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亲的经典小说

母亲的经典小说

母亲的经典小说

母亲的经典小说范文第1篇

多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母亲的小本子。

我翻开了那些或红、或粉、或绿,有着浓浓俗艳颜色和劣质感的塑料封皮,里面有母亲当年稚嫩的笔迹。泛黄、粗糙、脆弱的纸张上记录着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微言大义、饱含哲理的文字,瞬间母亲的形象在我心中灵秀了起来。

母亲没有读过太多的书,但是对读书十分重视,并有着深深的渴望。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同龄的孩子还在外面招猫逗狗、疯狂玩耍,母亲已经开始教我识字,以至于我上语文课的时候十分淘气,因为老师讲述的字词我早已经学会,课堂上被逼着再听一次,于我而言,纯是浪费时间。老师便向母亲告状,说我这个小姑娘上课不肯听讲,一双大眼睛四处乱看,不是摆弄铅笔橡皮就是翻看后面的课本。母亲之后就不再教我更多的生字了,但是母亲之前教会了我一项技能――查字典。

儿童读物和小学的课本满足不了我的阅读需求,因为会查字典,于是,我小学二三年级便可以抱着字典,边看边查的读下父亲整套的武侠小说。因为常常抱着书读而无暇淘气,有时候还会像母亲一样把看到的一些华丽的句子记到我自己的小本子上。

母亲见我爱读书,不知道从家里的哪个角落翻出一整套(5册)竖排版,有大量繁体字的《红楼梦》给我。以我当年的识字量,以及该版本《红楼梦》里可怕的繁体字数量以及半文言半白话的晦涩语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读不下去。于是《红楼梦》成为我生平第一本读不下去的小说。(第二本是张爱玲的《沉香屑》)《红楼梦》继续被母亲珍藏。

后来,电视剧《红楼梦》开始播出,我看得着迷,又再次将书翻了出来,可是,总觉得书里的描述没有电视里演的直观、形象、精彩,并已被剧透,于是又没读下去。只是翻到了《葬花词》将它记录到了我的小本子上(电视里字幕太快,我的小脑子and小爪子记不过来也记不下来)。

母亲的经典小说范文第2篇

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教育典范: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

点评: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在实践中教育儿童

母亲的经典小说范文第3篇

第一次跟母亲去拾麦时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拾麦者大都是女人与孩子。掉在地里的麦穗细小而稀疏。学着母亲的样子,我将拾起的麦穗并头攥在掌间,拢不住时就用麦秸一绕,捆成把状。但没一会儿,地边的蝈蝈就开始鸣叫,挡不住三五声诱惑,我便跑去捉。渴了饿了,就回来喝水吃干粮,待母亲用餐时,瓶罐里的东西已所剩无几。母亲擦拭着脸上的汗珠,仍显得很欣慰。母亲吃喝时也不忘拾麦,一只手拿着水或干粮,一只手总在地上摸索着。我发现母亲身边已有了十几把麦穗,而我的把小,且不足两把,便与母亲说;很多人都去了麦堆边上拾,趁人不注意,就可拽上一把。母亲听后头也不抬,告诫我说:千万不要去做那些偷拿的事,那丢人现眼着呢!我于是不再吭声。

拾麦人大都喜欢在地里穿梭,母亲却挪动得很慢乙人们见母亲拾得多,常以为母亲这儿的麦多,当他们走到母亲跟前看看后,总会失望地离开。母亲的神奇就在这里,我一直跟在母亲身边却也没弄明白,于是问母亲。母亲抬起了头,望着我,一字一板地说:弯下腰,别着急,一根一根来!

狂风与荣耀

一位年轻的登山新手准备去攀登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这是他第一次攀登真正意义上的高山,所以他邀请了两名经验丰富的向导陪他一道上山。

那真是一段危险陡峭的山路,但是有一前一后两名优秀向导的保护,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危险。

他们攀登了很久,就在他们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之时,顶峰出现在眼前了。走在前面的向导愿意让新手第一个站到山巅,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于是挪向一边,让年轻的登山者走在了前面。这时,在荣誉的魔力下,爬到峰顶的年轻登山者竟然忘记了山峰上随时可能刮起猛烈的风,他兴奋地跳起来欢呼自己的胜利。就在这时,首席向导赶上前来,一把将他推倒在地。

“跪到地上,快!”他厉声说道,“你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没有什么姿势是安全的,除了跪趴在地上!”

有太多的时刻,我们想要高高地站起,享受属于我们的成功与荣耀。可就是在这些时刻,我们最容易消失在狂风之中。所以把骄傲的头颅低下吧,虽然可能不太光辉,但是最安全。

另眼看雅典奥运会上的中国成绩

美国《时代周刊》:虚假繁荣在愚弄中国人自己!

在雅典,中国人拿到了金牌总数第二的位置,单从金牌排行上来看,中国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体育强国,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中国人是纯粹为了追求金牌而去比赛,而我们则同时还在享受这一切。我们的体育在为我们谋求财富,而他们的体育则一直在花纳税人的钱。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愿意用五块游泳金牌去换取一块男子篮球的金牌,中国人不会这么做,他们更重视金牌的数量。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中国竞技体育将不堪一击!

中国人利用从前苏联学来的计划经济体育制度最终在雅典击败了俄罗斯,但中国并不具备当年前苏联的群众体育基础,尽管前苏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中国几乎没有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教育水平也非常之低。如果不是这种全年集训式的体育制度,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是非常脆弱的。

英国《泰晤士报》:2008,中国只靠女子项目就有可能击败美国!

母亲的经典小说范文第4篇

两位老人真心相爱,无奈儿女阻拦

2007年7月中旬,61岁的余芳娣在西湖游玩时,结识了大她3岁的章引典。余芳娣是杭州市郊区一位农村妇女,儿子洪柏祥、女儿洪秀梅早已结婚成家。丈夫去世20多年,她为了一双儿女,一直孀居。章引典,原杭州某科技公司财务总监,房产和存款价值近百万,10年前妻子去世,两个儿子章建财、章建星都已娶妻生子。虽然儿子经常来看他,可他仍感寂寞,最大的乐趣是逗弄邻居的小狗。章引典、余芳娣相识后,虽然见面不多,却都能感觉到对方的“温度”,两人几乎天天通电话。

余芳娣经常把一些健康食谱推荐给章引典,并提醒他增减衣服;章引典也惦记余芳娣,从报纸上看到一则笑话,都会剪下来,念给她听。幸福的涟漪慢慢在两位老人的心头泛起。

2008年7月初,章引典在西湖边约见余芳娣,散步时,他自然地牵起了余芳娣的手。余芳娣缩了一下,章引典却拉得更紧了。终于,余芳娣不再缩回自己的手,任他紧紧拽着。

章引典不想再压抑自己的感情,认真地对余芳娣说:“我们结婚吧!”

余芳娣叹了口气,说:“这事不会那么顺利的,咱先跟儿女们商量商量吧。”

家庭会议上,余芳娣刚开始介绍章引典的情况,儿子洪柏祥就跳了起来:“妈,我理解你,可再婚老人幸福的很少,结了又离的很多。”女儿洪秀梅原先赞成母亲再婚,可听哥哥说的也有道理,思来想去,她站到了哥哥一边。

章引典的情况更糟糕。回到家后,他把儿子、儿媳找来商量。刚开口,就被小儿子章建星打断了:“爸,我和哥嫂的立场是一致的,你找人同居可以,再婚不行。我们无法面对您百年之后与另一个女人合葬,而让我们的母亲孤零零……”

章引典有口难辩。

晚上,章引典给余芳娣打电话,二人长吁短叹,但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就是要在一起。

3天后,章引典给两个儿子写了一封信:“我和余芳娣真心相待,都期望度过一个幸福晚年,如果你们阻拦,我就断绝与你们的来往……”

看到信后,章建财、章建星夫妇聚到一起商量,最后,他们决定釜底抽薪,从余芳娣那儿入手。

2008年8月19日下午,章建星和嫂子方心莲找到余芳娣家。面对惊愕的余芳娣,方心莲说了一堆夸她的话,而后章建星把父亲写的信递给了余芳娣,说道:“阿姨,我爸这么做可有些过分啊。我猜测,我爸这封信肯定是你的主意,如果我把这封信复印几份,寄给你的亲朋好友和儿女,那结果……”章建星此举果然捅到了余芳娣自尊、好面子的软肋,她答应不泄露章建星等人的上门威胁,与章引典商量一个不伤害儿女利益的办法。章建星和方心莲满意而归。

为了幸福学“走婚”,几多辛酸谁人晓

几天后,余芳娣打电话给章引典,向他说起了自己的“走婚”计划,即两人不结婚,轮流到对方家里住。这样,双方的儿女就不用担心有啥损失了,他们也可以经常看到儿孙……

章引典沉默良久,哽咽着说:“委屈你了。”

余芳娣宽慰他说:“咱们在一起是好事,应该高兴才是。”

第二天,余芳娣见了章引典的儿孙们。章建财对准继母的退让态度非常满意,可章建星的心里却并不落底,因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人到老年哪有真正的爱情?嫂子方心莲顾虑更多,她觉得余芳娣是个厉害的主儿,先是把公公稳住,而后施以甜言蜜语,将来好分一些章家的财产。

章建星决定实话实说,他先是感谢余芳娣对他父亲的情义,同意父亲和余芳娣的决定。接着话锋一转,抛出了财产问题。

章引典见儿子当面提出这样的问题,感觉自己的脸都丢光了,刚要发作,余芳娣就制止了,笑着对他说:“引典,把你的房产证、存折、户口本拿来吧。”见章引典一脸疑惑,余芳娣接着说:“我没想过要你一分钱的财产。为了避嫌,把这些都交给他们保管吧。”

章建财、章建星没想到问题会这么顺利解决。章建星又提出了最后一项要求:父亲有病有灾,他们会全力救治。但是余芳娣有病有灾,与他们无关。没想到,如此苛刻而不近人情的条件,余芳娣也笑呵呵地接受了。

过了几天,章引典陪余芳娣回到她家,余芳娣的儿女也接受了他们的“走婚”生活。一晃一年多过去了,双方儿女都没再找麻烦,两家人相处得很融洽。

2010年5月中旬,一个周六上午,老两口去西湖旁爬山踏青,到宝石山的半山腰时,余芳娣脚下一滑,惊叫着滚下山坡。章引典大惊失色,连忙追赶过去。余芳娣滚落了足足30余米,幸亏被一棵大树挡住,但已经浑身是伤。章引典立刻拨打了120。

余芳娣这一跤摔得不轻,医生检查发现余芳娣左臂和右小腿三处骨折,需要住院治疗。当时,章引典手头现金不多,存折又在儿子手上,当务之急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赶紧给大儿子打电话:“建财,快送1万元钱来,你余阿姨摔伤了,在省人民医院。”

章建财一听急了,想也没想,找出存折,就要去取钱。哪知妻子方心莲一把夺过存折,虎着脸说:“不能开这头!开了头,以后你爸就任意取钱给她花了。”说罢,她马上给小叔子章建星打了电话,章建星随后赶到哥嫂家,明确表示支持嫂子的决定。

“走婚”路上泪茫茫,阴阳相隔望断肠

一个小时过去了,章引典也没等到儿子送钱来,拿着医生开的一堆检查单,他再次给大儿子打去电话。不料,是小儿子接的电话。章引典又急又气,强压着火气哀求道:“快点送钱来,救你余阿姨的命要紧!”章建星说:“我们可是和她有约在先,她有病有灾,我们不管,也无责任…… ”章引典的肺都要气炸了,可想到钱不在自己手里,他又压下火说:“儿子,就是外人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也得救呀,更何况我们是一家人……”可章建星依然没答应。

章引典被儿子的行为气得脸色铁青,随即打车往家急赶。因为走得急,章引典忘了披外衣,心脏病和高血压急救药也落在了兜里。

一见到两个儿子,章引典就怒吼道:“救人要紧!你们两个简直是畜生,连畜生也不如……”章引典越骂越气愤,情绪完全失控,青筋暴起,脸憋得通红。章建财、章建星见父亲说得如此绝情,也都气极了,根本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异常变化。

章建星指着父亲说:“什么‘走婚’,根本就是个借口,好来抢钱抢房……”

儿子的话,气得章引典两眼冒火,浑身哆嗦。

方心莲这时已无所顾忌,她马上给丈夫和小叔子出主意:“赶紧把存折上的钱取光,用爸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复印件去办……”章建星连声附和。

“天啊!”章引典绝望地惨叫一声,一边是人命关天,一边竟是儿子们在他眼前谋划抢占他的财产。只见他无力地抓了一下胸口,重重地栽倒在地。

章建财一看不好,忙跑过来看父亲,发现父亲脸色通红,呼吸急促。他赶紧寻找父亲的急救药,可是翻遍父亲的口袋也没找到,于是,他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

此时,章引典已经气若游丝:“我死了,你们就如愿了……”一滴浊泪从他的眼角滚落。章引典最终撒手而去。

得知母亲摔伤,洪柏祥、洪秀梅兄妹和配偶立即赶到医院。他们见到母亲时,母亲异常伤心,甚至拒绝治疗,悲伤至极的她甚至想要追随章引典而去。

洪秀梅放声大哭,抱住母亲,劝她想开点。可余芳娣依然拒绝手术,不吃不喝。见母亲这样,洪秀梅与丈夫、哥嫂商量后骗母亲:“你要活下来参加章伯的葬礼,这是章伯最后的遗言。”

余芳娣答应了,因为她不能拒绝章引典最后的请求。

接着,洪柏祥、洪秀梅找到章家,请求他们允许母亲参加葬礼。章建星大骂余芳娣是害死父亲的凶手,一腔怒火的洪柏祥与章建星大打出手,洪秀梅、方心莲和章建星妻子好不容易才把他俩拉开。

这时,一脸憔悴的章建财从房间里走出来,有气无力地说:“建星,爸爸死了,你不想让他安息吗?他牵挂余姨,葬礼上看不到她,他会走得好吗?”

章建星默然,同意让余芳娣参加葬礼。

3天后,在章引典的葬礼上,余芳娣挂着吊瓶躺在担架车上,她泪如雨下:“引典,你走了,我独活有什么意思?认识你是我晚年最大的幸福,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成为你名正言顺的妻子。你别急,我很快就去陪你,到了那个世界就没人阻拦我们了!”听了她的话,在场的人无不潸然落泪。

母亲的经典小说范文第5篇

母语里,藏有生活之源,智慧之源,文化之源。

母语教育不仅是简单的语言教学,更是以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为使命,以让儿童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教育目标的传统文化教育。

本期,我们关注母语教育。

母语教育,唤醒潜能

母语是什么?从字面上说,母语是妈妈说的话。在孩子焦躁不安的时候,最美妙的声音,最温暖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

母语是什么?是乡音土语,是我们学会的第一种语言。

母语是什么?是现代汉语,是现代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语。民国时期,称之为“国语”。

西方有些国家称母语为“本国语文”。广义上说,母语还应该包括那些用母语翻译的语言文化。

这些年来,接触到很多朋友,都谈到对母语的学习和认识问题。2015年初,南都基金会秘书长程玉老师来考察亲近母语研究院,席间她谈起自己儿子的成长经历。他在中国上小学,然后去美国上小学;在美国上初中,再到中国上初中;在中国上高中,再到美国上高中。最后他不仅母语掌握得不太好,更遗憾的是,他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都产生了一定问题。不少从海外回来的朋友,很重视孩子对母语的学习,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在海外求学、漂泊和寻求立足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认识到母语学习、民族认同、文化根基对一个孩子终身发展的意义。

而国内的一些父母和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把正在读幼儿园的孩子送去各种英语培训班;小学中学大学更是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我们不否认外语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但这确实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母语教育认识的浅乏。

其实母语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母语教育是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这几年,国家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推行一些文化和教育政策,以强化母语教育。例如高考语文加分,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等。

儿童母语学习的过程,既是他们掌握母语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过程,更是他们实现精神成长、融入社会、文化认同的过程。母语教育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目标:

1.语言文字的应用层面:作为一个未来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础的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2.语言文学的教育层面:培养一个有良好心性的人,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一个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文学教育是重要途径。

3.语言文化的传承层面: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也是他们了解、体验本族文化,融入传统,打下中国根基的过程。

4.生命智慧的培育层面: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母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开拓视野,培育生命智慧的过程。

亲近母语的研究和实验,要从提高儿童母语素养开始。全世界各民族的儿童大都在十四五个月开始说话,三岁左右具备基本的生活口语能力。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语言学习者。母语教育必须和儿童的天性合作,唤醒和激发儿童母语学习的潜能。

亲近母语,亲近传统文化

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了母语教育的意义,那么父母该怎样让儿童亲近母语?

1.从儿童阅读开始

想让孩子真正学好母语,先要让他们爱上阅读。很多父母不理解母语学习的内涵,不了解儿童阅读的基本理念,只是简单地认为要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让孩子读老祖宗的书。因此一段时间里,读经盛行,甚至全国各地兴起了不少读经的私塾、书院。孩子们苦不堪言,现状令人忧虑。

古代的儿童在进小学之前,要先进蒙学馆开蒙识字。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识字的主要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蒙以后,古人从六七岁到十四五岁,为私塾、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这个时期,以诵背为主,当然用的方法是吟诵,一种古代的读书法。

了解和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当代的儿童不能仅仅只读蒙学读物,只读圣贤书,只读古代诗文。古代的经典和当代孩子的精神世界相去甚远,难以形成共鸣。更重要的是,古代的教育跟当代的教育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教育基本是精英教育,当代的教育则是普及教育。当代儿童必须拥有一个未来公民所具备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这是传统经典不能给予的。

儿童应读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儿童之文学,是开发儿童性灵的书,适合儿童。儿童文学的体裁是丰富多彩的,童谣童诗童话,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接受了精神熏染,建立了自己的价值标准。

亲近母语研究院在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2015年了儿童阅读分级书目,大家可以到亲近母语网站浏览和查看,亲近母语开发的小步读书App也即将上线,为0―12岁儿童提供了1000本书的分级、导读和亲子阅读指导。亲近母语也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发了《日有所诵》《我爱吟诵》《我的母语课》《我的写作课》等儿童阅读的课程用书。

当然,传统文化是一座博物馆,很多经典体现了我们的先贤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智慧,是值得去学习和发扬的。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诵读那些传统的童谣歌谣,吟诵那些清新质朴的古典诗文,阅读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故事,阅读那些代表我们民族思想高度的经典和历史。作为一个当代教育人,我们应该从中筛选那些穿越时空、健康开阔、适合儿童的母语瑰宝,让他们在亲近中,感受传统文化,从我们民族的慧根中充分汲取营养,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本文作者

2.回到故乡,行走天下

当今社会,不少家庭依然三代同堂,虽然这些孩子们跟祖辈生活在一起,但祖籍、老家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概念。我的弟弟工作生活在上海,小侄子出生后,只要有机会,弟弟还是尽可能带他回老家体验生活。我也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故乡的田野,跟他们讲父母童年的故事,祖辈的故事。带着孩子们去拜访长辈,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村庄的历史变迁。在祖辈的童年乃至青壮年时代,一个村庄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我带着孩子们,走在村庄里,告诉他们,这一家,是磨豆腐的;这一家,是打铁的;这一家,是做篾匠的……这里,曾经是一个小卖铺,几分钱就来打酒、买酱油、买酱菜;这里曾经是一家私塾,爷爷在这里读过书……实际上,因为天然的血缘联系,孩子们对这些是很感兴趣的。经常和故乡和祖辈接触,也让孩子们看到乡村的生活状态,感受到还隐约存在的宗法社会的人情氛围。这些经历和感受,对于孩子未来融入社会,理解中国文化,与人相处都是很有好处的。

在古代教育中,成年后的游历是很重要的。古时的学士,一生必须要壮游天下,了解各地风俗民情,开阔视野。司马迁青年时代曾两次壮游天下,搜集了许多历史资料和各地传说,为编著《史记》打下了基础;李时珍青壮年时期壮游天下,搜集了诸多医药学典籍,为创作《本草纲目》积累了大量资料。

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多带孩子出去游历。十年来,除了一些短途的旅行,每年暑假,我都和亲近母语总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带着孩子们去做志愿者,并做长途旅行。我们去西安和延安支教,看兵马俑,登华山,参观延安窑洞。我们去过两次贵州,走过织金洞、黄果树瀑布、黔东南、千户苗寨。有一次,在雷公山里绕来绕去,似乎怎么也走不出来。在汶川地震之后的第二年,带孩子们去四川支教,经过十二小时的车程,到达马尔康,第一次看见经幡和藏寨的模样……今年我们在盛夏来到西宁,出嘉峪关,访汉长城,走丝绸之路,访青海湖。

游历是最好的母语学习形式,孩子们的成长收获是多方面的。孩子们不仅仅是欣赏了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对祖国的山河壮美有了切身的感受,而且能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增加阅历,丰富知识,加强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每次出游之前,父母最好能跟孩子一起讨论线路,了解要去的地方,做一些功课。这次我们去敦煌,一个年轻的母亲在行前,让孩子看了三集《敦煌》纪录片,在敦煌参观的过程中,这个十岁的孩子紧紧跟着讲解员,认真听讲,主动发问,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参观结束,他表示回去要看完十集《敦煌》纪录片,还要更多地了解丝绸之路。这样的学习是渗透式的,是孩子喜欢的,也为儿童更深更广泛的母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文化中体验,在生活中教育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那么真实有趣。尽管那时候物质困乏,条件很艰苦,但乡村尚未凋敝,母亲总是虔诚地谨守传统习俗,带着我们一次次经历。

每年春节,从进腊月开始,母亲便忙碌起来,掸尘,年蒸,磨豆腐,送灶,炒蚕豆,炒花生,吃辞年饭。清明,母亲早早上坟,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坟墓培上新土,然后回到家里,做好饭菜,带领我们郑重地给祖先焚烧纸钱。端午前,母亲采好粽叶,洗得干干净净,带着姐姐包出各种形状的粽子;端午的早晨,我们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每一个孩子都有漂亮的五彩手线,脖子上都有网兜,网兜里一个鸡蛋一个鸭蛋。中秋,母亲都会提前准备好当年的芝麻,用石磨碾得细细的,和糖一起做成馅,当天用糯米粉包着芝麻糖的馅,然后烙成香香甜甜的月饼……一年又一年的循环,传统习俗刻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们精神的一个部分,成为我们最幸福的记忆。

当代儿童,生活在一些传统正在被瓦解的社会里。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营造传统节日的氛围,让孩子活在形象真实的文化习俗里。也许你已经不太会包粽子了,已经不太可能自己在家做月饼了,也许祭灶也是你没法做到的。但到了传统节日,你还是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事情,例如端午节,去买一把艾叶和蒲草,跟孩子一起买现成的粽子吃,以此来感受节日的习俗。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朋友正在致力于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不少机构,在做各种节俗体验活动。亲近母语学堂也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节气节令体验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其实是非常重视儿童人格的养成、心性的培育的。发自至诚,出乎诚心,知行合一。今天的父母在带领孩子学习母语,阅读经典,游历天下,开阔视野的同时,不可忘了这一根本。做到这一点,家长就必须重视自我修养,并且以身示范。

只是学习知识,懂得道理是不够的。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对儿童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和意志力的培养。童子之学,必教之以洒扫庭除,进退应对,待人礼仪,这是生活中的母语文化,当代的家长也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