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球数字贸易

全球数字贸易

全球数字贸易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第1篇

王树彤在2004年创立敦煌网,开启中国跨境电子商务B2B的时代,迄今敦煌网已赋能140多万家中小企业,对接2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000万买家。2013年,她发起成立APEC Cross Border E-Commerce Training (简称“CBET”,即跨境电商能力建设) 项目,以整合培训的方式,向全球中小企业介绍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助力数字贸易。

王树彤认为,全球数字贸易的新时代正在开启,处于发展前沿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引领作用正日益显著。“我们是一个开拓者、引领者、整合者,同时也应该有一种担当和胸怀,将自身经验和精华分享出去,允许别人踩在我们的肩膀上,共同推动全球数字贸易的发展。”

21CBR:敦煌网是跨境电商的开创者之一,你怎么看待数字化贸易在全球的进展?

王树彤:敦煌网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即希望搭建“网上丝绸之路”,2012年,我们开始在APEC宣讲数字经济理念及其生态体系时,很多人感觉我是在讲一个概念。

2016年,在与APEC领导人的对话会上,数字经济以及赋能中小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议题已广为讨论,其热度令我自己非常惊讶。比如,澳大利亚领导人即以敦煌网举例,认为没有敦煌网这样的平台,国内的中小企业对接国际市场是不可想象的,尤其偏远区域,传统贸易模式不可能如此便捷地与全球做生意;智利总统认为,CBET这样的项目可以推行“双轨制”,除了赋能本地的中小企业,甚至可以纳入到大学这样正式的教育体系。

21CBR:为什么数字贸易对于中小企业如此重要,主要是可以在线提供更多订单吗?

王树彤: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与传统外贸的融合已越来越深入,在网上形成交易的产生订单只是一部分,在整个跨境贸易的环节上,数字革命始于交易,正延展到营销、供应链、金融服务各个领域,平台化的趋势日渐兴起。

过去,贸易链条上的参与主体非常分散,各区域都有本地的贸易公司,从事报关、通关、仓储、配送等服务,很难想象一家中小企业独立面对贸易流程中的各种环节,也没办法整合这么多的服务型企业,面向全球市场,比如,敦煌网在2004年启动前,没有人想到能在网上可以直接下单,或足不出户可以找到全球2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采购商。

在互联网助推下,下单、通关、退税、结汇等环节,正开始形成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组织,能汇聚全球所有的订单,不存在地域的限制,只要点击鼠标,货物到达可追踪,金融服务可实现,贸易能够享受一站式的服务。中小企业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知道买家在西班牙还是俄罗斯,走空运还是海运……所有环节整合在一个平台,大大便利了他们的商业活动。

而且,无论采购方或者供应商,也不管售前、售中、售后哪个环节,支付信息、物流信息以及彼此对产品、服务、结款等反馈评价,已经在网络上形成了大量的数据沉淀,有一套诚信安全的保障体系和动态评级机制,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扶优汰劣的贸易环境,减少不确定性。

21CBR:敦煌网已经促成APEC CBET电商在线培训课程在秘鲁落地,怎么看待拉美地区电商发展的潜力?

王树彤:我们深入了解了拉美市场,以秘鲁为例,拉美区域GDP年平均增长约为2.8%,秘鲁已经连续多年达到4%,中国是秘鲁最大的出口目的国,没有跨境电商之前,中国和秘鲁的贸易大量集中在矿产、能源以及农产品领域。我们在当地市场观察到,中国大量产品若出口到秘鲁,有相当的价格竞争力,尤其是消费类电子、通讯设备以及服装鞋帽类产品,潜力非常大。

整体而言,拉美地区电商的发展水平也远远不及中国,电商在秘鲁的渗透率在2%左右,其移动设备3000多万部,智能手机的占有率仅仅约20%,现在电商规模的年均增速在20%左右,在拉美地区也缺少主流的电商平台,巴西的Mercadolivre等区域性平台刚刚兴起,市场空间非常大。

中国的优势已经不限于资金雄厚,产品的丰富性、价格竞争力以及电商平台的技术和运营水平,赋予了中国电商企业巨大的优势,在拉美拥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拉美国家希望坐在中国“一带一路”成长的快车上,同时中国也需要找到驱动自身增长的快车道,彼此相互借力,这对双方都无比的重要。

21CBR:在推动全球数字贸易的进程中,中国可以起到怎样的角色?敦煌网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第2篇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下的对外开放政策,他具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惠及多个国家以及众多人口,是一项伟大的政策。阿里eWTP(全球电子贸易生态圈)数字中枢落户马来西亚启示我们,要实现这一伟大政策,借助数字网络这一途径,可以大大的推动一带一路政策更好实施。

“数字中枢”就如同人体的神经中枢,是从功能上划分的。可以类比我们的神经中枢。我们身体机能的运转,依赖于中枢神经中的某些功能区域相互之间监理练习,并且能够协同完成信号的接受、分析、综合和传递。同理“数字中枢”正是由人类构建的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生态圈,在圈内的各种数字设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以实现“1+1>2”的有机结合。

基于这样的原理,构建“数字中枢”,以应用于多边贸易,打破原有的贸易边界,让贸易搭乘互联网的快速列车,自由行驶于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让各个国家的中小企业都能够进行自由贸易,让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够基于这样的“数字中枢”系统,无障碍的享受到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就是eWTP的出发点。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信息、支付、物流、服务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运行。

二、中葡、中拉贸易现状分析

1.中葡贸易现状分析

自中葡建交以来,两国长期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2015年是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目前两国关系成熟稳定,充满活力,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中葡可以共享海上贸易带来的发展契机。葡萄牙不久前获得了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的资格,两国领导人互访,磋商进一步的合作关系。

而澳门在语言、法制和文化上,与葡语国家相同。澳门是天然的自贸区,实行自由经济体制,税率平稳,各项监管体制都符合国际标准。并且澳门还具有一批从事中葡双鱼翻译、公证、法律、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

并且在地理位置毗邻澳门的广东区域,坐落着同为自贸区的横琴新区,可以很好的和澳门进行贸易合作。在法律法规、贸易规则方面,广东自贸区可以和澳门地区协同推进,共同为中葡贸易服务。

(1)澳门作为中葡合作平台虽然有众多优势,但是在葡语国家范围内,没有打响品牌。澳门是天然自贸区,实行自由经济体制,税率不高,具有天然的制度优势,并且澳门作为曾经的葡萄牙殖民地,与葡语国家在语言,法制,文化上的交流更为容易。

虽然澳门平台一直在建设当中,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澳门并没有将当前优势整合,缺乏普遍的市场认可度,没有形成产业的集聚。

(2) CEPA的推动作用受阻。目前的CEPA尚在WTO的约束下,由于澳门的制造业不发达,所以在这样的双边自贸协议下,并没有产生很大的成效。

2.中拉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学者关于中拉间的贸易往来研究甚少。相反的,拉美国家对此的研究反而更加积极。有些学者认为,中拉之间贸易竞争激烈。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中拉的贸易互补有助于两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中拉双边贸易额在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由此可见,拉美并非中国的主要贸易合作伙伴。200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拉美仅占3.75%。相比于中国与亚洲、欧洲、北美等国家双边贸易的高比例,显得太过渺小。但是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就是中拉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越来越快。

研究表明,中国与拉美国家中的墨西哥、巴西和巴拿马呈现贸易顺差,而与其他的六个国家则呈现贸易逆差。这项研究表明,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存在互补。一方面,我国作为产业结构发展全面的贸易大国,出口产品受到拉美国家的普遍欢迎;另一方面,拉美国家又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产地。

三、数字中枢对对外贸易的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旨在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和合作共赢。他在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为节点,共同建设通常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数字中枢”的构建,有利于沟连世界各地与我国的经济纽带,实现贸易信息共享。

“数字中枢”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澳门的贸易品牌推广,帮助澳门整合各种贸易优势,葡语国家可以通过“数字中枢”所构建的贸易平台,实现与澳门地区的贸易信息交互,提高市场认可度。通过贸易平台,可以大大解放原有CEPA协定的局限,让更多的贸易享有政策和税收优惠,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使澳门从原有的服务平台,真正向着贸易平台转变。

“数字中枢”的构建,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自由贸易。让中拉之间的贸易从原有的原材料和商品,扩大为各种各样的贸易并行,以提高进出口效率,通过电子口岸对接商业平台。

整个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发展并不平衡,有些国家跑的快,有些国家跑的慢,有些国家还没有开始。而一带一路正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他不仅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运输和政策优惠,也树立了口碑效应,使得我国的贸易被全球范围内所认可。同时,“数字中枢”的构建,也可以更好的为一带一路服务。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第3篇

    新世纪伊始,世界经济虽然经历过一次短暂而轻微的衰退,但是从2003年开始全面复苏,迄今已经持续了四年,预计2007年将延续增长态势,只是增速有所减缓。根据IMF统计,2001-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4%、3.0%、4.0%、5.3%、4.8%、5.1%和4.9%(2006和2007年为预测数)。这就是说,2003--2007年世界经济5年累计增幅将达24.1%,年均增速为4.82%,超过了1996-2000年5年累计22.7%的增幅和4.54%的年均递速,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近三十多年中最好的增长期,其中2004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3%和5.1%,是继1976年增长5.2%之后出现的最近三十年两个增幅超过5%的年份。

    与此同时,从2002年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到2005年IMF总裁拉脱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概念,这已成为当前被普遍关注的世界经济重大热点。国际和国内的权威经济机构及经济学家一再呼吁和警告要关注和重视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失衡。譬如,2005年10月16日第七届20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及其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膨胀将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IMF2006年4月的春季例会的议题就是“全球贸易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运行常态和基本规律之一,不同时期的失衡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平衡的循环积累严重化和风险化便是失衡,就可能危及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当前“全球失衡”的集中表现,拉脱强调的是全球贸易失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强调许多国家对美国市场出口的“持续性依赖”,实质是一回事。我国国内有学者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集中依靠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但美中经济同时存在内部失衡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形成全球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

    综言之,当前“全球失衡”是指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失衡,进而导致“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的经常项目失衡,存在引发全球性后果的危险。具体地说,是美国贸易和经常项目的巨额“双赤字”和少数经济体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多”并存,后者成为平衡美国经常项目窟窿的主要资金来源地。问题在于,这种脆弱的平衡能够维持多久?一旦维持不下去将会招致什么样的全球性后果?曾担任过重要官方要职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库伯指出,“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高达6600亿美元,而2000和2003年这个数字分别为4740亿美元和5310亿美元。这些赤字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许多人认为这些赤字不可持续,必须降下来。如果不能通过审慎的办法将这些赤字降下来,这些赤字将使美元暴跌并有可能引发世界性衰退。”(库伯说的是其他人而不是他本人的观点)德国六大经济研究所在《2006年秋季世界经济与德国经济形势》的专家咨询报告中指出:“在过去15年里,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到2006年可能接近8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6.5%。与此相对应,石油输出国、中国、日本和德国等拥有较大的盈余。持续增长的经常账户赤字是美国国际债务剧增,截至2005年底其债务余额达到2.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21%。许多观察家认为,美国巨额赤字是不可持续的,这是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之一。”

    二、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与“全球失衡”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全球失衡总是与世界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变化相生相伴,总是与世界首强之国的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密切相联。换言之,没有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就没有全球失衡,而没有全球失衡就没有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当前“全球失衡”,从根本上说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加快发展和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经济结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首先是发展中与转轨中大国的)本土经济国际化三股潮流时空交汇互动的发展进程。这一发展进程带来的是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世界经济第一次得以真正地按照“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来运行和发展了。这主要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发生的那场世界格局变化推动的结果。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大国,如中国、越南、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等先后确立了市场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基本国策,扩大市场和产业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其中,一系列中东欧国家还加入了欧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空前紧密而深化了。

    第二,信息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革命性地改变和创新了全球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空间、方式和形式,跨国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效率及可遥控性大幅度提高,跨国公司地位和作用空前凸现,推动和加快了国际产业的重组和转移,深化和创新了国际分工格局,世界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支撑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各国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尤其是发展中大国、转轨经济大国和资源丰腴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整体上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耐冲击能力,从2003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始终伴随着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的飙升和剧烈波动,但增势未衰而持续走强。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各国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平衡发展的循环积累必然导致上面提及的“全球失衡”现象。

    但是,与历史上的失衡相比,当前“全球失衡”有新的特点,矫正失衡必须走出新路径。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全球失衡”。

    第一次在上世纪70年代。最初是美元危机频繁,导致以美元与黄金、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这促成了欧共体/欧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一条从货币合作到货币一体化的成功之路,孕生出了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一柱擎天”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历史转折性变化,以及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由“美元独霸”到“(美元、欧元)双元争雄”格局的演化。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因此而扩大拓宽了。随后,1973/74年和1978/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宣告了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也结束了增长的黄金时代,陷入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危机”。OPEC取得了国际油价升降的主导权,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进一步扩充。但是,美国不是失衡的净受损者,“石油美元”回流使美元地位很快重新得以恢复。

    第二次“全球失衡”发生在80年代中期,突出表现为日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先是压日本“自动限制出口”和“出口有序安排”,继而1985年9月签署“广场协议”迫使日元急剧升值。“亚洲四小”尤其是其中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利用日元升值和日本推进东亚“雁行”战略的机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吸引日本对东亚的直接投资,变成为日本对美的加工出口贸易生产基地,实现了经济腾飞,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提升了分工地位,世界经济增长面进一步扩大了。

    而当前“全球失衡”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第一,与前两次失衡相伴随的是美国全球地位的相对下降,而当前“全球失衡”则是美国超级大国和全球经济“火车头”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增强(不考虑“9.11”袭击后美国“反恐”战略失误导致的国际形象等“软实力”的下降)。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新经济”,提升了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地位和能力。欧元问世后,无论兑美元汇率是升是降,还没有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世界基础货币地位和作用,比如全球国际收支盈余构成1999年时美元、欧洲货币和日元比重为71%、17.9%和6.4%,到2005年时变成为66.4%、24.3%和3.7%,变化不是太大。

    第二,当前的“全球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本土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的结果。比如,美国的科技和产业、美元和金融市场的优势,使之成为世界吸纳FDI最多的发达国家,从居民私人消费、政府公共支出和企业跨国经营都能借贷和举债运行。欧盟以其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势在全球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OPEC和资源丰腴国家把世界推进了“能源和资源优势时代”。中国劳动资源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加土地和税收政策优惠,吸引FDI而成为全球制造业加工贸易基地(世界加工工厂),创造就业和保持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以致了世界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印度以其智力人才优势在IT软件出口和承接服务业外包领域独树一帜(世界办公室),等等。当今世界经济真正进入了一个增长动力多元化的时代。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贸法语;模式;措施

基于数字经济背景,该文从经贸法语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职场实践等方面,对经贸法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经贸法语人才的质量,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助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1重视数字经济发展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今天,数字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出现。近两年,我国不断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数字化的经济问题,也因此数字经济不断被社会各界所关注。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预示着未来一定期间内,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发展的经济主要命脉。就如数字经济在贸易行业的地位,当前,数字贸易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同等于传统贸易,甚至高于传统贸易的地位。在20世纪,商品、服务、资金流动三大状态使全球化经济的重要体现,然而在2017年,三大表现形式的资金流动达到了历史最高——约为30万亿美元,而在此之后,不但增幅不是很明显,甚至会出现停滞的状态,与之相对的,数据流动的速度却是飞速增长,如今已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占据绝对优势地位[1]。

2经贸法语专业中的不足

2.1学生对经济话题不敏感

在经贸法语的教学中,学生在大学的前两个时期内已经完成了法语基础文化的多洗,对基础的语法、词汇、句法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进入到第三学期,加入了更多的素质教育课程,如经贸法语、专业词汇、中法互译等内容。但是,这时学生接触的经贸类题材较少,对经贸中的专业名词接触的很少。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游戏娱乐更为关注,极少会关注经济、贸易类的新闻,导致学生对经济话题不敏感,影响经贸法语课程的进行,降低经贸法语课程的授课质量。

2.2学生对经贸法语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较低

当前时代,继续传统模式下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且当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根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会对自己产生实际价值,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知识的拓展。

3基于数字经济,改变经贸法语教学模式的措施

3.1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形式和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课本上的经贸法学专业知识进行提炼总结,以图片(多以PPT为主)、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抓住课程学习的重点。进行情境模拟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创建的经贸工作场景总,让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加上情境的渲染,学生可以更深刻的掌握知识[2]。模拟结束后进行及时的点评,从学生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指导,达到教学的目的。在经贸法语的试卷考察时,教师应合理的设置试卷的考题难度和考题类型,在经贸法语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进行对学生主观问题的考察,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避免给学生制造压力,让学生可以正面积极地学习。

3.2师资力量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其开始向各种领域进行渗透。党的报告提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单纯的经贸法语教师不再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实际中,也很少有具备数字经济背景和经贸法语知识的教师,这就需要学校提高经贸法语教师的教学资质,根据培训计划,匹配最合适的教师资源,去学习和了解数字经济,在丰富自身的同时,将数字经济与经贸法语进行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培养走在专业知识前端的经贸法语人才。

3.3职场实践

经贸法语课程最重要的还是应用,深入校企间的合作,学生掌握了法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后,进入到企业,学习了解经贸的运作模式,对经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避免手高眼低。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得企业可以高效的招聘到需要的人才。在职场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实时关注学生实践情况,并给予相关建议。

3.4经贸法语中加入数字经济模块

数字经济即在互联网的发展下,交易方式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因此,在企业发展中需要职工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及信息处理能力。经贸法语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3]。数字经济模块融入经贸法语可建立学生对数字时代的认知,并以经济学眼光看待教学。在此过程中,为强化数字经济模块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邀请经济学家进入课堂讲座,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从而可全面提升经贸法语的教育质量。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第5篇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1.世界经济、贸易复苏时间延迟、力度减缓,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纷纷调低预测

2002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实现5.0%增长之后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随后爆发的金融欺骗丑闻和股票市场大幅下跌一度几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复苏的希望消失殆尽。世界经济和贸易在经历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在2000年同时达到高点之后迅速跌入谷底的首要原因是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和另两大经济体--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同时出现问题。即使是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影响也远没有如此严重。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在新近发表的秋季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及其他一些场合中纷纷调低了各自对2002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预测。例如,联合国将其对2002年和2003年全球GDP增长的预测分别下调了0.1和0.3个百分点,对世界贸易量增长的预测分别下调了0.6和0.1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02年全球GDP增长的预测仍维持了春季2.8%的速度,但对美国和欧元区的增长预测分别下调了0.1和0.5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一般预计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明显复苏将会延迟到2003年中左右。因此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将放缓,这是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纷纷调低预测数字的主要原因。

2.世界贸易将随着经济复苏恢复增长,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中国在世界贸易份额中的排名继续上升

2001年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从2000年的13%迅速下降为-4%,是多年以来的第一个负增长。从各地区的进出口情况看,除转轨经济国家保持增长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受发达国家需求大幅度下降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减缓的影响,对外需依赖较强的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进出口下降达13%。

2002年全球贸易呈逐步恢复增长态势。美国第二季度的进口重现增长极大促进了其他国家出口的复苏,最新数字显示美国8月份的同比进口增长速度已经上升为7.3%。另一方面,日本出口的恢复增长也对近来日本经济形势的一些变化产生积极影响。在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当中,除新加坡对外贸易仍然比去年下降之外,其他各国进出口均已恢复增长。总体看来,受上半年国际贸易继续下滑的影响,2002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仍将较低。预计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3年将可恢复到一个正常水平。

自1996年以来,以美元计算的国际市场非能源类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至2001年底,制成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超过20%,而初级产品价格更是下降30%以上。国际市场除石油外的主要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需求不旺和一些产品,如办公及电子通讯器材生产能力过剩;二是美元持续坚挺;三是全球通胀压力减弱。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下跌并没有给出口国带来更大收益,相反由于初级产品价格的下跌幅度超过制成品,反而使收益向发达国家转移。

2002年第二季度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有所上升。未来一段时期,伴随着世界贸易增长的复苏,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将会终止逐年下滑的势头,但是由于供求关系难于迅速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迅速调整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十分狭小。由于美元汇率变化所带来的价格变化和对供求关系调整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与2001年以来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国际贸易衰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进出口继续呈现较快增长。根据WTO的统计,200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6大进口和出口国。其中出口超过加拿大,从2000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6位;进口则超过意大利和加拿大上升至第6位,占世界进出口的份额也分别从2000年的3.4%和3.9%上升为3.8%和4.3%。由于2002年中国外贸继续加速增长,预计将会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5大出口国。

3.经济复苏程度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经济增长的格局出现一些局部性变化

美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风向标。由于美国决策当局,特别是美联储适当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美国经济正在逐步走出2002年2季度以来金融市场丑闻的影响,带动世界经济贸易走向复苏。然而欧元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却一直没能达到人们自欧元启动以来的乐观预期。尽管欧元区的利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财政状况稳定,通胀也基本保持在控制水平内,但是由于生产停滞不前,信心不强和支出增长乏力,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使欧元区经济发展始终落后于美国。与之相反,同时作为3大经济体之一的日本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衰退的边缘苦苦挣扎。尽管目前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2003年实现正增长的预期仍需要做出巨大努力。

世界经济复苏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的同时,经济增长的格局也出现了一些局部性变化。首先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增长仍未恢复到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尽管这些经济体的工业化程度较高,逐步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的中后期,但新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崛起又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由于这些经济体的规模较小,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依靠大量外资流入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使得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制约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因此,东亚发展中国家能否在信息经济时代继续取得新的经济发展奇迹仍然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转轨经济国家已经走出了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所导致的经济严重衰退时期,经济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轨经济国家衰退程度逐步减缓。随着私营经济部门的兴旺发展、外资流入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加强。1999年转轨经济国家实现了稳定的经济增长,2000年增长率达到了6.6%。尽管国际经济环境陷入低谷和内部经济问题依然难于克服,2001年转轨国家经济依然实现了5.0%的增长。作为最大的转轨经济国家,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分别实现了9.0%和5.0%的经济增长,尽管存在着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设备老化和技术落后、债务负担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但是自普京政府上任之后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已经收到成效,俄罗斯经济已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伴随着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步伐的明显放缓,转轨经济国家由于有着与欧洲工业化国家地理位置接近、文化背景相近等的得天独厚条件,一旦渡过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走上迅速发展的轨道,将对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产生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投资复苏仍不确定,私人消费增长难于乐观

2002年以来,全球性投资增长缓慢或收缩的局面仍在持续,消费增长难于乐观。首先,经济增长乏力、收入增长缓慢和就业形势严峻使消费者信心受损;其次,金融市场动荡使投资者的资产缩水并影响消费和投资增长;第三,新经济泡沫的破裂不仅使投资者收入预期下降,也使企业的盈利大幅度减少。

投资的迅速增长是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投资出现衰退。因此投资能否实现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形势来看,投资的复苏依然是不确定性的。2002年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的私人投资仍将为负增长,支持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仍是消费需求增长。但是预计消费需求增长仍将是温和的并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尽管目前一般的预测都认为2003年投资需求将明显加速增长,并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能否实现这一预期仍需进一步观察。

2.全球性金融调整与动荡仍在继续

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和新经济泡沫的破裂,美国股市下跌并导致新一轮的全球性金融调整。

股票市场下跌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下降与调整。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比上年大幅下降51%,为7350亿美元,其中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为1240亿美元,也比2000年的3356亿美元大幅减少。同时,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也正在逐步减少对美国股市的新增投入。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字,2002年1月~7月,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市场公司股票的净值仅为387.31亿美元,为2001年同期水平的44.8%。

国际金融市场的另一个调整是货币汇率的变化。随着美国经济光环的逐渐退色,主要国家货币汇率体系正在发生新的调整。美元兑欧元汇率一度跌至2002年7月19日1欧元兑1.0156美元的低位,欧元正在实现其价值的回归;但是美元兑日元一度升至2002年2月8日的1美元兑134.77日元的高位。近期美元兑日元汇率有所下调,但是仍然处在较高水平。国际货币汇率体系调整的背景是与国际经济发展和股票市场的调整相一致的,也与国际资本的流动格局变化密切相关。然而由于欧元区,特别是日本经济目前仍然困难重重,国际资本无法找到另外一个更安全、投资收益更大的成熟市场,因此国际货币汇率体系动荡仍将继续。

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另一风险来自拉美。这一地区一些主要国家对国外资金的依赖和自身金融体系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拉美地区金融危机不断的根源。拉美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外债负担日益沉重。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拉美债务危机爆发时,该地区的外债总额为3800亿美元,然而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拉美地区债务总额已达到7516亿美元之巨。这意味着拉美地区每年用于支付外债的资金接近1500亿美元,相当于该地区年外贸收入的30%左右。拉美地区的"债务综合症"并不是一朝一夕感染上的,是其多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失误使然,因此也决不可能指望能迅速加以解决。

3.货币政策调整空间有限,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弱化

2001年美联储连续11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至1.75%,达到近40年来的低点。美联储和格林斯潘运用利率政策工具成功保证了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获得了极大声誉。然而利率继续下调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其作用能有多大更值得考虑。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从目前情况看执行结果是成功的。但是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股市的持续下跌对经济发展的风险不容掉以轻心。以往的利率调整都对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和股票市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资本流入量大幅下降和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将会下降。

4.美国"双高"赤字问题: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和高财政赤字

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由来已久,2001年经常项目赤字达3934亿美元,外贸逆差更是达到4496亿美元。克林顿政府几经努力于1998年成功消灭财政赤字之后,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于9月30日结束的2002财政年度再次出现1590亿美元赤字。

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在可预见的时期之内,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尽管一般预计美国的对外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仍将呈扩大之势,但不至于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前提是美国经济的良好表现和资本项目下的资金流入。然而财政赤字如果持续扩大则会对实体经济的运行和资金流动,从而也会对资本市场带来影响。

5.高失业下的复苏与通货紧缩

近期国际上在对世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当中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在高失业下的复苏;另一个是认为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通货紧缩时期。

2002年以来,尽管美国经济走出了短暂的衰退,但失业率却仍然居高不下。月度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失业率稳定在5.5%~6%范围内,9月份的数字为5.6%。

全球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低通胀时期。1994年~2001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年均为2.1%和15.7%,分别比1984年~1993年期间低2.1个和32.8个百分点。从近期看,2002年美国CPI月同比增长最高仅为1.7%,增速大幅放缓。欧元区通胀率始终稳定在欧洲央行所设定的2%左右的调控目标范围内,其中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等低于整个欧元区的数字。而日本则在近10年的经济不景气中进入通货紧缩。发展中国家通胀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在数年的高通胀之后,也进入了一个物价低增长时期。

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仍然是脆弱的。一般而言,就业增长缓慢是经济增长乏力所决定的。一种对美国高失业的解释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上升了。但是目前美国的GDP增长速度显然低于其潜在增长水平,同时失业率也明显高于GDP迅速增长的1997年~2000年。因此,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业问题,美国经济实现稳定复苏仍然是困难的。

全球性低通胀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球性部份产品,特别是半导体器材、电子通讯产品等生产能力过剩;二是部分发达国家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三是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四是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价格仍然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谷底徘徊。美国的高失业和全球性通胀低位运行都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同时也是经济增长乏力的必然结果。根据IMF的预测,2002年~2003年美国的失业率将继续有所上升,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的通货膨胀仍然将低位运行,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尽管将有所上升,但仍然为近年来的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