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福利院里献爱心

福利院里献爱心

福利院里献爱心

福利院里献爱心范文第1篇

8月2日晚,我收看了专题片《1029个孩子的妈妈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杨守伟同志的感人事迹令人印象深刻,值得我们学习。

在潍坊市区浞河西岸,有一所特殊的院落,它就是民政部“蓝天计划”首批项目之一、市保障民生重点工程——潍坊市儿童福利院。这个被孩子们喊作“妈妈”的女子,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最美社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获得者,党的十八大、代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作为一名孤弃儿童护理员,她21年如一日,坚守护理一线,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辛勤付出,给孩子们当好“妈妈”,用无私大爱为孤弃儿童托起美好明天,以敬业奉献、担当实干把寻常工作干出了高尚境界。

大家感佩杨守伟同志,是因为她的崇高品格、无私大爱,是因为她的工作境界、工作标准,是因为她的敬业奉献、担当实干,她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树立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标杆。她从事孤残儿童护理工作21年,先后成为1029名孤残儿童的妈妈。这21年里,她最懂得这声“妈妈”的分量;她最懂得,用大爱呵护这1029个孤残孩子,是一种怎样的隐忍与坚守。21年来,福利院的护理员走了一茬又一茬,杨守伟坚持了下来,从普通护理员,到中层干部,到副院长,她满怀着生命的大爱与责任,始终扑在护理工作一线,与她的孤残孩子们坚守在一起,从不言弃!人们也许想象不出,这位说话柔柔的女子,如何在21年里,用柔弱双肩为1029名孤残儿童撑起一个家?在大家用“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赞美她时,杨守伟总是淡淡地说:“也许别人这样认为,可我不觉得啊,因为他们就是我的孩子!”

福利院里献爱心范文第2篇

5月18日,这个对全世界母亲都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妈妈们在xx晨报和长沙市第一福利院的倡导下,自发组织起来为第一福利院的孤残孩子们奉献爱心,孩子们一声声亲切的呼唤、一双双渴望爱的眼睛深深地印在每位妈妈的心中,妈妈们也迫切感受到一定要组织起来,将这份对孤残孩子的爱心延续下去。因此,大家在潇湘晨报和长沙市第一福利院的支持下,设立了“爱心妈妈群”,并拥有了一个闪亮的名字“爱心妈妈”。很快,一群爆满,二群也快满员,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入群人数达到了300多人。

“爱心妈妈群”爱心行动一直在持续中,为福利院的孩子们助餐活动、为福利院家寄的小朋友六一献爱心活动、陪福利院孩子做手工活动、为福利院孩子上特长课活动、帮助福利院小孩子日常带养活动。减轻妈妈们的压力,我们正在组织向孤残儿童献爱心活动,来获取更多的资金帮助孩子们。第一期的活动是“爱心妈妈”走入社区活动,第一期产品为厨卫用品,采取礼包形式,价格略低于超市,所得利润全部放入爱心妈妈群的专款账户,专款专用。

我们深知社会上的孤残儿童还有很多,单纯依靠妈妈们的力量是微薄的。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爱心人士的参与,不论您是“爱心爸爸”、“爱心奶奶”、“爱心爷爷”,请加入到我们中间来,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请您放心的是,妈妈们在这郑重承诺:我们将所有爱心款每一分都用在孩子身上,一切活动经费都由妈妈们自己解决,也欢迎社会人士的随时监督!

请您投入到xx年6月20日向孤残儿童献爱心活动中来,用这些善款帮助智残,伤残的孩子学到一技之长,帮助他们成为未来可以独立生存,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相信:“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有爱才精彩!我们热切期盼您的参与,请献出您的爱心,请伸出您的援助之手。让关爱成为我们的习惯。

请联系我们:xxxxxx

福利院里献爱心范文第3篇

什么是新疆青年的代表形象?

最近,湖北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来自新疆的17岁好巴郎麦热达尼·如孜让我们又一次找到了答案:麦热达尼·如孜们才真正代表新疆青年的形象。

新疆有众多的好巴郎。新疆好巴郎阿里木靠卖羊肉串捐资助学;新疆汉子司和平在东莞市抓劫匪被捅4刀,而他说下次还会站出来;在漳州街头勇擒劫匪的新疆小伙王晓晖、朱睿、赵震;北京暴雨中的新疆小伙王璐。正是这些新疆的好巴郎,让新疆人的勇气和豪迈传遍中华大地。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两年一度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一年一度的“中国网事”评选,在这些中国人的年度精神盛宴中,新疆人一次又一次闪亮登场,不断感动着中国,不断地成为中国人的楷模。正是他们,让新疆的正能量不断向全国传递。

最美新疆90后

落水女子、险落寒江,17岁的“最美新疆90后”麦热达尼纵身一跃,在长江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他用英勇无畏续写了“长江人链”的颂歌。

这是麦热达尼·如孜入围“中国网事·感动2012”的评语,这个年轻小伙被誉为“最美新疆90后”。这既是新疆的一件喜事,更是社会的一件喜事,让正能量传递得更美,让正能量传递得更广,让正能量升起中国的希望。

团中央随后作出决定,授予麦热达尼·如孜同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广大团员青年向他学习。决定指出,麦热达尼·如孜同学日常的优秀表现和关键时刻的英雄壮举,集中展现了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和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民族大义。他是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

好巴郎麦热达尼·如孜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这是对巴郎麦热达尼·如孜爱心的肯定,更是对其正能量的支持,其身上流露着一种朴素的爱,深深的爱,而且在他的生活中更传递着爱,传递着一种正能量,传递出一种美丽。

当人们问到麦热达尼·如孜跳入长江救人有没有害怕时,他却微笑着说:“没有想什么危险,只想把人救起来。”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多么善良、勇敢的心。他的一举一动,不仅是我们新疆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全国人民的骄傲。

背母上学的张学琴

张学琴出身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母亲是一级残疾人,只能用双手撑着两条小板凳,跪在地上一步一步地挪动。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是她年过七旬的父亲,张学琴的学费及母亲的医疗费用使得父亲背负沉重压力过早离世,留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只能靠着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但她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坚强地扛起照顾家庭的担子。她一边努力读书,一边捡废品卖钱买学习资料和补贴家用。

2008年6月,张学琴以579分的高分考入伊犁师范学院外语系。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她却放不下包袱来尽情的享受。她无法忍受对母亲没日没夜地思念和不能在身边照顾的痛苦。终于决定:把母亲接到身边照顾。她早在心底向母亲许下了“孝”的心愿。没有时间去想困难和阻碍,即使在别人看来是满地荆棘,只要能和母亲在一起,光着脚丫她也要踏过去。从四川到新疆,四天四夜的路程,火车、汽车、公交车,几经周折,她背着残疾的母亲,提着重重行李,终于在2009年暑假把母亲接到了学校。

在学校,她勤工俭学,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在校外带家教,发传单,当促销员等等,挣取生活的费用。她总是背着书包一路小跑,分秒必争,把时间从指缝里挤出来学习。“天道酬勤,持之以恒”一直是她的座右铭。通过四年努力学习,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优异的专业成绩曾三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被评为院级“三好学生”等各种奖励。她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她被学院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和“一星级志愿者”。2011年获得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自治区“优秀团员”荣誉称号以及自治区“第二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回报社会,心系祖国,并不是要成为伟人、名人后才能做的事,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处处为需要帮助的人着想,就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最具体表现。她说:“我要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用爱心、用孝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他人,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一片蓝天,为社会作贡献。”

达林塔,真爱在心

达林塔从小生长在一个蒙古族大家庭里,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作为家中的养子,一个孤儿,他更懂得一个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意义。也许是因父亲早逝,达林塔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去关爱家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别人更多的温暖。虽然他在自己记事不久后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他也没有因此而堕落、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的方向。2005年夏,他高中毕业后,为了不让养母因为巨额大学学费,负债累累。2005年12月,他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消防战士。

在战友眼里,他是一名身体素质过硬、思想作风顽强,踏实肯干的小伙;在学校师生眼中,他是一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的好导师;在巴州社会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眼里,他更是一个可亲可爱的好哥哥。从入伍到现在7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懈努力,顽强拼搏,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在部队发展建设和地方爱心公益事业的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8年3月,达林塔有一次无意间听说,巴州有社会儿童福利院。福利院里的孩子们有的是因为父母双亡、有的是因为先天智障、有的是因为父母遗弃,这些孩子被送到这里来抚养。第二天,达林塔就来到巴州社会儿童福利院,助养了福利院孤儿张新怡,成为巴州社会儿童助养第一人。

起初,巴州社会儿童福利院院长黄艳清并不相信眼前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能够承担起社会助养的责任,以为他只是心血来潮,但达林塔的坚持改变了她的看法。2009年年初,黄艳清与达林塔正式签订了社会助养协议,由达林塔助养14岁女孩张新怡。

“对我而言,他就是我永远的亲人。”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达林塔的情景,张心怡说,“一开始我感到很陌生,和他说话都低着头。但哥哥每月都会来看我,给我带很多东西,给我辅导功课,有时还会带我去玩。是他改变了我,我感到自己很幸运,现在也变得自信多了。”

在助养张新怡的这几年里,达林塔每年用自己每月仅有的津贴资助张新怡。他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为张新怡和福利院的其他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温暖。在每年“六一”、过年、过节他都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买衣物、文具、食品及书籍,使福利院的孩子们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了很大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福利院里献爱心范文第4篇

妙光胜,安康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党支部书记。从一名专业军人普通护理员一步步成长为福利院院长,1985年以来,他长期辛勤耕耘在福利事业的一线上,以对院民的赤诚爱心托举起生命的尊严,让党性在民政事业中灼灼闪光。在他的带领下,安康市社会福利院从一个陈旧落后的单位建设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省级文明单位, 183名孤、老、残、病人员在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下幸福的安度余年。

28年来,妙光胜把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几乎全部心血都贡献在了国家民政事业上,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高大的“人”。

为人民付出了,党和人民就不会忘记。20__年妙光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学雷锋先进个人, 20__年、20__ 年两次被授予安康市优秀党员,20__年获得陕西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__年安康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而他所领导的安康市社会福利院、院支部先后荣获“省三级福利院、“省级文明单位”、“全市创佳评差先进单位”、“标准党支部”、“五型机关”等荣誉称号。

三个“对得起”,用党性连接起良心和民心

在安康市社会福利院流传着妙光胜搞好民政福利工作的三个“对得起”,这个“三字经”成为妙光胜和同事们日常工作奉行的内在准则——“在社会福利工作岗位上,我们的一举一动代表着政府和党组织的形象,一言一行体现着做人的道德和品行,作为一名党员,要对得起党组织的信任,作为一名国家干部,要对得起政府的重托,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到对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

妙光胜出生于汉滨区双龙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大字不识一个,父亲是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退伍老兵。虽然自小家庭子女众多家境贫寒,但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做人要正直善良厚道,做事要公平忠诚本分。1985年他从部队转业到福利院工作第一天起,就用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准则要求自己。1989年,妙光胜入党了。随着党组织的培养教育,随着对民政福利工作日渐熟悉,他对这份24小时都要和“痴聋傻哑”以至于精神残障人群打交道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觉悟:民政福利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不仅仅关乎着一个人的道德,关乎特殊人群的肤质,也是一个社会和政府道德水平的折射,这份工作虽然不被常人理解甚至于有所偏见,但它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才有正确的行为,妙光胜20__年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他对民政福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他最常念叨的“三个对得起”,就逐渐成为安康市福利院近40名干部职工普遍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到日常管护工作的各个方面。

抽时间为孤寡老人们理发、洗澡、换衣、剪指甲;和老人、残疾人聊天谈心,耐心的询问他们的生活起居,开导他们的思想矛盾;每逢节气他带领全体职工和老人们在一起聚餐,喝酒谈天,给孤残儿童发礼物、包压岁钱,成为妙光胜和同事们日常生活工作的组成部分。虽然这意味着付出的更多,但为了让这些孤、老、残、病人员感受到社会和政府的温暖,让这些弱势群体感受到幸福也能享有做人的尊严,在妙光胜和他的同事看来,这些付出都特别的值得。妙光胜常说,福利院是个大家庭,大家应该相互关爱关心。如今的安康市福利院,的确像一个你我不分的大家庭。做人的良心,做党员和国家干部的责任心把一颗颗民心、把这里的所有人牢牢的连接凝聚在了一起,员工家有什么喜事请客吃饭必请院民成为多年来福利院的一种惯例,院民们有什么困难或者三病两痛,员工们主动帮助、院民与院民之间自发相互照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一份份温暖的释放和注入,在涤荡和提升员工们的灵魂与职业道德的同时,也改变着福利院中院民的命运,让每个院民分享着社会的进步和做人的尊严。福利院曾经发生过一件稀奇事也许能说明温暖和爱让这里发生的深刻变化:自安康市社会福利院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院之初就有一个哑巴,这个哑巴了将近60年从来就没人听见说过一句话的人,居然在20__年的一天开口说话了,而且还能利利索索连句说——有人说,这是充满着亲情和交流的必然结果。

“咱怎么对自己的爹娘,就怎么对待院民”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系支持下,在妙光胜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近年来安康市社会福利院的办院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为安康全市一流的花园式“颐养乐园”。物质条件硬件的改善,必须要有精神理念软件的配套,才能相得益彰。

“咱怎么对待自己的爹娘,就怎么对待院民”,“在这个院子,院民是主人,我们是他们的仆人。”这两句话,是妙光胜在福利院大小场合爱说的另外两句名言,也是他以人为本办院理念的集中体现。

今年56岁王恩海,既是安康市社会福利院的老员工,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安康市福利院抚养的第一批孤儿之一。他在这个福利院长大,受教育,也在这里参加工作,成家养儿育女。他说,他之所以取名恩海,就是感念党和政府的恩情比海深,自己人生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要没有政府的救济,他或许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说起院长妙光胜,王恩海佩服尊敬的五体投地:“像我们这样的人,能够推己及人体会到院民的心态,愿真心真意把爱传递下去,你说像老妙那样的人,也能做到我们这样甚至比我们对待工作对待院民的感情还深,这可真是太不容易了。他虽然比我小几岁,但我打心眼佩服敬重我这个兄弟。”

王恩海说,老妙做护理员和卫生员的时候,就能像伺候亲娘老子一样伺候院民,当领导了也没变样。他们哥俩年轻的时候,院里只要老了人,为亡者净身洗澡守夜就是他们的事,现在老妙当了领导,虽然帮亡者净身洗澡这些事有专人负责,但为亡者守夜、抬棺上山送亡者最后一程这些事,他还是照打不误的参加。“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你说简单吗?”

安康市社会福利院收养了了80名左右程度不一的精神障碍人员,而大多数收养人员年龄在55岁以上,这些人体弱多病,常常三天两头出“问题”。20__年夏天,有个老人患了病生命垂危,福利院很快就将病人转送到距离最近的平利县医院治疗。但超过2万元的住院费用让经办人员犯了难,因为当时福利院正在搞基建,他们知道院长求爹爹告奶奶四处化缘筹措资金的难处。妙光胜知道了这一情况,撂下一句话:“自己亲娘老子生病了怎么办,就该怎么办!”,立即从紧张的资金中

调拨了足额的资金治疗病人,最终让生病的院民转危为安。

把院民当亲人,建设和谐友爱的关爱之家,多年来,尽管经费紧张,每逢周组织一次职工、院民连环娱乐活动,每年组织院民、职工做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每年组织一次全体职工、院民出游,这已成为安康市社会福利院雷打不动的规矩。

今年23岁的繆琴是一位刚刚毕业于西安欧亚学院的女大学生,去年9月毕业后就到安康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了。作为精神障碍院民区的医护管理人员,小姑娘工作的对象是全院最难的那部分。虽然目前她仅仅是名零时工,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一千多元,虽然她也有机会进入城市找份更轻松的工作拿份更高的工资,但她却非常看重和珍惜自己现在这份工作,尽心尽力的做好每个工作环节,受到院民的信赖和喜爱。她说,正如妙院长给我们常讲的,院民是福利院的主人,我们是他们的仆人,我们的工作是因为这些特殊群体存在而存在的,我们的价值就存在于服务院民的过程中。

从大城市到小山沟,从正常社会到面对特殊人群,繆琴对周边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毫不在意,她相信自己能够在这里好好干下去,并且取得成绩。她很喜欢这个集体,特别认同这个集体的文化,她说这妙院长所弘扬的理念和自己一直以来帮助别人的理念不谋而合。

荣誉背后巨大的付出和牺牲

这个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如今的妙光胜,已从昔日的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成为一名民政系统基层单位领导,无论是集体和个人,都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光环。而在这些成功、荣誉、光环的背后,是他作为一名党员为党的事业、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工作者为国家的民政事业付出的巨大努力以至于牺牲。

妙光胜结过两次婚,现在的爱人是福利院的同事,第一个爱人在20__年因心脏病去世。

提到自己的发妻,妙光胜感到非常内疚,年过半百依然控制不住泪流满面:“我和我第一个妻子周玉珍是一个山村长大的,从小青梅竹马,感情很深,但她在医院离世的时候,我在单位值班却不在她的身边。她非常善良贤惠,但她过早过世,说到底是我连累了她。我也曾在她灵前发誓培养好我们的儿子让孩子上大学,但也因为我的工作原因影响了孩子教育,最终也没有让孩子考上大学。”

1994年冬,一个唇腭裂刚刚出生三天的弃婴辗转转交到妙光胜夫妇手中。当时,婴儿气息奄奄,只有脉搏几乎听不到呼吸。妻子 告诉妙光胜:这也是一条命啊,咱得救活她。尽管夫妻俩收入微薄,自己还有个上小学正大把花钱的儿子,两口子还是主动收养了这个弃婴,取名妙苗。

七天七夜的照料,终于让这个小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来。也许这个弃婴怨恨老天爷的不公,从小就爱啼哭,再加上养育的操劳艰辛,这让本来心脏就不好的妻子病情日趋严重了。

1999年11月,充满爱心的妙光胜夫妇再度收养了一个弃婴。当时,妙光胜已担任福利院的副院长,收入有所提高,但也不足以养育三个孩子。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养儿育女的事全靠妻子,这无疑让本来身体不好的妻子负担更重了。20__年,日积月累的劳累终于击垮了妙光胜的妻子,由于家中从来没有积蓄,由于实在掏不起8万元的心脏手术费用,终于让妻子孤独的死在了病床上。为此,老家的亲戚们怨恨妙光胜多年:有本事收养两个孩子,没本事挽救自己老婆的命。

作为男人,面对过早离世的发妻,妙光胜感到终身的内疚和惭愧。他知道孩子们是妻子最大的牵挂,尤其是身体残疾的妙苗。所以,当妻子离世三年之后,各方面张罗妙光胜再婚的时候,妙光胜只提了一个条件,但也是吓跑很多人的条件:谁接受我的孩子们,我就和谁结婚。

18年过去,当年奄奄一息的妙苗经历过四次整容手术,已经成为一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就读于西安某职业技术学校。每个月妙光胜都要给女儿寄去500元的生活费,这是他的牵挂,也是她亡去发妻的牵挂。

福利院里献爱心范文第5篇

时间:20xx年3月11日地点: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

目的:

1、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弘扬雷锋精神;

2、以“雷锋月”为契机,号召大学生多为别人做好事,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

3、激发长理学子的志愿者服务精神,促进“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

4、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形式:前往 雨花老人之家

看望老人总结:长沙市作为一个全国文明城市,在2012年3月——雷锋月到来之际,也在努力探索一条学习雷锋精神的新道路。今年,长沙将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多种载体、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长沙市最为湖南省省会城市,有很多志愿者有意向深入社会,到各社会福利院进行服务,但由于志愿者较为分散,很多志愿者来去匆匆无法为福利院的老人提供有效服务,而一些“被服务”现象却使老人深受其累。福利院的老人虽然衣食无忧,但是精神层面的需求还远没有满足,尤其是承受体弱、病痛、孤独等压力,更加需要呵护。

福利院每年的三月份都是“人满为患”,预约和接待工作极为繁琐。 这次我们与校爱心中转站合作,由他们负责与福利院联系,双方共同策划促成了这次活动。 11日下午1点,我们全班同学乘公交车前往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的老人之家。一路上大家都怀着迫切和激动的心情。因为对与很多同学来说,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参加这种集体的公益活动。当我们提着给老人们带来的水果来到那里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亲切的工作人员。他们每日都工作在这里,悉心照料每一位老人。他们才是我们生活中的“活雷锋”。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每两到三人一组,共分12组,每组同学进入一位老人的房间,女生和老人们聊天,男生们则掂着水桶去楼下帮老人们打水。在这里居住的老人,虽然物质条件得到了满足,但大多缺少子女的关爱,所以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很是高兴。他们把我们当做了自己的孙子孙女,问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我们也耐心的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说给他们听。 随后大家都表演了自己准备的节目。有的唱歌,有的讲笑话,有的表演小品。一下午的时光就这样在大家的说说笑笑中结束了。临别的时候,大家都依依不舍的与老人们告别。回来的路上同学们都纷纷抒发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