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小故事

科学小故事

科学小故事

科学小故事范文第1篇

这个世界的确有少数奇人天才,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异乎常人的举止。1632年,9岁的帕斯卡尔痴迷于数学,他总是用一根碳棍在地下不停地画呀画,不久他破解了世界难题—欧几里得定律。与帕斯卡尔不同的是,理查得·费曼在11岁时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那不过是地下室里的一个小角落,那里有个旧木箱,一个电热盘,一颗蓄电池等物。就是这些简单的设备,让小费曼学会了电路、电压及控制知识,让一位科学巨人就此踏上了没有尽头的探索之路。

按照现代人“术业有专攻”的观点,兴趣广泛,爱好众多的费曼是不会有大出息的。对普通人而言,这个看法可能是对的,但对费曼这样的极少数天才来说就不一定对了。大学时为了解开选修课“意识流”中的命题“睡觉时我们的思想会突然停顿下来吗?”他不惜颠倒自己的作息时间,亲自求索验证。

半个月内,他必须在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入睡眠状态,睡前睡后都要记下详细的思想记录。论文写好后,人也疲惫不堪。有人劝他,对选修课大可不必这么认真。他不想得过且过,对此充耳不闻。

进入研究所工作的费曼有一天在研究所的餐厅用餐,他看见有人在玩耍盘游戏,将印有普林斯顿研究所标志的餐盘耍弄的上下翻飞,那红色的标志亦随之舞动。

这一幕吸引了费曼的注意,他立马开始计算盘子的运动轨迹与倾角的关系,结果发现,当角度很小时,红色标志转动的速度竟是摆动速度的两倍。当他兴冲冲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事时,却引来对方的不解,甚至讥讽他是在浪费时间。

真应了“大自然中没有哪一件东西是毫无意义的”这句话。多年后,费曼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结果却恰恰相反,我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来自于那天我把时光浪费在一个转动的餐碟上!”

怪异爱好

名人们的爱好五花八门,费曼的爱好显得有点另类—开锁、敲桑巴鼓和引吭高歌。让普林斯顿研究所安保人员最头痛的是,费曼具有轻易打开所有保险柜的高超技巧。

据费曼的女儿回忆,父亲在她快上中学时告诉她,在他参与“曼哈顿计划”研究的过程中,他承受了一生中最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研究其实就是一场竞赛,是与时间和法西斯的超级竞赛,他们必须跑在前面才能为全人类赢得正义的尊严与持久的和平。他和他的同事们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概念。为了让自己紧绷的神经得到片刻松弛,他找来不同样式的锁具进行拆解组装,并很快掌握了各种锁具的内部构造,及需要什么样的钥匙才能开锁。后来开锁的游戏玩腻了,他又瞄上了保险柜,几乎不费多长时间就掌握了不同保密级别的保险柜密码的组合规律,打开不同品牌的保险柜成为他研究工作之外的拿手好戏。他在写给妻子阿莉娜的信中说:“开锁是我的兴趣,我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每把锁就像一个谜,你不能强行把它砸开,只能慢慢地打开它。不过,暗码锁总是令我迷惑难解……”

后来,整个洛斯-阿拉莫斯研究所几乎没有他打不开的门或柜。他的搞怪行为让这个全世界保密级别最高的核研究基地数度风声鹤唳,如临大敌。他取出另一个研究小组的保密资料后还留下一张字条:“这个柜子不难开呀”,核基地的保安人员被吓出一身冷汗。

费曼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女儿说:“那种感觉是会让人上瘾的,我相信有的神偷大盗就是为了找到那种感觉才欲罢不能的。虽然这与他们必须接受惩罚没有直接关系。”

晚年的费曼经常把读早报的习惯丢在一边,而是花上1个小时大声唱歌(尽管歌声不太优美动听)、敲鼓—一种从巴西买来的桑巴鼓。他的桑巴鼓技艺不凡,水平能让巴西本地的职业鼓手感到汗颜。费曼以“有节奏的噪音”来评价自己敲鼓的技艺。

坦诚犀利

参与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无疑是费曼人生的最精彩的一段。他一改过去学者参与此类事故调查时不接地气的“学术风格”—根据提交来的报告和会议信息做判断。而是带着疑点深入到设计、制造、操作航天飞机的技术人员和发射人员那里了解情况,还亲自到残骸旁仔细观察。最后,他以惊人的速度找到事故的关键原因,令整个美利坚为之震憾。

在揭秘真相的那一天,参与调查的专家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结论。他们都是从各自的专业范畴出发,冗长的数字、生僻的术语,自然是淋到非专业人员头上的一片雾水。

轮到费曼发言时,他没有立即开讲,而是向会议主持者要来一杯冰水,然后把航天飞机的关键部件—燃料箱的密封橡胶圈放了进去。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那个水杯上,大家屏息凝神地等待他的结论。

5分钟后,他拿出橡胶圈轻轻一折,橡胶圈断成两截。费曼紧盯着手里的橡胶圈说:“发射当天的低气温使橡皮环失去膨胀性,导致推进器燃料泄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后来,人们将这一幕说成是整个20世纪最动人最精彩的科学实验之一。

一往情深

在家庭生活中,费曼同样具有在科学研究中的乐观与好奇。结婚不久,妻子阿莉娜不幸罹患肺结核,久治不愈。此时正是费曼加入“曼哈顿计划”的紧张时刻,但是他仍挤出有限的时间,细心地照顾妻子。没有时间回家时,他就给妻子写信,鼓励她与病魔抗争。就在阿莉娜去世前10天,费曼还给妻子寄出包含深情的信笺:“我爱你!你是一个内心坚强、美丽可爱的女人。你的坚韧像山涧小溪一样,时而汹涌,时而沉静。我觉得你就是我力量的水库,没有你,我就像没有认识你以前那样空虚、软弱,是你的坚强给了我力量。现在我可以在你的力量之溪低落之时,用你给我的力量来安慰你。”

阿莉娜的早逝给费曼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忧伤,虽然后来他再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仍不能抹平他对阿莉娜的幽幽思念。费曼去世后,家人发现他的抽屉里有好几封写给亡妻的信。在他特别需要倾诉的激动时刻,他就会提起笔,写信给阿莉娜。

在“曼哈顿计划”大功告成,目睹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激动时刻,他写道:“为了切身体验这次核爆炸,我决定不戴墨镜,睁大眼睛看着它……天空被一团明亮的黄光照亮——地面呈现一片白色。黄光一点点加深,逐渐变成橙色。你看,光团之上有爆炸冲击波扩散而形成的白色云,那是爆炸使空气受到冷却而形成雾状云。我们兴奋地像得到圣诞礼物的孩子,呼喊着,雀跃着,全然不顾脸上恣意流淌的泪水……”

科学小故事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2.能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教学策略

1.习作前:创设习作情境。

2.习作中:搭建写作框架。

3.习作后:注重交流评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印象最深的科幻故事,感知科幻故事的特点。

2.大胆设想故事,描述神奇的科幻世界。

3.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畅谈故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曾看过一部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中作者叶永烈幻想的事物,有的现在已经变为现实了。如小说中提到的下棋机器人,现在已经有了。

课件出示:

2.回忆交流,畅谈故事。

(1)提出问题: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是什么?故事里写了哪些现实中并不存在,却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写到的下棋机器人导入,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1.热身练习,引导想象。

(1)提出问题:如果你的大脑可以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你拥有一个背包飞行器,如果你用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你会做些什么?

(2)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想象。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

过渡语:让我们写一个科幻故事,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

2.讨论交流,大胆想象。

(1)提问:在你的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可能运用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使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怎样的奇特经历?

(2)提示:放飞想象,你想到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课件出示:

(3)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人物有怎样奇特的经历呢?课件出示例子: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有了热身练习的基础,这个环节就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你想到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老师依然采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每一个联结点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无数个关节点。例如,假如拥有恒温衣服,接下来的奇特经历可能是火场救人、去南极探险、潜水、登珠穆朗玛峰等。学生打开了思路,想象的世界便无限广阔。

三、

读写结合,领悟写法

1.了解科幻故事的基本特点。

(1)回顾学过的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思考:科幻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科学、幻想、小说,对应的就是科学性、预言性、文学性。

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推测一下:科幻故事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科学、幻想、故事是其三要素,即科学性、预言性、故事性。

(2)重点讲述科幻故事的“故事性”:强调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课件出示:

科学——科学性:基于现实

幻想——预言性:大胆幻想

故事——故事性:生动和连贯的情节

2.引导学生回忆课外阅读的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说,领悟写法。

(1)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在课外一定阅读过科幻小说或科幻故事,想一想:哪篇故事的写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从“科学性”“预言性”“故事性”等方面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首先,回顾学过的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意在促进知识迁移。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其他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说,领悟写法。

四、

范文赏析,编写提纲

1.课件出示提纲及范文:

设下悬念,引人入胜。

第一次乘坐飘行车

叶永烈

“小燕也会开汽车?”我可真的不敢相信了。

“这汽车,谁都会开。小灵通,你只要跟我学一分钟,保证会。”小虎子说道,“在我们这儿,飘行车简直像鞋子一样普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飘行车,每个人都会开这玩意儿。”

“小灵通,你还是先跟我学吧!”小燕让我看她面前的操纵板,说道,“你看看这操纵板,就明白一大半了。”

运用插叙,衬托这辆车的先进性与智能化。

提到小虎子在看电视,既照应了前文,又写到了高科技产品“小盒子电视机”。

我凑近一看,只见浅绿色的塑料操纵板上,写着:开关、速度、高度……

小燕告诉我:“开车的时候,你把第一个开关朝左一推,车子就开动起来了。你再调节好速度和高度。以后,就只要管管方向盘了,向左拐弯时,把方向盘朝左转,往右转弯时,将方向盘往右转。”

往常,我爱坐在司机旁边,想学学开汽车。可是,司机的座位旁边,总是写着“开车时请勿与司机谈话”。所以,一开车,我就静静地坐在司机旁边,不敢问一句话。可小燕开车时,只顾跟我讲话,我真担心,车子可别出事故。

正想着,迎面来了一辆飘行车,与我们的飘行车头对头,几乎要撞上了。我大吃一惊,还没来得及喊出口,那辆飘行车从我们的头顶上飞过去了。

小燕笑着告诉我:“你只管放心,一百个放心!坐飘行车,非常安全。即使司机闭上眼睛开车,也不会闯祸。因为飘行车装有自动避撞装置,一遇上对面有车子开来,它就会自动向左拐,而对方的车子也会自动向左拐,不会撞上。有时,突然对面出现一辆高速行驶的飘行车,来不及躲开,其中的一辆飘行车就会自动加大气流,从另一辆飘行车上面飞过去。”

“如果飘行车掉到河里或者撞到山上,怎么办呢?”我还是有点担心。

“没关系,飘行车在水上也能飘行,还能爬山。”小燕一边说着,一边故意让飘行车离开了公路,开进一条小河,然后再沿着河岸爬上去,重新回到公路上。

我跟小燕很快就熟悉起来。我发现,她现在也像小虎子似的,很喜欢讲话。只不过她在陌生人面前,才一言不发罢了。

这时,我想起了小虎子,他怎么一声不响呢?回头一看,原来他在用那小盒子电视机收看文艺节目,正看得津津有味呢。

结尾描写了飘行车的透明车壳,以及车内的空调。

语言描写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氛围紧张起来。

通过实验,二手烟的危害显而易见。

不愧是杀手锏,一招“制敌”,也看到了爸爸对家人的关爱。

飘行车的整个车壳,像水晶一样透明。坐在车里,外边的景色像放电影似的,从身边溜过去。太阳光虽然透过透明的车壳,直射到我的脸上,却并不觉得热,大约那车壳是用会吸热的透明塑料做的。车里还装有小型冷气机,非常凉爽。

总评:故事以“我”第一次乘坐飘行车的内心变化为行文的线索,条理清晰。故事的语言描写出色,“我”、小燕和小虎子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人物的特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生编写提纲,写好提纲后,同桌互相交流、评议:是否体现了科幻故事的三要素(科学、幻想、故事)?

【设计意图】古人绘画,有“胸有成竹”之说,我们写作文前也应该做到胸有成竹。出示提纲和范文,让学生欣赏,接着让学生学习列提纲,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文前做到心中有数。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根据提纲完成作文。

2.展示习作,师生评议。

3.修改习作。

4.和同学交流,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作文并进行自我修改。

▶教学过程

一、

动笔起草

1.启发谈话: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来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相机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3.提醒已经完成习作的同学尝试修改习作,其他的同学加快写作的速度。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写作有困难的同学予以指导,对速度慢的同学加以提醒,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

指导修改

1.启发谈话。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托尔斯泰说过:“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习作初稿写好以后,我们还要反复修改完善。

2.指导自改,提示修改方法。

课件出示:

修改步骤:

l

自读。

l

自改:“换”拗口、意义不明确的语句,“调”前后紊乱的语序,“添”一些具体内容,“删”多余的内容。

l

自查:对照本课的习作要求,看内容是否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3.互改习作。

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4.课堂交流。

(1)说一说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和体会。

(2)讲一讲修改他人作文的过程和理由。

【设计意图】“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的关于习作的目标。本环节要着重注意两点:一是指导修改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修改作文;二是通过自改、互改、交流,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

三、

评价欣赏

1.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你的习作通过自己几次修改,一定有许多精彩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精彩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的成果。还要简单说一说这些句段好在哪里。

2.班级评赏。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

将习作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让学生念出来。组织学生评一评,并说明理由。

(2)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的精彩之处,并念给大家听,增强写作自信。在班级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或片段,让学生体验习作的乐趣,并热爱写作文,从而更加努力地写好作文。

四、

课后展示

1.将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并传阅。

2.将优秀习作张贴在“作文园地”,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3.将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争取发表。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学校广播站或学校文化长廊投稿,力争展示。

5.鼓励学生把这篇作文编入自己的优秀习作集。

【设计意图】学生写完了作文,并不等于作文课已结束。还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平台展示学生习作。课后的作文展示是作文课的必要延伸,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的习作得到发表或展示,他(她)就十分自豪和自信,从而更加努力地阅读和写作,写出更好的作文。同时,对其他的同学又是一种鞭策。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来谈本次教学设计如何达成单元习作目标:

1.如何展开想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兴趣,胜过说教无数遍。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科幻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浓厚兴趣。接着,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后,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从而展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科学小故事范文第3篇

通过科学故事的形式介绍科学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发明过程,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是科学史融入科学教学的最常用形式;而科学故事的形式可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例如,上课开始时的故事引入: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的故事,引出细胞内容的教学;氧气的发现与拉瓦锡的燃烧理论的故事,引出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的教学;沃森、克里克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的故事,引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工程等的教学;巴斯德与微生物学的建立的故事,引出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的教学。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科学史材料,如达尔文与进化论的故事,引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的教学;埃伊克曼、芬克与维生素B1的发现的故事,引出七大营养素的作用,建立平衡膳食的观念教学等。

学生课后找出相应的科学史故事,并讲故事,同时发表自己在找和讲的过程中对科学家或科学史故事的一些心得体会,并将找出来或讲出来的故事和心得体会整理成黑板报。同时播放一些相应的科学故事的音像资料给学生观看,通过以上一系列故事形式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用探究课题形式引入科学史,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方式。在进行科学知识教学时,常常需要展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既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给学生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案例教育,在诸如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史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为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提供历史背景和现实来源。

把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能够完成的探究型课题,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进行第一章第七节科学探究的教学时,利用琴纳医生发现天花疫苗的故事,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学科学的能力。

通过探究使学生领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等,并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科学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科学史的探究材料,能使学生掌握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显示科学理论的形成有一个不断探究、深化和修改的过程。典型的探究案例有“神奇的激素”的教学,通过人类认识植物感性现象和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简要历史线索,了解植物的向光性;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汤姆生、道尔顿、卢瑟福、玻尔等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哈维对血液循环的探究,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阿基米德对浮力的探究,了解浮力原理。

三、用科学史专题形式引入科学史,以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

在新课教学中和新课教学后,利用黑板报和小报的形式引入科学史专栏或专题,可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这些内容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之后,又顺便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关小孔成像的资料记载。学生看了之后,一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同时在黑板报上以专题形式探究有关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孔成的像的大小和亮暗与孔的大小和到光屏的距离的关系等的研究;也介绍人眼距离小孔的远近与观察范围的关系,通过以上一系列专题形式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内容后,专题介绍了各个科学家各种“永动机”的模型,加深了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另外也可以用音像资料专题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性故事,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开展化学诺贝尔奖科学家讲座,牛顿生平的讲座,爱因斯坦生平的讲座等,现行的科学教科书中引入了大量的有关科学史的课外拓展性阅读材料,如九上第四章维生素的发现,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发现,巴斯德的介绍。

科学小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叙事;青少年;科教电视节目;《酸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66―06

一 引言

青少年科教电视节目是青少年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针对青少年的科教电视节目存在数量少,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节目内容严肃,表现形式单一,视觉表现力差,无法吸引青少年受众。

近年来,国内外的科教电视节目采用讲述故事的手法来传递科学信息,受到观众的好评。例如央视《走近科学》栏目,在进行以故事化为中心的改版之后,收视率排名从频道的后三位跃升到前三位,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外叙事性手法突出的《Discovery》受到各地观众的喜爱,更取得了丰厚的跨国收益。

因此本文试析节目个案――《酸雨》,探求叙事性手法在青少年科教电视节目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同类节目的创作提供多样化思路。

二 青少年科教电视节目《酸雨》的叙事策略分析

《酸雨》是大型青少年科普系列片《身边的奥秘》中的一集,荣获第十四届全国优秀教育电视节目教学类一等奖和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内部质量评比二等奖,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酸雨》运用叙事性强的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通过突显故事冲突、设置悬念等方式,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事件发展的进程,营造了真切的场景氛围。

通过广州某中学初中两个班级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酸雨》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喜爱,节目中所采用的故事性叙事手法在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酸雨》进行个案分析,解构节目中的故事设计和叙事策略设计,解析各种叙事手法在节目中的应用。

1 《酸雨》的故事设计

(1) 人物――小杨

人物是影视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悉德•菲尔德[1]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观点、态度、个性和行为,这是让人物变得立体化并充满血肉之感的几个重要方面”。内在观点与外在行为的结合才能树立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是通过多个情节表述逐渐丰满起来的。因此随着情节的推进,不断展现人物内心与行为的变化,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酸雨》的主人公小杨是一个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中学生,充满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片中情节发展的主线是小杨发现事件――探索真相――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杨先是主动上网寻找答案,试图解决问题,其行为体现了青少年性格中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的特点,人物形象初步建立;然后小杨寻找答案未果,受到挫折但未停止探索真相,继而请教邻居和老师,其行为体现了人物遇到挫折不气馁,坚持不懈的个性特点;最后真相大白,小杨开始重视节约能源,宣传环保知识,其行为体现了人物充满生活热情、富有责任感的性格特点。至此,人物形象最终确立。

(2) 事件――行动

学者李幼蒸[2]在《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说:“人类生活由各类事件组成。事件,即有目的的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及其结果;……记叙的对象可以是真实事件,也可以是想象事件,后者即通常所说的‘故事’”

罗钢[3]在《叙事学导论》中提到,事件就是故事“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转化”。换句话来说,事件就是行动,行动是由某一人物发出的。一个故事至少包括两个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一个序列,这个序列必须具有某种可续性。可续性是指故事中的事件必须能够激起读者的兴趣,使其渴望看到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事,人物和场面会发生何种变化,冲突和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等等。

本片中的事件由以下几个行动构成,形成了故事的基础。

1) 小杨发现金鱼死亡(图2)

2) 小杨决定查明真相(图3)

3) 小杨发现真相(图4)

4) 小杨重新养金鱼(图5)

5) 小杨动员他人共同环保(图6)

本片的重点在于小杨查明真相的环节。因此第二项又可以分为下列几个行动。

1) 小杨发现重要线索(图7)

2) 小杨决定上网求救(被)(图8)

3) 小杨再次陷入迷惑(图9)

4) 小杨向李师傅求救(图10)

5) 小杨检测鱼缸水质(图11)

6) 小杨发现原凶――酸雨(图12)

以上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较为紧密,经过可续性排列,影片就会给青少年呈现出一个高度统一的、充满戏剧冲突的完整故事。主人公小杨也在这个故事中完成一系列行为变化。

2 《酸雨》的叙事策略设计

(1) 链条式的悬念设置

经过调研,在掌握了大量关于酸雨危害、酸雨成因、酸雨造成的损失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导决定将酸雨危害鱼类作为主题。影片把小杨揭开金鱼事件真相的过程作为主线,将链条式的悬念设计作为叙事结构。

链条式的悬念设计,是指在故事的开端确立一个总的悬念后,又在故事的不同环节分布小的悬念,每一个小的悬念都是为了解开大的悬念而服务。悬念之间环环相扣,联系紧密,能够一步步把观众引向节目的高潮。

本片最大的悬念就是开篇所提出的“到底谁是杀害金鱼的凶手?”在这个最大的问题被抛出之后,短短的四分钟内提了四个小问题,悬念频出,高潮迭起,这使得整个故事节奏紧凑,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影片的观赏性。

以下是片中悬念的设计:

悬念一,几条金鱼身上鳞片脱落,露出了大小不一的伤口。这些伤口是如何造成的?它们难道就是导致金鱼毙命的原因吗?

这是片中出现的第一个疑问,通过“金鱼身上的伤口”这个线索展开小杨的第一个行动――上网寻求答案。但网上的答案并不能直接解释导致多条金鱼同时死亡的原因,于是小杨对答案进行了否定和怀疑。

悬念二,那么到底谁才是杀害金鱼的真正凶手呢?这时小杨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隔壁的养鱼高手李师傅。

此时故事中引入第二人――李师傅,养鱼高手身份的李师傅是否能够一出现就把问题解决,这是第二个吸引观众的兴奋点。

悬念三,李师傅很快做出判断,金鱼身上的损伤是被水烧伤,可能是水质偏酸造成的。

李师傅的出现使事情有了转机,他指出可能是由于水质的原因导致金鱼死亡,从而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水质偏酸又是如何造成的?这个问题的设置使故事意外迭出,仿佛越调查越远离真相。因此小杨在发现鱼缸和水桶水质都已经变酸的情况下,发出了以下疑问。

悬念四,那么这一大桶的酸水又是从何而来呢?莫非有人在水中做了手脚,倒了一瓶子醋搞恶作剧么?

当小杨无法解释酸水的来源,最终决定向老师请教的时候,意外发现淋入窗台的雨水污染了借来的PH试纸。事件的发展进入高潮,小杨回想起下前几天下大雨时放在室外的水桶。至此真相大白,最大的悬念得到释疑,观众的收视期待得到了满足。

(2) 渲染神秘氛围的影像

在《酸雨》的片头以及故事情节的描述中,运用了大量急速推拉等运动镜头,表现变化剧烈的情节,激发紧张情绪,对气氛的渲染和营造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后期制作采用了叠化、负片、闪回等特技效果,表现人物内心对事件冲击的反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表1是《酸雨》部分镜头的分析。

(3) 烘托气氛的声音效果

声音和画面是构成电视艺术的两大要素,相辅相承,互相补充。恰当地处理声画关系,对于提高画面表现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表2是《酸雨》部分声画关系的分析。

(4) 蒙太奇叙事策略

《酸雨》结合使用了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

《酸雨》的前半部分以讲述故事为主,使用连续蒙太奇的叙事策略。它只有一条线索,按照故事情节、动作的连续性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进行镜头组接。这种叙事策略有利于单一故事的表现,情节清晰,脉络清楚,符合青少年观众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在故事情节推进的过程中,采用了表现蒙太奇的手法,有利于加快叙事节奏,营造紧张气氛,增强影片的视觉表现力。

在《酸雨》的后半部分以讲解为主,使用了声画蒙太奇。在揭示酸雨对鱼类的危害之外,仍需大量信息来补充酸雨的成因、酸雨造成的损失、如何防治酸雨等知识。因此采用了声画蒙太奇,可以充分阐述知识要点,帮助青少年更全面地认识酸雨,进而呼吁青少年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三 《酸雨》效果研究

为考察《酸雨》的编制质量和播出效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问卷分两种:一是《酸雨》的态度评价量表,调查对象是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和专家;二是《酸雨》的收视效果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广州某中学初三学生。

本研究主题与化学知识相关,根据学科设置,化学课在初三开设,最终选取广州市某中学初中三年级的同学作为问卷的样本,随机挑选两个班级(四)班和(七)班作调查,共2个班级84个人。

1 专家对《酸雨》的态度分析

为了调查专家对《酸雨》的态度,编写了《基于叙事性的青少年科教电视节目态度评价量表》,向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和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5份,回收25份,问卷有效率100%,部分题目如下。

(1) 您对《酸雨》的播出效果满意吗?

从专家量表分析得出,专家认为《酸雨》编制良好,叙事策略的应用能够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也提高了《酸雨》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对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态度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2 学生对《酸雨》的态度分析

根据节目要实现的科普目标,形成《酸雨》的收视效果问卷,以检验《酸雨》编制的表现手法对青少年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的效果,发放问卷82份,回收82份,有效问卷81份,问卷有效率98.7%,部分题目如下。

(1)认知效果

各项得分率Fi均大于0.5,平均值为0.56,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认同对节目的认知效果。大部分同学满意自己观看节目后的学习收获,认为节目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并对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造成的危害和酸雨防治的紧迫性有进一步认识,表明《酸雨》传播效果显著,达到了科普知识的目的。

(2)情感态度

各项得分率Fi均大于0.5,平均值为0.56,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认同节目良好地促进了自己的科学情感态度。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片中的故事吸引了自己的注意力,并认为节目中的故事生动有趣;多数同学认为节目中的故事有助于自己对酸雨知识的理解;大部分同学表示会主动向其他朋友同学介绍酸雨知识,并主动制止他们污染环境的行为。

综上,调查对象对《酸雨》的编制效果感到满意,认可《酸雨》对自己认知和情感态度产生影响,并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故事性强的科教节目。

四 结 语

通过分析节目个案《酸雨》中叙事性手法的应用及节目效果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科教电视节目中应用叙事性手法符合青少年的情感需要和个性特征,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对节目制作者来说,叙事性手法的应用能够为青少年科教电视节目提供多元的创作思路,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提高节目的可视性、趣味性,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在青少年科教电视节目中应用叙事性手法,可从故事设计、叙事策略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创作。

首先,在严格遵循科学原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稿本可适当进行故事性创作。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情感、遭遇将观众情绪带入故事;展现富有张力的事件变化,设置冲突推进故事发展,有机结合知识性与娱乐性,寓教于乐。

其次,依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文字、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的叙事功能,形成青少年科教电视节目特有的影像叙事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环环相扣的悬念增强青少年的参与感;拍摄富有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画面;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进行镜头组接;使用生动逼真的音效刻画人物心理,营造氛围;灵活运用各种蒙太奇手法提高作品表现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节目深受观众喜爱,但少量节目因过度追求悬疑凶杀,充斥一些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并不适合青少年观众收看。因此制作青少年科教节目的过程中,应适当创作故事,避免因过度追求故事化而产生消极后果。

参考文献

[1] 宋家玲.编著.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33.

[2] 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51-152

[3] 罗钢.叙事学导论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75.

[4] 马靖培.“故事化”带来的成功――从《百家讲坛》《走近科学》迅速“火爆”中得到的启示[J].新闻知识,2006,(10).

[5] 李永健.大众传播心理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33.

[6] 林秀瑜.广州电视台少儿频道《虾仔魔铃扣》节目开发与应用研究[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8.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Method in the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TV Programs

――Take “Acid Rain” for Example

LIANG Jing

(Network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32, China)

Abstract: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TV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es for teenager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it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the science education of young people. Through a homemade video called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method in the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TV Programs, it is an expectation to diversify the way of produce the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TV programs.

科学小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 儿童故事教学 全面化 多样化

儿童故事是我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儿童故事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情节紧凑而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比较符合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因而,儿童故事历来被他们所喜爱。在小学教学中,儿童故事自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师范院校是未来小学教师的摇篮,对师范生进行儿童故事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现结合小学教学,对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如下思考。

一、师范院校中儿童故事教学对象应全面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儿童故事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相比较其他儿童文学体裁来讲,它在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甚至是集体活动中都有着较强的应用性。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教学方法,广为众多小学教师所喜爱。

首先,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儿童故事,尤其在低、中年级,儿童故事占的分量最重。作为小学教师,不了解儿童故事的文体特点。不掌握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不懂得如何讲、编儿童故事等相关知识,就无法从容熟练地来讲好这些课文,更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因而,师范院校中的儿童故事教学首先要关注文科方向的学生。

其次,在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大量的儿童故事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经常要运用“故事法”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思想。

“故事法”就是借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早就被世界上许多伟大教育家所使用,并成为了现代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法的重要依托就是儿童故事。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枯燥无味的知识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多小学老师通过编故事、讲故事,甚至是演故事的方式来把桔燥无味的知识作形象化的处理,融故事与知识于一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也善于用儿童故事的形式表现一些英语单词、短语、句子等,让学生在参与故事表演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厦门大学的纪玉华教授为此提出了“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提倡让儿童在故事的体验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学习。毕竟,英语是外来语种,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陌生和无味,“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把母语汉语与英语联系起来共同演绎一个儿童故事,既降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同时,又让英语学习变得情景化、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英语更加轻松。

从以上来看,在小学各科教学中,儿童故事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氛围中进行,适合了小学生的接受心理。为此。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的师范生,不仅是文科方向的学生需要儿童故事的学习,理科、英语等众多方向都需要进行儿童故事的熏陶。可以说,在师范院校中,对各种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儿童故事的教学势在必行。

二、儿童故事教学内容不应忽视数量庞大的儿童民间故事资源

儿童故事从作者角度分可以分为儿童民间故事和创作儿童故事。儿童民间故事是集体的创作,它的主人公多是成人,创作儿童故事是为儿童写的,现实针对性较强。为此,后者自然成了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事实上,从艺术角度看,儿童民间故事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锤炼最终形成的,它们在结构安排、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方面都相对来说更加成熟,更值得我们细致推敲和研究。

首先,儿童民间故事的结构往往比较程式化。或者采用“单纯式”按时间顺序单纯地叙述事件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线索比较清晰;或者采用“三段式”的叙事结构,写主人公经历三次考验或三次历险等。前者往往运用于短小简单的故事。后者则多见于一些情节比较曲折离奇的。如《狼外婆》的故事中,狼吃了外婆扮演成外婆的样子来敲三个孩子家的门,老大老二老三三次考验狼外婆是不是真的外婆。不管是“单纯式”还是“三段式”的叙事结构,儿童在接受过程中都能够一目了然,很快掌握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变化。

其次,儿童民间故事情节更富于传奇性和意外性。

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年龄越小,儿童的好奇心越强。柏拉图说:“好奇心是知识之母。”喜欢猎奇的心理实际上代表着儿童对知识的一种渴望。儿童由于对周围世界缺少认知,这便决定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觅探索,越是不知道的,他反而越喜欢。儿童民间故事在情节设置上恰恰适合了儿童猎奇的阅读心理,很善于制造传奇、制造意外。很多故事往往借用夸张、变形、巧合等艺术手法,使情节发展离奇曲折,富有怪异性、巧合性,既符合了生活规律,又超乎人的想象。如《吝啬鬼的故事》讲三个吝啬小气的人林先生、石大先生、石二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林先生去拜访石大先生,见面礼是“空蛋壳和一束稻草”,石二先生款待客人林先生用“望梅止渴”,用手指蘸涂抹在盘里画饼“画饼充饥”,石大先生回家后提议“圈饼充饥”。三个人通过各自的言谈举止,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各自的吝啬水平。故事构思绝妙无比,极尽夸张和对比。而《巧媳妇的故事》中公爹考验四个儿媳妇:“用两种料的菜做出来十种料的菜,用两种粮食蒸出来七种粮食的饭。”结果,巧媳妇做出了“韭菜炒鸡蛋”和“绿豆蒸米饭”。故事情节在有意识地借用变形制造矛盾,但矛盾的解决却又出乎人们的意料。让人感觉意外,却又合乎情理。谐音手法恰当地连接了矛盾和结局,可谓精妙!

在儿童故事教学中,儿童民间故事的情节设置之巧妙绝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编故事的技巧和方法。怎么样让自己编出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更吸引儿童?儿童民间故事在故事开端、发展、结局上的处理着实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少实惠。

最后,儿童民间故事的语言更符合儿童口语表达的习惯。儿童故事的接受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正处于学习语言阶段,本身掌握的词汇量又不多,而且往往是口头语言,另一方面,儿童故事是要讲述的,这就决定了儿童故事必须呈现出强烈的口语性。而儿童民间故事自古以来就是在民间流传的,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大量的拟声词、歇后语、俗语、谚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足以给我们当前的创作儿童故事提供了大量鲜活、丰满的语言素材。

综上所述,儿童民间故事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并不代表它们已经变成历史,失去了现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相反,儿童民间故事以其成熟完善的艺术性仍可以在我们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发挥它的功能,实现它独有的一片天空。

三儿童故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而制定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在高校中,每

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对于儿童故事教学而言,因为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要让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儿童故事的能力,并且要学会生动形象地讲儿童故事,熟练地为学生编儿童故事。”它的教学明显地具有实践性和特殊性,这就使得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文学课的教学方法有着极大的差异,它不能再习惯性地借用其他课程单一的教学方法,而要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在儿童故事的教学中,中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教育指南。他认为教育方法要遵循生活的实际需要,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不能为了理论而理论,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自己的行动。儿童故事教学不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讲故事、编故事甚至是演故事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教学。这是一种融理论与技能于一体的训练。为此,我们主张儿童故事教学方法应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1.精心为学生选择高质量的儿童故事,通过情景熏陶让学生充分体味儿童故事独特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说以人物为主,故事以情节取胜。在儿童故事教学中,选择构思巧妙,情节生动、内容有趣的作品至关重要。这一方面可以改变一些学生认为儿童故事很“小儿科”,“是写给儿童的”,“没意思”等不良的观念,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师有意创造的故事情境中去,真正感受儿童故事情节的巧妙、迷人之处,从而得到美的陶冶,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理性分析和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儿童故事的基本理论知识。

儿童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往往构思巧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文本,学生讲或教师讲之后,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个儿童故事很可笑。它的趣味性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么制造这种效果的?”“它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等,让学生理性地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主动地掌握知识。

3.给学生提供平台,通过亲身体验,训练讲故事、演故事的能力

小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并且也要具备指导小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因此,在儿童故事教学中,我们要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讲故事的技巧,然后让他们在课下自选儿童故事,进行充分的准备,可以自己讲,也可以几个学生合作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故事给大家。教师提供课堂时间给他们展示,而班级内部由部分学生组成评委,给他们打分。教师也可以作适当评价。在体验中,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