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第1篇

意识决定行为。在我国很多在大专院校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教学工作疏于管理,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大学的学习不像高中时那么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大专院校的班主任也不够重视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比较放松,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都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作为大专院校的班主任老师,需要首先从自身做起,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方面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积极配合各位任课老师,做好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班主任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也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让学生重视自己的学习,更加认真的对待学习。

二、加强思想教育,积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受益者,更是班主任进行教学管理的重要对象。学生对于大学阶段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形成,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对大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大专院校中,任课老师通常都是只负责自己的教学,而且一般都是上完课就走,学生与任课老师的交流机会很少,班主任平常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多,也承担着班级学生管理的主要职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鉴于当前学生对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的现状,班主任老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关于高校学生学习方面的教育,晓之以理,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对于人才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使学生明白在大学里学好专业知识是就业择业的重要条件,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的配合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教学管理效果。

三、做好监督管理,认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大专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增强大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效果,做好学生的日常学习的监督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一方面班主任老师要加强学习纪律方面的监管,对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及时了解,甚至检查学生的早、晚自习的情况,督促学生参与必要的学习活动,避免学生逃课、旷课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也要运用各种快捷方便的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榜样,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更加高效的参与各门课程的学习,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管理效果。

四、协调师生关系,帮助任课老师做好工作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46-01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

(一)政治理论素养不足理想信念淡薄

音乐专业大学生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问题,但缺乏理想信念,不关心时事政治。所以他们虽崇尚远大理想,但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诚信和奉献精神。

(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纪律观念较差

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半活泼开朗,心态开放,表现欲望强烈,但吃苦精神较差。由于经常参加一些文艺表演活动,张扬其个性,增强了自信心。再有,由于师生一对一的授课和单独的练习,较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缺乏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部分学生不专心学业,价值观发生扭曲

由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类的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把金钱看得很重,为赚钱而耽误学业。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今后的发展。

(四)缺乏抗挫折能力

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对艺术有较强领悟力和实践力,使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成功的渴望。但缺少磨练,人生体验不足,心理承压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时往往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痛苦之中,迷失方向。

(五)专业能力强但文化素质相对薄弱

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基础总体上相对薄弱。在态度上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英语、中外音乐史等文化课的重修的比率较高,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向高水平方向发展,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树立牢固政治思想,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以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文艺活动融入到各级各类的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专业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以及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从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作用,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文化课比例

音乐院系必须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人文知识课程、思想素质教育课程、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和社会调研实践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思想素质,了解国情,从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中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要配备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当的个人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教育与引导。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影响和感召学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

给学生以信任,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中展现个性,体现价值,增强集体和纪律观念。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平等沟通,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的教育。

(五)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和引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并全程指导学习和生活,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更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愿与广大从事音乐专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同仁共勉,以进一步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音乐艺术人才。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特点及其培养对策的研究”,课题编号:GG0228。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困境;发展途经

作者介绍:文雅(1986-),女,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学教育;杨婷(1975-),女,湖南长沙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华东交通大学校立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对我国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途径的探讨”(编号:14YS02),主持人:文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92-05

近年来,国内教育体制的逐步转变直接造成了综合类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性学科等新兴学科相继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各类大学相继设置了能够与之相互支持的艺术类学科和专业。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专业课程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在综合性大学中,不少理工类院校处于在原有强势学科的基础上衍生出相关艺术学科专业,其办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理工类院校传统学科的专业教育对于解决现实的问题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优势,然而,在面临出现知识体系无法解释相关问题的困惑时,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感性认知能力通常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工科类院校开设艺术学科专业,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是期望学生利用从艺术教育中获得敏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为专业学习研究提供动力和源泉。其次,根据理工类院校自身发展的的学科特点和需要,开办艺术类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对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补充,从客观调整文理学科的比例,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学科之间的互补与交叉性。再次,工科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办学模式在专业教学、学科发展及建设等方面更易于开拓新的思路,创建学科品牌,为其在艺术教育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根据时代的变迁正在发生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已逐步向素质教育体制倾斜,在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学科专业是我国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结果。然而,目前虽然大部分理工类院校都成立了艺术学院(系),开设了相关的艺术学科专业课程,但是,随着近年来生源的减少以及人才市场的饱和,理工类院校背景下的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严重的困境。大规模理工科院校重复建设艺术专业,使其尽管在建设规模与教育模式上有所区别,但大多数的院校在学院系部设置、教学手段、师资来源、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些矛盾一方面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如何探寻破解之道,走出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尴尬困境是目前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相关人员急需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现行的艺术学科专业教育体系目前基本上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自1952年全国进行一次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从综合性大学设置的艺术学院中拆分出来的单科艺术院校,如: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另一种是改革开放以来,以1983年厦门大学设置艺术学科,开办艺术专业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成立的艺术学院。如:1997-199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相继成立艺术学系或艺术学院,随后,2001-2005年,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也陆续成立艺术学院。至今为止,除中山大学之外,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都成立了艺术学院或开办了艺术专业。

在上述的第二类院校中,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是工科类作为强势学科的理工类院校。原本,在理工类院校开办艺术学科的初衷是处于学科结构优化及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然而,由于理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到“重科学,轻人文”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艺术学科的建设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艺术专业的从属地位,直接影响了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进程。目前,理工类院校背景下的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点困境。

(一)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学科办学定位则与学科所在地域的相关资源、社会人才需求和所在学校师资特色、科研力量相关,它确立了学科培养什么类型人才、怎么培养、培养目标等。理工科院校开办艺术学科从动机上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出于学科结构的优化,推动学校素质教育,二是“艺考”带来的丰厚利润可以作为学校增长经济收入的一种方式。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艺术学科的建设首先是定位于为理工类专业服务的附属地位,其价值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履行艺术教育的社会职责。

目前,国内大部分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院(系)的学科建设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的艺术学院并无差异。比如: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院(系)课程设置的参照对象往往是专业艺术学院。这样直接的影响是使其学科专业很难依托于学校的优秀资源摆脱专业艺术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尤其在课程设置上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课程体系不合理,各门课之间难以形成一定的关联性,无法设立出属于本校特色的艺术学科专业。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艺术学院(系)定位的不相一致性,是一些院校的艺术专业迷失办学方向的主要因素。

(二)专业发展受到限制

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专业的动机及定位的困惑,直接反应在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国内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一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主要学科专业所成立的艺术学院(系),一般来说,在专业的设置上通常由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作为主要专业方向。如: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他们最早源于学校原有的建筑学科。第二类是由综合性艺术学科专业所组建的艺术学院(系),如笔者所在的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理学科为主的学校,2006年从原有土木学科分支出环艺设计等相关专业,与人文学院分支出的音乐学专业共同形成了艺术学院的主要学科专业方向。以目前艺术学科专业设置的比例上来看,相较于音乐学专业,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是从机械类相关学科衍生而来,因此,在各大理工科类大学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较大规模。

事实上,艺术专业自开设于理工类院校之后,便受其院校和原有的教育体系的制约。一方面,在工科院校中,由于艺术学科专业不是传统优势学科,也不是重点专业发展方向,加上专业的设置常常由筹建艺术学科专业的专家根据自身所从事的学科角度出发进行建设和管理,因此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及办公场所等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认知度、师资来源及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艺术科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从招生方面来看,理工类院校的艺术专业招生在生源逐年减少的状况下还要与专业院校争夺生源。而在就业方面,由于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设置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难以与专业院校相抗衡,再加上目前市场的人才过剩的局面,使得艺术学科专业在人才输出上一开始就面临严峻的形势。这内外两方面因素正逐步影响其专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院校开办的艺术学科专业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由于无法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学科,已出现了逐渐衰败的困境局面。

(三)师资配备结构失调

武汉大学表演研究所所长彭万荣先生在《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对2008年重点综合性大学艺术师资做了一个初步的数据统计。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综合性高校的艺术学科专业教育师资在总量上存在这明显的不足,尤其是艺术学科带头人的普遍匮乏,严重制约了所在大学艺术专业的长远发展。实际教学需要与教学评估需要是目前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师资压力的主要来源。前者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运作,后者则是从师资结构上来考核专业办学的规模[1]。

相对其他传统学科,艺术学科在国内的硕士和博士点为数不多。目前,大部分理工科类院校已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学院或机构,但是,在师资来源上与一般专业院校并无差异,并且在学历和职称上也普遍偏低,造成了师资配备在学历结构上的不合理。与此同时,作为教学的主力,年轻的讲师和助教在教育观点和意识上能够为艺术学科专业注入新鲜血液,可是,由于年轻教师大多数为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学生,在教学经验上严重不足,而自身业务能力也难以担当与其他专业相匹敌的学科建设的重任,因此年轻的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没有归属感,从而引发一些潜在的问题。

当然,为了完成教学评估或学科建设工作,大部分理工类院校也会对师资结构进行调整,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高薪从兄弟院校引进与艺术学科专业相关的教授或专家,或者是直接将从事相关专业实践活动的专家经过岗位转换成为高级职称。这样的做法虽然扩大了高级职称教师队伍,弥补了师资年龄结构上的缺陷,但是,前者由于年龄偏大,容易产生对学科知识补充和缺乏热情与动力的问题,后者则是因为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使得转岗教师无法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性质,准确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此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艺术学科专业发展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左右着其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也就为其长足发展埋下隐患。

(四)教学管理难以进行

由于学科背景不同,理工科类艺术教育与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办学形态和办学模式。理工类院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机制,同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就艺术自身的创作和艺术教育而言,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由于艺术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在教学管理、课程编排、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学校自身的管理模式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我国艺术学科专业长期以来所执行是专业艺术学院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如果硬性的将艺术学科专业的教学管理嫁接到理工类院校上,也就加大了管理机构的工作难度。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理工类院校已经意识到过于理性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在客观上对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在努力探寻艺术学科专业特殊性与理工类院校原有的规范性相结合的教育管理,而至今通用的办法一般是实施院校两级管理,下放部分管理权力到艺术学科专业,同时给与一定的政策倾向性,但是,从目前所产生的效果来看,这种方法仍然无法从本质上解决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困境。

二、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未来的发展途径

加强艺术学科专业特色与创新教育是我国各大高校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作为理工类大学也必须同样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改进和完善目前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形成学科专业品牌。笔者基于当前理工类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现状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艺术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未来发展途径提供几点建建议。

(一)明确学科办学定位

从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艺术类专业只设置在特定的艺术院校内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利于多学科交叉和互补的办学思想。在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立所体现的办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担推动所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的角色,二是依托于高校办学特色,优化学科结构。

首先,从承担推动所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的角色来说,艺术学科专业的开设首先要突破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大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本着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对理工类大学生进行艺术学科专业中的通识性教育。例如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针对全体学生在艺术设计或音乐审美等学科进行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另一方面依托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技能培训,承办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比如以艺术学院为承办方,艺术专业学生社团为主体,策划和举办类似于“艺术文化节”等相关艺术展演活动,既可以推动工科院校人文环境的发展,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从优化高校学科结构的角度来说,理工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置实际上是国内交叉性学科兴起的必然产物。因此,在艺术学科的办学定位上,必须重视其学科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地区结构,一定要依托于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利用学科交叉的背景,培养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以适应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具体的措施主要有:(1)专业设置以高校自身强势学科作为支持,创建学术品牌。如在交通类工科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通常是源于土建、机械等工科专业(如作者本人就职的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最早源于土建),从学术积累和学识品牌的角度考虑,其学科建设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必须与交通领域紧密相连;(2)在教学体系中,不仅要重视艺术学科专业中,同时也要重视相关学科诸如: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区别于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单一的专业教育,强调其它交叉性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并将相关学科知识纳入必修课程体系。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单方面的灌输式、示范式、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要求。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将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艺术表演和设计型,主要方向是培养艺术家,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京舞蹈学院及地方性专业的艺术学院开设的艺术表演和设计专业。第二类是艺术教育型,主要方向是培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教师,如诸多师范高校所开设的艺术学科专业。第三类是消费市场型,主要是培养商业或市场流通领域的专业人才。在这三类人才培养方向中,第一种类型较为集中,第二种类型较少,第三种类型几乎是空白,而这一类专业的人才正是目前社会急需的,也是理工科类大学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由于它主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探索消费者、(艺术)商品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等方面,因此在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上必须区别于前两类。

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依托于理工类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在注重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理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避免传统夫的灌输式、示范式、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与课程讨论环节,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二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开设专业和设置课程。目前,国内市场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例如技术型、管理型、交通型等等。因此,错位培养艺术学科专业人才,是理工类院校可以考虑尝试的途径。具体的途径可以是在尊重基本的艺术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营销等新型应用门类作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融入艺术学科建设,同时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依托于学校资源,与国内外知名学院、艺术团体及公司建立广泛交流合作,积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部门,如各级政府文化芝术管理部门、各类艺术院校教育管理部门、各类表演艺术团体、设计公司、影视业、演出公司、群艺馆等部门输送优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三)调整教师配备结构

理工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教育大部分由于学校办学起步晚,经验不足,而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开设专业又较为全面,包括有艺术设计专业、动画设计专业、艺术管理专业、广告策划等专业同步进行使得师资队伍建设无法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需求。大部分理工类院校的艺术专业师资力量受到专业特点的限制在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能在理工类高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中形成合理的阶梯式师资结构,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两方面双管齐下。

出于实际教学和教学评估的需要,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要着重于建设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则是在师资结构的角度上考虑办学的规模和学科建设方向。因此,从兄弟院校引进具有高职称的教授、副教授,在职称评审政策上区别于工科专业要求,根据专业特色给予一定的政策倾向性,加大力度培养本校讲师、助教,使其合理师资年龄结构在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上合理搭配等,都是调整师资结构的良好途径。

此外,根据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科专业特色的多元化特征,针对“本土”艺术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一来在科研上易于形成综合性的专业团队,完善学科的发展;二来在教师实践教学中,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的学习能力,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能够精密结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这里所提的综合管理水平一是教学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保证方面,二是学科建设的科研管理水平,主要针对科研团队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学科建设产生的影响。

艺术专业原本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在理工类院校背景下其学科的建设是无法避免其教学型和研究型的特点。从教学管理上来说,长期以来,由于学科特性,艺术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形成了自由化、随意化的倾向,教师教本的老旧,随意教授内容,更改教学时间,学生自由散漫,迟到旷课及上课睡觉等陋习已普遍存在。原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学活动,常常被分解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单位。为保证艺术学科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上,需要严格按要规章制度落实日常教师的上课、调课、听课和查课工作,对于教学事故要查明原由,公平处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应该形成相匹配的联动机制,共同了解和管理学生的上课情况。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需及时记录学生的考勤与课堂教学情况,并同时将相应问题反馈给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辅导员及时对学生做相关工作。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协调,通过高效、严格进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十年来,综合性大学在艺术学科建设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日渐隆厚,甚至在学术研究领域可以与单科艺术院校并峙,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推出了不少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而越来越多的艺术界学术精品、学术大师相继在综合性大学中产生,从艺术学科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取得这样的成果与他们学术团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工科院校背景下的艺术学科专业建设可以借助其严密、规范、有序的学科,逐步由个体创作的状态转为集体合作的模式,以依托和抱团发展的方式提高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注重学术及品牌创立,并最终以团队的形式为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其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的由来始于高等师范教育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师范教育起步较晚,且历来采用封闭定向为主的教育体制,直至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我国的师范教育才真正开始走向开放型教育之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分别有以下情况:一是开设在专科学校内,比如国内较著名旅游高等院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重庆旅游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二是开设在综合大学下的二级学院或系别,通常是以培养本科、研究生层次及以上的人才。国内属于此种情况的大学比较知名的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厦门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渤海大学旅游学院等。但我国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在高等师范院校内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人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等是国内较早一批开设该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此后,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在全国各高师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芽开花。

“师范转综合”以后的高师院校,由于其前身的师范背景,师范类专业教育的优势相对来说较容易把握,而处于师范院校内部的非师范专业则相对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以高等师范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情况来窥见一斑。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保证调查对象的可比性,本次调查选取同一区域内的五所高等师范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的院校包括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以这五所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非师范专业的代表进行研究。其中,内江师范学院以专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为培养对象,绵阳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开设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西华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同时开办了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此次调查采用资料分析方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各高等师范院校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等进行了详实的掌握与了解。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学院中已经普遍开设旅游本、专科专业,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比上年增加8所,在校生39.74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通过对以上四川省几所高师院校的调查,总的来说,现行培养模式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相悖,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不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

(一)培养目标趋同,缺乏特色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各高师院校来说,与综合院校相比,其培养目标上几乎没有差异,都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为目标。然而,各高师院校还存在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与本科层次的无相差别,研究生层次和本科生层面的相差无几,缺乏多样性。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的旅游人才层次和规格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面以各高师院校本科层次该专业培养目标做比较,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各高校培养目标趋同,并无特色可言。

(二)专业设置随意,专业设置较少且雷同

首先,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缺乏明确的学科定位。按照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旅游酒店管理应该隶属于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按照常理应该把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开设在工商管理院系下。而现实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还没有如此规范,设置在诸如地理学科下的有,设置在历史、经济管理学科下也有,而且专业名称也颇有意思,例如,旅游地理、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经济,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就将其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建立在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内江师范学院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划分在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则是将旅游酒店管理纳入经济管理学院。

其次,专业设置雷同,缺乏特色。专业方向或者专业设置一般只有旅游管理和饭店管理两个专业,或者直接统称为旅游酒店管理,几乎不考虑社会所需的旅游景区人才、旅游教育人才、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有待加强。

再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例如,内江师范学院在其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都开设了专科层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西华师范大学设置旅游酒店管理相关专业三门,分别开设在管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下。

(三)课程设置混乱

高师院校设置非师范专业例如旅游酒店管理很多都是依托其原有专业,在原有学科例如历史、地理等基础上建立的,因而设置在这些学院或系别下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其学习的课程也多为历史专业或地理专业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外加几门专业课:《旅游学概论》、《导游实务》、《饭店管理》、《旅游资源》等,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过专、基础课面窄,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开拓。

(四)教材建设严重落后

尽管国家教育部组织和进行了多次教材改革,例如,“‘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但高师院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承性,导致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过旧的知识内容难以适应现代旅游教育的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讲授,很少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成果。

(五)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以本科四年学习期间为准,实践实习通常为3个月,而且多安排在最后一年,其余时间为理论课。理论与实践时间分离。技能培训方式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灵活。与企业合作,委派学生实习,缺乏合适的管理方法,收效甚小。例如乐山师范学院,在校期间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3周,安排在假期进行。专业实习包括资源景区、旅游行业调查研究和旅游企业业务实习,总共22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必须提交个人总结和实习调研报告(论文)。劳动教育四年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校内劳动6周,分散在各期进行。西华师范大学专业见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同时社会实践课安排在假期进行,并完成实践报告。学习理论课的时间与学习实践课的时间分配不均,且彼此分离,导致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指导和纠正,缺乏必要的管理,因而实践教学的质量并不高。

(六)生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不足

教育资源的占有量不足,突出的表现在非师范生的实训基地、实训实验室稀缺以及师生比偏高,难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指导。其中,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比较丰富的绵阳师范学院,拥有绵阳师范学院企业服务研究中心、绵阳师范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绵阳市史学会等研究机构。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杭州、海南等五星级以上三十余个酒店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其他几所高师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普遍不足。

三、结论

通过对以上各高师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模式的研究,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还存在培养目标缺乏特色,专业设置不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其中专业培养目标的毫无特色是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残败的原因和症结所在。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面准确的摸清师范院校可为自己提供的土壤和肥料,针对在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对专业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统筹协调,找准自己在师范院校中的角色定位,探索出一个科学、合理、适宜的专业培养模式,在实现自己专业价值的同时,应对师范教育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Z].高等教育部,1954.

2、高校六十条[R].教育部,1961.

3、普通高师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Z].教育部,1988.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Z].国务院,1993.

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国家教委,1993.

6、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7、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第5篇

一、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是物流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家推出新课标改革的大势之下,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无论是在目标培养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体系之下都有很多的弊端,对于当代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起到了的制约。

(一)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不完善。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主要是职业性和针对性,特别是依靠定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现代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中,主线的设计是书本知识,没有相对应的课程渗透职业培养的元素,导致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和实践教学产生脱离,致使学生学不到全面的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和练习都是被动的。

(二)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现代的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是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特别是依靠于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在开展教学模式时,大多是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填鸭式的教学导致教师教学非常累,学生学习的非常枯燥,还没有教学效果。缺乏很多的实践教学,学生对于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的理解大都是处于理论知识的粗浅界面,严重限制了学生增强综合能力。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教师主导型较高,学生只是盲目的接受知识,没有实践操作,导致教学效果每况日下。

(三)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非常模糊。

现代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实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以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为主要学习方向,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在设计课程中,实用性不足,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进而,为了培养物流人才,要依赖于市场上的需求,要对所培养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但是现代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和实际中的市场产生了悖论,特别是市场的变化和培养的方向存在极大的偏差,导致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陷于窘境之中。

二、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教学方向的改革

在国家推出新课标改革的大势之下,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才是顺应国家新课标的科学措施。进而,寻找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中所存在的实际教学弊端,采取科学的有效方法,教学模式要多元化,完善课程体系,才是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依靠于改革,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定位好教学的角色,教师起铺助,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角色的定位明确是其关键之处,过于填鸭式的教学导致教师教学非常累,学生学习的非常枯燥,还没有教学效果。缺乏很多的实践教学,学生对于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的理解大都是处于理论知识的粗浅界面,严重限制了学生增强综合能力。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铺助,学生为主导,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将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起到指导性价值,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单调、枯燥的理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培养好教学明确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指导方向是职业能力,得以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目标。实际的市场需求和教学任务两相结合,将培养职业素养,融入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去,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才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模式要多元化。

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才是深化教学的改革基础。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多元化演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案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也就变的充裕起来。

1.项目教学模式。

老师起指导性作用,学生为独立或者是一个团队的方式,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工作,就是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模式侧重体现学生的实践教学,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以实践性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

2.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提出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方式,强调实践教学。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靠于课程的内容,来设计多元化的任务方式,学生自我进行解决任务,老师起指导作用,强化学习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的实体是实践教学,依靠案列进行实践教学,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加强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原则。教师将案列和实践教学两相结合,从而达到了科学的教学活动。学生基于真实的案例,可以更加科学的增强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角色的定位明确是其关键之处,过于填鸭式的教学导致教师教学非常累,学生学习的非常枯燥,还没有教学效果。缺乏很多的实践教学,学生对于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的理解大都是处于理论知识的粗浅界面,严重限制了学生增强综合能力。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铺助,学生为主导,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将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起到指导性价值,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单调、枯燥的理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奠定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