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量子学习法

量子学习法

量子学习法

量子学习法范文第1篇

一、跳高

第一种方法:把小垫子对折成A字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距离摆放,摆放时要依次错开,成斜线放开,以全练习者侧面助跑跨越斜向A型垫,这是跨越式跳高中练习助跑起跳和两腿依次过杆的动作。接下来,再把一块或几块垫子重叠放,增加高度,提高难度,让学生跨过一定的横杆练习。

第二种方法:把小垫子展开,将一端用绳子吊起,悬挂在一定高度的篮球架上,并在小垫子上画上刻度,让学生通过助跑在垫子下面跳起摸垫子上面的刻度,这样给学生一种感觉,感觉跳了一定的高度来衡量跨下的高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跳远

跳远分立定跳远与急行跳远,下面就立定跳远谈一下自己利用小垫子进行教学的体会。大家知道,立定跳远,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也可以锻炼其身体的协调能力。所以,学会立定跳远对于后面的跳远都有很好的帮助。笔者从事多年立定跳远练习,发现利用小垫子来辅助练习可以迅速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练习方法如下:

第一种方法,利用小体操垫发展腰腹部力量和上肢力量。腰腹力量和上肢力量都对立定跳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力量达不到,其弹性差,就达不到好的成绩。利用小体操垫做腹部的力量练习是立定跳远的好助手,可以做诸如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仰卧举腿、俯卧撑等发展腰腹部和上肢力量的练习,而且很安全。通过这些练习,上肢的摆臂和收腹举腿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提高立定跳远成绩就很容易了。

第二种方法,利用小体操垫发展腿部力量。腿部力量是决定立定跳远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腿部力量和爆发力就尤为重要。利用小体操垫来发展腿部力量和爆发力就很安全有效。具体方法一:用10张小体操垫折叠平放,每张垫子之间间隔50~80厘米。学生单脚或双脚依次连续跳过,每人4组。方法二:用10张小体操垫折叠成倒“v”字型立放,每张垫子之间间隔50~80厘米。学生单脚或双脚依次连续跳过,每人4组。方法三:用10张小体操垫展开平放,每张垫子之间间隔50~80厘米。学生单脚或双脚依次连续跳过,每人4组。方法四:用10张小体操垫展开平放加折叠组合成5组垫子,每张垫子之间间隔50~80厘米。学生依次连续蛙跳跳过,每人4组。方法五:用10张小体操垫展开平放加折叠成倒“v”字型立放组合成5组垫子,每组垫子之间间隔50~80厘米。学生依次连续蛙跳过,每人4组。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小体操垫发展踝关节力量。踝关节力量是立定跳远的影响因素之一。提高踝关节的力量可以有助于学生的起跳瞪地,从而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具体方法:小体操垫平放,间隔50厘米,学生依次快速跑过或跨跳,以及后瞪跑来发展踝关节力量,从而安全有效地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

通过上述的几种方法练习后,可以有效安全地提高学生在立定跳远时的蹬地摆臂收腹举腿动作,从而大大地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

三、跨栏

对于初学跨栏,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总是觉得栏架会把自己拦倒,所以不敢去尝试,而且在练习时为了防止自己会被拌倒,就会有意识地提高跨的高度,这样就成了跳栏,跨栏动作走形,形成错误的动作。如果利用小垫子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小垫子对折成A型间隔一定距离摆放,进行连续性的跨越练习。这样,学生心理就不会产生恐惧,从而很好地学习跨栏。

四、短跑

第一种方法,把体操垫对折起来平放于地面,每垫之间有20cm的间隔,可摆放8到10个,练习者从间隙中做高抬腿快速跑,可以固定学生的步幅,对于培养节奏感有一定的显著效果。

第二种方法,提高步幅的练习。把体操垫打开平放于地面,垫与垫根据实际情况有一定的间隔,练习者从垫子间隙中跑过,进行跑格练习,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步幅。

第三种方法,提高加速能力的练习。把小垫子对折立放10个,间隔40~50cm,后面放10个,间隔为50~60cm,前面的10个垫子可以让学生团身跳练习,后面10个垫子练习高抬腿快速跑,后接20m加速跑。做这个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团身跳要做到大腿前摆抬平,不要小腿往后屈,半高抬腿时重心应充分前移,两动作都要结合正确有用的摆臂。

五、投掷实心球

量子学习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支持 数概念 小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

A New Exploration on the Support of Children in Infant Programs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Numbers Less than 5

LI Li

(Fuzhou Beilei Kindergarten, Fuzhou, Fujian 350001)

AbstractThe organization of the whole activity is a challenge to the original model of education. We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math which is highly structured and supported the children in infant programs to learn the numbers less than five by allotting teaching contents to regional activities. The aim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primary-stage is enabling the kids to grasp the method by synchronous study; the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stage is to enable them to use the method learned and improve themselves through individual study; while the activities in the final-stage aim at sorting out the experience the kids got in regional study.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more flexible and effective than simple teaching activities so that the boring study of knowledge becomes interesting and the result is beyond expectation.

Key wordssupport; concept of number; children in infant program

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复杂、连续发展的过程,其中计数是建构数概念的的基础。研究证明:小班是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能正确点数到5的,平均达到95%。因此认识5以内的数量成了小班重要的数学内容。

以往,小班幼儿学习计数,教师多采用集中教学的方式,开展几次活动来认识5以内的数量。每个活动都有统一的目标,相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学习。应该承认,集中教学活动是高效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课程的安排上除了数量的增加,其他活动几乎是相似的。也就是孩子要通过至少5次类似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

我们思考:认识数量是同类的知识,具有相似的特点,是否有必要通过一次次教学活动来完成?另外孩子在计数的发展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让他们一起接受统一的集中教学,势必让发展快的孩子失去挑战,发展慢的孩子跟不上,两者都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再者,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拓展,可是同步的教学活动却不能真正发挥数学的价值。

因此,是否可以运用另外的教学方式,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想到了――数学区域活动。它与教学活动明显不同,是幼儿自主、自选的活动,提供材料丰富且有层次性,同时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将集中学习变为个人学习,这是集中教学活动无法做到的。区域活动的优势弥补了教学活动的不足,两者结合是否比单纯的教学活动效果更好?更能帮助孩子自主学习,拓展思维呢?带着疑问,我们展开了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两种模式相结合,支持幼儿建构5以内数量的实践研究。

1 前期根据小班幼儿的计数特点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掌握方法,解决难点

我们认为在个性化学习之前有必要通过系统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孩子学习计数。孩子只有在前期的教学活动中掌握了基本计数方法,才能在区域活动中迁移方法,自主学习掌握更多的数量,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根据以上孩子计数的特点,我们分别预设了《认识1和许多》、《认识2的数量》《认识3的数量》3个教学活动,每个活动都以孩子喜爱的游戏贯穿。

以教学活动《认识3的数量》为例,教学目标设置为:能手口一致点数3以内的数,并说出总数;在游戏中学习点数3以内的数,能按物(量)取物,按数取物。根据孩子实际的水平,学习的重难点定位在: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学习按方向点数,做到不漏数也不重数。

活动以去“小熊家做客”情节贯穿,通过三个环节进行教学。首先在“教新课”的阶段,分为三个递进的步骤,首先先复习“2”,然后教师讲解演示3的计数方法(如图1),分别出示小熊家的物品(如棒棒糖、电话、皮球)。每一样物品都是3个摆成一行,而且都从前面的“红旗”处摆起,这与以前只出示同一种物品有所不同,暗示着3的实际意义(即3只要数量是3的物品都可以用数字“3”表示)。这个环节中教师带领孩子三次都从“红旗”处开始数,“红旗”特别提醒初学者计数的顺序和方向,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通过动作的暗示强调手口一致及说出总数。这个部分以教师的“教”为主。

以后孩子对数量3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进入第二步骤――游戏“跟我来”,可以让幼儿拍手3下、跺脚3下等,通过调动感官来体验3的数量。

第三步骤――操作练习“送礼物”,即每个幼儿都有一个操作板练习,“送礼物”时幼儿从右上角的小袋中取出“礼物”,把它摆放在下面的袋子里,注意从“红旗”处摆起,幼儿边有序地摆一个数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初学阶段我们教师提供的点数材料应是一样的“礼物”,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让孩子通过自己操作,学习按顺序点数的方法。

第一环节孩子通过观看示范感官体验操作学习对计数有了具体形象的感受,完成了计数方法的学习。接下来第二、三阶段根据孩子操作发展顺序进行设计。

第二环节――“送礼物”,在这次操作中,幼儿要点数罐子上圆点标记,然后插上相应数量的“棒棒糖”, 操作中实现实物和点卡之间的匹配,接着,幼儿拿着插好棒棒糖的罐子,将它摆放在有相应数字的架子上,这一步骤是让幼儿根据具体数量与抽象数字符号建立对应关系,实现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要求(如图2)。

图2

第三环节以音乐游戏“找朋友”作为结束,将数学活动推向高潮。玩法是每人一个挂牌,一面红色,一面绿色。幼儿根据红色面上的小动物或者绿色面上的圆点的数量,随音乐找与自己挂牌上相应的数字。在点卡上的数量与数字符号再次建立了联系,实现了点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2 中期结合区域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促进每个孩子不同层次的提高

区域活动的增加让教师组织活动变得灵活起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集中教学活动的延续,主要目的是巩固学到的方法。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提供相同的实物如:相同的胶粒,以及相应数量的点卡和数字。操作内容可分按物取物按物取数按数取物三个层次。发展慢的儿可选取实物从按物取物开始进行手口一致的学习计数点。发展快的幼儿可计数实物数量,然后将相应的点卡或数字符号与之匹配,还可以过渡到按数取物,实现具体的实物到抽象数字的过渡。

第二阶段我们将材料的数量增加到“4”。这时,教师有必要在区域之前的谈话中,用简短的时间向孩子介绍“4”,引发幼儿兴趣,请孩子去数一数,并再次强调手口一致的点数方法。

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幼儿“4”的数量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困难。原先的材料只是量的增加已经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孩子们失去了兴趣,必须在材料上进行了改变,让它更富有挑战性。我们认为,学数学重要的是锻炼思维,于是我们寻找拓展思维的切入点,最后决定在材料中增加干扰因素,让孩子学习排除干扰的计数,材料也不再提供一样的物体,而是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或排列方式,让幼儿计数。

第三阶段:数量增加到了“5”,由于孩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区域中得到了巩固,他们很快掌握了“5”的数量。这时干扰也加大了难度,如数“苹果”,“苹果”可以竖着排,或者排成圈。有的还可以重叠着排。观察中发现此干扰对幼儿是一个挑战,它需要幼儿全神贯注地计数。开始孩子容易出现漏数或重数,这很正常,教师应该允许孩子出错,然后进行调整。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大部分幼儿学会了排除干扰的数数。他们欣喜地发现:不管“苹果”怎样摆放,他们都能数出来,连藏着的“苹果”也不放过。

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小部分孩子,与大家相比,发展总是慢半拍。这时我们保留适合他的材料上让他继续练习。可以说区域学习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了层次不同丰富的学具,让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发展。

3 后期开展总结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孩子梳理获得的经验

在区域活动的基础上,孩子的计数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后期有必要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梳理。这个活动要点已不同于以往的集中活动《复习5以内的数量》,计数已不再成为重点,而是重在思维的拓展。

总结性教学活动以“到果园做客”为线索,仍然分为三个环节,但与前期活动《认识3的数量》相比,每个环节的目的性上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环节教师请小朋友清点“水果”,在展示的“货架”上出现的不再是一样的“水果”,而是具有不同特征的“水果”让幼儿计数。(如图3)目的是复习排除大小、颜色干扰的计数,这也是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内容的总结复习。

第二环节“分水果”的操作活动,每个幼儿都要根据自己水果篮上的标记去取相应数量的“水果”实物,“水果”提供也存在差异,此操作又再次复习了排除干扰的点数。

图4

第三环节为“数苹果” 此次操作的特点是:让幼儿排除多项干扰,正确点数,并与抽象的数字符号对应。孩子们要先仔细看看数数卡片上有几个“苹果”,再找到有相应数字的苹果树,把“苹果”插在“树枝”上。这时的教师要重点观察幼儿能否排除各种干扰,自如点数卡片上苹果的数量,说出总数,并与相应的数字对应(如图4)。

此次活动发现幼儿有了区域练习的基础,能排除多项干扰进行正确的点数,而且由于操作材料具有适当的难度,幼儿很兴趣,活动中表现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

从研究中我们知道:没有哪一种的教学方式适合所有的数学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孩子学习特点,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式。如小班幼儿认识数量的特点,他们需要与适合他们的材料(实物、或图片)进行有效互动,经过一些列动作的协调,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初步的数概念,而且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和空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只靠几次类似的教学活动,是达不到的。相对来说数学区域活动更适应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区域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数学,既可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量子学习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测量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28

1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现代数学、物理学、微电子学、材料学等科学的发展为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又为各行各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当今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测量技术和电子测量仪器,甚至在一些原先与“电”无关的专业,如化学、生物、医学、土木建筑等行业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各式各样的精密电子测量仪器在各种实验室里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基本工具和设备,因此电子测量技术的课程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当代大学生、研究生必须把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作为一门基本功,认真学好。不论哪行哪业,在今后的工作中都将会大有益处、受益非浅。《电子测量技术》如此重要,如何更有效的展开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笔者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对《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

2 理论教学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电路参数测量、频谱分析、时域信号的测量、晶体管特性测量等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误差分析,并包含了相关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实际应用和相关仪器的最新成果等。与很多课程一样,该课程的理论内容非常枯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严重脱节,只是一味的介绍理论知识,将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电子测量的核心技术。若要出色的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理论教学工作作者是从教材选择、教师的自我提高、逆向思维教学法三个方面展开的。

2.1 教材的选择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可以使教师易教,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还可引导教学改革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而且可使学生易学,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

笔者选用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陈尚松等编写的《电子测量与仪器》,该书按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要求编写,教材中的内容与时俱进,技术上跟进更新。书中的内容是按发展历程讲解仪器原理,容易入门,叙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宜学宜懂,同时也包含了扩展或深入的内容可供教学和科研的不同需求选用;该书的具体内容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既讲电子测量原理,又讲具体仪器应用,通过实例与仪器型号参数介绍,加深对仪器的认识和对国内外技术水平的了解。在内容上每章均附本章要点、小结和思考题与习题,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总结。

2.2 教师的自我提高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具有主导作用,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我们知道电子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电子产品的发展速度呈摩尔定律所描述的规律,即集成电路的规模和微处理器的性能每18个月都会提高一倍,在这一速度的带动下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生产厂家不断发展更新自己的产品。作为《电子测量技术》的教师,一方面应该时刻关注研制和生产电子测量仪器的商家的产品动态,要实时关注Aglient、Tektronix等这些大的电子仪器生产厂家的产品动态,定期查阅他们产品的资料,用来深化和扩展教学内容,将这些新内容、新知识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视野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进行电子测量方面的科学研究,促使教师对该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到科研水平较高的国内国际会议或其它相关的平台学习,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来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

2.3 逆向思维教学法

任何一门课的理论学习都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如何化枯燥的理论学习为一个有趣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要思考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在双重考虑教学目的和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条件下,选取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电子测量的原理及仪器使用部分,教师将理论教学的阵地从教室转移到实验室,直接面对仪器教学,使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理论教学,先从教学生如何使用测量仪器开始,让学生对仪器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懂得仪器的各个旋扭或按键分别实现了什么功能,以及各旋扭或按键间如何协调工作,以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对理论知识的思考与学习。

以信号源和示波器的教学为例,这一教学过程将第三章和第六章的内容结合起来,先对信号源和示波器两种仪器的表面结构进行讲解,让学生使用示波器测量信号源输出的信号,学生使用仪器并利用仪器观察到信号后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教师由实际操作引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在信号源的使用过程中,信号的形状会发生变化,由此引出怎样才能使信号的波形发生改变,这就指引学生去学习“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部分的内容,这里讲解了常见信号波形的产生和转换方法;再如我们可以从示波器上观察到信号源的频率可以从低频段调到调频段,在同一频段内频率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信号源是如何实现这些频率变化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学习信号源内部电路设计中的多种频率合成方法。在示波器的使用过程中同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示波器的理论内容,如打开示波器观察到光点,通过辉度与聚焦的调整引导学生学习示波管的原理及构造,这一显示原理也用于其他的显示设备上,如频谱仪、扫频仪等,做到触类旁通;通过示波器的触发模式调节键观察不同触发模式下信号的显示变化,反过来引导学生去研究是怎样的设计变化促使了显示屏信号的相应变化,带着学生学习示波器X通道中的触发电路的组成、触发耦合方式、触发电平、触发极性等知识;再如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源的同一个信号波形时,通过调节垂直或水平偏转旋扭观察信号波形的变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带着同样的思考引导学生学习X通道、Y通道的放大电路设计等等。

3 实验教学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采取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策略。

3.1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各个实验项目,使他们对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实验所用用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现有设备采取正确方案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测量。教师设计一些具有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实验给学生。如:通用计数器的应用,该实验要求学生理解通用智能计数器工作原理,掌握测量频率周期的测量方法及其检定高频信号源频率准确度,熟悉计数器的其他扩展功能;再如通用示波器的应用,要求学生理解示波器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熟练掌握通用示波器测试信号参数的方法等。

3.2 设计性实验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综合运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教师结合本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计了本课程的设计训练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将科学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能力,通过设计训练,要求学生在掌握电子测量仪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根据所学知识综合设计简单的测量电路,运用单片机、FPGA、Protel等工具对简易电子测量系统进行仿真与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实践能力。

设计题目主要有简易信号源设计、简易计数器设计、简易频率计设计、简单的数据采集卡设计等,让学生通过这些题目进一步对课本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设计要求学生首先要写出《设计任务书》,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仪器名称、用途、特点及简要设计思想;第二,主要技术指标;第三,仪器应具备的功能;第四,仪器的设备规模;第五,系统的操作规范等。该任务书反映同学的设计目标,同时也是教师作为设计完毕进行验收的依据。在设计之前要先学习基本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除写好《设计任务书》外,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过渡,要求学生在每一步设计结束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尽可能完善设计工作。硬件电路设计前要画好硬件原理框图,过程中要绘制详细的电路图,仿真无误后方可制作电路板;硬件完成后要规划软件控制流程图,根据流程图逐步、逐点编写程序;最后进入软、硬件联调、实验,最后还要撰写设计报告。教师根据任务书中的指标逐项检查设计成品。

通过课程设计同学们学习了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设计、电路调试等知识,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了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程序的编制方法和程序调试的方法,掌握常用接口的设计及使用。学生为其它课程、项目和毕业设计做了大量的知识储备,也为将来在自动化、智能检测、电子信息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其它领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及应用实践能力。

4 结论

作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智能仪器控制软件、虚拟仪器软件等,较为全面地介绍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电子测量仪器及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工程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尽可能广的学习到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经实践,本文提出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证明了该方法的构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符合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尚松,郭庆,雷加.电子测量与仪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范泽良,王永奇.电子测量与仪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量子学习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词汇的重要性 学习方法

词汇、语法、语言表达构成了高中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和语言表达更需要的日常的积累,而语法的学习重要是通过高中英语课堂来学习的,且语法是串联词汇和语言表达的基础,没有完整系统的语法学习也永远不能够全面的领会和理解高中英语学习的本质,因此高中英语语法的学习显得格外重要,高中阶段英语词汇相较于初中已经大幅度增加,记忆本身已经成了较大的难题,还要加入大量的英语语法学习,让很多学生叫苦不迭。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词汇、语法、表达是一个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话,将会使得高中英语变得较为简单和容易。

一、认知阶段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语言的学习一定是一个方法加积累的过程,其中词汇是基础,表达是结果,而联接基础和结果的正是语法,如果一味的记忆大量的英语词汇,将会不知道词汇如何在表达过程中如何应用,没有语法的表达也是错误百出的句子。并且除了英语作为母语国家的学生可以在幼儿阶段就接受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之外,其他国家地区的学生必须借助语法这一手段来科学系统的对英语进行全面的学习。语言学家wilkkins曾经说过:“with out gammar.nothing can be conveyed.”精辟的道出了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新课标教材本身也开始重视语法学习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衔接作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以及词汇量,英语的学习就会遇到第一个瓶颈,即为较长的句子无法读懂以及理解,这时候多数学生的办法是逐字逐句的去翻译,特别是在没有语法基础的时候,而这个阶段多出现在高中英语学习的阶段。因为高中学习难度的增加,导致很多句子的理解出现困难,大量难以理解的句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本身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发现仍然没有起色,就会对英语出现厌烦情绪,一旦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自然可想而知。其实上述原因都是因为学生自己没能够有效的掌握高中英语语法的学习的精髓,在不断增加自己词汇量的同时,必须注重英语语法的学习,要让英语语法的学习水平跟上词汇量提升的程度,就好比人们两条腿走路一样,失去其中哪一条腿都会导致寸步难行。所以学生不要再一味的强调词汇的学习了,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系统的学习英语语法的各个方面,这样原来读不懂的句子看得懂了,答不上的题能理解了;短期内英语成绩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二、应用阶段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的学习不再是初中简单的听说读写,高中英语为了学生在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而加大了听和读的难度,学生在初次接触高中英语的情况下,基本都会被英语听力以及朗读的难度吓到。学生想要真正做到听得懂、读的畅,这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梳理学生多年来的英语学习成长历程可以发现,为了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英语语法的学习已经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但是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却可以发现学生仍然是漏洞百出。学生想要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仍然自觉不自觉的采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这样就导致说出来的英语句子不符合英语的语法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虽然多年来一直学习英语语法,但是却没有系统科学的进行学习。并且体现更为明显的就是英语写作层面,学生在写英语作文的时候语法的运用更是千奇百怪、惨不忍睹。因此大幅度增加高中英语语法学习时间也显得十分必要。英语对美国或者英国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因为他们每天生活在英语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促进其不断复习其英语的语法内容,并帮助其能够“讲的正确,写的无误。”但是中国学生除了英语课堂之外没有那样的语言氛围,更应该注重语法对于听说读写的巩固作用。高中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利用语法知识来巧妙的表达一些较难的句子,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如果没有语法结构分析的帮助,将无法理解比较有难度的句子,而如果真正掌握了语法结构,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结构层次,化繁为简。而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只注重词汇量的积累,认为只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就会理解句子的含义,一味的相信只要多读多看,只相信英语“语感”不需要语法的帮助,甚至认为一旦通过语法分析出的句子结构,不够“原汁原味”。这样大错特错,语法的学习其实就是英语句子结构的一个经验总结,和其他方面并不冲突。而英语语法学习本质其实就是学生本身能够利用一些语言规律的掌握来快速理解英语句子的含义,通过语法的学习来缩短与英语母语国家学生的距离,从而能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达更加自如,更符合英语表达的逻辑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语法的学习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语言内涵以及语言所要表达的人文情感。可以连接学生词汇的应用与语言的表达。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尽量少出差错,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克银.解读高考英语试题中的情景交际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3).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

量子学习法范文第5篇

(一)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是:复习/练习―新授例题―对比训练重难点―巩固学习。导学式教学打破了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在课堂开始之前创设数学问题的情境,将数学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以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情境导入之后,教师引导小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数学的问题,才会产生强烈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方式,才能够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信心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引导学生巩固新知识。在导学式教学的实践环节,是将新学到的知识应能用到实践当中,通过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图表结合题、口答题、竞赛题等方式,进行封闭式或者开放式地学习,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的层次性,从简单逐渐递增到繁杂,在这个过程中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能力,进而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程序是:导入情境―引导学习―应用实践―课堂小结。这个程序将导入数学教学情境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性,将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二、小学数学教育应用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谈话导学式。譬如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推理”。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问拿着一张粉红色的小发夹问学生:“我在门口见到一块漂亮的小发夹,你们猜是女孩子掉的,还是男孩子掉的?”学生回答:“女生的。”教师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男孩子短头发,不需要用发夹,而女孩子长头发,需要发夹。”老师说:“对,像这种生活的判断就叫做推理,我们通过推理,可以找到世界上的很多秘密。”以上的案例就是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走入学生的主题当中。

(二)激励导学式。譬如分数的学习,教师要求学生不能说话,只用掌声表示猴子分到桃子的数量。教师提问:“有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学生用2声掌声表示。教师提问:“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得几个?”学生用1声掌声表示。最后教师提问:“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学生没有办法表示,学生只能用画图的方式将半个桃子画出来。于是老师直奔主题,提出分数1/2 ,让学生从未知的探知领域中主动接受新知识。

(三)实验导学式。实验导学式是教师将生活作为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隐藏在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以除法的学习为例,要求学生将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篮子里面,引导学生认识除法。(1)教师将准备好的6个苹果道具和2个篮子放在讲台上。(2)选1名学生到讲台上,让他将6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篮子里面,然后让学生大声说出每个篮子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6个。(3)引出除法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写出:6 2=3,并讲解:“6代表6个苹果,2代表2个篮子,3代表每个篮子里面有3个苹果。”然后解释除号的写法、被除数的意思、除数的意思,以及除得的结果放在等号后面和除法算式的读法。(4)拓展性训练。将苹果的数量和篮子的数量按照双数增加,让更多学生按照第1名学生的方式平均分配,分配后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除法公式,并朗读出来。

(四)活动导学式。学生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下面以“比例”的学习为例子,进行活动导学式的设计。(1)教师准备好6根长度不同竹竿,将学生分成6组,6组学生先各自测量好竹竿的长度,分别为a1、a2、a3、a4、a5、a6,然后直立在日光下,按照竹竿的顺序,在同一时间分别测量竹竿日影长度为b1、b2、b3、b4、b5、b6。(2)6组学生分别计算出竹竿和日影比例为:a1/b1、a2/b2、a3/b3、a4/b4、a5/b5、a6/b6,经计算,发现a1/b1=a2/b2=a3/b3=a4/b4=a5/b5=a6/b6,然后让6组学生根据自己计算得出的比例,以及另外5组竹竿的长度,计算出另外5组所测量得出的竹竿日影长度。(4)根据活动测量,讲解比例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的活动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还能够巩固学生学习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