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国的诗词

爱国的诗词

爱国的诗词

爱国的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古代诗词;主题;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73-01

爱情作为人类社会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作灵感,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着人性中这一美好的情感。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历史形成了长期重男轻女的习俗,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最强调的就是“礼义”;然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倡以“人”为本来反对神的权威,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在这个时期爱情诗相当发达。这就形成了东西方在表达方式上的一定差异,虽然主题皆为爱情,但英诗描绘的热情奔放,而中国诗歌对爱情的歌颂反而显得含蓄而内敛了。

英国文艺复兴的春风吹醒了沉睡中的人们,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彻底解放。人文主义者骄傲地宣称:人是最高贵的,不仅有理性,也是有感情的;人应该有人的需求、幸福、期盼与希望。在这样的氛围中歌颂、赞美爱情,不仅能够揭露封建观念、伦理道德的虚妄性与欺骗性,而且还可以鼓舞人们珍视现世生活,享受人生欢乐。以本・琼生(Ben Jonson)有名的爱情诗《致西丽娅》为例。“你就只用你的眼睛来给杯, 我就用我的眼睛来相酬;或者就留下一个亲吻在杯边上,我就不会向杯里找酒。从灵魂深处张开起来的渴嘴,着实想喝到美妙的一口;可是哪怕由我尝天帝的琼浆,要我换也不甘把你的放手。”读完这首诗。读者会禁不住沉醉在浓郁的美酒里和玫瑰般的花环下。诗中所歌颂的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精神之爱,完全可以同一直令世人感叹着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相媲美。他对这一题材的发掘比别人要深广现实的多,因此他的爱情诗也就非同寻常的多,情感炙热,手法奇特,充满了怪诞的比喻(即所谓“奇想”)。如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别离辞:节哀》,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也是17世纪玄学派的名作,“我们的灵魂即便是两个,那也和圆规的两只脚相同,你的灵魂是圆心脚,没有任何动的迹象,另只脚移了,它才动。这支脚虽然在中心坐定,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倾听,待到另只脚归返,它就直立。对于我,你就是这样;我像另只脚,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得好,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在这首诗中,一个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形意象交融重叠,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无限的内涵。多恩用圆规的两只脚来比喻一对忠实相爱的夫妻,虽然离别也能彼此相连。丈夫动,妻子也随之移动,因此不必因离别而悲伤。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中,这一主题也同样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在漫漫长夜般的中世纪,封建统治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极力贬抑人的自然感情的需求,要求人们克制欲望,压抑感情。中国诗人由于礼义的束缚,不似英国诗人那般直接热情,大胆奔放;又由于封建礼教对人们纯真感情的压抑和束缚,爱情诗词多以悲剧为主,显得凄美动人,荡气回肠。爱国诗人陆游在自己的作品中绝少谈到爱情,为了悼念被迫分离却始终难以释怀的前妻唐婉,《钗头凤》就正是一首控诉封建制度破坏美好婚姻的不朽之作。“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桃花落,闲池阁,山盟随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中国描写爱情的作品还有一点和英国的不同,就是悼亡诗词数量较多。如苏轼对亡妻念念不忘,在十年后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感情真切,令人不忍卒读。另外,英国爱情诗中赞美女性的作品很多,但直接以女性口吻抒情的却不多。然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女性,虽然封建礼教束缚着她们的一举一动,但却束缚不了她们追求美好爱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以李清照的《一剪梅》为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不枯谢的鲜花,也是人类心灵竖琴上永不弹歇的小夜曲,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光彩,成为诗歌作品中恒久咏唱的主题之一。从英国文艺复兴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共有爱情主题出发,不难发现,由于两国相处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不同,英国的爱情诗热情奔放、淋漓尽致;而中国的爱情诗词则含蓄朦胧,婉约凄美,有其独到的动人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藏,给后人以深刻的引导和启迪。

参考文献:

爱国的诗词范文第2篇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爱国的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文学作品 思政教育 文化底蕴

一、引言

古典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精神财富的艺术结晶,其中凝结了我国古代文人志士的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和时代特色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对现当代的青年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思想觉悟的提升作用。当代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对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文化素质涵养不高,综合素质能力不高,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力薄弱,发展后力不足等问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的结晶,是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化奇葩,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本文将对古典诗歌的思政教育价值进行分析。

二、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中人文素质修养的精华

(一)古典诗词对于大学生爱国忧民的教育价值

古代伟大的诗人从楚国的屈原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再到风雨漂泊宋王朝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直到晚清时期的秋瑾等,无不用诗词来传达出自己的爱国情操。他们不仅拥有着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同时也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关心,并且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着自己富国强民的人生抱负和理想。

屈原虽然遭到排挤,但是在《离骚》中还是发出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情高歌。诗仙李白一个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送孟浩然之广陵》),欣赏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自《渡荆门送别》)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出自《前出塞九首》)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自己对于关心百姓疾苦和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诗魔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卖炭翁》),“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出自《买花》)表达了自己对于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出自《示儿》),“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出自《诉衷情》)传达出了自己渴望收复河山,一统天下安定的爱国豪情壮志。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出自《满江红》)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一片赤胆之心,“精忠报国”的志愿誓死不变。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出自《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现了自己渴望沙场上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英雄不得志的感慨。

通过以上对这些古典诗词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古典诗词中都包含着一种伟大的爱国之情,诗人词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关心这里的劳苦人民,关心自己国家的前途,个人的生死荣辱一切都服从于国家民族的利益,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完整,用自己那才华横溢的生命之笔为大家谱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捍卫国家,维护祖国统一的壮丽诗篇。每每读到这些士气高昂的诗篇,总是让人热血澎湃,浩然正气油然而生,大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能够时刻树立维护国家完整和领土不可侵犯的思政意识。

(二)古典诗词对大学生正确友情观和爱情观的影响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形成了游子思乡,戍边思乡和思妇盼归的感情主线,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友谊也是慰藉寂寞人生的灵丹妙药。在古代众多的诗词中,文人骚客从不同的角度对友情进行了千奇百怪的描写: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描写的是纯真的友情,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的是朋友间的分别鼓励之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的是对友人远行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朋友的期望叮嘱之情,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朋友之间无法言说的难兄难弟之情。在古典诗歌中,友情最为感人,但是亲情也不逊色。

《游子吟》中孟郊为我们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华民族的养儿不记回报的伟大母爱向我们展露得淋漓尽致,使多少人为之动容。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为我们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不论身在何方,团圆节里都割舍不断对家人兄弟的那份牵挂之情,一直被后人所传诵。在《江城子》一词中,苏轼深情地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直接表达出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生死别离后的内心凄苦,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通过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友情和爱情的珍贵性,是大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人世间真情的可贵,爱情的美好,以及那种使人内心欢悦的内心体验过程,从而正视大学阶段的恋情,自觉处理好感情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健康成长。

(三)古典诗词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分析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了解诗人,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自立自强的人格。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生可谓是传奇,但是诗人有着健康的心理品质。他曾感慨道:“欲上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抒发的是对于仕途不顺的内心抱怨和愤懑,但当求职得成的时候,他又说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和豪爽,但在政治上失意不得志的时候又充满自信地感慨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对自己的认可和前途的期望之情;忧愁苦闷的时候又说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通过诗歌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忧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学习诗人那种豁达的性格,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结语

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古典诗词中包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情怀,维护祖国完整的教育精神,也有着培养正确的友情观和爱情观的教育,同时也有对健康心理塑造的诗文,大学生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有益阅读,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正确的友情观和爱情观,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人文素质涵养。

参考文献:

[1]鲁金波.治国诗词殷鉴[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爱国的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教”传统 古典诗歌 德育功效

“诗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古已有之。最早提出“诗教”的是孔子。很多大学者也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如理学家朱熹认为诗歌可以陶冶“性灵”,使人“师善”(向善)和“改恶”。今天重提中国古代的“诗教”传统,当然并非全盘照搬,因为古人和我们的目的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完全可以发扬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利用中国古典诗词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德育呢?

第一,了解历史,培养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操。中国古典诗歌中,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很多,形成了“咏史诗”这一类型,优秀的诗人们把思古之幽情与现实紧密结合,名篇不胜枚举。我常常借着鉴赏这一类诗歌的时机,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同时懂得兴亡的道理。如鉴赏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便了解三国时期晋吴之战的旧事,懂得国家兴废全凭人事,山川的显要虽可借助却不可作为御敌的唯一依凭。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爱国主义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从《诗经》《楚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民主派的爱国诗篇,体现着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担当意识。如《诗经・秦风・无衣》,已收入高中语文第三册。屈原的诗篇之所以与日月同辉,重要因素就是其洋溢的爱国激情。诗人一生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如他的《哀郢》中的名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常常被人们引用,学生在吟诵时,能够感受其中对祖国、故乡深深的依恋和哀伤,从而深受感染。运用历史和爱国诗篇培养学生的爱国和民族情感,是一个渐渐熏染的过程,经常教读,使得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因为芬芳已经浸入他们的心脾。

第二,培养中学生的独立人格。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教育,扼杀了人们的自尊、人格,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深深烙下了“奴性”这个印痕。我们要培养的当然不是奴性十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连自己的独立人格都不具备,将来如何为社会、为国家民族做贡献?梁启超曰“少年强则国强”,如能培养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则对祖国和民族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古代诗人中,有一些一生坎坷,但始终傲骨铮铮,如李白、刘禹锡、苏轼。虽然他们并未能完全摆脱奴性人格的桎梏,但在封建社会中,能有如此傲骨,也足以令人敬仰。于是,我经常教学生诵读他们的诗歌,并作详细的、深入的欣赏和讲解。李白应该说是古代诗人中最具个性和傲骨的一位。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此时他正处于唐玄宗的优宠之中,但他却“粪土王侯,浮云富贵”,不与朝中权贵合作,不利用这个机会青云直上;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诗歌,飘逸雄奇,意境壮丽,将人格的美和诗歌的美融合为一体,学生非常喜爱他的诗篇。读他的诗可以得到双重享受:品味诗歌语言之美,感悟独立不羁的人格之美。

第三,培养中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翻开古典诗词,表达积极进取的凌云之志的诗篇比比皆是。积极进取,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诗言志”,在这些诗篇中,有的表达治国安邦的志向,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的欲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有的为民请命,不惜为正义而献身,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于社会的影响,有的诗篇不可避免地带有糟粕,我们可教学生明辨清浊。总体而言,这些诗篇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可取的,可以用来对学生施加影响。比如曹操的名篇《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建安动乱时期,他的理想就是一统天下。在这首诗中,他充分地表达了在短暂生命中完成大业的雄心。此外,唐诗中有大量的边塞诗,同样洋溢着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如李颀、岑参、王昌龄、高适等边塞诗人,就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名篇。我们也可多教学生诵读。这样的诗歌学得多了,不但可培养中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还可培养他们的阳刚之气。

第四,培养中学生的悯世仁爱之心。我们的中学生物质条件日趋优越了,尤其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学生。他们衣食无忧,但视线却仅限于周围的狭小空间。他们与同学比吃穿用住,但却看不到因无钱交学费而被迫加入打工大军的同龄人。他们往往表现得很冷漠,缺乏爱心。而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无疑是可怕的。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孔子“伤人乎?不问马”,“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精神是民族得以团结、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种仁爱和悯世之心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杜甫的《悲陈陶》、“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李绅的《悯农二首》,杜荀鹤《山中寡妇》,皮日休的《橡媪叹》……多不胜举,这些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写了大量悯世爱人、同情劳动人民的诗篇。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诗篇,在教学生诵读鉴赏的同时,学习诗人们的仁爱精神,引导他们发掘现实意义,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转化为对今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同情,对弱小者、贫困者的同情。

第五,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爱情观。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爱情题材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诗词歌颂健康、坚贞的爱情,与现在的“杯水主义”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利用这类诗歌,引导学生分辨是非清浊,为大多数人必由的将来培养一定的免疫力。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爱情诗,最早的出现在《诗经》中,如《诗经・周南・关雎》,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学生都能背诵,而且背得很有滋味。《诗经》中还有很多爱情诗,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热烈纯真的爱情。高中课本中还选了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高中生们十分喜爱。他们喜爱美妙的诗句,对诗中美好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更是心向往之。在讲析鉴赏《一剪梅》时,我们详细讲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女词人思念丈夫,设想丈夫在思念自己。我问学生,女词人为什么相信丈夫在思念自己?学生回答,因为她相信丈夫。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体现了夫妻之间的信任和忠诚。而这正是爱情的内涵。学生们学习《孔雀东南飞》,被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深深打动,对女主人公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对爱情至死忠贞深为感佩。

爱国的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李清照 席慕蓉 抒情女主人公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故古代的女性文学长期都无法企及男性文学,但李清照却以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词坛。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诗词中关于女性形象的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席慕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题材多以感情诗为主,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二人是女性诗词作家的代表,研究其诗词对深入了解女性的心理有一定价值,笔者拟就二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比较做简单研究。

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

(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

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李清照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永遇乐》[1]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是伤今追昔之作,写的是元宵的热闹景象。诗酒盛会的繁华与女子的面容憔悴对比,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对故国的神伤,对旧时时光的怀念。一个鲜明的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文字上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作者突出国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情至深,宋词人刘辰翁读后也不免“为之泣下”。《声声慢》《武陵春》也是怀念故土的佳作。

席慕蓉生长在四川,在南京、香港生活过,随后跟着父母迁至台湾,对于家乡十分向往,诗歌也通过女性来表现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说出了迁往台湾、有家难回、思念祖国同胞的心声。例如《命运》[2]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两句,通过写女子期盼心爱男子的到来而幻想家乡的迷人风光,从而抒发乡愁,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热切的期盼与思念。她的《父亲》与《狂风沙》也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泼天真,情窦初开

李清照幼时生活较为安适,富足的家庭给予了她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从而造就了其活泼率真的性格,所以她早期诗中多为欢快无忧的内容。例如《点绛唇》一词,“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没有描写大家闺秀,而是刻画了一个含情脉脉却又顽皮的少女形象。她在院中荡着秋千,累出细汗,见有陌生人到来,慌忙逃回闺阁,羞涩却又忍不住好奇,探出头来窥探到访之人。《浣溪沙》描写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幻想的情状。上片写了少女如同荷花般清纯美丽,眼睛灵动,面容姣好。下片把她怀春却又怕人识破的娇羞刻画得生动传神。词中的语言尽显自然本色,但并不平淡乏味,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刻画得淋漓尽致。

席慕蓉诗中多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渴望与追寻,塑造出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天真活泼的。诗中对于抒情女主人公的直接描写较少,但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怀。《十六岁的花季》中“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花季少女着白裙,活泼俏皮,引人注意,写出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青春充盈着易逝的迷惘,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对于青春与爱情的记忆。

(三)直率真诚,敢于示爱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如同神仙眷侣。但婚后不久两人分离,离别总带着惆怅与伤感。于是她将对夫君的爱意融于词中,通过词作来大胆表现对夫君的思念。如《醉花阴》全词写夫妻离别相思,妻子独守空房时难以摆脱的思念之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重阳佳节,深秋凄清寂寥的气氛,同时也以花喻人,因思念而消瘦,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对心爱男子的思念。此句向为人所赞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称之为“言情之善者也”。

席慕蓉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常柔情似水、温柔美好,对爱情也始终如一。《一棵开花的树》是席慕蓉的代表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用“五百年”新颖而又独特地夸张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及坚贞;用简单纯净的语言张扬了女性对浪漫爱情的狂想,表现出女子的率真勇敢。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点

李清照与席慕蓉的女性特点多种多样,两人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抒情女主人公各具特色,因此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也存在着不同点。

(一)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沉郁忧愁,追求独立平等。

1.抒发忧愁之情,表达黍离之悲

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军入侵,打破了她安逸的生活,两年后赵明诚也因病而死。李清照面对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满腹忧愁无处排遣,只得将一腔愁情化入词中。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作通过写黄昏与拂晓时室内外的景象,写出女主人公彻夜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的情景。词作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沉郁忧愁的女主人公。《声声慢》属悲秋之作,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南渡以来沉重的人生痛苦,抒发黍离之悲。

2.无视封建礼教,追求独立平等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并不以其身为女子而自甘卑微,是勇敢追求男女平等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女子一生被囚禁在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但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国破家亡的伤痛,写出了时代的强音,其对国家社稷有深切的忧思,具有较为独立平等的意识。词作中的女性多敢于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爱情,敢于写夫妻之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作中的她们表现出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无视封建礼教。

(二)席慕蓉的诗作

席慕蓉诗歌深受大众的喜爱,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女性,在席慕蓉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浪漫美好的。

1.温柔谦卑,心地纯净

席慕蓉诗中的女子清澈似水,又颇为温柔。《盼望》中写道:“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诗中是一个温柔、对美好的爱情有所盼望的女子,虽不知是否能长相厮守,但依旧抱有美好的期盼。字里行间索绕着她的祈愿与知足。即使受过伤害,也只念爱情的美好,仍然温柔如初。

2.美好浪漫,温婉多情

席慕蓉的诗总给人温暖的感觉,使人们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同时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美好浪漫的。如《夏日午后》:“想你和那一个/夏日的午后/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席慕蓉用温暖委婉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敏感的女子对昔日与心爱男子浪漫邂逅的回忆。《前缘》中写道:“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席慕蓉总是用轻柔的笔触,幻化出浪漫美好,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愿化作一柱香陪在心爱的人身边,静静地感受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成因

时代环境的差别,是造成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同时,两人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也是重要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李清照生活在南宋较为黑暗的时期,因为主和派掌权,对于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给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地,社会政治动荡黑暗。词人在饱尝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后,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笔端。与李清照相比,席慕蓉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开放,她幼年就随家迁居香港,不久又居台湾,青年时期在欧洲求学,生活的时代较为稳定,所能看到的黑暗面还是较少的,所以她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更向往,更执着。

(二)生活环境不同

李清照受到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熏染,眼界开阔,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又赋予她独立和高洁的性格。其思想意识是超于其所处时代的。她在心理上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礼教束缚,所以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虽有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出坚强勇敢,不受礼教束缚的性情。相比李清照所处的环境,席慕蓉生活的环境更加开放,但其思想中还是受其父母的影响,有着女性需服从于男性的想法,甘居卑微,作品中虽有女性意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关于男女平等的想法。所以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美好浪漫的形象。

(三)作者个性不同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美满的婚姻,但她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种种现实使她的性格变得较为刚毅坚强,张扬叛逆。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3]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李清照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有着自己的影子,通过写“愁”来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对于席慕蓉来说,舒适的环境、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顺随的工作、美满的婚姻造就了她温婉的性格。她笔下所写出的诗歌充满着灵性与希望,表现出的是内心中的那一份柔软。

总之,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之异同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思想有关。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抒情女主人公进行塑造。通过对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近代诗人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爱情中男女应该相互尊重,追求平等,当代女性面对爱情需要热情、勇敢,同时又需要冷静、理智,同时更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价值。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副教授)

注释:

[1]王英志:《李清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其他篇目详见《李清照集》)。

[2]席慕蓉:《时间草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其他篇目详见《时间草原》)。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233.

[2]钱忠相.李清照诗词创作中女性形象浅论[J].名作欣赏,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