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辩论方法技巧

辩论方法技巧

辩论方法技巧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第1篇

1法庭辩论的技巧

法庭辩论技巧系指各方当事人及其人(或被告人的辩护人、公诉人)在庭审诉讼活动中,为保自方合法权益,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在依据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就自己的诉讼主张所作出的全盘计划和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谋略。对律师业来讲,亦称“庭辩艺术”。

在律师工作中,法庭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罪与非罪的分歧,也有此罪与彼罪的争议;既有证据效力上的分歧,亦有适用法律上的争议;既有实体法上的分歧

,也有程序上的争议……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得益于雄辩。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当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各方之间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此时,一方律师如不讲究“战术”,不懂得辩论技巧,就难以沉着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辩论言辞,更无法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实现运筹方略的要求。事实上,虽有好的辩论方案,但临庭辩论时,因不能把握时机,不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本已掌握的“铁证如山”的事实因没能发挥作用而导致辩论失利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见,论辩艺术在律师业务活动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师业务才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品评律师办案质量及其称职与否的标准尺度。因此,有必要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有关技巧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功与操作技巧

人的思维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达到影响他人的作用。表达得好坏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但表达技巧也是关系到表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称职的律师,不仅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应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文字表达技巧

综合案情,理顺辩论思路,写好词、辩护词,是每一位律师在庭前必做的一项基础工作。材料的组织必须做到:1.字斟句酌,用词准确;2.调配语句,合理布局;3,篇章衔接,环环相扣;4.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恰当。

(二)语言表达技巧

纵观每位成功律师,在出庭辩论、时,都具有驾驭、支配辩论形势的能力。庭审制度改革为每个律师在这方面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庭审辩论中,律师应当做到:1.脱稿,并善于把前言说好。在设计这方面的语气和选择言词时必须达到的效果是:①立即抓住整个法庭的注意力;②传达案件的严重性或表现出对本案的真诚;③表明对本案的信心。2.控制语速,并吐字清晰。有了好的辩论内容,还需有好的表达方式。律师在庭审辩论时,应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准确,音调和谐,快慢适度。力争达到声调上的抑扬顿挫,以提高论辩感染效果。3.善于入情入理。语言可以伤人,也可以感人。用辩论语言伤人,对于律师职责来说则是不道德的。但律师的辩论语言以情感人,则是可取的。使用这一语言情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具体案件的辩论语言感彩,要有与案情相适应的基调。②绝不能带有当事人的感彩。律师操作的情感就是经过理智语言处理过的辩论情感、法律语言情感。③情感措辞应是发而不露、放而不纵、委婉、曲折、含蓄的中性语言。

(三)形象技巧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第2篇

从根本上看,辩论赛是一种游戏,因而辩论技巧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即使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但如果不善于表述,不熟悉辩论技巧,在场上是不可能表现得很出色的。反之,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技巧,但其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最高超的辩论技巧也无法展示出来。所以,把知识积累与辩论技巧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

先讲知识积累问题。在选拔辩论队员的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队员在知识结构上都比较弱,他们可能对本专业的问题比较熟悉一些,但一走出专业的范围,就有邯郸学步,寸步难行的味道。一个人如果知识很弱,去参加辩论,就像一个没有钱的人去做生意一样,是很难成功的。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解决好知识积累的问题?这是我们在训练阶段中考虑较多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如下的措施:第一,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增加背景知识。人们常常把文科的知识比喻为一座金字塔,不了解宽泛的知识背景,想在某一专业领域里做出出类拔萃的成绩是不可能的,想在辩论中运用自如、应答如流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作为知识背景的学科非常之多,如哲学、历史、伦理、政治、经济、宗教、艺术、逻辑、修辞、生态、社会学、医学、文学等等,如何才能迅速地完成知识积累工作呢?光是一门学科,就可以讲上几个学期,通过

一、二次讲座,队员们能把握住吗?“知识快餐”可能吗?实践证明是可能的。在每次讲座中,我们要求专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讲:1.本学科的基本概念;2.本学科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3.本学科研究在当代的热点问题。把这三个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讲清楚了,队员们就能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者的结合中迅速地了解一门学科的概况和问题之所在。这样一来,也就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背景知识。采用这种方式,我校的三十多位专家为队员做了五十多次讲座,大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第二,分析有可能入选为辩题的当代热点问题,重点理清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当今世界上,热点问题是不少的,如民族冲突与战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发展的问题、世界政治新格局问题、南北和南南关系问题、当代新儒家问题、亚太经济圈问题、艾滋病问题、安乐死问题、联合国作用问题、人口问题、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市民社会问题、后现代主义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就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组织一些专家讲座,有针对性地讲;另一方面,也借阅了一批图书和刊物,供队员们阅读,使他们对这些问题尽快获得感性认识。第三,精读《四书》。考虑到辩论赛作为华语推广活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是比较重视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理应多做些准备。我们除布置队员熟读《四书》外,还要求他们熟读《孙子兵法》、《道德经》等重要著作。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队员们在辩论时从容多了。刚开始参加辩论时,他们常常出现口误,主要是背景知识不熟悉,对方提一个比较深入的问题,就无从应对了。现在,可调动的知识积累多了,队员们在辩论时就能左右逢源,自出机杼,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给评委和听众留下知识面很宽的印象。另外,在每次讨论辩题时,如果我们发现哪位队员的知识有不准确之处,就马上进行纠正。在训练时,除了一些共同的项目,我们也根据各个队员知识结构的特殊情况,分别对待,缺什么补什么,使队员们的知识积累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新加坡辩论凯旋后,队员们对专家们的知识讲座始终怀着感激之情。另外,在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题下来后,我们还请一些专家进行“会诊”,进一步强化了专题知识,从而在辩论中能达到引经据典、挥洒自如的境界,获得评委和听众的一致好评。知识积累是重要的,但不讲究辩论技巧,它仍然是空的,它或许适用于作学术报告,但却不适用于辩论。剑桥队之所以负于复旦队,问题主要不是出在知识积累上,而是出在辩论技巧上。尤其在辩题上不利于某一方时,这一方如果在技巧上不能高对方一筹,是很难取胜的。在辩论技巧上,我们以为,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1.攻其要害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2.利用矛盾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3.“引蛇出洞”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在我方和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4.“李代桃僵”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的。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我们在抽签中得到了辩题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我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我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力气纠缠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知识积累与辩技巧关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第3篇

那么,如何提高辩论技巧呢?我觉得汲取古人策论中的养分是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下面我就结合大家熟悉的几篇文章谈谈古人的论辩技巧。

一、控场技巧

辩论演讲应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这不仅有利于辩者充分发挥才智,而且有利于对真理的探求。这就要求论辩者具备一定的控场技巧,最主要的是心理的控制。

1.尊重他人。

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却也要“徐趋”而“至而自谢”,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

2.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

《触龙说赵太后》记载:触龙刚见太后时,“太后盛气而揖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为人质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面的尴尬境地。所以,见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而是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从而使太后慢慢消了气,和谐的谈话氛围形成了,自己陈述意见条件的也就成熟了。

3.要审时度势,巧抓时机。

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楚策一・江乙说于安陵君》章,记叙江乙劝说安陵君应向楚王表示自己的忠诚,以此“深自结于王”,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安陵君接受了他的劝告,却“三年而弗言”,后来,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突然乐极生悲,安陵君这才抓住机会进言,由于时机恰当,使楚王极为感动。

二、进攻的技巧

1.巧藏问机法。

论辩之时,向论敌发问,是一种具有很大威慑力的方法。它可以迫使对方陷入进退维谷、不打自招的境地。《孟子谓齐宣王》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孟子见齐王,意在责其“不行仁政,丧失民心”。试想,客居之臣,若直接诘问万乘之主,他能接受得了?机敏的孟子却从“对失信的朋友”、“对失职的官吏”怎么处置问起,让齐王说出“与他断交”、“撤掉他”的话之后,猛然提出了“假若一个国家治理不好应怎么办”的问题,齐王就是清楚了孟子的目的,也欲辩无辞了,直窘得左右张望岔开话题了。这真是问者有心巧设伏,答者无意自结网。

2.窥短击虚法。

参加辩论双方宛如两军对垒,唇枪舌剑,充分表现出辩论者的勇气和智慧。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辩论中,辩论的双方或一方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因此,机敏地捕捉战机,迅速还击敌人。

孔融小时是个奇才,很会说话。一天大夫陈韪讥讽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别看小时候挺聪明,长大了不一定很有能力。孔融听了,道上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弦外之音是,显见你陈韪就是一个无能之辈。陈韪听了这话,面红耳赤,一时语塞。因为孔融敏锐地抓住了战机,反宾为主,在言语上占了上风。

3.偷换概念法。

《战国策》记载: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中射之士的辩辞明显把“可食”和“不死”两个多义词进行了曲解,偷换概念,使对方陷入窘境,左右为难。

三、修辞运用技巧

先秦的谋臣策士在交际中很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从而通过增强语言的气势和力量说服对方。

1.铺排渲染。

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为了让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要反复强调渲染,而排比是最基础和普遍的论辩修辞手法。请看下例: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怒也。”

在这一段文字中,唐雎借助排比句式将历史上一系列仁人侠士行刺的事例摆出来,形成排山倒海、狂风扫地之势,将秦王的威风一扫而光,秦王的精神防线被彻底击垮,于是出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的令人拍手称快的场面。

2.取譬设喻。

譬喻法,即打比方,目的是不直接刺激对方,使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意见。如:《庄辛谓楚襄王》篇,庄辛为了说明“居安思危,必致后患”的道理,以蜻蛉、黄雀等为喻,由浅而深,反复阐述了只顾眼前利益,贪图安乐以致丧生的危害,使楚襄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不得不改弦更张。庄辛的论辩,通过比喻既把道理讲清了,又没有直接指责君王,让君王难堪,这正是比喻委婉达意的妙处。

3.对比明理。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律师 口才 素质培养

律师口才,是指律师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直接进行口语表达的智慧和才能。律师口才要有一定的基础一、德是律师口才的灵魂。二、识是律师口才的条件。三、才是律师口才的核心。四、学是律师口才的途径。法律论辩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素质。首先是完善的知识体系,它要求具有深厚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丰富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的理念与追求。其次,要有科学的论辩思维能力,这包括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收敛有度的聚合思维能力以及发散与聚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再次,准确精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沉着镇定的心态与庄重得体的仪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味强调律师雄辩口才需要满足哪些要求并无济于事,因为它并不能就此造就良好的律师口才,律师雄辩口才要有一个“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过程。

在律师口才的培养过程中,如果掌握一些技巧,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前辈们为我们总结了很多方法,有人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论辩基本策略:随机应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釜底抽薪;欲擒故纵,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刚柔并济,情法交融。也有人说辩论口才要着重注意下面几种基本技巧:做好辩论的准备工作;态度沉着冷静;抓住事实、证据、适用法律三个环节;熟练掌握法律;设计辩论方向;讲究策略艺术。他甚至还为我们提供了律师辩论口才的方法,如辩证术、态势术、修辞术、穿插术、控场术、风暴术等。其实我觉得这些方法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而已。这些方法都要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才会明白的。刚才提到了法庭应变技巧,我认为对律师来说,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法庭论辩中的应变技巧,是指当庭审中出现意外的情况或未曾预料到的论辩观点时,机敏地适时地采取措施反驳或说服对方的一种论辩方法。一场法庭论辩的最终取胜,往往在于突然事件出现时应变者的水平和技巧的高低。

很多人都看过一部美国影片《律政俏佳人》,在女主角为她的一位校友辩护的案件中,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就可以发现女主角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应变技巧。刚开始她反复问证人案发当时证人在干什么,虽然证人已经说了她在洗澡。女主角作为辩护律师,在当时简直就不知道该说什么,甚至有点语无伦次了,好像一匹马被缰绳勒住了似的。后来她灵光一闪,抓住了证人说她当时在洗澡这一证词,穷追不舍,步步紧逼,终于让证人主动说出她自己才是杀死她父亲的凶手。这一案件的辩护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女主角语言的流畅犀利,现场应变的迅速有效,而且还能发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思维。我觉得与前面所讲的内容相比,敏捷、严密的思维对于律师来讲是更为基础、关键的。在前面那个案件中,女主角刚开始辩护时思路不是很清晰,思维很受限制,所以辩护起来就无所适从。后来她有了清晰严谨的思路,所以才有了那场精彩的辩论,连法官都惊叹不已。律师的思维纵然不能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但也不能被套上各种枷锁。律师要破除从众型、经验型、权威型、书本型、自我型思维枷锁。

律师应该在确保自己不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的情况下追求逻辑严密,因为法律思维的典型特征便是逻辑严密,严密的逻辑结构能使你的论证无懈可击。下面看一下一个有名的辩论,即林肯为小阿姆斯特朗开枪杀人案所作的辩论:

林肯向证人福尔逊发问:“你认清开枪杀人的的确是小阿姆斯特朗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面,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相距二三十米,你能看得清楚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当时月光很明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等方面看清楚的吗?”

福尔逊:“不是从衣着等方面看清楚的,我肯定是看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正照在他的脸上。”

林肯:“具体时间能肯定吗?”

福尔逊:“完全可以肯定,因为我回到屋里时看了时钟,那时是11点1刻。”

林肯:“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点他在月光下认清了被告人的脸,请大家想一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到了晚上11点,月亮早已下山了,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时间记得不十分准确,时间稍有提前,月亮还没有下山,但那时月光应是从西边往东边照射,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脸朝大树,月光可以照到脸上,可是证人就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脸朝草堆,那么月光只能照在被告的后脑上,证人怎么能看到月光照在被告的脸上呢?又怎么能从距离二三十米的地方看清被告的脸呢?”(法庭宣布被告无罪释放)

本案中,林肯依靠自己平日里所掌握的天文知识和敏锐的思维能力,揭穿了福尔逊作伪证的伎俩,让人叹服不已。

其实,我觉得大家肯定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对于方法和技巧,任别人说得天花乱坠,我们还是很难掌握,对我们而言,那些东西还是别人的,只有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感悟,从而真正明白了,才可能掌握并恰当地运用它。在律师雄辩口才的培养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中国的诉讼实行的不是当事人主义,不像西方那样辩护律师可以居于主导地位,相互针锋相对,法庭的气氛就像战场一样。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法庭辩论是温和式的。在中国,律师辩论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不要仅讲雄辩,而忽视了其它方面。诚如有人说,律师在从事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商业性与社会期待、当事人利益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三个方面的伦理冲突。所以律师在平时的口才训练中,要注意语气、用词、现场环境等,要坚持适当有效原则。律师辩论的目的是达到自己期待的效果,而不是炫耀自己“一舌之辩,强于百万之师”的能力。最后,我还想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也是学习的最好方法。从身边细微之处学习,从日常小事中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培养律师口才的方法。

辩论方法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 建构主义 合作学习 辩论式教学

随着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翻译教学的问题也逐步引起学界关注。翻译教学本身正面临很多问题,亟须找出能解决翻译教学问题的办法和出路。[1]本文作者找到了辩论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办法,并通过实证调查研究证明其实践性和可行性,从而真正解决翻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当今问题重重的翻译教学解决了难题,找到了出路,从而提高翻译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翻译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的翻译教学必须进行切实的改革才能应对国家和社会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迫切要求。在我国,翻译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核心课程, 其重要性不容置疑。然而其实际效果与学生的反响却不容乐观,翻译教学中问题重重,翻译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在当今大多数翻译课堂上,翻译教学手段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无需考虑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感受,教师“填鸭式”地传授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使翻译教学呈现出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特征。[2]笔者认为,国内的英语翻译教学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改变以教师一言堂教授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研究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法问题,这对英语课堂教学和改革具有直接意义。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合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语言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即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获得的。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的个人小组学习成果,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合作互助,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着眼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3-5]

(二)网络技术辅助与翻译能力的拓展

研究者对翻译能力的理解不尽一致。较传统的看法认为译者至少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广博的言外知识和敏锐的感受能力,翻译能力就是“有无翻译经验及掌握与运用翻译技巧的程度”。总之,国内外许多研究者把翻译能力看成语言转换及交际能力。但也有研究者提到运用翻译工具进行翻译辅助的能力。翻译能力并不只涉及运用语言本身进行交际的能力,还包括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翻译工具来协助译者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6]

网络信息资源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译者可以借助网络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甚至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译文进行参考,还可以检验译文地道与否,从而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与质量及准确性。

三、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上课之前

教师提前一次课给学生布置翻译作业,并提出具体要求。翻译作业应与下一次课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有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难度上,材料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 长度上,材料不宜过长,几个句子或者一小段即可;内容上,要具备鲜活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多样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该翻译作业的内容涉及下次课的讲课重点,所以,教师在布置翻译作业的同时,还要交代必须注意的翻译部分,并告诉学生,这些该注意的地方就是下次课的讲课重点,并让学生提前预习讲课重点。

以定语从句的翻译教学为例,教师布置了一小段话作为翻译作业,里面涉及几个定语从句,而定语从句的翻译就是下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时候,教师就要提醒学生,要提前预习定语从句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并在翻译时特别注意定语从句的翻译。

(二)第一节课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该次课的第一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必须完成四个步骤:

首先,在全体学生已经提前预习新课句型特点及翻译技巧并了解翻译作业原文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在网络的辅助下,独自完成各自的翻译作业。

然后,待每个学生完成各自的翻译任务之后,将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根据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内部确定自己的公共邮箱,小组成员把个人的译文发到自己组的公共邮箱,认真阅读组内成员所有译文。

接着,组内成员凑到一起,充分讨论,努力理解全文,利用各种翻译技巧,综合每人的译文,取长补短,优化完善,整理确定小组最后的“完美”译文。

最后,组内成员准备辩论材料,就辩论中其他组同学可能提出的各种质疑或问题做好相应的反驳和准备,确定小组辩论代表,并把最终译文及相关资料制作成课堂展示多媒体电子文本。(对于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将会在第二节课上时得到解决。)

这一阶段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第二节课

同样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该次课的第二节课,在第二节课中,学生也必须完成四个步骤:

1.教师简单介绍翻译技巧

第二节课同样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上课开始,教师首先讲解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定语从句的翻译教学为例, 教师用大约5分钟简单讲解定语从句的特征及翻译技巧(更为详细的补充解释放在下一步的辩论中进行),让学生在自己对定语从句预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深对定语从句的理解和学习。

2.小组代表课堂展示多媒体译文

在教师大体讲解完重点教学内容后,学生自愿或者由教师随机挑选一个组开始该环节。这一环节持续10分钟。小组代表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译文,解释关键词语,陈述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分析困难句子结构,讲解重要句型,尤其是刚学习的新句型(比如上面提到的定语从句)。在这一过程中,讲解者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课堂初始教师的新课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若是讲解者在教师新课讲解之后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有新的想法,想修改自己的某部分译文时,在他讲述译文过程中要及时提出自己的新看法、新译文;第二,对于讲解者该组成员讨论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讲解者要在讲解译文时及时提出来。对于教师,教师应尽量避免打断讲解者,要多做记录,以便后来评析。其他学生要集中精力听讲,适当做记录,为接下来对讲解者的评价及辩论做好准备。

3.问题与辩论

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左右。学生自愿或者教师随便挑选学生向译文讲解者(答辩方)提问,提问范围广泛,大到译文结构、翻译方法、语言分析等,小到选词或者发音等,然后讲解者针对提问问题进行回答。期间,学生与讲解者(答辩者)或其小组进行辩论。学生对讲解者(答辩方)的讲解进行评论,肯定或批评,肯定译文的优点,批评其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而讲解者(答辩者)或其小组对学生评论不当之处进行反驳。学生针对不同意之处继续对讲解者(答辩者)或其小组进行辩论。

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保证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学生辩论过程中,教师也应针对辩论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向讲解者及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让其做答,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辩论的气氛。当问辩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受知识所限而使辩论受阻碍时,教师就要发挥其指导者的作用,指点迷津,“化解双方矛盾”。

以上面的定语从句翻译教学为例,讲解者在展示自己译文的同时要讲解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及技巧,然后,学生对其提出问题并进行辩论。期间,教师针对定语从句翻译方法及技巧问题再向学生及讲解者提问,从而对刚上课时教师对定语从句讲解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这样学生对新课定语从句的翻译学习也了如指掌了。

4.教师总结

辩论结束后,教师就要“趁热打铁”, 总结辩论整体情况及本节课重点内容。采用启发式、指点式教学,首先教师吸收学生译文中的合理及精彩之处,认可讲解者译文、电子课件及讲解中的“亮点”,尤其对学生新句型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教师应重点做出评价。其次,分析辩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尤其辩论中争执的地方和中断的地方,都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和盲点,要让学生牢记。最后,在学生的译文基础上,提出几个可能的译文,要让学生知道,没有标准译文,译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翻译课堂中采用新的教学法――网络辅助下的辩论式教学法,发现学生积极愉悦地学到了新课中新句型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四、结束语

笔者认为,翻译课程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改变以教师一言堂讲授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引入网络辅助技术,以建构主义和合作原则为指导,采用辩论式教学模式,改变翻译人才培养方式,从而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 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中国

教育学刊,1998(5):47-48.

[3] Nuan,David.Collabo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1992.

[4] Johnson,D. W.&Johnson,R. T.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MA: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89.

[5] Slavin,R. 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Research,and Pr-

actice[M].MA:Allyn&Bacon,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