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理念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的成本盈亏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问题。建筑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建筑物质量的关键,是通过对各种因素形成系统性知识的前提与基础。建筑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企业开始追求能及时了解收支情况。由于多年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和建筑业特定的人员环境,使得目前的大部分企业还处在手工做账,定期兜账的阶段。在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员是基层最直接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施工技术员的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工期和成本。多年的施工管理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施工管理工作也是一门科学。

1 管理创新涵义及理论意义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建筑过程中对整个建筑物质量保证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通过多种手段与手法对建筑过程中的各种施工手段和色剂因素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管理方式难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同时,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市场的要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建筑市场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性地满足需求,由被动地适应外界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市场转变。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完善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核心理念

2.1 思想观念方面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比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对企业进行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当前市场的需要,制定企业管理发展战略,贴近市场,乘势而上,围绕市场引导创新的理念,引领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人才管理上投入一定的经费对人才进行凝聚、培养和引进,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内容中。

2.2 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3 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表现在工程项目建设地点的不断变化、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和交易时间长。这些特点要求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必须有很高的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表现在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纷繁复杂的管理要素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

2.4 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在管理某一项建筑工地时,要确保这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之长,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管理。在施工管理上,何为科学管理,就是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建筑企业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

2.5 成本控制措施创新

项目是成本中心,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成本而展开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

明确施工目标的同时,应强化施工管理力度。得力有技能的人员是我们施工技术员工作的好帮手。注意理顺施工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落实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2.6 人力资源的创新

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能吃苦、甘奉献的拳头队伍,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企业文化。作为施工企业来讲,施工项目点多面广、人员流动频繁,必须针对流动性强的特点,创新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调动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最终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双赢,顺利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建设、市场、建筑设计企业、客户满意度、现状、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服务现状

1.1 观念落后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与国外形成客户关系管理的情况不同,我国重视的项目的引进和获取,是先获得项目的设计权,而不是建立在良好服务结构前提的思想,因此,好多建筑设计企业把客户关系管理仅看作是信息基础,而非管理理念,不能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培养。从而导致设计作品附加的产业值更甚于客户满意值。

1.2 信息技术和创新意识不成熟

建筑设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目前建筑设计企业信息技术和设计理念的来源大多数来自固守的照搬硬套,网上图片与现有工程盲目的没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设计再组合等,而在创新与信息技术等方面发展存在很大不足。当建筑设计过程中与客户意愿出现相悖,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完不成预期的任务。久而久之,建筑设计企业就失去了设计的活力。

1.3 建筑设计服务未能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企业的灵魂,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建筑设计企业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核心思想,那么设计服务过程中就要求从以往的以效益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变革更非易事,因此,建筑设计企业拥有自我文化的就自然少了,而已客户为中心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就更加的寥寥无几。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服务不满意的原因

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生存模式混乱,正规成功的企业机构过少。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运作,建筑设计行业至多是一堆小作坊和稍微大一点的作坊而已。

2.1建筑设计企业规模小

目前中国建筑行业拥有大量的设计企业,但是除了那些老牌的国有大企业、设计院以及几个建设集团,企业规模普遍太小,形成不了规模化发展,价值创造不能对投资业产生吸引,是构成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这些公司总是处在没活儿呆着、有活儿又干不过来以及“有活儿没活儿都着急”的生存状态里。同时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对于市场风险的抵抗性,太多的建筑设计企业,市场和客户的圈子都存在很小的波动里,甚至很多知名的设计公司的命运,都是固定的被几个客户所掌握。

2.2建筑设计企业管理混乱建筑设计行业有一个通病,因为都是设计起家,所以公司领导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艺术气质,从而形成公司的散涣,纪律不严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导致了管理上的幼稚和薄弱。公司员工经常以“老大”来称呼企业创始人或者经营者,其实恰恰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江湖”作风。有的设计企业只重技术而轻管理,对客户需求和客户抱怨不够重视,只有等到矛盾升级变为客户投诉才慌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是有管理基础的建筑设计企业也采用传统守旧的管理模式,而我们建筑设计行业特质又与传统行业有着本质迥异,那就是人是主体,而我们行业里的经营者经常像开机器一样去使用“人”,肆无忌惮地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制定产量要求,造成了经营者和从业者矛盾的根源。行业缺乏设定有效专业的管理模式,效率和利润及服务质量大幅度降低的经营现实。 2.3人才流动频繁:

建筑设计企业行业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跳槽就是家常便饭,这种现实导致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不信任,从而企业失去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员工对于企业也存在芥蒂,导致了企业普遍采用“榨汁机”式的人才使用制度。这种制度的恶性循环,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公司领导人的无奈。这样形成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就过于艰难,很多公司一年半载所有员工就更换一次,成立几十年的公司,名义上游戏和悠久的历史,其实认真的追溯起来只有两三年的文化传承。公司缺乏人文传承、缺乏核心思想、没有实质历史,即使成立的时间再久也不会成长成为屹立不倒的集团。

2.4行业竞争不正当

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竞稿竞价之风越演越烈。建筑设计企业的疲惫不堪,效益低下,是由于没有目的性和评判标准的盲目竞争所导致的。建筑设计企业一般通过降低设计费、增加方案数量等形式来形成所谓的“优势”。然而这种机械式的生产经营导致质量的降低和工作量的大额度增加。变相的体力劳动和日夜不间歇压榨式生产,让建筑设计行业变得更加枯萎苍白。

解决办法

结合本人多年在建筑设计企业客户服务工作的经验,认为提高服务水平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必须全面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各个因素,是创造优质产品的关键。同时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对企业有诸多益处:与国际接轨,展示国际公认标志;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客户信任;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改善公众关系;减少不良品率及客户投诉;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可信度;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客户对认证的要求等等。第二,推行项目经理的服务培训,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行项目经理培训,深入开展以强化服务意识为内容的项目经理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切实加强项目经理培训和管理,努力建设一支懂经营、精业务、重服务、守道德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是全面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服务水平的积极手段,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三,重视老客户,特别是高价值老客户的需求。开发一个新客户所付出的精力是保持老客户的五至六倍。重视老客户的服务对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是有效的。

4.参考文献:

张杨;服务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夏力;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施管理;起源;概念;任务;问题;发展建议

根据国务院2007年修订的 «物业管理条例» 对于物业管理的定义,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其配套的设备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1]由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国内地城市区域出现了许多智能楼宇,传统的物业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难以应付设施管理概念下庞大的设施设备管理以及为企业提供非核心业务的支持,所以应市场所需和企业的需要逐渐出现了超越传统物业管理的新概念---设施管理。按照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对设施管理的定义,设施管理是跨学科性的行业,包括工程技术、建筑设计、财务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保持产品的高品质和增加投资效益为目的,采用新型技术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维护管理的工作。[2]设施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城市公用设施(如:医院、学校、体育场馆、博物馆、会展中心、机场、火车站、公园等)和工业设施(如:工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物流园区等)。[3]传统的物业管理、设施管理、房地产资产管理以及房地产组合投资管理共同组成了物业资产管理。也就是说,以设施管理为代表形式之一的物业资产管理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物业管理中对于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的局限,强调了在物业管理的同时,着重为业主提供价值服务,创造利润和回报。除了提供价值服务(保值,增值服务)外,传统的物业管理和设施管理还存在以下几点重要区别。第一,传统的物业管理一般仅停留在对于物业管理合同区域内的现场管理,设施管理则是从策略的角度,对所有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进行规划、实施和监督,力求达到企业实施运营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第二,物业管理公司一般只完成合同范围内的常规管理,设施管理则通过各个专业的优化组合,尤其是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力求提供专业化的管理和精细化的服务。第三,物业管理多提供现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设施管理则是贯穿物业的全寿命周期,力求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做到全过程最优。第四,设施管理区别于物业管理重要的方面还在于设施管理凭借电子信息技术提供技术含量更高的管理和服务,力求方便、快速、高效的服务。下面我将进一步阐述设施管理概念及其跨区域涵义理解以及提出行业发展的建议。

1 设施管理(Facilities Management)的起源及各国不同的理解

20世纪中期,美国为了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生产效率引入了设施管理的概念,设施管理概念的引入和发展是基于美国空军彻底改变办公环境的一次革新。1979年,在美国的密歇根州Ann Arbor 设立了设施管理学院(FMI),这所学院的专家来自于各行业不同领域,从建筑设计师到金融专家。1980年美国建立了国家设施管理协会(NFMA),同年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设施管理分会共同转型设立了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现在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并被广泛认可的国际性专业设施管理协会,协会成员来自于78个国家超过19500名成员。[4]

对于设施管理(Facilities Management)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及不同的理解方式。例如:在英语国度,“设施”术语是指所有的土地、建筑物、设备、机械、公用设施和装置,在生产,服务的建立和房地产流程的确立中必要性的总称,设施管理包括设计、施工、操作、控制、系统安全等方面基于业绩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整体方法。物业设施的运行成本在企业经营中已逐渐成为了仅次于人力资源成本方面最大的成本类别,所以对设施管理的进一步加强非常有必要成为企业战略经营的核心,以便使企业能够持续的改善和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企业成本方面的压力。[5]在德国,为了保持建筑系统及其使用功能的稳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行为要求,设施管理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性较高而且极具战略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通过设施管理,使得在房地产,设备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操作、成本和销售的过程中,达到长期盈利、保证质量和保值增值的功效。设施管理作为二级业务在企业管理中并非核心业务,但是设施管理又在公司的核心业务最优化的支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运用设施管理全过程控制的方法使得服务达到最优、费用最节省。所以,设施管理作为同房地产相关的业务,整合了企业经营管理、建筑学、工程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其主要的功能是通过对人和工作的协调,为机构提供良好的生产、办公环境。[6]总之,设施管理包括策略管理层面对于企业核心业务外的运营支撑活动,是一个战略管理学科,这个学科分析并记录与建筑相关的所有成本进程的优化以及强调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用户利益,并且支持核心业务。[7]

2 德语系国家对设施管理任务的理解

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提出的设施管理任务包括:提供土地及楼宇、建筑物的维护,提供同建筑物相关的服务,建立同建筑物使用相关的关键数据,建筑成本在不同成本中心和费用的分类,经济方面利润最大化。[8]在德语系国家,设施管理通常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2.1 在建筑学方面,设施管理主要被理解成为同建筑物相关的规划和建造。德国的建筑师们认为: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内,建造的低成本同建筑物使用中成本的降低,他们更看重后者。在建筑设计初期,建筑师应该尽可能的注重建筑和技术设施在未来使用方面的设计,尽可能的满足日后所需要的结构改变和修改。

2.2 设施管理的另外一方面的任务同不动产管理息息相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房地产管理Corporate Real Estate Management (CREM) ,所以,人们将其理解为注重实际效果的采购、管理和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房地产市场战略营销。

2.3 设施管理的理解同当代的智能楼宇相关,由于在建筑物投入使用后,建筑物的运营费用在总费用中占据很大的份额,所以,设施管理在德语系国家按照德国标准协会(DIN)的定义又详细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9]

2.3.1 建筑技术管理 (TGM)

建筑技术管理的核心在于成本优化和灵活运作以及对于建筑物和技术设施的维修。为此,建筑物通过楼宇自动化系统实现建筑内设施的完全监控,保证成本最优化和运营费用最低的前提下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家环境。[10]

在德语系国家,建筑技术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领域:

(1)操作。包括技术设备监测,提出和确认开关功能的最优化操作。

(2)维护。包括日常维修,检查,改善建筑物和设施设备。

(3)纪录。收集,保护和更新数据,主要是对建筑物和设施的改建和数据更新。

(4)能源管理。能源消耗的分析,成本经济的采购和能源供应。优化,降低检测能源的消耗,水和废水的管理。

(5)信息管理。通信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评估和决策。

(6)建筑的现代化。改善建筑功能或者节约能源的措施。

①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设施管理中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建筑物和技术设施的设施管理中承担了测量,控制,调节和监测等不同的功能,如:空调技术,能源技术,报警技术等,并提供了一些消费的数据、操作运行数据、终端信息以及维护报警等。设施经理收到这些信息后开始维修和服务登记工作以及计算相关建筑成本。也就是在建筑设施正常的运行中,设施经理如果发现设施运行中有异常偏移的情况,便会自动进入事先设定的维修委托程序,以便尽快排除故障。[11]通过安装建筑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会使得管理安全、舒适和高效,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缺点,因为在一个系统中投入的技术组件越多,系统就越复杂,出现错误的机率也就相应会增加。

②建筑物传导(控制)系统的建立及维护策略案例分析

通过设施管理概念的认识和设施管理流程的实施,可以达到最优化的目标。这里讨论一个建筑物基本的传导(控制)系统,然后再进一步分析相关的维护策略。建筑物传导(控制)系统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主要任务是为了便于监测中心的监控,归档和分析,集中控制,远程监视,控制调节以及能源的分散管理。下面是德国式建筑传导(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图:

通过对上述的建筑控制系统的构成图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建筑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达到两方面的节约。第一方面使得人力资源成本降低。因为技术设施的新投入会在建设中要求配备人员,建设完成后,运行设施同样也需要配备人员或者至少是配备高资历的人员。第二方面由于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得能源耗费也相应降低。

2.3.2 基础设施管理 (IGM)

由于基础设施管理领域涉及到的领域较为专业,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将此项管理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11]

在德语国家,基础设施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领域:

(1)门岗服务

(2)停车场管理

(3)运输服务

(4)请结合维修服务

(5)餐饮服务

(6)办公服务

(7)IT-支持

(8)搬家的规划和实施

(9)园艺服务

(10)保安服务

2.3.3 商业设施管理 (KGM)

商业设施管理主要是从成本会计和经济性方面来对建筑物和技术设施进行观察。重点方面有成本的归口和找出重大的成本点,并对重大的成本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已达到成本降低的目标。商业设施管理的另外一个方面的任务是在持续的周期,对于其余公司实施的产品、服务和流程进行分析得出的企业标准的贯彻和执行。

在德语国家,基础设施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领域:

(1)会计

(2)出租

(3)附属成本的建立、计费和控制

(4)采购及合同管理

(5)保险

(6)预算

2.3.4 地面管理 (FLM)

地面管理实际上是上述三个管理理论的基础。实质性的面积管理策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发展迅速。地面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单位面积的使用效率,也就是将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最优化的利用。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在提高面积效用的同时,成本最低。对于地面管理最重要的是前瞻性的面积规划,即:并非在决策时仅考虑到当前的需求,而应该更加注重今后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延伸的使用规划,通过前瞻性面积规划,可以避免由于缺少前瞻性,公司业务进一步的扩大,新增岗位的需求而面临的发展瓶颈,也可以避免由于在其他区域寻找办公场地而造成费用过大支出以及由于分开办公导致的路途中时间的浪费,所以前瞻性的面积规划显得非常重要,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必须做好相关面积管理案例基础(经验)数据的收集和借鉴,提前做好面积规划。

在德语系国家,设施管理 (Facility Management) 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业,更为这些公司的非核心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设施管理的方法也进一步的更新。其表现是德语系国家相应设立了很多设施管理的专业公司(咨询公司),设施管理业务的开展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如:瑞士的Ascoag Facility Management GmbH,Pensionskasse der MIB AG Rroperty + Facility Management,德国的 Facility Management ALPINE Bau Deutschland AG,ABB Facility Management, Facility Management HOCHTIEF等设施管理行业先行和领先公司,这些设施管理公司提供包括项目选址策划,项目经营管理,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建筑空间更新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等业务(含外包业务)。在美国,经验值显示,一个企业如果采用设施管理的理念比没有采用设施管理理念前节约30%的运行和管理成本,其中约11%的成本通过建筑管理节约,约19%的成本通过建筑自动化系统节约。来自中国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也显示:通过对办公楼实施设施管理,日本的电气公司不仅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而且办公成本也下降了近6%,这样既达到了改善办公工作环境的目标,又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程度,同时降低了35%的能耗。[12]可见,作为一个跨越传统物业管理的新型房地产服务业务,国外在设施管理行业及配套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效的管理了属下的物业设施及其非核心业务。

3 设施管理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行业发展建议

设施管理行业在欧洲和美国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的阶段,并且逐渐成为一门新的管理学科整合固定下来。中国的设施管理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设施管理行业也必将迎来历史的发展机遇。设施管理的早期概念进入中国内地可以追溯到2000年,直到今天,中国还没有正式的类似于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中物协)的中国设施管理行业协会。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设施管理概念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现在的建筑投资商还在以住宅(高档住宅)小区的概念提供类似于安保等方面的静态物业服务,对于自行拥有的设施大多数是以公司下属的工程部或基建科的部门职能形式进行统一管理。一般城市的商业设施也还停留在委托一家物业公司进行常规的设备保养和维修,大多数公司还没有机会认识到通过设施管理实施所带来的益处。我们国家目前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设施管理的起步应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着手。目前,设施管理的理念在我国还没有被大多数与设施管理产业链相关的企业接受。以建筑设计院为例,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扩张,设计院需要许多懂行业规则,熟悉专业知识,懂经济成本分析的设计师,而目前的一些建筑设计院由于业务量的应接不暇,仅仅疲于单一形式的设计组装,而很少有建筑设计院会对建筑物今后的使用成本以及设备效率仔细推敲,这就为建筑物建成后使用不经济和运营成本的增高以及再次更新带来了玄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设施管理的起步工作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着手,是推进设施管理的最佳切入点。

3.2 设施管理各项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通常,人们对于一个新生事物(新概念)的正式接纳会有一定的认知、感知和实践的过程,更何况是一个新行业名词的引入。我国在借鉴和吸收欧美国家关于设施管理策略的同时,应当考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市场特色的设施管理制度,通过设施管理机构和协会共同来规范其行为,实现设施管理高起点的跨越发展。

3.3 设施管理的人才培训是当务之急。设施管理要有符合行业要发展,必须要有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从世界其余国家来看,国外有专门培养设施管理专业并经相关行业认证的高校,如:德国GEFMA认可并认证的11所高校提供设施管理相关的国际学士、硕士专业课程。[13]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也提供了非常多的设施管理经理及在线教育等课程。[14]设施管理涉及到多个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工程技术、建筑、设计、财务、管理以及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理论。中国目前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大多还停留在对单一学科的研究,对于各学科的融合贯通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今,我国能够培养专业设施管理学位的高校寥寥无几。作为设施管理行业来看,我国应该着实加强各层次的设施管理专业的培训机构的规划和建设,并积极参与到世界发达国家设施管理大舞台中,共同探讨交流,为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行情的设施管理行业学科奠定基础。

设施管理在超越物业管理发展的同时,在中国内地还是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目前中国知名的设施管理公司,如:中美合资的上海爱迪特设施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均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中德合资上海金茂英泰设施管理有限公司等,服务对象涉及到智能化楼宇、大型商业设施、厂房、车站、机场、码头等。[15]2009年,中国首家设施管理培训及咨询机构FacilityOne在上海成立[16],FacilityOne是中国国内第一家向组织和个人提供设施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2011年,我国高校将达到650万毕业生,他们的成功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前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情,而目前高校学科建设的重叠、非复合型学科培养的模式以及缺实践性的教学体制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困难。设施管理学科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高层居住和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建造使得设备设施管理人才出现供需矛盾(供小于需求)的尴尬,以至于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设施管理人才比公司领导还难寻找的尴尬局面,中国的设施管理市场需求非常巨大。另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据报道,在国外,一家实行设施管理流程的公司比没有实行设施管理前节约30%的能源消耗。一家公司尚且如此,如果普及到整个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那么,我们国家每年会节约巨大的能源资源。目前,中国加入世界WTO已经快十年了,通过WTO的加入,中国更加国际化。有消息称,老百姓在中国加入WTO后,明显感觉到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竞争,中国各行业都在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服务质量,以便迎接新的挑战。最明显的是中国的银行业和电信业。中国的老百姓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由于中国加入WTO后迫使中国银行业和电信业观念的改进和服务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所带来的便利。由此可以预测,国外的设施管理公司在中国的新设立和中国设施管理公司的逐步兴起必将使设施管理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从而让中国的企业和老百姓由此受益,也能达到国家提倡的环保、节能减排的功效。

参考文献及网络资源:

[1]

[15]

[16]省略/education/fm-credentials.htm

[17]省略/viewpoint/8443920960276915900

[18]省略/training/courses/em.htm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

一、工作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来,建筑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功不可没。

新形势下,进一步认清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方法新路子,对更好地开展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的指导思想,使企业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企业效益为中心。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方针相应地从“服务于阶级斗争”转变为“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密切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行。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传家宝,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门科学,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将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探讨和研究。建筑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也形成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了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培养和成长出一批具有专业理论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利益关系进行重大调整,在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也出现了一些新课题。传统体制下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以更加明显的形式凸现出来,即使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也因形势的变化而遇到新的考验。如: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多元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弱化、企业主体利益认识的落差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指向复杂化、承包人和农民工贫富差距、农民工城市化后的困惑、政工队伍不稳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建筑企业中发挥作用。

三、 问题分析

深入分析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挖掘深层次的矛盾,对更好地破解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难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价值观念由一元转向多元;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走向务实、创新;人的个性得到高度解放;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国际国内大事、形势政策等问题,主要目的是增强职工群众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感情,促使职工群众更加为了本阶级及本人利益忘我工作、努力奉献。

改革开放后,随着建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项目承包项目管理模式经营,个人收入直接与项目挂钩,建筑企业职工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职工个人收入直接与个人的努力程度和企业效益关联起来,国际形势对职工个人影响不大,职工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3、企业运行机制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运行机制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新特点,完善的产权机制和自主的决策机制是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4、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配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作内容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管理体制也有所调整,贫富差距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

四、 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应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理念,在遵循企业经营理念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自身理念的探索和创新。要从“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党在建筑企业的领导”以及“将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三个方面实现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创新,在创新当中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更健康地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

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1) 简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指向;(3)减小企业员工利益认识的“落差”;(2)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4)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以及体系模式陈旧的局面,有针对性的变革;(5)帮助解决农民工的实际困难。

五、 结论

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理念、机制是重要的着眼点。理念创新是创新的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管理型工作方式向服务型工作方式转变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都在探索的课题,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建筑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将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是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坚持党在建筑企业的领导,创新党在建筑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是思想政治工作政治上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驻外办)

参考文献:

[1]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毕德.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与创新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价值链;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拥有其他建筑企业所没有或不完全拥有的核心能力,在社会影响、技术、市场、资金、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并拥有保持这种领先地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对于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识别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本文借助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对建筑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界定。

一、价值链分析法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认为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到生产成品再到实现销售以及提供售后服务,这一系列的价值创造活动的过程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价值链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波特将企业的价值链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货服务等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企业范围内的各种职能来相互支持。其中,基本活动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辅助活动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

二、建筑企业价值链分析

根据价值链理论的基本原理,按照建筑企业的业务流程,建立建筑企业的价值链模型。(图1)本文将建筑企业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分为投标签约、施工准备、施工生产、竣工交验、售后服务;辅助活动主要分为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采购管理。其中,基本价值活动在价值链中起着最基本的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作用;辅助价值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价值活动中间接地创造价值,对竞争优势发挥着辅的作用。

(一)建筑企业基本活动分析

1、投标签约。对建筑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地获取建设项目,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链条才不致中断,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投标签约不仅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而且与项目市场、项目施工、交付使用及服务等活动以合同化、法定化的形式紧密相连。投标签约这一环节包括工程信息的搜集、评审筛选、投标报价、合同谈判等关键业务流程。这一环节的核心内容是慎重选择投标项目,编制既能使企业盈利又有竞争力、可望中标的标书,最终签订工程承包合同。

(1)工程信息的搜集、评审筛选。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源头,搜集工程信息是承揽工程项目的前提。建筑企业由于施工地域跨度大、范围广,因而获得工程信息的机会也就比较多,而这些项目信息往往良莠不齐,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筛选、比较。

(2)投标报价。实际上,一个项目获利的多少在项目承揽中就已基本决定,这就要求企业在项目投标过程中,要熟悉业主及用户的需求,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技术标;还要对项目市场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而且要对企业本身的实力、市场可利用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确定合理的、有竞争力的报价。

(3)合同谈判。企业中标后要与招标方进行谈判,最终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由于合同一旦签订,就必须全面履行合同,所以在签订合同前的谈判中要明确工程承包内容和范围,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力。建筑企业要通过合同谈判争取合理的承包价格,防止发包方的压价;争取修改过于苛刻的不合理条款,澄清模糊的条款,增加保护自身利益的条款。

2、施工准备。施工准备是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拟建工程的施工建立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统筹安排施工力量和施工现场。施工准备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始终,不仅在拟建工程开工之前要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而且随着工程施工的进展,在各施工阶段开工之前也要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3、施工生产。施工生产是自开工至竣工的实施过程,是“产品”形成的过程,是建筑企业成本消耗和价值形成的主要过程。施工生产是建筑企业合理运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按照设计图纸、合同要求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工作,建成符合要求的建筑产品,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施工任务,达到竣工验收的条件。施工现场是展示企业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一阶段综合体现着一个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

4、竣工交验。竣工验收是全面考核建设工程、检查工程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工程质量是否符合现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施工验收规范、能否交付使用、投产、发挥投资效益的重要环节。因此,良好的竣工交付能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可以给企业赢得一定声誉,起到品牌效应,有利于以后的项目承揽工作。这一环节的主要工作是竣工资料准备、多方现场验收、竣工结算。

5、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提高企业市场影响、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筑企业应建立回访保修制度,在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后对用户进行定期性、季节性回访,及时了解项目的使用状况和质量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及“工程质量保修书”的约定,对保修期内存在的质量隐患、发生的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保修期满后,及时结算保修款。

(二)建筑企业辅助活动分析

1、企业基础设施。建筑企业的基础设施基本同其他行业的企业类似,由大量活动组成,包括管理制度、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品牌、财务会计、法律、政府事务等。企业基础设施通过整个价值链对基本活动起辅助作用,这种辅助活动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1)企业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是一个建筑企业综合素质的标识。建筑企业拥有好的品牌比拥有好的产品和技术更为重要,因为品牌的生命力比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力强,再好的产品和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被更新换代而淘汰,但建筑企业一旦拥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就意味着在市场中形成了一个该品牌的忠实消费群体。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被广大职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决定了个人和集体的感知方式、思维模式、行为和价值观,它能够渗透到企业一切领域中,从根本上支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外形成独特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武器,而且是不可复制的。

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员的招聘、雇用、培训、开发、薪酬考核、激励机制等活动,主要涉及到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稀缺的资源,有价值、稀缺、难于模仿的人力资源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建筑业具有专业性强、风险大、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工作关系复杂等特点,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注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招募到优秀的员工,加强对员工的系统培训,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相互协助、相互信任的氛围,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以充分开发员工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发生在企业中的许多部门,对各种价值活动中包含的技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市场分析、决策分析技术方面的创新;施工技术的创新、材料技术的创新、项目管理的创新;材料、设备采购模式的创新,分包商、劳务等合作伙伴选择上的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4、采购管理。建筑企业的采购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分包商的服务、劳务的服务、办公设备与技术、其他物资等。由于每一个项目是不同的,各项目对材料、机械设备的要求规格也不同,且一个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品种多、数量大,加之工程项目是在施工现场露天作业,这就要求企业既要利用本身优势,又要广泛利用市场资源,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和供应计划,既降低存储又保障供应;同时,还要加强采购及供应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保证采购物资、设备的质量。

三、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结构

通过以上对建筑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可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概括为市场能力、品牌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融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工程采购能力、人力资源能力、企业文化。这些要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如下:

1、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层。外在表现层是指企业一旦有了核心竞争力,最先能够表现出来的外在竞争优势,是最直接、最易被人们察觉的竞争优势,是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化和物化。如,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市场能力、品牌能力、融资能力、工程采购能力等。

2、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间支撑层。中间支撑层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到支撑作用,发挥“平台效应”,包括人力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企业经营活动、经营理念都需要由员工来付诸于实践,没有优秀的人力资源能力,外在表现层的很多环节就没法完成。技术创新是企业始终能提供差异化服务,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外在表现层因素实施效果的好坏。

3、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核心层。内部核心层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深厚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文化,这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逐渐积累沉淀而形成的,是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它能够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和偏好,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起到凝聚、激励、约束和协调的作用。企业文化已经超越了管理范畴,其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竞争文化,因而构成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等.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