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日益严峻。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如何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切实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提,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创业意识教育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等要素。2010年,“重庆市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重庆市31所高校进行了较广泛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还十分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引导。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毕业时主要依赖学校、家庭的帮助来实现就业这一现实状况,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创业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其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二、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所谓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创业时间活动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和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反映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五种因素。健全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必备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自信心、意志力、情感等健康人格的教育,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和人格。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独立而理性思考的心理品质、敏锐把握机遇的心理品质、敢于冒险并善于驾驭创业风险的心理品质、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心理品质和善于合作的心理品质。

三、创业能力教育

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把已知的信息、知识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它是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包括领导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挫折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决策影响能力。其中,领导沟通能力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力高于其他四种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有利于缓解新形势下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压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步伐。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

四、创业精神教育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活动的心理基础。创业者要自觉地、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包括进取精神、风险精神、奋斗精神、实践精神、守法诚信精神等五个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者应理想远大、勇于进取,不甘于平庸,不甘于现状,这是进取精神的体现。有些人多次跳槽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那不如自己鼓起勇气踏上创业之路。创业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创业者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创业者要善于预防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创业者要能够“吃大苦耐大劳”,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创业者要勇于实践,抓住机遇及时行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每个创业者都要依法办事。道德方面则要求创业者诚信待人,讲究“信誉”。

五、创业知识理论学习

要想创业成功不仅要有创业精神,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学学科理论知识是从事创业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理念,它赋予创业活动科学的理性,减少创业的盲目性、风险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教办【2010】3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分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意见》的精神,高等学校可以将创业学科课程分为必修课课程和选修课课程两大类。必修课课程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心理类课程、创业者素质类课程、创业基础类课程和创业指导类课程等,选修课课程包括创业技能类课程和创业知识类课程等。开设必修课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开设选修课课程,其目的是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拓宽和加深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

六、创业实践技能训练

创业实践是为了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训练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是创业素质的外显、创业知识的应用、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创业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创业实践技能训练可以分为模拟实践和创业实践两个方面。模拟实践是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虚拟的创业公司或创业教育训练系统(如大学生创业沙盘实战演练),可以让学生通过开设“虚拟公司”,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情况,经历创业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即从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资金的筹集、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由学生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础过程,增长创业的相关知识。丰富大学生所学的创业理论,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创业实践可以通过创业中心或孵化器实习或借助各类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的平台,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亲自去体验和感受创业的真实过程,还可以通过建立创业者联盟,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和创业成功人士或已经创业的学生一起沟通、交流和学习,通过该平台让创业者学习积累能力和知识。

参考文献:

[1]石英姿.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陈卫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刍议[J].内江科技,2006,(9).

[3]殷锡武,程江.创业教育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彭萍.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杨六栓.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05,(6).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46-02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意识已经有了明显变化,但是被动就业的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技能和精神的培养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强化大学生的主动创业意识对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开展创业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创业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创业动机、创业意向或创业愿望。创业意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将会不断下降,就业缺口也会不断扩大。在现阶段,我国的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等方面。支持自主创业,并强调通过创业教育的方式来改变传统就业观念,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种理念开始成为教育的重点。所以,学校和社会应从各方面和各环节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为其将来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大学生创业活动现状分析

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先导,它构成创业者的创业动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动的必要准备。因此,每一个希望创业的人都必须首先强化创业意识。就目前大学生个体而言,创业普遍表现为初出茅庐的一种“冲动”,不够成熟,所以往往得不到持续性的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内外部因素:

1.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现行的创业教育大多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并且大部分高校没有系统地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其教学效果和可实施性可想而知,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寥寥无几。而大学生更需要的是自身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等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得到提高。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大学生普遍感到创业启动困难。

2.缺乏社会人脉资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自己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他人以及社会的帮助。由于大学生绝大多数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校园内,与外界接触不多,因而严重缺乏创业需要的人脉关系以及社会资源,在创业过程中时常会因此而四处碰壁,导致创业难以继续。

3.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目前,我国单个家庭经济收入并不高,尤其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还在为衣食温饱担忧,依靠家庭筹集创业资金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也很难通过金融机构或风险投资人来进行融资。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也缺乏必要的可行性政策支持,因而使许多创业计划成为泡影。

(二)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尖锐。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创业教育的主题。知识经济时代更意味着社会亟须大量懂得现代化科技以及创新能力强的创业型人才来担负发展社会经济的重任。随着当前社会劳动就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许多公司企业力求生存与发展不断裁员并增设许多新的技术职业岗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更新,而大学生学习的大多都是理论知识,跟不上随时代变革的就业岗位的要求,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尤其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从专业知识深度角度还是从社会经验角度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所以,除了大学生自己在校期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外,高校还要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着手来促进创业型就业。创业型就业方式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抓好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从人们传统的就业观念来看,绝大多数人仍然抛不开大学生毕业要找“铁饭碗”的传统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最主要的还是要增强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其思想上是否选择要创业,行动中有没有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创业,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创业意识的着力点。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中很少有积极主动自主创业的意识,他们认为创业是基于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得已才做出的选择。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被动就业意识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普遍存在,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创业意识的发展。

自主创业并不是迫不得已的就业选择,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萌生的一种新型就业方式,对社会与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创业意识的培育和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追逐”的目标,而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国家构建创新体系对高校的根本要求,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实现途径

(一)探索外部就业市场

高校可以结合本身专业特色,通过实训的运作模式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使用率。通过专业教育与实地考察,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现在的就业市场,根据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提高其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进一步激发其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增强其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摒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让有心创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

(二)调动内在创业需求

高校可以和实体企业联合创办模拟公司,旨在为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的创业热情。模拟公司旨在解决目前在校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以实体企业的存在为前提,推出真实经营的模拟形式,让在校大学生参与各项实践工作,为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

(三)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意识

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创业实践基地主要以高校自身应该而且能够提供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主,主要有如大学科技园和城市科技园区等。目前仅有部分一流的高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情况比较好,而地方及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仍然不尽如人意。实践环节,既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检验创业教育效果的必要过程。在开展创业意识培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当以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过程,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实践,在主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构建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就目前流行的创业教育课程来看,普遍的特点是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程难以体现专业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因此,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必须对原有的课程结构和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注意课内和课外相贯通、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实践等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原则。此外,由于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所以这就需要有一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创业指导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业指导。

(五)观摩成功企业与成功人士,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想

诚然,创业的道路是艰辛的,其原因主要是难以发现和把握商机以及资金和自身能力不足等。但是没有人是完全不可以自主创业的,只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因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走自主创业之路,把找工作寄托在父母及亲友身上。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高校工作的当务之急。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可以通过参观成功企业的运营模式、举办自主创业成功人士的专题报告、组织校内创业实践竞赛等多种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传承创业技能,提升创业信心。

四、结语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活动的根本内在驱动力,它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正是创业意识激励着其以某种方式进行活动,向自己树立的目标前进,并力图达到和实现它。目前,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下,没有谁能发给你“铁饭碗”,大学生除了自主择业外,还要有自主创业的观念。自主创业不是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职业的发展,而是依靠自己的学识、智慧与创造来实现自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创业意识的培育作为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性需要。对高校来说,创业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教育教学、学科研究、师资队伍、学生工作、保障机制等等多方面协同作战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对其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良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高校切实担当和履行好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

[2]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3]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4]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第3篇

主题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14-02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深化教育改革,迎接时代挑战,培养经济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举。面对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教育的困难,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挑战,对于高校和谐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中心,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等教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在市场经济年代;无论是在精英教育时代,还是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我国高校都始终重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因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不同,不同时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各有侧重。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实行统招统分制度,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不大,重视学生实习,校外实习均是有组织有领导地统一进行,学生在实习单位通过见习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了基本的认识和适应;毕业前对学生进行毕业教育,教育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教育对促进学生适应形势、艰苦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学生服从分配,到基层工作、建功立业,大都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中坚,有的成为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和出色的经营管理专家。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特别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由于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接受学生实习的自觉性和意愿下降;学校学生人数多,集中组织学生实习难度大,大学生实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进行就业和创业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高校进行的课程改革、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接受就业和创业教育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相对大学生深入一线和现场实习和锻炼的效果,却黯然失色。

二、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内容,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进展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

1.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空泛、不连贯,期望值高。从内容上讲,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均有体现,但在事实上存在着一连串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和讲座实施,与校外实习、实践联系不密切,学生因校外或现场实习、实践的机会减少,缺乏对将来所从事工作或就业、创业的直接认识和体验;二是就业和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脱节、开设晚,因而学生在学习专业时对专业与就业、创业的关系,对专业知识在就业和创业中的作用,对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进行就业、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出现学习时不明白、学过后又明白晚了的问题,导致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甚至为不挂科而学习形成高分低能的致命障碍,错失培植就业和创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好时机;三是就业和创业教育期望值高,一说就业特别是创业就希望一创业就干大的、干高级的,容易出现空对空的问题。

2.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环境。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大多属于国有和集体的,一旦学生需要实习,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比较高,也会配上企业专门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实习,这是我们高教成功的一大因素。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企业普遍重视经济效益,因担心影响企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大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即使同意实习也不会让学生顶岗实习,有的还要收取较高实习费用,这样就使高校实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打了折扣,这使办学经费捉襟见肘的高校望而却步。为弥补不足,一些高校或把校外实习改为校内实习,或压缩校外实习时间。由于校内与校外是两种不同的实习环境,加上高校扩招场所不足,实习条件、管理方式等与现场不一致,导致学生在求职和创业时出现不适应。

3.现有的管理制度制约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也离不开教育制度的支持。现在各高校大都倡导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但在管理制度上却有很多不适应。例如,大学生经商,有相当的教师认为学生以学为主不应该经商,因而不支持学生经商;有的学校学生手册明文禁止学生经商。学生校外实习和锻炼的条件变了,经费可以采取学校、学院(系)、学生共同承担,但高校收费有明文规定,如果向学生收费没有明文规定属于乱收费,也影响了计划的实施。诸如此类,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4.家庭和学生对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不一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和母鸡带小鸡的影响,许多学生家长宁肯自己苦些也不愿意孩子受罪,不同意孩子早就业、不同意孩子去基层,一门心思督促孩子去大城市、去事业单位就业,督促孩子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使孩子既失去了接受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机会,也在求职择业和就业时失去了很多选择和就业创业机会。大学生本身的片面认识,也是影响就业和创业教育开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家庭的期望、个人的期望,使很多学生自入校起,就把目标锁定在考研、考公务员和到大城市、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就业上。平时对就业不想,一门心思考研,社会活动不积极,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三、标本兼治,加强和改进就业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高学历优秀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掌握了大学生才能掌握未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教育是高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教育,必须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1.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权限进一步加大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措施,关口前移,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和措施迁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确立上来,营造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解决大学生就业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投入和教育改革力度,解决当前高校教育经费不足和实习就业困难,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切实把就业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其次,要整合政策措施,对自觉接受高校大学生见习、实习和就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优惠或补助,为高校学生规范实习和就业提供真实的场所和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基层县(市)、区或乡镇,要掌握本地学生的去向,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召开会议、发放调研材料、组织参观等形式,一方面了解本地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和往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既增强大学生自觉成才和自主就业、创业意识,也使他们对未来就业或创业有一定的思考。

2.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大学生毕业时既不能自主就业,更不会自主创业,那他们就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也相当于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高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标准,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措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达标准够水平;二是要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就业和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科技创新的每个环节,突破就业和创业教育面窄量少的情况;三是加强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强化就业和创业教育效果。

3.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类企事业单位要从单位长远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主动接纳大学生进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平台和阵地,使他们体会企业的文化和就业创业的意义,在锻炼中加深认识,提高水平和本领;另一方面也在学生锻炼中发现人才,为单位选拔优秀和合格人才,这样的人才远比一场招聘更加实际:一是对人才有更深入更直接的考察,并且这种考察比校园招聘更深入;二是减少了单位东西南北招聘的辛劳和不菲的花费;三是提高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率。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认为,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二字,要求高校在各专业建设方面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教学体系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而学生创业园建设是融大学生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结合,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项目孵化和教育培训等多项功能。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机制、提供技术支持等措施将为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http://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大学生创业园 创业园 创业园建设

课 题:南宁市邕宁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南宁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建与运作研究》(编号:20140217D);南宁学院科研项目《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创建与运行研究》(编号:2014XJ19)。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此举被一些教育界人士看做是“中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悄然来临”。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二字,它必须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地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各高校的人才培养上要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更加重视大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培养,其教学体系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而建设大学生创业园,通过服务体系的完善,服务资源的整合,不仅有助于指导和鼓励大学生独立创业,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而且它是融大学生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融合,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基地。因而,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园,是结合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运用多方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以围绕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层面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一、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的现实意义

1.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2001)3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服务。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充分整合政府、单位、学校 、社会团体等多方资源,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现有园区和孵化基地的优势,建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园,专门给创业大学生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创办大学生创业园,既可以创建一个创新人才成长的支撑平台,又符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要求。

2.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可以让大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从先前的被动式地接受就业指导转换为学生的自我创业、自主发展。创业学生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从事专业领域的相关活动,在创业活动中如果遇到各种困难,再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消化、吸收与充分利用。我们通过开展创业活动,可以让学生实现充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健全心理与人格、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锻炼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此,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主要功能

1.学生项目孵化功能

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就是为一批批有自主创业需要的大学生创造项目孵化条件,从而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完备的服务支撑体系,以整合服务资源,去构建适于企业发展的创业平台。比如,创业园在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孵化的场地和基本运行设施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提供法律、税务、财务及其他方面的公益性服务以帮助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活率。这对于创业经验缺乏且资金困难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创业教育培训功能

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意识不够,创业经验不足的现象。

(1)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条件,有方向性地开展一些创业培训,去增加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知识,从这些方面让大学生能够勇敢地跨出创业的第一步。

(2)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创业活动,创业模拟、创业经验分享、创业企业观摩等多种形式,及多听一些创业者的培训讲座,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项目更容易获得成功。

当然,学校可以从大学生创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指导过程等方面进行积极指导和创新,以形成有效的颇具特色的教育与教学模式。

3.科研功能

为带动广大高校本科学生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业园作为项目的实践平台及科研开展基地,通过项目的申报、审核、批准、检查等一系列环节对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从而为在校本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能出更多的成果提供保障。

三、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的基本思路

1.成立专门管理组织机构

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园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成员由校领导及教务处、招就办、学工处、财务处、科研处、总务处、各二级学院(系)主要负责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为协调创业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决定创业园重大事项。创业园的牵头建设单位可以为教务处,旨在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管委会可以下设创业园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创业园管理服务中心,由指导老师及在校大学生组成,其主要负责创业园的日常管理工作等等。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大学生创业园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这包括创业项目的选拔机制、项目入驻创业园和退园的流程规定、项目过程管理、项目考核与评估、组织机构设置、数据报告制度等等。只有完善的制度规范,学生的项目运行才能步入正轨,才能有所保障。

3.大学生创业园的基础建设

高校生创业园是一种处于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这些是通过让大学生提供研究、生产、经营的地方和办公等方面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电脑、打印机、网络、办公家具等),以降低大学生创立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创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现有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

(1)学校建设时就规划好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场地及功能布局。

(2)通过学校利用校内已有的场地进行基础改造,成为单一的学生创业空间。

(3)可以租用一部分校园内的对外营业房开辟为大学生创业园。除提供硬件的设施以外,学校还应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软件服务,包括提供企业的一站式注册、财务分析等等,使学生创业的第一步的成本降到最低,方便给创业学生制造宽敞的创业通道,轻松的创业气氛。

4.多方面的筹备一些创业资金

缺乏创业资金是大学生创业园面临的最大问题。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是由创业小组成员自筹的,为此,大学生创业园除无偿提供基本的免费房产支持外,还应对入驻项目在资金筹措上给予更多的帮助支持。

(1)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使用创业扶持基金为项目提供无偿贷款。

(2)鼓励学生筹备创业项目的创业资金,除了团队成员自筹外,还应多吸收一些支持创业的教师加入,增加融资渠道。

(3)可以通过学校专项支持、企业赞助等形式设立“创业基金”,以扶持大学生创业。

(4)可以向银行贷款,帮助入园项目以最优惠的条件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等等。

5.提供优质的创业技术支持

大学生创业园运行的最终目的,是创业项目成功孵化,使其走上社会。而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为缺乏的就是创业的经验,很多项目都是因为创业团队缺乏一定的经验而导致失败。所以,为了提高项目的成活率,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为创业项目进行指导。

(1)学校应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以完善创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2)聘请具有一定管理、经营经验的企业白领做创业指导教师,让他们通过参与学生创业项目的运行管理,对创业团队进行直接的指导。

(3)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汇集一批成功企业家、咨询管理专家等众多专家老师建立一个创业导师库,并设立创业咨询室,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和咨询,直接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发展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和咨询,从而增强学校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园创业项目的宣传和社会推广力度,使入驻的创业项目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小结

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园,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新经济时代创业者发展的条件之一。因而成立大学生创业园,不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自主创业创造了条件,为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现平台,也体现了应用型高校培育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为国家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为此,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智力资源,开展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去整合社会资源,以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去构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和创新能力相结合成为整体式的大学生创业园,为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努力。

http://

参考文献:

[1]林燕.浅析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重要意义[J].华章,2013(16).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第5篇

一、什么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

创业需要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高效的行动力,同时也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及优秀的领导力。可以说创业是创业者发现机会、追求资本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发扬兴趣爱好、理论引导、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创业创新意识,以达到学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从最近几年来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这个群体的人数愈渐庞大。如果这些毕业生都具有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则必然会对推动社会创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为什么要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一)社会转型迫使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当今社会正逐渐向创新性社会转变,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业也逐年增多。但是现有社会模式下的企业无法继续容纳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高校毕业生积极寻找市场商机,大胆地寻求出路。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场所,肩负着培养高水品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根据我国目前的高速发展来看,高校需要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速度。只有大力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加快实现发展,国家才能加快进行创新,经济才能实现稳步增长。

(二)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最近几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近几年具有很强创业能力的毕业生颇受企业青睐,他们往往也有着更强的竞争意识,归其原因,就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制度的健全,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高校需要加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会选择进行自主创业,这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实属两全之策。

(三)个人能力落后迫使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话,同样也适用于大学生就业。一个人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他在各个方面也不会有重大发展。社会在快速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意味着落后。因此,对个人来讲,创业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会使个人更具备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三、该怎样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一)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首先学校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挖掘创业创新典型案例及先进人物事迹,制作宣传手册,利用期刊杂志、报刊及学校广播系统向全校学生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其次,动员媒体为学生营造氛围,通过积极主动的宣传,挖掘身边潜在的创新型人才。最后,说服学生家长对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支持帮助,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二)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也是形成和推动创业的驱动力。要培养这种意识和精神,第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宣传来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增强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帮持其进行创业。第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创业型社团或创业大赛来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教育的普及面。第三是开展专题讲座,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及教育专家为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展交流报告,面对面传授经验,为学生们解疑答惑,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以此为引导新创业大学生步入正轨,少走弯路。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人才培养的结果取决与教师的水平。只有真正拥有创新性思维和优秀职业素养的教师,才能教导出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学生。所以,要重视辅导员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作用,要引导教师跟踪每一位学生,合理对其做出职业规划,设置创业课程,挖掘潜在人才,对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同时,要引导教师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共同商议新的教学方案并逐渐完善,做到探索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