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往作文

交往作文

交往作文

交往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和谐文化;国家软实力;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174-05

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都被卷入全球交往的过程中。文化交往作为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民族交往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文化交往代表着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的文化互换或交换,包括一个国家不同民族内部的交往和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文化往来。这种交换的结果就是参与交往的一方通过借鉴吸收他方创造的精神产品来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生存环境并借以提高自己的实践方式和生活能力。文化交往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大,而文化又随着文化交往的发展得到更大的发展。

文化交往对各民族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地理的、历史的和某些偶然的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正因为有文化上的不同,人类文化才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互补和互动的格局。如果没有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必将极其缓慢,人类世界更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文化交往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不管是进行哪种交往,我们的目标都是发展和振兴中华民族文化。一方面,就一个国家民族内部的文化交往来说,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由于地理和历史等条件因素的影响,都发展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但是同时,这种文化条件的局域性和狭隘性也必然导致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片面性,不利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长久发展。因此,民族内部必须进行文化交往,交往的前提就是承认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促进不同民族之间各种优秀文化的相互交往、交流、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这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更新民族文化精神,促进中华民族文化新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往来说,其目的不仅仅是弘扬光大中华文化,更是为了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全世界分享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之初,就从时展的宏观角度提出了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历史最终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思想。文化交往作为一种世界历史现象。必然会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从广度上,全世界所有民族都会被纳入到文化交往之中;从深度上,文化从表层交往日益深入发展延伸到深层交往。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民族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必然伴随着不同文化间的摩擦和碰撞。当今世界时常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民族、地区和宗教摩擦以致战争就是最好说明。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文化冲突问题不仅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它更多代表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因此,如何使文化冲突走向文化和谐以至文化融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和优势性就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面对我国目前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弱势文化地位的条件,我国以何种身份参与到世界各民族文化交往之中,如何让世界认同中华文化,并不断提高本国文化的影响力,这些日益成为我们在文化交往中必须面对的时代难题。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谐文化为文化交往奠定扎实的文化根基

1990年约瑟夫·奈出版的《谁与争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2004年,他对“软实力”一词又进行了简短的概括,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随着时代主题从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进行竞争和角逐的焦点。正如奈所说,“软硬两种实力均属重要,在全球信息时代,软实力变得比以往更重要了”。

因此,我国要在文化交往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加强“硬实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因为只有真正发展和振兴的中华文化,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同。和谐文化以和谐为思想内涵,融汇了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价值取向等内容,是和谐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这些特性决定了和谐文化必然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精神支撑。

首先,和谐文化建设通过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进而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了价值导向作用。我们知道,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而价值观又是文化软实力中的关键因素,“在文化生活中,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的,首先是价值观”。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妥善处理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若干关系问题,可以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是文化软实力的内核。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它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现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必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这是和谐文化区别于其他性质文化的根本所在。同时,它的和谐理念又要求其必然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相承接,与中国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吻合。一方面,和谐文化通过立足现实、继承传统推动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中涌现;另一方面,和谐文化面向时代、放眼世界的特征又激发了人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出现。此外,作为先进文化在当今的集中表现形态,和谐文化必然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最终目标,也为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有利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总之,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它通过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了价值导向作用。从而保证了我国软实力发展的正确方向。

其次,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文化内容的整合,进而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思想文化领域也经历着一场伟大变革。社会上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各种观念激烈碰撞,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一切在给我国带来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发展氛围的同时,也给软实力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随着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接触,必然会出现诸如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织的现象。由此引发各种思想文化间的摩擦和碰撞。如果不注意协调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引起思想混乱,进而不利于国家软实力建设。因此,提升我国软实力,需要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注意文化的多样性,做到兼容并收,不仅要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不仅要弘扬民族文化,还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和谐文化所具有的和谐思维与上述发展理念完全契合,有利于实现对文化内容的整合。它要求各种健康文化之间采取相互吸收和相互借鉴的做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断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从而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同时,还要积极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动局面的形成,实现各种文化间的共同发展,减少思想冲突,增进文化认同。有效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社会矛盾。总之,和谐文化通过对文化内容进行整合,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协调发展,从而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最后,和谐文化建设通过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不管是国家软实力建设,还是推动文化发展与文化交往,都面临着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问题。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人们只有在实现文化自觉的前提下,首先认识自己的文化,通过对社会发展的文化建构、文化选择和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才能正确懂得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使我国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但是,反过来说,自觉、自信的文化又是怎样的文化呢?一种文化只有真正强大起来,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觉与自信。在当代,和谐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它主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之间的比较,进而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了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宽容境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文化自信也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促使人们能够正确投身到我国文化建设中,尽己所能,“在认真了解、理解、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参加现代中华文化的创造”,从而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谐文化为我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提供有利的文化环境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由于受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之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心理、风俗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近年来出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冲突事件,从深层次说,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矛盾与冲突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进而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团结共处、增加民族凝聚力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的重要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谐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它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有利于消解由种族差异引起的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进而促进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往来,推动了民族统一观的形成,由此必然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它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了各民族间文化交往的思想基础。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能够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这不仅代表了一个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根本价值追求,更是巩固各民族间文化交往的思想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是力量。在当代中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接受和认可、能够有效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社会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从而成为各民族间文化交往的思想基础。

和谐文化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和坚持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齐心协力的良好氛围;同时,和谐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这必将为各民族人们坚持共同理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尽管语言和文化都有各自发展的不同特点,存在着多元化的现象,但它们具有高一个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荣辱共存的情感和道义。和谐文化强调的“和合”理念,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同意识,从而为各民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增强了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和融合。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动力,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因此,和谐社会并不代表没有利益冲突,更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得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区相比,经济、科技、教育水平十分落后。这势必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造成不利影响。如何对这些关系进行调整,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与之相配套。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引导人们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而理性地看待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从而避免了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尤其是可以预防的发生,促进了社会矛盾的顺利化解。同时,和谐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人民之间必须加强信息和文化的交流,“通过发挥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这将有利于促进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

促进中华文化国际化:和谐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以其无处不在和无形渗透的特点,不仅是展示国家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还是传播一国政治理念的重要载体和执行对外政策的重要方式。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我国要在文化交往中获得世界认同。必须推出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实践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思想,它以和谐为发展理念,认为我们要建立的是面向时代、立足现实、继承传统、放眼世界的思想文化系统。而要让世界了解和认识这一文化,使我国真正以平等身份参与到文化交往之中,并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中华文化必须走向世界。通过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在世界上更好地展示文明大国形象,宣传我国的价值观念。

首先,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提高综合国力而言,只有经济上的交流远远不够,还必须加大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对我国来说,和五千年来创造的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相比,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是很大。因此,要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的伟大魅力,促使其他国家真正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发展,尤其是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各种经济和文化成就,就必须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大力开展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但是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是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本质完全相反的文化体系。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人不免会出现只承认本国社会主义文化、全盘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做法,这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思想对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转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建立一种适合时展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正是在结合时展要求和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倡导一种“和而不同”的思维理念,主张以一种“文明对话”的平等方式来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一方面,它有利于我们打破思想上的局限,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通过积极促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知识,促进中华文化不断充实和发展。只有中华文化更加丰富、科学,才能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这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础。另一方面,和谐文化建设可以使其他国家认识到我国参与国际间不同文化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愿意与我国进行文化上的接触与合作,这有利于改变我国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话语体系中声音偏弱的现象,从而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发挥作用并不断扩大影响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交往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善住; 诗歌; 交往人物; 版本

中图分类号: I20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1)05-0097-05

收稿日期: 2011-07-10

作者简介: 张艳(1974-)女, 汉族, 河南新乡人,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为元代文学。

① 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CD],电子版.

② 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CD],电子版.

善住是元代著名高僧, 字无住, 别号云屋。钦定四库全书《谷响集》前有其小传: 尝居吴郡城之报恩寺, 往来于吴淞江上, 与仇远、 白、 虞集、 宋无诸人相酬唱……其《赠隐者诗》, 有“对食惭周粟, 纫衣尚楚兰”句, 盖犹及见宋之遗老, 故所作颇有矩。观其论诗有云“典雅始成唐句法, 粗豪终有宋人风”, 命意极为不凡。及核其篇什, 则但工近体, 大抵以清隽雕琢为事, 颇近四灵、 江湖之派, 终不脱宋人窠臼, 所言未免涉于过高。然造语新秀, 绝无蔬笋之气, 佳处亦未易及。在元代诗僧中, 固宜为屈一指也① 。其《谷响集》三卷, 存诗777首, 词13首。其存诗量仅次于宋元间最主要的诗僧文。是元代诗僧存诗较多的一位[1]202 。此外, 还著有《净业往生安养集》十二卷。他不但与明本、 玄鉴、 白云等僧人有较多诗歌往来, 且与仇远、 宋无等文人交往颇深。文学成就在元代江南文坛颇有影响。然今人对其关注甚少。其生平文献资料也较匮乏, 仅有的文献如《吴中人物志》、 《元诗选》初集、 《元诗纪事》、 《四库全书总目》等虽有其生平小传, 然亦多雷同。邓绍基、 杨镰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沿袭《四库全书总目》之旧说。杨镰、 张颐青的《元僧诗与僧诗文献研究》一文中对善住仅用一句话提及其《谷响集》, 并未加以详细阐述。傅璇琮主编、 查洪德老师分卷主编的《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认为释善住的生卒年为1278―约1330, 于前人较有新见, 然其他方面资料均以前说。国外对善住的研究, 主要表现在对《谷响集》的研究, 如日本龙谷大学教授金子真也[2] 。其他研究方面不详。今结合其诗词、 佛教文献及前贤研究成果等, 试从诗歌行年、 交往人物及其文集版本加以考略, 以求对研究元代僧诗词有益。

一、 善住生平及诗歌行年

(一)1278年―1294年间, 出家以前

1278年(至元十五年), 善住出生。《丁巳元日》“四十今朝是, 余生未有涯。寸心曾不白, 短鬓已先华。落落攀天骥, 悠悠梦海槎。坐看残腊尽, 空忆早梅花”。其生年可据其“四十今朝是”推出为1278年。元代丁巳年即1317年, 此年善住四十岁。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甲午), 善住17岁。

离家求学工书。据其诗《癸亥岁寓居钱塘千顷寺述怀诗》而知。该诗有“高阁工书三十年”句, 此诗作于英宗至治三年癸亥(1323)。从英宗至治三年癸亥, 上推三十年为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 距宋亡仅十四年②。

(二)1295年―1325年, 寓居报恩寺, 往返吴淞江上。

1295年, 入报恩寺。18岁。师从如镜。

据《谷响集》卷三自述“元初, 余留报恩寺”。元贞初年即1295年。

在众多的僧侣交往中, 仅对如镜以“师”称之。其他僧侣则直呼其法号或禅师, 如无照、 长老等。由此推知。如镜在无照心目中位置与其他僧人相比较高。

1299年, 22岁, 作诗《次韵酬子虚二首》劝宋无不要学道。是善住诗作最早可考纪年的一首。(详见下文宋无部分)

1310年, 有诗《庚戌三月廿日之作》。33岁

1315年, 作《丁卯九月九日作》。38岁, 有诗句“白发多新感, 黄花只旧香”。这是作者有确切纪年的诗歌中, 第一次提到“白发”。是否实指, 还有待考。

1316年, 有诗《丙辰十二月雪中县官踵门贷粟因而有作》表达欣喜之情。39岁。

1319年, 有诗《己未岁感事二首》, 表达淡泊功名思想:“纵使声华动京邑, 未知何地乐耕锄”。《己未夏日杂兴六首》中有“霜花吹入毛新”句, 时年42岁。这是作者有确切纪年的诗歌中, 第三次次提到衰老之相。第二次见1317年《丁巳元日》中诗句“寸心曾不白, 短鬓已先华”。

1320年, 《庚申岁莫三首》流露出悲世之叹, 大概是与多病有关, “是非无定底须听, 饱食游谭更不经, 发短意长犹困学, 智生耄及劳形”。43岁。

1321年, 《辛酉岁九日二首》有“云物凄凉秋意深, 江山何处可登临, 一头白发惊风雨, 地黄花恨古今”。44岁。

1323年, 英宗至治三年癸亥。46岁。

作《癸亥岁寓居钱塘千顷寺述怀诗》

1324年, 泰定甲子年。47岁。

此年除书写与白云(释英)交往较多的诗作(详见下文)外, 其他诗作有《阳山道中二首》(诗前序中有“泰定甲子二月初九日与友人圆大虎游”句)、 《甲子岁末》等。

(三)1325年―约1330年 多病闭门在寺

1327年, 50岁。作诗《答白云见寄四首》, 由序推之:

“泰定甲子岁二月初二日, 予与诸公送白云, 间赴阳山福严精舍, 翻阅藏教。然影不出山者, 三年始可。讫事, 予时与之言别, 因谓白云:岩桂花开, 又当侯予于此。天及秋, 予以书经, 不果。往云以二诗见促, 遂倚韵答之”。

巾瓶欣得寓烟霞, 绕屋青山引贯花。早晚杖藜终赴约, 夜床毋惜建溪茶。

1328年, 51岁。

此年白卒于栖霞山, 享年81岁, 约此年前, 善住作《遣兴》二首, 有“五十虽赊病见侵”句, 赊, 欠的意思。约此年后, 闭门不出。晚年掩关, 昼夜六时念佛、 诵经、 礼拜、 忏悔, 病久不易, 终时异香满室。尝著《安养传》及《谷响集》。吴子才、 吴子章兄弟亦受其教而念佛。其时吴县之修净土者, 以师为最著名① 。

综上, 善住的生年已较确凿, 其卒年最早在1328年。据《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认为“善住是元代前期人, ”然而从上文可看出, 善住最早有确切纪年的诗歌, 是作于1299年的《次韵酬子虚二首》, 劝宋无不要学道。1299到1328年, 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 较多的是处于元中期, 将其作为“元中期人”较为合理些。

二、 善住人物交往考略

(一)与僧人交往

1.与明本交往:

明本(1263―1323), 号中峰、 杭州人。即中峰长老。元贞、 大德间, 遍游大江南北, 结庵于庐州弁山及雁荡山。凡结庵, 都名“幻住”[3]342。反映二人交往的诗作有:《寄中峰长老》、 《偶读中峰和尚和沈王王璋留题真际亭因而有感遂次其韵二首》、 《幻住草庐》二首、 《悼幻住和尚》。 交往时间约在1295―1323年。

2. 与玄鉴交往:

玄鉴即无照, 云南僧人, 生于1276年, 长其二岁, 可谓同龄人。有关无照诗作有:《访无照不值》、 《观梅次韵无照》、 《与无照莫出西郊》、 《寄无照》(巾舄随缘寓北山)、 《赠无照》(皎皎烟霞客)、 《寄无照》(不向峨峰住)、 《寄无照》(相思不可见)、 《寄无照》(雅道交游仅有君)、 《送无照入杭》、 《无照西园》、 《次韵无照见寄》、

① 参见明古杭云栖寺沙门宏辑《往生集》[M/CD], 电子版.

《冬日书况寄无照》、 《既酬之又用元韵遣兴寄无照》、 《无照既见和复以元韵之》、 《无照林亭》。

玄鉴求学于苏杭高僧明本时, 二人有交往, 且友谊颇深。如“雅道交游仅有君, 片云遥隔断知闻”(《寄无照》), 可谓发自肺腑。二人交往时间约在1300―1303年。即无照第一次来内地求学于明本时。有些诗是无照返回云南后, 即二人长期分别后, 思念友人的作品。如《寄无照》“相思不可见, 抚景念离群。无酒难留客, 有诗堪寄君。折花衣惹露, 题石笔粘云。更有中宵月, 清光可共分”。

3. 与白云交往

白云即释英, 钱塘人, 生卒年不详。泰定元年(1324), 住阳山福严精舍。此年二人交往较多。诗作有:《送白云之鄞二首》、 《寄白云》(反关销景湖水眉, 吾子政是安瞑时。)、 《福严即事》、 《自阳山归舟中作》 二人交往时间应在1324年后。

与善住交往的僧人, 从其诗歌中可得知的还有:如镜师、 无学、 无功、 刍长老、 日本僧、 无极长老、 耕云禅师等。因资料匮乏, 具体时间均待考。但可知, 当时, 在江南已形成了诗僧群体, 且吸引外地僧人的关注。

(二)与文人交往酬唱方面:

1. 与白交往:

白(1248―1328), 字廷玉, 元钱塘(今杭州)人。长善住30岁。宋咸淳年间, 与仇远同以诗名于世, 人称“仇白”。入元后, 以李简推荐, 授太平路儒学学正, 不久摄教授事, 后转常州路教授, 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副提举等职。善住为白写诗有:《次韵答白提举见寄》、 《次韵白提举》、 《陪山村先生白提举宅清集》、 《次白提举秋日与人泛吴淞韵》等。

白于1291年任当涂学正。此说以方回诗为证, 方回写《寄仇仁近、 白廷玉、 张仲实京口、 当涂、 镇江三学正》, 并在《送白廷玉知当涂诗序》中注明时间为:至元辛卯九月十一日(1291年)。不久才任江浙副提举。至元二十八年辛卯, 善住才十三岁。二人开始交往并不可能。结合善住自述工书时间, 至少应在其出家之后, 但具体时间待考, 与白之子白赍交往, 关系也密切。有关白赍诗作如:《送白无咎归钱塘》、 《送白无咎入兰陵幕府》。

2. 与仇远交往

仇远(1247―1326), 字仁近, 一字仁父,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 自号山村、 山村民, 人称山村先生。 善住有诗《晓逢山村先生》:“钱唐吴苑三百里, 两地相思恰五年。今日河桥重相见, 全家尽载溧阳船”。应作于1305年之后, 两人有五年没有相见。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 仇远五十八岁, 任溧阳儒学教授, 不久罢归, 善住(此年27岁)与仇远交往诗作以此为界。二人交往, 多在此年之后。仇远为江浙文坛领袖, 或以师尊之。与仇远交往的诗作有:《次韵山村仇远先生六首》(《谷响集》卷一)、 《陪山村先生白提举宅清集》、 《除夕次韵山村先生二首》、 《次韵山村先生五首》(《谷响集》卷二)、 《新居次韵山村先生》、 《次韵山村先生八首》(《谷响集》卷三), 共计二十三首诗。从其诗作可看出, 其诗受仇远影响较大。但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3. 与宋无交往

宋无(1260―1340), 字子虚, 号颜, 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工诗, 善墨梅。 长善住18岁。与宋无交往, 时间较长, 宋无对其诗风了解较详, 有诗评为证“句妙唐风在, 心空汉月明”(《答无住和太初韵见寄》)①。

善住有拜谒诗, 如《寄宋子虚二首》, 晚年交往作品:《次韵答宋子虚》“茫茫万人海, 望渺难凭。从作山中相, 争如林下僧。艰难心转小, 老大气偏。只有闲为贵, 浮生几个能”。宋无四十岁左右, 打算结茅学道 [4]23―27, 善住作诗《次韵酬子虚二首》劝宋无不要学道。“闻君久学仙, 投老拟参禅。林下堪休影, 区中且任缘。染髭瓢有药, 齿井无泉。几换珠轮线, 窗间手自穿。散策过僧家, 天寒乌鸦帽遮, 宦情闲去尽, 诗思老来加。雪作空中片, 云生石上芽。风流自来往, 尘到应赊”。宋无生于1260年, 由此得知所作时间是1299年左右。与宋无交往且流露自己年迈的诗, 如《子虚以湘竹杖惠余兼贶二遂依韵答之》。

4. 与虞集交往: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 诗人。字伯生, 号道园, 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 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 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 国子助教、 博士。仁宗时, 迁集贤修撰, 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 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善住与虞集的交往可见诗作《送虞待制归江西还翰苑》:

“今代人手, 输公独迈伦。见忘势位, 思

① 参见宋无《翠寒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CD],电子版.

壮足精神。雪浪西江水, 烟花上苑春。只应清夜月, 处处照车轮”。依资料可考出此诗作于1319年后, 此年虞集延佑六年改翰林待制。以丁忧还江南。不久还。[3]354

5. 与赵孟交往

赵孟(1254―1322), 字子昂, 号松雪, 松雪道人, 又号水精宫道人、 鸥波, 中年曾作孟俯,汉族,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灭亡后, 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 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 赵孟等十余人, 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 初至京城, 赵孟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 元世祖赞赏其才貌, 惊呼为“神仙中人”, 元贞元年(1295), 因世祖去世, 成宗需修《世祖实录》, 赵孟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 为此, 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 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在江南闲居四年, 无官一身轻, 闲情逸致与鲜于枢、 仇远、 戴表元、 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 谈艺论道, 挥毫遣兴, 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善住与赵孟的交往应在1295年秋后。有关的诗作有:《松雪翁所作踯躅花画眉手》、 《松雪道人画水村山崦图》。

6. 与郭畀交往

郭畀, 字天锡, 号云山(1280―1335)丹徒人, 今江苏镇江人。工书善画。善住曾评其画作诗:《 题郭天锡画山水窠木二首》。两人生平似同龄人。但具体交往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 善住词作

《谷响集》中存其词作共13首, 《忆王孙》四首、 《浣溪沙》两首、 《朝中措》两首、 《临江仙》、 《卜算子》、 《菩萨蛮》、 《少年游》、 《谒金门》各一首。内容多为写景抒怀, 清新自然。如:

《浣溪沙・初夏》

“草天涯春已归, 绿槐荫里燕交飞, 一池寒水照蔷薇。枕上北风吹夜雨, 灯前西院打窗扉, 晓人尽说添衣”。

《浣溪沙・夏日》:

“帘卷薰风夏日长, 幽庭脉脉橘花香, 闲看稚子弄莺簧。四月雨凉思御夹, 三吴麦秀欲移秧, 不知身在水云乡。”意境清幽、 空灵、 闲雅。

《忆王孙・渔者》

悠悠世事几时休, 身后身前岂足忧?天地都来一钓舟。下中流, 卧看青天飞白鸥。

《忆王孙・山居》

半生长是白云间, 猿鸟渔樵共往还。倚个乔松看远山。

少机关, 世上何人似我闲?

另如《朝中措・桃源图》“漫说人间无路, 岂知一棹能通?”逍遥释然、 参破万象。传达出鲜明的世外之情。同时其词作又隐含淡淡的弦外之音, 呈现寂寥、 萧瑟之象和岁月蹉跎的感怀之叹。如:

《卜算子・秋夕》

夜月照西风, 露冷梧桐落。扬子江头朔雁飞, 黄葛终难著。

促织吊青灯, 远梦惊初觉。拟抚窗间绿绮琴, 寂寞无弦索。

《朝中措・虎丘怀古》

芳塘水满绿杨风, 台殿隐朦胧。几度春来幽径, 马蹄踏碎残红。

寂寥广坐, 尘埃漠漠, 客散堂空。讲石雨苔侵遍, 九原谁起生公?

《少年游・次韵》

顶中玄发已成丝, 回首不如归。浪宕人间, 蹉跎岁月, 清梦绕西池。

百年光景无多日, 七十古来稀。物外闲身, 眼前尘事, 休把误心期。

这些词表现了词人心情的复杂性。目前学界对善住的词关注甚少, 对待善住的词学观更是无人涉足, 笔者结合前文考证, 认为把握善住词应结合元中期词风来把握;从前文考证的与虞集的交往诗“今代词人手, 输公独迈伦。见忘势位, 思壮足精神”也可看出, 善住对虞集词的崇尚。只因目前元僧人词研究较为冷落, 元代江南词坛僧人词资料也较匮乏, 这也为整体评价释善住词在江浙文坛上的地位带来不少困难。

四、 善住作品集《谷响集》版本方面

善住《谷响集》最初编纂与刊刻情况不详, 然据《文渊阁书目》卷九“僧云屋《谷响集》一部四册(完全)”之著录, 知其全帙不止三卷。今之三卷本, 或为残卷, 或为后人重编[2]p203 。明代黄虞稷撰《千顷堂数目》卷二十九载:僧善住《谷响集》四卷。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收善住诗一百零五首。《全金元词》收其词十三首。其他文献如《吴中人物志》卷二十、 《元诗纪事》卷三四有善住传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录其《谷响集》三卷;浙江图书馆有文澜阁《四库全书》版《谷响集》;台湾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本 1986年版;日本有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版《谷响集》。《从文澜阁的“谷响集”谈起》作者林祖藻认为:“现存日本静嘉堂的《钦定四库全书》中的《谷响集》上、 中、 下三卷并非文澜阁的真抄本, 而是原文澜阁《谷响集》重抄本;浙江图书馆的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谷响集”亦非文澜阁正宗版本。从日本金子真也手里复印过来的钦定四库全书《谷响集》虽不是原文澜阁的谷响集之正宗版本, 但流寓逾百年的文澜阁《四库全书・谷响集》影印本重返故里也可算是大幸了”。

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善住, 生于1278年, 1295年入吴地报恩寺, 1299年有确切纪年诗作。文学创作近三十年。是元中期人。其人物交往广泛。涉及僧侣、 高官、 小吏、 隐士、 画家等。除以上交往人物之外, 《谷响集》中还有许多与其他人物交往的作品, 如与邓牧、 刘致、 鲜于枢、 陈隐君、 无功、 岩栖翁、 日本僧等, 因资料所限, 一些诗作的具体时间、 写作背景还难以考证。其词内容多为写景抒怀, 风格清新自然。其《谷响集》在流传过程中, 版本、 卷数有所不同, 但内容基本一致。本文对善住诗作、 行年、 交往人物、 词作和作品集版本略加考述, 以求在诗僧善住研究方面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傅璇琮、 查洪德.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辽金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

[2] 林祖藻.从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谷响集”谈起[J].浙江学刊, 1995(1):106-107.

[3] 邓绍基、 杨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4] 李军.《逸士、 韵人、 通吏――元代诗人宋无考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3):23-27.

From GUXIANGJI see monk Shanzhus communication scholars and works

ZHANG Yan

(Faculty of Art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交往作文范文第3篇

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际。我们小学生通常把交往看作交朋友,交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朋友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有朋友就不会感到孤单。人人都渴望有真诚相待的朋友。

交往首先需要的是大胆和主动,这样一切才能有了开始。刚开始的确是需要点勇气,如果是陌生人请你不要有太大的顾虑,你对他同样也是陌生人,他也怀着与你同样的心情,所以你要大胆主动地说一声:“你好,我们交个朋友好吗?”如果是熟人,我们可以把他看作“陌生人”,也同样不要有顾虑,把每一次交往都看作新的开始。

其次,人与人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简单,彼此之间不要互相猜测,把心调整成像小孩子那般纯洁天真的心态,坦诚相待,小孩子熟的快就是因为他们天真简单。而人往往长大了,有经验了,与人交往却变的多疑,胆小,思想复杂了把交往也想得复杂了。

其实,交往不仅是我们个人之间的家常便饭,社会与国家也需要交往,整个世界都需要交往,交往对于我们人类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交往作文范文第4篇

美国钢铁大王卡卡耐基说过:“微笑是一种奇怪的电波,它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同意你。”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个平时对卡耐基很有意见的商人在背里大肆抨击卡耐基。当卡耐基站在人丛中听他高谈阔论时,他还不知道。这是主人很是尴尬。而卡耐基却从容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也不说,脸上挂着微笑。等到那个人发现了他后,那个人觉得很难堪。可卡耐基脸上仍挂着微笑,并走上前与他握手,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见他说自己坏话似的。后来,那个人成了他的朋友。

礼貌对人生有重大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然而,对人无礼,不利于我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没礼貌会对人造成伤害,妨碍我们与人交往,更会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甚至是国家、民族的尊严!

我们不仅要礼貌待人,更要宽容待人。“天空宽容了云朵,才有了彩霞;江河宽容了小溪,才有了浩瀚;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有了丰收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成功。”,宽容他人,尊重差异,才能获得更持久的友谊。“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对待廉颇的态度,是建立在国家政治上的宽恕;生活中的“大人不计小人过”,是建立在个人品格节操基础上的宽恕;朋友之间“以后不能再说这种话、办这种事了”的提醒,是建立在友谊感情基础上的宽恕。

某校,男生甲是班上的调皮鬼,经常去打扰女生和打架。有一天,他扯女生乙的头发,女生乙很不高兴,骂了一句男生。男生不以为然,扯得越狠。女生打了一下男生,男生发怒了,一气之下,他拿起一把剪刀刺了那个女生后脑,女生马上被送往了医院。男生这才猛然醒悟,后悔不已。幸好,剪刀没刺中经脉,也没刺中血管,女生没什么大事。可是,万一刺中了怎么办?男生岂不是要在牢房度过一辈子?人生就这样没了!这样同时伤害了两家人,两家人痛苦!如果刚开始男生甲能真诚地向女生乙道歉,而女生乙也能够原谅男生甲的过错,两个人不那么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事情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应理解他人,宽容错误,切不可冤冤相报,以牙还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否则只会恶化矛盾;当我们伤害了他人,就应体谅他人,真诚地赔礼道歉,请求他人原谅,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赢得友谊。

……

交往作文范文第5篇

生活,是美好的。因为在生活中有友情,亲情陪伴着你,予你温暖与鼓励。但如果在生活中失去了友情与亲情,生活会成为一团乱麻,便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假如你一个人在家,你或许会感到孤独,但你要是跟同学打一个电话,或出去走走,邀请同学到家来,孤独感就会瞬间消失。要是你的父母都要去出差,即使他们已经给您留下了足够的现金,但是你未必不会感到无助,如果你向他们写一封信或打一通电话,你就会感到无比温暖。可见,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闻名世界的南非总统曼德拉,在成为总统前曾为南非人民的解放坐了27年牢。起初,他拒绝穿上象征屈辱的短裤囚服,而穿上非洲人的长裤。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狱警把曼德拉关进了一个只有他一个人的牢房。开始,他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往后的日子里,孤独与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关押我的囚室没有自然光,一只灯泡在头顶上一天24小时地亮着。我没有手表,常常把傍晚当成了夜半三更。我没有书看,没有书写用品,也没有人跟我说话。我的心开始与外界隔绝,但很想感受一下外面的事物,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我觉得,宁愿挨一顿打也不愿意被单独关押了。被单独关押了一段时间之后,哪怕是与囚室内的虫子在一起也感到高兴。”几周后,他决定屈服,穿上了

短裤。可见,生活中的孤独是多么可怕。

40岁的意大利探险家蒙塔尔,1996年7月29日只身进入一个2000多米深的地下溶洞,进行一项与世隔绝的独居生活实验。一年后,蒙塔尔重返地面,身体素质严重下降。面对记者,他走出洞口只说了一句话:“这场试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奥秘——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这句话描写的多么贴切!友情会使你感到充实与温馨,亲情会是你感到幸福与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