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戏课文笔记

社戏课文笔记

社戏课文笔记

社戏课文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四化”教学;高效;《品德与生活》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精力不集中,课程目标不易落实,因而课堂效率是低下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探索发现“四化”教学可大大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常规趣味化

小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六七岁,他们的课堂自制力、良好习惯可以由教师逐步培养形成。只要教师把课堂教学常规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愿说愿记,并不断加以强化,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学习缺点,并能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正这些缺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这些课堂常规不能一下提太多,要循序渐进。笔者曾承担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开学第一节课,教室里乱作一团,交头接耳说话的、打闹的、画画的、写纸条的、脑子开小差走神的大有人在。要加强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必须让学生牢记课堂纪律的要求。结合儿童特点笔者为孩子们编写了朗朗上口的课堂纪律儿歌:“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每次上课前齐颂一遍,久而久之孩子们就记在心里了,教学中笔者及时表扬先进,鞭策后进,不断强化,一个月后孩子们的课堂纪律性有了很大改观。但孩子们不愿动脑、不积极主动发言。结合新问题,笔者又给孩子们编写了一首课堂好习惯儿歌:“眼睛注意看,耳朵注意听,开动脑筋想,大胆提问,积极发言。”笔者还给孩子们加上了动作表演。每节课前诵读,孩子们都表演投入、声音高亢,没几天,孩子们就都已记熟。现在班里爱动脑思考、大胆展示的学生越来越多,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小组学习竞争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使人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反应:求胜动机强烈,情绪饱满,精神焕发,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章志光教授说:“竞争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取得成功的手段之一,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有很大提高”。低年级儿童有强烈的好胜心,他们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和别人相比的愿望,尤其是集体的胜利更使他们兴奋不已。因此把竞争引进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集体竞争氛围,可以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二年级《拜访春天》一课前,笔者向学生布置:“下节课我们要召开一个‘春知识’展示会,看哪一个小组展示得最好?你们课下可要认真搜集资料哦!”在展示会中,各小组队员群情激昂、摩拳擦掌、争相汇报。一组成员一连说出了三十多个描绘春天美景的成语;二组同学绘声绘色地讲了很多春天优美动听的故事;三组集体朗诵了歌颂春天的儿歌;四组同学模仿古人表演吟诵了十几首赞美春天的唐诗宋词。在加分环节,孩子们还表演了歌颂春天的舞蹈,演唱了赞美春天的歌曲,展示了描绘春天作品的绘画作品。竞赛让每个学生变得精神抖擞,活力充沛。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展示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对最后评选出的当日擂主,同学们无不心生佩服之意,并决心下次争当擂主。竞争激发了学生课下探究的动力,课上展示的欲望。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要源于学生生活,只有让学生面对现实生活,融入现实生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知、情、意、行得到全面深刻的磨合、锻炼、提升,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效果。在教学《好孩子守纪律》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首先调查校园、教室、走廊、厕所等场所有哪些规则纪律,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汇报,再让学生说说平时发现的违反规则的现象以及造成的后果。孩子们的调查很仔细,有的记在本上,有的拍下照片。他们搜集了校园展板上的《好习惯儿歌》、教室的《小学生一日常规》、走廊的《课间纪律儿歌》,还有活动室、厕所规则要求。通过汇报,孩子们对学校的各项纪律有了深刻的印象。在汇报发现的违反纪律的现象及后果时,孩子们争相发言:有的学生说,我们班某同学老爱往地上吐痰;有的学生说,有些同学上课交头接耳,影响了周围同学听课;有的学生说,个别同学下课在走廊内总是往前挤;有的说,低年级男生不遵守小便纪律。通过交流,孩子们认识到了遵守校园规则的重要性,有一名平时经常违纪的学生感慨地说:“平时没拿规则当回事,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想到危害那么大,让同学们这么讨厌,今后一定要改正,做个人人夸奖的守纪律的好孩子。”

四、教学方式游戏化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丰富有趣的游戏可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游戏化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有规则真好》一课时,开始笔者和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击鼓传球的游戏,看哪组同学传得最快?”游戏开始了,教室里闹哄哄的,报告声、指责声、打闹声响成一片。当笔者宣布获得第一名的小组时,同学们个个都不服气,意见很大。笔者说,你们那么喜欢玩游戏,为什么都气呼呼的,玩得不开心?有的学生说,得第一的小组他们不一个一个的传,而是扔着传,当然快了;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人数比其他小组多两个,所以慢了;有的学生说,各小组开始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学生说太吵了,脑袋都炸了。笔者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学生都异口同声说:“老师你没定游戏规则”。笔者说:“是呀,游戏没有规则,大家玩的都不快乐,生活中没有规则会怎样?”同学们说,社会将一片混乱,人们的心里都很烦闷;有同学还举例说,我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接着笔者让同学们根据刚才游戏出现的问题讨论制定游戏规则,又做了一次击鼓传球的游戏。这次各小组同一时间开始,人数一样多,一个一个的传,教室里很安静,最后评出的小组第一名大家都心服口服。孩子们从前后两次游戏中深深感受到了有规则真好。寓品德教育于有趣的游戏中,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投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四化”教学,让品德与生活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更加生动。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积极动脑、踊跃参与、大胆展示,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突破,以使品德与生活课堂焕发出无穷魅力。

[参 考 文 献]

[1]关松林.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社戏课文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美经验 戏曲公选课 教学探索 课堂拓展

戏曲作为一种集大成的音乐体裁,其魅力不应随着时代的更替而褪色。但在现今的社会主流文化中,戏曲已经属于弱势文化。为了吸引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更多的关注和欣赏,笔者尝试在高校中面对音乐类和非音乐类本科生开设戏曲欣赏与模唱课程,并将教学模式从课堂延伸至课堂外,与学生一起组建社团,调动大家的自主能动性及创造性,加深其对戏曲音乐的审美经验积累,达到“听戏――唱戏――爱戏”的境界。本文将从高校公选课戏曲课程的设计初衷与宗旨、模唱教学中的获益与不足、社团组建的方式与作用三个方面来总结、反思、探索戏曲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积极性。

一、高校公选课中戏曲课程的设计初衷与宗旨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各种媒体、网络飞速发展,文化娱乐项目日益增多,戏曲展演已不像过去,承载着人们主流的音乐娱乐功能。其传统的服饰、程式化的表现、玩味的拖腔也与现今社会有了一定距离。但戏曲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无与伦比的美感应随着时代消失不见呢?还是只是明珠蒙尘呢?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可知,美感来源于熟悉。

2013年4月12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瓦洛里・萨利姆普尔(Valorie Salimpoor)博士发表了其最新的实验研究成果,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显示,音乐不但有国界,而且还是一种极端个人化的体验。受试者是否喜欢某段音乐,和受试者的听觉皮层有关系,一段音乐之所以会让受试者感到愉悦,是因为它激发了听觉皮层向伏隔核发出信号,从而激活了受试者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只有和受试者过去的聆听经验相吻合的音乐才有可能作为“奖品”,刺激受试者的神经中枢,让他产生愉快的感觉。

经历时间和岁月沉淀的戏曲艺术之美是存在的,缺乏的是欣赏者对其的熟悉程度。只有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收获其美感,才能做出是否喜爱它的结论。鉴于此,笔者在广西艺术学院任教期间,针对全院本科生开设了戏曲赏析与模唱的公选课,选课同学包括音乐表演、作曲、录音艺术、音乐学、美术、影视、戏剧、动画、播音主持、电视编导、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学等专业方向,旨在通过“接近”戏曲,诱发对其的熟悉感和兴趣度。

在课程设计上,首先采用声图并茂的解说方式介绍什么是戏曲。笔者主要引用王国维先生的“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为定义,将“歌”“舞”“演”“故事”的元素分离,向同学们展示戏曲中的音乐组成、身段动作、服饰扮相以及其文词的优美,加强其为综合性舞台艺术的认识,并让他们开始意识到戏曲艺术美的丰富性,由此可开启多方面兴趣点。在和学生私下交流时,就有同学表示出对脸谱的喜爱,并且收集了各式脸谱图片给笔者看;也有同学表示喜欢昆曲文词的优美等等。

其次,以故事性的方式陈述戏曲简史。笔者向同学们讲述原始乐舞的神秘性、西周优孟的故事、秦汉角h戏《东海黄公》的故事、隋唐的《大面》《钵头》《踏摇娘》分别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宋金杂剧的角色体制以及南戏的确立与《白兔记》的故事。将简短的故事配以图片,在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再次,用实例演绎戏曲的艺术特点、社会功能和精神境界。在向同学们解释戏曲的虚拟性特点和程式化特征时,一方面直接截取相关的视频片段说明,如《苏三起解》中苏三是如何采用虚拟表达方式假定出时空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给同学们观看西方歌剧中所谓写实的布景,让大家通过视听直接和戏曲中写意的艺术特点进行对比。

而在向同学们阐释戏曲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境界时,可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或电影作品来引导大家的理解。如某部小说中的主角未曾读书却机灵过人,全由于爱看戏的缘故,这说明戏曲具有朴素的文化教育功能。又如某些电影中演绎出戏曲界“宁穿破不穿错”“从一而终”的坚韧思想以及“不疯魔不成活”的人生信仰,这既展现了戏曲的道德教化功能又传递了它的精神境界。这种戏曲精神也出现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有明代的商小玲入戏太深,竟在饰演杜丽娘时离魂而去,咽气在舞台上;亦有近代京剧生角刘木铎和剧团演员在山东抗日的佳话。笔者认为,这种戏曲精神是戏曲艺术之美中最有魅力、最有感染力的魂魄所在,也是最应向高校大学生传递的戏曲之美的所在。

最后,按各声腔剧种顺序讲解,搭配视频赏析和唱腔模唱学习。其一,要对声腔和剧种的关系进行辨析:选用同声腔不同剧种的同名唱段给同学们听辨其中的共同特征和区别,再选用同剧种不同声腔的唱段让大家认识到声腔和剧种之间的关系――即一种声腔系统囊括多种剧种,一个剧种中也可以吸取不同的声腔。其二,参考黄允箴、王粲、郭树荟的《中国传统音乐导学》一书中关于戏曲声腔分类的顺序和方式,一一讲授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本土腔系(包括越剧、黄梅戏、梨园戏等)和少数民族戏曲。除赏析和评述外,每个声腔会选几个唱段进行模唱教学,如此便不再是对戏曲音乐被动的观赏,而是增加了课堂的互动,其参与性更强,印象更深刻,更利于审美经验的积累。

二、戏曲模唱教学中的获益与不足

在课程设计中,戏曲模唱教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即由老师节选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唱腔唱段进行演唱教习,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听戏和赏戏,而是亲身参与戏曲演唱的实践活动,这种主动参与能提高对戏曲审美经验的积累,其喜爱程度和审美层次都将大幅度提高。而将模唱环节加入公选课的课堂后,确实有不少收获,现就其中的获益和不足罗列如下:

(一)“参与”的积极性

如果说教师在系统地讲解戏曲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时,学生作为接受者被动聆听,那么到模唱的环节,就是学生参与到课堂,化被动为主动。首先,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同学们的专注力较听课时更为集中,念白到长音时觉得有趣,分组轮流演唱时有紧张感和轻微的竞争乐趣。其次,一些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反映,模唱学习是最喜欢的一个部分;而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表示虽然有压力,但在最初的迫于开口后,也慢慢觉出乐趣,愿意开口学唱。再次,课程结业后,有学生在组织班级表演活动时设计了一套戏曲联唱,请笔者给予指点,最后演出获得成功,由此成为笔者和学生共同筹建广西艺术学院戏曲社的开端。从课堂出发,最后拓展到课堂之外,不能不归功到模唱学习带来的积极意义。

(二)个人兴趣度的差别和唱段的“相对”难易度

笔者在选择用于模唱的唱段时,多选用旋律优美、节奏流畅的段落,如昆曲《林冲夜奔・雁儿落》、京剧(几段流水板选唱)、沪剧《金丝鸟》等乐曲;偶尔也选带一点念白和长拖腔的片段,如昆曲《牡丹亭・惊梦・山坡羊》等。在实际教学后笔者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于拖腔长的南昆(如牡丹亭)掌握起来较困难,遇上篇幅较长的乐曲,到后期学习热忱会下降,这是由于其自我感觉进步甚微,心理奖赏感缺失的缘故。加之南昆润腔丰富,装饰性小腔多,老师教授时把唱腔处理得越细对于初涉戏曲模唱的同学们来说反而更难于学习,经过几次课的磨合后,笔者发现这种拖腔长的唱段尽量让学生先模唱骨干旋律,待熟悉旋律后,学生们会多少有意识的开始向有润腔的处理方式靠近。此外,受课时的限制,篇幅较长、节奏舒缓的唱段最终很难全部教完,只能教授局部内容。

尽管有学生很喜欢南昆的腔调,但鉴于其节奏舒缓,难以把握的缘故,很难学得特别细致,在期末考自选曲的时候,也鲜有人选唱《牡丹亭》。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节奏更紧凑、拖腔少的乐曲,例如《雁儿落》的唱段,篇幅不算短,但是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要高于《牡丹亭》,掌握得也更好,期末考时有不少人选唱该段落。至于京剧流水板的学习,是整个模唱学习中最热烈的部分,究其原因,一个是旋律流畅、节奏紧凑,易于掌握;一个是相比各声腔剧种而言,京剧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尤其是流水板,在现今的一些流行音乐中也会用到,故而同学们在学习时非常快就能掌握,这也再次说明了重复、熟悉与经验的重要性。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沪剧、越剧的教学中,尽管它们不像京剧流水板的节奏那么欢快,但是相比南昆更易把握,这也与越剧、黄梅戏等剧种在平日生活中能听到有关,譬如在电视和舞台表演中经常能欣赏到《天仙配》《女驸马》中的一些片段。

(三)课程时间安排的吃紧和教师个人继续学习的必要性

笔者作为非戏曲专业人士开设这门课,应更多地学习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唱段,现今就笔者教习的内容来看,还缺乏对梆子腔、高腔的代表唱腔进行教授。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面面俱到,但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才能调动起更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

除教师个人还需继续学习外,教学时间的安排也是笔者在课后总结时发现的问题。这门既涉及赏析又涉及模唱的公选课的学时为一学期,但内容偏多,模唱教习又需要时间,所以在周期的安排上有些吃紧。在今后的安排上,笔者试图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不足,一是将课程划分为两部分内容,学时定为一学年;二是考虑到公选课的流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是否进一步与戏曲结缘,参与社团活动以拓展、补充学习更多的新内容、新唱段。

三、戏曲社团组建的方式与作用

尽管戏曲模唱教学在课堂上能积累学生对戏曲的审美经验并对其产生更多的兴趣,但由于课程时间有限,能跟随老师学习到的唱段有限,部分开始痴迷于戏曲的学生们开始感到不满足,故笔者寄望开设戏曲社团后,能拓展更多同学参与戏曲音乐实践的机会。因模唱教学在课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果,有若干学生在课后主动向笔者聚集,大家排演了一出戏曲联唱的节目,内容囊括课堂上学习的唱段,在学校登台演出后,反响热烈,以此确立了戏曲社团的成立。希望借此社团的开设,广泛吸纳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大家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在演唱实践和学习活动中更深刻地领悟到其艺术魅力。

社团成立时间尚短,但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涨,在新一年度戏曲公选课开设后,又有一批选课学生因为兴趣被激发,而不断加入刚成立的社团,保证了社团的延续力与生命力。现今已有60余人入社,举办过两次汇演,第三次登台亮相尚在筹备中。入社的同学来自不同的二级学院,有在课堂上就展现出“戏迷”状态的同学、有新近产生兴趣的“观望”同学、也有受家庭成员熏陶对戏曲很有兴趣的同学,他们不光对戏曲的热情值得赞赏,自身还具有独特的发光点。故而在社团活动方式上,笔者认为老师不应掌控全局,而应给予全力的支持和必要的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活动形式更灵活、更多样化。在这种观点的牵引下,该社团具有“自给自足,广采众长”的组织特色:

(一)互为歌师

社团活动起源于课堂,又超越于课堂之外,不应再拘泥于老师单一教学的模式,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将自己已学或新学到的唱段和大家交流分享。每个分享者都是一位临时教师,他需要先将其乐谱和视频上传在QQ群空间里,由社员自行下载观看,再在社团活动时进行教唱。这种互动方式主要建立在“自学―分享”的学习模式上,既激励了社员私下练习,彼此也在互相分享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自画脸谱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被吸引的同学又有许多非音乐专业的同学,其兴趣点不一定都集中在演唱和表演上。为满足大家的多方面兴趣,社团活动需要更多的包容性,鼓励各种创新思想。如社团中造型艺术专业的同学能画戏妆,是社团中的热门人物,出于大家对脸谱的热爱,有几次社团活动就以这位同学教授大家画脸谱为内容,每个人都学得很投入。在后来的社团汇演中,社员们的妆容也都由此同学独立完成,而穿服装、扎靠旗等装扮都由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

(三)汇报演出

汇报演出作为社团活动中最重大的宴飨,是社团策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可以激励社员们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吸引新同学的关注和加入。在每次的演出策划时,笔者认为要相信、理解、支持学生,鼓励他们的新想法、新点子,而不是扼杀创意。唯有将兴趣和喜爱放在第一位,才不负发掘、传递戏曲之美的初衷。至此,社团在两次展演中都博得众彩,近期在学校的社团联合会亮相时更是拨得头筹。

(四)校外拓展

除社团自身组织的活动之外,大学生还需要和校外的爱戏人士有所交流和互动,以学习到更多的戏曲相关知识,产生更多思想意识上的碰撞。目前同学们所参与的校外拓展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和本地桂剧团建立联系,邀请专业演员来学校进行讲座,在近距离接触到专业的戏曲表演专家后,同学们表现出对戏曲和戏曲演员们更深刻的喜爱、尊重和崇拜之心;二是观摩南宁市的戏曲演出,包括彩调、桂剧、粤剧的演出等;三是与其他高校建立交流,未来将计划在其他院校进行演出或联合演出。

从戏曲公选课的课堂学习到戏曲社团实践活动,笔者能感受到同学们对于戏曲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在加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在产生。而笔者在课堂模唱教学中、在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中、在从学生身上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和创意中,既产生了新的思考,又学习到了新的东西,这是弥足珍贵的。故而这种从课堂到课外的拓展学习模式,笔者还会在进一步探索中,做出不断的调整与思索。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广西艺术学院博士资助计划;2013年广西艺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3JGY36。

参考文献:

[1]谭帆.优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2]黄允箴,王粲,郭树荟.中国传统音乐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社戏课文笔记范文第3篇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理论知识的加强,能够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信息技术实践的基础

实践是理论土壤上开出的绚烂花朵,离开了土壤的花朵,注定无法长久保持美丽。例如,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校本课程上学习了在Flas制作过程中建立“元件”,但不明白“元件”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使用“元件”,以及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元件”。那么即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学得再好,等到自己制作动画作品时,也可能不会想到应用“元件”,甚至可能都不记得什么是“元件”。于是,在制作作品时,他们就会遇到许多的障碍和问题,走很多的弯路。那么,这节信息技术课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

2.有利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在信息技术课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例如,VB语言和C语言,它们的很多语法结构都类似。当学生认真学习了其中一门语言的理论知识之后,他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即便没有经过深入学习,阅读另一门语言的语句时,也基本可以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只要稍加学习,便可轻松掌握。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如果没有理论基础,学生所掌握的内容仅停留在应用操作的层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就只能解决教师教过的问题,而无法通过理论上的分析将所学知识灵活变通,为我所用。

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动手的乐趣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格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说明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操作。布鲁纳也曾说过:“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他们内在的知识。

案例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这节课的内容取材于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3课。

在这个计算机普及率极高的社会,几乎每位学生的家里都拥有一台或多台的计算机。尽管如此,但很少有学生有机会打开机箱,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包含了哪些东西。学生都有好奇心,如果能创造条件让他们看一看,亲手拆装一下,那么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的学习兴趣一定会被激发。

于是,笔者把五台硬件齐全的报废计算机主机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台主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边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一边向学生展示相对应的硬件,如CPU是什么?在主板的哪个位置?然后小组竞赛,看哪组学生可以最先找到并拔出该硬件进行展示。

在课程最后的小结阶段,笔者将四个小组所有已经拔出的硬件打乱。然后,报出一个硬件的名称,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把它找出来,并准确安装到主机相应的位置。通过组内协作,学生们完成了计算机主机的组装工作,并将这节课所学到的硬件知识做了全面巩固。

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分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动手参与计算机主机的拆装,体验竞赛的乐趣,在整节课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激情。于是,不需要教师再强行“填鸭”,学生辛苦记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自然就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课后,还有好多学生意犹未尽地表示,要回去把家里计算机主机箱内的元件全部拆散,看看自己能不能完整地组装出一台计算机。看来,通过这样一节课,可能还会收获一群“装机小高手”,真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善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案例

对很多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就是课本上的长篇大论,教师口中的喋喋不休。当这些枯燥、抽象、生涩并且陌生的知识扑面而来的时候,学生的本能反应就是抗拒。如果能让这些知识换个模样,不再那么直白,那么刻意,而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将一个个生动直观、贴近生活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理解、感悟,那么,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的知识、明白的道理,自然就到了他们的心里。

案例2:网络与道德。

这节课的内容取材于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1课。

本课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从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出发,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网络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同时让学生懂得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但与现实生活一样,我们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也要遵守社会公德,从而使学生学习并领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和实质,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明白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

在课堂上,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两段有关青少年使用网络的视频。

视频一:2006年年底,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暴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该病毒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截至案发,已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熊猫烧香”的作者是一名年仅25岁的武汉男孩,他落网后称编写“熊猫烧香”病毒是为了显示自己技术高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制作传播病毒是犯法的。

视频二:2005年7月,一名云南女中学生张某沉迷上网聊天后认识了一名四川宜宾的男子,并很快在网上谈起了恋爱。谁知那名男子将张某骗到宜宾后竟将其卖入歌舞厅逼其当“小姐”。虽然后来张某被警方成功解救了出来,但她的身心都已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很专注,显然他们对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很感兴趣。看完故事,学生对上面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交流,得到了一些感悟。针对视频一,学生得出: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针对视频二,学生得出: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笔者顺着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关于道德的范畴,教师不用照本宣科,也无需强行要求记忆,通过这些生动直观的身边案例,学生很自然地就懂得了在使用网络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这节课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设置游戏,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玩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对于游戏,他们总是乐此不疲。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如果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套上游戏的外壳,就像妈妈把孩子不爱吃的胡萝卜包进他爱吃的饺子里一样,不需要“硬塞”,学生就会很高兴地把你想要他获得的“营养”自觉地“吃”进肚子里。

案例3:计算机博物馆奇妙游。

本课取材于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2课《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经过一系列的内容处理成为校本课程。

笔者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加入了游戏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以游览“计算机博物馆”为主线,通过对“现代馆”“历史馆”“中国馆”“应用馆”的参观,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在科学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课一开始,笔者就以解说员的身份带领学生来到了“计算机博物馆”。

学生都很好奇,在这个博物馆里能看到些什么呢?

师:在进入“现代馆”之前,本馆的工作人员请大家来玩一个小游戏,想看看大家对现代计算机的种类了解多少,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啊?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纷纷说好!

接下来,笔者请学生打开Word文档,完成“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四个拼图,并写出名称。游戏其实很简单,每个拼图只有四张图片,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当笔者询问学生的完成进度时,会听到“我做到第三个了”!“我比你快,我已经在做第四个了”……诸如此类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游戏任务很快完成了,完成质量也相当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满心期待着接下来会有更奇妙有趣的东西在等着他们。

接下来笔者又设置了“连连看”“画画看”等游戏环节,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热闹和谐的气氛中顺利完成。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很有成就感。

社戏课文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游戏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93-01

游戏,有智力游戏和活动性游戏之分,智力游戏如下棋、积木等,活动性游戏如追逐、接力及利用球、棒、绳等器材进行的活动,多为集体活动,并有情节和规则,具有竞赛性。《辞海》对游戏的定义是:以直接获得为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游戏并非仅仅为娱乐而生,而是一个严肃的人类自发活动,有生存技能培训和智力培养的目标。

提到课堂游戏,很多人都会想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而高中阶段的课堂上需要游戏吗?笔者认为,枯燥的学习效果远不如快乐的学习。身负升学压力的高中生他们更需要适当的课堂游戏。皮亚杰说: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带。课堂游戏是游戏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游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选择与本学科有相关性的游戏,带上些游戏的色彩,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可以使沉闷的课堂充满生机,可以欢声笑语、寓教于乐,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终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一 课堂游戏在教学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语文独特的学科性上

语文与游戏似乎有天然的关联,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过去文人的对对子、猜谜语、成语接龙、回文诗、数字诗、绕口令、歇后语等等,这是一些文字游戏,兼具文学性与趣味性,是古代文人最主要的爱好,王羲之和诸群贤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列坐流觞曲水,临清流而赋诗,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是种高雅的户外文学游戏,正是这次高雅的聚会游戏,诞生了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现在的语文游戏在沿袭以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我爱记诗词”,类似“我爱记歌词”,空着一些诗词或者课文,分组比赛补上。这些新的游戏丰富了语文游戏的内容,让语文游戏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由此足见语文与游戏从古至今的紧密联系。

二 课堂游戏在教学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上

恰当的适度的课堂游戏,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沉闷的课堂充满生机,真正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在这一过程中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比如语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登台主持,当小主持人,内容灵活,可以是诗词美鉴,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向同学们主持介绍,可以涉及思想情感、内容、艺术形象、手法等,有自己的独特主持风格,形式多样,表演、提问、讲解,既利用了零碎的时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进行即时点评。

三 课堂游戏在教学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师生情感的沟通上

课堂游戏,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现在的学生不喜欢古板的高高在上的老师,朋友式的平等对待他们的老师更受欢迎。比如背诵课文,很多学生都比较头疼,如果老师高压强制,背诵过程就非常痛苦不堪甚至引起学生反感,往往还是有一小部分同学不会背。例如屈原的《离骚》,难背并且学生对它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前规定好时间,我们分组比赛背诵,可以是小组间的比赛也可以是每个个体之间的比赛,请三位裁判,每组或个体背诵的时间,以及错句漏句的次数。最后决出优胜组或优胜个人,有时教师也参与进来,示范背诵作为一个标杆,然后请学生冲击突破教师的背诵成绩,这样原本枯燥的背诵课堂立刻就生动起来,学生热情高涨,早自习就会很主动地去背诵,为小组或者为个人争得荣光,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点小礼品,作为奖励,激励优胜小组或者个人。教师参与背诵让学生觉得平等亲切,极大地沟通了师生的情感,喜欢一位老师,就更愿意学好他所教的学科。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塑造、培养,促进个体身心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造就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行为。笔者希望在课堂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更富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让学生“乐学”“好学”,培养出符合新世纪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晖.游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尝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36)

[2]吴梦鸿.爱语文从爱上语文游戏开始[J].教师,2012(13)

社戏课文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6-0067-03

一、组织先行,玩而不乱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与高度的热情,同时自律性较差,一旦投入到游戏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无纪律、无组织”状态。因此,笔者以为,在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游戏时,一定要坚持组织先行、玩而不乱的教学原则。

(一)游戏规则入我心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则不成游戏。游戏规则是游戏顺利开展、流畅进行的防火墙,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严谨有效的游戏规则是渗透游戏教学的前提。笔者在设计英语教学小游戏时,十分注重游戏规则的讲解与完善。如在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5B《Unit3 Hobbies》时,在单词操练环节设计“踩地雷”这个单词游戏时,笔者游戏规则设计如下:

现在我们将“collect”这个单词设为地雷,当读到这个单词的时候,大家不能发出声音,若有学生不小心读出来了,大家就要一起惩罚他,对他说:“BOMB!”

Now let’s play a game. The word “collect”is a bomb. When you read this word, you should keep quiet. If someone forgets, we will say“ bomb! ”to him.

笔者通过中英文的方式,将游戏规则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起到简明扼要、一箭双雕的教学目的,既明确了游戏的规则,又渗透了英语知识。

(二)游戏示范调气氛

小学生不具备完全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性与条理性较差,思维认知主要依赖于形象具体的事物或者生动立体的动作。因此,游戏规则讲得再透彻,还是有学生无法理解,倒不如游戏示范来得直接明了。

例如在如上的踩地雷游戏中,笔者在呈现游戏规则后,邀请班上一名活泼开朗、表现能力强的学生为代表,和教师一起示范游戏规则。首先,笔者故弄玄虚,将游戏的演示方式偷偷告知这位学生,激发班级其他学生跃跃欲试的好奇心。其次,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演示,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与参与度,便于学生理解游戏的规则与活动目的。

二、渗透知识,学做合一

游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记忆英语知识。因此,在设计英语教学游戏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渗透语言知识,切记不可为了游戏而游戏,本末倒置。

(一)知识与趣味并举

游戏是为了更好地教学。笔者以为,在设计教学游戏时,教师一定要基于英语教材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立足于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结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将游戏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合二为一,提高游戏教学的活动效率。例如在教学5B《unit4 An English friend》的“speak loudly,run fast,dance beautifully,jump high,walk carefully,walk quietly”这些动作性词汇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你来做,我来猜”的教学游戏,邀请学生上台表演相应的动作,台下的学生猜出对应的动作,并组成句子。为了提高游戏的趣味性,笔者在游戏过程中加入音乐节奏,提高游戏的紧张气氛,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动作造不同的句子,看哪个小组反应最快,回答最准确。

(二)游戏与实践并重

做中学是英语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大特色。笔者以为,游戏的教学目的不应只停留于活跃气氛,放松情绪,而要提升到游戏与实践并重的高度,将游戏渗透于探究性语言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开展上述“你来做,我来猜”的教学游戏中,笔者设置了活动的三个关卡,即一个学生负责做动作,一个学生负责猜词汇、造句子, 一个学生负责默写出上位同学所猜出的词汇。通过这样做中学的游戏设置,提高游戏的实践意义,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水平,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得益于英语教学游戏,得益于英语教学实践。

三、活化形式,启发新智

所谓创新出新知。在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一成不变的游戏规则与形式中,让学生感觉这个游戏玩了又玩,毫无新意与趣味可言。

(一)创新形式扬个性

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5B《Unit7A busy day》这一单元时,笔者在教学小诗《A clock》时,将游戏元素渗透于歌曲教学中。首先,笔者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为幸运儿,引导班级学生跟着伴奏打节拍,由老师随机喊停,当音乐与节拍戛然而止的时候,该同学则必须迅速说出下一句的内容。等学生都说熟练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小诗进行改编,并评选出最佳小诗人。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歌谣与游戏有机结合,改变英语教学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与创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互动与交流的热情,让班级同学在灵活多变的游戏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无穷乐趣,在开放新颖的教学中感受到英语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回归反思启新智

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在游戏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打破玩过即忘的教学瓶颈,引导学生玩乐中不忘思考,思考中不忘总结,总结中不忘创新。

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Unit5A Shapes》这一单元时,由于本单元的单词难读、难记,笔者在词汇操练环节设计了一个“找卡片”的教学游戏。在游戏中,笔者将单词写在卡片上,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为幸运儿充当“找卡片”的人,并让他到教室门口等候。随后,由班级学生与老师一起把卡片藏于教室某处,藏好后让该学生回到教室,随着该学生在教室与卡片藏身之处的距离远近,班级学生朗读该单词的声音产生变化,如该学生离单词藏身之地越近,学生们发出的声音就越大。通过这个游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单词,并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发音。同时,笔者还在游戏后引导学生对方才的游戏情况进行反思:是不是每个单词都读准了,大家是不是配合好了,我们怎么样玩可以更加有趣。

参考文献:

[1] 李彤彤,马秀峰,张明娟.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相关期刊更多

信息化建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工业和信息化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高校社科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高校社科信息研究中心 ;河北省老教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