵押登记管理不严格,抵质押登记手续不完备,抵押手续与现行规章制度、法律规范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抵质押物存在法律瑕疵。

(三)评估管理不规范,造成抵押物评估价值虚高。经营部门对抵押物价值确定主要依赖外部评估机构,缺乏必要的审核,一些评估机构由于自身利益驱使,迎合客户,出具虚假价值评估报告,虚增资产价值;还有部分信贷人员为了争取客户,完成营销任务,并满足抵押率控制的条件,以达到合规要求和审批通过高估押品价值。押品价值虚高,直接导致押品无法有效覆盖银行信贷资产,造成在贷款出现风险时,看似充足的第二还款来源,将在变现时出现严重的贬值,造成资金损失。

(四)银行动态监测管理不到位,诱发银行资产质量隐患。押品贷后管理不严,未能对贷款存续期间的押品进行动态监测,未按规定实地检查,未及时发现押品价值下降、损毁或已被处置;尤其是一些机器设备随着时间推移产生实体性、功能性和经济性损耗,价值逐步降低,直接对贷款的质量产生影响;未按照有关规定对抵押物的公允价值定期进行重估,不能及时发现评估价值与公允价值出现偏离,无法采取及时、有效补充担保措施,导致押品处置时出现风险敞口。

此外,还存在风险意识不强,对抵押物的风险缓释效果考虑不足,不能有效识别抵押物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工作责任心不强,抵押物权证未按规定保管,导致权证遗失;制度执行不到位,检查,对账工作不及时,抵质押信息数据录入不准确等现象。

二、风险防范主要措施

为了有效防范押品变化带来的风险影响,银行应通过完善制度、严格内部管理、加强对押品的监测等手段,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风险缓释管理,提升银行风险抵御能力。

(一)严格押品准入环节,守好押品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严格以押品准入条件作为底线,杜绝“重形式、轻实质”现象。在贷前调查阶段,应对客户提供的拟抵押资产进行详细调查,严格执行抵押物准入相关制度,选取保值、增值、容易变现的抵押物,对于无可变现价值或可变现价值较小的押品,不得准入。在抵押物审核上,关注押品的合规、足值及有效性,使押品起到应有的风险缓释效果。

(二)严把抵押登记关,防止抵押登记出现风险。信贷人员要树立风险观念,到现场核实抵押物真实状况,亲自全程参与办理抵押过程中所有流程,通过到资产登记部门查询,及时了解抵押物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存在重复抵押等情况;合同签订要规范,借款人、抵押人签章要齐全、有效。从源头上杜绝因抵押登记不合规、合同签订不规范等原因而导致的抵押失效等情况的出现,防范因手续上有瑕疵带来的法律风险。

(三)重视押品价值的内部审核确认,严格外部评估机构管理。客观、审慎评估押品价值,选配具有一定评估专业背景和专业技术的业务人员担任内部评估人员,加强押品价值的内部审核确认工作,不得为形式合规而虚估或高估价值,防止押品价值高估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同时,做好押品外部评估机构的管理工作,定期评估,对于诚信度差、存在高估价值及操作不规范的外部评估机构,要及时予以调整。

(四)建立严格的抵押管理程序和操作要求。要把押品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完善抵押操作规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管理职责、监管内容,规范押品受理、评估、登记、监控等各环节内容和操作程序;强化押品权证管理,信贷经营部门在抵质押权证办理完毕后,要及时登记入库保管,权证保管部门应加强对权证的保管,定期进行检查、核对,权证的出入库必须严格按照押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杜绝权证长期不入库、权证丢失等情况的发生,切实防范风险。

保险品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质量风险管理;药品生产;安全

前言

药品的经营需要企业、员工、设备和管理等多要素的完美融合,在药品生产的过程中,选材、配比、加工每一步都会对药品的质量产生影响。随着国家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质量风险管理已经被充分的运用在药品生产中。一套完善、严格的质量风险管理机制,对任何一个药品生产企业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药品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识别并控制在研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存在的潜在问题。

1 概述质量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

1.1 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及其相关概念

风险是指危害的发生概率及危害程度,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在药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发生质量风险的可能,质量风险管理就是防范、降低这一可能的管理措施。所谓质量风险管理,其目的就是在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对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识别、分析评估、控制、沟通回顾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药品安全性,其中对药品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是整个质量风险管理环节中最重要的步骤。质量风险管理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在药品安全、药品疗效、药品流通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管理规定。质量风险管理是一套严谨、系统的制度,是通过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质量及控制、质量保证及改进等操作来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在整个管理制度体系中,质量风险管理始终保持着以服务患者为宗旨、所有过程科学合理等基本原则,为保证患者服用健康、有效的药品进行工作。合理的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并不是意味着企业可以逃避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是指更有效的帮助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监督、调查和审核,用严格的制度和健康的药品向管理部门和广大消费者证明自身的实力和水平。

1.2 质量风险管理的操作步骤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药品作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商品,其质量是否安全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生产出健康、有效、高质量的药品,是每一个药品生产企业的第一宗旨,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本保障。质量风险管理通过规定相关制度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其自身拥有完整性、覆盖性、严谨性等特征。在质量风险管理中,其大概操作步骤包括:识别风险,在企业全部范围内找出风险的潜在环节,即可能发生损失或造成危害的关键;分析、评估风险,找出风险所在之后,对其发生几率、危害程度等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结果对其风险性进行评估,评断风险等级;控制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的评断,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的危害性,并减少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沟通、回顾风险,对本次所发生的风险进行回顾、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陈列,将问题所在、解决办法、预防措施等信息沟通给企业的各个部门,让企业内部共同防范。可以说,质量风险管理贯穿于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以帮助有效的降低质量风险、保障使用者安全、维护企业经营形象和竞争地位。

1.3 我国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实施情况

质量风险管理虽然已经随着社会对健康关注度的提升而开始被运用在药品生产企业中,但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在该项管理上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各个环节及要素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就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仍有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对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够,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但没有实质性的管理制度,在识别、分析风险上还沿用传统的感知经验,并不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还有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设备和培训制度并不完善,没有将先进的管理设备资源引入内部使用,也没有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系统的设备操作培训。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药品的风险性提高,拖慢了企业的发展进程。结合各药品生产企业的实力分布和发展情况,我国在质量风险管理上规划了大体的发展方向。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严谨的管理机制,严格将各环节、各产品的责任与职责细分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并对各员工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培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企业外部,充分引进平台上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不定期对市面上已生产药品进行跟踪调查,防止由假冒伪劣药品的混入所造成的危害使用者健康的情况发生。

2 质量风险管理对药品生产企业的重要作用

2.1 降低用药风险,保障人身安全

质量风险管理自身拥有独立且健全的管理程序,可以有效的降低、甚至消除风险的发生概率,使企业达成成本-收益-风险的平衡。从药品最初的研发开始,质量风险管理就已经发挥职能作用了,为了保证药品使用者的安全健康,质量风险管理会在选材用料、加工配比等每一个小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通过使用国际平台的先进资源设备,来制造无菌、良好、系统的药品制造环境。在药品售出以后,质量风险管理系统的监管也并没有停止作用,通过收集整理投诉文件,管理部门会将部分药品召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并根据使用者用药后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充分执行以使用者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基本原则。目前,由于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幅度的提升,药品生产企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而发展过快难免会造成一定程度上质量问题的疏忽,在质量风险管理上出现漏洞,对药品使用者的安全健康形成隐患。其实,质量风险管理自身的管理环节是完善的,只是需要药品生产企业做到真正的贯彻实施,一套充分运作起来的质量风险管理系统,可以降低患者的用药风险,保障使用者的自身安全。

2.2 形成管理机制,促进良性发展

质量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控制风险,保障使用者安全,还可以帮助企业的各个部门团结统一,更加紧凑一致,使企业内部形成系统的管理机制。药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被分配于企业的各个部门负责,质量风险管理部门会对企业每个部门的工作项目进行监控检查,如果管理部门能够做到严格实施,充分贯彻,那就可以使企业内部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氛围,促进各个部门的合作与沟通,使企业上下所有单位和员工形成一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理念。只要质量风险管理在企业发展成为统一的管理机制,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就我国药品企业的竞争情况来看,由于人们对于健康关注度的提高,药品市场急剧扩大,为了抢占市场,提升自家经济地位,部分企业进行恶意竞争,降低成本、低价竞争,很多劣质、低效的保健品屡见不鲜。就该种现象而言,严苛的实施质量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不仅企业内部需要透明化,各个企业之间也需要彼此监督,相互促进,良性的竞争才是推动我国药品生产经济发展的关键。

3 结束语

长久以来,健康问题一直被社会所关注,国家也在药品质量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可以说,质量风险管理是保障药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其在使用者安全、企业声誉、市场竞争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相信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在充分运作质量风险管理系统后,一定可以使我国在药品产业经济方面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