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往礼仪的核心

交往礼仪的核心

交往礼仪的核心

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职生 礼仪教育 实施措施

自古以来,礼仪在社会生活中都处于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礼仪是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社会风尚的道德规范。礼仪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职生社会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社会能力是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又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当学生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时,这种能力依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可使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新的发展机遇。可见,在现代社会中,职校毕业生包括礼仪素养在内的社会能力比其专业能力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深远,这一点却往往被我们教育者忽略。

一、中等职校学生礼仪缺失及原因分析

我们教育过程与社会的调查反馈都反映出当前中职毕业生基本社会礼仪、职业交往礼仪的严重缺失,反映出中等职校礼仪教育的缺失或是不完整,这将严重影响中职毕业生的未来发展。

当前,部分职业学校除了在相关专业根据课程要求开设职业礼仪课程外,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一些基本的礼仪教育活动,但就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这两大目标而言,我们的礼仪教育还存在着问题,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礼仪教育未能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实践中,中等职校开展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学生行为的专项活动,如我校每学期开展“行为习惯训练月”活动等,这些活动对于匡正学生不文明行为,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等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但从礼仪教育的角度看,这些活动仅仅是起到“纠偏”作用,离礼仪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着很大差距。通过德育管理的渗透进行零星的文明礼仪教育,在实践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当代中职生礼仪教育缺失问题。

2.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极为薄弱。一方面,当前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学生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家庭教育不力是造成当前包括中职生在内的青少年学生礼仪缺失问题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小皇帝”的家庭氛围中,子女是长辈关注的焦点和家庭的绝对中心,造成独生子女特有的娇气、任性、自我中心的倾向,与礼仪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在教育实践中,家长又往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放弃自身所应承担的教育角色和责任,在品行道德上,对于礼仪修养重视不够,还有一些家长本身礼仪修养不高,不能以身示范,更是直接导致了学生养成不文明的行为习惯。

3.全社会范围内对礼仪规范的遵守普遍不够,对学校礼仪教育形成不良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各种场合对人们的礼仪要求越来越高,讲究文明礼仪日益成为一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生活中各种不遵循礼仪规范,不尊重社会公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影视媒体中也充斥着大量的不文明信息,甚至一些成年人对一些礼仪行为还进行讥笑,许多陈规陋习一时也难以改变,这些对于中职生形成正确的礼仪观念、践行礼仪规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阻碍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推进。

二、构建中职礼仪教育的体系

结合实际,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在培养总目标的指引下,确定合理的礼仪教育目标和礼仪教育内容。

1.确定合理的礼仪教育目标。

礼仪以生活为基础,为人们提供思想观点正确而富有实效的礼仪规范、方法技巧和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以尊重、自律、平等、友善、谦恭、关爱、适度等为核心精神。中职生应掌握必备的礼仪知识和技能,在各种社交场合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具备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礼仪知识和技能;具备强烈的礼仪意识和情感,逐渐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择和树立理想人格作为自己修养的楷模;养成遵守和坚持礼仪的习惯,真正达到知行合一,使遵守礼仪行为成为日常习惯。

2.确定合理的礼仪教育内容。

中职礼仪教育的内容,不是指专业教学意义上的社会职业礼仪,而是符合中职生能力的礼仪课程,具有通用性、普遍性、时代性等特征。课程内容是在中职生律己、待人处事、公共场合等方面最需要、最常用、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因此,不难得出中职生礼仪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架:一是基于古今中外礼仪的基本概况和礼仪的核心精神,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礼仪认知和礼仪情感,使其树立学礼仪的信念。二是基于学生的身份,传授恰当的仪容仪表、得体的仪态和语言礼仪知识。三是基于学生的校园生活的礼仪。学生在校活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礼仪,如与老师、同学相处,课堂、食堂、图书馆等各种场所,升国旗、集会、接待来宾等活动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营造和谐校园。四是基于家庭生活的礼仪,与长辈、亲友、邻里之间,培养家庭责任感。五是基于中职生可能参与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礼仪,如宴会礼仪。六是基于中职生未来面对的职业活动方面的一般礼仪,帮助他们适应职场、适应社会、适应未来,促进终身发展。

三、中职礼仪教育的实施措施

礼仪教育的实施一定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达到知行合一。具体实施可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从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日常礼仪习惯养成三方面来进行。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礼仪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礼仪技能;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精神,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奠定理论基础,但特别要指出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有别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靠照本宣科、“满堂灌”、死记硬背达不成教学目标。教学中,学生参与式、互动式效果会更好,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自己观察、揣摩、小组模拟、矫正等手段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礼仪知识和技能,以行为导向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2.专题教育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学有局限性,可通过专题教育活动来强化教学效果。常用的礼仪教育活动有礼仪知识竞赛、礼仪风采大赛、礼仪伴我行、文明礼仪主题班会等,专题活动可让学生系统了解礼仪知识,体验礼仪的核心精神,牢牢掌握一些礼仪技能。我校近几年每年举行“文明礼仪训练月”活动,很好地推进了校园文明建设,学生的礼仪水平提高较快,校园呈现出和谐友好的氛围,社会反响好。

3.日常礼仪习惯养成。

把礼仪规范细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细化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细化到班级考核中,细化到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中。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得礼仪规范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自然习惯。我校每学期组织“文明礼仪百分赛”活动,长期训练学生的礼仪行为,成立专门的“文明礼仪督查队”,不断矫正其不符合礼仪的行为,全过程进行礼仪培训,把课堂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礼仪教育目标和内容内化成学生的道德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礼仪素质教育;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35-03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国亦是古典文化中礼仪文化传承最多的国家。无论是古人的礼乐诗画,还是现代人的个性时尚,中国人喜欢用“礼”去衡量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现今,礼仪渗透于社会政治、经济、日常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礼仪”是善于交际表达、亲切和蔼、道德高尚的人应有的一种素质。尤其是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多接受礼仪教育,善于利用礼仪的方式做人,惯于用礼仪的形式表现,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职业领域中发挥自身优势。

一、加强礼仪素质教育的意义

1.礼仪素质教育的内涵构筑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的表现方式,如下图。换言之,素质是内在的,礼仪是内外兼修的。本文中的礼仪素质教育就是要将礼仪教育的方式方法与素质教育大背景相融合,独自建立起礼仪素质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与礼仪教育连结起来。

2.酒店行业性质决定了礼仪素质教育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交叉。礼仪素质教育不仅仅指《礼仪》这门课程,而是构建在课程体系内的礼仪素养教育框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的各层次、各阶段。在不同课程类型中找到与礼仪素养的连结点,各结点交织成礼仪素质,最终形成礼仪素质目标。

二、礼仪素质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礼仪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不仅可提升基础素养,还能提升未来在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然而,在礼仪素质教育提升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礼仪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礼仪素质教育仅指《礼仪》这门课程,通常仅以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出现。即使有些学校将《礼仪》设定为专业核心课程,占有较多学分,但课程内容仍然相对独立,仅限于仪容仪表仪态这些外显型的内容。

2.礼仪课程只重视理论教学。经笔者调查,10所文科类高职院校中,9所将《礼仪》课程划归为理论课程,大班集中授课或以每周2课时的方式,每学期不超过30学时。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有限,因而礼仪课大部分是对“礼”的讲述,完全没有“仪”应该是自身感悟和展现的环节。

3.学生对礼仪素质的理解有偏颇。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学生在心理认知上对礼仪素质的认识理解有偏颇。相对于专业课来讲,礼仪课就是“副科”,没有在思想上重视。还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礼仪课仅仅是教人化妆、打领带、姿态的课程,太表面化,不追求内在。即使教师严格要求,也只能形成上课一个样下课做回自我的现象。礼仪素质的终极目标是将其展现在现实中而非课堂。

4.考核形式简单。礼仪素质很难用一种考核形式来考量学生的掌握情况。即使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在不同时间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因此,礼仪素质考核应是长时间、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考量。目前,考核的方式只取《礼仪》课程成绩,或笔答或口答,用分数描述学生的礼仪素质状况,这是不全面,也是不科学的。

三、强化礼仪素质教育的途径

1.融合礼仪素质教育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服务礼仪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基础礼仪素养、外在口语表达、良好的精神面貌、优雅的举止、灵活的思维应变能力、工作岗位上应体现的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获取这些知识不能仅仅依靠《礼仪》课程,还需要和基础学科相结合,充实学生的精神领域;与外显型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身体、谈吐上与礼仪素养靠近;还需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每个章节、每个学习内容都有实际操作过程中服务心态、服务技巧拥有交叉点。因此,礼仪素质教育应该是融合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在各学科中都有礼仪素养体现部分,而《礼仪》课程又是整体的总结。

2.加强礼仪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礼仪素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的学科,应增加实际实践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活动期间去感受和学习。

(1)加大基础礼仪行为训练时间。礼仪不是头脑记忆,而是头脑记忆和肢体记忆的总和。理论部分可以让头脑记住要领,但长时间的实训可以使肌肉记住定位的力量。即便日后走入工作岗位,头脑不思考,肌肉也可以迅速定位。

(2)多种授课方法相结合。训练、竞赛、情景模拟等不同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演练。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出判断。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心态,拥有恰当的表现欲,这对酒店各工作岗位来说都是必要的职业素养。

(3)轮流模拟任务的方法使实操更生动化。班内可建立酒店董事会,由董事会内的工作人员轮流执行。将社会热点行业新闻放入模拟情景。在活动实训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参与性,评判为人处事的适当性。这对未来酒店内的人际沟通有帮助。

3.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激发学生的礼仪素质。

(1)校园文化氛围可使学生感知礼的文化,在思想深处得到感染和提升。无论是校训、校徽,还是寝室楼内温馨的布置,都是从心灵深处植入文化的种子。在充满文明气息的校园里,礼文化才会更好地发扬光大。

(2)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容忽视。既然高呼要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那么教师的礼仪素质就是学生的教科书。高职教师不仅应注重自身礼仪外在表象,更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这样才能为礼仪素质提供坚实的根基。

(3)师兄、师姐的带动作用。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的方向性,新老学生划着对子,一带一,相互间解决学院的困惑,倾诉生活的感悟。师兄与师弟的礼仪素质修养分数紧密联系,大家只能寻求共同的进步。

(4)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方位地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发挥专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彼此共同努力使社团更受欢迎。

4.完善礼仪考核方法。礼仪素质考核成绩应与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应,最大限度地用平均、重点、计算模型来统计学生的礼仪素质得分,应是展现学生在校期间与人交往、各学科表现的综合分数。例如,一个酒店管理专业大三实习学生的礼仪素质考核分数等于:礼仪素质得分=Ⅰ+Ⅱ+Ⅲ+Ⅳ+Ⅴ,Ⅰ=礼仪教师打出的礼仪素质分数=仪容+仪表+仪态+微笑+语言表达,Ⅱ=各专业教师打出的礼仪素质分数=出勤+着装+课内活动+实操表现、Ⅲ=辅导员打出的礼仪素质分数=日常出勤+表现+违规违纪现象+重大处事能力+团队协作、Ⅳ=同学互相评价打出的礼仪素质分数=日常习惯+语言交际+组织能力+团队观念、Ⅴ=实习工作单位打出的礼仪素质分数=工作表现+群众基础+宾客评价。因此,礼仪素质教育成果的考核应是多方面的,实际效果也不是展现在一节课、一学期,而是一段时间,也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相互协作来完成。

综上所述,礼仪素质教育是酒店管理专业学士将来入职、人际交往及综合服务能力的前提条件。礼仪素质体系是高职教育中的一条贯穿线,是学习一切专业知识的基础,能使学生成为高能力、高情商、高素质的服务人才。因此,应探索出行之有效、能帮助学生建立礼仪素质教育体系的方式和手段,这样才能完成高职酒店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安萍.论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功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第3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儒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和个人修养,对中国社会生活作用巨大。在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往日益扩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逐渐成为外国学生的热门选择。为了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之精华,不但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学,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理解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礼仪 儒家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一. 礼仪定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什么是礼仪,想必大多数人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自古以来,由于古代文字深奥艰涩,礼学就被认为是难治之学,只能吸引少数学者的目光。然而,基于礼学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仍为历代学者所重视。产生于先秦和西汉的《周礼》《仪礼》《礼记》,后称为“三礼”,是我国最早的礼仪研究成果,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后人研究礼仪的经典文献。

一般认为,礼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礼被引申为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范准则,以此区分尊卑、贵贱、亲疏。随后,礼从宗族内部扩展到国家政治范畴,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以后,礼被进一步发展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手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关于礼的界定,由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宽泛性,古今学者都未能给礼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礼的本质。其一,礼是祭神求福的行为;其二,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其三,礼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立身的根本;其四,礼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准则。

本人认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二. 儒家礼仪精神

对儒家礼仪精神的探求,直以来都是礼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礼的精神概括为“仁”“礼”“敬”和“诚”。这里主要分析“仁”和“礼”。

1.仁

“仁”作为儒家礼仪精神之一,主要表现在仁是礼的根本内核。在儒家礼仪思想体系中,“仁”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从理论卜讲“仁”是“礼”的核心,是“礼”的内在道德依据,失去了“仁”的精神,“礼”也就不能称其为“礼”。“仁”又可以概括为仁者爱人、仁者立人、仁者恕人等几个方面。孔子没有把“仁”看作一个固定的德行或者限定于某一种德行,而是把一切德行都看作“仁”,看做是“仁”所显现出的恭敬辞让、谨慎勤俭、廉直义勇、宽恕惠敏等的德行。因此“仁”是统摄一切德行的根本和道德创造的根源。

在儒家礼仪思想体系中,仁是内在的道德范畴,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里而礼外”。礼以仁为根本,是仁的外在性规范;仁以礼为形式,是礼的内在性原则。孔子首先引仁入礼,并将“仁”视为内在的道德原则,将“礼”视为外在的行为规范。所以,他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感叹。正是说人之仁德是施行礼乐的前提,倘若没有仁德,礼乐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依仁以成礼”是要求各类礼仪制度、行为规范的制定应以仁为依据,符合仁的精神。“设礼以显仁”就是要通过外在的“礼”来显现内在的“仁”。所以说,无仁,礼则失去本源;无礼,仁则难以显现。因此,守礼即为行仁、践仁,是仁的体现和展开。

2.礼

据历史定献记载,礼最旱出现在夏代,夏礼较为简朴,经过夏、商、周三代,礼的发展更为成熟、完备。历代统治者和儒学思想家都重视礼的道德功能,不仅包括秩序性制度,而且包括伦理道德规范,以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秩序,通过各类伦理规则制约人的行为,使人能够明辨是非曲直,遵守社会规则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此处所讲的“规矩”,就是礼,就是规范与制度。

孔子非常重视礼的作用,他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爱表现出来就是礼,礼是人们交往的行为规范,父子、长幼、师生、朋友、君巨等之间依靠礼来维系,没有礼,人们的行为就会失去规范。在孔子看来,礼并非一种单纯的规范、形式,而是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礼乐仪式不仅表达和唤起人内在的情感,而且培养人的职责和使命意识,因而孔子特别强调礼乐的教化陶冶作用,通过“礼”来控制、规范人的言行举止,通过“乐”来调整、提升人的内在德性,故而有“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之说。礼发挥作用的途径是由外而内,从外部来约束人性,防止行为不端,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让人们在行礼过程中去领悟礼的内在真谛,使德行内化,这也就是礼作为外在形式的价值所在。

三. 儒家礼仪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儒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和个人修养,对中国社会生活作用巨大。

在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往日益扩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逐渐成为外国学生的热门选择。为了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

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之精华,不但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学,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理解有重要作用。

1.将儒家礼仪精华融入课堂

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精华,融入课堂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树立中国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正确印象。很多老师反映留学生来了中国都学坏了,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中国社会中一些不太好的方面,而忽略了好的方面。

儒家礼仪精神强调在与人交往中要“仁厚”“诚信”“谦让”,《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孟子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强调的是人们在交往中要宽仁厚道、友爱互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克己谦让之风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所要倡导的。

因此,我们应将礼仪教育融入到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的正确印象和自身礼仪修养的提升。

2.用“礼乐思想”营造课堂氛围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除了将礼仪常识和规范理论融入课堂教育外,构建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让同学们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熏陶。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展示中国礼仪风范。例如,举办各类与文明礼仪相关的展览、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促进校园崇尚礼仪风气,在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实施礼仪教育,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认识。

3.发挥“身教示范”作用

儒家不仅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的自我修养,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苟正其身矣,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就是说,要正人,先正己,己不正,如何能正人。孟尹也指出:“舒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意思就是,自己不正,是不能正人的。儒家身教示范虽然多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教育者无疑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汉语教师汲取。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键。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礼仪教育的传播者,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礼仪礼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效仿的榜样。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要用自身的行动为学生作出表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史上,“礼”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儒家礼仪作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范畴广泛、影响深远的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永恒的普遍价值。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舍弃也不能盲从,而应该认真研究和吸收借鉴积极成分。所以,对儒家礼仪文化的研究和学习,特别是深入挖掘其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今天,儒家礼仪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法律制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们通过对礼的自觉信守和实践,主动地去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态势不但将大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也会给世界展现一个以“仁”“礼”为核心的,礼仪之邦的大国形象。

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之精华,不但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学,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理解有重要作用。作为汉语国际教师,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者,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礼仪修养的同时,向学生展现中国礼仪文化,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白华.儒家礼学价值观研究:[博士学位沦文].郑州大学,2004

[5]马国华.孔子的礼治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5

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护生;礼仪修养;教育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护生不仅要“知书”,还要“达礼”。许多护生之所以礼仪失范与不懂礼仪知识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情况下“无礼”是由“无知”引起的,好的礼仪修养的养成需要“懂礼”。因此,要通过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规范其言谈举止[1]。

近年来,我们学校在讲授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的过程中,注重将护理礼仪与基础护理技术两门课程互相贯穿融合,将职业礼仪要求贯穿于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学习重点从仪表仪容、言谈沟通、行为举止三方面入手,在传授知识、培养护生操作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其礼仪修养,收到了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

一.加强护生的职业思想教育

为进一步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以“建设护理文化、塑造天使形象、我与集团同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要求全体护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使护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医院要发展,必须搞好服务,更新服务观念,同患者建立一种主动合作型护患关系;护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真正成为护理队伍的后备生力军,必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服务技能。只有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为医院和自我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加强服务礼仪的规范化培训

1 护理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护士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护生在校期间既要学好护理学相关知识,又要积累丰富的人文科学底蕴。基于此确立了“内炼修养,外树形象”的主旨,确定了开展礼仪培训的内容、步骤及实施方法。

2 规范礼仪对接待门诊、急诊、住院、出院等不同阶段患者时的服务礼仪进行了规范,包括基本礼貌用语、电话礼仪、操作处置礼仪、与患者交谈时的礼仪、与医院内人员交际礼仪及交接班礼仪等,具体到坐、立、行、走、持物等行为的规范化培训。

3 对护生实施了临床前的集中理论学习、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及实践后的综合考核验收三个阶段的培训,帮助护生学会怎样提高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怎样利用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护理水平来解除患者的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4加强培训的督导和激励为确保护理服务礼仪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到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培训组织将服务礼仪作为护生实习阶段考核项目之一,深入临床积极督导,每月不定期检查和走访患者,对护生的礼仪服务效果进行考评,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同时制定详细的评选条件、评选方法和奖励办法。此举激发了护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有力促进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态度的改善,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三. 护生的礼仪培训需进一步完善

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规范化培训为起点,以持续督导为手段,制定标准,认真组织实施,重在作风养成,形成具有特色的护理服务文化氛围,是加强护生服务礼仪规范并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也是为护理事业培养高品质护理人才的有力保证[3]

为了将来做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护生在学习护理礼仪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 仪表仪容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仪表仪容会引起交往对象的特别关注。由于护士是个有着其特殊要求的职业,要使服务对象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良好的仪表仪容礼仪是不可缺少的。在仪表礼仪当中,仪容是重中之重,礼仪对个人仪容的首要要求就是仪容美,它包括仪容的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而护士上岗时仪容要求着装整齐,发不过肩,统一头饰,淡妆上岗,微笑服务也是其基本的要求[2]。

2.言谈沟通

(1)护士的语言行为人与人交往之间约有35%运用语言性沟通技巧,因为它能清楚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护士对病人真诚相助的态度和彼此能懂的言语上,护士应评估病人的教育程度及理解力,与便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

(2)语言的规范性语言要言谨、高尚,符合伦理道德。言语要清晰、温和、措词要准确,语调要适中,交代护理意图要简洁,通俗易懂。

(3)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护士一进入工作环境,就进入了护士角色。护士应热情对待病人,将对病人的爱心,同情心和真诚相助的情感融化在语言中。如晨间护理时,护士应微笑进病房向病人说声“早上好”,我打开窗户交换一下空气好吗?或针对不同情况如您昨晚睡得好吗?这些都是护患之间一种情感的交流。总之“良言一句三分暖,恶语伤人七分寒”。

(4)语言的保密性护患之间应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护士要实事求是地向病人解释病情和治疗情况,因为病人有权利知道。护士可视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有的可直言,有的必须委婉、含蓄。对危重病人尽量减少他们的精神压力。特别要注意,护士必须尊重病人的隐私权,对病人的隐私如生理缺陷、精神病、性病等要保密,病人不愿陈述的问题不要追问。

3.行为举止

举止是人们在活动或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姿态,又称肢体语言。行为举止得体与否,直接反映出人的内在素养。要做到坐有坐姿,站有站姿,使用合理的肢体语言,并使护生养成挺胸抬头、身材挺拔、举止有度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到文明、优雅、敬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在美的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可见行为举止的培养在礼仪中的重要性。

4.加强学习

学习护士服务礼仪书籍,应用比武手法作为激励手段为使护理服务理念贯穿临床护理工作,进一步将护理服务礼仪根深蒂固,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广学习,更进一步地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学习护士服务礼仪专业书籍,如:“护理规范用语与实践”、“临床护理礼仪”等,进行分科分组学习,科室建立服务礼仪督导员,进行监督指导。护理管理者组织比武考核,用情景剧与考核并存的形式对各科进行评比,优胜者进行公示并给予奖励;建立科室护理礼仪规范化画册,将优胜者美丽微笑、优雅形象进行展开学习,用激励手段激发护士对护士礼仪的认识,更进一步的完善护理行为。

交往礼仪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97-0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进而形成了完整的以“礼”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的文明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和繁荣,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无不受到礼学的熏陶。讲究礼仪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而现代酒店业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窗口,代表着国家形象,酒店从业人员的礼仪服务水平不仅是衡量酒店产品好坏的标准,更是展示国家精神面貌的方式之一。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重视和加强礼仪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的现状

1.中国传统礼仪被忽视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发展到文明阶段都会出现其独有的礼仪,因而,礼仪是民族文明的标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中国传统礼仪是我们几千年的古老文明的产物,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以其独有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例如,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礼仪小姐使用的中国传统礼仪就备受关注和好评,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魅力。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礼仪传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西方文化乘虚而入。现在的国人穿洋服,行洋礼,吃洋餐,自己的传统反而知之甚少。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材中充斥了大量的西方礼仪,对中国的传统礼仪却鲜有提及,即使有所介绍,也语焉不详,更遑论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内涵了。而且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说是缺失的。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不了解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礼仪存在的意义和内涵的情况下,冒然去学习异域文化的礼仪,其结果可想而知了。学生的思想西方化,一味要求平等,独立,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懂得宽容。学生的行为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揖礼”,只知道“握手礼”。长此以往,中国的“礼仪之邦”也只落得徒具虚名而已。

2.礼仪教育的功利性问题突出

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有很高的要求,礼仪的核心是“敬”,诚于内而形于外,我们首先应教育学生要有“自卑而敬人”之心。但是这种内心的修养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也是无法量化考核的。酒店业在招聘员工时,往往需要员工能够熟练掌握礼仪服务技能,而这些技能是有详细的考核指标的。具备这些技能的学生就业时就相对多了一些优势,所以我们的酒店管理专业的礼仪教育就干脆跳过了“礼”,直奔“仪”而去。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行为训练上,如训练学生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在微笑时能够恰好露出八颗牙齿。而学生就成了一个个只知笑、只会动,而不知为什么笑,为什么而动的毫无思想的“工具人”。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往往显得后劲不足。现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缺乏,职业忠诚度极低,人才的流失量很大,而这些问题也成了制约酒店业发展的行业难题。

3.酒店管理专业的礼仪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酒店礼仪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所以该学科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理论上。但我国很多酒店礼仪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礼仪教师在传统的教室里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讲。在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极差,效率极低。有些学校增加了形体方面的训练,但是训练内容也仅仅是基本的体形塑造、职业礼仪技能,如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和微笑等等。这样的训练方式无疑是闭门造车,和我们的礼仪要求相距甚远。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酒店缺乏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很陌生,对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没有任何了解,怎么可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工作角色呢?当然更谈不上爱岗敬业!所以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要同自身修养,行为习惯,道德观念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服务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做到礼仪精神的化于内而施于外。

二、改善酒店礼仪教育的途径

酒店礼仪教育的改善对于提高酒店专业学生素质至关重要,针对目前的礼仪教育状况,可以采用的途径有: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非常注重礼仪教育,而且是高效的礼仪教育,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儒家很成功地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与完善的礼节。这种礼节并非仅限于上流社会,贫苦的人民也颇讲求。”其次,古代的礼仪教育从一个人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说话这些细节入手,使中国传统礼仪“自卑而敬人”的思想深入人心,每个人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种教育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为基石,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教育效果而言一定是事半而功倍的。因此现代礼仪教育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借鉴古代礼仪教育的经验,通过我们的教育把酒店礼仪转化为每个学生内在自觉行为,使学生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礼仪传统,一方面树立了注重自身修养的人文精神。

2.确立正确的礼仪教育价值目标

对于酒店礼仪教育来说,首先应明确礼仪教育的价值目标。礼仪教育有显著的教化功能,它涵盖了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对于个人、社会和民族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的目的只为了就业和谋生;没有责任心,行为自由放任,对自己和家庭毫无责任感;缺乏道德观念,功利主义盛行,考试作弊,追逐名利。那么当他们在酒店工作时,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毫无抵抗力,很快就会迷失自我,步入歧途。而酒店礼仪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礼仪之民,这才是我们酒店礼仪教育的价值目标。

3.以教师为镜,发挥楷模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作为礼仪老师,不仅要教好书,更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应该自觉的充当学生的礼仪楷模。首先礼仪的学习贯穿整个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寻找模仿的目标,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而在学校里,教师要当仁不让的承担起这份责任。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先正己,教师应时刻留心自己的一言一行,待人处事更应表现出较高的礼仪修养,这样有利于提高礼仪教育的效率。其次,教师的礼仪行为,无论是正确的着装,还是规范的举止都能给学生带来感观上美的享受。而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这种礼仪之美会为我们的教学营造出一份和谐完美的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4.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酒店礼仪教学模式落后,使得学生面对教师的单向宣讲兴致索然,教与学成为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改单向宣讲为双向互动,改课堂教学为和情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过情景的体验,让学生在行为选择中体现礼仪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本质。新的教学模式要摆脱单纯的课堂讲授,强化情景教学,突出酒店礼仪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礼仪教学应以各种教学活动为基础,要针对每一授课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首先,可以进行情景的模拟,由教师先做讲解和示范,然后请学生演练,发现问题现场纠正。比如可以模拟待客,从宾、主的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及常用礼节进行模拟训练。其次,可以建立实训室,用于专项训练,如对酒店专业学生进行站姿、走姿、蹲姿及服务性手势进行规范;进行中餐和西餐的礼仪培训;可以分性别,分组进行,然后进行自评和互评,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可以校企合作,带领学生进入酒店进行现场的观察和短期的实践,把学到的礼仪知识通过实践来检验,体会礼仪形式的作用和礼仪服务的技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酒店礼仪的认知。

5.改变教学考核方式

由于酒店礼仪教育的特殊性,我们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还要考察学生由“礼”及“仪”的实践情况。所以,礼仪课程的考核应包括三项内容,首先是对礼仪理论的认知,可以通过试卷或论文进行考察。其次是日常礼仪规范的实施情况。设立这一考察内容,主要是因为礼仪应是自觉的习惯,涉及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平时的表现,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可以反映礼仪精神的贯彻程度;第三,职业礼仪水平的考核,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理应具备专业的礼仪服务技能,比如:握手、鞠躬等日常礼仪,迎送礼仪,岗位服务礼仪等。这些可以通过技能测试来评定。最终的成绩由这三项成绩共同构成,所占比例为3∶3∶4,这样能够强化学生学礼仪,用礼仪的意识,督促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达到以礼育人的目的。

总之,酒店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礼仪教师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努力完善符合现代酒店业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礼仪教育,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更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提高学生的礼仪交往能力,使之奋发向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