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亲替儿子相亲

母亲替儿子相亲

母亲替儿子相亲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第1篇

总是在细雪飘飘的日子,与妻儿三人同桌,屋里火锅热气袅袅,丝丝升腾。羊肉片红红菠菜绿绿,锅里锅外什么都有,抬眼远看漆黑窗户外面,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少了什么。

总是在阴雨绵绵的时节,与母亲、儿子三人同桌。桌上尽是无关紧要的话题。晚饭后,儿子为中考按时进入自己房间,“孩儿们继续操练。”母亲则围上围单,收捡碗筷,然后继续看电视连续剧,当妻子出差在外的时候。

喜欢看母亲与儿子并排相坐,听老母亲说老弄堂里的故事:年长一辈哪个老了哪个将老未老,年轻一辈哪家棒头出孝子,哪家筷头出逆子。我一个人坐在桌子对面的中间,看自己的儿子夹一块好菜,放到从小带他到上小学的奶奶的碗里。听母亲夸说孙子懂事,要他自己多吃一点,读书辛苦“努力加餐饭”。坐在中间,左首母亲一边,是自己的来路,右首儿子一边,是自己的去路。恍惚中觉得有无形的自己夹在中间,小孩也似探头探脑左顾右盼,觉得自己又老又小。

妻子出差的时候,我白天在单位里上班,想象家里有人替放学归来的儿子开门,高高挑挑的儿子喊一声“阿娘”,母亲早为儿子焐热牛奶和点心,家里一切应有尽有。下雨天,淋湿的儿子有人催着洗澡更衣,不由加倍珍重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日子,因为有母亲在家,下班应该很早很早回去;因为儿子有托付,晚上可以很晚很晚回去。

似乎一直有意等待妻子出差,然后理由充足邀请母亲前来照顾。细想起来,不是因为妻子责备的“懒”字,父子俩换下的衣服,可以由全自动洗衣机处理。桌上鲜热饭菜,一个电话过去有附近小饭店现送上门,一切影响不了我们“留守父子”一般意义上的小吃小喝,早上上班出门拎出一大包垃圾,自己照样可以干得很少很少。

新居六楼加层,上面还有半个七楼。这次妻子不在的时候,六楼自己的房间让给了母亲,相邻是儿子的房间。晚上9点临睡前,我斜在楼上七楼沙发床上看书,听很近很近的楼下,儿子不时从自己房里进出,到客厅里小陪电视机前的奶奶,作为辛苦读书的调剂,听楼下母亲说电视里面哪个好人哪个坏人。第二天早晨6点不到,依稀听得母亲顶替妻子,代替儿子,叫醒孙子。7点过后,再抬头朝楼上叫醒必须上班的儿子。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第2篇

原来,她被母亲从小溺爱患上成长幼稚症,又慢慢发展为强迫症。专家分析认为:由于母亲包办了女儿的一切,女儿养成了凡事由母亲做主的习惯。女儿的身体和智力都长大成熟了,情感却依然停留在孩童时期。她的所作所为都具有儿童特征。到了工作、恋爱的年龄,成年和儿童化倾向的矛盾冲突,让她非常不适应。反复的不适应和矛盾冲突,形成了强迫症……她殴打母亲,实际上是在潜意识里对母亲行为的不满又无力摆脱现状的抗争……

极致母爱,

女儿读到博士还在怀抱里

1983年3月7日凌晨,赵兰茵降生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赵建文是出版社编辑,母亲裴启华是中学美术老师。

25岁的裴启华抱着心爱的女儿,看着与自己青梅竹马的丈夫,满眼都是幸福。她和丈夫赵建文约定,两人要照顾好女儿,教育好女儿,不让她受一点点委屈。

虽然只在中学任教,裴启华却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为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画插图,为多家专业杂志撰稿,还举办过个人画展。可为了女儿的幸福快乐,从女儿出生起,裴启华就放弃了个人的追求。她谢绝了所有出版社和杂志社的约请,专门照顾女儿。

兰茵3岁时被送进幼儿园。进幼儿园的当天,她就受到了公主般的礼遇。原因很简单,她的母亲对幼儿园有承诺。

为了给女儿找幼儿园,裴启华费了许多周折,最后才找到这家规模很大很正规的幼儿园。女儿去幼儿园之前,裴启华就找到园长,把一大堆自己的作品和获奖证书拿出来。她告诉园长,可以每周两次免费来幼儿园教孩子们画画,条件是不能让她的女儿受半点委屈。

女画家免费教画画,那幼儿园的竞争力就大大增强了。园长当即表示:“你放心,我保证你女儿不会受一点委屈。”兰茵来时,园长抱着兰茵交待老师们:“不管谁的班,都要照顾好这个孩子,谁出差错谁走人,没商量!”

兰茵5岁就上学了,进了母亲教书的小学。只要没有课,裴启华就去女儿的教室外偷偷地看女儿。中午,她嫌食堂的饭菜不好,跑回家专门给女儿做饭。

不仅仅是娇惯,裴启华把更多的心思用到了女儿的学习上。为了教育好女儿,本来是教美术的老师,她却认真地与女儿一起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用心地辅导女儿。兰茵所有的事都是母女俩一起做,而所有的主意都是母亲拿的。

兰茵也争气,她热爱学习。母亲送她学什么她就学什么,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能给她带来非常多的赞美,她喜欢被人夸奖。

在母亲的细心照顾和精心指导下,兰茵初中读的是沈阳市最好的第七中学,高中读的是辽宁省最好的东北育才中学。

兰茵读高中时,裴启华和女儿一起做作业已非常困难。兰茵看母亲做得慢,就放下自己的作业,耐心地辅导起母亲来。裴启华怕拖累女儿,决定放弃与女儿一起做作业。可兰茵说什么也不干:“妈妈,我一个人做好孤独,我会没有劲头的。好妈妈,你陪我吧,你不会做,我帮你!”

无奈,裴启华还得继续陪着女儿学习,陪着女儿做作业。

高考时兰茵考得非常好,老师都劝她报清华北大。可兰茵绝不离开沈阳,原因是离不开母亲!直至高中毕业,她连头都没自己洗过,一头飘逸的秀发披散在肩上,曾引来多少女孩子的羡慕。可有谁知道,她从小到大都是妈妈给洗的头发。

裴启华、赵建文反复做女儿的工作,可兰茵就是不同意,最后竟以不读大学相威胁。无奈的裴启华为女儿选择了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本硕连读。读大学是应该住校的,可兰茵却每天都回家住。理由是,一天看不到母亲就会心慌。回到家,她会把一天发生的事都告诉母亲,让母亲帮她出主意。

就这样,2010年夏天,赵兰茵博士毕业了,在一家大型外企搞金融自动化开发工作。

女儿已经28岁了,裴启华开始操心女儿的婚姻大事。

女儿一夜未归母亲疯狂,

结束初恋只是悲剧的开始

其实,读大学时,就有许多男同学追求赵兰茵。她长得漂亮,学习又好,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可母亲要她工作后再谈恋爱。母亲的话就是圣旨,她果真在读大学、研究生和博士期间都没谈恋爱。

博士毕业后,28岁的赵兰茵还是与父母住在一起。母亲开始替她相亲。2011年1月初,母亲替女儿相中了刘晓冲。小伙子比赵兰茵大1岁,金属加工博士,在一家研究所工作,父母都是机关干部。

赵兰茵与刘晓冲见面后,满心欢喜地认可了。两家的父母也同意,两个年轻人开始谈恋爱。

这时的裴启华,心情非常紧张,周末女儿被男友约出去,回来就问长问短。她得为女儿保驾护航,生怕女儿有什么闪失。赵兰茵也是心情忐忑,她离不开母亲这根拐杖,一点小事都要问母亲。

刘晓冲意识到,必须要教会兰茵自己做主、自己生活。抱着这样的念头,刘晓冲开始有意做一些让兰茵意料不到又不好拒绝的事……

2011年4月初的一天,刘晓冲带着赵兰茵去参加同学聚会,事先他就知道那是个疯狂一夜的聚会。晚上9点,赵兰茵要回家。长到29岁,她从来都是晚上10点前回家。而聚会的女士们都不让赵兰茵走,为了玩得尽兴,规定谁也不许打电话,只能发短信,发完短信就关机。兰茵给母亲发了个短信,焦急中,她把电话号码按错了一位,裴启华并没有收到短信。

大家疯玩到凌晨4点才结束,刘晓冲送赵兰茵回家。看到女儿从车里出来,等候在院子里的裴启华非常愤怒,指着刘晓冲的鼻子说:“把我女儿带到哪里去了?还关了她的手机?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都报警了!”刘晓冲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他被气得说不出话来,开车走了。

回到家,刘晓冲的父母在房间里等他,他们生气的原因不是儿子带女朋友一夜未归,而是儿子女朋友的父母找上门来责怪,让他们很没面子。

回到家,赵兰茵才知道,父母从晚上10点起,找遍了她所有的同学朋友,还去了刘晓冲的家,凌晨2点又报了警……母亲几乎疯了。赵兰茵哭了,她和母亲决定,这个恋爱不谈了,这个男人太孟浪,让人受不了。

一场由相亲得来的初恋就这样结束了。

裴启华又开始替女儿相亲。因为有了教训,选婿的标准又增加了一条,就是必须老实。2011年8月中旬,裴启华相中了一个小伙子,带着女儿去相亲了。

赵兰茵又一次相中,也被对方相中。男青年名叫俞庆平,是学信息工程的博士,比赵兰茵大3岁,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更重要的是,俞庆平像赵兰茵一样,从小就听父母的话,凡事都是父母做主。

双方父母同意,赵兰茵、俞庆平的恋爱开始了。

母亲无奈帮谈恋爱,

女博士在浓浓母爱中跌倒

这次女儿谈恋爱,开始时,裴启华非常高兴,因为女儿事事向她请教。更让她高兴的是,俞庆平也事事向他的父母请教。这样,双方父母,确切地说,是双方的母亲,成为了儿女的恋爱助手。

女儿谈恋爱不到两个月,也就是从2011年10月起,裴启华就笑不起来了,因为她得给女儿打扫恋爱的战场。

裴启华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10月16日的晚上,女儿一进家门就哭了,边哭边说:“妈妈,你去找那个混蛋小子算账,他欺负我。”裴启华一听女儿被欺负,非常紧张:“怎么欺负你?告诉妈妈。”赵兰茵抹着眼泪:“他说我窝囊。那天,我从包里往外掏手机,带出了脏袜子。他看见了,说我的包不像是女孩子的包……”

裴启华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她耐心地劝女儿:“那是和你开玩笑,以后,你也得注意点。”

见母亲批评自己还替男友说话,赵兰茵当时就急了:“你必须替我出气,要不,我马上就和他分手。”

裴启华一把抱住女儿,无奈地说:“好孩子,妈妈替你出气就是了。”她先给俞庆平的母亲朱君琳发了短信,简单地说明了情况,让对方担待,就领着女儿去了。

到了俞庆平的家,裴启华假装很生气,数落起俞庆平来。俞庆平被数落,就看着母亲,他的母亲却随声附和,俞庆平当时就生气地责怪母亲:“明明是她不对,她妈妈来怪我,你还偏向她,你到底是我妈还是她妈?”

两位母亲非常难受,这时她们才有点明白,这么大的儿女,却还像个孩子。而3天后赵兰茵就与俞庆平和好了,又开心地谈起恋爱来,好像闹别扭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母亲。

也就从这时起,赵兰茵与俞庆平,差不多半个月就闹一次别扭,每次都得他们的母亲调解。而且经常是两个年轻人吵得不可开交,父母也忙得不亦乐乎,可他俩第二天又牵着手走到一起了。

这样吵吵闹闹地谈了11个月恋爱,到了2012年7月,终于大打出手了。不过,赵兰茵打的不是男友,而是母亲!这个日子,裴启华刻骨铭心。那是2012年7月21日下午4点多,赵兰茵泪流满面地跑回家,边哭边喊:“妈妈,你去收拾俞庆平这个大混蛋,他欺负我,他骂我,还打我……”裴启华这次一点没着急,几个月来这样的事发生得太多太多,所谓骂,就是几句恋人间的口角;所谓打,也就是两个人之间闹着玩。于是她脱口而出:“他打你,你就打他呗!不用找我,妈妈老了!”

母亲这样一句平常话,却令赵兰茵勃然大怒。从小到大,所有的一切都是母亲帮她解决。现在,母亲竟让自己去解决问题,她感觉被母亲抛弃了。她随手抓起拖把向母亲抡去,边打边喊:“你不去打他,我就打你。你不打他,我就打你……”

裴启华被女儿的举动惊呆了,她怎么也不能相信,从小一直听话懂事的女儿,怎么会向自己抡起拖把呢?而且还恶狠狠的?她木然地站着,迎着女儿的毒打,任泪水流着……

赵建文听到动静从房间里冲出来,夺走了女儿手里的拖把。见妻子被女儿打得头破血流,他马上送妻子去了医院。

在医院,赵兰茵跪在母亲面前,痛哭、认错。母女俩又抱在一起痛哭。

虽然赵兰茵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后悔,可她自己也不清楚原由,此后,每次与恋人发生冲突,都想动手打母亲。又常常是,发泄后难过不已地抱着母亲痛哭。

2012年11月初的周末,相处1年多的恋人终于偷尝了禁果。这让本来已是而立之年却有严重儿童化倾向的这对恋人非常恐惧,尤其是赵兰茵,看着自己身体里流出的血,她发疯般地给了俞庆平两个耳光,然后惊惶失措地跑回了家。

回到家,赵兰茵没有像往常那样逼着母亲去打男友,而是满眼恐惧地扑进母亲的怀抱:“妈妈,我害怕,我害怕!”裴启华搂紧女儿:“别怕,过两个月就结婚吧,女人都得经历这一步。”

赵兰茵眼中的恐惧更强了,她突然跑到厨房,拿着刀站在母亲面前:“你去和他说,我要和他分手!如果你不去说,我就自杀!”被逼无奈,也是被女儿的恋情搞得生不如死,裴启华找到俞庆平和他的父母,正式摊牌分手。

俞庆平对裴启华破口大骂:“你这个惹事生非的老太婆,就是你,拆散我们。就是你,总找我的茬儿。就是你,让我爱的人离开我……”

裴启华欲哭无泪,她终于知道,是自己对女儿的溺爱和过度照顾,酿成这样的恶果。

2012年11月下旬的一天,裴启华走进了沈阳市同仁心理学研究咨询中心。听了裴启华的讲述,又约谈了赵兰茵,全面了解了赵兰茵的病情并做了相应检查后,著名婚姻与家庭问题专家张峻铭分析认为,赵兰茵是由成长幼稚症发展成为强迫症。由于裴启华包办了女儿的一切,使赵兰茵养成了凡事由母亲做主的习惯。她的身体和智力都长大成熟了,而情感却长不大,还停留在孩童时期。她的所作所为都具有儿童特征。但她又到了工作恋爱的年龄,自然又得工作又得谈恋爱。成年和儿童化倾向的矛盾冲突,让她非常不适应。反复的不适应和矛盾冲突,形成了强迫症……她殴打母亲,实际上是在潜意识里对母亲行为的不满又无力摆脱现状的抗争。

张峻铭为赵兰茵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心理调整方案,在5~8个月的时间内,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和家庭疗法,基本上可以让赵兰茵恢复正常。但想让她彻底走出儿童化倾向,还需更多时间。

到2013年1月中旬,赵兰茵的状态有所好转,但每周还得进行两次心理疏导与治疗。

心理专家张峻铭告诫为人父母者,儿女长大了,应该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父母可以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在许多父母喜欢包办代替的家庭,儿女都会或多或少地有儿童化倾向,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希望父母们引以为戒。

责编/毕春晖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第3篇

2000年6月16日19:00—22:00     

好孩子集团上海总部会议室

题目:

1、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与母亲有什么不同?

2、缺少父亲的作用对孩子成长有什么不利?

3、父亲的角色及其现状

参加人员:

邓伟志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桑  标  华东师大心理学博士

孙时进  复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陈建强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所副研究员

李  维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所副研究员

陆  震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副研究员

张静涟  上海中小学心理咨询协会秘书长

王裕如  上海青干院烛光咨询所咨询师

陆为之  上海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

主持:         

陈小亚  好孩子育儿研究所所务委员

开场白:今天讨论什么?

陈小亚:父亲在家庭教育别是早期教育中扮演一种什么角色?有什么问题?父亲是不是被忽视了?假如被忽视了,被忽视到什么程度?这里有一个对事实的评估问题,其中存在什么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存在什么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又存在什么问题?一个好的父亲哪些事情该他做?  给大家发了一个到会的人员及单位的名单,大家相互间多数认识,少数不认识,我们是漫谈式的。在我的印象中,上海好象还没有就父亲的作用经行过专门的比较有规模的讨论,我们这次算是一次,一次可能谈不完,将来还可以再谈。在座的很多都是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专家和一些经常出新闻的人,发言人。在父亲节之前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讨论,还是有必要的,让广大父亲们想一想怎样做父亲?请大家随便谈,题目有三个,不一定一个一个谈,想到什么说什么,中间可以插话。研究父亲想想自己。当局者迷,我看还是王裕如作为女士先来评判一下父亲的作用发挥得怎么样?

现状:爸爸象妈妈,男人女性化

王裕如: 你让我们说,我们没好话,因为我们是问题的窗口(陈小亚插话:没问题,来两句难听的话让我们听听)“爸爸象妈妈,男人女性化”,对于孩子来讲,既需要母爱又需要父爱,因为这两种感觉是互相的,我认为妈妈的养育象草坪,父亲象高高的树,一个是制高点,一种精神,一个呢就是温和的,让你有着落的。这两种在现代越来越模糊,尤其在上海这样的一个城市,有的时候爸爸妈妈领着孩子来咨询,爸爸就站在妈妈旁边敲边,一起欺负孩子。这是女权家庭的特点,爸爸没有主张,爸爸听妈妈的,孩子也听妈妈的,很多的。(陈小亚插话:父权的社会,母权的家庭)。

现状:数据表明,父亲参与率很低

张静涟:我补充王老师的几个数据,就是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角度,广义的说,当然不是参与,他不管说话不说话,随时随地的行为,都是在参与,那么这个是无意识的,如果说是有意识的参与的话,我是从这样几个场合里统计出来的,当然这个统计不是很精确,第一是家长会,家长会父亲参加大概有1/4,这是均数,等一下我还要讲一个不同年龄分阶段的。第二个,就是我曾经搞过成功父母的研讨会,是付费的,他是一个国际咨询公司举办的,当然来的都是自愿的,41个人,8个是父亲,其他都是母亲,差不多是1/5,另外有几次在社区里搞父母培训班,不付费,是义务的,在社区里贴几个纸,是万科城市花园,就在社区里贴了三张纸,告诉说是几月几号,培训什么内容,等等。参加是140多个人,父亲是48个,大概是30%。我们协会举办过好多次的快乐家庭的心理辅导夏令营、冬令营,50个人一期,父亲8个,大概是18%左右,心理辅导中心,就是有问题带着孩子来咨询的,一般都是母亲带来的,父亲只占10%,差不多10个中有一个是父亲,当然这个比例是一个平均数。比例随着年级年龄升高,比例会上升。越高父亲参与的比例就越高,孩子在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刻,比如毕业班,初三,高三,特别是高三,要填志愿,比例开始升高,特别是高三这个升高是大幅度的,(陈小亚插话:这个时候就在呼唤父亲),也有一个特殊性,一般都是区市重点的,也就是这些孩子的家庭的父亲文化程度可能要高一点,还一个现象,父亲参与的比例是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的,(陈小亚插话:家庭当中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中父亲参与的量大)比如象我们举行付费的的“成功父母研讨会”,这样的家庭参与的就比较多,但高一点也没有超过1/3。

国外对父亲作用的研究

陈小亚:父亲的作用其实在教育当中是一个专门的问题,我看了一些材料,八十年代以后,对于父亲在家庭当中作用的研究是越来越多,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心理学著作的翻译家李维,专门翻了一本“父亲的作用”,他刚刚搞了一套哈佛家庭教育经典,是主编,这本是他自己翻的。

李  维:我的认识也是从有关资料和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得到的,中外比较的角度,父亲的功能是母亲不能替代的,而母亲的功能也是父亲不能替代的。在我们上海的一些家庭中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的,父母的功能也不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能替代的。我做过一个调查:在浦东,圈地后给当地农民造了公房,有了房子后,孩子和爷爷奶奶仍然住在农村,而原来的家属就进城了,装修好后他们就住在城里,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自己住到公房,爷爷奶奶仍然住在农村。这里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爷爷奶奶还认为父母的功能他们能够替代。

概括一下,有两个功能,母亲是不能替代的,第一就是力量,在力量的意义上和力量的感觉上,是孩子感觉到的力量,这是母亲不能替代的。第二是知识,知识这个东西是母亲不能替代的,这个知识是另外一种含义。母亲的两个功能是父亲不能替代的,一个叫作爱抚,是安全感。再一是同情,这两个是父亲不能替代的。

父亲怎样抱孩子

李  维:我举个例子:国外和国内都有这样的研究,当我们的母亲抱着孩子的时候,母亲抱孩子的姿式和感觉,动作很平稳,婴儿只要几次的条件作用,就能感觉到这是安全的,而父亲就不能了,他们通常开始的时候还比较规矩,到后来就把孩子抛来抛去。很少有母亲会这样做。对于婴儿来说,这两种感觉是不同的,他在母亲那里感觉到的是安全,而在父亲那里感觉到的是力量:这种力量是最初的。慢慢地孩子就有一种感觉,他靠近什么样的姿式是安全的。久而久之,在父亲抛他的时候就有一种心态,他总是“哇哇”地哭或是“嘎嘎”地笑,那么母亲又是另外一种。第二种,母亲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总是讲大灰娘、小白兔。孩子在母亲那里听的故事总是给人一种同情的感觉,弱者的感觉,孩子听到这个故事后总是带着压抑和悲哀,小白兔最后是不是被大灰狼吃掉了?久而久之他就会留下同情这样一种感觉;父亲给孩子讲故事总是讲挑衅和攻击,他很少给小孩子讲大灰狼和小白兔,当然也会讲到,但很多的故事都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攻击、挑衅,或者说打打杀杀。这两种知识对孩子来讲都是需要的,对弱者要同情,但是又要自力自强,奋发进取。按国外的说法,攻击并不一定是坏事,我们把攻击作贬义用,他们在这时包含着一种试探、进取。所以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让爷爷奶奶带,这些功能都不能起到,爷爷奶奶宝贝孩子,包含着对儿子女儿作交待。他不是象我们讲的真正爱护孩子,他们怕出了事情,没法交待。所以据国外研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对孩子教育上,提供的自私最多。当孩子受到挫折,父母亲倒敢于批评,爷爷奶奶做不到,甚至维护孩子的自私,很多情况下是孩子的自私造成的挫折,但是要吃一亏长一智,可是爷爷奶奶明着要维护,父母能为自己的孩子负责。跟着爷爷奶奶,孩子有种感觉,自己总是对的。所谓知识,我们看到很少有父亲象母亲那样详细地把结果告诉给孩子。稍微讲几句就不耐烦,把问题扔给孩子,当一个孩子把自己的问题问母亲的时候,母亲会不要他动脑筋地把结果告诉他。看起来父亲是很粗糙的,但是却推动孩子动脑筋,国外就把这个东西叫作知识。

父亲也有产假

李  维:我发现这个发达国家有两点,我们这里可以考虑,一点他们是发达国家,父亲有产假,现在都立法了。我们现在有些单位是土政策。象瑞士,他是女同志生产,男同志放130天假,130天里工资不扣,奖金也不扣,130天后,奖金没有,最多可以到3年,3年内工资一直跟着走。我们现在上海也有,他们立法了,假如说一个妻子生产,而丈夫不放假,妻子可以起诉丈夫所在的这个单位,他要负法律责任的。第二,国外长期以来,妻子进产房生产的时候,丈夫等在门外。60年代有一个改革,到了90年代,专门有一个夫妻房,丈夫搬家搬进去,直到妻子出来为止。上海曙光医院,有一个教学手术室,有一个玻璃窗,所有的人都在上面看,为了抗菌,下面就在上课,上面的人听着。国外生产就是这样,父亲就在上面看,孩子生出来以后,按照心理学的原理,第一眼是不给母亲看,第一眼是抱起来给父亲看的,这里面是按照劳伦斯的理论。这两个改革是有道理的。我们父亲现在兴冲冲跑到医院看孩子出生,但却被拦在门外。报号说:是儿子,才知道是儿子。他没有感觉的。第一点不知道妻子生产孩子的痛苦,他体会不到;第二他体会不到小生命来的那种感觉。所以生好以后告诉他生小孩是如何痛苦,他是没有体会的。(陈小亚插话:生出来第一眼给父亲看有什么说法?)按照劳伦斯的理论:孩子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运动的东西会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我们现在的小孩生出来以后看到的第一眼不是母亲,而是护士。

陈小亚:李维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很新的角度,在孩子的问题上,哪怕是抱孩子,抱法都不一样,咱们继续说。是比如抱孩子的时候这么扔一扔,有什么不同,陆为之好象有些研究。

父亲的作用:把孩子抛起来的意义

陆为之:因为我是学医的,要讲到神经系统,感官会促进脑生长发育。我们一般知道的是视觉、听觉、味觉,还有就是触觉,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大家不太知道的,就是前庭感觉,人跟地心引力之间的。还有一个就是肌肉和关节运动之间传递过去的,叫做本体感觉。这两种感觉,在大运动的时候,还有就是在扔的运动的时候才获得的。母亲带孩子的时候,这两种刺激是比较少的,而触觉刺激是比较丰富的,触觉刺激和前庭刺激也是不同的。抱的时候轻轻晃是给大脑一种安抚的感觉,而上下的抛是给他兴奋。触觉也是,轻轻的安抚给他一种平静,如果他恐惧的时候你就要紧紧地抱住他,而父亲抱孩子的时候,拉力是比较大的,轻抚是比较少的,给他的刺激是不一样的。孩子所需要的实际是一个全面的刺激,小朋友一般会在父亲的刺激当中会比较兴奋,而在母亲这里是比较安全。小朋友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他首先要获得安全感,然后他才能够去探索和运动,比如说爬行。小朋友从与母亲的近距离接触,得到安全感,有这样一种安全感的时候他才会去运动,才会去爬行,才会去探索。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功能的成熟,他还要一种心理上的成熟,他要一种安全感,他知道出去一会,他可以回来,母亲依然会在这里。所以父亲和母亲的之间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就象王老师说的,一个很平,很安全的,他会经常去的,而父亲这边却是很刺激的,很新鲜的。

陈小亚:你说这个前庭功能和本体感的发展需要在大运动中获得,假如一个孩子长期由母亲带,他不能够获得这种足够的刺激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陆为之:比如,前庭功能不足的小孩子对空间的把握能力比较差,因为他对空间的感知力比较差的时候,往往对于探索性的行为比较恐惧,到新环境里,比如很空旷,很陌生的场合会退缩,还有前庭刺激不足会导致肌肉的张力不足。小朋友在母腹中都是屈曲的,所以每个小朋友的屈肌都是很发达的,日后发展的是伸肌,而伸肌的功能是运动当中获得的,也就是在前庭基础上获得的。本体感跟一个小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操纵有关。有一个叫作超越眼睛的境界,在运作自己身体时不用眼睛来看,就可以自如的运作身体,只有到了这个程度他才可以腾出自己的心理空间,去做更加高级的事情。

陈小亚:有些成年人发现自己方向感很差,说不定就是小时候“扔”的少了。

陆为之:父亲一般允许孩子去探索,我看妈妈总是拉着小孩子的手,父亲总是让小孩子自己在后面走或是在前面走,在车上也是这样,妈妈一般总是抱着孩子,而父亲甚至可以让小孩子自己吊在栏杆上晃来晃去。

不是政策问题,而是素质问题

陆  震:即使我们有象国外那样的政策,一种法定的父亲可以给孩子提供多少多少教育,培养孩子的条件,或者我们具备有多少科学研究,我们看到每个父亲在现实里的责任感有多少?这样130天的假期里他打游戏机、上网,(张静涟插话:当然这是极端的),(陈小亚插话:即便父亲教养的时间很长,也起不到父亲的作用,是不是这个意思?)(张静涟插话:我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我们现在要提出的问题倒是我们的现实,现实到底是怎么样?现在父亲到底是起了什么作用?)(陆为之插话:张老师的意思是:他们是否真的参与了?)

张静涟:可能是他们参与的很少,他们可能不懂,所以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自古以来好象养育孩子是妻子的事,好象男主外女主内,反正家里的内务是由妻子来承担的,假如他知道这些科学的原理了,那么还要看他在现实社会中肯不肯做。

争论:不要宣传父亲回去带孩子

陆为之:在这一点上我正好跟张老师有些不同,我觉得我们一宣传就宣传父亲该回去多带孩子,然而我就觉得以前在不经意当中父亲就扮演了这个角色,而他本身就有父亲的一个功能。现在一教育,又没教育完,反倒把人家都搞糊涂,不带孩子的还好一些,一带孩子变得比妈妈还要妈妈,比妈妈还要敏感,一点点小事就紧张得不得了,所以我就觉得,不要这样教育,父亲不该象妈妈那样对小孩,重要的是要象男人那样面对孩子。

父亲的作用:孩子的性别认同

陆  震:父亲在男孩子的眼里既是长辈,又是同性别的人,还可能是朋友,所以这些关系母亲没法替代的,如果孩子在一个没有父亲的环境里长大,将来他会感到很累,兄弟跟父亲是有区别的。当然没有母亲也不行,孩子将来长大找女朋友都难,他看女人都是怪物,因为他从小没跟女人处过。所以父亲从社会角色和社会学角度,两方面都是不可取代的,凡是这两方面发挥的作用,母亲都无能为力,代替不了,如果父亲缺席的话,这个孩子质量将来肯定会影响的。所以,男人女人关系是社会最起码的最基础的关系,这个关系搞不好,长大以后就会出事,这就别提了,这一点他如果缺少,好多问题就会出来。至于那些抱孩子的事,我觉得是纲底下的目。归根结底,这两个性别具有的一切是互相不能替代的。

养不教,父之过

陆  震:力度、高度、厚度,父亲那边来的多一点,宽度、广度、深度,母亲那边来的多一点,我们说的个案都不能算。作为父亲群体,这还可以感觉得到:在空间、时间上父亲有些地方没有做,你跟孩子没有那么多时间,你要去做必须要跟孩子相处才行,大多数时间没跟孩子待一块,你就不可能产生什么作用。时间空间限制在什么地方呢?男人有很多时间是在外面,到什么关键时刻他就来了。上海的家庭有80%是女人当家的,女人在做完事情后心里没底了,不敢去做了,“孩子他爸你是不是来,你看这件事怎么去做?”女人承担着一个很大的压力,(陈建强插话:实际上上海家庭中接触的角色比例是这样的:中年男性占50%,中年女性在家占21%,然后才是祖父母占21%。其实在家里的重大事情上,还是父亲占很大作用)父亲不可替代的东西现在是这样的,母亲是没有办法做起来,她觉得日常的家务和带孩子,就已经把她缠住了,她没有办法跟着思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封建社会里面的严是家教的严,而不是我们理解的父亲更好的参与和母亲一样,我们讨论的范围是挺有限的,在这个情况里,知识的教育,父亲的功能,如果有,是万幸,如果没有,母亲是没办替代的,母亲是不得已而为之,孩子跟母亲待的时间比较长,先把母亲弄清楚再说。农村是管不了,但城市的条件可以让爸爸拎清。

男人不是海豹

李  维:这是一在个支点上谈问题。国外有个说法,作为娱乐的,说:男人不是海豹,海豹是无性生产的,他说的男人不是海豹是指男人对育儿而言。

陆  震:我举个例子,我儿子今年大学毕业了,他要谈女朋友,她妈妈告诉他女人是如何看待小姑娘的,我跟他谈的是一个男人如何看待一个小姑娘,她妈跟他谈了半天,跟我说:你也跟他谈谈吧!我该说都说完了,但是还缺一块,我是女人的眼光,孩子要跟男的谈谈,我跟他谈的另外一回事,象这些非常小的一个一个问题,都是没法替代的,(张静涟插话:能够说给我们听听吗?)这个小姑娘一定要分大小,漂亮不漂亮不要想,要分得清大小,小事情不能计较,但大的事情要咬住不放,比如尊严。这个事情跟他妈妈谈是一会事,跟我谈又是另外一回事。社会里父亲不能替代的事铺天盖地,你做的事情很多是母亲没法做的,单亲家庭最好是可以避免,实在不能避免最好是不能没有母亲,中国没有几个父亲干活能既当爹又当妈,干的象模象样的,母亲先天的母性在那儿。

王裕如说不同:孩子成长三阶段

王裕如:一般来说的不能替代,第一他是一个异性子女性别认同不能缺少。比如对女儿来说,她对异性的认识,是从父亲开始的。比如你是父亲,如果女孩子觉得你是男性,那么她就会认识到自己是女性,这是一个阶段。第二就是一个精神偶像的作用。父亲一般是孩子的精神偶像,他是孩子学步的拐杖。有人研究,在孩子生长分三个阶段:一、把我抱紧点;二、把我放下来;三、别来打扰我。这三个阶段中,我们把“把我抱紧点”认为是母亲的阶段。“把我放下来”就个时候他要学走路,他要奔,这时候他最需要父亲了。父亲可以带他到草坪上,而母亲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时间,安全满足他要运动的需要。如果没有父亲,就是一个空档,孩子运动能力和与自然的接触能力将来就欠缺,而这个欠缺对他将来的交往和他的认识,对自然对社会都是有防碍的。

插曲:连游戏都不同

陈小亚:我看了一个材料,它分析父母亲跟孩子游戏的不同。母亲跟孩子游戏的时候总是拿玩具给他玩。父亲觉得玩具烦,而父亲自己跟孩子玩,就是人跟人的玩。(陆为之插话:我们是后面观察以后再总结出来的。有没有必要教父亲母亲是怎么玩的,你也学一套,父母亲功能都有,然后教母亲父亲是怎么扔孩子的你也去扔,我觉得这个是最坏的事,比不教还要坏,问题是你要的是一个什么,你要的就是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就可以了。)

孙时进:一个完整的家庭是有父母的家庭,而确实父亲本身的存在就很重要。父母按他各自的事情,自己去做,就包括今天教做父母亲,我觉得有时候也很矛盾,好比今天好多医学告诉你,什么东西有营养,最后这个有营养的东西还没有自然吃的东西有营养,(陈小亚插话:其实我们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各在发挥着作用,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第4篇

母亲高兴地迎我们进屋。女儿和奶奶亲近完,便拉我、使眼色,示意送花。母亲养我30多年,为她老人家送花,还真是第一次。面对妻女一时拘谨起来,摩挲了书包老半天,才涨红着脸抽出那束康乃馨,双手送给母亲,结结巴巴地轻声说:娘,母亲节快乐!

母亲显然被整蒙了,盯了那朵粉红的康乃馨片刻,继而目光躲闪,不解地问:送什么花呀?女儿早就憋不住了,扑哧一声打破尴尬,替一头雾水的母亲接过花,颇为得意地说:奶奶,今天是母亲节。老爸特意为您买了康乃馨,祝您母亲节快乐。一看我爸就是第一次送花给您,得数落他!

略显激动的母亲,怜爱地搂过孙女,拍了拍我的头说,康什么?你们呀,整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啥?还不如买菜花实用呢!走,媳妇,咱们做饭去。妻子挽着母亲进了厨房。女儿将花横放桌上,噘起小嘴:奶奶真是,不懂花语,不懂浪漫。

望着那朵娇嫩的康乃馨,一时忆起了母亲那朴素而简单的生活。

那年母亲60岁生日。我突发奇想:父母携手40年,步入红宝石婚,何不赶个时髦,补照一张婚纱照,弥补遗憾,留作纪念。提议立马博得大家支持,可母亲却极力反对:都老成这样了,花那钱照什么婚纱照,还不让人笑掉大牙。说完,母亲将目光移在了墙上的相框,深情凝望。

父母那张黑白结婚照,已经发黄,但母亲美丽的长辫、父亲精神的中山装,二老青春的脸庞、幸福的笑容,却永远定格在40年前。临行时,我偷偷取了照片,去影楼修复放大了两张。当我将父母这版唯一的珍贵照片交回母亲手上时,她微笑着眼噙泪花,反复念叨着:那时我20岁,这一晃都40年了。看来,我猜中了母亲的心思,这小小的黑白照片,承载了父母40年的风雨岁月,是母亲心中最美丽的“婚纱照”呀!

曾给母亲买了煤气灶、微波炉、电饭锅,可再次回家,锅灶崭新如初。母亲说,这些新鲜玩意儿我学不会,用着费钱也危险,还不如烧柴方便。于是每逢假日,我便尽量回家随父母上山打柴。曾给母亲买过新衣服,但每次看她都是旧衣在身。母亲说,下地干活,新衣服还不全弄脏了。于是便挑妻子不穿的衣服送给母亲,她反而很高兴。曾给母亲买过一部多功能手机,可第二天便求我换了。母亲说,许多功能都不会用,浪费。于是便买了部只能接能打的手机给母亲,用着特别方便。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第5篇

军哥母亲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生病死了,是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把他们兄弟仨带大的!军哥上有哥下有弟,老大长得有点憨头憨老,在当地说媳妇都成了问题!三十好几的时候一个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女人,说是丈夫病故!带着一窝儿女在当地找婆家!别人做引见,深山里的女人介绍给军哥父亲,女人的大女儿嫁给军哥做嫂!不过军哥父亲的婚姻没成,倒是儿子的婚事却意外成了!军哥那时还不算多大,也就十八九岁吧!本来军哥的奶奶替军哥相中了一个姑娘,对姑娘的母亲说过无数次,希望能把姑娘许配给自己做孙媳妇,因为军哥长得是一表人材,挺俊俏的一个小伙子!但姑娘母亲当时并没有答应下来,以至不了了之!弟弟比军哥要小七八岁,所以还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娃娃。

为何要说军哥的婚姻荒唐,这还得从军哥的父亲说起!军哥父亲中年丧妻,如今孩子们大了,也就不用那么操心了。在闲暇时日,也外出帮别人做点活路,农忙时节,秋收季节总会有人请帮工,军哥父亲忙好了自家活路,就会东家帮一天,西家帮两天,如果碰上相好的做个半天活路也不要别人的工钱!所以军哥父亲在当地成了一个好好先生!话说邻组有一户人家,那男的叫熟余,长得斯斯文文的,一米七八左右,瘦瘦弱弱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倒,所以轻活重活全靠家里的女人桂花一手揽起,熟余呢,在社区找了份轻松活做,替社区管管帐或是做点小差事,三女俩儿,最大的女儿早就嫁人了,二女儿也已有人替她说媒,大儿子一直在外打工,剩下小女儿和一个两岁不到的儿子。所以到了农忙和秋收时都要请帮工,军哥父亲理所当然成了帮工对象。有时桂花也会去帮军哥父亲 帮忙,在当地叫还工,互不付工钱,做一天抵一天就行了。

一来二往的,不知从何时起,桂花和军哥父亲走到了一起,全然不把熟余当做男人!刚开始时,人们也没注意,因为帮工不止他们两家,附近的人都是这样相互帮着做的,只要谁有空,只要谁家的秧要栽了,谁家的稻谷可以秋收了,邻居们都商讨好,谁家先做,做好一家再去另一家,这样不误工,也不耽误时间。熟余呢成了多余的人,在家帮不上忙,也就懒得去田间地头,在家做做饭,做做家务事就去跟别人闲耍去了!老婆桂花的去向和家里的活全与他无关似的!

军哥家离桂花家虽是邻组,但只要翻过一座山就是,有两条道可走,一条正道,就是绕过弯从街上走,另一条就是翻过山头就到了对方的家,无论谁从谁家走只要几分钟,所以他们俩人的约会别人根本就不会知道!何况在军哥家是公开的秘密,军哥的叔叔婶婶才不管那么多,能找个女人来当家是好事,才不管他们是否婚外情!等到外人发现时,两人共同相处了几年,碍于熟余的存在,顾虑乡邻的谴责,顾虑儿女们的责骂,俩人时断时不断的保持着那层关系!军哥父亲则两家兼顾着做事,所以俩人分是分不开了!

军哥在外学徒几年回家,长得更是风流倜傥!到了该成家的年龄,做媒的虽然多,但都没相成,有嫌军哥父亲丑事的,有嫌家底不好的,也有人怕军哥将来学他父亲样,找女人!所以军哥的婚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好找!

桂花家儿子女儿的婚事一样的困扰着她,二女儿为人本份,虽然长相一般,但人还算聪明的,所以在选对象时难免会东挑西挑,别人抓着桂花这一条就不认可姑娘怎么好,如找来当媳妇或是儿媳妇,将来学母亲的,那还了得!所以,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同样老实本份的男孩嫁了。儿子自从知道母亲和别的男人有了那档子事,就一直在外打工未曾回家过!小女儿也十六七岁了,即没外出打工,也没读书,一直待在家帮着做家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