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出版社编辑

出版社编辑

出版社编辑

出版社编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出版社编辑; 心理特征; 激励体系

编辑部门是一个出版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出版社是否能生产出适销对路、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图书,编辑将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调动编辑的积极性是出版社管理的核心问题,而编辑积极性的调动有赖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

1 出版社编辑的心理特征

1.1 高自主性

由于出版社编辑普遍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自己拥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对实际出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通常较多地依靠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不断形成新的工作成果。因此,他们有很强的自主性,表现在工作任务上就是要求有一定的挑战性,不愿意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按部就班,被动地适应设备运转。表现在工作环境上就是要求具有人性化的办公条件,排斥刻板的、受类似工头监督的工作场所,希望在工作中能够自我引导。表现在工作时间和地点的安排上就是希望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体现出宽松、和谐的人文关怀。

1.2 高独立性

出版社编辑的工作特点要求其必须具备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怀疑精神,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不是趋炎附势、惧怕权威。相反的,他们会因为科学精神和出版规范而与学术权威进行探讨和争论。此外,由于出版社编辑掌握着各自领域特殊的出版知识和出版资源,可以对上级、同级和下属产生影响,因此,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他们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策划、编辑出一系列“双优”图书,实现自我价值。

1.3 高自我价值感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出版社编辑在接受教育、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曾经支付了较高的成本,既包括学习费用,也包括学习期间没有收入的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而他们之所以付出这些成本,是因为对将来获得高收益有一定的预期。这种收益既包括代表自身价值的经济因素,也包括象征价值的地位因素,还包括弥补心理成本的心理因素。为此,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的校对、行政工作,而青睐于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编辑、策划工作,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

2 出版社编辑激励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分层分类原则

出版编辑人员由于年龄不同、工作经历不同,他们的需要不尽相同。出版社应该针对编辑的不同需求层次,建立纵向多样化的分层激励体系。不能简单地以物质为刺激手段,而必须采取物质、精神、文化相结合的激励手段。有时虽然某些编辑人员可能处于相同的需求层次,但是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偏好不同,需要的激励物就不同。例如,同样是生日礼物,有的人希望要超市购物卡,有的人可能更需要生日蛋糕来增添节日气氛。这时出版社应该建立横向多样化的分类激励体系。

2.2 长短结合原则

出版社编辑激励体系的构建必须寻找出版社和编辑个体的共同点,建立利益捆绑机制,不仅要解决编辑人员短期的工作动力问题,而且要解决长期的发展后劲问题,以实现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要运用短期激励,使编辑人员集中力量完成眼前的、现实的目标,而运用长期激励,可以使编辑解决长远的、将来的发展问题。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编辑人员眼前利益既得到满足,将来生活也有盼头。若出版社单纯地盯住眼前目标,就会出现短期行为,影响图书质量,违背学术原则。同样,若出版社单纯强调长远目标,忽视短期激励,就会影响编辑人员的积极性。

2.3 动静结合原则

编辑人员的激励体系一旦确定后,就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出版社特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不宜朝令夕改。但是出版社自身、作为激励对象的编辑人员、出版社所在的市场、出版行业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对编辑人员的激励体系就要进行适时的改变,以适应新的形势。

2.4 公平原则

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不仅受其绝对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收入的影响,即编辑不仅看重自己现在的收入,他们还会和自己过去的收入比较,和其他同事的收入比较。一旦编辑人员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就会采取行动来纠正这种情况,其结果可能会改善或降低编辑质量,缺勤率、自动离职率提高或降低。因此,取得同等成绩的编辑,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编辑,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出版社领导者宁可不奖励或者不处罚。

3 出版社编辑激励体系的构建

遵循人本管理理论,从“内”“外”两个方面来构建出版社编辑的激励体系。其中,外在激励体系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方面的激励因素。内在激励体系包括发展机会、工作氛围、教育培训等精神层面的激励因素。

3.1 外部激励体系

3.1.1   工资激励

基本工资是出版社编辑收入报酬中的固定部分,对于编辑人员,较高的基本工资是对其身价和能力的肯定,这种肯定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在出版社支付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尽量将基本薪酬水平紧密地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保持一致,以保证出版社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人才。利用基本工资可以强调那些对出版社具有战略作用的工作和技能。同时,基本工资还起着充当奖金平台的作用。一般而言,出版社编辑的业绩水平越高,其基本工资水平越高。由于基本工资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比较固定的,其激励功能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应配合其他的薪酬激励手段使用。

3.1.2   奖金奖励

奖金是指为了激励出版社编辑超额完成工作任务而支付的额外薪酬,也称提成。这项激励制度的好处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编辑人员策划出更多的迎合市场需求的图书;二是促进编辑人员不断提高图书质量,出版更多的精品图书。奖金的发放根据出版社效益、团队业绩和个人的工作业绩综合评定。在发挥奖金激励作用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三个方面:必须严格按照之前约定的制度执行,不能失信于编辑人员,失信一次,会造成千百次重新激励的困难。不能搞平均主义,奖金激励一定要使工作表现最好的编辑人员成为最满意的人,这样会使其他人明白奖金的实际意义。使奖金的增长与出版社的发展紧密相连,让编辑人员体会到只有出版社兴旺 发达,才有自己奖金的不断提高。由于出版社编辑的工作很多通过团队形式进行,出版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团队内每个编辑的切身利益,因此可以设立项目奖金来激发编辑人员相互配合、紧密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推动任务的完成。

3.1.3   福利激励

福利的形式有很多种类,出版社不可能对编辑人员实行所有的福利项目,选择何种福利项目主要考虑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和编辑人员的需求。鉴于出版社编辑的心理特点,对其实施福利激励可以采取菜单式,即由出版社设计出一系列合适的福利项目,平衡好大概的费用,然后由编辑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选择的余地大了,满意度会更高,福利项目的激励作用也会增强。这样的福利项目主要有:津贴,包括交通津贴、节日津贴或实物、住房津贴以及子女入托补助等;非工作时间报酬,包括带薪年假、探亲假等。服务,包括班车、免费食品供应、体育锻炼设施、娱乐设施、集体旅游、礼物馈赠以及节日慰问等。

3.2 内部激励体系

3.2.1   培训激励

出版社编辑入行之前多数有自己的专业,入行后不仅要重新学习编辑专业知识,还要学习许多与自己原先从事专业有所不同或完全不同的专业知识。编辑人员要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就需要学习、进修的机会。因此,出版社应为编辑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有关专业的知识更新班和学术交流,并参加同系统相应专业的系列考核。有计划地组织编辑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矿企业参观学习,听取有关专家、科研人员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发展动态的介绍,这样就可以满足编辑人员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3.3.2   工作激励

出版社编辑由于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比较关心自我实现、工作自主和工作成就。出版社应该充分利用目标管理的方法,给编辑人员设置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并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去实现他们的目标,允许他们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工作。出版社在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对期望成果的简要概括,它不是由出版社领导单方面制定然后分派给编辑人员的,而是出版社领导、科室领导、编辑人员共同协商选择的结果。出版社一方面要为编辑提供共同远景,将出版社的目标与编辑的期望结合在一起,满足编辑的事业发展期望;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工作支持系统,为编辑完成个人期望和出版社发展目标提供条件。

3.3.3   组织激励

出版社要建立授权式的组织机构,将部分自主权充分授予编辑,让其按照市场状况和任务要求自行制定解决方案,妥善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出版社要建立内部成本结算机制,让编辑在图书策划工作中有一定的管理决策权,使其能够直接面对市场,策划出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图书品牌。出版社要建立内部提升机制,提供适合编辑要求的上升道路,让编辑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出版社中的发展前途,使之与出版社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为出版社全心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3.4   文化激励

出版社编辑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从事的是一种智力性的工作,需要“柔性”的组织文化的激励。出版社要树立“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价值理念,更加注重建立信任、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每个编辑自发地形成对出版社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进而使编辑的个人价值与出版社的发展共同实现。出版社要培育“学习、合作、创新、共享”的组织文化,不断推进出版社编辑持续学习的能力,增强编辑的知识含量和出版社的创新能力。建立共享型文化,就是努力创造有利于沟通交流的组织氛围,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消除不同编辑沟通交流的界面障碍,使编辑人员自愿主动地贡献他们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和聪明才智,从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提高出版社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建立合作型文化,就要加强编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鼓励编辑与他人合作,彼此依赖,强调团队协作观念,促进团队协作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桂珍. 论编辑工作的特性. 编辑学报,2003(5).

出版社编辑范文第2篇

李xx 总经理:

我已接受一家出版社的聘用,担任执行编辑一职,因此我将辞去在xxx公司担任的项目经理职位。我喜欢我的新工作,希望它可以给我新的挑战。我在本公司工作任职的最后一天是2001年8月10日,离职前我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一些未完的项目并做好工作交接。如果您发现以往的工作有什么问题,请在方便的时候与我联系,我希望调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xxx公司服务的这段经历让我受益非浅,我很庆幸能够有机会为贵公司工作。

并祝贵公司前程似锦!

此致

敬礼!

辞职申请人:xxx

2016年x月10日

2016年出版社编辑辞职报告二

尊敬的主管、副理:

您好!

在公司工作一年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公司的营业状态也是一直表现良好态势。非常感激公司给予了我这样的机会在良好的环境工作和学习。虽然在公司里基础的业务知识及专业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但俗话说学无止境,有很多方面还是需不断学习。提出辞职我想了很久,公司的环境对于业务员很照顾很保护(至少对于业务风险来说),鉴于我的个性,要在公司自我提升及成长为独挡一面的能手,处于保护的环境下可能很难。我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个性倾于内向,你们也有经常提醒我这一点,其实,这不管是对于公司培育人才或是我自身完善都是突破的难点。

虽然我的观念是:人需要不断的发展、进步、完善。我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变得适应环境,以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我觉得自己一直没什么突破,考虑了很久,确定了需要变换环境来磨砺。

公司业务部近期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交接工作可能需要一个时期。我希望在10/24左右完成工作交接。这个时间也许比较紧,如果实施上有太多困难,我同意适当延迟一周。但是我还是希望副理理解,现临近年底,如果能给予我支配更多的时间来找工作我将感激不尽!

我希望在我提交这份辞程的时候,在未离开岗位之前,是我的工作请主管尽管分配,我一定会尽自己的职,做好应该做的事。另外,希望主管不要挽留我,其实,离开是很舍不得,原因自不用说明。但是既已决定,挽留会让我最终离开的时候更为难。

谢谢!最后,希望公司的业绩一如既往一路飙升!主管及各位同仁工作顺利!

出版社编辑范文第3篇

——陆费逵

在出版活动中,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出版业是重要的文化产业,不是一般经济领域的产业。出版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物质载体承载的精神产品。出版业对社会的重大贡献是文化力,是舆论导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是出版的灵魂。文化建设才是出版活动的根本目的,而经济运作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遵循这个原则,在出版活动中,出版者对文化价值取向和商业价值取向不断进行协调和平衡。

——刘杲

文化建设服务是编辑出版业的根本功能。文化力是人类开发和应用的所有力量中最深厚、最强大也是最持久的力量。时光匆匆,文化不朽。出版和编辑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服务,具体是通过为文化服务来实现的。出版物价值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文化价值。离开了文化,出版和编辑工作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获得发展。文化自觉是编辑工作的起点。

——桂晓风

文风背后是思想,思想来源是实践,因此对文风的改进其实是一个切入点,背后有广阔纵深。同志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这句话深中肯綮。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文风无从真切;不联系群众、体恤民生,文风无从生动;不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文风无从新颖;不勤于思考、孜孜不倦,文风无从深刻。因此,文风也是镜鉴——于事,文章上的穿靴戴帽,空洞无物,照见的是作风上的慵懒散奢,人浮于事;于人,文章上的装腔作势、矫情做作,照见的是党性不强、修养不足。

——《光明日报》评论员

我不认为编辑是一种最具创造性的天才,那是非常难得的……人们从我身上发现的作为编辑的那些品质,譬如眼光、善意、品味、耐心,以及旺盛的精力啊什么的,这些都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对这些素质反倒不看重……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保护和培育一个艺术家的才华。我的工作就是呵护这些美妙的天才。

——美国文学编辑及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系《第二十二条军规》一书的编辑)

蒋孔阳先生在《美学新论》中讲了一段话,我想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个编辑具有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意义。他说:美向着高处走,不断地将人的本质力量提高和升华,以致超出了一般的感受和理解,在对象中形成了一种不可企及的伟大和神圣的境界,这时就产生了崇高。

我们编辑就应该通过我们编辑的图书,我们写的文章,“不断地将人的本质力量提高和升华”。编辑自己也会因此而感到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杨牧之

如果说电影是有魅力的,期刊是有利可图的,报纸是有影响力的,电视是强大的,那么对许多人来说,图书业则是整个大众传媒业受人尊敬的基石。

——《21世纪出版业的文化和商业属性》、

《出版业》等著作的作者阿尔伯特·格雷柯

编辑不应该只是一个能充实人生的行业,编辑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你因此有机会和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共事,结交作家、教育家以及各式各样的具影响力的人物。你等于在修一门你愿意付费的终身学习课程,不同的是,你修课的时候不但领薪水,而且还可以在知识和心灵上得到无法衡量的满足。

《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中说

为编辑者,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职业追求,一旦脱离自身的轨道和追求,除了会感到孤独、恐惧之外,将会坠入为生活而生活,为编书而编书的循环,徘徊在无所适从,了无生趣的巷口,与快乐与满足无缘。

——海猫

出版,是在用凝重的情感和专业的态度来礼遇文化,致敬文化。出版,要求视角开阔,兼容并包,须知知识和意识,恰是人生本质的体现,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审美。出版人尽己之职,致力于提供宽广的平台,传播争鸣的声音,唯有如此,才能让读者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心存警觉地分析、鉴别和采择各种论述,通过博弈、冲突和调和,以知识求实,循逻辑求是,从而不为偏见所惑,接近事实的本来面目。

——吴航斌

出版社编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编辑出版学 学科体系 分支学科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China

LiJianwe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Abstract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urgen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all is to value and study the four main points of this construction, which are, namel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ubject stablishment,sub-disciplines and related subjects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Key wordsediting and publishingprofessional educationsub-disciplinessubjectestablishment

编辑出版学是由许多个知识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84年,胡乔木同志致信教育部,倡议在高等学校设立编辑学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已初具规模,据调查,截至2007年7月,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有68个以上,硕士研究生办学点38个,博士点5个,教育水平和办学层次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问题成为编辑出版学教育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虽然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硕士和博士办学点多挂靠在别的学科之下,编辑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还需更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迫在眉睫,本文将从编辑出版学的相关学科、分支学科、学科设置、专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如何建设科学的编辑出版学科体系加以思考。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编辑出版学与其相关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编辑出版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按其联系性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编辑出版学的基础学科,即为编辑出版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的学科。在众多的此类学科中,与编辑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联系紧密的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文化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二是编辑出版学的交叉学科,即与编辑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有某些交叉或具有某些相通性的学科。与编辑出版学有此类型联系的学科主要有新闻学、版本学、目录学、图书馆学、市场营销学等。

二、对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的理性认识

所谓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是指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某一层次上探讨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的发展变化规律,其成果能构成对出版学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的学科。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是构成其学科体系的基本成分。

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的构成,应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形成由众多的知识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某类单一的零散的知识的简单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分支学科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内容;知识体系是相对独立的,即与其他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排斥性和不兼容性,这就意味着这些知识不能被包容在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范畴之内,也意味着这些知识独立存在很有必要。其次,其研究对象应与编辑出版学研究对象紧紧相关,不应该脱离编辑出版学这个大的主干学科而单打独斗。编辑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编辑出版的理论、应用和历史的相关内容,这样,从理论上讲,凡与编辑出版的理论、应用和历史相关的各项内容,都可能成为编辑出版学某一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再次,作为编辑出版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成果应该能构成对编辑出版学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即对编辑出版学这个主干学科有贡献性共识性的认识。

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形成的具体标志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出现。在我国编辑出版界有着一定影响的、关于某一专门主题的学术专著或一系列研究论文的出现,是衡量某门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已初步形成的具体标志。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出版学基础、出版史学、出版文化学、出版资源学、读者学、出版人才学、出版法学、书刊校对学、期刊出版学、电子与网络出版学、出版计算机应用学、出版物营销学、物流组织学、出版物发行学、出版经济学、出版信息学、版权贸易学、出版对外贸易学、出版物印制与管理、出版业宏观管理学、企业经营学等分支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对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设置的具体构想

王振铎在1999年第4期的《编辑之友》上谈到,“新修订的本科高校各专业学科目录中, 增设了一个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下设五个二级学科: 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图书发行学。这里我们可以将编辑出版学理解为编辑学与出版学, 编辑学研究各种出版物或各种传播媒介中的编辑活动, 出版学则主要研究出版社与报刊社的出版经营活动。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 就不如干脆把二者分别列为编辑学与出版学。”

笔者认为,编辑出版学是编辑学与出版学紧密结合的学科,既不能脱离编辑学谈出版学,也不能撇开出版学单论编辑学,它们不是相互对抗或者是包含的关系,而应该是对等的平衡发展的关系。基于此,若想设置编辑出版学的分支学科,根据对全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的调查来看,编辑出版学的分支学科的划分应按照以下构想:

1.按照编辑出版产品的类型来划分分支学科。就是先按编辑出版产品类型划分为若干类分支学科,然后再在每类分支下按基础理论、编辑、生产制作、流通组织、读者、技术等来设置各个分支学科,由此可以组构如此的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图1):

2.按编辑出版活动的不同性质层面划分编辑出版学分支学科。据此,我们可以将编辑出版学的分支学科划分为(图2):

3.从编辑出版活动的形成条件角度来划分分支学科。

首先是探讨编辑出版学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的学科,如编辑学概论、编辑史学、编辑美学、编辑文化学和出版学概论、出版史学、出版美学、出版经济学、出版文化学等(图3)。

其次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构成要素的学科,如图书商品学、出版企业管理学、出版信息学、出版资源学、读者学等(图4)。

再次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过程的学科,如校对学、出版发行学、出版策划学、物流组织学、印刷学等(图5)。

第四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环境的学科,如编辑法学、编辑管理学、编辑社会学和出版法学、出版宏观管理学、出版社会学等(图6)。

第五是研究编辑出版活动的组织技术与方法的学科,如编辑应用写作学、现代编辑技术学和出版会计学、出版统计学、计算机应用学、现代出版技术学等(图7)。

4.按照研究内容的性质来划分支学科

首先是编辑出版学理论,着重研究编辑出版学原理,从整体上把握各种编辑出版活动性质特征与规律的学科。其中编辑学包括编辑学概论、编辑社会学、编辑文化学等,出版学包括出版学概论、出版经济学、出版资源学等。

其次是编辑出版学应用,即研究局部的具体的出版活动规律的分支学科。其中编辑学包括编辑学概论、编辑社会学、编辑文化学等,出版学包括出版学概论、出版经济学、出版资源学等。

再次是编辑出版学历史,即研究与编辑出版活动有关的历史的分支学科,有利于借鉴历史经验。其中编辑学包括编辑学概论、编辑社会学、编辑文化学等,出版学包括出版学概论、出版经济学、出版资源学等。(图8)。

编辑学与出版学也是不可分离的,以上四种构建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的分支学科设置模式,是环环相扣的。同时,编辑出版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待编辑学或者是出版学问题,而应该将其放在社会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综合考虑。这就离不开对编辑出版学业务与教育的研究考察。

1998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审定,将编辑学、图书发行学整合为编辑出版学专业以来,编辑出版学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根据笔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我国编辑出版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的初步调查,我国编辑出版学初步形成了一个多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专业教育体系,但在以下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结果显示:

1.教师――队伍建设高标准、严要求

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将一些有影响的编辑出版单位作为教师的实习单位,派专业教师去实习锻炼,了解编辑出版环节和操作的情况,解决教师在业内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其次要聘请业内人士做兼职教授;还要引进业界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在引进师资方面,要优先考虑有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

2.课程――设置科学化、规范化

由于编辑出版学最初是挂靠在其他学科和专业之下,因此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多依托原挂靠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科学和规范,编辑出版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文理结合,要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规范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比例, 标准必修课与选修课包含的内容等。编辑出版学教育迫切要求进一步充实教育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媒介传播产业对新型编辑出版人才的需要。

将一些有影响的编辑出版单位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并使其制度化。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实习实践量化标准,明确教育单位和编辑出版单位在学生和教师在学生实习和实践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从制度层面解决实践难的问题,平衡全国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实践资源。

3.产学研相结合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与教学不可分离,而教学与研究也优势互补,我们不应该将其孤立开来。对在岗的编辑出版从业人员,要对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实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引入编辑出版队伍竞争上岗冗员分流的办法,从而提高效率。对于编辑出版学的教育单位来说,应该从校内外编辑出版部门借聘有一定编辑实践经验的编辑作为专业教师, 鼓励教师联系编辑出版业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教育要面向产业,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把握出版业的现状,提出发展对策,为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编辑出版学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根据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不同特点,编辑出版学教育有必要控制本科发展规模,将本科教育重点放在网络编辑、电子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方向上;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提高理论深度和专业研究水准。

希望编辑出版教育界和业界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加强沟通,产业、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科学化、规范化,使编辑出版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振铎,刘娟.我国编辑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J].编辑之友.1999(4).

[2]罗紫初.论出版学的学科体系[J].出版发行研究.2004(7).

[3]共商课程设置,同谋学科发展――出版学学科体系与教材建设研讨会纪要[J].出版发行研究.2006(10).

出版社编辑范文第5篇

同时,中信出版几乎在各个方面都通过自己的创新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它启用年轻、有活力的编辑,实行编辑项目负责制,让编辑在构建内容的同时,能够去亲身体验市场的温度――他们把这些书视作自己的孩子,亲眼看着它一点点长大。若是书受到别人的关注,就像看到孩子被夸奖一样开心,这使编辑们更加重视中信的品牌形象。中信的图书无论装帧设计还是终端陈列,都打上了浓重的中信印记;它较早和民营图书策划机构开展合作,并且借此获得了国内稀有的部分作者资源;在资本层面,它在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中国第一家直接股份制的出版社。在此期间,中信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满足中产阶层对于专业的商业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到现在开始变得更加立体,将产品拓展到时尚、健康、文学、生活、少儿等领域,覆盖这个阶层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此拥有创新实力和活力的出版社,其主体灵魂――编辑,是如何管理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信出版集团总裁王斌,对中信社的编辑真实生存状况以及该出版社的发展现状一探究竟。

出版参考:自2001年您执掌中信出版社以来,中信出版社迅速崛起,财政类图书在国内名列前茅,成为有较强市场地位的出版社。而编辑是出版社的主体,编辑队伍是出版社的人才基础,贵社在十多年间出版了一大批影响力较大的畅销书和长销书,贵社如何保障编辑生产力的最大发挥?社里对编辑部门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是怎样的?

王斌: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我们不应该问:“编辑如何进行绩效考核”,而应该是问:“编辑需不需要绩效考核?”回到根本上说,不应该考核,起码不应该用绩效来考核,绩效考核适用于生产车间,是工业化时代的逻辑,如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是企业绩效考核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考核指标围绕关键成果领域进行选取)。身在文化产业中的编辑,更应该被推向市场,承担社会化的角色和岗位,而不应该依附于哪个机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编辑应该“自作自受”,也就是说,编辑可以用自己的主张、创意来策划某个业务,同时“承受”其后果。KPI指标把动作规范下来,就会把编辑的创造力抹杀掉,导致动作变形。

市场不是KPI,而是胜者王败者寇,同时,出版逻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市场化,比如:没有人能预测下一本书是否畅销,市场成功与否是有概率的,是一种赌注,所以说完全的以市场导向来考核编辑也不合理。编辑要贴近市场,又要引领市场,这些不是KPI能够考核出来的。类似生产车间的模式化的传统考核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是不适用的,智力、创意需要市场的激发,完全社会化,价值最大化,这样,内容源才能生生不息。出版社和编辑之间,应该是相互建立契约关系,编辑为出版社提供效率、品牌,出版社为编辑建立合理的薪酬、待遇体系,双方合作共赢。通过绩效考核,虽然编辑被考核出三六九等,但是最终却没人对库存的书负责。

出版业转企改制中,照搬工业企业的改革思路,对于文化是不合适的。出版产业有其自身特殊性,我们现在重提“社会效益首位”,那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如何平衡,在考核中如何拿捏?这些不是靠单纯评奖、评比方式能够解决的。编辑的业务指标、工作量、效率,包括编辑的权利,应该用市场来解决。出版社算账,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出版社转型不能折腾编辑,编辑应该被滋养,然后承担社会化的角色。

出版参考:目前大部分出版社还是需要实行传统的绩效考核,中信社虽然市场化程度很高,也还是离不开绩效考核体系,你认为贵社的编辑考核机制与其他社相比,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王斌:出版社最应该考核的是经理、运营体系、财务、计划、市场能力等,而不是编辑,如果一个编辑不值得养,就不要养,反之,编辑得不到滋养,其专业能力,长线怎么去提升?现在出版社的问题在于过度考核,首先,编辑不应该追着市场跑,而应该引领市场;其次,如果用市场的结果来考核,那么,创新孵化机制、布局、前瞻等长远来看有价值的事,如何考核?这样,也就不会有大作名家产生的环境。编辑的段位怎么衡量,是要看他做了哪些传世的好书。作为这样编辑,肯定不会发财,但也肯定衣食无忧,才能那么笃定淡定,否则,编辑被考核制度层层束缚,哪来的文化,哪来的思想?所以,我们出版改革的方向,需要从新把握,更需要关心的,应该是出版社在面向市场的时候,如何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内部运营机制上怎么做?而不是一味冲编辑挥大刀。

中信社现在的做法,是努力把编辑从市场往回拉,我们的编辑比领导更会算账,更市场化,因为中信社没有一本教材,没有一分钱事业拨款,没有一个基金资助,全靠市场打拼,编辑压力大看得见。我们不主张考核,用工业化的体系对编辑进行约束,但工资是要跟市场挂钩的,即没有那么多具体的条条框框,简单、松绑、授权,编辑“自作自受”。让编辑承受自己做的书,选题权、选题质量、策划周期、政治导向、三审三校、流程管理等,上线遵守一定的制度规则,下线拥有自在空间,而书不是靠上线完成,更多需要在下线用功,上线下线平衡点自己把握,这些都很难用考核来量化,编辑承担的结果是最终极承担,过程考核尽量简单化。管得太多,编辑被禁锢住,出版社就很难生发出更多创造力和鲜活、有价值的东西。

依靠编辑敏锐的图书嗅觉和勤奋努力,中信社可以在第一时间拿到国际优秀畅销书的中文版权。《长尾理论》刚刚在国外连载,就引起了编辑的注意,最终只花了2000美元就拿下了版权。这本书2006年11月在美国正式出版,仅仅一个月之后,中文版就摆上了中国国内各大书店的书架。到了《长尾理论》登上了亚马逊书图书销售排行榜榜首的时候,在中国已经一版再版了。同样,《货币战争》在和讯博客上面的连载也是刚开了个头,就被中信的编辑盯上了。近几年,中信社更是凭借编辑对市场的精准快速反应,推出了大批畅销书,如《21世纪资本论》《史蒂夫・乔布斯传》等等。很难想象,如果每个编辑都全副精力为了应付绩效考核战战兢兢,哪里还有心情时刻关注国内外的图书市场,恐怕这些畅销书也就无从谈起。

出版参考:中信社的编辑流动性现在是怎样的情况?

王斌:我们认为,出版行业的流动率不能低于5%,如果低于5%,说明高配了,编辑产生惰性;也不能高过10%,低配了,编辑压力太大。流动率低了不对,太高也不对,中信社现在的编辑流动率就控制在这两个比率之间。而在出版社的转型时期,流动率应该更高,在15%左右。

事实上,今天出版社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行业内,而不是把目光局限于行业内的流动率。让名校学生等进入出版行业,进行培养。我们应该开门办出版,无论兼职专职或者什么形式,这个墙要推倒。如果本社的编辑在看别人的稿子,就要进行反思,因为归根到底还是自身的问题,管理得不够,或者没有魅力。

出版参考:中信出版集团近两年在新业务方向有所斩获,请介绍一下贵社在数字出版与教育培训方面的具体情况。在现有情况下,出版社的数字编辑应该如何考核绩效?与传统编辑的考核机制有哪些不同?

王斌:中信社目前的净调拨码洋已达到9亿,增长很快,书店销售3亿,新媒体1亿。其中新媒体中发展较好的有教育培训,包括职业教育认证、企业岗位资格认证、国际标准资格认证等。我们的合作公司――卡普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我们的新媒体业务目前涉及到国际教育、英语学习、标准考试、留学、幼教等方面。教育培训的市场很散,需要整合,各个细分市场的打法都不一样。

新媒体业务的收入来源包括与运营商如中移动的合作,以及对接不同终端的产品。这些其实都是短期行为,都不是持久性的,长期的市场在于消费者即用户直接支付,购买版权,那些才是真实的市场。我们现在所谓的数字化,也就是以电子书的方式来改造出版社,其产值太小,无法形成产业,而数字阅读未来的市场会更广阔。

我们的数字编辑因为目前跟传统出版流程类似,同时考虑到内容监管,所以其考核体系跟传统的配套体系差不多,而事实上,数字编辑的KPI恰恰更多,因为其内容基本都是二次加工,创造性的东西较少,与盛大等互联网公司的数字编辑还存在差距。

出版应使内容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