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支付风险控制

支付风险控制

支付风险控制

支付风险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

1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

(1)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安全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量大,涉及单位多,没有计算机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不可想象的。全部的数据处理几乎全部依赖于计算机的管理,如果由于计算机病毒感染、不可抗力因素或人为导致系统瘫痪,导致数据丢失,则会严重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要把数据安全防范风险放在尤为重要的位置。

(2)财政直接支付存在的资金风险。

财政直接支付取消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方便快捷。但可能存在着预算单位虚假套取财政资金的风险,收款人、收款账户是否真实难以核实,预算单位用款申请的合理性很难确定。

(3)财政授权支付存在的资金风险。

与财政直接支付相比,授权支付的风险性更大。因为财政授权给预算单位后,财政部门的监督余地相对减小,给预算单位套取或转移、挪用财政资金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预算单位和基层银行管理制约机制相对松弛,内控制度不够健全,这也为预算单位、银行或有关人员违规操纵财政资金留有一定的空间。

(4)财政内部管理风险。

财政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机构,具有绝对控制资金流向的权利。因此,财政内部科室如果出现管理混乱,就极易产生风险。财政预算指标的编制、批复,单位用款计划的编制、批复,非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拨款都必须有严格控制,防止内部人员产生违法支付的事情。

作为最终审核单位支付的关口,也会发生把关不严,容易产生支付的收款单位与付款单上的单位名称或帐号不一致,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与支票用途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与实际收款人不一致现象。

(5)银行违规支付风险。

银行作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付款银行,应严格加强管理,防止发生乱支付的现象,如支付的收款单位与付款单上的单位名称或帐号不一致,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与支票用途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与实际收款人不一致。如果把关不严,极易产生违法问题。

(6)预算单位现金管理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单位通过零余账户支取现金的额度,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导致财政资金风险的存在。尽管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的业务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单位为了方便用款,经常提取大额现金。不仅不符合现金管理条例要求使用现金,而且极易产生盗、抢风险。提取的大额现金在银行门口被抢夺的事件屡见报端,不仅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工作人员也可能受到伤害。因此预算单位加强现金管理,尽量少支取现金是非常必要的。

2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建议

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大多是由于操作不规范、不严格,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意对人员的培训,预防资金潜在风险,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风险认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需要人民银行、银行和预算单位的密切配合,要坚持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支出审批权和会计核算权“三不便”的原则,合理地规范各方面的职责权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风险意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减少改革压力。

(2)计算机网络风险控制。随着国库集中业务的不断拓展,业务数据的安全问题也愈显突出。数据是国库集中支付所有业务的根本,必须充分考虑数据风险控制,确保数据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几点安全措施: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作到以下几点:①使用安全等级高的数据库及操作系统。②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实行“双机热备”,就是在实时有两台服务器同时并行,处理数据,时刻有一台服务器处于热备份状态,一旦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备份服务器将即时接管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集中支付业务。③运用数据备份系统。④建立良好的服务器安全运行环境,数据系统中心机房线路采用专线供电,同时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供电,确保市电停电后还可以保障处理集中支付数据一定时间;机房内所有集中支付业务的数据传输、处理、存储设备均可靠接地,供电、通讯线路布线整齐、规范,连接牢固;机房采用全钢防静电地板铺设,并采用专用空调24小时保持温度、湿度,机房环境干净整洁,达到了防尘、干燥、适温和防静电的要求。⑤对中心机房、配电室计算机系统重要设施严格管理,配备消防、安保等设备;建立严格的进入制度,不准无关人员随便进入机房。⑥安装反病毒软件,应选取著名软件公司的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⑦物理隔绝,连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网络的计算机,应严格禁止使用外部及未经安全处理的磁盘使用,做到物理上隔绝。二是健全制度,落实检查。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的前提、依据和要求,而落实制度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关键。计算机安全检查是促进制度落实的保障。

三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数据安全管理理念。无论是数据的安全运行还是系统的防范犯罪,人都是其中的关键。要坚持岗位分离,权限控制、监督制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原则,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软件系统中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管理,预防各类人为事故、案件的发生。

(3)建立内控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财政部门、银行、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财政部门必须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以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基层银行要尽快解决管理松散、把关不严和与财政部门之间信息梗塞之弊端。

(4)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财政资金拨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前,政府采购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配合财政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资金申请、所提供的购销合同、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的资质及收款账户的真伪,进行全面鉴定。

(5)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财政资金从国库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后,财政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对财政资金进行跟踪。同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电函等形式及时向收款人查问资金到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二是通过网络系统对银行与人民银行当日的清算票据进行及时监控,防止银行有关人员的舞弊行为。三是对预算单位的财务进行事后监控。四是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应各负其责,适应新形势下监督检查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支付风险控制范文第2篇

一、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已渗透到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当前,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算风险

清算风险是银行在清算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或系统内联行资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个别行、社在同城结算和联行清算环节上控制不严所产生的风险。同城票据交换和联行清算环节是会计部门发案较高的部位,主要存在着同城票据交换和暂收暂付款项挂账管理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联行对账不及时,以及印、压、证三分管执行不力等现象。1997年1月3日至3月13日,建设银行南京分行下关支行票据交换员,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自制进账单、偷盖印章、空提票据交换等手法,先后7次将1440.3万元资金转出提现;工行南京分行城北支行汉口分理处会计员胡某,利用代班接柜、掌管压数机之机,并偷盖印章,签发金额为900万元和700万元两份银行汇票,内外勾结交由深圳某公司经理行骗。另一类是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结算矛盾,利用联行体系的关联性而导致的地区性支付风险。这种风险突出表现在各银行系统联行汇差资金占用严重,资金调度失灵,各基层银行占用汇差进行超负荷经营,造成大面积的支付困难,各行备付率极低,有的甚至在人民银行透支,人民银行的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清算难以正常进行,严重的会由一个行、一个系统的矛盾演化为地区性、系统性的支付困难。

(二)票据风险

随着票据的广泛推广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进行诈骗,而产生的风险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

(1)伪造变造票据、诈骗盗用资金。犯罪分子通过涂改、挖补等手段更改出票金额、收款人等,伪造、变造票据行为,骗取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有的利用空头转账支票、作废支票进行诈骗;有的通过私刻企业预留银行印鉴开汇票委托书,骗取银行签发真汇票从中作案;有的银行对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兑付、退汇等管理和审查不严,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犯罪分子乘机作案。

(2)伪造账证、盗用资金。近年来,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伪造进账单、联行来账补充报单等结算进账凭证盗用资金的案件也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有的人民银行内部员工通过自制会计凭证,挪用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和汇票保证金,甚至挪用国库资金;有的伪造、涂改凭证、篡改数字、空转账务,有的复制、伪造联行来账补充报单、凭空捏造收付款人,盗用联行资金;有的通过暂收暂付科目,空挂账务,盗用银行资金。

(3)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时忽视了对承兑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商品购销合同的严格审查,使一些无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信用纳入了银行信用;有的承兑银行承兑时未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现实的资产担保或提供的抵押担保资产不足,造成到期票款难以收回,从而倒逼银行信用放款;有的贴现、再贴现银行对票据所记载的事项审查不严、致使一些背书不连续、绝对记载事项不全等有瑕疵的票据流入银行,从而卷入不必要的票据纠纷之中;有的银行超限额、超比例承兑商业汇票、或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不具有贷款权限或未经其上级行承兑授权、转授权的银行分支机构违规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和贴现业务。如工商银行南京某支行承兑了一笔融资性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该票据第一收款人在转让时以一下属无法人资格的子公司的印章进行背书,致使该票据成为有瑕疵的票据,而农行某支行由于审查不严而办理了贴现手续成为最后票据持有人。该汇票到期后农行向工行划款,工行以背书不连续而拒付,从而引起票据纠纷。

(4)违规签发银行重要凭证,套取联行资金或盗用银行资金。一些银行为了小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擅自签发空头银行汇票、联行报单及汇划凭证;或与企业相互串通,违规签发无资金保证的空头银行汇票、套取系统内或占用人民银行的联行资金,从而获取不法收益;有些企业想方设法恶意取得银行的信赖,银行违规签发空头大额定期存单或储蓄存单,骗取银行资金。如农业银行南京分行秦淮支行健康路分理处主任王健利用空白存单进行账外经营,共95笔,金额达3.6亿元,他主要采取与单位串通开汇票后贴高息、由其直接将汇票通过背书交给另一企业使用收取高息、同时另开一张空头存单交出款单位抵账。此案涉及众多金融从业人员,社会影响恶劣,造成的资金损失较大。

(三)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印押(压)证管理不严;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不落实;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l)凭证管理失控,存在严重隐患。许多案件的发生,都与凭证管理不严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全国发生各类重要空白凭证丢失、被盗达上万张,已经形成严重的潜在风险。据1997年我省对金融系统重要空白凭证管理进行的专项稽核发现,不少金融机构存在着重要凭证使用不规范、账实不符以及丢失被盗等现象。凭证库房安全设施较差,普遍存在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缺乏制约机制等问题和隐患。

(2)会计核算手续不严密。主要存在会计人员随意制作银行内部凭证;会计复核人员对会计凭证的要素、内容审查不严,有的复核岗位形同虚设;会计事后监督人员未能按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3)管理松弛,内控制度不落实。一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力度不够,未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有的行同城票据交换双人临岗制度不落实,暂收暂付款项科目挂账监督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印、押(压数机)、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联行对账和内外账核对不严格等。

(四)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软件、硬件可靠性不强而发生的系统风险。这种风险的危害性很大,所以在程序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上必须考虑其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目前,计算机安全管理操作职责不落实,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人员未与操作人员严格分离,会计核算系统操作人员违规越级操作、个人密码公开使用等现象大量存在,犯罪分子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篡改记账信息,利用他人电脑操作代码虚假收付,盗用银行资金等手段作案。某农村信用社储蓄柜负责人利用工作之便,盗窃资金45万多元,其作案手段主要是采取虚设开销户单、套用当日使用的存单号码、修改开户日期等,此外,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不强隐含的潜在风险也很大。

(五)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各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集中表现为流动性困难而引发的支付风险。当前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金融资产质量低下、资产负债比例高、金融资产风险大。有的商业银行违反金融法规搞账外经营、投资房地产,有的违规拆借、越权办理贴现转贴现;有的高息揽储,高息放贷等,这些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违规经营的结果是造成了巨额资产的呆滞损失,使有关金融机构的正常支付难以为继,甚至导致挤兑破产、关闭清算,引发严重后果。

当前,金融机构支付风险隐患相当严重,这是多年来主、客观,内、外部矛盾积累交织形成的。有的存贷款比例严重超过规定的标准,超负荷经营;有的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呆账坏账所占比例很高;有的已资不抵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支付困难。特别是城乡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存在着较大的支付风险隐患。如我辖区一城市信用社,1997年9月份发生了严重的支付困难,9月2日该社业务库存现金只有5万元,在人民银行备付金存款和在农业银行的清算资金共计只有l万多元,而该社吸收的活期储蓄存款达938万元,11、12月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达917万元。这类高风险城乡信用社为数不少,支付风险防范任务艰巨。

二、支付结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产生上述支付结算风险和会计内部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内部控制软弱,违章操作严重。从银行会计部门内部发生的各类案件中不难发现,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发案的根本原因。客观上银行内部都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实到位。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特别是一些基层分支机构人手配备不足或随意抽调会计人员应付紧急任务,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二是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上级对下级、主管对基层人员、事后监督岗对会计操作岗的各项检查并未严肃认真进行,而是成了例行公事、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尤其是在一些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行与下级行业务交叉衔接环节上极易疏忽;三是内控手段滞后,作案分子在票据、联行清算、电子技术方面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而金融机构内部的超前防范监督手段和措施难以应付。另外对违规违章处罚力度不够,也不同程度地助长了内部管理的松弛。

2、风险意识淡化,内控监督不力。从几年发生的案件来看,支付结算环节内外勾结作案多发,从涉案人员看基层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作案多,涉案金额大,作案潜逃的增多,这种现象发生不是偶然的,有主观社会环境的原因,特别是经商热、炒股热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更主要在于银行内部管理不严、用人不当。在银行内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重效益,轻风险防范,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疏于管理和监督。

3、经营管理不善、支付风险积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银行经营面临内外双重压力。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经营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大量违规经营,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比例上升,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借转改制之机悬空银行债务,使银行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有的已发生支付危机。与此同时有效化解和抵御风险机制尚未建立,如银行收购、兼并、重组退出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使支付风险日益积聚,这种局面不改变,会威胁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

4、人员素质不能适应业务需要,政治思想工作薄弱。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分支机构会计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会计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城乡信用社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同时会计岗位人手多,业务变化大,知识更新快,培训工作未能及时跟上,造成人员素质与业务发展需要相脱节。不少分支行在教育培训上重业务轻思想、使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约束、抵御病毒的能力不强。

5、犯罪分子把作案目标瞄准了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诈骗案件多发、内外勾结作案多发,并且一些大案要案涉案金额之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在金融结算工具不断完善的今天,票据活动日益增多,由于票据在流通环节所特有的功能,犯罪分子利用其作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有的犯罪分子的文化层次较高,采用一些高技术手段作案,容易得逞。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支付结算管理、完善会计控制体系是防范风险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和落实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营业机构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针对银行会计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特别是对易发生案件的重要岗位,实行岗位分工,严禁—人兼岗或独自操作全过程,对记账员、复核员、同城票据交换员等重点岗位人员要实行定期检查、定期轮换、交流和强制休假制度;对重要岗位的不合格人员要坚决予以调整并进行离任审计和严格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建立重要事项审批制度。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必须依据符合会计制度的有效凭证,不得接受不符合制度的任何指令,上级行授权处理的事项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制作内部记账凭证及错账冲正必须经会计主管审核签章;加强暂收暂付款科目的管理,严格按规定的核算范围使用、按规定权限审批,并定期进行清查。

建立账务核对制度。会计账务必须坚持“六相符”、即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及内外账核对相符,根据制度要求,对不同账务采取每日核对或定期核对的办法,账务不平要换人查找。要建立和完善外部对账制度、由事后监督人员定期按户核对,确保内外账核对相符。

建立会计事后监督制度。各银行营业部门要设置事后监督岗位,对每日发生的会计业务于次日进行全面核查,会计主管重点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差错。要加强重要岗位特别是易发生案件的环节重点监督,实行会计主管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

建立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凭证管理要做到专人领导、专人管理、专库保存,对重要空白凭证的出入库、领用和销毁,必须按规定的制度办理。落实专人保管和账实分管制度,严格将保管和签发使用分开,对重要空白凭证按日进行表外科目核算,并配备必要的安全保管设施。

(二)强化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管,保证支付体系安全。

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支付结算体系的安全,监控金融机构经营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以防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支付结算矛盾,避免发生地区性的结算支付困难。要定期考核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情况,督促商业银行加强系统内资金的调度和管理;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结算纪律执行情况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要认真办理商业银行的转汇业务,监控商业银行执行联行汇差资金管理规定的情况,堵截银行超占汇差进行超负荷经营的渠道,确保大额资金的实时清算,防范支付风险的发生;要加强印、押、机、证的安全管理,增强防伪的手段,定点厂家生产,探索使用电子防伪技术。

(三)严格按照《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票据法》颁布之后、《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使结算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但仍有存在有关规定不完善、票据行为不规范之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结算、联行制度,加强《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强化支付结算管理,依法办理各项业务。要严格票据的审查,对票据的真实性、必须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背书是否连续、更改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是合法持票人等要严格审查,尽可能避免因审查不严造成诈骗得逞;要严把大额款项支付关,对有疑问的票据和联行重要凭证要先查询后支付,严格遵守各项结算业务操作规程。

(四)重视计算机安全管理,防范系统风险。

计算机技术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微机配置到网络化运行,加强安全管理愈来愈显得重要。要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岗位责任制,加强责任控制,把程序设计、系统日常管理、计算机操作、数据保管四个基本不相容的岗位分开;加强计算机系统操作控制,防止未经批准人员操作计算机,在操作中注意输入控制和输出控制,输入凭证必须经过审查并由两人输入检验,输出数据必须经过人工核对,由事后监督员对计算机打出的日结单与手工核算的日结单核对相符;认真执行会计电算化管理业务操作规定,加强口令、加密和权限管理。操作密码要定期更换,防止失密;加强磁介质档案管理,每日业务要进行备份,磁介质作为会计档案管理。

(五)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要重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加强经营管理,控制金融资产风险。要充分认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的紧迫性,从已经发生的形形的案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要采取措施防范支付风险,首先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加强经营管理,坚决纠正和严厉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其次要建立支付风险保障机制,明确政府、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责任、加强预警监测,制定临时救助方案和长期保障措施,各方努力化解风险。第三,要改革完善财务制度,贯彻谨慎会计原则,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提足各项风险准备,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实力和发展后劲。

支付风险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国库集中支付 财务风险 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作为国库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规范了政府财政支出管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一项创新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由不成熟逐步走向完善的阶段。必须注意到,现阶段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出现一些新情况及新问题,提出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有利于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更好地推行。

一、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后高校的财务风险

(一)预算编制难度大,极易出现赤字预算风险 高校是一个特殊行业,与其他社会行政部门有着许多不同之处:高校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高校以多种办学形式并存,并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高校形成了财权适当下放,财力高度集中,自主办学的财务运作机制;高校收入来源形式和渠道已呈多元化趋势,对资金管理和使用也与其他部门有所不同。国库集中支付用款计划的前提条件是部门预算,如果完全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预算,在现阶段存在很大难度。财政部门核定的定额是按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情况来测算的,经费支出必须按类、款、项严格执行,与高校的实际支出需要相差较大,极容易出现定额经费缺口。高校在资金运作中存在着很多变动因素,收入与支出都无法准确估计,部门预算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预算调整程序繁琐,批复时间滞后,当高校突然面临新情况、突发事件时可能会因预算调整不及时而没有可用资金。

(二)办学自受限,偿还贷款本息的债务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对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之产生的融资困难及银行贷款过高,还本付息压力增大,如不妥善解决眼前高校筹资问题,必将影响高校集中支付的有效实施。高校没有自主调用资金的权力,所有财政性经费必须经财政部门批准后由国库集中支付,削弱了资金调剂能力;高校扩张所筹集的银行贷款现已进入还本付息高峰期,需靠高校自有资金解决。而国库集中支付将高校原可自主支配的财政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高校失去了银行存款的沉淀,而按规定零余额账户又不得向其他贷款银行划账还本付息;另一方面,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后,由于零余额账户只有额度,高校失去了以往的存款实体资金和用收费管理权质押的优势条件,商业银行为避免信贷风险而减少对高校贷款,造成学校流动资金紧张,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三)资金使用不规范,存在监管风险 在财政集中支付体系中,由于监管不严、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财政资金支付风险时有发生:高校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后,资金支出均需通过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的方式进行支付,高校由于担心财政部门收回结余资金,因本年资金未用完而缩减下年经费,可能通过随意提现、大量报销方式来滥用结余资金;有些高校可能通过改变财政资金用途或使用性质,提供虚假收款人及虚假合同,将财政资金违规划转出来;财政预算指标下达滞后,高校有可能存在垫支资金风险;直接支付凭单存在送达较迟,甚至时有丢失的现象,有些高校未及时对帐;有些高校可能因缺乏内部管理不善而提供虚假用款申请,造成财政支付风险;有些银行为了维持优质客户,不愿对有存款的高校一些不合规行为进行监督,出现不合规操作现象。

(四)信息化系统不完善,存在网络信息化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高校财务系统是分别的两个系统,高校数据无法在国库支付系统中直接调用,没能实现共享数据;财政给了高校额度指标后,人行国库部门需手工录入相应的额度指标。有时会造成预算单位拨款科目总分额度不相符的现象;国库集中支付用款计划申报、财政和主管部门的审核、银行的具体支付等都在网上进行,网络在带来操作方便的同时,也隐含了潜在支付风险;国库集中支付网络支撑平台不够,网络操作速度太慢,经常无法登陆,使高校资金支付不能按期进行。

二、国库集中支付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预算管理,防止出现收不抵支的赤字预算风险 (1)各级领导要更新预算管理观念,意识到预算工作重要性,成立预算管理工作组。只有预算安排得当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的效益,使有限资金起到最大的作用。对高校而言,预算工作是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核心,是日常资金支付的依据。财务人员要充分领会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政策精神,注意宣传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到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全校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前期预算非常重要,应严格遵守“以收定支,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预算基本原则,防止出现收不抵支的赤字风险。高校为加强预算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应成立以主管财务校长领导、高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内预算管理工作组,明确预算管理的职责、落实预算执行主体及单位负责人的权力及责任,保障预算方案得以贯彻执行;同时,预算管理工作组对各部门所报预算方案进行审查协调,以保证预算的公正性及客观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严格预算编制程序,积极改进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的事前论证要充分,各支出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编制依据,统一科学的定额标准,尽量做到人员支出按人数,公用经费支出按定额、专项经费支出按项目来确定。重大项目要由专门机构进行论证,对项目的必要性、科学性、规范性进行评价,使编制的预算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树立科学设置支出进度的观念,从当年的实际需要出发,按预算项目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运用财务分析的方法找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建立项目库,详细分析、认真测算。按资金所属性质,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实行滚动预算,当年未能安排的可行项目自动滚到下年。为保障高校办学和发展资金的正常运转,预算编制要注意全面、合理、准确,这样才能使高校的资金使用不受到不必要的约束,避免资金周转困难的风险。(3)严格预算执行,不得随意更改。高校预算确定后,就具有强制效力,应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得随意更改资金性质和用途,不得随意调整预算、杜绝无预算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建立项目负责人定期报告项目执行进度机制,这样可以及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执行中的难题进行协商解决,并使项目执行得到更有效的控制;超预算项目、预算调整的项目,需严格控制,按规定的程序,报经相关部门审批;高校应建立预算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分析,明确激励机制,促使预算执行者自觉遵守预算方案,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

(二)加强财政、高校、银行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避免筹资风险 (1)财政应进一步配合高校,支持高校事业的发展。通过立法

明确高校的权限,国库集中支付只是加强监督,财权还在高校本身。财政需积极发挥其财政职能,建立高校按期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的机制,允许从单位零余额账户支付到期的贷款本息,适当安排部分财政资金用于高校归还贷款利息;财政对库款结余可实施一定的资本化运作,其增值部分可以有针对性地有偿投入高校建设。同时对所归集的国库存款利息进行有效的管理、科学支配,通过对高校实际财务状况进行调研后,制定合理的比例,专项补贴高校;对高校银行账户的开设应该灵活处理,允许高校在贷款银行有基本账户或一般户,对高校零余额账户与其他存款户之间划拨资金等予以合理界定,同意给贷款银行收费质押权,允许基建单设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还应加大对高校的生均拨款力度、适当提高高校自主支配资金的比例;利用行政手段和经济利益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督促各银行发放助学贷款、基建贷款和提供其它服务;财政还可拓宽思路,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的优势,为高校融资创造条件,扶持高校的事业发展。例如,财政还可对高校试行跨年度代垫款收取利息制度。对急需资金的高校,通过项目预评审制度,用类似贷款的方式,将财政积存的资金向高校预支款项,同时收取一定的利息,其预支代垫款以后分期从高校预算外收入中偿还,以弥补高校发展资金不足,同时还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以上途径,使高校能够借助贷款高效发展,财政也能腾出资金用于国家建设。(2)高校应开拓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安排资金,降低贷款风险。高校扩招后,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学设备及办公设施的购置、人才的引进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行,银行贷款逐步减少,高校应开阔思路、创新筹资机制,多借鉴成功案例,吸取先进经验,选择适合高校的筹资渠道。高校应创新办学模式,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广泛争取各方资金。高校可通过联合办学、让渡经营权、接受捐赠、发展继续教育、发展校办产业、产学研结合、完善高校内部分配制度等方式,促进教育的多元化、产业化及收益化。另一方面,对高校的银行贷款,应适度控制债务规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高校应合理地安排长、中、短期借款,使债务结构最优,降低贷款的成本,制订切实的还款计划,建立风险监管体系,提高风险控制能力。(3)高校应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解决国库支付中相关问题。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作为一项新事物,正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其实施过程还需要一个磨合期。高校应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多沟通、随时了解上级部门的新政策精神,做好准备工作,并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要把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到上级有关部门,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及帮助,使高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执行;注重与银行的紧密协作,缩短银行的清算时间,使资金尽快到达收款单位;加强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其他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可以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操作流程、配套措施,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水平。

(三)加强外部监督,建立健全监管制约机制、防范因监管不严而造成监管风险 严格的监管约束机制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财政、银行、审计都需从外部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全过程的监管力度,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制约机制,从而维护资金安全。(1)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使用监督。财政应认真审核资金资金使用申请,对高校的财务进行全程监控,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银行国库部门要加强对银行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监控,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作用。应扩大直接支付的范围,逐步缩小财政授权支付的份额,同时简化财政直接支付的结算方式,使财政直接支付更加便利。通过对业务内容的限制,在下达预算额度指标时,就将属于直接支付的项目直接下成财政直接支付指标,使高校不存在主观可改变性,不能在财政授权支付体系中支付。继续规范和优化大额财政资金直接支付、中额资金通过财政授权支付和小额的资金通过公务卡支付。公务卡的实施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利用公务卡结算方式,可以规范单位财务管理、避免高校大量支取现金的工作量、有效防止滥用结余资金、造成偷漏税款、等不良现象,便于财政资金动态监督,堵住现金的管理漏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针对现行公务卡用卡条件不够完善,应采取如下措施:各银行加强公务卡的管理力度,保障公务卡的发行、使用及清算过程中的安全;进一步加大公务卡网络建设,优化用卡环境;加快公务卡立法程序的建设,明确公务卡的法律地位;各高校应积极做好公务卡应用宣传推广工作,使公务卡的应用和国库集中支付紧密结合,让公务卡充分发挥作用。(2)外部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监管。审计部门应健全国库外部监督机制,防止国库支付潜在风险的发生。审计通过监督高校国库集中支付的真实性、合法性、程序性,能有效地促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进行。审计人员对高校的预算编制进行审计,能更全面完整地认识预算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向财政部门和高校提出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的建议。审查预算编制依据的各项经费标准是否准确、经费定额是否合理、充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是否真实、准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是否存在随意调整;是否经科学论证,充分考虑支出风险。审计人员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查高校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照预算安排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安全有效;是否有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用途、是否有违规提取现金,套取财政资金的问题。

(四)加强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制,规范财务运作方式,防范内控风险 通过健全高校会计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有效结合,寓监督于管理之中,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使财务管理质量得到保证。(1)修订内控制度,完善资产管理、财务评价体系、明确部门职责及人员分工。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银行账户管理、资金支付方式、会计核算方式等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校应认真研究有关国库管理制度和银行清算制度,针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所带来的问题,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对所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制度做出具体的规定和修订,加强自我约束机制。对支出弹性大、容易产生舞弊行为的业务及重点项目加强监督,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建立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避免重复购置及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安全;对国库集中支付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灵活、创造性的提出解决办法并用补充规定的形式予以明确;健全财务分析制度,提高资金的运营效果,及时对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比较、评价,总结高校财务管理的经验,揭示其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改进财务管理工作;制定科学、详细又周密的管理细则和工作操作流程,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及所负责任,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通过层层把关,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国库集中支付违规现象的发生。(2)建立全面对账制度,及时清理财政资金,做好结余资金管理,防止滥用结余风险。高校要高度重视对账工作,在认真处理各项帐务的基础上,落实专人定期、及

支付风险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公司 结算风险 防范措施

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服务手段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加强风险管理、防范结算风险已经越来越被集团财务公司所重视。下面仅就财务公司结算部门面临的风险管理阐述如下:

一、结算风险的具体形式

财务公司结算部门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法律合规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公司的清偿能力。主要包括:存款期限结构的稳定性风险和存款来源的稳定性风险。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的不利变动而使公司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外部欺诈风险、内部欺诈风险、授权风险和业务流程管控风险。

(四)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公司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风险。浅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结算支付风险与控制,主要包括:授权控制风险、用户认证的有效性风险和业务系统密码保护风险。

(五)法律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没有遵循法律、法规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合规风险、合同管理风险。

二、结算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进行防范是较为有效的选择。

(一)流动性风险

主要为存款稳定性风险,主要管理措施包括:

1.针对存款期限结构的稳定性风险,应定期对存款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在存放同业款项的配置上兼顾吸收存款期限结构的稳定风险,不拘泥于全部匹配。

2.针对存款来源的稳定性风险,应通过优质服务建立与集团成员单位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定期对存款前五大客户进行关注,并测算存款集中情况,力求提早发现不稳定苗头。

(二)市场风险

主要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主要管理措施包括:

1.针对存款利率定价风险,应采取同档期存放同业的利率不能低于吸收存款成本的原则,以此来规避利率定价风险。

2.考虑央行利率调整的时间和幅度因素,在存放同业款项时予以倾斜。

3.因市场资金面异常变化会有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走势不一致的情况,在存放同业款项时不拘泥于惯性的存放,及时调整期限配置,争取在市场的异常波动中受益而非受损。

4.由于汇率变化,集团成员单位会有结售汇的需求,跟进成员单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对应币种的流动性。

(三)操作风险

主要为外部操作风险、内部欺诈风险、授权风险、业务流程管控风险。主要管理措施包括:

1.为预防外部欺诈风险,应从集团成员单位和银行两个方面防范。

一方面推荐有条件的成员单位通过财务公司资金管理平台统一对外支付结算,同时要求结算业务至少由成员单位两个人以上经办及审批后财务公司方可受理,在减少手工干预同时也降低了成员单位的结算风险。

另一方面,与银行签署上门服务协议,加强与银行单据的交接,重视与银行的对账工作,以保证账账相符。

2.为预防内部欺诈风险,应从岗位设置、分工权限、操作流程等方面加以控制,力争管理上不留漏洞。

3.针对授权风险,应从三个层级来把控,一是严格按照公司对部门的职责分工范围处理业务;二是兼顾相互牵制的原则将部门的职责细分成多个子项,授权给每位员工;三是要求工作执行中严格按授权处理业务,并将权限在系统中维护,随分工调整及时更新维护,杜绝越权处理业务现象发生。

4.针对业务流程管控风险,应从以下十个方面加强管理:

①提升员工适岗能力。为保证员工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业务能力,除按个人能力分配工作外,鼓励员工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更多岗位的需要。

②加强合理分工。分工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以及相关职能的适当分离,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以避免分工混乱造成潜在风险。

③强调对账及时性。

④明确划分岗位职责。制定相关制度对岗位的设定及职责的划分进行了明确界定。

⑤提高岗位轮换的及时性。通过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既避免了业务安全隐患又提升了员工的适岗宽度。

⑥保证流程控制有效性。制定相关制度并随业务的不断变化每年进行制度上的跟进修订。

⑦控制账户管理风险。设有客户经理,对成员单位的账户信息、资金计划等情况进行汇总跟踪,定期总结报告并存有专项档案。

⑧降低业务办理差错。在日常业务处理中每项业务经过经办、复核、审批三个环节,力争将差错消灭在当天。营业终了后有稽核人员对账务再进行一次监督。多道审查节点力保降低业务操作中因过失而出现差错。

⑨规避违章操作风险。为规避因人为干预等原因未能完全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的风险,对业务中有人为干预的情况加上确认环节,要经成员单位的印鉴确认或部门总经理确认后才能办理。

⑩确保应急方案有效。制定应急预案,对各种情况都有应对措施,以保证出现突发事件不慌不乱,不会因突发事件影响成员单位款项的支付。

(四)信息科技风险

主要为系统访问控制风险,主要管理措施包括:

1.授权控制风险。为防范支付风险,应按员工权限进行授权控制,保证员工在授权权限内处理业务。

2.用户认证的有效性风险。建立有效的用户认证的流程,用户调动到新的工作岗位或离开时,在系统中及时检查、更新或注销用户身份。

3.业务系统密码保护风险。工作中要求对业务系统设置密码、定期更新密码,在长时间离开电脑前要求拔除网银卡。

(五)法律合规风险

主要为合规风险和合同管理风险,主要管理措施包括:

1.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随业务变化每年修订。让员工处理业务时有规可循。

支付风险控制范文第5篇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简称m&a,并购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并购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并购后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按照并购风险的成因,可将其分为产业风险、信息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财务风险。由于各种风险因子的作用结果终究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广义的财务风险是一种综合性风险,可以看作是并购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从公司理财的角度看,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指由于并购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从风险来源看,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来源既具有系统性特征又具有动态性特征。系统性特征决定了系统性风险因素和非系统性风险因素同时作用于并购过程中,而动态性特征决定了这些风险因素伴随着企业并购的全过程,并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从可控性来看,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可分解为可控性与不可控性财务风险。可控性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政策制定和决策中的道德风险、行为风险和技术性财务风险等;不可控性财务风险包括与自然灾害、政治动荡、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的财务风险等。不可控性财务风险与可控性财务风险之间并不是绝对分离的,而是存在着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所以财务风险控制途径必须依据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因素的变化实施动态控制。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

动态风险控制包含动态过程控制和动态决策控制,动态决策控制集中体现在交易执行阶段的定价、融资和支付决策中。

定价主要是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不确定性风险控制具体表现为风险贴现率的确定。较小风险贴现系数的变化会导致较大评估价值的波动,因此风险贴现系数的确定成为评估风险控制的着力点。而风险贴现系数的确定又集中体现在对β系数的估计上,这就使反应资产收益水平对市场平均收益水平变化敏感性程度的β系数成为评估风险控制的关键。在评估价值控制中还包含以信号博弈为手段的价格谈判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风险控制。在信号定价博弈条件下,处于信息劣势方的收购方会根据处于信息优势方的被收购放所发出的报价信号不断调整自己的还价策略,使得价格谈判的空间变为在真实价值与预期价值之间,价格谈判的底线变为真实价值。而真实价值一定低于评估价值。信号定价博弈的底线低于正常谈判条件下的底线而起到了定价风险控制的作用。

企业融资按照内源融资债券融资信贷融资股权融资的顺序选择融资方式,融资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债务风险。 从动态控制角度看,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资本结构决策逻辑地表现为股权成本与债务成本的均衡决定,风险控制的途径应以最大化地减少成本为依据。但是,由于受市场和企业自身条件的约束,在信息选择和传递过程中,收购方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企业自有资金、成本和并购方案成功的概率等因素,从而使得融资风险控制落脚于自有资金约束条件小的最优融资结构设计。从风险控制角度看,在资金需求总额为i、自有资金为a的并购项目中,收购方的最优债务融资水平为:

(其中:r为企业的固定利率;r为并购成功将获得现金流收益;p为并购成功概率;cd1为成本)

在企业并购历史演进中,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杠杆支付和衍生金融工具是常用的支付方式类型。每一种支付方式类型都有其利弊。所以,并购研究选择哪一种支付方式,需要经过风险收益利弊的权衡,收购方选择支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风险回避的过程。从动态看,并购中的支付方式是由并购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和风险权衡而达成的一致妥协,这一妥协的结果是经过了并购双方信息博弈而产生的。

在单一支付方式条件下,支付信息博弈的效用函数是以效益和风险分担为基础,收购方通过概率修正来调整支付策略从而实现风险控制。可见单一支付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并购双方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要求,因此,现实的支付风险控制必须通过混合支付结构来完成。收购方的最优支付组合为:

(其中:vb为目标企业价值;db为现金支付债务融资额;a为自有资金;eb为现金支付权益融资的股票数量;p1为支付的股票数量;em为可转换债券支付额;cz为认股权证支付额;cr为经营债务额;dc为合并公司总权益;e为合并企业价值经营利润)

参考文献:

[1]王会恒高伟: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