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第1篇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全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与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1.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通过师生、生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1.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实验,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演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盐酸及稀硫酸的反应确定反应原理,并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装置,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实验,教师针对学生演示指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2.教法分析

本课题以“质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发现新知识,进而释疑解惑。采用这种方法旨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本课题内容的特点,教法上还辅以讨论法、练习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样学生虽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但是过后接触到其它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介绍完教材中所用药品后又补充了为什么不用碳酸钠或硫酸代替制取二氧化碳,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

3.学法指导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本课题的学习比较容易,初步的实验技能也已经具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和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采用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4.教学程序

4.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石灰石、大理石、贝壳等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盖上沾有石灰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以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生活。

根据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判断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引入课题。我顺势抛出第一个问题:你已学过哪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引发学生讨论,同时进入第二个环节。

4.2分组讨论,确定原理。

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列举了许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如:呼吸作用、燃料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等,随即我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些反应都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吗?这样提问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作出判断,学生的讨论欣起了一次小高潮,并一致认以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为了加深对该反应的认识,我及时与学生合作演示了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对比实验,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该反应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反应原料和反应原理,突出教学重点。

4.3温故导新,设计装置。

确定反应原理后,怎样选择合适的装置呢?这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因此我引导学生回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通过对比发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用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新课程理念。在确定了简易的装置后,继续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抛出第三个问题:你发现该装置有哪些不足之处呢?我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对装置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解决了问题。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中,提升了能力,同时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4进行实验,总结评价。

各小组设计好装置后,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现场制取二氧化碳,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是快乐的,有成就的,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制出二氧化碳后,以小组为单位,及时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概括能力。

4.5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可设计一道已知反应原理,确定实验装置的问题来巩固新知,同时也鼓励学生使用日常生活的废弃物来组装二氧化碳的装置,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塑料瓶代替锥形瓶,等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生互动 主体作用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11-01

1 说教材

1.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二单元氧气的制法,初步形成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情况下设置的。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能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从而获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所以此节课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能力以及为今后化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初步学会实验室二氧化碳的制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的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1.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如下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出发,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2 学情分析

2.1学生已学习了氧气的制法,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对于常见仪器的操作也比较熟悉。

2.2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课堂上比较活跃,对化学充满兴趣,但由于来自农村,他们实验时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方法,使他们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呢?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并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3 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合作探究、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讲解、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学习本课,课堂上我采用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

4 说教学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积极性,本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4.1激情导入:(约5分钟)

利用意大利――“死狗洞”的画面展示,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二氧化碳过多的原因,那么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是怎样获得的呢?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制取呀?并让学生回顾可产生二氧化碳的方式,同时我也演示大理石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硫酸、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几个反应。并让学生分析利用哪一个反应制二氧化碳最为合适。

目的:让学生直奔主题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诱使他们带着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4.2自学感知(约8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4.2.1认证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

4.2.2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你认为制取气体时应该考虑那些问题?如何设计?

目的:大家知道自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可是当前形势下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部分学生就是不愿意去自学,本来简单的知识,在他们看来都是非常复杂的。

4.3合作探究(约22分钟)

问题1:学生回答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须考虑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法。

目的:检验自学效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做到“温故而知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组员合作情况,为总结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指明方向;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方法,为突破难点,落实重点做准备。

问题2: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采用何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目的:教材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根据所需搜集的知识,建构成自身的知识网络,以便进一步地学习。

学生分组组装仪器并展示成果,说出不同装置的优缺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过程,便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展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了自己设计成果的乐趣。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把实物与图示有机结合,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4.4巩固练习(约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习题,学生作答,教师适当解释。(试题分层次,让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转化生吃得了。)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第3篇

1. 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研究课题

教师提出研究课题:请同学们研究制取二氧化碳有几种方法?看哪位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多、最好?(在提出课题前让学生查找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的有关资料。)该课题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阔,既有发展余地,又不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该课题包含的知识内容丰富,包括药品选择的探究,制取装置的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其中,“最多”“最好”的诱导,激发了学生求奇求优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的积极性。若课题改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就显得肤浅苍白,失去了知识的魅力。

2. 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提出课题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这时先不发给学生药品,不给学生任何暗示,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后,再发给学生药品,学生针对药品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反思。发的药品有:石灰石、大理石、鸡蛋壳、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粉末、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如果药品不够,可以再向老师要,即实验采取“自助餐”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然后4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讨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这一过程学生大胆设想,仔细推敲,为自己提出的方案进行论证。而教师不加任何引导、启发,只要求学生一边讨论,一边记录,教师只是参与讨论,对学生提出的方案不作评价,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3. 实验探究 燃点激情

由于方案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是自己固有能力的展现,所以他们带着自我评价、自我展示的心情参加实践活动,对实验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是可以预期的。随着实验的不断进行,各种奇异现象纷纷呈现。当稀硫酸滴入大理石时,有的学生观察到开始时产生气泡,后来却慢慢停止了;有的学生发现了大理石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固体,有的学生将这白色固体洗掉,再滴加稀盐酸,竟然产生持续的气泡;有的学生向碳酸钠粉末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反应速度非常快,一下子就反应完了;有的学生向鸡蛋壳滴加稀盐酸,发现也能持续地产生气泡;有的学生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发现很难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有的学生对紫色石蕊试液产生好奇,于是尝试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石蕊试液竟然变成红色。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的?众多的困惑与热切期待的目光纷纷投向教师,质疑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4. 师生互动交流 共同发展

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向学生分析为什么,而是和学生一起通过平等对话,围绕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讨论,然后各组交流设计思想和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验现象,在制取二氧化碳时,都选择稀盐酸和大理石、石灰石、鸡蛋壳,制取装置一般都选择固体和液体不须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置,担当主角,老师只是在关键处稍加点拨。

在实验中,在解答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时,有一个学生立即回答“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另一位学生又补充“而且二氧化碳能与水起化学反应”。教师抓住该学生的思维亮点紧追一句,你怎样知道的?该学生说:“向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试液变成红色。”教师让其他没有做这个实验的学生来试一下,果然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这时教师启发:“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本身使紫色石蕊变红。”于是学生们又互相讨论、交流,很快就有了答案――向干燥的紫色石蕊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看它是否变红。教师立即给出预先准备的“干燥紫色小花”让学生试一下,果然紫色石蕊不变色。师生在轻松的对话中,在实践中突破了教学难点,解决了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同时二氧化碳的性质也突现出来了。

5. 归纳总结 知识升华

归纳总结是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提炼升华的过程。二氧化碳制取的方法总结如下:

(1)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药品: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或鸡蛋壳。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

发生装置:固+液气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法

检验方法:向澄清石灰水通入气体,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例研修 提高自己 取长补短 提高教学效能

通过“国培”学习,我明白了“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的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

一、课例研修心得

经常进行课例研修,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课例研修不仅研究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要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原因,要有新的感悟,寻找改进的策略,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和设计。

经常进行课例研修,有利于教学取长补短。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法,经常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是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

经常进行课例研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能。课堂是繁忙的场所,课堂决策复杂多变,课堂事件不可预测。成熟的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和体认到课堂上发生的复杂行为并迅速做出恰当的回应。学会观察,进行课例研修,提高教学效能。

二、课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教学研修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重点内容,其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方式一:按课本上的要求做演示实验,用四朵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分别遇到稀醋酸变红,遇水不变色,遇干燥的二氧化碳不变色,润湿后遇到二氧化碳变红。通过这些实验对比,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类似醋酸的酸---碳酸。研修:整个过程还是简单明了,但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和参与,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深刻。

方式二:【师演示】:取一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向上面喷水,再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紫色小花变红。

【师设问】:小花为何变红?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以下三种猜想与假设:① 水能使紫色小花变红。② 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紫色小花变红。③ 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小花变红。【师设问】:如何验证这些假设呢?【师演示】:①再向一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喷水---紫色小花不变色。② 取一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紫色小花不变色。③向一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喷稀醋酸---紫色小花变红。

【师讲解】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可以推出润湿的紫色小花在二氧化碳中变红是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生成碳酸的缘故。研修:这种教学方式,是先总后分,先让学生知道结果,再研究其原因。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印象深刻,确信使石蕊变红的不是水、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生成的类似醋酸的酸――碳酸使石蕊变红。但其中有一个步骤“再向一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喷水---紫色小花不变色。”不需要再演示了,因为在先前的实验中“取一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向上面喷水”,就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水不能使紫色小花变红。已经做了对比实验。

方式三:我认为,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应该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口、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顺便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将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换成实验室现成的石蕊试纸,教学中会节约时间和药品。

教学设计如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第5篇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机构在碳足迹和碳结构[1]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在碳排放测算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方法,之前的很多研究宏观上也主要集中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碳排放政策与措施[2]等大的尺度上,不够细化;在微观方面,则主要关注于个人和家庭的碳足迹研究,很少涉及高校。然而国内高校人数多、规模大,是碳排放的“大户”,所以合理编制符合其实情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统计碳排放量,对做好高校节能减排工作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 二氧化碳排放清单

 

1.1 清单对象的确定

 

二氧化碳排放清单是包括所有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能源消耗行为[3,4],在编制高校碳排放清单时,突出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不同于其他能耗企业,高校能源种类、消耗方式较为集中,所以在编制二氧化碳排放清单时主要考虑水、电、化石能源、食物四个方面的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高校中,化石能源的消耗主要用于燃烧、实验需要及设备驱动,所以只考虑天然气、燃煤、汽油、柴油。食物方面分为主食、肉类、果蔬类。具体计算碳排放量时,利用公式:二氧化碳排放量=消耗量×对应的碳排放因子。

 

1.2 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的选择

 

根据IPCC清单指南和《北京市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核算和报告》,本研究编制的原则相同,只是在编制方法、技术路线上更多地体现出高校的特色,使清单更能反映出其实际情况。二氧化碳清单编制方法基于物料平衡原理,计算出各类能源消耗量与相关排放因子乘积之和。其中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燃料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CO2与碳原子量比。

 

2 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基于《北京市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核算和报告指南》中的相关碳排放因子[5]的计算公式,由水、电、食物及能源的用量数据,采取物料平衡法,可以计算出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高校总碳排放量=用水隐含碳排放量+用电隐含碳排放量+食物消耗碳排放量+其它能源直接碳排放量。

 

(1)用水隐含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式:

 

Ed1=D×fg1 (TY-1)

 

式中,Ed1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tCO2;D是校园用水消耗量,单位为MWh;fg1是水的间接排放系数,采用的最近年份排放系数0.19t/kg。

 

(2)用电隐含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式:

 

Ed2=D×fg2 (TY-2)

 

式中,Ed2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tCO2;D是校园电力消耗量,单位为MWh;fg2是电的间接排放系数,采用的最近年份排放系数。

 

(3)食物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计算式:

 

式中,Ai是食物的类别的重量,单位为t;Fi是对应食物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单位是tCO2/t。

 

(4)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式:

 

式中,E是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tCO2;Ai是化石燃料燃烧活动水平数据,单位为tJ;Fi是第i种燃料的排放因子,单位为tCO2/tJ;

 

故企业第i种化石燃料消费量的热量按公式(TY-5)计算。其中排放因子的确定:第i种燃料二氧化碳直接排放的排放因子按公式(TY-5)计算得到。

 

Fi=Ciρ (TY-5)

 

式中,Fi是燃料i的排放因子,单位为 tCO2/tJ;Ci是燃料i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tC/tJ;αi是燃料i的碳氧化率;ρ是二氧化碳与碳的分子量之比,为一常数3.667。

 

3 软件可视化输出

 

高校碳排放测算软件[6]是基于“C#”与“Access”开发的、具有数据计算功能的软件,它能够根据各类能源消耗量计算出高校碳排放总量和各个建筑功能区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在时间、空间上对高校碳排放量的全局掌控。

 

计算软件包括4个模块:全校CO2总量计算、各建筑功能区CO2计算、统计分析以及个人应用。相应地CO2计算公式通过源程序编译给出,只需在对应的CO2清单中输入使用量参数,软件会自动计算出该时间段学校所产生的CO2量。同时,我们把学校分成了8个建筑功能区,各个建筑功能区的CO2清单不尽相同,输入对应的能源参数后,软件可以计算出该区域的CO2排放情况。

 

4 结果分析

 

利用上述CO2测算方法,可以得出水、电以及各类能源的测算结果。本次研究选取2010年用电、用水、能源(能源选取煤为代表)来分析结果。

 

由表1清单结果可以看出,2010年碳排放量中以用电消耗最大,其次是用水,煤的碳排放量最少,且碳排放总量数值巨大,存在很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由2010年各区用电量比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得出各建筑功能区用电碳排放占比如图1。

 

由各区总量比例可以看出,宿舍用电碳排放量最大,其次是教学楼和食堂。而原因在于学生是学校用电的主体,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为宿舍,对用电的需求最大;教学办公区是学校的重要功能区,是学生学习和教职工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故其用电量在学校总体用电量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无论是宿舍还是教学办公区中电力消耗主要来源于照明,但是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不高,用电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同时教学区自习室用电也缺乏规范管理,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用电碳排放量增加。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高校碳排放测算方法,从时间上也可计算出不同年份、不同月份的连续CO2排放值;从空间上能够较为准确地得到高校的碳排放总量及校园各个建筑功能区的单一区域碳排放量。从而能够立体化地反映出高校能源使用的真实情况,做到从时间、空间的实时对比与监测,为国家实施高校节能减排政策及高校本身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能源使用规定提供数据支持。

相关期刊更多

绝缘材料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涂料工业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有机硅材料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