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辩论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处于此状态的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并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1]。处于亚健康的人,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亚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提出亚健康的概念并关注亚健康的问题[2],由于西医理论的局限性造成西方医学界至今没有提出很好的治疗方法,而具有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祖国传统医学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亚健康的调治体现自然、安全、有效的原则,使个人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可以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如郁病、心悸、眩晕、不寐等病症。
1.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起居很难做到有规律,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外伤劳损、过度等等,使人体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致阴阳、气血失衡,患上疾病。
1.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
《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皆可致相应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使机体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如当代社会不断深化的改革,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与行为的强化,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使人思虑过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应激因素,使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入越来越多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心理状态不适应,由此产生过度的情绪变化,如抑郁、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等,进而影响人体内在脏腑的自稳调节机制,导致平衡失调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情绪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内侧的“饱中枢”和外侧区的“摄食中枢”,进而可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胃液的分泌和胃肠的蠕动[3]。
1.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中医认为:过食寒凉则易伤中阳,过食辛辣易致胃火及脾胃湿热,过食肥甘滋腻之品则易化痰生湿,脾胃失其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于需养,日久可致诸脏虚损,导致亚健康的产生。
1.4劳逸无度,阴阳失衡
肾乃先天之本,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肾精所化之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有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作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常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如出现一定限度的偏失,未成显著疾病状态即为亚健康。人到中年肾精渐衰,加之劳逸无度,肾精暗耗,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而致病症产生。
2中医防治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经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强调“治未病”,而且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防治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主张顺应四时,劳逸适度;调摄精神,平衡心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固本培元,藏精保肾;所谓“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于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正确对待金钱、地位和权利,以乐观、平常的心态面对,所谓“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无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客,病安增剧”。
3辨证施治
3.1气血亏虚型
头昏目眩,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稍劳尤甚,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病因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起居失调或年老体弱等耗伤元气,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四君子汤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血虚甚者加当归,汗多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等。
3.2肝郁气滞型
精神紧张,烦躁易怒,或忧思抑郁,胸胁胀痛,寡言少语,喜太息,时有悲伤欲哭,情绪低落等,舌黯红,脉弦滑。此乃情志不节,致肝气不舒,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或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解郁[4]。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减。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白芍、川芎、当归、佛手、丹参、绿萼梅等。
3.3心脾两虚
神疲倦怠,憋闷气促,四肢乏力,纳少便溏,肠鸣腹胀,舌淡,苔白,脉濡细。脾胃乃后天之本,为一身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开,而成天地之泰,若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病症。治宜健脾益气,调养心脾。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药有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当归、柴胡、枣仁等。
3.4肾虚型
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者常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阳萎,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舌淡胖,脉细弱。此乃禀赋薄弱或房劳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所致。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者证见头昏目眩,手足心热,少寐健忘,腰酸腿软,遗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皆为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之后,真阴耗伤所致。治宜滋养肾阴。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总之,亚健康虽不是病,但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和谐因素,由它导致的众多症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疾病,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从而通过合理生活方式和中医辨证论治来积极调理、治疗,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自我稳定的状态,获得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龚海洋,王绮.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
[2]吴桐,张巧丽,雷顺群.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调查报告[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26-127.
[3]仲高明.胃肠道功能紊乱亚临床期的防治思路[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10.
【摘要】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是我们医疗工作者不懈的努力。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可以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医院;服务;医疗纠纷
医院的服务水平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医疗纠纷事故也是社会热点之一。由于医院管理水平高低有别,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及责任心不同,医疗后果的难以预测等因素,使得在医疗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医疗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身心损害,而且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引发社会矛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可以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
一、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现代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内涵也逐渐被认识。目前我国医疗机构服务意识不强,医疗服务质量状况不尽人意,医疗行业存在服务意识淡漠现象,因此提高医护服务质量是摆在所有医疗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医护人员一定要牢记服务宗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完善措施,继续推进。
(一)把医疗服务质量做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主要内容。针对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院长责任、规范执业行为、严格收费管理、加强评价监督,探索建立医院规范管理和医院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通过管理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使群众亲身感受到加强医院管理带来的实际效果。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其中,对病历管理要重点加强病历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三)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可以改进的环节有,优化就医流程,简化环节,科室布局合理,提高挂号、收费、取药等窗口人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加强挂号管理,创新挂号便民方式,提高预约挂号比例,开展就诊流程指导,增加专家门诊数量。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门诊提供导诊咨询服务,有候诊椅、饮水、轮椅、电话等设施。
(四)明确责任,落实监督
健全领导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对管理混乱,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存在缺陷的部门或环节,要能明确责任。加强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严肃处理,要探索建立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和长效机制。
二、通过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措施
临床医疗活动中,如何减少医疗纠纷是每一个大夫都很关注的话题。在目前社会对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还不是十分理解的今天,通过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措施如下:
(一)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
加强医患沟通,是减少医疗纠纷、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院声誉的需要。通过加强医惠沟通,使医惠之间出现相互理解的氛围,医患关系得到明显好转,从而使医疗工作得到保证,也保护了病人的根本利益。
(二)规范各种资料填写,减少医疗纠纷
例如护理记录作为医疗病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医疗纠纷举证提供了依据。依照“条例”及“护理常规”,并根据市护理质控有关规定,护理部积极应对,修订书写标准,进行全员培训,组织网络实施,切实规范了护理书写,使护理活动有章可循,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减少医疗纠纷。
(三)换位思考,了解病人不满意的原因
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是对医护工作者的要求。病人对医生的不满有哪些,了解不满的原因,才能有效应对。仔细聆听病人的主诉,理解病人的痛苦和家人的担心,让他们感到尊重而不是被忽视。
(四)交待医疗的风险和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未雨绸缪总比亡羊补牢效果要好,比如说术前手术签字,就要把手术风险交待清楚。丑话说在前,病人和家属会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一旦出现问题,比较容易沟通。但要注意的是,对那些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要强调,不能对每一种可能性都用同样的分量的语句。否则,病人会觉得医生在例行公事,反而不利于让病人理解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五)医疗机构要加强门诊医疗的透明度
加强医护、患、媒体三方面的沟通,是增强透明度的方法和手段,向患者明示各项诊疗收费标准,各科室专业技术情况,专家出门诊的时间,检查地点、时间、注意事项以及作息时间、联系电话等,均应让患者清楚。
(六)提高医疗管理信息化水平
医院的管理庞大而复杂,目前还不能像汽(下转第90页)(上接第16页)车等制造业一样,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经电脑控制,但医院必须建立自己的监控系统,这将降低医疗纠纷及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例如,天坛医院将很多诊疗常规有机的融合到医生工作站电脑系统中,将制度上的东西落实到实处。每当医生在电脑上开医嘱时,电脑会监控医生的医疗行为,起到实时警示的作用。
目前,医院对推进医疗质量的办法是转变医疗模式,包括从静态的管理转变为动态的管理、从终端的管理转移到环节的管理;从原来一些定点的检查变成对全过程的检查,这对医院的服务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要把医院的所有医疗过程都要纳入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中。总之,良好的人文关怀﹑精湛的医疗技术以及正确的沟通技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减少医疗纠正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是会计师们在职称评选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如何应对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会计的专家罗列出一下几点意见。关于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的几点建议。
1、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因为好的准备,才是成功的开始。在答辩前,应该进行资料收集,带好所有资料,准备的越充分越好。
2、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前把论文反复的看几遍,熟读熟记,让自己做好准备。
3、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时候要有时间观念,最好带着手表,这样能给自己一些紧迫感。并且回答问题时候,要注意层次的梳理。对于高级会计师论文方面以为的题目,也不要紧张,仔细思考,应答。
4、穿着打扮要得体。要注重仪表,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关键词】 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关键词】高血压;辨证论治;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75-02
高血压病是临床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血管等并发症,危害性极大,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此病不仅要控制血压,更重要的在于降低靶器官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施治的方式对高血压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在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优势,已被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中医的预防保健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很好的帮助。因此高血压的中医辩证论治及预防保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
1高血压的中医辩证论治
1.1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高血压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头痛”、“肝风内动”等范畴。早在《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其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肝厥头痛必多眩晕。《丹溪心法》指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
1.2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特点: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在于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肝肾阴阳平衡失调仍是高血压的主要病机。内因在于精气衰退及禀赋阳盛阴虚,外因以情志为主,兼及饮食及劳倦内伤;高血压的病理因素可分为实性病理因素及虚性病理因素,其中虚性病理因素有精亏、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性病理因素有阳亢、火、痰浊、(肝)风、瘀血、气郁、气逆、水湿、瘀毒、内燥等。病位主要在肝与肾,脾、心、肺及络脉、冲任等。
1.3高血压的常见证型及治法:血压病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了高血压的常见证型主要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络等,病证演变的一般性的规律为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阳虚,痰湿、瘀血可见于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1]
1.3.1肝阳上亢型:多因情志不舒,肝失条达而成郁,郁则生热。症见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目赤多眵,烦躁易怒。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泄热降火。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选用龙胆草、夏枯草、黄芩、、栀子、生地等。
1.3.2阴虚阳亢型:素体阴虚或久病耗伤阴津,致使肝失滋养,肝阳上亢。症见头痛头晕,记忆力差,目涩口干,烦躁易怒,夜寐不宁,手足心热。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育阴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选用天麻、钩藤、黄芩、杜仲、桑寄生、夜交藤、牛膝、丹参等。
1.3.3痰浊中阻型:素体肥胖,或恣食肥甘,伤于脾胃,中湿不化,湿聚生痰,痰浊壅塞。症见头晕头痛,或头昏如蒙。神疲懒言,食少纳呆,胸痞脘闷。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化痰。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加减。选用天麻、半夏、白术、茯苓、陈皮、菖蒲、贝母等。
1.3.4肝肾阴虚型: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不足,可导致肾精不足,反之肾精不足,也可见肝血亏虚。症见头痛眩晕,耳鸣口干,视物模糊,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玄细。治法滋养肝肾,补益精血。方药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加减。选用枸杞、、地黄、山萸肉、茯苓、桑寄生、当归、沙参、首乌等。
1.3.6瘀血阻络: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正常流布,故宜引起眩晕头痛,痛剧如刺,颈项强直,入夜尤甚,心悸失眠,耳鸣烦躁,舌质紫暗,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定眩止痛。方药血腑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选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熟地、黄芪、丹参等。
1.3.7高血压夹杂证的治法:头晕、胸闷、痰多、肢体麻木为夹痰湿症候。可用贝母、半夏、陈皮、竹茹、胆南星、天竺黄等。心悸、怔仲、神志不宁、易惊善恐,为夹心火抗盛症候。可选用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磁石、龙骨、牡蛎等。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甚则抽搐,为阳亢化风症候。加用全蝎、蜈蚣、地龙、嫩桑枝、签草等。面色咣白、下肢酸软、夜尿多或阳痿滑精,为阴损及阳症候。可加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益智仁等。阴虚肠道失去濡养而致大便干燥,加用生地、玄参、麦冬等养阴药,多数病人服药后胃气下行,大便通畅,血压降低。另外由于肝阳爆亢,肝风内动,可见到剧烈头痛,甚则抽搐等高血压危象的表现。临床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重用镇肝药物,另用羚羊角6克另煎,频饮或加服至宝丹1-2丸,确能取得良效。
2高血压的预防保健
2.1高血压病的预防保健:中医有“治未病不治己病”,中医学重视“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通过增强正气,防止病袭达到防病目的,强调一级预防;既病防变,强调发现病变要及早治疗,控制病情,预防变证、坏证。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于有患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的人要早预防,因此近年提出的“高血压前期”的概念使高血压的预防问题受到重视。疾病前期无病可辨,但有证,在早期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按照辨证论治原则进行整体调控,通过望、闻、问、切把握机体偏性,病机特点,积极应用中医药疗法(包括针灸、饮食、气功、中医心理疗法等非药物治疗)加强综合防治,疗效较好,可减少或推迟高血压的发生。
2.2防治并发症,保护靶器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高血压作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认为高血压病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血压,更重要的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这种观点的转变与传统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特别强调整体观念、综合辨证、多环节调理的思想有吻合之处。大量的研究也证实中医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防治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2-5],例如中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并且通过针灸、推拿、药浴等康复措施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后遗症也有很好的作用,从而提高或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3高血压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2.3.1调养精气神,保持阴阳、气血平衡:依据天人相应之理,顺应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如《素问》所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不下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或其心”只要做到这些,就能内守精气神,纵然有大风苛毒也不能为患。就是说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饮食有节,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使大脑的疲乏现象及时解除,从而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减低,心跳变慢,周围血管舒张,血压相应下降。
2.3.2调情志:心理因素与各种社会因素往往是构成高血压病的诱因,中医称为“五志过极”或“七情内伤”。生理心理的变化会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出现躯体、心理、行为的异常,诱发高血压。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善于控制情绪,消除精神紧张和焦虑。
2.3.3节饮食:《素问》曰:“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痰也”。二千年前,医家已认识到过食肥甘厚味之弊端,主张少食肥甘油腻腥膻辛辣之品。另外中医认为咸味伤血、上火,又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减少钠的摄入,可减少血浆容量,使血压下降。故血压高的老年人宜少食咸味食品。
2.3.4坚持锻炼"高血压以脑力劳动者得的较多,而从事体力劳动或经常作运动锻炼的人患病较少,运动能促进人体气血流畅,疏通血脉,以增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使肥胖不易形成,痰浊不易堆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锻炼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可烦止动脉硬化,改善心脑供血,有效地预防高血压。
2.3.5改善居室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使人心旷神怡,延年益寿,当前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恶劣的居住环境对心理状态有着明显的影响,往往给人带来烦恼与不快,这对防治高血压是不利的,特别是高分贝的噪音能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明显的损害。而好的环境则会使人心情舒畅,消除紧张,解除疲劳,使血压渐趋稳定或下降。
2.3.6戒除不良嗜好:首先是坚持戒烟,香烟中所含有害物质尼古丁,能刺激心脏,加快心跳频率,并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使儿茶酚释放,从而引起全身血管的收缩,使血压升高。其次是戒酒,长期大量饮用烈性酒,则会损伤动脉血管壁,从而加速动脉硬化,使高血压难以控制,此外烈性酒属高热量食品,长期饮用易致肥胖,使高血压病发生率增加。再就是忌饮浓茶,尤其是忌饮浓烈红茶,因为浓茶中所含的茶碱高,可引起大脑兴奋不安,失眠、心悸不适等,从而使血压上升。而饮清淡绿茶则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和预防。
3结语
总之,在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中医药注重整体调节、运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指导临床,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强调多层次、多环节,综合调理,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浩,陈可冀.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进展、难点与对策[J]。世界中医药,2007,2(1):3-5
[2]王振涛,朱明军.重视中医药防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研究[J].南中医,2001,21(1):30
[3]方显明,黄红英.原发性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中医药研究进[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532-53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