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理周期

生理周期

生理周期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国内外;综述;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64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大致是波兹(Booz)在其《新产品管理》中提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并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英国戈波兹(Kuznets)等进而提出了戈波兹曲线数学模型,由此将产品生命周期进入到定量分析阶段。弗农(Vernon)从国际化角度出发将生产划分为导入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期三个阶段。

2国内外主要观点

G-K产品生命周期理。阿伯纳西(NAbernathy)和厄特拜克(James MUtterback)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经过对多行业及其创新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指出产品、工艺创新对产业演化的影响,这也称之为传统的 A―U模型。基于产业的发展又是动态改变的又进一步提出了改进 A―U动态关系模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金斯利(2000)研究表明,最优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结构之间的关系随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而不同,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融资结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刘戒娇(2003)通过对产业生命周期与竞争力的组合分析给出了产业生命周期对企业竞争力四点启示。郑声安(2006)证实,产业生命周期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也影响了战略制定的结果,即企业战略组合,并总结为,企业在其行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依据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战略加以调整。并对不同行业生命阶段的创新战略进行了简要分析。此外,他还认为各种创新战略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多种战略的配合使用可以产生最好的创新效果。

史忠良、何维达(2004)等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兴衰转化规律,较为详细地研究了一些主要产业兴衰及转化规律并针对其中的政策选择给予了论述;向吉英(2007)在产业成长一般轨迹具有S形曲线特征的前提下,探讨了 4 种描述轨迹的图式(包括逻辑曲线、龚伯兹曲线、限制性指数曲线、对数抛物线等)的特意性,他认为企业的成熟后期发生分化的五种类型――自然成长、发生替代、周期扩展、周期重复以及阶段扩展,并探讨了产业发展的阶段及主要特征,最后给出了判别企业成长阶段的判别方法,他认为除了定性分析还要定量分析,并对方法进行了简单举例;陈艳莹、叶良柱(2009)以产业演进阶段识别为中心,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和产业规模角度对产业技术变化量化研究进行了较为简要的阐述,并指出现有研究进展采用单一指标对产业严谨阶段定位往往会出现不可规避的问题,建议研究应多维度进行;杜剑(2009)通过产业生命周期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企业必须根据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投资决策,产业生命周期分别为需求明朗和快速上升阶段、残酷竞争阶段、分化整合阶段、平衡与联盟阶段。

3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实证研究,各项研究主要对以上的观点进行了检验,结论却各不相同。

Boldrin和Levine指出,创新性被更多产业所重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创新心理的流动也变得更加通畅,但也有一些企业并不是那么重视企业产品技术的创新,固步自封,受指责自己原有的产品。Klette 、 Kortum的研究表明,生产率的增长与创新活动的不同并无太强的联系,这意味着不进行创新有可以获得较高的生产率和营业利润,以及较高的类似品或提到品将大量存在,创新型企业和非创新性企业(模拟型)都可以分一杯羹。随着越来越多的模仿者加入市场,原有的市场份额无疑要被稀释。而到了产业成熟阶段,就会产生优胜劣汰,企业数量减少。为合理解释上述现象,Braguinsky等人建立了以上相似的市场环境和竞争企业模型,即有创新型企业和模仿性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由此来阐述以上现象,产业生命初期企业创新保持稳定或者较多,而在成熟阶段更注重多专利的保护。

就当是经验而言,已有很多对产业生命周期关于产业生命周期一企业产品及技术创新表示支持,但也有部分研究对此提出疑问。Floricel和Dougherty认为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阶段演进也可以从影响知识生产和投资的机制及其限制条件来理解。并因此建立了一个能够容纳高速创新和超级竞争等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创新内生更新周期的三种模式,从而扩展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4简要评述

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新的经济形势与信息发展对原有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最新的研究从创新角度出发弥补了旧的理论的不足,但是仍存在不足:早期的研究很少基于动态的方法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系统的研究,静态的分析方法无疑是与社会与产业的发展不相一致的,动态的、演化的研究方法还是更适用于产业演化机制的。

参考文献:

[1] Cusumano M,Kahl S,Suarez FProduct,Process and Service:A New Industry Lifecycle Model[M].Massachusetts:MIT Working Paper,2006:228

[2] Hansen EStructural Panel Industry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6(8):774-783

[3] Boldrin M,Levine D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4] Braguinsky S,Gabdrakhmanov S,Ohyama AA Theory of Competitive Industry Dynamics with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7(10):729-760

[5]Floricel S,Dougherty DWhere Do Games Of Innovation Come From? Explaining The Persistence Of Dynamic Innovation Patt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11(1):65-91

[6]向吉英产业成长及其阶段特征――基于“S”型曲线的分析[J].学术论坛,2007(5):83-87

[7]陈艳莹,叶良柱产业演进阶段识别方法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09(5):44-47

[8]郑声安产业生命周期特征与企业战略的关联分析[J].经济论坛,2006(9):70-72

生理周期范文第2篇

不管怎么说,嘴角边浮出的痘痘绝对不仅仅是表面现象,眼睛的浮肿也会有深刻的内涵,所以美丽的话题也越来越由外而内了。

而生理周期是女人最神秘的内在性征,不仅仅会左右你的起承转合,更会让你的肌肤随“期”而变。

面膜,作为肌肤的封闭式密集护理方案,最能够降伏由于生理期的变化而给肌肤带来的麻烦。所以只要搞定了面膜,也就搞定了肌肤的“性情”。

整合肌肤生理期(经期):保温面膜+美白眼膜

“老朋友”来的时候,血液下行,身体中的水分也会大量流失,所以生理期的肌肤容易粗糙干燥。而如果血液循环不畅,黑眼圈的状况也会很严重。因此这个时候,保湿的功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款深度保湿的面膜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美白的眼膜也能够帮助减除黑眼圈对美丽的干扰。

保湿面膜A/B选项:

A 乳霜状――干性、混合性肌肤乳霜质地的面膜一般含的油分比较高。对于干性肌肤来说,随着经期“旱情”的加重,如果能够用含有油分高的保湿面膜,会更有利于把水分留在肌肤当中。特别是有的乳霜状保湿面膜是可以在肌肤上过夜的,效果也会更理想。对于混合性肌肤来说,有的放矢地补充水分才会让肌肤更水嫩。

B 纸式――油性肌肤油性肌肤可不意味着你的肌肤就不会口渴,而纸制面膜能够承载高浓度的保湿精华,使肌肤得到密集的保湿护理,并且能够迅速提高肌肤的含水量。不过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就是在15-20分钟后揭下面膜时,要立刻涂上保湿面霜,将水分锁在肌肤中。

身体危险期的肌肤安全期(经期后的第2周)美白面膜、亮肤面膜+保湿活肤眼膜

排卵期的肌肤表现是最好的,这是由于身体中的雌性激素在此期间分外活跃。所以用这个时间来消灭沉积在肌肤中的黑色素是最理想不过的了。同时,由于肌肤中的油脂分泌渐渐增加。这个时候敷上全效的活肤眼膜,你会发现眼角的那些小细纹也会变浅的。

美白面膜与亮肤面膜的魔咒:这一类面膜是最能考验你耐心的,只有持续敷上6-7天的时间,才可以看到效果。当然,这只会作用于阳光紫外线作怪而造成的肌肤晦暗和斑点,对于其它的色素沉淀,则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被推崇的,那就是如果你在“老朋友”来之前,嘴边长了痘痘,那么这个时候用这样的美白面膜,对于痘痘遗留的“痕迹”有扫除的功效。

保湿活肤眼膜的附加条件:不是说敷了眼膜就足够了,一定要在敷眼膜之后搽上one week before眼霜,这样才能让眼部肌肤得到更好的滋润。如果单单靠敷眼膜,取下后眼部肌肤会有紧绷感,反倒会因为干燥而催生细纹。

前后安全期的肌肤安全守则:

前安全期(经期前一周)

深层清洁面膜/控油面膜+毛孔护理面膜

生理期前肌肤容易泛油,毛孔粗黑,小痘痘随时驾临。为了以防万一,提前用一些调节油脂分泌的面膜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而对于毛孔,我们知道这绝不是某一天早上的突发事件,而是有一个很长时间的积累的,而每个月的这个时段就是毛孔突飞猛进长大的时间,所以具有收敛毛孔作用的面膜在这个时候最该被派上用场。

清洁面膜VS控油面膜

“控油面膜”并不是一个专业名称,只是品牌赋予产品的商业名称。从控油角度来讲,深层清洁面膜和调节水油平衡面膜都可起到控油的作用。不管怎样,在这个时期肌肤更容易吸附灰尘并滋生细菌,所以在此期间使用一次深层清洁面膜或是控油面膜是绝对有必要的。

毛孔护理面膜的误区

不是说毛孔护理的面膜真的能够让毛孔缩小,而是清洁毛孔、延缓毛孔扩张的速度。因此这类面膜是面膜家族中比较慢效的,所以不要急于看到它的功效,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使用一段时间。

后安全期(经期后第一周):

舒缓面膜/活力面膜

生理周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管理;公路工程;管理

0.引言

由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所获得的成果,让管理者认识到将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融入到公路工程管理中可能具有显著价值作用。事实证明,这一想法效果优良。也就是说,基于公路工程管理中充分融入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使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有效强化。然而,目前国内公路工程管理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施工管理制度不具完善性、管理力度较为薄弱等[1]。因此,本文从全生命周期管理分析公路工程管理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现状下国内公路工程管理遇到的瓶颈分析

1.1施工管理制度不具完善性

现状下,虽然制定了施工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实施方面显得不够完善。同时,还存在施工不能根据施工规范进行的状况。部分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不能以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为依据,进而实施有效管理的情况。另外,还有些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制度方面不具完善性。显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公路工程管理的作用。

1.2管理力度较为薄弱

对于工程施工来说,要想使其有效性得到提升,便需要对公路现场施工管理进行强化。然而,现状下,国内公路工程管理却存在力度较为薄弱的情况[2]。公路工程管理是一项较为系统、较为复杂的项目,管理力度的薄弱会引发诸多问题,如施工不规范、施工安全饱受考验以及施工可能难以如期竣工等。由此可见,对公路工程整体管理水平进行强化显得极为重要。

1.3资源配置不具科学性

对于公路工程来说,要想工程项目能够如期完成,少不了材料、机械设备以及人力资源的投入。虽然在实际工程中,这些资源均足量,但是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具科学性的状况,如材料质量不合格,材料规格、型号不具统一性;又比如施工人员积极性不高等。显然,在资源配置不科学的情况下,将会对公路工程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2.从全生命周期管理分析公路工程管理的强化

2.1第一环节管理

将施工之前的工程管理视为第一环节管理。在施工中,事故多数是因为勘察设计不具合理性,以及在路线地质调查中不够认认真而引发的[3]。部分施工单位虽然做了调查,但是重视程度不够,也很容易引发事故。因此,在公路设计过程中,便需要以公路工程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进行实地考察,并融入“因地制宜”思想,结合相关技术,从而保证公路设计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另外,在公路工程前期设计中,不能过分追求质量,需保证设计方案与周围环境有协调效果,以此提升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

2.2第二环节管理

将施工期间的工程管理视为第二环节管理。从全生命周期管理角度分析,施工期间的工程管理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为:

其一,针对施工质量实施的管理。一方面,需制定并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将其实施于施工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以此使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在对工程施工整体层面进行考虑的基础上,分析其中潜在风险,同时对环境影响因素及人为影响因素进行评估,进一步落实相关防范策略,以此为整体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依据。

其二,针对施工技术实施的管理。对于施工技术人员来说,便需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充分掌握施工技术,了解施工环境及施工方案等;并且,能够以具体施工方案为依据,对施工进度进行妥善编排。对于施工单位来说,便需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工作,以此使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能够获得有效提高,进一步为整体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依据。

其三,针对安全施工实施的管理。安全施工管理,一方面需做好材料、器械设备的管理。保证施工材料质量的合格性,同时使其能够与施工相配套;做好器械设备的检修保养工作,使其投入使用时安全性及可靠性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需做好人员方面的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在施工中规范作业,按作业流程进行施工,以此使施工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

2.3第三环节管理

将施工后的管理视为第三环节管理。在这一环节,主要需要做好相关器械设备的保养工作。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理论+实践[4]”的培训模式,从而使管理人员在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强化的基础上,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增强。对于公路养护管理人员来说,需使他们熟悉这项工作,逐渐掌握新技术及新工艺,懂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管理,进一步为整体公路养护管理的强化提供保障依据。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目前国内公路工程管理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力度不足以及资源配置不科学等。针对这些问题,便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然而,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例如施工前期做好相关设计工作;施工中做好质量管理及安全管理工作,并融入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后期做好相关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等。相信从以上方面进行完善,公路工程管理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菲.全生命周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3,09:51-53.

[2]李超芳.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公路工程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3,Z4:65-67.

生理周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社会效益;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被国内的建筑企业应用到实际的建设工程的预算中,建筑公司进行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时应该把建设阶段和建筑项目紧密的联系起来,从工程的长远的角度进行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应用实践。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实际的应用中,是以建筑公司的活动为根本,对建筑公司建设项目的经费的总体估算。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估算过程中,会把建设的项目罗列成为一个具体活动清单,根据市场行情,用科学估算的方法把每项活动的经费精确的估算出来。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过程中,从建设工程项目活动进行控制,删除不必要的建设工程项目活动,确保建筑工程尽可以的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内容分析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建筑项目活动,提高建筑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建筑项目中的经费与成本,有效地提高建筑公司的社会效益。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在施工建设管理中十分重要,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指从项目决策阶段开始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为止的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包括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六个阶段。

其次,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六个阶段。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在于把建筑公司整个建设过程的建筑经费都控制到最低,降低成本的同时,把提高建筑质量。生命周期成本不只是一味的降低建设成本,它还包括了提高建筑物的建筑质量,建筑物在完工之后,对建筑物进行较好的销售,取得期望的社会效益。

此外,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内容还具有整个建设过程中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整个建设过程中的投资估算指的是计算建筑项目的工程所需要的经费成本,在初步设计概算过程中,在工程开工之前把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换算成现金进行预算。建筑工程的施工图预算主要被用到实际建设里的投资决策中,是工程建设施工图预算的重要手段。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建筑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里都得以实施与体现,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目的在于把建设成本降到最低。

最后,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整个建筑过程中,整个建设过程中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每个建设环节都能够被精确进行成本控制与成本降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非常可靠有效的成本预算过程,并且它可以自主的控制整个工程施工的造价。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问题体现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中国当代的实施过程中,中国的建筑企业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应用主要是使用以定额的计价基础进行全生命周期造价的管理。这样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形式在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得到体现,通过这种工程造价管理形式进行工程款的结算,工程项目的施工经费的下发是以造价预算为基础的,这种造价管理的目的在于工程款的结算审核。所以通常只是注意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的造价控制,却没有对建筑进行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中国大多数建筑公司都只是把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用在工程建筑的施工前的项目进行初步设计概算。中国建筑公司只是看到了建设工程在施工前的建筑成本的重要性,却没有对建筑物完成后的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引起重视。所以中国建筑公司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后期的建筑物运营与维护,没有完整的实施好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问题,主要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把重点工作放到了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并没有在建筑完工后的运营进行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建筑的建设施工与建筑完工后的运营维护二方面都是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践操作中只关注一部分,却忽视运营维护造价的重要性。

其次,对建筑设计过于注重,忽略施工图预算,缺乏合理的造价管理。建筑设计结果对建筑工程整个建设费用影响很大,但是建筑公司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中国建筑企业过于强调建筑物的安全性,所以在建筑物的设计中会不计成本的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建筑元素,这些看似更加安全性的设计元素对于建筑安全性的提升没有太多的帮助。反而会大大的增加建筑物的建设成本。

最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是指从项目决策阶段开始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为止的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包括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六个阶段。建筑公司在实际的造价管理过程中,却缺乏各个环节有效链接,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所包括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六个阶段都是有建筑公司相应的管理部门以及施工企业进行各自的造价管理的。但是在实际的造价过程中,如果缺乏各个部门的有机配合,就不能达到全生命周期造价的有效管理目的。

三、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社会效益增长策略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社会效益在中国建筑公司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问题,中国建筑公司应该多参考国外的成功例,把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的实施起来,并且在各个部门实践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所包括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六个阶段,加强部门与部门的配合与交流,使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系统。

此外,中国的建筑公司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健全建筑公司内部的投资体系。加强建筑公司的内部管理可以通过完善建筑公司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实施。建筑公司的监督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帮助建筑公司的工程项目更好的进行实施,监督管理制度可以更加清晰的把建筑公司的部门职责进行分工,同时督促公司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保质的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务。有效的防止部门预算的失误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还非常鼓励建筑公司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开拓与研发,建筑公司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探索,可以大在的节约建筑成本。建筑技术上的创新与开拓,可以加快建筑进度与提高建筑质量,进而减少建筑物完工后的建筑维护成本。新材料、新技术的开拓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总结

建筑工程的整个建设预算中都应用到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实践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所包括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六个阶段,每个内容都对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与预算具有极大的意义。在这六个阶段中,尤其要对竣工决算后的维护预算,同时,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必须对这六个内容进行有效的配合管理,才能够取得建筑公司在实践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最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国强,尹贻林.基于范式转换角度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05)

[2]王永萍,曹雪娇.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对建筑节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1(06)

[3]尹贻林.从全过程造价管理到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08(02)

生理周期范文第5篇

1理论内容相关争议的辨析

1.1有关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核心概念的争议

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争议的焦点之一,但国内外争议的内容略有不同。国外学术界对核心概念的争议主要有两点。第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借鉴了生物学领域的物种进化理论,很多学者探讨借用生物学领域中达尔文的物种演化(evolution)理论表述没有生命的旅游地发展是否恰当[15]。有学者认为旅游地发展比较符合生物进化论奠基人拉马克提出的遗传的“突变”特质,而非达尔文的“渐变”,这种突变理论更符合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规律[16]。但也有学者(包括巴特勒)认为旅游地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且必须不断调整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借用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理论也无可厚非[15];另外一个曾在概念上引起争议的是巴特勒最初提出的理论中用的是旅游地(touristarea),而非旅游目的地(touristdestination),尽管两者含义相近,但两者在空间范畴和统计意义上都有很大差别。空间上,旅游地不仅包含旅游目的地,而且还有其地区(satellitedestination);统计上,前者的接待人次只计量过夜游客,而旅游地的接待人次则包括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17]。中国学者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基本概念的争论,则是着眼于巴特勒的理论究竟是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还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更为恰当。认为应表述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有杨森林、许春晓、张立生等,综合起来理由有四:第一,从源头上讲,Butler理论受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启迪,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学中的应用[12,13];第二,旅游产品可以分为旅游地产品、旅游线路产品、旅游节庆活动产品等类型,旅游地生命周期应该是旅游地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支或者类型,旅游地是旅游产品的空间载体,只有旅游产品才有生命周期,仅因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研究中实际操作的便捷性,旅游地产品生命周期才以旅游地产品替代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旅游产品[13,18];第三,一些知名学者(如申葆嘉等)也使用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一词[18]。认为应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如余书炜、阎友兵等)的证据有两个:一是从翻译学的角度,国外包含Butler在内的学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度假地或者旅游胜地,并始终以旅游地生命周期为名;二是在旅游地的构成要素中,包含了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当地居民,而旅游产品的研究通常不包含这一要素[19,20]。还有潜在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两种概念都可以,因为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没有严格差别或者区分的意义不大。笔者认为出现激烈争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属于舶来品,由于文化和发展背景的差异,中英很多词汇在外延与内涵上都无法完全一一对应,一些概念必须经过修正才能适应我国的客观情况,这有待进一步厘清和完善。第二,巴特勒于1980年发表的文章虽然是写旅游地在时间维上的演化,但“S”曲线图模型所能展现的信息较为简单,只直观地描述了旅游者数量在时间维上的变动。很多学者在引入这个理论时只详细介绍了“S”线图,与产品生命周期的销量和利润在时间维上的变动相似,让很多学者误以为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巴特勒(2010)也认为,模型图吸引了学者过多的关注[5],以至理论的整体内容被曲解或忽视。第三,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也可以用于指导旅游产品演化的研究,这也是很多知名学者基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旅游产品管理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巴特勒的理论还是翻译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更恰当。主要原因有:第一,尽管旅游产品依附于地方的特性使其包含了地方特征,但旅游产品与旅游地的概念在内涵及外延上仍有很大差异。旅游产品是旅游地提供给游客的吸引物与服务的总和,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旅游地是提供游客旅游产品的区域或地方,包含与旅游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再看巴特勒在1980年发表的文章中,研究对象是包含一定地域内以旅游要素为显性特征的人文、自然等地方综合要素,符合旅游地的概念。第二,尽管巴特勒勾勒的“S”曲线图只用游客量变化这一数量指标作为阶段识别标志,但文中详细阐述了旅游地社会、文化、经济等要素在各个阶段的变迁规律。如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流程度、当地居民对游客态度、当地居民生活受影响程度、自然人文环境的变化等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变迁,尽管这些要素性质的改变无法或很难量化,也很难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但可看出文章表述的是旅游地域综合体的演变,且在空间进程上存在核心-的地理特征转变[5]。第三,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用于指导旅游产品演化,更可用于分析如国家、地区、省、市、县、乡、村等不同空间尺度上旅游地域综合体的演化研究[5],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第四,最重要的依据是,原作者巴特勒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根植于地理学的土壤,在对概念的补充解释里重点提到了旅游地演化具有核心地区到地带的空间扩散的特性[21,22]。所以,综合以上内容,巴特勒的理论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更为恰当和严谨。另外,即使不考虑文章的出处,有三个背景仍然值得关注:第一,巴特勒一直接受的是系统的地理专业教育,长期在大学的地理系任职[23],而旅游地演化也是自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第二,巴特勒文章中的参考文献多来自当时比较著名的地理学家,且研究对象都是旅游地;第三,完善和使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学者,多将其用来研究旅游地发展的问题[24]。所以从背景上看,巴特勒理论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也更符合逻辑。

1.2有关旅游地演化阶段特征的研究

有关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形态,也是产生争议的热点问题。阶段划分争议的范畴里,各学者认可旅游地的演化呈现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相似的逻辑进程和演化路径,旅游地生命周期呈现开始、兴起、衰退的单一曲线形态,但在阶段划分上有所不同,大致有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划分为三、四、五、六、七阶段的说法。三阶段说主要是早期探索旅游地发展规律时提出的,将旅游地演变分为发现、发展和衰退三阶段[7,25],并且三阶段旅游地主要吸引异我中心型、中间型、自我中心型3种性格的游客[26];也有学者在验证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时发现,尼亚加拉瀑布起步阶段与发展阶段无明显界限,停滞、衰落与复兴阶段并存,即尼亚加拉瀑布发展也呈现了三阶段态势[27]。四、五阶段划分法是各国学者在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个案地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旅游地在发展中呈现出不同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进特征。旅游地演进呈现四阶段,与产品生命周期基本一致,包括引入、发展、成熟和衰退阶段[28],有的旅游地在经历探索、参与、发展阶段之后,长期呈现稳定阶段[29],或者旅游地直接进入发展阶段,经历短暂的巩固和停滞阶段后进入衰退阶段。当前研究中也有呈现五阶段发展的个案地,如有学者对美国乡村兰卡斯特进行了持续研究后发现,该旅游地的发展呈现了探索、参与、发展、成熟和衰退五阶段[30,31]。六阶段说受到包括巴特勒在内的多位学者的支持,发现很多旅游地的发展支持了经典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尽管各个案例地由于自身特征或外在因素干扰,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间跨度,但历史数据证明旅游地经历了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不同程度的复兴或者衰退[1,32,33]。七阶段说认为旅游地在经历停滞阶段后,必须对其发展进行重大调整,也就是所谓的“再定位”或者“重构”这一阶段,如果干预成功,旅游地才能进入复兴阶段,如果干预失败,旅游地则彻底步入衰退阶段[34,35]。由于旅游地衰退后会出现经济凋敝、人口失业严重、社会治安恶化、旅游设施废弃,所以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即如何“退出”旅游发展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所以鲍姆(Baum,1998)等认为应该在旅游地衰退阶段之后加入“退出”阶段,这样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进程才更加完整[36]。就其实质而言,早期的三阶段说是学者们为了突出旅游地的动态性,在时间轴线上呈现一定规律性的演进而提出的分法。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正是基于以上研究,对旅游地的演化进程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提出了所谓的六阶段说。至于四阶段、五阶段说,是各国学者依据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各个案例地的发展数据,发现旅游地的演化并不是完整的依次呈现六个发展阶段,某些阶段因为旅游地的特殊性而没有出现。所以严格意义上,对三、四、五、六阶段说并没有产生争议,真正产生争议的是旅游地经典演化模型到底应该是六阶段还是七阶段。毫无疑问,巴特勒的六阶段模型提出早、传播广、受众多,现在世界各地的学者以巴特勒的六阶段模型作为旅游地演化进程模型的最多[37]。而七阶段说的阿贾瓦尔(Agarwal,1994、1997、1999、2002、2006)是持续对巴特勒理论和案例地研究之后提出的[6],认为停滞之后必须加入“再定位”阶段,才能决定旅游地是否走向复兴。这一说法不但有其他学者支持[34,38],巴特勒也对阿贾瓦尔的这一建议给予了高度肯定[6]。从演进方向上看,这五种阶段划分法都描述了旅游地从初期的发现到最终的衰落,呈现出一致的逻辑进程和演化路径。三阶段说对演化过程的划分比较粗略,而四、五阶段说则是不同个案地的演化实证,是对六阶段说的验证和具体表现。六、七阶段说才是对旅游地演化规律的一般性抽象,虽然六阶段说知名度高,应用最广,但综合考虑巴特勒一再强调其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主旨是强调只有通过人为的恰当干预,旅游地才有机会重新走向复兴,因此,加入“再定位”阶段,更能体现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服务于旅游地管理实践,追求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价值。因此,不同于张立生先生的说法[13],笔者认为阿贾瓦尔的七阶段说更加经典、完整,也更加体现了生命周期理论服务于旅游地发展管理的价值。另外考虑到旅游地彻底衰退之后可能出现严重的经济、社会等问题,所以如何选择恰当的“退出”路径,也是旅游地开发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旅游地衰退后考虑如何平稳“退出”旅游业,也是非常合理而有必要的。

1.3有关理论价值的争议

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后,有两处备受争议,即模型的真伪问题和模型的价值问题。

1.3.1模型的真伪之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表述的是旅游地长期演进的路径,所以收集完备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实证研究不易。尤其是旅游地处于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时,各地很少关注和收集旅游发展的一手数据,所以有关游客数量、特征的资料很难找到。巴特勒也承认由于历史数据的缺失,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实践验证时存在较大的困难[2]。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进到中国后,杨森林、阎友兵等学者据此相继质疑其理论价值,认为实践中难以找到完全符合理论表述的旅游地[10,17],这是巴特勒理论提出后早期学者们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27]。各国学者用不同案例地的实证研究支持了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尽管各案例中旅游地发展中呈现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但其演化方向和路径基本符合巴特勒构建的模型[1,5,33,37,39,40]。后期,借助多学科视角,许多学者用数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模型拟合,证页81第第4期祁洪玲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争议再辨析实了巴特勒理论可以用于旅游地发展的分析与预测。如贡萨尔维斯和阿瓜斯利用三阶多元回归方程,结合葡萄牙的阿尔加维省旅游业的发展数据,证实了巴特勒模型的正确性[41]。伦德托普(Lundt-orp,2001)及我国学者吴江等发现作为描述事物生长方程的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的“S”型曲线[42,43]。张骁明等对Logistic曲线模型和Compertz模型比较后,发现Logistic曲线模型在我国省级旅游地的发展中,能较好地拟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而Compertz模型则比较适合研究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的发展[44]。沈苏彦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发现50年内的时间尺度下,系统稳定发展时旅游地发展规律符合巴特勒模型[45]。有关理论真伪的争议渐微,但是有一点质疑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即是否如巴特勒最初在文中断定,此后也一直坚持的那样,所有旅游地最终一定会走向衰退[2,6]。至于衰退的原因,有4种观点:第一,旅游地发展超过了其承载力水平,自然、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旅游地走向衰退[2];第二,旅游地衰退是由于对潜在市场开发不利,无法继续保持其吸引力;第三,旅游地技术革新不利,旅游地因老化而退出市场;第四,无法保持良好的竞争力,旅游地被新兴旅游地超越[6]。但无论有关衰退的影响因子为何,有关旅游地是否一定走向衰退的质疑从未消退。笔者认为,尽管现在的确有很多旅游地出现了衰退,也依然无法对“衰退必然论”给出充分的证据。但巴特勒的这一论断有其价值和意义,即使不完全正确,也可以对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提醒决策者旅游地要追求合理而不是无度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46]。

1.3.2模型的应用价值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自提出以来,其应用价值的大小也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6,47]。许多学者指出其不但无法准确判断旅游地所处的具体阶段,更难以精确判断何时出现阶段拐点,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功能不强。“S”型曲线模型是一个描述性模型,所以定量预测功能欠缺也是其一大弱点。而且由于旅游统计的滞后性,模型只能对旅游地演化进程进行一般性描述,分析、预测功能欠缺,对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指导价值不强。因此,对于如何准确判断旅游地所处阶段及转折点,各国学者进行了积极尝试,在发掘模型的判别指标和预测指标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48],有更多学者则提出了预测部分阶段的指标和方法,如利用当地社区对旅游态度转变作为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转折的指标[49],或者利用旅游地利润、游客百分比的变化等[6]。我国学者也试图建立各种指标体系,精确判断旅游地究竟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如许春晓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力指标法判定旅游地演进阶段[15];杨春宇等提出了旅游地阶段预测模型,即用游客量增长速度的“加速度”变化定量划分旅游地阶段,并利用相应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游客量预测[50],该方法不但可以判断阶段拐点,而且开发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预测功能,较之前众多学者采用的数学模型更加符合旅游地发展的实际;杨振之等提出了旅游地发展时间、游客接待人数、年接待量及增长率、外来投资规模、社区居民态度及就业等八方面的因素,综合判断旅游地发展阶段[51];唐代剑提出了旅游地经济力的复合指标判断旅游地是否到达需要复兴的第二曲线拐点[52]。随着各国学者研究的深入,不断产生新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及拐点的判断方法和手段。同时,不断有学者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指导旅游地规划和发展。如我国著名旅游地理学者保继刚、吴必虎、陆林等分别探索了旅游地生命周期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方法,唐代剑探索了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路径[52]。这些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且,旅游地的发展空间有限,只有合理的发展,才能避免旅游地走向衰退,这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旅游地生命周期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旅游规划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53]。孙根年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危机对旅游影响程度的方法[54],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价值。需要提及的是,近年来,欧洲南部一些旅游地出现游客量下滑,旅游收入减少,尽管企业和政府都加大了营销力度,结果仍然差强人意。由于这些地方经济对旅游业依赖较强,所以旅游业的衰退引起了强烈关注,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也受到了当地学者和旅游管理者的重视。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虑到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其在旅游地管理和规划实践的应用也会不断推进。当然,要想更加深入地发掘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价值,需要进一步探索模型的内部机制,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地理学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都将重点聚焦在研究推进旅游地演化的内在规律和影响机制上,这对提升旅游地演化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有着更积极意义[55]。

2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