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戏课文原文

社戏课文原文

社戏课文原文

社戏课文原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戏曲艺术;动漫课堂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一 研究目的

金华的地方戏曲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历史渊源、艺术形式等方面剧都有教高的研究价值。婺剧因能在一个剧种中原汁原味的保存高腔、昆曲、乱弹、徽戏、等声腔而被戏曲界公认为“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始祖”。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金华的地方戏曲艺术,急需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去传承和发展。作为本地一所高校的动漫专业,有条件、也有义务去学习并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让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相融合,运用动漫的形式来再现地方文化的艺术精髓,也是弘扬与传承地方戏曲艺术的一种好方式。另一方面,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地方的才是最具特色的,对于求创新,求变化的动漫专业而言,古老的地方戏曲艺术可以为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充足养分和思路,使金华的动漫教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怎样使以唱为主的戏曲文化艺术,转化成可视性较强,镜头变换丰富的动漫形式?目前,国内的动画戏曲研究也初见成效,2005年,中国艺术学院开始研发“戏曲动画”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将创作“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百集系列。

中国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是其中的一种。中国古老戏曲一直以来为中国动画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使得中国动画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运用动画的形式来再现戏曲艺术精粹,这无疑对戏曲艺术的弘扬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具体实践

现阶段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以项目、案例教学为主,通过的一定的研究和分析,能将金华的地方戏曲艺术,作为具体的实际的,项目和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去,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影视动画教学真正改革、发展为极具特色的专业教学。通过研究,在文化传播的形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使文化传播的艺术形式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为金华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形式”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式。使地方文化更具活力和魅力,走入年轻人的生活。同时,对当前的高职动画教学拓展了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教学案例,推动动画教学的改革。使教学在地方戏曲艺术的支撑之下,能够更具特色。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调查资料的记录与收集,以分析性角度整理、组织材料,归纳各要素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实施计划:第一步,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确定所需资料调查和收集的内容。第二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了对金华地方戏曲艺术及其装扮、戏服、动作、音乐等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课题组成员除了收集有关资料和文献外,还要从戏曲的剧本、文物、版画、历史文献、宗教文献、民俗文献、舞蹈等方面搜集资料,形成了详细的资料附表和附图;同时,对《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的其他地方戏曲的动漫形式进行收集与梳理,分类成各种不同的动漫类别,以便于借鉴与突破。第三步,资料的归类与整理,通过以上长时间的实地调查,通过获得以下材料:1)金华地方戏曲的行头,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及道具的实物照片、手绘效果图。2)金华地方戏曲的装扮,化妆造型素材的收集、照片拍摄、文字材料和调查笔记。3)特征问题:程式性、符号性、可舞性和装饰性材料的归纳。第四步,动漫形式的分类归纳,各种类型、各种材质的动画造型设计实践探索。第五步,根据已搜集并整理的材料,探讨地方戏曲艺术动漫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方法与进程。

三 研究的价值

(1)传承与发展

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的研究,首先要对金华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和特征问题作系统梳理,对促进中国戏剧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对地方戏曲的动漫形式的开拓与探索,为戏曲形态及其表演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2)传播与推广

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的研究,从地方戏曲的形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使艺术形式和指导思想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为地方戏曲在现代社会找到了一条生存发展之路,为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形式”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式。使地方戏曲走入年轻人的生活。有助于广大群众对戏曲文化的了解与欣赏,为弘扬传统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8月.

[2] 孙颖:《剧装图案》编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

[3] 周懿:《戏曲动画的特征及传播途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网络出版年期】2012年04期,2011年5月.

社戏课文原文范文第2篇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然而来自国内外的恶俗文化垃圾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代大学生既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比如开门关窗,行船跑马,穿针引线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 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戏曲社以“唱响青春,传承国粹”为宗旨,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 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 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美国版)、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由于专业分散,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唱词艰涩。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那么就会发现,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里面有对仗句,有排比句,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宣扬传统美德,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厢对比,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惊怒天庭,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并没有过时,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关注戏曲,体验戏曲,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推动戏曲走进校园,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了解戏曲,最终喜爱戏曲,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传》搬上了舞台,在专业演员指导下,排演了越剧《甄??君臣游园》选段,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

然而,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笔者认为,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类),荣获二等奖。

如今,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正兴之时,各戏曲剧团也应以此为契机,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以此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打消学生对于戏曲的某些简单的误解和偏见。

社戏课文原文范文第3篇

一方面,出于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和吸引生源的考虑,学院在宣传与具体举措上都加大对专业课重视的重视程度,如增加专业课课程种类和专业课课时,想方设法给学生和专业课教师提供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武、展示技能专长的机会,加大专业优势和取得相关荣誉的宣传力度等,相比之下,语文教学则处于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边缘境地。

另一方面,正是在这种氛围影响之下,让学生也感觉语文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行动上更加忽视语文学习,加之大部分高职生语文基础原本就很薄弱,这一切都使得语文境地雪上加霜。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戏剧教学的态度和看法,笔者设置了一份戏剧调查问卷,对临沂职业学院工程系的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一半多的学生认为学习戏剧有意义,但戏剧仍是四大文学体裁中最不受学生们欢迎的。学生们接触戏剧作品的渠道主要是来自课本中选编的戏剧作品,很少有自己主动去接触的。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戏剧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单纯地讲解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应试教育的模式和高考导致功利性的追求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学习,而戏剧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日渐浮躁,而戏剧学习需要静心潜修,学生们不愿意按部就班地学习戏剧知识;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很难对戏剧产生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没有兴趣,戏剧教学不受学生欢迎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戏剧教学的尴尬状态,但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的发展和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

戏剧与人类的全部生活丝丝相连,我们经常说“天地大戏剧,戏剧小天地”,“生活大舞台”,就可以看出戏剧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演员,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角色。现代社会是一个重视沟通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不仅为自己考虑,还要为别人着想,否则就会产生很多误会。如果我们进行一下角色互换,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间互换角色,或许能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强团结;与父母互换角色,或许能够使你体会到父母的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代沟。从整体上看,使用这一戏剧手段能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能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温暖,能使整个世界变得更有人情味。

我们在研究中实践中深深感到,就像东方人的肠胃未必能吸收牛奶丰富的养分一样,别人那里好的经验方法、教学模式未必就能为我所用,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改造和创造,与学生实际相契合才能发挥好的效果,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心理特点、学业基础、爱好倾向等等都是我们在研究实践中要考虑的。

根据戏剧本身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取了一些方法进行教学,比如:

1 角色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戏剧创作出来主要不是供人们阅读、欣赏的,而是要表演给人看的,对于戏剧来说,表演法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前苏联伟大戏剧家康・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的“行动”一章说:“在舞台上需要行动。行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戏剧’一词在古希腊文里的意思是‘完成着的行动’。”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悲剧是行动的模仿”。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表演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会戏剧的特点,理解戏剧冲突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意识。

在课本剧演出完毕后,教师应趁热打铁,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自己观后的感受,如对表演的评价,通过课本剧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等等。也可让演员们谈一谈自己表演的体会和收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作品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2 改编剧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已经为学生改编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对学生来说改编戏剧毕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写作行为,它意味着从错综复杂、相当混乱的素材中挑选出有用的东西。他会有许多困惑。

社戏课文原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天性;幼儿课程;幼儿教师

一、提出问题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在人们不断追求幼儿教育扩大化的前提下,幼儿教育中的一些小学化倾向和幼儿心理偏向成人化现象引起了家长和学者的关注,这就要求对幼儿教育重新定位,使幼儿教育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二、文献综述

(一)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通俗日常叫法,在专业及学术角度来讲,将三岁之六岁儿童的教育称之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早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外教育学家就已经提出了有关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观。如: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要求依据人的自然性和自然倾向性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自然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是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福禄培尔进一步论述了教育的发展和适应自然原则,并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史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人也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新的更为全面和专业的见解。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体系,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以“做”为中心的方法论,以活动性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性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为主的教学原则;陶行知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天性

天性顾名思义就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它含有一切遗传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存在的东西。”人类天性是自然史赋予人类物种的先天倾向性。天性是先在的,教育是后来者。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史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学说,指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提出天赋善性论。孟子虽主张人性善,但他并不认为人的品质就必然是好的,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只是形成美德的生物前提,而非现成的美德。

(三)幼儿教育与天性

教育与天性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学和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外铄论”与“内发论”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影响教育的因素。前者认为人类性格及人性的形成主要是经后天“塑造”而成。与之相反,后者则是强调教育是人类天性的自内而外的一种扩充与生成过程,教育的内在根据在于人的天性。

通过浏览文献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现当代社会中对于幼儿教育应顺应、尊重天性的呼吁少之又少,随着社会、国家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和人们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变,顺应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幼儿教育逐渐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程秀兰在其论文中提出,快乐幸福、理解尊重、保教关爱、身心健康、生命成长、习惯养成、心智启蒙和适应环境等八个方面基本凸显了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兴趣班和小学化则偏离了幼儿教育本质,即现当代的幼儿教育依然以教育和升学为重,并没有完全的尊重幼儿的天性;苗曼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天性引领的教育之路承载着幼儿教育的光明前途。幼儿园应成为幼儿天性成长的自然之“园”,游戏之“园”,快乐之“园”;幼儿教育应重在“养性”之道;幼儿认知应坚持“具身认知”的根本原则,不“做”不“学”,不“体”不“认”,体验、体会、体认、体悟应成为幼儿认知的基本路径。王萍在论文中指出:在幼儿园的课程活动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游戏课程未受到重视,有时还受到冲击,幼儿园教育带有小学化倾向。吴宇在论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设计陷入自然的失落的困境,幼儿园课程设计成人化、目标化、小学化、非游戏化、非生活化,并提出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重建,课程设计要遵从幼儿童性,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认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和尺度,我们必须尊崇天性。儿童的天性被称为童心。刘向东教授在其《儿童精神哲学》中强调,“儿童有自己的精神、哲学、道德和认知,童心是人的根,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个人不断提升的生长点和根基,也是文明的生长点和根基。”

在教师方面来说,国务院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要求教师要具有“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幼儿教师要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教师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不断进取,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再次,教师在幼儿园中要与幼儿建立和谐友好的师幼关系,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不断鼓励幼儿去尝试和主动实践,老师要做幼儿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幼儿课程必须具有专业性、独特性,能够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幼儿课程的编制要适应幼儿的需要,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多进行联系实际的主题活动,邀请幼儿一起创设课程;幼儿课程内容上要灵活生动,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组织生成的教育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顺应幼儿天性的课程一定要回归到幼儿的天性本质中,即游戏,提倡游戏无目的性,鼓励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自主游戏并给予观察和指导,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并仔细引导和支持幼儿的游戏,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鼓励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行为,及时纠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天性,形成幼儿的个性。(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2]苗曼.天性引领教育―幼儿教育变革路向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3.

[3]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12

[4]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13,3

[5]冯晓霞.走向天性教育让儿童健康成长[J].教育观察,2014,(11)

[6]唐淑,何晓夏.学前教育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7]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8]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9]程秀兰.当代幼儿教育本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10]卢梭.爱弥儿(上)(下)[M].李平沤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社戏课文原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 民间游戏 园本化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31-02

幼儿民间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像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及教育价值,在幼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幼儿园课程强调课程内容和形式多元化、园本化的今天,从园本课程开发的角度审视民间游戏,研究幼儿民间游戏的园本化路径,对于幼儿园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非常意义的。笔者结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民间游戏的特点,从民间游戏目标的拟定,内容筛选分类及玩法的创编等方面尝试构建民间游戏的园本化体系,以期为民间游戏有效的融入幼儿园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检验的借鉴。

1.拟定园本化民间游戏的各层次目标体系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它不仅有助于指明教育活动的方向,也有助于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教育活动实施的依据与评价的重要准则。构建一个目标适宜的目标体系,是探索幼儿园民间游戏园本化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可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社会的需求及民间游戏自身的特点作为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园的实践及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发现的问题,构建全园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的民间游戏活动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

1.1全园总目标

民间游戏的全园总目标应指向幼儿在民间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身体和认知发展,同时也应关注幼儿在性格情感方面的发展,为幼儿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而做准备。因此,主要可从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幼儿身体和认知发展方面拟定全园的民间游戏活动总目标。具体示例如下:

(1)通过感受民间游戏的乐趣,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认同感

(2)体验和了解本地丰富的民间文化,学会玩常见的民间游戏,促进体能与认知发展

(3)尝试对民间游戏玩法、规则的探索,能与他人共同游戏,积累合作经验,促进社会性品质发展。

1.2年龄阶段目标

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教育者在设计民间游戏活动应关注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情况。小班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及抽象性较低,独立性相对较弱,游戏规则意识较差,游戏中与同伴交往不多。而中大班的幼儿思维品质进一步发展,在民间游戏活动中体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较好的够遵守游戏规则和同伴合作开展游戏活动。在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可参照总目标中绪情感、社会性发展、幼儿身体和认知发展的三个维度,制定年龄阶段的目标,每一个维度随着幼儿年龄和游戏能力递增而体现出渐进性的要求。具体示例如表1:

1.3具体游戏活动目标

在具体的幼儿园民间游戏活动组织实践中,可结合每一种民间游戏活动本身的特点去挖掘其教育价值,形成民间游戏活动的具体目标。特别是可应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同一种民间游戏活动,制定具体活动目标时,应结合幼儿民间游戏的年龄目标,体现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要求。如下面的具体民间游戏活动《弹蚕豆》的目标:(如表2)

2.对民间游戏活动进行园本化的内容筛选和分类

2.1民间游戏的收集渠道和筛选原则

确定园本化民间游戏内容的第一步,是有效的收集和筛选民间游戏。民间游戏极为丰富,但是均散见于民间,因此,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而言,民间游戏的可通过发动教职工收集、向家长和社会人士收集、查阅相关文献等渠道渠道进行收集。

为了将收集到的民间游戏引入到幼儿园活动中,构建以园为本符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内容,教育者应对之进行认真的,整理与筛选工作,探索出民间游戏园本化的筛选原则,确保从民间游戏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

2.1.1本土化原则

尽量搜集整理本地区的本土幼儿民间游戏资源。教师对本土的幼儿民间游戏相对比较熟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更易驾驭,同时生活在此地区的幼儿也对其中的生活内容较熟悉,更易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文化内涵。

2.1.2年龄适宜性原则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幼儿感兴趣才能真正投入幼儿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去享受其中的乐趣,得到能力的提升。

2.1.3教育性原则。

幼儿民间游戏中内涵着祖先以及前辈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智慧,对幼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但所受产生幼儿民间游戏的当时社会的局限性,有些幼儿民间游戏对当今的儿童已没有实际的教育价值,甚至还会对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育者在对幼儿民间游戏的选择时要对其教育价值做深入的分析,使幼儿接触适宜的教育内容。

2.2按领域和年龄特点进行分类

在筛选的基础上,教育者应对幼儿民间游戏进行分类。具体可按照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分类。首先将民间游戏按照领域进行分类。根据民间游戏本身蕴含的不同教育价值,可将幼儿民间游戏按领域分为四大类:益智类、艺术类(民间音乐游戏、美工操作游戏)、体育类、语言类并融入教育活动及区域活动。在将民间游戏按领域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特点,以幼儿的年龄以“3-4岁、“4-5岁”“5-6岁”为标准,将各领域内的民间游戏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

通过分类,教师将能更准确的把握每一种民间游戏蕴含的教育价值侧重点,同时也能保障民间游戏应用各年龄阶段幼儿的适宜性。如游戏小班幼儿动作协调性差,合作意识差,因此手指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等简单的游戏就较适合小班开展;中班幼儿动作、合作意识都有了一定进步,因此,如炒黄豆、拉大锯等需两人一起合作的体育游戏,问答歌、数数歌等民间艺术游戏就较适合中班开展。大班幼儿动作、语言、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因此一些对动作、合作能力要求较高、很具挑战性的游戏,如:打竹竿、滚铁环、手工剪纸、套圈、抬轿子等对动作、节奏要求较大的体育、艺术类游戏,颠倒歌、绕口令等对发音要求较高的语言类游戏就适合在大班开展。

3.在实践中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和创编

进行园本化的民间游戏研究,对民间游戏玩法的创新和改编是很重要的部分。玩法,顾名思义即进行游戏的方法。教师应注重和幼儿在民间游戏的过程师幼共同创造民间游戏的玩法。玩法的创编不仅能提高幼儿对民间游戏玩法探索的兴趣,也更深地挖掘了民间游戏的价值内涵,使得应用于幼儿园的民间游戏将更符幼儿园的教学实际及幼儿的发展需要。

3.1根据幼儿的兴趣改编游戏的玩法

在民间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幼儿在对一个游戏的基本要领掌握后,玩几遍后就丧失了兴趣,要么很快玩别的游戏,要么就坐在旁看别的幼儿玩。这样既浪费了游戏的宝贵时间,也不能有效发挥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的兴趣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

案例:摸拐

教师教给幼儿一个游戏“摸拐”,游戏方法是:其中一人用手帕蒙住眼睛,一人将左手抓住左小腿当“拐”。“拐”一边吹口哨,蒙住眼睛的幼儿分辨哨声去摸“拐”,其他幼儿则在一定范围内四散作掩护,“拐”被摸住,双方对换角色,其他人被摸住就退出游戏,下一轮再玩。每次玩这个游戏时,“拐”吹口哨吹累了,蒙住眼睛的幼儿也摸不到人,大家玩得精疲力尽,眼看就要失去兴趣。于是教师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能尽快摸到“拐”,大家纷纷出主意:让保护的幼儿单脚跳着进行游戏;请两个幼儿来摸……大家又一起来尝试新办法,终于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家高兴的鼓掌。

在上述案例中,当幼儿即将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引导幼儿想办法和幼儿一起共同改编了游戏的玩法,有效的吸引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3.2尝试将不同民间游戏的玩法进行融合创编

在民间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尝试将几种玩法不同的民间游戏,取长补短,融合成一种新的民间游戏,如此即能有效吸引幼儿兴趣,又创新和丰富了民间游戏的内容。如案例中,教师就是将《老虎、鸡、虫与棒棒》、《找朋友》、《抢椅子》三种游戏的玩法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幼儿的游戏活动没有“遗憾”。

案例:民间游戏三合一

民间音乐游戏“找朋友”、手指游戏“老虎、鸡、虫与棒棒”体育游戏“抢椅子”都是很受孩子欢迎的游戏。手指游戏“老虎、鸡、虫、与棒棒”多为两人一组游戏;改编为体育游戏便可多人游戏,但被“吃掉”的幼儿要暂时退出;而“抢椅子”游戏没有抢到椅子的幼儿也要退出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逐步改变了游戏的活动方式,保存游戏中“追”“抢”这一竞争形式,改变了“淘汰”这种遗憾,“找朋友”传统的玩法是找任意一幼儿就是“朋友”。改编后“朋友”有了限制,老虎只能找虫子做朋友,鸡只能找棒棒做朋友;也可以找同类一家的做朋友,如老虎是一家,鸡是一家。改编后幼儿能自始至终饶有兴趣地参加游戏活动,这一改变,不仅发展幼儿的动作,体验到自己的成功,还能感受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3.3鼓励幼儿自主改编民间游戏的玩法

在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与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自主改编民间游戏的玩法,并将之作为一种民间游戏创编的重要方式。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也非常积极的想出了许多游戏的玩法,如《老鹰捉小鸡》,幼儿由此想出了《猫捉老鼠》、《青蛙捉害虫》等新的游戏。

4.结语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含义是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幼儿教育资源,通过选择和生成两个过程,使之逐渐成为适合本幼儿园的课程。将民间游戏纳入园本课程,应结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特点,采取游戏与课程融合的方式进行民间游戏的园本化,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筛选,以目标制定、内容选取、玩法刨编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园本化的民间游戏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完善,从而达到传承民间文化、促进幼儿发展、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姗泽,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7.

[2]郑三元,姜勇,论幼儿教师的课程参与一兼议园本课程的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3]陈时见,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4]沈文,充分挖掘民间游戏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教育价值[J],山东教育,2004(6).

相关期刊更多

信息化建设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工业和信息化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高校社科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高校社科信息研究中心 ;河北省老教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